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傷寒論述義補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述義補 (2)

1. 傷寒論述義補

余嘗撰釋瘟一篇,雖非經義,姑附之以備參考。曰:瘟疫之瘟,與溫病之溫,其義不同。

何以言之?疫之行也,不論四時,而其證每異。何必冬傷於寒而春病者,與發熱而渴不惡寒者乎?

考瘟之為名,猶疫也。肘後方曰: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又曰:道術符刻言五溫。而所謂闢溫諸方,亦闢疫之謂也。楊玄操注五十八難曰:溫病則是疫癘之病,非為春病也。(此說於經義則乖。)集韻曰:瘟:烏昆切,疫也。

據此,則瘟之為疫,其徵甚確。而天行多熱,許仁則既有其言,此疫之所以亦名為溫也。瘟疫重言,猶疫癘重言之例耳。

六韜云:故人主好重賦斂、大宮室、多遊臺,則民多病溫。(此文今本所逸;群書治要引之;茲從孫同元輯本錄;後漢書五行志注亦有此語,溫作瘟。)論衡命義篇曰:饑饉之風,餓者滿道;溫氣疫癘,千戶滅門。又治期篇曰:人之瘟病而死也,先有凶色,見於面部。並可以徵瘟之為疫。

但瘟本作溫,其從疒者,蓋後人所改寫已。又傷寒例,所謂更遇溫氣,變為溫疫者,即對寒疫而言,亦是一種病也。要之,溫之名義不一;亦猶傷寒之有謂寒氣所中者;有謂邪氣表實者;有謂外邪總稱者之類。學者不知,牽混為言者,誤矣。(蔡邕獨斷有瘟鬼文;然抱經堂校本為瘧鬼訛;論衡訂鬼篇亦作瘧鬼;又廣雅有殟字,蓋瘟之異構。)

白話文:

我曾撰寫一篇解釋瘟疫的文章,雖然不是經書的註釋,但姑且附上供參考。瘟疫的「瘟」和溫病的「溫」,意思並不相同。為什麼這麼說呢?疫病的流行,不論季節,症狀卻常常不一樣。難道一定要冬天受寒,春天才生病嗎?發熱口渴卻不惡寒的又是怎麼回事呢?考究「瘟」這個名稱,其實就等同於「疫」。《肘後方》說:「那一年歲中有疫氣,兼夾鬼毒互相感染,稱為溫病。」又說:「道家術法符咒記載有五種溫病。」

而所謂的治療溫病的各種方法,也是指治療疫病的意思。楊玄操注釋《五十八難》說:「溫病就是疫病,並不是指春天的疾病。」(這個說法與經書的解釋有所出入。)《集韻》說:「瘟,讀音為烏昆,就是疫病。」根據這個說法,瘟就是疫,這個說法非常確切。而天行之病多為熱症,許慎也有這樣的記載,這就是疫病也稱為「溫」的原因。瘟疫兩個字重複使用,如同疫癘兩個字重複使用的例子一樣。《六韜》說:「君主喜好加重賦稅,建造巨大的宮室,多建遊樂臺榭,那麼百姓就會多患溫病。」(這段文字,現在的版本已經遺失了,是從《群書治要》中引用的,這裡根據孫同元輯本記錄下來。《後漢書·五行志》注中也有這句話,「溫」字寫作「瘟」。)《論衡·命義篇》說:「饑荒的災害,餓死的人遍地都是,溫疫流行,成千上戶人家滅門。」又《論衡·治期篇》說:「人得了瘟疫而死,之前都會出現凶惡的徵兆,表現在面部。」這些都可以證明瘟就是疫。只是「瘟」字,原本寫作「溫」,從「疒」字旁的寫法,是後人改寫的。還有《傷寒論》中說的,所謂遇到溫氣,變成溫疫,指的是相對寒疫而言,也是一種疾病。總之,「溫」字的意思並不唯一,就像「傷寒」有指寒氣侵襲,有指邪氣表實,有指外邪的總稱等等,學者們不了解,混淆著使用,就錯了。(蔡邕《獨斷》中有「瘟鬼」的記載,然而抱經堂校本中,將「瘟鬼」誤寫成「瘧鬼」。《論衡·訂鬼篇》也作「瘧鬼」。又《廣雅》中有「殟」字,大概是「瘟」字的另一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