張倬

《傷寒兼證析義》~ 經脈 (1)

回本書目錄

經脈 (1)

1. 經脈

經脈出自《靈樞》,本當全篇融貫熟讀,為醫門之實學。第苦覙縷交加,難於誦記。於是稍為裁削,略其繁詞,兼取軒岐仲景切於經脈之文,參入一二,以為決診之捷法。若言筆削聖經,則我何敢?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是上膈(膈膜遮膈濁氣使不上熏心肺)布胸中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入寸口,循魚際出大指,其支者,於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邪在氣,氣為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其脈布胸中,故病喘咳。

肺宜溫潤,燥則病,寒亦病),胸中痛缺盆中痛(缺盆乃手足陽明脈氣所發,肺病則胃氣不升,故氣不行而痛),甚則交兩手而瞀(瞀,麻木不仁也),是主肺所生病者。(邪在血,血為所生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氣盛有餘,則喘渴胸盈仰息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邪傷其氣,故小便數而欠,欠少也。

白話文:

經脈出自《靈樞》,理應全篇融會貫通熟讀,是醫學實務的根本。

然而,內容繁瑣交錯,難以背誦。因此,略作刪減,簡化繁雜的文字,並參考軒岐仲景關於經脈的論述,融入其中,作為快速診斷的簡易方法。若說筆削聖經,我哪裡敢呢?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再沿著胃口向上,

穿過膈膜(膈膜阻隔濁氣,使其不向上熏蒸心肺),佈滿胸腔,屬於肺臟。從肺部橫向穿出腋窩,沿著手臂內側下行至肘窩,再沿著手臂內側進入寸口(手腕橈側寸關脈),沿著魚際(食指與拇指之間)出於大拇指。其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行,穿過食指內側邊緣,從指尖穿出。

肺臟喜溫潤,乾燥或寒冷都會生病。(肺臟喜溫潤,燥則傷肺,寒亦傷肺。)

胸痛、鎖骨窩疼痛(鎖骨窩是手足陽明經脈氣血發散的地方,肺病則胃氣不升,氣血運行不暢,故而疼痛), 嚴重者會雙手麻木(瞀,麻木不仁也),** 這些都是肺臟生病的表現。(邪氣侵犯血脈,血脈失調。)**

咳喘上氣、口渴、心煩、胸悶,手臂內側前緣疼痛,

氣盛有餘則會出現喘咳、口渴、胸悶、仰臥呼吸、肩背疼痛, 風寒入侵表層導致汗出中風,小便頻數而量少。 汗出中風是邪氣傷及氣機,所以小便頻數而量少,少者指少也。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氣虛則陽病,故為痛為寒而怯然少氣。金衰則水涸,故膀胱氣化不行而溺色黃赤也)氣絕則皮毛焦爪枯,毛折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肺脈出次指大腸脈即受肺交而起食指)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音余)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於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大腸上接小腸下接回腸,傳送不潔之物。必待肺氣下行,故與肺為表裡)。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必惡熱飲)頰腫。是主津所生病者(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津由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泄或閉,皆津所生之病也)目黃口乾,鼻衄喉痹(能言),腹中雷鳴切痛,感寒則泄,氣常沖胸。瘧(日發而渴)肩前臑痛,次指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皮膚。

白話文:

大腸經的支脈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穿過面頰,進入下齒,環繞嘴唇,交會於人中穴,左邊的經脈連接右邊,右邊的經脈連接左邊,向上環繞鼻孔。如果這個經脈有病變,就會出現牙齒疼痛(特別怕喝熱水)、面頰腫脹。大腸經主要負責津液的運化(大腸與肺臟是表裡關係,肺臟主管氣和津液,通過氣化來運化津液,所以大腸的泄瀉或便秘都是津液失調造成的),所以如果大腸經有病變,還會出現眼黃、口乾、鼻出血、喉嚨堵塞(但能說話)、肚子裡雷鳴般疼痛、受寒後就拉肚子、氣往上衝胸口,以及瘧疾(每天發作,伴有口渴)、肩前臂疼痛、中指不能伸直等症狀。如果氣盛,則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就會出現發熱、腫脹、皮膚病變等症狀。

谷谷然堅腫而不痛,虛則寒慄不復。肩背肘臂外痛,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入上齒,挾口環唇,出人迎。(穴名,在面)絡於目(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上耳前,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下人迎(穴名,在額動脈應手),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挾臍,入氣街中(氣衝穴也)。

其支者,起胃口,循腹裡,下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間,抵伏兔(伏兔在膝上六寸,髀關在伏兔後),下膝臏中,循脛外廉,下足胕,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入次指外間(按,足陽明厲兌,內庭,陷谷皆在次指。《靈樞》《甲乙》《脈經》俱作中指,誤)。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白話文:

谷谷然堅腫而不痛,虛則寒慄不復。肩背肘臂外痛,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腫塊堅硬且沒有疼痛感,如果虛弱就會感到寒冷,並不再恢復。如果肩膀、背部、肘部和手臂外側有疼痛感,那麼當脈搏強大的時候,人迎脈的脈搏會是寸口脈的三倍大;當脈搏虛弱的時候,人迎脈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入上齒,挾口環脣,出人迎。(穴名,在面)絡於目(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上耳前,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下人迎(穴名,在額動脈應手),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挾臍,入氣街中(氣衝穴也)。

胃足陽明的脈道,起自鼻與額頭相交的部位,進入上排牙齒,繞過口腔,環繞嘴脣,出現在人迎穴的位置(位於臉部)。它連接眼睛(因為陽明脈主管肌肉,所以它的脈道連接鼻子並連接到眼睛),上行到耳前,沿著髮際線到額頭和顱骨。它的分支部分,下降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通過膈肌,附著在胃上,連接脾臟。直行的部分,從鎖骨下行至乳房,沿著腹部中央,進入氣衝穴的位置(氣衝穴是腹部的穴位)。

其支者,起胃口,循腹裡,下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間,抵伏兔(伏兔在膝上六寸,髀關在伏兔後),下膝臏中,循脛外廉,下足胕,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入次指外間(按,足陽明厲兌,內庭,陷谷皆在次指。《靈樞》《甲乙》《脈經》俱作中指,誤)。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它的另一個分支部分,從胃部開始,沿著腹部內部,下行至氣衝穴的中間,直至大腿後方,抵達伏兔穴(伏兔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處,髀關則在伏兔的後方)。繼續向下至膝蓋中央,沿著小腿外側的邊緣,下降至腳踝,進入中指的內側。另一個分支部分,從膝蓋下行,進入第二趾的外側間隙(注意:足陽明的厲兌、內庭、陷谷等穴位實際上都位於第二趾,而非中指,這是古籍中的錯誤描述)。另一個分支部分,從腳踝旁邊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再從其末端穿出。

是動則病瀝瀝振寒,善伸數欠,顏黑(伸欠顏黑,土勝水也),惡人與火(胃實則熱,熱則惡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土惡木邪故驚也)。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賁響腹脹(火盛與水相激,搏有聲即腸鳴也,「本輸篇」云:大腸小腸皆屬於胃),罵詈不避親疏(土熱蒸於心胸,神明則亂也),是主血所生病者(陽明多氣多血,是主血所生病)。

狂瘧(間日發而不渴)濕淫(濕濁下滲也)陰痿足廢(沖督帶三脈皆聚陽明,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汗出鼻衄唇蹩暴難言,甚則不能言。面腫齒痛(必惡清飲)口喎唇胗(人中腫也)面赤熱頸腫喉痹(不能言),大腹水脹(土病不能制水也),膝臏腫痛,膺乳,氣街,股骭外廉,足跗上皆痛。次指不用,浮蹩脹胃脘當臍而痛,上支兩脅,膈塞不通。

白話文:

  • 感受風邪時會感到全身冷戰,常伸懶腰打哈欠,面色蒼白(這表示土氣勝過了水氣),怕見人和火(胃氣過盛會產生熱氣,熱則畏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嚇(土氣對抗木邪,使人驚慌)。心臟想要跳動,會關門窗獨自待著,嚴重時會想登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陽氣過盛使四肢強壯,能登山)。肚子裡會發出咕嚕聲,腹部脹滿(火氣過旺與水氣相衝擊,產生腸鳴聲,這是胃經的特徵),會罵人不分親疏(土氣熱騰騰在心胸,神智混亂)。

  • 症狀涉及血液循環問題(陽明經脈氣血豐富,主管血液的運行)。

  • 狂熱型瘧疾(間隔一天發作但無口渴現象)

  • 溼氣過重(濕氣向下滲入體內)

  • 領部疲軟、腳部無力(任脈、督脈、帶脈都匯集在陽明經脈,陽明經脈主管潤滑筋肉,筋肉負責骨骼的束縛和關節的靈活)

  • 大量流汗、鼻出血、嘴脣腫脹、語言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說話。臉部腫脹、牙齒疼痛(一定會怕喝涼水)、嘴角歪斜、嘴脣腫脹、臉色紅潤、脖子腫脹、喉嚨阻塞(不能說話)。腹部膨脹、水腫,膝蓋腫痛,胸部、乳房、氣道、大腿外側、腳踝上方都有疼痛感。第四個手指使用不便,腹部脹滿,胃部和肚臍處疼痛,上連兩側肋骨,胸部堵塞不通。

飲食不下,胃中不和,則不能正偃。腹中鳴,身重難以行。胃熱則宗氣喘數(胃之大絡名虛里,出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也)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腑之辨也)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此陽明虛寒在經在腑之辨也)。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上內踝(音哇),循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氣暖則健,故食易消,寒則衰,故食不化而嘔逆),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為痛為脹,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而為噫)。得後與氣,則怏然如衰(病後矢氣,則怏然。

白話文:

吃不下东西,胃里不舒畅,就无法平躺。肚子咕噜咕噜叫,身体沉重难以行动。胃热就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如果阳气旺盛,身体前半部分就会发热,容易饿,小便颜色发黄。如果阳气不足,身体前半部分就会发冷,胃寒就会胀满。脉象强盛的人,人迎脉的跳动幅度会是寸口脉的三倍,脉象虚弱的人,人迎脉的跳动幅度会比寸口脉还小。

脾经是足太阴经,起源于大拇指的末端,向上经过内踝,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归属于脾脏,络于胃部,向上穿过膈肌,沿着咽喉,连接舌根,散布在舌下。它的一支从胃部另行向上穿过膈肌,注入心脏,所以脾经有病就会导致舌根发硬。吃饭时会呕吐,胃脘部疼痛,腹部胀满爱打嗝。因为脾经入腹归属于脾络于胃,所以才会出现疼痛和胀满,阴气盛而上行到阳明经,所以气滞才会打嗝。病后排出气体,就会感觉很虚弱。

如病衰,但倦怠耳),身體皆重(脾濕之氣下流也),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強(氣病則強,血病則痛),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脾寒則為溏泄,脾滯則為癥瘕)。水閉黃癉,不能臥(水氣逆滿傷氣也),善飢善味,肉痿足不收,行善瘛,強立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寒甚則厥而響響然。腹中谷谷,便溲難,心痛引背不得息,實則腹脹,涇溲不利,身盡痛。

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百節皆縱,腹大腸鳴,飧泄。面黃不嗜食,食不化,嗜臥,九竅不通,身體不能動搖,當臍上下左右動氣,氣絕則脈不營肌肉,舌萎,人中滿,唇反。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的疾病逐漸加重時,會出現疲憊無力的情況,這是由於脾氣濕熱下注導致的。這些症狀通常與脾的功能失調相關。舌頭僵硬,心煩意亂,心下部有緊痛感,寒性痢疾和消化不良都是脾寒或脾滯的表現。水液在體內阻塞,導致黃疸,無法安睡。常常感到餓且口味重,肌肉萎縮,腳部無力,走路時震顫,大腿和膝蓋內部腫脹,腳踝處發冷時有震顫感。腹部咕嚕聲不斷,排便困難,心痛連及背部,無法喘息,實質上腹部脹滿,尿道不暢,全身疼痛。

當身體虛弱時,四肢活動不靈,五臟功能紊亂,全身關節弛緩。腹部膨脹,腸鳴,消化不良,面色黃暗,食慾不振,食物不易消化,喜愛躺臥,九個孔洞不通暢,全身不能活動。當胃氣在肚臍上下左右活動時,如果氣息停止,血液就不能營養肌肉,舌頭萎縮,人中的部位隆起,嘴脣外翻。在脈象上,如果脈搏強大,寸口脈的大小是人迎脈的三倍;如果脈搏微弱,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上肺,出腋下,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入掌內,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為心包絡之系。一則下絡小腸,為周身血脈之總司)。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心火炎則心液耗,故濁而欲飲)。

善笑善忘,眩僕煩心,善驚不寐。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膺背肩脅滿痛,膕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而啘浸淫瘡瘍。舌乾焦苦,消渴舌破,心胸間汗,實則笑不休,虛則悲。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氣絕則脈不通,血不流,髦色不澤,面黑如漆柴。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手少陰經的經脈,起始於心臟,從心臟出發連接到心系,向下穿過橫膈膜,與小腸相連。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它的分支從心系向上,沿著咽喉,連接到眼睛。

其直者,復從心系上肺,出腋下,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入掌內,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為心包絡之系。一則下絡小腸,為周身血脈之總司)。

它的主幹則再次從心系向上連接到肺部,從腋窩出來,向下經過手肘,沿著手臂內側後緣,進入手掌,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心系有兩個:一個向上與肺部相連,是心包絡的連接;另一個向下與小腸相連,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心火炎則心液耗,故濁而欲飲)。

心手少陰經氣血運行不暢時,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要喝水等症狀(心火過旺,心液消耗,所以感到口乾想要喝水)。

善笑善忘,眩僕煩心,善驚不寐。

容易發笑、健忘、頭暈目眩、心煩意亂、容易驚嚇、失眠。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膺背肩脅滿痛,膕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而啘浸淫瘡瘍。

心手少陰經生病時,會出現眼睛發黃、胸背肩肋部脹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麻木、手掌發熱潮濕、浸淫性瘡瘍等症狀。

舌乾焦苦,消渴舌破,心胸間汗,實則笑不休,虛則悲。

舌頭乾燥、味苦、口渴、舌頭破裂、心胸之間出汗,實證時會不停地發笑,虛證時會感到悲傷。

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胸腹膨脹,肋骨下方與腰部連接處疼痛。

氣絕則脈不通,血不流,髦色不澤,面黑如漆柴。

氣血運行停止時,脈搏不通,血液不流通,頭髮失去光澤,臉色黑如漆柴。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手少陰經氣血旺盛時,寸口脈的力度是人迎脈的两倍;心手少陰經氣血虛弱時,寸口脈的力度反而比人迎脈弱。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間。上循膕外後廉,交肩上入缺盆,上衝心,貫肝肺,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音抽)抵鼻,至目內眥。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痛在頸側也。

肩似拔膕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泌別清濁,宿則清濁不分而流衍無制,是主液所生病也),耳聾目黃頰腫鼻衄(不成流),頸頷肩膕肘臂外後廉皆痛,虛則小腹控睪(音高),引腰脊上衝心而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小腸經脈解說:

經脈走向:

小腸經脈屬於手太陽經,起於小指末端,沿著手外側上行至腕部,再沿著手臂外側骨頭下緣,穿過肘關節內側兩條筋之間,向上沿著大腿後側外緣,經過肩關節上緣,進入鎖骨上窩,再向上穿過心臟,貫穿肝臟和肺臟,繞著心臟循行,向下沿著咽喉到達膈肌,連繫到小腸。

分支走向:

  • 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經過面頰,到達眼角,再進入耳朵。
  • 另一分支從面頰上緣,經過鼻樑,到達眼內角。

病症表現:

  • 活動時出現症狀: 咽喉疼痛、頷部腫脹、無法轉頭,頸部側面疼痛。
  • 其他症狀: 肩膀感覺像是被拉扯,膝蓋感覺像是被折斷,這些都是液體代謝失衡導致的。
  • 其他表現: 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鼻出血(非大量出血)、頸部、肩部、膝蓋、肘部、手臂外側後緣疼痛。
  • 虛證: 小腹脹滿,睪丸下垂,腰部和脊柱疼痛,向上蔓延至心臟,引起心痛。
  • 實證: 人迎脈跳動頻率是寸口脈的兩倍。
  • 虛證: 人迎脈跳動頻率比寸口脈慢。

注釋:

  • 小腸主泌別清濁:小腸負責將食物消化後的營養物質與廢物分離,將營養物質吸收,將廢物排出。
  • 宿則清濁不分而流衍無制:如果小腸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營養物質和廢物混合在一起,無法正常分離和排出,進而引起各種疾病。
  • 主液所生病者:小腸功能失調導致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液體代謝失衡。
  • 鼻衄:鼻出血,但不是大量出血。
  • 小腹控睪:小腹脹滿,睪丸下垂。
  • 人迎脈:位於頸部,人迎穴附近所摸到的脈搏。
  • 寸口脈:位於手腕上,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所摸到的脈搏。

總結:

這段文字是關於小腸經脈的解說,描述了其走向、病症表現和脈象變化。小腸經脈與人體的消化、泌尿、呼吸等功能息息相關,其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也),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臑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臀,取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脾,挾脊內過髀樞,下合膕中,以下貫端內(踹音湍,足跟也),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邪循經上而痛也),目似脫,項似拔(痛在項後不可伏仰),脊痛腰似折(痛上寒),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主骨所生病者(腎主骨,膀胱為腎之府,故亦主之。世本作是主筋所生病者,誤),痔瘧(虛則痔盛則瘧)狂癲疾(邪入於陽也)頭囟(音信)項痛目黃(為蓄血)。淚出鼻衄(則成流),小腹遍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白話文:

膀胱經解說:

膀胱經是足太陽經脈,起於眼睛內角(睛明穴),向上沿額頭到達頭頂的百會穴。

它的分支從百會穴通往耳朵上緣。

主線則從百會穴進入腦部,再從後腦勺出來,沿著肩膀內側、脊柱兩旁下降,到達腰部,與腎經相連接,最終歸屬於膀胱。

它的分支從腰部往下,穿過臀部,到達膝蓋窩。

另一分支則從腰部兩側分別往下走,穿過脾臟,沿著脊柱內側經過髖骨,向下匯合於膝蓋窩,繼續往下穿過腳踝內側,到達小指外側。

膀胱經出現問題時,會出現以下症狀:

  • 衝擊性頭痛:這是因為邪氣沿著經脈向上走,導致疼痛。
  • 眼睛好像要脫落:感覺眼球突出。
  • 脖子好像要被拉斷:後頸部疼痛,無法彎腰或抬頭。
  • 脊柱疼痛,腰部好像要斷掉:這是由於寒氣侵犯經脈導致的疼痛。
  • 髖關節無法彎曲。
  • 膝蓋窩像是打結,腳踝像是裂開。

膀胱經主要負責骨骼的病症。 腎臟主管骨骼,膀胱是腎臟的府,所以膀胱經也負責骨骼的健康。

膀胱經失調還會引起以下病症:

  • 痔瘡(體虛則痔瘡易發,氣血充盈則痔瘡減少)
  • 瘧疾(體虛則易發瘧疾,氣血充盈則不易發瘧疾)
  • 狂躁症、癲癇(邪氣侵入陽經所致)
  • 頭頂囟門(頭頂的軟骨部位)疼痛
  • 後頸疼痛
  • 眼睛發黃(由於血液瘀積)
  • 流眼淚
  • 鼻出血(血液流出)
  • 小腹腫脹疼痛,用手按壓後就會想排尿,卻排不出來。

註解:

  • 本文引用的是中醫經絡理論,現代醫學並未完全認可。
  • 實際病症需要由專業醫生診斷,不可自行推測。

胞痹,少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也。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循內踝後別入跟中,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橫骨中挾臍循腹上行而入肺(橫骨一名下極),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藏有二,其脈交通水火。左者,直上入肺而循喉挾舌。

右者,直行臍腹而上絡心胞。越人以右腎為命門,非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陰火上乘,雖飢不欲食也),面如漆柴(腎水枯也),咳唾則有血(真陰損而延及其母也),喝喝而喘(腎水不能上通於肺也),口乾咯血坐而欲起(陰虛陽擾而不能靜也),目𥉂𥉂如無所見(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腎氣內奪故目𥉂𥉂如無所見也),心如懸若飢狀(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

白話文:

胞痹的症狀與脈象:

胞痹,按壓少腹會有內痛的感覺,小便時像灌了熱湯一樣澀滯。上半身會出現清涕,膀胱功能不佳則稱為,控制不住大小便則稱為遺溺

其他症狀:頸項、背部、腰部、臀部、膝窩、腳部都疼痛,小指無法使用。

脈象

  • 盛者,人迎脈的搏動強度是寸口脈的兩倍。
  • 虛者,人迎脈的搏動強度反而是比寸口脈弱。

腎經的循行路線:

腎經屬於足少陰經脈,起於小指下方,斜向足心,沿內踝後方進入跟腱中,穿過膝窩內側,上行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柱,歸屬於腎臟,並連繫膀胱。

腎經的直行支: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喉嚨兩側,並連繫舌根。

腎經的支行支:從橫骨(又稱下極)中經過,沿著臍腹向上行,進入肺臟,從肺臟出來連繫心臟,最終匯入胸腔。

關於腎臟和心臟的聯繫

腎臟有兩個,其經脈相互溝通,陰陽互濟。左側的腎經直上進入肺臟,並沿著喉嚨兩側連繫舌根。右側的腎經則直行到臍腹,然後向上連繫心臟和心包。

古人認為右側腎臟是命門,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腎虛的症狀:

腎虛的症狀:身體活動就會生病,食慾不振(陰火上炎,即使飢餓也不想吃東西),面色像柴火一樣枯槁(腎水枯竭),咳嗽或吐口水時帶血(真陰受損,波及母氣),呼吸急促而喘息(腎水無法上輸到肺臟),口乾舌燥,咯血,坐着就想站起來(陰虛陽亢,精神不安寧),眼睛乾澀,視力模糊,好像看不清楚東西(眼睛的明亮取決於瞳孔,瞳孔是骨髓的精華,腎氣不足導致瞳孔失靈,所以眼睛乾澀),心神不定,好像飢餓一樣(心腎不交,精神渙散,所以心神不安。陰虛內虛,所以經常感到飢餓)。

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主志為恐,腎氣怯,故惕惕如人將捕之)。是主腎所生病者,耳鳴遺泄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咽乾及痛(厥氣走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自利,口熱如膠),煩心心痛(痛引腰脊而欲嘔),黃癉(水虛土實,故為癉。

其額上必黑)腸澼(腎開竅於二陰故為腸澼,寒則利清穀熱則便膿血),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泄利下重,足下熱而痛,小腹急痛,腰下冷痛,自言腹脹滿而實不滿,脛腫煩冤(煩為煩擾!冤為冤熱),骨痿不能起,䏚中清(䏚音抄,季肋下也),指清黑清厥,意不樂,四肢不收,身重,寢汗出憎風,氣絕則肉軟怯,齒長而垢,發無澤。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白話文:

如果氣不足,就會容易感到恐懼,心神不安,像有人要抓捕一樣。這是因為腎主志,主管恐懼的情緒,腎氣虛弱,所以才會心神不寧。腎臟生病的症狀包括耳鳴、遺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上氣、咽乾疼痛,說話困難,手腳冰冷,大便稀溏,口乾如膠。也可能出現心煩意亂、心痛,痛感牽連腰脊,甚至想吐,以及黃疸,額頭發黑。此外,還可能出現腸道疾病,比如大便稀溏、排膿血,脊柱和股骨內側後方疼痛,四肢無力嗜睡,排泄物量多且沉重,腳底發熱疼痛,小腹劇烈疼痛,腰部冰冷疼痛,自覺腹部脹滿卻不實,小腿腫脹,煩躁不安,骨頭痠軟無法站立,肋骨下方發涼,手指和腳趾發涼發黑,心情不佳,四肢無力,身體沉重,睡覺出汗怕風,呼吸停止時肌肉鬆軟,牙齒變長且有垢,頭髮沒有光澤。如果病情嚴重,寸口脈搏跳動幅度是人迎脈搏的兩倍。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諸邪之在心者,皆心包絡受之),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循膕內入肘中,下臂行兩筋間,入掌中,循中指。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無名指也)。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諸脈雖屬於心,而行太陰肺部脈之運動皆由包絡之火,故又為陰包所主),煩心心痛(痛引腋脅而欲咳),掌中熱(脈起心胸入掌中也)。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心經主宰著手厥陰心包絡的脈絡。這條脈絡起於胸腔之中,穿過心包絡(所有侵入心臟的邪氣,都會被心包絡阻擋),向下穿過橫膈膜,再沿著三焦經絡運行。其中一支脈絡沿著胸部,從腋窩下方經肩胛骨內側進入肘部,然後沿著手臂兩筋之間向下,進入手掌,沿著中指運行。另一支脈絡則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小指次指出其端)運行。當這條脈絡出現病變時,就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肘部攣縮、腋窩腫脹,嚴重時甚至胸脅脹滿、心慌不安、面色發紅、眼睛發黃、喜笑不止等症狀。

是主脈所生病者(諸脈雖屬於心,而行太陰肺部脈之運動皆由包絡之火,故又為陰包所主),煩心心痛(痛引腋脅而欲咳),掌中熱(脈起心胸入掌中也)。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這是心包絡脈絡出現病變的表現(雖然所有脈絡都歸屬於心,但太陰肺部的脈絡運行卻依賴於心包絡的火氣,因此心包絡也被稱為陰包)。患者會出現心煩心痛(疼痛會牽連到腋窩和胸側,並伴隨咳嗽)、手掌發熱(因為脈絡起源於心胸,並延伸到手掌)等症狀。當脈象強盛時,寸口脈搏的力度會是人迎脈搏的兩倍。反之,當脈象虛弱時,寸口脈搏的力度反而是小於人迎脈搏的。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脘出臂外兩骨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交頰,至目銳眥(三焦有上中下之名,其形則一。

在七節兩腎之中,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者,是形容三焦之用,非實有三處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沌沌而痛。咽腫喉痹,(三焦之氣通於喉,喉不和則痹腫矣)往來寒熱。是主氣所生病者(三焦為決瀆之官,水病必由於氣也),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鳴,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溢則水留,即為脹。

白話文:

三焦手少陽經脈

三焦經脈屬於手少陽經。它起始於小指與無名指的末端,向上經過兩指之間,沿著手腕到達手腕的內側,從手臂外側的兩骨之間向上貫穿肘關節,沿著上臂外側,上至肩膀,進入鎖骨上窩,分佈於胸部正中,連接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沿著三焦經脈的循行路線。

其中一支脈路從胸部正中向上出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後側,連接到耳後,從耳廓上緣穿出,彎曲向下至下巴,到達面頰。另一支脈路從耳後進入耳道,從耳前穿出,與面頰相交,到達眼睛外角。

(三焦有上、中、下之分,但其形狀卻是連續不分的。)

在七節(指脊椎骨)和兩腎之間,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是指三焦的功能,並非真的存在三個部位。

三焦經脈功能失調時,會出現耳聾、頭昏沉、疼痛、咽喉腫痛、喉嚨阻塞、寒熱交替等症狀。

(三焦之氣與喉嚨相通,喉嚨不協調則會出現腫痛。)

三焦經脈是主氣,所以生病大多是因氣所致。

(三焦是調節水液的器官,水病必定是因氣所致。)

患者還會出現汗出、眼睛外角疼痛、面頰疼痛、耳鳴、耳後、肩部、上臂、肘部、手臂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腹部脹滿、下腹部尤為堅硬、無法排尿等症狀。

如果水液停滯,就會導致腹脹。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至肩,上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人迎,合手少陽抵䪼,下頰車,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牌厭中(即髀樞)。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出膝外廉,循足跗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足跗,入大指間,是動則病口苦(膽病則液泄故口苦),嘔宿汁善太息(膽鬱則氣不舒故善太息),驚惕,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肋里,故病則不能轉側),耳無所聞,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膽病則春升之令不行,如木之枝葉凋瘁而色枯槁也)。足外反熱,是為陽厥(病本屬火,故為陽厥)。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脈象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其中「人迎」和「寸口」是兩種不同部位的脈象。「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表示,當脈搏在「人迎」處比在「寸口」處大一倍時,代表身體處於一種「盛」或旺盛的狀態;相反,當「人迎」處的脈搏比「寸口」處小時,代表身體處於一種「虛」或衰弱的狀態。

關於膽經(足少陽之脈),其起始於眼睛的尖端,上抵頭部的一角,接著下到耳後,沿著頸部至肩膀,進入缺盆(胸部的一個區域)。有一部分分支進入耳後,穿過耳中,出現在耳前,至眼睛的尖端後方。另一部分分支離開眼睛尖端,進入人迎穴(位於頸部),與手少陽經會合,再下行至頰車(臉頰下部),進入缺盆,再下行至胸部中央,穿過膈膜,連接肝和膽,沿著腹部的內側,通過氣街(腹部的一個區域),繞過陰毛的邊緣,橫向進入脾厭中(即髀樞,股骨大軔帶的中點)。

主脈(直行部分)從缺盆下至腋窩,沿著胸部,經過季脅(肋骨與脊椎交界處),下至髀厭中(股骨大軔帶的中點),然後出現在膝部的外側,沿著腳踝進入大拇指之間。

有一部分分支離開腳踝,進入大拇指之間,這部分脈象的異常會引起一系列症狀:口苦(膽液過多,導致口中有苦味),嘔吐宿食,頻繁打嗝,容易驚嚇和焦慮,心下部位感到空虛,有恐懼感,咽喉有阻塞感,頻繁分泌唾液,腹脹疼痛,無法轉身,聽力下降,臉部有微紅,全身無油膩感。足部外側有反常的熱感,這是陽厥的表現(病態本質屬火,表現為熱性反應)。

是主筋所生病者(肝主筋,膽為肝之府,故亦主之。世本是主骨所生病者,誤),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膽居表裡之半陰,勝則振寒,陽勝則汗出,故瘧),胸脅膝脛踝前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上循足跗,上膕內廉,循陰股,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取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閉目不欲見人,腰痛不可俯仰(痛上熱)。

白話文:

肝臟主管筋絡,膽囊是肝臟的府庫,所以也主管筋絡。有些人誤以為骨頭生病是主病,其實是筋絡生病才是主病。症狀包括頭部、角、頷部疼痛,眼角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脹,脖子兩側腫塊像馬刀一樣,出汗、發冷、瘧疾,胸部、肋骨、膝蓋、脛骨、腳踝前側關節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少陽經脈衰竭導致耳聾,全身筋骨痠痛,視力模糊。脈象方面,盛者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虛者人迎脈反比寸口脈小。

肝足厥陰經脈起於大拇指,沿著腳背上行,經過膝蓋內側,循行陰部大腿內側,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與胃相連,屬於肝臟和膽囊的經絡,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胸部和肋骨,沿著喉嚨後方上行至頸項,連接到眼角,再向上至額頭,與督脈在頭頂交會。它的分支從眼角下行到臉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上行連接到肺臟。如果肝足厥陰經脈功能失常,就會出現閉眼不願見人,腰痛不能彎腰和仰頭的症狀。

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脫色,淅淅時寒熱,兩脅下痛引少腹,上下無常處,淋溲便難,脅痛支滿,手足青,面青唇黑。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作酸,飧泄狐疝,遺溺閉癃,頰腫喉痹(吐膿血),吐血下血(暴湧不止),瘛瘲惡風,渾身痠麻疼痛,四肢滿悶,筋痿不能起,陰縮兩筋急,轉筋足逆冷,脛酸陰癢,盛則善怒,忽忽眩冒(眩暈也),而巔疾(巔頂痛也)。氣逆則頭痛耳聾,目赤腫痛。

虛則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善恐如人將捕有三:足少陰是腎藏精氣虛衰,足少陽是膽虛寒涎漬沃,足厥陰是肝虛神魂不寧,一屬精傷,一屬涎沫,一屬血虛,不可不辨)。氣絕則筋急引舌與卵,唇青。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脫色,淅淅時寒熱,兩脅下痛引少腹,上下無常處,淋溲便難,脅痛支滿,手足青,面青唇黑。

意思是:男性出現睪丸下垂,女性出現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出現口乾舌燥、面色蒼白、皮膚乾燥,伴隨陣陣發冷發熱,兩側肋骨下疼痛並牽連到小腹,疼痛位置不定,小便困難,肋骨下疼痛並脹滿,手腳發青,面色蒼白,嘴唇發黑。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作酸,飧泄狐疝,遺溺閉癃,頰腫喉痹(吐膿血),吐血下血(暴湧不止),瘛瘲惡風,渾身痠麻疼痛,四肢滿悶,筋痿不能起,陰縮兩筋急,轉筋足逆冷,脛酸陰癢,盛則善怒,忽忽眩冒(眩暈也),而巔疾(巔頂痛也)。

這說明是肝臟生病所導致的症狀,會出現胸悶、嘔吐、胃酸,腹瀉、陰囊腫脹、尿失禁、排尿困難,臉頰腫脹、喉嚨阻塞(吐出膿血),吐血、便血(大量出血不止),抽搐、怕風,全身酸痛麻木,四肢沉重、肌肉萎縮無法站立,陰莖縮小,兩條腿筋緊繃,抽筋、腳冰冷,小腿酸痛、陰部發癢。肝火旺盛時容易發怒,頭昏眼花,頭頂疼痛。

氣逆則頭痛耳聾,目赤腫痛。

肝氣上逆會導致頭痛、耳聾,眼睛紅腫疼痛。

虛則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善恐如人將捕有三足少陰是腎藏精氣虛衰,足少陽是膽虛寒涎漬沃,足厥陰是肝虛神魂不寧,一屬精傷,一屬涎沫,一屬血虛,不可不辨)。

肝氣虛弱時會出現眼睛模糊看不清,耳朵聽不見,容易恐懼,就像有人要抓自己一樣。造成恐懼的原因有三種:足少陰是腎臟藏精氣虛弱,足少陽是膽虛寒,口水多,足厥陰是肝氣虛弱,精神不寧。這三種分別屬於精氣虧損、津液過多、血虛,不能混淆。

氣絕則筋急引舌與卵,唇青。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肝氣完全耗竭時,筋脈緊縮,舌頭僵硬,嘴唇發青。肝氣旺盛時,寸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肝氣虛弱時,寸脈比人迎脈反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