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首 (1)
卷首 (1)
1. 六經解
天有六氣,風、熱、暑、濕、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人感天之六氣而生六腑,故六腑為陽,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臟,故五臟為陰。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臟五而腑六,《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是為心包,合為六臟。
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氣內根於臟腑,外絡於肢節。脾、腎、肝、膽、胃、膀胱經行於足,是為足之六經,肺、心、心包、三焦、大腸、小腸經行於手,是為手之六經。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脾肺之經,太陰也,心腎之經,少陰也,肝與心包之經,厥陰也,膽與三焦之經,少陽也,胃與大腸之經,陽明也,膀胱小腸之經,太陽也。
白話文:
天地之間有六種自然氣候,分別是風、熱、暑、濕、燥、寒,這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在地面上,有五行的概念,即木、火、土、金、水,這些元素影響著大地的物質和生命。人類受到天上的六種氣候影響而產生了六個消化器官,因此我們稱六腑為「陽」;人類又受到地面的五行影響而生成了五個主要的內臟器官,因此我們稱五臟為「陰」。這五個內臟分別是肝、心、脾、肺、腎;六個消化器官則是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五臟與六腑相結合,共同維護身體的健康。羶中,即心臟的宮殿,也被認為是心包的位置,它與五臟一起組成了六個主要的內臟器官。六個內臟和六個消化器官共同組成了十二條經脈,這十二條經脈在身體裡相互連接,並在皮膚和四肢上表現出來。脾、腎、肝、膽、胃、膀胱的經脈流經腳部,被稱為「足之六經」;肺、心、心包、三焦、大腸、小腸的經脈流經手部,被稱為「手之六經」。
手部有三陰三陽的經脈,腳部也有三陰三陽的經脈。脾肺的經脈屬於「太陰」,心腎的經脈屬於「少陰」,肝與心包的經脈屬於「厥陰」,膽與三焦的經脈屬於「少陽」,胃與大腸的經脈屬於「陽明」,膀胱小腸的經脈屬於「太陽」。
經有十二,六氣統之,兩經一氣,故亦曰六經,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也。
小腸手太陽之經,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循FG臑外後廉,交肩上,入缺盆,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內眥。
膀胱足太陽之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中,循膂,絡腎,屬膀胱,從腰中貫臀,入膕中,貫踹內,出外踝,至小指外側。
大腸手陽明之經,起於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循臂上廉,入肘,上肩,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白話文:
中醫學中有十二經脈,由六種基本的氣體所統領,每兩個經脈共同擁有一種氣體,因此也被稱為六經。其中,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裏,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裏,少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裏。
小腸經是手太陽經脈,從手指末端開始,沿手臂外側上升至手腕,通過腳踝中心,再沿手臂骨下緣上升,至肘部內側,沿肩胛骨外側後緣交叉到肩膀,進入鎖骨腔,連接心臟,下行至膈膜,抵達胃部,附屬於小腸,從鎖骨腔沿頸部上行至面頰,至眼內角。
膀胱經是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上行至額頭,交叉於頭頂,下降至背部,沿脊椎旁邊,抵達腰部中央,沿脊柱下行,連接腎臟,附屬於膀胱,從腰部中央穿過臀部,進入膕部中間,穿過小腿內側,至腳外側的拇指外側。
大腸經是手陽明經脈,從次指末端開始,沿手指上側緣,經過合谷穴,沿手臂上側緣進入肘部,上至肩膀,進入鎖骨腔,連接肺部,下行至膈膜,附屬於大腸,從鎖骨腔沿頸部上行至面頰,穿過下顎,進入下顎牙齒間隙,靠近口脣,交叉至另一側。
胃足陽明之經,起於鼻之交頞中,入上齒,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頤後,出大迎,上耳前,至額顱,從大迎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街,抵伏兔,下臏膝,循脛外,下足跗,入大指。
三焦手少陽之經,起於名指之端,循手表腕,出臂外,貫肘,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至目銳眥。
膽足少陽之經,起於目銳眥,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循髀陽,出膝外廉,下輔骨,出外踝之前,循足趺,入名指。
白話文:
胃足陽明之經,其起點在鼻孔與額頭相交處,進入上排牙齒,沿著口腔兩側,環繞脣部,再向下到承漿穴,繞過頦部後方,出大迎穴,上至耳前,直到額頭和頭頂,從大迎穴往下到人迎穴,經過咽喉進入缺盆穴,接著下降到膈肌下方,歸屬於胃,並連接脾臟,從缺盆穴下行到乳頭內側,經過肚臍,到達腹部兩側的血管區,直至大腿根部,然後沿著小腿外側,下到腳踝,進入大拇指。
三焦手少陽之經,其起點在小指尖端,沿著手臂外側走行,穿過肘部,上至肩膀,進入缺盆穴,布滿羶中穴,散落在心包,再下降到膈肌,歸屬於三焦,從羶中穴上至缺盆穴,往上到後腦,連接在耳後,最後到達眼睛的尖端。
膽足少陽之經,其起點在眼睛的尖端,下至頸部,與缺盆穴相會,向下至胸腔中間,穿過膈肌,連接肝臟,歸屬於膽,沿著兩側腹股溝(脅裡),出現在腹部兩側的血管區(氣街),繞過陰毛周圍,沿著大腿外側(髀陽),出現在膝蓋外側,再沿著腳踝,進入小指。
脾足太陰之經,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肺手太陰之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入寸口,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腎足少陰之經,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循內踝之後,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心手少陰之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從心系上肺,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脾足太陰之經,開始於大拇指的末端,沿著手指內側上行,經過內踝前方,再上行到小腿內側,接著沿著小腿骨後方,穿越足厥陰之前,上行到膝蓋及大腿內側前方,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臟,並且與胃相連繫。此經路途經過咽喉,連接舌根。
肺手太陰之經,起始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然後回繞至胃部,上行到膈膜,歸屬於肺,從肺部的連接物斜穿腋下,沿著手臂內側,經過少陰和心主之前,下行至肘部中間,再沿著手臂內側,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最後出現在大拇指的末端。
腎足少陰之經,開始於小拇指下方,斜向腳底板,經過內踝後方,進入腳跟中心,上行到小腿內側,再穿越膕內側邊緣,上行至大腿內側後方,通過脊椎,歸屬於腎臟,與膀胱相連繫。此經路途經過喉嚨,連接舌根,從肺部出發,連接心臟,注入胸腔中。
心手少陰之經,起始於心臟,與心繫相連,下降至膈膜,與小腸相連繫。此經路途經過咽喉,連接眼系,從心繫上升至肺部,從腋下穿過,沿著手臂內側後方,經過太陰和心主之後,下行至肘部內側,再沿著手臂內側後方,達到手掌後方,最後出現在小拇指的內側末端。
肝足厥陰之經,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從目系下頰,環唇內,貫膈,注肺。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經,起於心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從胸出脅,下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陽經在表,陰經在裡,太陽在外,皮毛之分也,次則陽明,次則少陽,次則太陰,次則少陰,次則厥陰,近於骨矣。陽經則屬腑絡臟,陰經則屬臟絡腑。足之陽經,行於股外,陰經行於股內,手之陽經,行於臂外,陰經行於臂內。陽經之次,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陰經之次,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白話文:
肝足厥陰經路起於腳趾尖端,沿著腳踝上方的邊緣,距離內踝一寸處,上至腳踝上方八寸,與太陰經相交後,進入大腿內側,沿著陰部,進入皮膚,經過生殖器,達到小腹,伴隨著胃,與肝相連,並與膽相繫,穿過膈膜,分佈到肋骨兩側,沿著咽喉後方,連接眼脈,向上至額頭,與督脈在頂點匯合,然後從眼脈下行至頰部,繞過嘴脣內側,穿過膈膜,最終注入肺部。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路起於心臟,連接心包絡,下至膈膜,經過三焦,從胸部進入肋骨兩側,沿著腋窩下,進入手臂內側,通過太陰與少陰之間,進入肘部,向下至手腕,沿著中指,終止於指尖。
陽經在體表,陰經在體內,太陽經位於皮膚和肌肉層,其次為陽明經,再其次為少陽經,再其次為太陰經,再其次為少陰經,最後為厥陰經,接近骨頭。陽經相連的是腑,陰經相連的是臟。足部的陽經行走於大腿外側,陰經行走於大腿內側,手部的陽經行走於手臂外側,陰經行走於手臂內側。陽經的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陰經的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手之陰經,自胸走手,陽經自手走頭,足之陽經,自頭走足,陰經自足走胸。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行於頸項而會於督之大椎。手足經之分走,異道環周,太陽、少陰,行身之背,陽明、太陰,行身之前,少陽、厥陰,行身之側。是諸經之部次也。
經有十二,獨言足經而不言手經者,手之六經,自胸而手,自手而頭,所轄之部小,足之六經,自頭而足,自足而胸,所轄之部大,經大則氣旺,氣旺則病加也。兩經同氣,病則俱病,但手經輕清而足經重濁,病則手經輕而足經重,以足經之氣偏於重濁故也。
白話文:
手之陰經,從胸部運行到手臂,陽經則從手臂運行到頭部,腳之陽經,從頭部運行到腳部,陰經則從腳部運行到胸部。手三陽經路線終點在頭部,腳三陽經路線終點在腳部,都經過頸部並匯聚在督脈的大椎穴。手腳經絡的循行路線不同,環繞全身,太陽和少陰行於背部,陽明和太陰行於前胸,少陽和厥陰則行於身體側面。這是各經絡系統的排列順序。
總共有十二條經絡,只提到腳部的經絡而不提手臂的經絡,因為手臂的六條經絡,從胸部到手臂,再到頭部,所覆蓋的範圍較小;腳部的六條經絡,從頭部到腳部,再到胸部,所覆蓋的範圍較大。經絡範圍大的氣血旺盛,氣血旺盛則病情加重。兩條經絡屬同一氣質,有病時兩者都會有病,但手臂的經絡氣血輕盈,腳部的經絡氣血厚重,有病時手臂的經絡病症輕微,腳部的經絡病症嚴重,這是因為腳部的經絡氣血本來就偏於厚重所致。
2. 六氣解
天有六氣,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之氣,少陽相火,四之氣,太陰濕土,五之氣,陽明燥金,六之氣,太陽寒水。天人同氣也,肝足厥陰之經,是為風木,心手少陰之經,是為君火,三焦手少陽之經,是為相火,脾足太陰之經,是為濕土,大腸手陽明之經,是為燥金,膀胱足太陽之經,是為寒水。
經有十二,六氣統之,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火也,從母化氣而為風,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水也,從妻化氣而為熱,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木也,從子化氣而為暑,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金也,從母化氣而為濕,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土也,從子化氣而為燥,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火也,從夫化氣而為寒。經氣對化,自然之理。
白話文:
天地間有六種氣候,分別是:第一種氣候,是厥陰風木;第二種氣候,是少陰君火;第三種氣候,是少陽相火;第四種氣候,是太陰濕土;第五種氣候,是陽明燥金;第六種氣候,是太陽寒水。人與天地是一體的,肝屬厥陰風木,心屬少陰君火,三焦屬少陽相火,脾屬太陰濕土,大腸屬陽明燥金,膀胱屬太陽寒水。
有十二條經脈,六種氣候統領著它們,厥陰風木是主導,手厥陰火會從母親那裡吸收能量形成風;少陰君火是主導,足少陰水會從配偶那裡吸收能量形成熱;少陽相火是主導,足少陽木會從兒子那裡吸收能量形成暑;太陰濕土是主導,手太陰金會從母親那裡吸收能量形成濕;陽明燥金是主導,足陽明土會從兒子那裡吸收能量形成燥;太陽寒水是主導,手太陽火會從配偶那裡吸收能量形成寒。
每條經脈的氣息對應著這種變化,這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則。
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病則一經之氣見,或自見其令氣,或自見其本氣,或主令者而見從化之氣,或從化者而見主令之氣,視其經氣之盛衰焉。厥陰、太陰、太陽,足經主令而手經化氣者也。足厥陰,風木也,手厥陰之火,應從風化,而厥陰經病,陽虛則手厥陰化氣於風木,陽盛則手厥陰不從風化而從少陽之暑化。
足太陰,濕土也,手太陰之金,應從濕化,而太陰經病,陽虛則手太陰化氣於濕土,陽盛則手太陰不從濕化而從陽明之燥化。足太陽,寒水也,手太陽之火,應從寒化,而太陽經病,陽虛則手太陽化氣於寒水,陽盛則手太陽不從寒化而從少陰之熱化。少陰、少陽、陽明,手經主令而足經化氣者也。
白話文:
人類的六種氣候,若無疾病則不會顯現,一旦生病,就會呈現一種或一種氣候的特徵,可能是自身氣候的表現,也可能是本質氣候的表現,或者主導氣候影響了相應的變化氣候,反之亦然。觀察氣候的強弱,可以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在五行理論中,肝為「厥陰」,屬風木,心為「手厥陰」,屬火,應當從風木的特性轉化;但若厥陰經有病,陽氣不足時,心的氣息會轉化為風木;若陽氣過盛,則心不從風木轉化,而是轉化為少陽的暑氣。腳上的脾為「太陰」,屬濕土,肺為「手太陰」,屬金,應當從濕土轉化;但若太陰經有病,陽氣不足時,肺的氣息會轉化為濕土;若陽氣過盛,則肺不從濕土轉化,而是轉化為陽明的燥氣。腳上的腎為「太陽」,屬寒水,心為「手太陽」,屬火,應當從寒水轉化;但若太陽經有病,陽氣不足時,心的氣息會轉化為寒水;若陽氣過盛,則心不從寒水轉化,而是轉化為少陰的熱氣。小腸為「少陰」,膀胱為「少陽」,大腸為「陽明」,在五行理論中,這三個部位的氣候由手部經脈主導,腳部經脈則進行轉化。
足少陰,水也,水之氣為寒,少陰經病,陽盛則足少陰化氣於君火,陽虛則不從火化而從太陽之寒化。足少陽,木也,木之氣為風,少陽經病,陽盛則足少陽化氣於相火,陽虛則不從火化而從厥陰之風化。足陽明,土也,土之氣為濕,陽明經病,陽盛則足陽明化氣於燥金,陽虛則不從燥化而從太陰之濕化。主令者盛,則化氣者從之,化氣者盛,則主令者從之,總之不離乎本氣之虛實耳。
陰易盛而陽易衰,凡人之病,陰盛者多,陽盛者少。太陽之病,足太陽主令於寒水者十之六七,手太陽化氣於君火者十之二三。陽明之病,手陽明主令於燥金者十之一二,足陽明化氣於濕土者十之八九。少陽之病,手少陽主令於相火者十之三四,足少陽化氣於風木者十之六七。
白話文:
足少陰經屬水,水的特性是寒冷。若少陰經有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足少陰經的氣轉化為君火;若陽氣不足,則不會轉化為火,而是會轉化為太陽的寒冷。足少陽經屬木,木的特性是風。若少陽經有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足少陽經的氣轉化為相火;若陽氣不足,則不會轉化為火,而是會轉化為厥陰的風。足陽明經屬土,土的特性是濕。若陽明經有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足陽明經的氣轉化為燥金;若陽氣不足,則不會轉化為燥金,而是會轉化為太陰的濕。主導氣運的如果過盛,那麼轉化氣的也會跟隨;轉化氣的如果過盛,那麼主導氣運的也會跟隨。總的來說,這些變化都離不開本氣的虛實。
陰性容易過盛,而陽性容易衰減。一般人患病,陰性過盛的多,陽性過盛的少。太陽的疾病,由足太陽主導寒水的佔六七成,由手太陽轉化為君火的佔二三成。陽明的疾病,由手陽明主導燥金的佔一二成,由足陽明轉化為濕土的佔八九成。少陽的疾病,由手少陽主導相火的佔三四成,由足少陽轉化為風木的佔六七成。
太陰之病,足太陰主令於濕土者不止十九,手太陰化氣乾燥金者未能十一。少陰之病,足少陰化氣於寒水者無人非是,手少陰主令於君火者千百之一。厥陰之病,足厥陰主令於風木者十之八九,手厥陰化氣於相火者十之一二。陽從陰化則易,陰從陽化則難,氣數如此,無如何也。
一經有一經之性情,經氣和平,彼此交濟,一經之性情不至偏見。一經病則自見其本氣,而一經之性情遂處發現,《傷寒》六經之證,六經之性情發現也。仲景為六經寫真,知六氣也,知六氣之變化,則知六經之性情矣。
白話文:
太陰的疾病,由足太陰主導的濕土類病症多達十九,而由手太陰轉化氣質的乾燥金屬類病症只佔十一。少陰的疾病,由足少陰轉化氣質的寒水類病症沒有例外,而由手少陰主導的君火類病症僅佔百分之一。厥陰的疾病,由足厥陰主導的風木類病症佔大約八九,而由手厥陰轉化氣質的相火類病症則只佔十之一二。陽氣跟隨陰氣變化則容易,而陰氣跟隨陽氣變化則困難,氣候的規律就是如此,無法改變。
每一經都有其獨特的性情,經脈的氣息平和,互相補充,使每一經的性情不會出現偏離。一旦某經有病,就會顯現出其本身的氣質,因此每一經的性情也會呈現出來,《傷寒論》中所描述的六經病症,實際上就是六經性情的表現。張仲景詳細描繪了六經的真實情況,他瞭解六種氣候,理解了六種氣候的變化,也就理解了六經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