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陰陽總述

(詳於少陰中。)如本有伏陽,更能撐持,則變為裡熱。(亦詳於少陰。)此陰陽之要,受病之略也。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其義可見也。(經者,《素問.通評虛實論》也。先教諭嘗有詳解,今愚此說實本於其意云。從前諸家,間有論及於此者,雖或不無礙,然宜以為據。)

仍表出於下。龐氏曰: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此說已拈廣要中。然論病因人而化者,實以龐氏為藍本,故又列於茲。)(程氏曰:

人之府藏,不但各有虛實寒熱之不等,而虛實寒熱中,更有剛柔強脆之不等。風寒固不擇而施,府藏則隨材各得。)柯氏曰:去病寒熱,當審其人陰陽之盛衰,不得拘天氣之寒熱。必因其人陰陽之多少,元氣之虛實,不全憑時令之陰陽為轉移也。金鑑曰:六氣之邪,感人雖同,

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藏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藏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裡,變寒化熱,

而遂以為奇耶?又軒村曰:《靈樞.五變篇》所論,能盡受邪之理。云: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斵村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共交節,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

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云云。是也。軒又曰:宋人有陽臟人、陰臟人語。就其人體質而為言。蓋陽臟人感邪,則為熱證;陰臟人感邪,則為寒證也。愚謂軒說並是。又陶隱居曰: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藏腑,

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亦足以發焉。)

[寒熱者,病之情也。病有所在部位,人有體氣強弱。故表裡虛實相配,以為三陽三陰。而證狀機變,於是乎無不出於此。表者,軀殼之分,是也。里者,胃府是也。(中西惟忠曰:胃者,津液之原,有生之本也。飲食之入,與前後之出,顯然可度之於外,而察內之所病矣。愚又謂陽氣之盛衰,必驗之胃,而倉廩之官,邪最易陷入。且外感之病,倘傷及臟,則非藥之所能治。皆是仲景之所以專主胃腑也。)虛者,無形之名,氣虧之義。實者,有形之名,氣盈之義。蓋陽盛則熱,故實證多熱;火熱炎上,故表證多熱。陽衰則寒,故寒證多虛;水勢沉下,故寒證多里。]

白話文:

陰陽總述

少陰病證詳述於前。若本就存在潛伏的陽氣,又能維持其勢,則會轉變為裡熱(詳見少陰篇)。這就是陰陽的關鍵,也是疾病的概要。經典記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其道理由此可見。(此處所指的經典為《素問‧通評虛實論》,先前已有詳細解釋,我的論述本於此意。前人雖有相關論述,但仍以此為據。)

此外,龐氏認為,每個人先天稟賦的氣各有盛衰,宿疾各有寒熱。因傷寒而誘發宿疾,並非單純感染外邪所致。例如,素體虛寒者,多會轉變成陽虛陰盛的疾病,甚至陰毒;素體虛熱者,多會轉變成陽盛陰虛的疾病,甚至陽毒。(此說已在廣要中提及,但論述疾病因人而異的變化,龐氏的觀點是其根本,故在此再次列出。)程氏則認為,人體臟腑,不僅虛實寒熱程度不一,虛實寒熱之中,更有剛柔強脆之別。風寒之邪不加區分地侵襲,但臟腑則會根據其自身情況有所不同。柯氏認為,治療寒熱病,應審察患者陰陽盛衰,不能拘泥於天氣的寒熱,必須根據患者陰陽的多少,元氣的虛實,而非單純依據時令的陰陽變化來判斷。金鑑指出,六淫邪氣侵襲人體雖然相同,但人體受邪後發病卻各有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體的形體有厚薄之分,氣有盛衰之別,臟腑有寒熱之異,所受的邪氣,往往會根據人體臟腑的氣機而發生變化,所以生病的情況各有不同。因此,有的由虛轉實,有的由實轉虛,有的由寒轉熱,有的由熱轉寒,這就好比水火一樣,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事物盛極必衰,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明白了這個道理,又何必奇怪陽邪傳入裡而化寒為熱呢?軒村認為,《靈樞‧五變》篇已充分闡述了受邪的道理,文中說:「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斵村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共交節,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軒村又說,宋人有「陽臟人」、「陰臟人」的說法,這是根據個人的體質而言的。陽臟人感受外邪,則表現為熱證;陰臟人感受外邪,則表現為寒證。我認為軒村的說法都是正確的。陶隱居也說,邪氣侵害人體,最為嚴重,經絡一旦受到邪氣,傳入臟腑,就會根據臟腑的虛實寒熱而結聚成病。

寒熱是疾病的症狀,疾病有其所在的部位,人體也有氣血強弱之分,所以表裡虛實相互配合,形成三陽三陰,而症狀的變化也由此而來。表是指軀殼,裡是指胃腑。(中西惟忠說:胃是津液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本,飲食的出入,明顯可以從外觀測量,從而觀察內部疾病。我認為陽氣的盛衰,必須從胃來驗證,因為胃是倉廩之官,邪氣最容易侵入。而且外感疾病,如果傷及臟腑,則不是藥物所能治療的,這也是張仲景專注於胃腑的原因。)虛是無形的,指氣虧;實是有形的,指氣盈。陽盛則熱,所以實證多熱;火熱炎上,所以表證多熱;陽衰則寒,所以寒證多虛;水勢沉下,所以寒證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