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傷寒論述義》~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敘述

今則參互涵泳。歸之於畫一。一補輯義之遺。前輩確說。及諸家擴充經旨者。或有漏落。略取附之。唯拙著別有傷寒廣要。故彼之所採入。茲不復贅。要之仲景之書。理無不該。學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此輯義之著。亦所以不厭廣搜。今斯書。則僅述一隅。所見特隘。然既博矣。

從而約之。固亦為學之方。覽者幸恕僭越之罪而可也。○按諸注家。如尤怡傷寒論貫珠集。黃元御傷寒懸解。長沙藥解。俱出於先教論下世之後。尤書穩實。間有發明。黃書僻謬。殊少可取。又近世有熊壽試集註。又郭雍傷寒補亡論。輯義從汪氏轉引。而近日有吳舶新齋本。

今亦採入。至如皇國注家。則指不暇僂。輯義一概不引。嫌蕪雜也。愚亦甚厭讀。姑取一二部。略摘錄之已。○郭氏曰。問云。傷寒何以謂之卒病。雍云。無是說也。仲景敘論云。為傷害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標其目者。誤書為卒病。後學因之。乃謂六七日生死人。故謂之卒病。

此說非也。古之傳書怠墮者。因於字畫多。省偏旁書字。或合二字為一。故書雜為⿳亠从木。或再省為卒。今書卒病。則雜病字也。漢劉向校中秘書。有以趙為肖。以齊為立之說。皆從省文。而至於此。與雜病之書卒病無以異。今存傷寒論十卷。雜病論亡矣。郭此說甚是。但末句有疑。

○家丹州公醫心方。引養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語。據此。叔和名熙。以字行也。先友山本讓嘗有此說。實為前人之所未言及。仍附拈之。)

白話文:

[敘述]

這本書參酌了許多前人的著作,力求彙整完整。過去前輩學者的論述,以及後人對經文的闡釋,或多或少有些遺漏,因此我盡可能補充蒐集。不過,我另有撰寫《傷寒廣要》,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那些在《傷寒廣要》中已收錄的內容了。總之,張仲景的著作,道理都已闡述得很全面了,學習者就像老鼠喝河水,只能盡己所能吸收。這本書之所以廣泛蒐羅資料,也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但本書僅僅闡述其中一部分,視野相對狹隘,然而既已廣泛蒐集,再加以精煉,也是一種學習方法。讀者們請寬容我的僭越之舉。

至於其他注釋者的著作,例如尤怡的《傷寒論貫珠集》、黃元御的《傷寒懸解》、以及《長沙藥解》等等,都是後世根據前人的著作而寫成的。尤怡的書比較穩健可靠,偶爾有獨到的見解;黃元御的書則謬誤較多,價值不高。近代還有熊壽試的集註以及郭雍的《傷寒補亡論》,本書從汪氏的著作中轉引。最近又出現吳舶的《新齋本》,本書也將其納入。至於其他大量的皇朝注釋書籍,本書則一概未引,因為擔心內容過於繁雜,我自己也覺得讀起來很厭煩,所以只挑選一二,略作摘錄。

郭雍說,有人問傷寒為何稱為「卒病」,郭雍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張仲景在論述中說,他的著作是《傷害雜病論》十六卷,但標題錯寫成「卒病」。後人因此認為傷寒是六七天就能決定生死之病,所以稱為「卒病」。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古代抄寫書籍時,由於字體繁多,常會簡省筆畫或將兩個字合為一個字,因此「雜病」可能被寫成「卒病」。漢代劉向校勘《中秘書》時,曾將「趙」寫作「肖」,「齊」寫作「立」,都是因為簡省文字的緣故。因此,「卒病」與「雜病」的寫法並無不同。現在只留下《傷寒論》十卷,《雜病論》已經失傳了。郭雍的這個說法很正確,但最後一句話我有些疑問。

《家丹州公醫心方》引用《養生要集》中高平王熙叔和的言論。根據此處記載,叔和的名諱是熙,以字行。我的朋友山本讓也曾經提出過這個說法,這確實是前人未曾提及的,因此我將其附錄於此。

2. 陰陽總述

蓋欲明仲景陰陽之義。必先審素問熱論之旨。三陽三陰之目所由出也。夫三陽三陰之目。雖取之於彼。而其義則自有不同矣。故學者胸次必先了然於此。而始可讀仲景書耳。考熱論。黃帝以熱病起問。而岐伯對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是言人真傷於寒氣。而陽氣怫結。因為熱證也。

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痛云云。是據經絡為分。以為三陽經循外。三陰經循內。故表熱證為三陽。裡熱證為三陰。而以表裡均熱為兩感。如所定日期。略示淺深次序耳。故曰。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可以見也。要之。素問之義。

止是熱病。與仲景之寒熱兼該者。判然兩途矣。(素問仲景之異。從來注家。分辨不清。往往牽混。遂至徒分頭緒。泛無統紀。故茲首辨之。王氏溯洄集曰。夫素問謂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者。言常而不言變也。仲景謂或熱或寒。而不一者。備常與變。而弗遺也。仲景蓋言古人之所未言。

大有功於古人者。雖欲偏廢可乎。程氏後條辨贅余曰。素問之六經。是一病共具之六經。仲景之六經。是異病分布之六經。素問之六經。是因熱病。而原及六經。仲景之六經。是設六經。以該盡眾病。二家之言。特得其要。又中西惟忠。山田正珍。亦並有辨。稍確。)

仲景所謂陰陽也者。寒熱之謂也。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有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則全經之大旨。其發熱無熱。是病熱病寒之明徵也。但其章本為邪之初犯。分表熱表寒之異而設。(此章之義。溯洄集始發其蘊。程錢諸家。皆根據之。)然繇是推求。則諸般疾證。

皆自歷然矣。原夫其所以為熱為寒之理。固不以所受之地位。(注家以陽經陰經為說。欠妥。)亦非所感之邪。有寒與熱也。(互見卷末答問。宜並考。)蓋人不論強弱。必有一罅隙。而邪乃乘入之。(罅隙者何。或勞汗取涼。或衣被失宜。或食飢入房出浴之等。凡一時適有表開。

皆是也。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言氣所虛處。邪氣得湊。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獨傷人。所謂虛者。言虛邪之風。與身形之虛。又楊上善太素注曰。風氣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飢虛。或因復用力。腠理開發。風入毛腠。灑然而寒。腠理閉塞。內壅熱悶。

皆可以證矣。又內藤希哲。山田宗俊。亦嘗論文。欠精切。仍不錄。)其既乘入也。隨其人陽氣之盛衰。化而為病。於是有寒熱之分焉。(虛家有陰虛陽盛者。實人亦有內寒者。蓋陰陽盛衰之機。不可一例而言。學者宜精思。)陽盛之人。邪從陽化。以為表熱。此發於陽之義也。

(詳述於太陽病中。)陽衰之人。邪從陰化。以為表寒。此發於陰之義也。(詳於少陰中。)發於陽者。其陽甚盛。與邪相搏。則傳為裡熱。(詳於少陽陽明中。)如胃氣素弱。為邪所奪。或內有久冷。則變為裡寒。(詳於太陰少陰中。)發於陰者。其陽甚衰。不與邪抗。則傳為裡寒。

白話文:

陰陽總論

要理解張仲景關於陰陽的定義,必須先審視《素問·熱論》的要旨,也就是三陽三陰分類的由來。三陽三陰的分類,雖然借鑒自《素問》,但其內涵卻有所不同。因此,學者必須先對此有清楚的認識,才能讀懂仲景的著作。

《熱論》中,黃帝詢問熱病的原因,而岐伯回答說,人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才會發熱。這意思是說,人真正受到寒氣侵襲,導致陽氣鬱結,進而產生熱證。

書中提到,傷寒第一天,邪氣侵犯太陽經,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腰背疼痛等症狀。這是根據經絡來劃分,認為三陽經循行於體表,三陰經循行於體內。因此,體表發熱的病證屬於三陽,體內發熱的病證屬於三陰,而表裡同時發熱則稱為兩感。這些分類是按照疾病的發展日期,略微顯示疾病的淺深程度。所以說,病程未滿三天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病程已滿三天的,可以用泄下的方式治療。由此可見,《素問》所探討的,僅僅是熱病而已,這與仲景探討寒熱兼有的情況,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素問》和仲景的區別,歷來的註釋家都沒能清楚分辨,常常混淆在一起,導致徒增分類,沒有統一的系統。因此,這裡先加以區分。王氏《溯洄集》提到,《素問》說人受到寒邪會變成熱病,這是指常規情況,並未提及變化。仲景所說的時而發熱、時而發寒,是指常規與變化都包含在內,沒有遺漏。仲景所闡述的是前人未曾提及的,對古人有很大的貢獻,怎麼可以偏頗地看待呢?程氏《後條辨》補充說,《素問》的六經是指同一種熱病所具有的六個階段,而仲景的六經是指不同疾病所分佈的六個經絡。《素問》的六經是因為熱病而探討到六經,而仲景的六經是設立六經來涵蓋所有疾病。這兩家的說法,都抓住了重點。另外,中西惟忠和山田正珍也曾提出過區別,比較確切。)

仲景所說的陰陽,其實指的就是寒熱。他說:「疾病有發熱惡寒的,屬於陽證;有不發熱但惡寒的,屬於陰證。」這是整部醫書的宗旨。發熱或不發熱,是判斷疾病屬熱或屬寒的明顯標誌。這個章節主要探討的是邪氣初犯時,表證屬熱還是屬寒的區別。(這個章節的含義,是《溯洄集》首次闡明的,程氏和錢氏等註釋家都依據此理解。)如果從這裡深入探討,那麼各種疾病的道理,都將變得清晰明瞭。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熱證或寒證,並不是因為邪氣侵犯的部位(註釋家以陽經陰經來解釋,並不恰當),也不是因為所感受的邪氣本身帶有寒或熱的屬性(參見卷末答問,應一併考量)。而是因為無論體質強弱,人身上一定存在縫隙,邪氣才會乘虛而入。(所謂的縫隙是指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勞動出汗後貪涼、穿衣不當、飢餓或飽食後行房事、剛洗完澡等,凡是任何一時身體表層開啟的狀態,都屬於縫隙。《評熱病論》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當人體氣虛的地方,邪氣就會侵入,百病就由此而生。《百病始生篇》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獨傷人。」所謂的虛,是指虛邪之風與身體的虛弱。楊上善《太素》注釋說,風邪之所以能侵入人體,是因為飢餓虛弱或勞累過度,導致腠理打開,風邪就進入毛孔,引起寒戰;如果腠理閉塞,體內就會鬱積熱悶,這些都可以作為佐證。內藤希哲和山田宗俊也曾論述過這個問題,但闡述得不夠精確,所以這裡就不引用了。)

邪氣一旦侵入人體,就會根據人體陽氣的盛衰而轉化成疾病,因此就有了寒熱的區分。(虛弱的人也可能出現陰虛陽亢,而體質強壯的人也可能出現內寒,陰陽盛衰的機制不能一概而論,學者應當仔細思考。)陽氣旺盛的人,邪氣會跟隨陽氣的特性而轉化成表熱,這就是所謂「發於陽」的含義。(在太陽病中會詳細闡述。)陽氣虛弱的人,邪氣會跟隨陰氣的特性而轉化成表寒,這就是所謂「發於陰」的含義。(在少陰病中會詳細闡述。)

「發於陽」的情況,如果陽氣非常旺盛,與邪氣相互搏鬥,就會轉變成裡熱。(在少陽病和陽明病中會詳細闡述。)如果胃氣原本就虛弱,被邪氣奪走,或者體內本來就有寒冷,就會轉變成裡寒。(在太陰病和少陰病中會詳細闡述。)「發於陰」的情況,如果陽氣非常衰弱,沒有能力與邪氣對抗,就會直接轉變成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