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倬

《傷寒兼證析義》~ 疝證兼傷寒論

回本書目錄

疝證兼傷寒論

1. 疝證兼傷寒論

問:七疝之名,各有不同且所治諸藥,多寒熱錯雜此屬何意,曰:疝瘕之症,因《內經》有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句,致元方、子和各立七疝之名,咸非《內經》所謂。《內經》以邪留諸經,腹中引急,諸痛通名。曰:疝近世惟以睪丸之病為疝,外此皆置而不論也。詳經中雖有贓腑諸疝,統而言之不離任與厥陰。

蓋肝則任之生化,任之陰氣為疝,肝之陽氣為風,故治疝多用風藥,觀金匱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並不用附而用烏,義可見矣。夫疝之受病,多由寒熱不和,所以經脈緩急,即使濕熱必因寒束而痛,伏寒必由火鬱而發,但須詳偏寒則從寒,偏熱則從熱,如烏頭梔子湯,治本寒標熱,少腹中緩急,痛引心脅之疝,蒼朮五苓加枳實檗皮湯治頹癃脹墜之疝,皆寒為熱引熱為寒導之法,然其症各有所挾,必非空氣作痛,故有血則兼攻血,有積則兼攻積,能識此義,方可與言治疝諸法。

白話文:

古人將七種疝氣症狀命名,並使用寒熱錯雜的藥物治療,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疝氣是一種因任脈病變引起的疾病,《內經》中記載男子內結七疝,因此元方、子和等人各自命名了七種疝氣,但這些命名並不完全符合《內經》的定義。《內經》認為,邪氣停留於經脈,導致腹部疼痛,統稱為疝氣。

現今人們只將睪丸疾病稱為疝氣,其他症狀則不予討論。雖然經書中提到臟腑的疝氣,但總體來說,都與任脈和厥陰經有關。

肝臟是任脈的生化之源,任脈的陰氣導致疝氣,肝臟的陽氣則表現為風,所以治療疝氣多用祛風藥物。觀察金匱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都是用烏頭而不用附子,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

疝氣的發病原因多是寒熱失調,導致經脈弛緩或緊張。即使是濕熱引起的疼痛,也必定是寒邪阻滯所致,而寒邪的發作,也往往是火鬱所致。治療時要根據寒熱偏盛的情況,寒則從寒治,熱則從熱治,例如烏頭梔子湯治療本寒標熱,少腹疼痛引向心脅的疝氣,蒼朮五苓加枳實檗皮湯治療小便不利,腹脹下墜的疝氣,都是用寒治熱,用熱治寒的方法。但疝氣症狀各不相同,並非單純的寒熱之痛,如果伴有血瘀,就要兼顧活血化瘀,如果有積聚,就要兼顧消積化滯。只有了解這些道理,才能談論治療疝氣的各種方法。

問:疝症多兼風治表症,自可無虞,不識里症有所禁否?曰:在無客邪時,治其本病多兼風藥。若一有風寒,則表藥反難恣用。常見有疝瘕人,服羌防柴葛之類升動陰邪,每致喘脹嘔呃,善治者必兼桂、苓、枳實等味於香蘇、芎蘇、小建中、蔥白香豉諸方中,則陳氣不至於上逆。

若有陳寒必加烏附細辛、薑、桂之屬,裡氣不溫,外邪必不得散,倘見里症,切禁苦寒峻攻,與積聚等法無異。

白話文:

疝氣症狀常伴隨風邪,治療時多以治表為主,這樣應該沒問題吧?但我不太清楚裡症是否也有禁忌?

在沒有外邪入侵的情況下,治療疝氣本病時,通常會加入一些兼治風邪的藥物。但一旦有風寒入侵,表藥就不能隨意使用。

經常看到疝氣、積聚患者,服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等升散陰邪的藥物後,反而出現喘脹、嘔吐、呃逆等症狀。善於治療的醫生,會在香蘇、芎蘇、小建中、蔥白、香豉等方劑中,加入桂枝、茯苓、枳實等藥材,防止寒邪上逆。

如果有陳舊寒邪,就必須加入烏頭、細辛、薑、桂等溫裡藥,讓裡氣溫暖,這樣外邪才能散去。如果遇到裡症,要嚴格禁止使用苦寒峻猛的藥物,否則與治療積聚的藥方效果相同,無異於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