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瀉痢兼傷寒論
瀉痢兼傷寒論
1. 瀉痢兼傷寒論
問:泄瀉皆脾胃之疾,何《內經》有風寒濕熱之泄,且治瀉多有兼用風藥者?曰:六氣中,除燥氣外,皆能為瀉。其邪咸從經絡入犯中土,所以治瀉多用風藥,即內因之瀉,亦常兼用,如脾虛氣陷作瀉,用補中益氣,必加羌、防以勝濕,乃正治也。其五更腎瀉,昔人皆謂腎虛,而用四神五味補斂之藥,服之未必悉應,殊不知此皆酒濕入傷水藏所致,余嘗用金匱澤瀉湯加薑、辛、五味、萆薢之屬,往往獲效。
又有脾腎俱虛之瀉,若小便清利倍常,則泄瀉大作,此降泄多而升氣少,切不可用苓、澤之類,且關門失守,腎氣空虛亦不得用升、柴等藥,惟宜附子理中,加紫石英、赤石脂、紅豆以固斂之。如素有酒積食積,痰濕水飲,或積兼氣滯頓瀉而兼感外邪者,並宜香蘇散為主,酒積合澤瀉湯,食積合平胃散,痰濕合二陳湯,水飲合五苓散,氣滯合四七湯。瀉症繁多,聊舉一二為例,余可類推矣。
白話文:
問: 瀉瀉皆是脾胃的疾病,為何《內經》中提到風寒濕熱也能引起泄瀉,並且治療泄瀉時常會使用風藥呢?
答: 六氣之中,除了燥氣以外,其餘皆能導致泄瀉。這些邪氣通常從經絡入侵,侵犯脾胃,因此治療泄瀉時常常使用風藥,即使是內因導致的泄瀉,也常會兼用風藥。例如脾虛氣陷導致的泄瀉,使用補中益氣湯時,一定要加入羌活、防風以勝濕,這才是正治。
五更腎瀉,古人皆認為是腎虛,因此使用四神五味等補腎斂固的藥物,但服用後不見得都能奏效。其實,這多半是酒濕入傷腎臟所致。我曾經使用金匱澤瀉湯,再加入薑、辛、五味、萆薢等藥物治療,往往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還有一些脾腎俱虛引起的泄瀉,若小便清利超過平常,則泄瀉會加重,這表示下降的力量過強而上升的力量不足,切不可使用茯苓、澤瀉之類的藥物。而且,因為腎氣空虛導致關門失守,也不得使用升麻、柴胡等升提的藥物,只能用附子理中湯,再加紫石英、赤石脂、紅豆等藥物固斂止瀉。
如果患者平時有酒積、食積、痰濕、水飲,或積聚加上氣滯導致的急瀉,並且同時感受外邪,則應該以香蘇散為主方。若有酒積,則配合澤瀉湯;若有食積,則配合平胃散;若有痰濕,則配合二陳湯;若有水飲,則配合五苓散;若有氣滯,則配合四七湯。
泄瀉症狀繁多,以上僅舉一二例,其他的情况可以類推。
問:滯下以通利為務,若兼感風寒而與通利,能無妨於表症乎?曰:痢疾多患於夏秋,本無傷寒之理,然初秋常有非時暴寒,或久痢延至冬時,及休息痢,多有兼外感者,既有表症,自應救表,但須審本病之新久虛實,或氣分受傷,或血分受傷,或氣血並傷,參酌而治可也。
夫痢之通利,不過乘初起濕熱全盛時,乃為相宜然在元氣虛人,傷犯胃氣,多有呃噦不食下利不止而危者。當知積滯原系腸中津液,因氣不統運而為敗垢,惟當宣通其氣,則失統之敗垢自下,未傷之津液自安,後重窘迫自除矣。
近世但守痛隨利減一語,既以通利瀉氣之劑,施之久痢虛痢,吾未見有得愈者?況兼客邪為治乎?方書中原有胃風湯治風毒下痢,參蘇飲治下痢發熱,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敗毒散治疫痢壯熱,陽旦湯治血痢身熱脈浮,陽旦湯治血痢瘀晦腹痛,當歸四逆湯治下痢身熱手足冷,五苓散治下痢有熱水道閉,升麻葛根加犀角湯治下痢身熱發斑,調中飲治下痢胸前手足陰斑,三奇湯治久痢後重不除,補中益氣湯治久痢元氣虛陷及瘧後病後一切虛痢,皆先哲之成,則未嘗不用傷寒之法也。然非博聞廣識之士,難以語此。
白話文:
問
瀉下通利是治療痢疾的主要方法,但如果患者同時感了風寒,還用通利的方法,會不會影響表證的治療呢?
答
痢疾多發於夏秋季節,本質上與傷寒無關。但初秋時節常有非時暴寒,或是久痢延至冬季,以及休息痢,這類情況中,患者多伴隨外感。既然有表證,就應該先救治表證,但要根據病情的新舊、虛實情況進行判斷:是氣分受傷,還是血分受傷,或是氣血同時受傷,要綜合考慮後再用藥。
痢疾的通利方法,只適用於初起濕熱盛極的時候。但對於元氣虛弱的人,若傷犯胃氣,常常出現呃逆、不思飲食、下痢不止等危重症狀。要明白,腸道積滯本是因氣不統運,導致津液變為敗垢。只要宣通氣機,失統的敗垢自然排出,未受損的津液就能安然無恙,後重窘迫自然消除。
近來有些人只知道「痛隨利減」的說法,用通利瀉氣的藥物治療久痢、虛痢,我從未見過他們治癒的病例。更何況還要兼顧外感邪氣的治療呢?古籍中記載的治療方法很多,比如:[胃風湯]治風毒下痢,[參蘇飲]治下痢發熱,[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敗毒散]治疫痢壯熱,[陽旦湯]治血痢身熱脈浮,[當歸四逆湯]治下痢身熱手足冷,[五苓散]治下痢有熱水道閉,[升麻葛根加犀角湯]治下痢身熱發斑,[調中飲]治下痢胸前手足陰斑,[三奇湯]治久痢後重不除,[補中益氣湯]治久痢元氣虛陷及瘧後病後一切虛痢。這些都是先賢們的經驗總結,也證明了在治療痢疾時,並非不用傷寒的治療方法。然而,只有知識淵博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這些方法。
問:一人陰虛發熱,下痢赤白至夜煩渴不寧,或用涼血攻積藥而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五色,胸中常覺飢狀,得食則脹,或用補中益氣而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不食,郭友三先生用豬苓湯,黃連阿膠湯而痊。二方度非下痢門中藥,而用之輒應,何也,曰:世患陰虛下痢者頗多,古人從未闡發其症,未有不發熱不煩渴,不畏食不見紅,不夜甚者。
蓋陰氣內亡,勢必虛陽外擾,故治陰虛之痢,涼血死,攻積死,補氣亦死,惟兼清解熱毒,兼滋陰血,庶可保全。此用仲景少陰例中救熱存陰之法,與金匱治產後下痢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不殊也。
白話文:
問:有個人陰虛發熱,夜晚時會出現下痢赤白,並且感到煩渴難耐,有些人誤用了涼血和攻積的藥物,結果導致死亡。又有一個人陰虛發熱,下痢五色,胸部經常感覺餓,吃東西卻會脹滿,有人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結果也是死亡。再有一個人陰虛發熱,下痢但沒有進食,郭友三先生使用了豬苓湯和黃連阿膠湯後,病情得到了痊癒。這兩種藥物並非專門針對下痢的,卻能應手而效,這是為什麼呢?答:現今患有陰虛下痢的人數量不少,古人從來沒有詳細地探討過這種症狀,通常不會有發熱、煩渴、不想吃東西、沒有紅色症狀、夜晚不加重的現象。
原因在於,陰氣在體內消失,勢必導致虛陽在外擾亂,因此治療陰虛的痢疾,使用涼血的藥物會致死,攻積的藥物也會致死,補氣的藥物也會致死,唯有結合清解熱毒和滋養陰血的方法,才能確保病情穩定。這種治療方法與《傷寒論》中救熱存陰的例子相同,以及《金匱要略》中對產後下痢虛極使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治療方式,原理大致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