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積聚動氣兼傷寒論
積聚動氣兼傷寒論
1. 積聚動氣兼傷寒論
問:積聚動氣三者,皆腹中固疾,其受病之原有異否?曰:積聚寒氣客於五臟之膜,血氣不行所生,聚則汁沫取勝於六腑之廓,溢蓄不瀉而成動氣,為無形之氣受病,所以忽有忽無,與積聚之有形質者不同。
問:有動氣之人,不可汗下,其有積聚者,亦有所禁乎?曰:動氣是脾衰氣失統運之候,汗下先動脾津,故為切禁,非若積聚初起之可用攻擊者。若久病氣衰,亦必兼補而攻始應。嘗見有積聚誤汗則津液外泄,固結隨表藥而上升者;誤攻則氣隨下脫,陰邪無制而愈逆者;亦有下之便利不止水道澀痛如淋者,《內經》所謂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是也。
白話文:
問:積聚、動氣和三者都是腹中固疾,他們受到疾病的原始原因有不同嗎? 答:積聚是由寒氣停留在五臟的膜上,導致血氣不能正常運行,聚集成塊,影響了六腑的空闊,溢出積聚,形成動氣,這是無形的氣體,因此忽有忽無,和有形的積聚不同。
問:有動氣的人不可以使用發汗或下藥,那有積聚的人,也有什麼禁忌嗎? 答:動氣是脾氣衰弱、氣不能統領運轉的現象,發汗或下藥會先傷害脾津,因此嚴禁。不像剛開始的積聚可以使用攻擊性的治療。如果長時間的疾病導致氣力衰竭,也必須同時補充和攻擊纔能有效。我曾經見過有人在積聚時誤用發汗導致津液外洩,固結隨著表藥上升;誤用攻擊則導致氣隨下脫,陰邪無法控制而更加逆轉;也有下藥後排便不停,尿道澀痛如淋的現象,《內經》稱之為這類疾病的根本,不能動搖,動搖就會引發水溺澀的問題。
問:已誤汗下者,為之奈何?曰:誤汗虛陽擾亂而氣上衝,或咳吐眩惕,或心煩惡寒者,通宜五苓散去朮多加棗仁降斂之,誤下虛陽不禁而氣下奪,或身熱蜷臥,或下利汗出者,金匱大建中湯,吳茱萸湯,附子理中加桂苓湯,急溫其里,則虛熱不治自息矣。
問:三證之表法。曰:積之兼表者,以溫血為主,如甘草乾薑湯加桂枝、薑、棗。感冒則香蘇散、蔥白香豉湯。聚之兼表者,以滌飲為先,如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薑、棗,或四七湯、芎蘇散之類。動氣之兼表者,以安中為務,如小建中黃耆建中為最當,非若積之芍藥助陰,有礙聚之,膠飴助濕難投也。若營傷無汗者,則合香蘇飲。凡表藥皆升,而香蘇獨降也。
白話文:
問:如果誤用了發汗和下藥,該如何處理呢?回答:如果因誤用發汗導致體內陽氣被擾亂,引起氣往上衝,或者出現咳嗽、嘔吐、頭暈、心煩、畏寒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去掉一些藥物,增加酸棗仁來調節和收斂。如果因誤用下藥導致陽氣更加虛弱,引起體內氣流被奪走,出現身體發熱但蜷縮臥牀,或者腹瀉伴隨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金匱大建中湯、吳茱萸湯、附子理中加桂苓湯等藥物,急時溫暖體內,這樣虛熱自然會消退。
問:對於這三個病症的表現方法是什麼?回答:如果積聚的病情同時伴有表症,主要以溫和血液為主,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加入桂枝、薑、棗等藥物。如果是感冒,則可使用香蘇散、蔥白香豉湯等。如果積聚的病情同時伴有表症,則以清潔體內飲食為先,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入桂枝、薑、棗,或者四七湯、芎蘇散等類似藥物。對於動氣(即氣機不暢)的病情同時伴有表症,則以安定中焦為主要目的,其中小建中黃耆建中是最適合的,不像積聚的芍藥有助於滋潤陰液,可能對積聚的病情不利;膠飴有助於滋潤體液,但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難以使用。如果血液受到損傷且沒有出汗,則可以合用香蘇飲。所有的表症藥物都是具有升提作用,而香蘇則獨特地具有降氣的效果。
問:三證之和法。曰:和法總不出小柴胡,然於本方中宜除去參、芩,積加細辛、乾薑,聚加茯苓、橘皮,動氣但去黃芩加木香、桂心之類。又須知中虛挾邪之人,胸多寒熱不和,常有痞滿之患當於三瀉心湯、黃連湯、旋覆代赭石湯選用。若等脹滿喘急而治難為力矣。
白話文:
答
和法(治療三證的方法)總體來說不會脫離小柴胡湯,但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在小柴胡湯中,應該去除人參、黃芩,並加入細辛、乾薑,再根據情況增加茯苓、橘皮。如果病症偏於氣機鬱滯,則要除去黃芩,加入木香、桂心等藥材。
另外,還要注意,對於體虛兼夾邪氣的人,常表現為胸部寒熱不調,伴有痞滿症狀,就應該選擇三瀉心湯、黃連湯、旋覆代赭石湯等方劑治療。如果等到腹脹滿、呼吸急促,病情加重,就難以治療了。
問:三者治失其宜而見里症,當何法以除之。曰:大約中氣久虛及有宿病之人,先用導法,如積用蜜煎加川烏末導,聚用豬膽汁加薑汁導,動氣用醬姜導。若裡熱勢劇不下,必死者,積用大黃附子湯,聚用厚朴七物湯,動氣理中湯去朮,加桂苓薑製大黃微利之,庶免陰氣逆上之虞。
至於伏氣發溫,雖有積氣當涼膈散,大柴胡,及三黃石膏加大黃急下之,以熱毒從內而發,里先受邪,所以不禁內奪,非導法所能盪滌其熱也。
白話文:
問
如果使用三種治療方法卻都不合適,反而出現內傷症狀,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消除呢?
答
一般來說,中氣長期虛弱或有舊疾的人,應該先使用引導的方法,例如:
- 積聚型的病症,可以用蜜煎加川烏末來引導。
- 聚合型的病症,可以用豬膽汁加薑汁來引導。
- 動氣型的病症,可以用醬薑來引導。
如果內熱嚴重,難以消除,且有生命危險,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 積聚型:使用大黃附子湯。
- 聚合型:使用厚朴七物湯。
- 動氣型:使用理中湯去掉術,加入桂苓薑製大黃,微微通便,希望能避免陰氣逆流上衝。
至於伏氣發熱,雖然有積氣,應該使用涼膈散、大柴胡湯,以及三黃石膏加大黃急下,因為熱毒是由內而外發出的,內臟首先受到邪氣侵襲,所以無法用內奪的方法,導法也無法清除體內的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