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敘述

傷寒論一部,全是性命之書。所以使學者見病知源,是以深切而著明,平易而直達,誠匪有牽紐艱隱之故者也。

蓋仲景之旨,先辨定其病。辨病之法,在察脈證。故必就脈證,以定其病,而後治法有由設焉。

所謂病者,何也?三陽三陰,是也。熱為陽,寒為陰,而表裡虛實,互有不同。則六者之分,於是立焉。

所謂脈者,何也?其位:寸口關上、尺中趺陽;其體:浮沉遲數、緊緩滑澀之類,是也。

證者,何也?發熱惡寒、讝語腹滿、下利厥冷之類,是也。

脈有常變,證有真假,故脈證並示,而病之情機盡焉。(脈有常變,詳論於卷末答問中。病情字,素問多見,如形之疾病,莫知其情類,情之言猶性,蓋病之寒熱虛實,皆謂之情也。病機字,見本草經,曰: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蓋邪之進退消長,勢之緩急劇易,皆謂之機也。程氏以病人之苦喜,指為病情。柯氏論翼,又論病有名證情機之別,並與此所稱異。)

所謂治者,何也?汗下涼溫,及刺灸之法,是也。六病之中,自有緩急劇易之不等,故方亦有大小緊慢之不同,以相對治。加之人不能無宿恙相得,醫或誤措,以致變逆者,凡皆隨其脈證,而備之治法。其深切而著明,平易而直達,固既如是,始非有艱隱難知者也。

雖然,其書實三代之遺,是以言高而旨邃。苟不通其義例,則未免乎盲者之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

盡嘗論之:取之岐扁,變而通之,此名稱之例也;自熱而寒,自表而里,自實而虛,此篇第之例也;六病各有提綱,而次以細目,又次以本病來路、傳變證候,及誤逆諸態,疑似各病,或舉其正,而承以其奇,或說其輕,而續以其重,有法有案,有戒有論,參互錯綜,縷分條析,此章次之例也;語有主客,辭有詳略,或數條相參,而其義始悉,或一章之中,文互照對,證以方省,方以證略,有理趣明白,不假復述者,有事緒繁雜,須人引伸者,此辭句之例也。四者之例,極為謹嚴,而俱是莫不深意所存矣。

今不憚弇陋,本於輯義之著,按諸四者之例,推究病之情機,以述其大要:始陰陽總述,終差後勞復,脈證治法,具為辨析。顧猶未免注家更定之氣習,然不分其派,無由以達其源;不疏其類,無由以認其別。故務去拘鑿之談,敢從坦明之說,庶通其可通,疑其可疑,耑以擴充家庭之遺教,闡揚性命上之神理矣。

後之讀者,或由此入手,其於臨病處療之方,未必無小補云。(是書之作,以辨全經大義為主,故每病每證,不必具列各章,特舉其梗概,以俟人隅反。蓋敘大綱,則用大書,而其所以為說,及援據諸說,則夾註其下,要旨不過於述輯義之餘意,則輯義既載者,亦不復錄出。如撰述之例,更有三端:一發輯義之覆,輯義固主慎重,故於情機傳變之委,前人說不具者,大抵缺而不論。今鑽研經旨,覈核事理,略加辨訂,以為貂續;一酌諸家之中,輯義所引諸說,或一條而異同兼臚,或數條而前後異其義。)

白話文:

《傷寒論》這本書,完全是關乎性命的寶典,它讓學習的人能夠看見疾病就了解其根源,因此解釋得既深入又明白,簡單又直接,絕對沒有任何牽強、隱晦不清的地方。仲景的用意,首先是要確定疾病是什麼,而辨別疾病的方法,在於觀察脈象和症狀。所以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來確定疾病,然後才能有治療方法的依據。

所謂的「病」是什麼呢?就是三陽和三陰。熱屬於陽,寒屬於陰,而表、裡、虛、實之間又各有不同,因此就確立了六種疾病的區分。所謂的「脈」是什麼呢?它所處的位置,在寸口、關上、尺中和趺陽;它的狀態,有浮、沉、遲、數、緊、緩、滑、澀等等的區別。所謂的「症」是什麼呢?就是發熱、怕冷、胡言亂語、腹部脹滿、腹瀉、手腳冰冷等等的現象。脈象有正常和變異,症狀有真實和假象,所以脈象和症狀要一起觀察,才能完全掌握疾病的狀況。(脈象的常變,在書末的問答中有詳細論述。「病情」這個詞,在《素問》中常常看到,就像描述疾病的性質,讓人可以了解疾病的寒熱虛實,都可以稱作「情」。「病機」這個詞,在《本草經》中看到,說要治療疾病,必須先觀察它的源頭,先了解疾病的「機」,就是邪氣的進退消長,病勢的緩急輕重,都稱為「機」。程氏認為病人的痛苦或喜悅,可以稱為病情。柯氏在《傷寒論翼》中,又提出疾病有名、症、情、機的區別,和這裡說的有所不同。)

所謂的「治」是什麼呢?就是用發汗、瀉下、清涼、溫熱,以及針刺、艾灸的方法來治療。六種疾病中,它們的輕重緩急各有不同,所以治療的方劑也有大小快慢的不同,要根據情況來對應治療。再加上人不可能沒有舊病,如果醫生又錯誤的治療,導致病情發生逆轉,這些情況都要根據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它的深入、明白、簡單、直接,確實就是這樣,原本就沒有艱澀難懂的地方。

雖然如此,這本書其實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因此文字深奧,含義深刻。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則,就難免像盲人摸象,在黑暗中摸索道路。所以要仔細研究,從《岐伯》和《扁鵲》的著作中汲取知識,加以變通。這是書中名稱的規則。疾病從熱到寒,從表到裡,從實到虛,這是篇章順序的規則。六種疾病各有綱領,然後再列出詳細的條目,再接著說明疾病的來龍去脈、傳變過程、誤治後的情況、以及各種疑似疾病,有時候提出正確的論點,接著又提出特殊的例外,有時候說的是輕微的病情,接著又說到嚴重的病情,有方法、有案例、有告誡、有論述,相互參照,詳細分析,這就是章節編排的規則。文字的敘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有時候用幾條來說明一個道理,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義。有時候一章之中,文字互相對照,用證狀來解釋方劑,用方劑來補充證狀的不足,有些道理很明白,不需要重複說明,有些事情很複雜,需要別人引申發揮,這是文字表達的規則。這四種規則都非常嚴謹,而且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現在我不怕自己淺薄,根據《輯義》的著作,按照這四種規則,推究疾病的性質和變化,來闡述其中的要點。從陰陽的總論開始,到最後的病後勞復,脈象、症狀、治療方法,都詳細地辨別分析。但仍然不能避免前人注釋的習慣,然而不分清他們的派別,就無法了解疾病的根源,不梳理清楚它們的類別,就無法辨別它們的不同,所以要摒棄牽強附會的說法,勇於採用明白的道理,希望能夠理解那些可以理解的,懷疑那些可以懷疑的,專門為了擴充家族的傳統教誨,闡明性命之理。後來的讀者,如果能從這裡入手,對於臨床治療疾病,或許能有些許幫助。(這本書的寫作,以辨別整部經典的大義為主,所以每個疾病、每個症狀,不一定在各章節中都一一列出,只是提出它的梗概,希望讀者能夠舉一反三。總結綱領時,會用大字,而說明解釋和引用的說法,則會用小字註解在下面。要點都是在《輯義》的基礎上闡述,所以《輯義》已經有的內容,就不再重複列出。至於撰寫的方式,還有三點,第一,補充《輯義》的不足。《輯義》的作者主要謹慎,所以對於疾病變化和傳變的細節,前人沒有說清楚的,大多都省略不談。現在鑽研經典,核實事理,略加辨別訂正,作為補充。第二,斟酌各家的說法。《輯義》所引用的各家說法,有的在一條中同時列出相同和不同的意見,有的在幾條中前後所說的含義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