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亡血家兼傷寒論 (1)
亡血家兼傷寒論 (1)
1. 亡血家兼傷寒論
問:仲景太陽篇中有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有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則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瞬,不得眠。夫亡血是統諸失血而言,何衄家另設一例,且血為陰,血亡則陰傷,陰傷則陽盛。何故汗之反寒慄而振?衄家何獨不然,又為額上陷。脈急緊等症。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血雖屬陰實為陽氣之根,與氣相為維附,一息不能相離。
凡人身中有氣不到處,則血凝不流而為刺痛,痛處必熱有血不行處,則水飲襲入而為腫痛,痛止必寒。素有血症之人,復發汗以奪其血,寒慄而振,勢所不免,血既消亡於內則陽氣無根,所以諸亡血家驟脫不止,必用大劑人參斂其神氣,氣斂則血有所統,無復再脫之虞。斯時雖不敢望其陽生陰長,但得扶定胃氣以進飲食,即是生長之基。
白話文:
問:在張仲景的太陽篇中提到,如果一個人有失血的情況,就不應該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身體畏寒和震顫。同樣地,如果有鼻血的情況,也不應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緊張、眼睛無法閉合,並且會影響睡眠。失血可以說是所有出血情況的總稱,為什麼會單獨為鼻血設立一個例子呢?而且,血液屬於陰性,失血會傷害陰氣,陰氣受傷會使陽氣過盛。為何發汗反而會導致畏寒和震顫呢?為何鼻血的情況會特別如此,並出現額頭凹陷、脈搏緊張等症狀呢?
回答: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實屬於同一類。血液雖然屬於陰性,實際上是陽氣的根本,它和氣互相依存,一刻也分離不了。
人體中如果某部分沒有氣的運行,血液會凝結不流動,形成刺痛感;疼痛的地方會變得熱,血液不能流通的地方,則會讓水分侵入,引起腫痛,疼痛消失後會變得寒冷。原本就有血癥的人,再發汗以奪取血液,就會導致畏寒和震顫,這是必然的結果。血液在體內消失後,陽氣失去了依託,因此所有失血的人都會出現突然失血不止的情況。此時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參來收斂神氣,氣被收斂後,血液就有了統領,不再有再次失血的風險。這時,即使不敢期待陽氣生長、陰氣增長,但能夠穩定胃氣以進食,就是生命基礎的開始。
設不知此而用血藥,惟有膩膈傷中,而為奪食泄瀉之患也。至於衄血一症,皆由陽明經火氣逆行而至。故曰:衄行清道,不知者以清道指肺,遂有衄血出於肺之說,大可噴飯。詳衄血一症,十二經惟手足陽明太陽四經有之,即使因肺致衄,亦必由手陽明經而至。肺雖清肅之藏,業常少血,且經脈不行於鼻孔,其血從何而至哉?蓋陽明多氣多血,是以患其症者恬不知怪。然慣衄之人,稍有勞動或煩心過飲,受熱感寒,血必隨火而行熟徑。
蓋火即氣,氣隨血散,久之經氣並傷,更加奪汗則血不榮筋,而為兩額之動脈收引,瞀急不能卒視也。其所以不得眠者,虛火蘊降於胃,胃不和則臥不安,此皆亡血人復發其汗之候。若因傷寒而致亡血,又當隨症施治。如太陽症失汗,邪留經中而衄。非麻黃湯汗之不解,有熱傳營分而為吐血則當清解其內,如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這些原理而使用血液藥物,可能會導致消化系統受損,引發食慾不振、腹瀉等問題。至於鼻出血(衄血)這種現象,都是由於陽明經的火氣上逆所導致的。所以有說法稱:鼻出血是清理呼吸道的過程,但誤解認為這是肺部在出血,這種說法非常荒謬。實際上,鼻出血現象主要發生在十二經中的手足陽明、太陽四條經絡,即使是由肺部引起的出血,也會首先通過手陽明經絡。肺雖然是清潔的藏器,但實際上血液很少,而且經絡並不會經過鼻孔,那麼血液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手足陽明、太陽這四條經絡都是多氣多血的,因此出現鼻出血的情況時,人們往往不感到驚奇。然而,經常出血的人,在稍微勞累、情緒焦慮或過度飲酒、受熱或感寒後,血液就會隨著熱氣而流動,形成固定路徑。
這裡的「火」指的是氣,氣隨著血液擴散,長時間下去會傷害到經絡的氣質,再加上出汗過多,血液就無法養護筋骨,導致額頭動脈收縮,引起頭痛和急躁,難以入睡。無法入眠的原因是虛火在胃部積聚,胃不和諧導致睡眠不安。這些現象都表示血液大量流失後再次發汗的狀態。如果是由傷寒導致的出血,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例如,如果太陽經的症狀沒有出汗,邪氣留在經絡中導致鼻出血,那麼單靠麻黃湯出汗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有熱氣傳到營分導致吐血,則需要清解內部,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
黃連阿膠湯之類。凡此種種,未遑盡述,姑就宿病傷血之人傷寒表症而言。如衄血則宜小建中加犀角、丹皮,咯血則宜小建中加丹皮、童便,吐血則宜黃耆建中加童便、阿膠。伏氣發溫而為吐衄。皆從內而至,經絡胃府,通宜涼膈解毒三黃石膏加蔥豉、童便之屬。若感冒風熱之衄。
則宜蔥白香湯加童便。若素有便血而兼傷寒,則宜千金內補當歸建中,寒加灶土、炮姜,熱用白頭翁湯。婦人宿患血崩而感客邪,則宜金匱三物旋覆花湯加香豉,或當歸建中加黃耆、防風、蔥豉最妙。至若熱邪傳裡而觸動陰血,無論宿病新病,皆無表症糾纏,但須詳從何道而至。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等藥方,不一一詳述,僅就長期病患因傷血而導致傷寒表症進行說明:
例如,出現鼻出血,宜使用小建中湯加入犀角、丹皮;咯血則宜使用小建中湯加入丹皮、童便;吐血則宜使用黃耆建中湯加入童便、阿膠。
如果伏氣發溫導致吐血或鼻出血,這些都是由內而外,影響經絡和胃府的病症,宜使用涼膈解毒三黃石膏湯加蔥豉、童便等藥物。
若感冒風熱引起鼻出血,則宜使用蔥白香湯加入童便。
如果原本就有便血,又同時患上傷寒,宜使用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寒症加灶土、炮姜,熱症則使用白頭翁湯。
女性如果有長期血崩的舊病,又感染外邪,宜使用金匱三物旋覆花湯加入香豉,或當歸建中湯加入黃耆、防風、蔥豉,效果最佳。
至於熱邪傳入內部,觸動陰血,無論是舊病還是新病,都不會出現明顯的表症,需要仔細觀察病症發生的部位和原因。
或稠或清,或鮮或晦,自可直清本病,竟行無礙矣。
問:亡血家,衄家,症見於外,尚有發汗之誤,其血蓄於內而顯發熱頭痛者,得無誤汗之患乎?曰:凡蓄血必有見症,可察而知其所患處有三。蓄於胃脘之內則胸膈隱隱刺痛,甚則牽引於背;蓄於厥陰之經,則脅下痛引腰脊;蓄於膀胱之府,則少腹急痛,若小便不利者,並傷氣分也,其辨治之法,須詳新久虛實寒熱,大率新者多實,實則宜攻,久蓄必虛,虛當兼補,寒則非暖不散,最忌酸寒,熱則宜於寒下,然必加辛溫而為嚮導,亦有症顯虛熱,而所蓄屬寒者,必畏寒而畏熱飲,不可因其假症,而誤與寒涼攻血,多致發呃脫瀉而死。其治蓄血之兼傷寒表症,輕則小建中、香蘇散之類,重則五積散隨上下寒熱而為裁酌。
白話文:
第一段
血液的狀態,或是濃稠或是稀薄,或是鮮紅或是暗淡,都可以直接觀察血液的變化,判斷疾病的性質,並進行治療,無需顧慮太多。
問
對於因失血而引起的鼻衄等症狀,如果患者體外已經出現了症狀,卻仍然誤用發汗的方法,導致血液滯留在體內,進而出現發熱頭痛的現象,是否會加重誤汗的傷害?
答
凡是血液積聚在體內,必然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可以觀察患者的症狀,來判斷血液積聚的位置,大致分為三個部位:
- 積聚在胃脘部位,則會出現胸膈隱隱作痛,嚴重者還會牽引到背部。
- 積聚在厥陰經脈,則會出現脅肋下疼痛,牽引到腰脊。
- 積聚在膀胱部位,則會出現小腹急痛,若小便不利,則說明傷及了氣分。
對於蓄血的治療,必須仔細辨別病情的新舊、虛實、寒熱等因素。一般來說,新發的蓄血多屬實證,實證宜採用攻邪的方法治療;久蓄則多屬虛證,虛證則應同時採取補虛的方法;寒證則需要溫暖的方法來散寒,最忌諱使用酸寒的藥物;熱證則宜採用寒涼的方法來清熱,但必須加入辛溫的藥物作為引導。
也有一些情況,雖然表面上表現出虛熱的症狀,但實際上蓄血屬寒者,這種患者往往會畏寒怕冷,也不耐熱飲。不可因為表面的假象,而誤用寒涼的藥物攻血,這樣往往會導致患者發呃、脫瀉而死亡。
第三段
對於蓄血兼有傷寒表證的患者,病情輕者可以服用小建中湯、香蘇散等方劑;病情嚴重者可以服用五積散,並根據寒熱情況進行加減。
至見半表及傳入里,皆與本病無礙,但久蓄虛人,不可輕動其血,此為切禁。
問:鄒孔昭之弟,費仲雪之女,皆患失血,何以知其必死而辭之?曰:孔昭昆仲俱患喘咳吐血,肩息不得臥,孔昭之脈,尺部雖弦而寸關卻浮,症雖陰火迫肺,脈則兼感客邪,且審其所吐之血,多滯涎水,知必從胃而出,故先與小建中加丹皮,和其營衛,續於異功去朮加薯芋丹皮,下靈砂丹收攝陰火,則肺胃自清。於昭之脈,關尺皆弦細如循刀刃,血色正赤如凝朱,為少陰守藏之血,故知必死。
費仲雪先生,久患膈塞嘔逆,中脘攪痛如刺,或時痰中帶血,六脈沉細如絲,自謂六陰之脈,及按至神門,別有一脈,上至陽谿迢迢應指,知胃氣未竭,尚可苟延。其令愛不過咳血一二次,尚有梳洗出,診脈得純弦細數,此胃氣已竭,安有復生之理。
白話文:
即使病症表裡相兼,也不影響治療,但對於長期虛弱的人來說,不可輕易動血,這是絕對禁忌。
鄒孔昭兄弟都患有喘咳吐血,呼吸急促無法平躺,鄒孔昭的脈象,尺部弦緊而寸關浮緩,症狀顯示陰火迫肺,脈象又兼有外邪入侵。仔细观察他吐出的血,发现多有粘稠的唾液,得知必定是從胃部而出,所以先用小建中湯加丹皮,调和营卫之气,接着用異功散去術加薯芋丹皮,再服用靈砂丹收攝陰火,如此肺胃自然会清淨。然而邹昭的脉象,关尺部皆弦紧细小,如同刀刃,血色鲜红如凝固的朱砂,这是少阴经藏血亏虚的表现,因此断定他必死无疑。
費仲雪先生長期患有膈塞呕逆,胃脘部攪痛如針刺,有时痰中带血,六脉沉细如丝,他自认为是六阴之脉虛弱。但当我按压神门穴時,发现另有一条脉络,向上通达阳谿穴,远至指尖,得知胃气尚未衰竭,尚可苟延残喘。他的女儿只是咳血一两次,还有力气梳洗出门,但脉象却呈现純弦细数,这意味着胃气已经耗尽,哪里还有生还的道理呢?
問:郭孝聞之室血崩,聞用金鈴子而愈,何也?曰:孝聞夫人暑月經行時,涼臥風中,先患淋瀝,加以惱怒跌哭,遂崩脫不止,小腹中如線一條,貫心掣痛,常發熱頭疼,遍體煩疼。
服止血諸藥不應,而進參、耆,忽然昏憒不省,崩脫愈甚,深夜急遽邀往,脈得弦大而芤,獨左寸丸滑,知衝任二脈受病,明是風入胞門所致,久之風從火化,血愈傷而火愈熾,非旋覆花湯、金鈴子散兼進,不能清其風熱,降其逆氣也。況此症多有火淫血室,濕結子戶及鬱結傷脾,怒動肝火,驚恐失跌,種種不同,若用通套升發補斂之藥,烏能獲效哉?
白話文:
問
聽說郭孝聞的妻子患了血崩,聽說服用金鈴子治好了,這是為什麼呢?
答
郭孝聞的夫人在夏季月經期間,貪涼臥於風中,先患淋瀝,又因惱怒跌倒哭泣,遂致血崩不止。小腹中感覺如一條線貫穿,疼痛徹心,經常發熱頭疼,全身煩躁疼痛。
服用止血藥物無效,服用人參、黃耆後,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血崩更加嚴重。深夜緊急邀請我前去診治,把脈發現脈象弦大而虛,唯獨左寸脈滑數,由此得知衝任二脈受病,確是風寒侵入胞宮所致。久而久之,風寒化熱,血氣愈加損傷,火熱愈加熾盛,若不服用旋覆花湯、金鈴子散同時服用,無法清熱祛風,降逆止血。
況且此症多因火熱侵襲血室,濕氣阻滯胞宮,以及鬱結傷脾,怒氣動肝火,驚恐跌倒等多種原因引起,若用通用的升發補斂藥物,豈能見效?
問:兵道李石臺內侄之傷寒,更七醫而轉篤,皆不識為何症?尊大人何以知其為血而下之?曰:魯公乘於夏月,從陸來吳,途中中暍受傷有之,大暑中何有傷寒之症?醫見壯熱昏憒,便與發汗,發汗不已,兼之消導,消導不已,繼進參、術,主見雜出,補瀉遍嘗,正氣轉傷,蓄積愈固而見善忘如狂,身汗如油,直視不眠,唇反不收,齒齦腐穢,七晝夜喃喃不休,手足動掉不寧,脈得純弦而豁大中芤,明是蓄血而兼狐惑之症,急與犀角地黃湯加黃連、烏梅清其胃,安其蟲,腹中之黑物自下,而神識頓清,從未嘗用攻血之藥也。
白話文:
**問:**李石臺內侄患了傷寒,已經找了七個醫生治療,病情卻越來越嚴重,醫生們都無法確診是什麼病症。您老人家是如何知道他這是血瘀內積導致的病症,並需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的呢?
**答:**魯公在夏天的時候,從陸路前往吳地,途中可能中暑受傷。炎熱的夏季,哪裡會有傷寒呢?醫生們看到病人發高燒、神志不清,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覆發汗卻沒有效果,於是又用消導的方法,也無濟於事。接着又用人参、黄芪等補氣藥,但病情依然雜亂無章,補瀉之法都用盡了,反而損傷了正氣,瘀血積聚更嚴重,病人出現健忘、神志恍惚、狂躁不安,全身出油汗、眼睛直視、失眠、嘴唇反張、牙齦腐爛等症状,連續七天七夜不停地喃喃自語,手腳不停地顫抖,脈象是弦滑而大,這是典型的蓄血和狐惑病症。我立刻給他用犀角地黃汤,再加入黄连、乌梅,清热解毒,安神定志,腹中的瘀血就自然排出,病人神志馬上就清醒了。我從未用過攻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