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1)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表邪進實胃。胃陽逃出於表。溢而作熱者。謂之陽明。蓋陽實人。其邪微則不得入里也。故陽明有傷寒。而無中風。篇中有之者。皆引而致者。非中風之邪自能然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本論分太陽為三段。今亦細分陽明。為三段者。蓋後人仿太陽例也。然非本論之意。)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脾約者。津液乾燥。大便難出。似脾胃約之也。此太陽病中。發汗過多。亡其津液。雖邪已解。
大便作鞕。則不得不曰里症。乃謂之太陽之陽明。其藥則調胃承氣湯麻仁丸之輩。)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邪劇故里陽不能拒之。遂入而實胃也此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也。陽明之真者乃謂正陽之陽明。非少陽之陽明。其藥則大承氣湯。)少陽陽明者。
白話文:
外邪入侵身體,導致脾胃虛弱,陽氣外溢,產生發熱的症狀,這就是陽明病。因為陽氣充足的人,外邪難以入侵內臟,所以陽明病會有傷寒,但不會有中風。書中提到的陽明病,都是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的,不是中風的邪氣自行引起的。
有人問,病症中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三種有什麼區別呢?本論將太陽病分為三個階段,現在也將陽明病分為三個階段,這是後人模仿太陽病的做法,不是本論原本的意思。
回答說,太陽陽明病,就是脾胃虛弱。脾胃虛弱,津液乾燥,排便困難,就像脾胃被約束了一樣。這是太陽病中,因為發汗太多,損失了津液,雖然邪氣已經消退,但排便困難,還是屬於里症,所以稱為太陽之陽明。治療這種病,可以用調胃承氣湯、麻仁丸等藥物。
正陽陽明病,就是胃實。邪氣強烈,陽氣無法抵抗,入侵胃部,導致胃實。這種傷寒病會發熱無汗,嘔吐不能吃東西,反而會出汗,身體發熱。真正的陽明病,就是正陽之陽明,不是少陽之陽明。治療這種病,可以用大承氣湯。
少陽陽明病,…
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燥者。熱未除津液先虛也。煩者。表液乾燥。里陽不能依以出而鬱也。實者。邪乘虛入而實於胃也。此邪在少陽之時。誤治虛其里。令少陽邪遂得入里也。乃謂之少陽之陽明。其藥則小承氣湯。蜜煎導之輩。)○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此書已名以傷寒。主外感而立言。讀之者皆知邪犯表。故太陽篇唯舉症。若陽明則邪在裡。故獨舉邪之所在。而其症略也。)○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中乾燥。胃陽無所依故出表。於是邪得入里。
白話文:
發汗利尿之後,胃部乾燥煩躁,大便難解。燥熱未退,津液先虛,導致身體煩躁,表層水分乾燥,內熱無法順利排出而鬱積在裡。由於邪氣乘虛而入,導致胃部實熱。此時邪氣在少陽,如果誤以為是內虛而用藥,反而會讓少陽的邪氣入侵內裡,形成少陽陽明症,可用小承氣湯、蜜煎等藥物導瀉。陽明病的症狀主要是胃部實熱。
這本書以傷寒命名,專注於外感疾病,因此讀者都知道是邪氣犯表。所以太陽篇只列舉了症狀。陽明病則是邪氣入侵內裡,因此只說明了邪氣所在,而症狀則簡略帶過。有人問,為何會得陽明病?答:太陽病發汗、下瀉或利尿,都會導致津液流失,胃部乾燥,進而轉變為陽明病。胃部乾燥,胃陽失去依附,就會外泄,使邪氣趁機入侵內裡。
)不更衣內實(邪實於胃。)大便難者。(胃中乾燥陽氣在外。)此名陽明也。○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問本論陽明病云云何等症也。)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蓋弟子嘗有治惡寒未止者。以大承氣湯而適愈者。
故今特舉之。以難師論之也。)答曰。雖得之一日。(得之。得陽明病也。首不曰陽明。而單曰病者。以惡寒未可全屬陽明故也。)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師答曰汝所治者。邪始入陽明。未及見症之時。承氣下咽。偶中其邪也。若不與藥而觀之。必惡寒將自罷。
白話文:
不換衣服,身體內部積實,邪氣積聚在胃裡,排便困難,這是因為胃中乾燥,陽氣外散。這種情況稱為陽明病。有人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回答說:身體發熱,汗水自然流出,不畏寒,反而怕熱。有人問:得了病一天,沒有發熱,反而畏寒,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雖然得了病一天,畏寒的症狀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就會出汗,並且怕熱。
而即汗出惡熱也。以釋弟子疑。)○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答者所謂陽明者。指胃中。胃居一身中央。故邪皆歸焉。猶地位於天中而萬物歸之也。)始雖惡寒。二日自止。(陽明病。假令始於惡寒。邪全實胃。則惡寒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居陽明。而論太陽。故冒本字。發其汗。在太陽之時。故插初字。皆明其治之不誤也。)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藥不徹邪之所在。故遂屬陽明。此殘邪入里之症。陽明之輕者也。)○傷寒發熱無汗。嘔(此太陽傷寒。邪勢最急之症。)不能食。
白話文:
"這是出汗和畏熱的情況。用來解答學生的疑惑。"
"問道:為什麼會自行停止畏寒?回答說:陽明經位於大地之中,是萬物的歸宿,沒有再次傳播的可能。這裡的陽明是指胃部,胃位於身體的中央,所以邪氣都會歸向它,就像地處天中的位置而萬物都歸向它一樣。開始時會畏寒,但兩天後自然停止。"
"這是陽明病的情況。如果開始時畏寒,邪氣完全進入胃部,那麼畏寒就會自然停止。"
"原本是陽明經初得病時,開始發汗。"(雖然身處陽明經,但談論的是太陽經的病症,因此使用「本」字來表達,發汗是在太陽經的時期,因此加上「初」字,這清楚地表明瞭治療並沒有錯誤。)"但發出的汗未能徹底清除,因此轉而影響到陽明經。"(藥物未能清除邪氣所在的位置,因此邪氣轉而影響到陽明經。這是邪氣進入內臟的症狀,是陽明經輕度的病症。)
"傷寒發熱但無汗,嘔吐(這是太陽傷寒的病症,邪氣勢力最急劇的症狀。)無法進食。"
(太陽病。加此一症。以示將入陽明之候。)而反汗出濈濈然者。(邪未減。而反汗出者。是邪入里。陽出表也。以其濈濈然。知表無邪。)是轉屬陽明也。(不因誤治。不因虛。而入陽明。此邪完而入里之症。陽明之重者也。此篇舉輕者與重者。以擬太陽篇。中風傷寒並舉之例。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邪在少陽。則陽氣分在表裡。故其脈小。邪在陽明。則陽氣全在表。故其脈大。蓋陽氣滿。津液溢。則見脈大。陽氣分。津液乏。則見脈小。其日數皆以三日者。是入陽明者。邪進急。而留少陽者。此係邪進緩之故也。)○傷寒脈浮。(邪在表。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出現某種症狀,就表示將要轉入陽明經的徵兆。假如病人反而出現汗出很多的情況,就表示病邪還沒減弱,反而進入內里,而陽氣卻跑到表面,因為汗出很多,就知道表層沒有病邪了。這就轉屬陽明經了。不是因為誤治,也不是因為虛弱而進入陽明經,這是病邪完全進入內裡的症狀,也是陽明經病重的表現。這篇文章舉輕重兩種情況,目的是模仿《太陽篇》中風、傷寒並舉的例子。
傷寒病發三日,如果出現陽明經脈大的情況,就表示病邪在少陽經,陽氣分佈在表裡,所以脈象較小;如果病邪在陽明經,陽氣就全部在表,所以脈象就大。這是因為陽氣充盈,津液溢出,所以脈象大;陽氣分佈,津液不足,所以脈象小。病程皆以三日來計算,表示進入陽明經,病邪進展迅速,而停留在少陽經,則是病邪進展緩慢的原因。
傷寒病脈浮,就表示病邪在表。
)而緩。(陽郁不甚。)手足自溫者。(雖陽微而不至冷。蓋發熱者太陽。逆冷者少陰。今不服藥而能溫。是太陰也。)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邪在表。微陽不能破邪。而經日久則鬱而發黃。)若小便自利者。(陽氣出表推膀胱。故大便利也。以陽氣已出表。
是故不發黃。)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邪入里之日數。)大便鞕者。(頓虛人。初雖見陰症。而經日久而陽氣漸復。遂成陽症。)為陽明病也。○傷寒(即是前章之病人。)轉系陽明者。(從太陰進者。法當入少陰。而陽氣漸復。成陽明病故曰系。)其人(雖成陽明病其症不劇。
故亦曰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汗微者。從太陰轉故也。)○陽明中風。(是太陽汗出過多。因轉屬陽明者也。蓋稱陽明中風者其邪小也。是邪雖已入胃。而以其小故不足實於胃。陽氣仍半在裡。是以作脈浮腹滿等。)口苦。(津液乾燥。而熱勝則口苦。譬猶炙梨慄焦。則其味苦之理也。
白話文:
而緩。(陽氣鬱滯不甚。)手腳自行溫熱。(陽氣雖然微弱,但並不至於發冷。發熱是太陽經的症狀,逆冷是少陰經的症狀。現在沒有服藥也能溫暖,是太陰經的症狀。)這稱為歸屬於太陰經。太陰經:身體應出現黃疸。(邪氣在表層,微弱的陽氣無法驅邪,時間一久就會鬱結發黃。)如果小便自然通利,(陽氣出表驅動膀胱,所以大便也會通利。由於陽氣已經出表,所以不會發黃。)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邪氣入裡的時間),大便乾燥,這是陽明經的疾病。○傷寒(指前一章的病人),轉歸陽明經的。(從太陰經轉入,法應進入少陰經,但陽氣逐漸恢復,形成了陽明病,所以說是轉歸。)這個人(雖然形成了陽明病,但症狀不嚴重,所以也稱為這個人。)微微出汗。(出汗微弱,是因為從太陰經轉歸的緣故。)○陽明中風。(這是太陽經出汗過多,轉而歸屬於陽明經的。因為稱之為陽明中風,表示其邪氣較小。雖然邪氣已經進入胃經,但因為它的勢力小,所以不足以實於胃。陽氣仍然有一部分在裡頭,因此會出現脈浮、腹滿等症狀。)口苦。(津液乾燥,而熱氣旺盛則口苦。就像炙烤梨子或栗子直到焦黑,就會變得苦澀一樣。
)咽乾。(津液乾燥而熱熾。)腹滿。(里陽郁。)微喘。(胃中之外面邪圍。故里陽止。)發熱惡寒。(邪已入胃。故三焦卻通利。但胃中之邪圍里陽。故作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津液虛。蓋浮邪令然。緊虛令然。故插而字別之。是不似太陽浮緊之脈。外邪令之如是之也。
)若下之。則腹滿。(津液大虛。里陽不得出表。)小便難也。(津液已虛。故陽氣不得出表。而推膀胱。乃小便難出。若此而加噦者為不治。)○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邪小故雖入胃而不能實。其所不及。陽仍存。故能食。)不能食。名中寒。(邪實胃。胃陽盡出表。
白話文:
喉嚨乾澀,津液乾燥發熱。肚子脹滿,是陽氣鬱積在裡。輕微喘息,是因為外邪圍困在胃部,阻礙陽氣外達。發熱惡寒,是外邪入侵胃部,三焦氣機雖然通暢,但胃中邪氣阻礙陽氣外達,所以出現發熱惡寒。脈象浮緊,是因為津液不足,浮是外邪影響,緊是體虛所致。這種脈象不同於太陽病的浮緊脈,是因為外邪影響所致。
如果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肚子更加脹滿,因為津液大量流失,陽氣無法外達。排尿困難,也是因為津液不足,陽氣無法外達,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排尿困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還伴隨嘔吐,則難以治癒。
陽明病,如果患者能吃東西,稱為中風,因為邪氣較輕,雖然侵入胃部,但無法充實,陽氣還未完全被消耗,所以能吃東西。如果患者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因為邪氣充實胃部,胃部陽氣全部外達,無法消化食物。
胃中無消穀之陽。故不能食。此即太陽篇所稱傷寒者也。凡風寒之邪。從外而內。至胃而止。猶矢之至的也。故至陽明為中。若夫中風。其邪固薄。法不能入胃。但以侵表為極。故太陽為中。陽明無有中風。而間有之者。皆引而致者也。非邪之本分。故不須別立名。)○陽明病。
若中寒。(後人以中寒。誤為後世所謂直中者。故冒若字。作一種病。以起論。)不能食。小便不利。(陽明中寒。小便當利。而不利者。其人陽微。不足充表故也。)手足濈然汗出。(自汗不遍身者。亦陽以不充表故也。)此欲作固瘕。(胃中無陽。乃水穀不分而下利。固沉固也。
白話文:
胃部缺乏能消化食物的陽氣,所以無法進食。這就是太陽篇中提到的傷寒情況。所有風寒的邪氣,都是從外到內,到達胃部後停止,就像是箭射中目標一樣。所以當它進入陽明經時,就形成了中間的狀態。至於中風,它的邪氣固然輕微,按照常理是不能進入胃部的,只是侵襲皮膚達到極限。因此太陽經會形成中間的狀態。陽明經並沒有中風的情況,但偶爾會出現這種現象,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並不是邪氣本身的分類,所以不需要另外命名。陽明病。
若發生中寒(後代的人將中寒誤解為後世所謂的「直中」,所以加上「若」字,將其視為一種病,以開始討論)。無法進食。小便不順暢。(在陽明經中寒的情況下,小便應該順暢,但不順暢的原因是人的陽氣微弱,不足以充盈皮膚。)雙手和腳都感到潮濕且不斷出汗。(自己出汗但不遍及全身,也是因為陽氣不足以充盈皮膚的緣故。)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固結腹痛或腹瀉加重。(胃部缺乏陽氣,導致食物與水分不能正常分離,產生下利,固結腹痛或腹瀉加重的現象。)
瘕。瘕泄也。胃遂虛故雖邪去亦尚下利。)必大便初鞕後溏。(四支熱。故初頭鞕。胃中冷故後必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陽明病。(中風也。)欲食。小便反不利。(陽明病。小便當利。而反不利者。以陽漸復津液還入胃中故也。)大便自調。(大便本鞕之症。
因津液漸復。而得調。此二症若非陰陽回覆。則卻是虛候也。)其人骨節疼。(陽明反從表解。故曰其人。其骨節疼者。里陽穿邪也。)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里陽之表發。路遠難速出。故其激者。卻又動心血。)濈然汗出而解者。(邪從表解。故陽明亦曰解。)此水不勝穀氣。
白話文:
瘕指的是腹中癥塊,由於脾胃虚弱,即使邪气去除,也会出现腹泻。大便通常先干燥后稀溏,这是因为四肢发热,导致最初大便干燥,但胃中寒凉,所以随后必然稀溏。其原因在于胃中寒凉,水谷不能分别。
阳明病指的是中风,患者虽然想吃东西,但小便却不利。阳明病应该小便通畅,但反而不利是因为阳气逐渐恢复,津液回流到胃中。大便自行调理,原本是大便干燥的症状,由于津液逐渐恢复,而得到调理。这两种症状如果没有阴阳恢复,就只是虚弱的表现。患者骨节疼痛,阳明病反从表解,所以说患者骨节疼痛,是因为里阳穿邪。患者忽冷忽热,像是有发热的状态,突然发狂,因为里阳的表邪发作,路途遥远,难以迅速排出,所以激发它就会动心血。患者突然出汗而解,因为邪气从表解,所以阳明病也叫解。这是水气不胜谷气。
(谷生津液。里陽隨旺。)與汗共並。(寒與汗共並出。)脈緊則愈。(小便不利。大便自調者。若脈遲則不愈。緊則愈。以脈知其病之虛實。)○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前章論能食陰陽漸復者。此章舉自愈者。是篇什次序也。他篇舉自愈時者。作此例。)○陽明病。
不能食。(亦以為直中。)攻其熱。(言以寒藥下之也。)必噦。(裡虛。故氣不續。積而後發。)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得直中者以本虛故也。)攻其熱必噦。(胃中虛冷者。復以寒藥攻之故也。)○陽明病。(能食者是中風也。而其人屬虛。故與前脈緊之章之症。
白話文:
谷物滋生津液,里陽隨之旺盛,與汗液一起排出。寒氣與汗液一起排出,脈象緊則病症會好轉。小便不利,大便卻能自行調順,如果脈象遲緩則病症不會好轉,脈象緊則會好轉。通過脈象可以了解疾病的虛實。陽明病,想要解脫時,從申時到戌時(下午三點到晚上七點)之間會好轉。前章論述的是能食陰陽漸漸恢復的病症,本章舉例的是自愈的病症,這是篇章的順序。其他篇章舉例自愈的病症時,也可以參考這個例子。陽明病,不能進食,這也可以認為是直中症。用寒涼藥物治療其熱症,必定會出現呃逆。這是因為內虛,所以氣機不順暢,積聚後才發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因為病人本身虛弱,所以會得直中症。用寒涼藥物治療其熱症,必定會出現呃逆,因為胃中虛寒,又用寒涼藥物治療的緣故。陽明病,能進食的屬於中風症,而病人屬於虛弱體質,所以與前章脈象緊的病症相似。
虛實為反對者也。)脈遲。(里陽微也。)食難用飽。(前章用飽而得愈。今難用飽者。胃陽微而不能化也。)飽則微煩。(中風裡固有陽。然微故無煩。今以飽故里陽得助而作微煩。)頭眩。(微陽為食所壓。不能充頭。)必小便難。(至作頭眩。則里陽郁屈。卻不能布表。
故不推膀胱。小便乃難。)此欲作谷疸。(微陽與穀氣。不化而鬱蒸發黃。)雖下之。(尋常中風猶不可下。誤下之則腹滿小便難。而況虛者乎。)腹滿如故。(中風固有腹滿。)所以然者。(然。指微煩以下之症。)脈遲故也。○陽明病。(中寒也。)法多汗。(邪入里。
陽出表。表陽引胃中之津液。而蒸以成汗。是陽明正症也。)反無汗。(津液素虛。)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津液才至皮下。而不足越出於外。)此以久虛故也。(加久字者。明其虛不因里邪。)○陽明病。(中風也。)反無汗。(太陽取汗過多。表液乾燥甚。)而小便利。
白話文:
(虛實是相反的意思。)脈象遲緩。(體內陽氣微弱。)難以吃飽。(前一章節中,吃飽後病情好轉。現在難以吃飽,是因為胃陽微弱,無法消化食物。)吃飽後會感到輕微煩躁。(中風體內原本就有陽氣。但是由於陽氣微弱,所以不會煩躁。現在由於吃飽,體內陽氣得到幫助,所以出現輕微煩躁。)頭暈。(微弱的陽氣被食物壓制,無法充盈頭部。)一定會有排尿困難。(到了頭暈的程度,則體內陽氣鬱結。無法分佈到體表,所以不推動膀胱,導致排尿困難。)這將導致谷疸。(微弱的陽氣與穀氣無法消化,鬱結蒸騰,導致發黃。)雖然瀉下。(平常中風時也不可瀉下。誤瀉則會腹滿小便難,更何況虛證的人呢?)腹滿如故。(中風本來就有腹滿的症狀。)所以這樣的原因是。(然,指微煩等症狀。)脈象遲緩。陽明病。(由於寒邪入侵。)通常會多汗。(邪氣入裡,陽氣出表。表陽引動胃中的津液,蒸發成汗。這是陽明病的正常症狀。)反而沒有汗。(津液本來就虛。)身體感覺有蟲在皮膚下爬行。(津液勉強到達皮下,卻不足以越出體外。)這是因為長久虛弱的緣故。(加上「久」字,表明虛弱不是因為體內邪氣。)陽明病。(由於中風。)反而沒有汗。(太陽經取汗過多,表液乾燥嚴重。)而小便通利。
(陽出表。推膀胱。故小便利。此陽明正症。而無汗者非正症。故插而字以別之。)二三日。(屬陽明之後。二三日也。)嘔(存於里之陽氣。經二三日欲出表。而表液乾燥。故不能出而上升。)而咳。(表液乾燥。)手足厥者。(表液乾燥。里陽不能達四末。)必苦頭痛。
(表液乾燥甚故里陽直升頭。)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痛因表液干。而不因里邪。)○陽明病。(中風也。)但頭眩。(頭眩非陽明正症。故曰但。)不惡寒。(頭眩已似乎少陰。是當有惡寒也。而此陽明中風。里陽半出表。故不惡寒。)故能食而咳。(頭眩。
咳。皆水壓里陽之所致也。以此知陽明中風。)其人必咽痛。(雖咳津液仍存。能自救則咽不痛。今津液虛故咳則作痛。然非如少陰不咳而猶痛者之甚也。)若不咳者。咽不痛。○陽明病。無汗。(亦太陽取汗過多者也。)小便不利。(表液已燥。里陽難出。故不推膀胱。)心中懊憹者。
白話文:
(太陽病初起在表,推動膀胱,所以小便順暢。這是陽明病的根本症狀。但沒出汗的,不是典型的症狀。故加「插」字以區別。)
(病程)二三日。(屬於陽明病後期的二三日。)
嘔吐(體內陽氣聚集,經過二三日後想要外散,但表層液體過於乾燥,所以陽氣無法外散,反而上升。)而咳嗽。(表層液體過於乾燥。)
手腳冰冷(表層液體過於乾燥,體內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端。)一定會頭痛。(表層液體過於乾燥嚴重,所以體內陽氣直接上升到頭部。)
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沒有冰冷,頭就不會痛。(疼痛是因為表層液體乾涸,而不是因為體內陰邪。)
○陽明病(中風)。僅有頭暈。(頭暈不是陽明病的根本症狀,所以說僅有。)不畏寒(頭暈已經有點像少陰病,所以應該畏寒。但這是陽明中風,體內陽氣部分外散,所以不畏寒。)
所以還能進食而咳嗽。(頭暈,咳嗽,都是水壓制體內陽氣造成的。由此可知是陽明中風。)
那個人一定會咽喉痛。(雖然咳嗽,但津液仍然存在,能夠自救,所以咽喉不會痛。現在津液不足,所以咳嗽後咽喉會痛。但不像少陰病那樣不咳嗽也疼痛的那麼劇烈。)
如果沒有咳嗽,咽喉就不會痛。
○陽明病,沒有出汗(也是太陽病奪汗過多的表現)。小便不順暢。(表層液體已經乾燥,體內陽氣難以外散,所以無法推動膀胱。)心中煩躁。
(邪入胃。胃陽欲出表而表液干故難出而鬱於胸中。)身必發黃。(熱熾。津液干。小便不利。乃表郁甚。)○陽明病被火。(太陽發汗過多。轉屬陽明者。醫誤以為表邪仍不解。用火復責汗。)額上微汗出。(表已虛。無汗可取而今強責之。故才得額上汗。)小便不利者。
(雖里陽已出表而重亡津液。故小便不利。表郁發黃。)必發黃。○陽明病。(中風也。)脈浮(邪令然。)而緊者。(陰虛令然也。若夫太陽之浮緊。俱邪令然。今陽明中風則邪虛相搏令然也。故插而字。別太陽脈。)必潮熱。發作有時。(邪已入里。故潮熱。然發作有時者。
中風也。異於傷寒之日晡潮熱。)但浮者。(即是上所謂浮而緊者也。不言緊者。以非邪令然故也。)必盜汗出。(陽明中寒自汗出。今脈浮此為中風。其邪小故不能實胃。陽氣仍半在裡。不溢表。汗乃無自出。但眠則肌膚閉塞。陽乃溢。汗隨出。)○陽明病。(中寒也。)口燥(表液幹甚。
白話文:
(邪氣進入胃中。胃中的陽氣想要外發,但表層的液體乾涸,所以阻塞難以排出,鬱積在胸中。)身體必定會發黃。(熱氣熾熱。津液枯竭。小便不順暢。這是表證鬱積嚴重。)○陽明經的疾病受到火邪侵襲。(太陽經發汗過多。轉歸於陽明經。醫師誤以為表證邪氣仍未解除,使用火熱的方法強求發汗。)額頭上有微汗。(表證已經虛弱。沒有汗液可出,現在強求發汗。所以只有額頭有汗。)小便不順暢的,
(雖然裏陽已經外發,但也伴隨著嚴重缺水。所以小便不順暢。表證鬱積導致發黃。)必定會發黃。○陽明經的疾病。(中風。)脈象浮動(邪氣所致)。但是緊密(陰虛所致)。(如果太陽經出現浮緊的脈象。都是邪氣所致。現在陽明經中風,則邪氣和虛弱互相作用所致。所以加上「然」字。區別太陽經的脈象。)必定會有潮熱。發作時間有規律。(邪氣已經進入體內。所以會有潮熱。但發作時間有規律的,
和傷寒中日暮潮熱不同。)只見浮象(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浮而緊的脈象。沒有說緊,是因為不是邪氣所致。)必定會盜汗。(陽明經中風,會自然出汗。現在脈象浮動,說明這是中風。邪氣較弱,所以不能實證於胃。陽氣仍有一半在體內。沒有外溢。所以汗液不會自發出汗。但是睡覺時,肌膚閉塞。陽氣就會外溢。汗液也會隨之排出。)○陽明經的疾病。(中風邪。)口乾(表層的液體極度乾燥。
)但欲漱水。(含水。欲自救。)不欲咽者。(寒邪在胃。故惡冷物。)此必衄。(胃邪益結。則表熱益熾也。而表液虛甚。至口燥者。無汗出。故郁陽難泄乃動經血。)○陽明病。(所謂脾約者也。)本自汗出。(本。言邪在太陽之時。其自汗出者。桂枝症是也。)醫更重發汗。
(取汗過多。)病已差。(邪已去。)尚微煩。(津液乾燥。里陽小郁。)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所謂脾約者也。)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桂麻之力。能使陽行於表。故小便利。)今日再行。(胃已無邪。故表陽還入胃。
白話文:
想要漱口,但不要吞嚥,因為寒邪在胃,所以不喜歡冷的食物。這一定會流鼻血,因為胃裡的邪氣越積越多,就會導致表熱更加旺盛,而表面的津液又非常虛弱,導致口乾舌燥,沒有汗液排出,所以鬱積的陽氣難以發泄,於是就動了經血。陽明病,也就是所謂的脾約,本來的症狀是自汗,也就是在太陽經受邪氣的時候,自汗的症狀,像桂枝湯的症狀。醫生卻加重發汗,導致出汗太多,病已經好轉了,邪氣也已經去了,但還是稍微有點煩躁,津液乾燥,裏面的陽氣稍微有點鬱積,一直好不了,這一定是因為大便乾燥造成的。因為失去津液,胃裡乾燥,所以導致大便乾燥,也就是所謂的脾約。應該問病人小便的次数,如果原本每天小便三四次,像桂枝、麻黃的藥效能讓陽氣運行到表面,所以小便順暢,現在又多尿一次,說明胃裡已經沒有邪氣了,所以表面的陽氣又回到了胃裡。
更引津液於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數大聲。)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傷寒(不曰陽明病者。邪未全入胃也。)嘔多。(胃中仍有殘陽。)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鞕滿者。(陽氣不出表而偏衝心下者。以其不壯盛故也。
太陽被誤下者。多作此症。與此同理。)不可攻之。(正邪未全易位。且其陽素虛者。故有此戒。)攻之利遂不止者死。(遂成少陰病。)利止者愈。(邪去。而表陽還入胃者愈。)○陽明病。面合赤色。(太陽取汗過多。表液虛。於是正邪雖易位。而無津液之可成汗。故陽鬱於表。
白話文:
如果體內津液都留在胃裡,大便就不容易排出。現在小便量少,代表津液應該要回流到胃裡,所以很快就會大便了。傷寒病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病症狀,代表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胃部,即使出現嘔吐,胃裡還是有殘留的陽氣,雖然有陽明病症狀,但不能攻治。陽明病如果心下脹滿,代表陽氣沒有發散到體表,反而集中在心下,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的緣故。這種情況通常是太陽病誤下導致的,也屬於陽氣不足,因此不能攻治。如果強行攻治,導致腹瀉不止,就會變成少陰病而死。如果腹瀉停止,就代表邪氣去除,陽氣回到胃部,就會痊癒。陽明病如果臉色通紅,是因為太陽病階段過度發汗,導致體表津液不足,雖然正邪已經易位,但沒有足夠的津液形成汗液,所以陽氣鬱積在體表,就會出現這種症狀。
發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若下之。則里陽失所依。盡出表。)色黃。(津液乾燥。表益郁。)小便不利也。(以汗下故表裡俱乾燥。)○陽明病。不吐不下。(未損里。)心煩者。(太陽曾取汗。故表液乾燥。里陽欲出難出。故煩。)可與調胃承氣湯。(未損里。故雖有煩。
尚可與此方汗吐下而煩者。乾薑附子湯。或梔子湯之輩。)○陽明病脈遲。(邪氣入里。陽氣出表。)雖汗出。不惡寒者。(陽明篇用桂枝之章曰。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此章不惡寒者。外欲解之候也。)其身必重。(邪進塞三焦。陽氣難活動。)短氣。(邪進迫胃。
白話文:
臉色發紅,不能攻之,必定發熱。如果下瀉,則裡面的陽氣失去依附,全部跑到體表。臉色發黃,津液乾燥,體表更加鬱滯。小便不利,是因為用汗法下瀉,導致體表和裡面的津液都乾燥。陽明病,不吐不下,說明裡面的陽氣未受損。心煩,是因為太陽經之前用過汗法,所以體表的津液乾燥,裡面的陽氣想要出來卻難以出來,所以感到煩躁。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因為裡面的陽氣未受損,所以即使心煩,也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因為汗法、吐法、下法而心煩,則可以服用乾薑附子湯或梔子湯等方子。陽明病脈搏遲緩,說明邪氣已經進入裡面的經絡,陽氣已經跑到體表。即使出汗,也不怕冷,因為陽明篇用桂枝的章節說,脈搏遲緩、出汗多、微惡寒者,說明體表沒有解開。本章說不怕冷,說明體表快要解開的徵兆。身體必定沉重,因為邪氣進入三焦,阻礙陽氣活動。呼吸短促,因為邪氣進入壓迫胃部。
故氣不暢。)腹滿(邪向實胃。里陽雖欲盡出表而三焦經絡仍有塞。故不易出。乃作滿。)而喘。(邪入深。故氣息不利。)有潮熱者。(晡時。肌膚閉塞。)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正邪將易位。乃可用里藥。蓋小承氣湯。)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自汗從身及手足者。
里陽全出表也。邪已實冒。則大便成鞕。於是大承氣湯可用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多者。言未濈然也。微發熱惡寒者。表邪仍有阻於里陽故也。)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不潮者。里陽未出表故也。)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殘陽為邪所遏。鬱滿甚而不可堪者。
白話文:
因此氣血不流通。肚子脹滿是因為邪氣積聚在胃部,雖然體內的陽氣想要全部散發出去,但三焦經絡仍然阻塞,所以不易排出,因此感覺肚子脹滿。呼吸困難是因為邪氣深入體內,導致呼吸不順暢。出現潮熱是因為下午的時候,肌膚毛孔閉塞。除此之外,如果想要解除這些症狀,可以用攻裡的方法治療。因為正邪氣正在相互交替,所以可以用瀉下里寒的藥物,比如小承氣湯。手腳發熱並且出汗,說明大便已經乾燥。因為汗液從身體和手腳排出,說明體內的陽氣全部散發出來了,邪氣已經完全入侵,導致大便乾燥。因此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出很多,說明汗液不是從手腳發熱才出來的,只是稍微出汗而已,並且伴隨發熱惡寒,說明表面的邪氣仍然阻礙體內陽氣的散發。如果沒有潮熱,說明體內的陽氣還沒有全部散發出來,不能服用大承氣湯。如果肚子非常脹滿,說明體內的陽氣被邪氣阻礙,積聚在腹部,導致腹脹難忍。
少疏其里。然此法擊陽氣。故非大滿不可堪者。則不可輕而行也。)不通者。(表裡之氣全不通。鬱滿甚者。不得已自擊。)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大承氣湯方。(大黃利腸胃。厚朴泄滿。枳實推胃。芒硝碎結。),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氣湯方。(未成燥屎。故去芒硝。殘陽仍在裡。故服之少。),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
白話文:
少疏通其內部。然而此法會耗損陽氣。所以,非病症十分滿盛、難以忍受者,不可輕易施行。)不通者。(表裡之氣完全不通。鬱悶滿盛者,不得已情況下可自行施用。)可以服用小承氣湯。稍稍調和胃氣。不要讓它大量瀉下。大承氣湯方。(大黃通利腸胃。厚朴除滿腹。枳實推動胃部。芒硝打碎結塊。)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以上四味藥材。
加水一斗。先煮二味(大黃、厚朴)。取五升。去掉渣滓。加入大黃。煮取二升。去掉渣滓。加入芒硝。再放上火爐,稍稍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熱服用。服下後,剩餘的不要再喝了。小承氣湯方。(未形成乾燥的大便。因此去掉芒硝。殘餘陽氣仍留在體內。因此服用量較少。)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以上三味藥材。加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曰下利。而曰更衣者。為不令至大泄下也。)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以熱潮。知里陽出表。雖微鞕亦攻之。)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里陽未全出表。故津液仍在於里。)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
(若至七八日。則邪全入里之日數。)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小承氣湯轉送燥屎。其氣先泄肛門。)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屎未成鞕。則藥雖推之。不切迫。故不屁。)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津液已乾燥。
白話文:
去除渣滓,分兩次溫和服用。初次服藥後,應起身排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過度腹瀉,而選擇用「更衣」來描述,是為了防止過度的下痢。如果不這樣做,應全部喝完藥。如果初次服藥後有排便,就不需要再服藥了。
在陽明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潮熱和大便稍微堅硬,這表明體內的熱量已經從內向外表現出來,即使大便稍微堅硬,也需要進行治療。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沒有那麼堅硬,這表明體內的熱量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體內仍然保持一定的水分,所以不需要使用藥物。
如果超過六七天沒有大便,可能已經有乾燥的糞塊積聚在體內。要確認是否真的有乾燥的糞塊,可以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觀察是否有氣體排出腸道。如果有氣體排出,說明有乾燥的糞塊存在,可以進行治療。如果沒有氣體排出,這只是初期的大便稍微堅硬,之後會變得軟化,不需要進行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因為體內的水分已經乾燥。
故邪雖益進。而里陽不能直出表。鬱而脹。)不能食也。(里陽雖欲食。而胃口已為邪所塞。乃不能食。)欲飲水者。(里陰虛。故引水欲自救。)與水則噦。(微陽不能化水。蓋如此者必死。)其後發熱者。(若因經日久。而里陽能破邪出。則發熱而成陽明症。)必大便復鞕而少也。
(里陽全出表。而引胃中津液。大便乃成鞕。然曾服大承氣湯。故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屎少故不須用芒硝。)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不轉矢氣者。攻之則至脹滿不能食。故戒慎當在其初時。)○夫實則讝語。(太陽取汗。津液已虛者。又里陽全出表。而煎心藏。
白話文:
所以雖然邪氣不斷入侵,但體內陽氣無法直接向外發散,反而鬱積於內,導致身體脹滿,因此無法進食。雖然陽氣想要進食,但胃口已被邪氣阻塞,自然吃不下。病人想要喝水,是因為體內陰氣虛弱,所以想藉由喝水來救急。但喝水卻會引起嘔吐,這是因為陽氣微弱,無法化解水液,這種情況下,病人往往會死亡。之後發熱,是因為陽氣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後,終於突破邪氣,發散出去,導致發熱,形成陽明症。此時,病人大便會呈現乾硬且量少,因為陽氣完全散出體表,把胃裡的津液都帶走了,所以大便才會乾硬,但因為之前服用過大承氣湯,所以量會比較少。因此,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理,因為大便量少,所以不需要添加芒硝。如果病人沒有排氣,就要小心不能再攻邪,因為沒有排氣代表邪氣仍然鬱積在體內,如果繼續攻邪,反而會加重脹滿,導致無法進食,所以必須從一開始就要謹慎。總之,病情嚴重時,病人會神志不清,因為太陽經的汗液已經耗盡,體內陽氣也全部散出體表,導致心臟受損。
則心血沸騰。所映之影不得正。故發口之語亦失常。)虛則鄭聲。(陰陽虛乏。神舍於心微。故所映之影。縹緲不可記。故重語。)鄭聲重語也。○直視。(津液幹甚者。熱復燥之急則眼係為乾燥。不得運轉。)讝語。(前已曰實則讝語。故又舉雖讝語亦邪重者有至死。所謂邪重者。
喘滿下利脈短是也。)喘滿者死。(表液幹甚。故邪雖入里。里陽仍不能出表。)下利者亦死。(表液幹甚。里陽不能出表。偏聚於胸。於是上郁下虛。讝語下利。)○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表液干遂甚。)讝語脈短者死。(讝語屬陽實。雖固是吉候。而至津液乾燥甚。
白話文:
心血沸騰,影子扭曲不清,說話也變得不正常。虛弱的人說話像鄭聲,因為陰陽虛乏,神氣藏在心中,影子飄忽不定,難以記住,所以說話重復。鄭聲重語就是這樣。眼睛直視,是因為津液過於乾燥,熱氣又燥熱,導致眼球乾燥無法轉動。讝語,先前已經說過實則讝語,這裡再舉例,即使讝語,也可能因為邪氣過重而導致死亡。所謂邪氣過重,指的是喘滿、下利、脈短。喘滿的人會死,因為表面的津液過於乾燥,邪氣雖然進入內里,但內里的陽氣無法外出。下利的人也會死,因為表面的津液過於乾燥,內里的陽氣無法外出,聚集在胸部,導致上實下虛,出現讝語和下利。如果大量發汗,或者多次發汗,就會損傷陽氣,因為表面的津液會更加乾燥。讝語脈短的人會死,雖然讝語是陽實的徵兆,通常是吉兆,但是如果津液乾燥嚴重,就會導致死亡。
則亦不免死也。)脈自和者。不死。○傷寒(論初。故用太陽之辭。)若吐若下。後不解。(誤攻裡。故表邪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邪向於實胃。)獨語。(若下若吐。亡里液過多。心血亦為大虛。外陽雖煎心藏。而其血少。故不甚沸騰。
是以不能讝語而獨語。)如見鬼狀。(心血大虛。神舍不完。故病人有怖畏之狀。)若劇者。發(潮熱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神將去。故循摸自護。)惕而不安。(如見鬼狀益甚。)微喘直視。(乾燥甚。)脈弦者生。(陰雖大虛陽有仍存。)澀者死。(陰陽大虛。
白話文:
如果這樣的話,也難免一死。脈象平和的人,不會死。傷寒初期,因此用太陽來形容。如果吐瀉之後,症狀沒有好轉,是因為錯誤地攻治裡寒,所以表面的邪氣不能解除。如果大便不通五到六天,最長可達十多天,下午發作潮熱,不惡寒,這是邪氣侵入實胃。說話含糊不清,是因為吐瀉過度,體內津液大量流失,心血也因此虛弱,雖然外邪煎熬心臟,但血氣不足,所以熱度不劇烈,因此不能說話清楚,只能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語。出現像看到鬼一樣的樣子,是因為心血過於虛弱,精神不集中,所以病人會感到害怕。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潮熱時,就會不認識人,抓著衣服摸床,因為精神將要離去,所以會不自覺地保護自己。驚恐不安,就像看到鬼一樣更加嚴重。呼吸微弱,眼睛直視,這是因為身體極度乾燥。脈象弦緊的人可以活,因為雖然陰氣虛弱,但陽氣還有所保留。脈象澀滯的人會死,因為陰陽都極度虛弱。
)微者。(症不劇者。)但發熱讝語者。(里陽能全發出。則正邪易地乃成陽明症。於是大承氣湯可以用。)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本里虛。故令不至大泄下。)○陽明病。其人多汗。(中風。而多汗。故曰其人。)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
(汗出胃中干。故雖邪不足實胃。亦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讝語。多汗所致。故不用大承氣湯。)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中風之邪。小承氣湯足治之。爾後雖經日。而殘邪微少。必不至承氣湯之症。)○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津液未乾故滑也。)而疾者。(里陽仍盛故疾也。
白話文:
- 微者:輕微的症狀,病症並不是很嚴重。
- 但發熱讝語者:只有發熱和神智不清的症狀。
- 大承氣湯主之: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 若一服利止後服:如果一劑藥物後有排便,再服用一次。
- 本里虛:原本脾胃虛弱。
- 醜語:神智不清,胡言亂語。
- 中風:中風症狀。
- 津液外出:身體失去水分。
- 胃中燥:胃部乾燥。
- 大便必鞏:會出現便祕。
- 小承氣湯主之: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 讝語止:神智開始清晰。
- 津液未乾故滑也:因為身體還存有津液,所以脈搏感覺滑動。
- 脈滑而疾者:脈搏快速且滑動。
- 裏陽仍盛故疾也:體內陽氣仍然旺盛,所以脈搏快速。
若夫大承氣湯症。則正邪全易地。故脈變作遲。其遲者。以無邪之抑遏故也。)小承氣湯主之。因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已結燥屎。)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初之一升。猶屬誤。)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若誤更與之。至明日尚不大便者。陽氣為大黃所擊。大腸失傳送之職也。
)脈反微澀者。(若承氣力不及而大便不通。則脈應益實。今不大便。反見虛脈者。過也。非不及也。)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邪雖在於里。而其人虛。故難行承氣湯也。)○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陽明中風。法當能食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白話文:
關於大承氣湯的症狀,它涉及到正邪位置的完全改變,因此脈搏會出現緩慢的變化。緩慢的脈搏是因為邪氣被抑制所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已經有結塊的乾燥大便,可以再服用一升的小承氣湯。如果沒有產生放屁的現象,那麼初次服用的一升就可能是錯誤的。不要再次給予。如果第二天還沒有大便,那麼可能是因為陽氣被大黃擊敗,導致大腸失去了傳送的功能。
如果脈搏反而變得微弱和細膩,這表示承氣湯的力量不足以讓大便通暢,然而沒有通便,卻出現了虛弱的脈搏,這是過度治療的表現,而非力量不足。這種情況下,體內存在虛弱的狀態,不容易進行承氣湯的治療。
在陽明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了語無倫次並且有發熱的現象,但卻無法進食,這表示胃中有五到六枚乾燥的大便。
(五六枚言多也。是雖中風。可用大承氣湯。)若能食者。但鞕爾。(燥屎在於常位。)宜大承氣湯主之。(燥屎在胃中者。大承氣湯。但鞕者。小承氣湯。)○陽明病。下血。(其脈滑疾。而表液已燥者。里陽難出表。故陽氣偏從經絡。於是血氣流溢。遂下血。)讝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邪未全入胃。表仍有所阻。故不至濈然汗出。)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不可汗。不可下。乃隨其實處而治之。)濈然汗出則愈。(刺經泄熱。陽氣能活動。則表和。而始得濈然汗。)○汗出讝語者。(汗出過多。結燥屎。里陽出表而煎心。
)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章解反不能食之章之文。故添在胃中之三字。)此為風也。(讝語之作。因津液乾燥與胃陽鬱於胸。故定為中風。)須下之。(不用當字。而用須字。可見其攻當斟酌也。)過經乃可下之。(須屎定鞕邪全入而後可下之。)下之若早。(徒擊殘陽。)語言必亂。
白話文:
**五六枚:**語多。
**是雖中風,可用大承氣湯:**如果還能進食,但排便艱難(燥屎在正常位置),應使用大承氣湯治療。**燥屎在胃中者:**使用大承氣湯。**但鞕者:**使用小承氣湯。
**陽明病,下血:**脈象滑而急,表液已乾,裡陽難出外,故陽氣偏行於經絡,導致血氣流溢,因而下血。
讝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但頭出汗者(邪氣未完全進入胃,表證仍有所阻,故不至大量出汗)刺期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瀉血(不可發汗,不可瀉下,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大量出汗則可痊癒(刺經泄熱,陽氣得以活動,則表證和解,才能大量出汗)。
汗出讝語者:(出汗過多,形成燥屎,裡陽出外煎熬肺腑)因有燥屎在胃中(此章解讀不能進食一章的內容,故添加「在胃中」三字)。此為中風(讝語的發生是因為津液乾燥和胃陽鬱於胸,故判定為中風)。須要攻下(不用「當」字而用「須」字,可見攻伐應斟酌)。大便已成形,邪氣完全進入體內後纔可以攻下。攻下過早(只能損傷殘餘的陽氣),則語言一定會更加混亂。
(乾燥及心血。又里陽鬱於胸。煎心急。)以表虛里實故也。(表液益虛。燥屎並邪實於胃。)下之則愈。(雖已虛。而燥屎並邪實胃。故不得已用大承氣湯。)宜大承氣湯。(中風用大承氣湯。故曰宜。)○傷寒四五日。(傷寒。指表邪之辭。四五日是邪在表之時也。據此二句則當發汗出。
然邪厚故進急。而向於實胃。)脈沉(當浮。而不浮。)而喘滿。(邪將實於胃。殘陽窘甚。即大承氣湯之本章所謂滿而喘者。)沉為在裡。(邪入里。陽出表。故脈不能浮。)而反發其汗。(徒攻無邪之地。)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津液虛於表。邪實於裡。)久則讝語。
白話文:
身體乾燥、心血不足,同時胸中陽氣鬱結,導致心煩氣躁,這是因為表虛里實的緣故。表面水分不足,而腸道內乾燥的糞便和邪氣積聚在胃裡,需要瀉下才能痊癒。雖然已經虛弱,但由於燥屎和邪氣積聚在胃裡,不得已才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適合用於這種情況,因為中風也可用大承氣湯,所以說「宜」。
傷寒發病四五天,此時表邪尚未完全消退,應該發汗驅邪。然而邪氣較重,病情進展迅速,並已轉向胃實。脈象沉伏,應該浮而沒有浮起,同時喘息胸悶,這是因為邪氣將要積聚在胃裡,陽氣衰弱,如同大承氣湯的本章所說的「滿而喘」。沉脈代表邪氣入裡,陽氣外浮,因此脈象不能浮起。但卻反過來發汗,只是攻擊沒有邪氣的地方,導致津液大量流失,大便困難,這正是表虛里實,表面津液不足,而裡面邪氣積聚。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讝語。
(至六七日。則心血遂至沸騰。)○三陽合病。(邪大。故跨表裡。)腹滿身重。難以轉側。(此二症。即大承氣湯本章所謂腹滿身重者。邪入里七八分。能作此症也。)口不仁。(陰陽為邪所阻。故神不易應口舌。是邪塞三焦而所作也。即是少陽口苦之甚者也。)而面垢。
(汗多則不垢。乾燥亦不垢。但表液濃黏。能俾垢汙。是津液雖不虛。而邪多故熱亦多。乃令津液濃黏。)讝語。(熱多故也。)遺屎(神為邪所阻。膀胱不守。)發汗則讝語。(津液虛。則熱益熾。)下之則(亡陰。)額上生汗。(里陽失所依。飛越於額上。)手足逆冷。
(里陽失所依。故不足及四末。)若自汗出者。(里陽稍得出表。)白虎湯主之。(投大寒之藥。則鬱陽激發。能與表陽相合。而驅邪若自汗不出者。妄克里陽。則陽氣消滅而死。是表無援陽之故也。)○二陽並病。(蓋惡寒頭痛潮熱並見之症。)太陽證罷。(已發汗。以除太陽之邪。
白話文:
(到了六七天,心血便會沸騰。)三陽病合併(邪氣強大,所以跨越表裡。)腹部脹滿、身體沉重,無法轉動身體。(這兩個症狀就是大承氣湯本章說的「腹滿身重」,邪氣已經進入體內七八分,就能造成這些症狀。)口脣感覺不靈敏。(因為陰陽被邪氣阻擋,所以無法正常反應口舌。這是邪氣塞住三焦所造成的,也是少陽口苦的嚴重症狀。)而面色發黑。
(如果汗出很多就不會發黑,太乾燥也不會發黑。但是表面的液體濃稠黏膩,就會讓臉上沾染汙穢。這是因為體液雖然沒有虛損,但邪氣太多,熱也很多,所以讓體液濃稠黏膩。)胡言亂語。(這是因為熱很多。)大便失禁(精神被邪氣阻擋,膀胱無法守住。)如果出汗就會胡言亂語。(這是因為體液虛弱,熱氣更加旺盛。)如果瀉下(就會亡陰。)額頭上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失去依附,飛越到額頭上。)手腳發冷。
(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失去依附,所以無法到達四肢末梢。)如果自己出汗的話。(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稍稍出表。)可以用白虎湯(投放大寒的藥物,就能激發鬱結的陽氣,與表面的陽氣相合,驅除邪氣。如果自己沒有出汗,胡亂剋制體內的陽氣,那麼陽氣就會消失而死,這是因為體表沒有陽氣的幫助。)二陽病合併。(這是惡寒、頭痛、潮熱同時發生的症狀。)太陽證已經停止。(已經發過汗,去除了太陽的邪氣。
)但發潮熱。(太陽已差。陽明獨存。)手足(汗及手足示太陽之邪全去。)漐漐汗出。(太陽雖無邪。而汗不至濈濈者。以里邪元小。而殘陽仍在於里故也。)大便難。(胃仍有殘陽故大便未至鞕。)而讝語者。(邪不實而作讝語者。以太陽曾發汗故也。)下之則愈。(疑小承氣湯故插此句。
)宜大承氣湯。(邪已小。然曾發汗津液乾燥故用大承氣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以上脈症。似陽明中風。而燥甚者。)發熱(積陽遂發。)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陽氣一出表。邪氣因入里。故不復惡寒。)身重。(此外欲解也。若發潮熱。
白話文:
當出現發潮熱的情況時,可能表示太陽病已經減退,而陽明病獨存。如果手腳出現汗液,則表明太陽的邪氣已經完全消失。漸漸地出汗,說明太陽雖然沒有邪氣,但汗水並非大量流出,這可能是因為內部仍有邪氣,且殘留的陽氣仍然存在於內部。
出現大便困難,可能是由於胃中還存有部分陽氣,導致大便沒有硬化。如果伴有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的現象,這是因為邪氣並未真正實質化,但由於曾經發過汗,導致津液乾燥,引發這種情況。
對於這樣的症狀,應當考慮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即使邪氣已經減弱,但由於曾經發過汗,造成津液乾燥,所以選擇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的脈搏表現為浮緊,咽喉乾燥,口中苦澀,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這些脈症表現與陽明中風有些相似,但乾燥的程度更為嚴重。出現發熱是因為累積的陽氣開始發作。汗出,不再怕冷反而怕熱,這是陽氣出現在表層後,邪氣進入內部的表現。身體沈重,這表示身體正在逐漸恢復,如果出現發潮熱的情況,也需要考慮使用大承氣湯。
則可攻裡也。)若發汗。(妄治表。徒亡津液。)則燥心憒憒。(津液乾燥。故里陽不得宣布。不得宣布。故神不達表。憒憒焉如冒者。)反讝語。(表液乾燥。故里陽不得出而鬱於胸。煎心。)若加燒針。(若誤為發汗不徹。復加燒針。強取汗。則作以下之症。)必怵惕(心血益虛耗神不得安舍。
)煩躁不得眠。(將用乾薑附子湯四逆湯之輩之症。)若下之。妄攻裡。擊殘陽。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陰虛。陽失所依。戴邪而上衝。動搖胸膈。)心中懊憹。(表液亦已乾燥。故虛陽聚胸。不得四布。而作懊憹。)舌上胎者。(無胎者雖懊憹。不可得寒藥。)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因此可以攻治內裡。如果發汗。(錯誤地治療表證,徒然耗傷津液。)就會使心神燥熱,恍惚不定。(津液乾燥。所以裡面的陽氣不能運行。不能運行。所以神志無法到達表層,使人恍恍惚惚,好像蒙著什麼似的。)出現胡言亂語。(表層的津液乾燥。因此裡面的陽氣不能外達,鬱積在胸中,灼傷心神。)如果再用燒針灸刺。(如果錯誤認為發汗不徹底,又用燒針灸刺。強行發汗。就會產生以下的症狀。)必然會驚慌不安(心血更加虛耗,神志無法安寧。
)煩躁不安無法入眠。(將會出現使用乾薑附子湯四逆湯等方劑的症狀。)如果瀉下。錯誤的攻治內裡,損傷殘餘的陽氣。就會使胃中空虛。外邪動搖膈肌。(陰虛,陽氣失去依附。帶動外邪向上衝擊,動搖胸膈。)心中煩悶鬱結。(表面的津液已經乾燥。所以虛陽聚集在胸中,不能散佈到四肢,而產生煩悶鬱結。)舌上有苔者。(沒有苔者雖然煩悶鬱結,但不能用寒性藥物。)梔子豉湯主治。
(治虛陽上衝。)○若渴欲飲水。(陽鬱於里甚。)口乾舌燥者。(陽明病。不作前症而若作此症者。是以表液乾燥甚。里陽難發。鬱於胃故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浮。水令然。)發熱。(表液未甚干。邪亦微。故能令里陽時表發。)渴欲飲水。(水所在邪隨入乃益令水留。
津液不能生。而作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豬苓湯方。(二苓澤瀉利小便。阿膠養胃生津液。滑石滋陰平熱。)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陽明病。(用豬苓湯之戒也。
白話文:
(治療虛火上逆的症狀。)○如果口渴想喝水。(陽氣鬱結在體內的情況很嚴重。)口乾舌燥的患者。(陽明經的疾病。沒有出現前述症狀卻出現這些症狀的人。這是因為身體表面的津液很乾涸。體內的陽氣不容易發散。鬱結在胃中引起的。)白虎加人參湯主治。○如果脈象浮沉。(浮脈。是水氣引起的。)發熱。(體表的津液未完全乾涸。邪氣也不嚴重。所以能夠讓體內的陽氣時常發散到體表。)口渴想喝水。(邪氣入侵的地方有水,邪氣隨水而進入,就會導致水分滯留。津液不能產生,所以口渴。)小便不暢的人。豬苓湯主治。豬苓湯的配方。(澤瀉利小便。阿膠養胃生津液。滑石滋陰平熱。)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以上五味,加水四升。先煮四味,取藥汁二升。去除渣滓,加入阿膠溶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陽明經的疾病。(使用豬苓湯的注意事項。)
特冒陽明病三字。以明此章非本章之變。)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脈浮(不冒若字者。浮之理不異本章也。)而遲。(胃中虛冷。)表熱(表液乾燥里陽不能四散。而鬱於表。)裡寒。(邪雖不足實胃。而微陽已出表。其里自寒。
)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胃中已虛冷。若飲水則微陽被厭而吃逆。蓋此論對豬苓湯之章而發。)脈浮發熱。(陽實人。能自破邪。而發熱。)口乾鼻燥。(表熱故干津液亦甚。)能食者。(胃中有殘陽。是中風也。)則衄。(里陽欲四散。
白話文:
患了陽明病,出汗很多又口渴,不能服用豬苓湯,因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又利尿,會加重病情。脈象浮而遲,表示胃中虛冷。表熱里寒,指的是表層乾燥,陽氣無法散發,鬱積於表,而裡頭則寒冷,邪氣雖然不足以充實胃部,但微弱的陽氣已經透出表面,導致裡頭寒冷。下痢清穀,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胃中虛冷,不能進食,喝水就會呃逆,是因為胃中已經虛冷,喝水會讓微弱的陽氣被壓制而導致呃逆。脈象浮而發熱,表示陽氣充實,能自行破除邪氣,所以發熱。口乾鼻燥,是因為表熱導致津液乾燥。如果能進食,表示胃中還有殘餘的陽氣,這是中風的表現,容易流鼻血。
而表液乾燥。且邪圍故不得直髮越。鬱怒而傷經也。自若渴之章。至此章。皆陽明病脈浮而緊之章之變。)○陽明病下之。(陽明中風。不可用大承氣湯。而反用之。雖陽已在外。而不免誤治也。)其外有熱。(表液素虛。故里陽雖出表。而尚鬱而熱。)手足溫。(雖誤下。
而不至大虛。)不結胸。(邪已在裡。故雖誤下。而無邪之入。)心中懊憹。(虛陽郁胸。)飢不能食。(胃中空虛故飢。然胸中郁。故不能食。)但頭汗出者。(表液素虛。故陽不能四散。偏升頭。)梔子豉湯主之。(治虛陽上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
白話文:
由於體液乾燥,邪氣圍困,無法正常發散,鬱怒傷及經絡。從「若渴」章節到此,都是陽明病脈浮而緊的病症變化。陽明病向下發展,雖然陽氣已在表,但若誤用大承氣湯,仍是誤治。體表有熱,這是因為體液素虛,陽氣雖已外出,但仍鬱結而熱。手足溫暖,說明雖然誤下,但尚未虛損至極。沒有胸痛結實,說明邪氣已在裡,雖然誤下,但並無外邪入侵。心中煩悶,是因為虛陽鬱結於胸。飢餓卻難以進食,是因為胃中空虛,但胸中鬱結,所以難以進食。只有頭部出汗,是因為體液素虛,陽氣無法四散,只能向上升到頭部。用梔子豉湯治療,可以治虛陽上衝。陽明病發熱潮熱,大便稀溏,小便自利。
(以小便不少。可知其溏因醫下之。)胸脅滿不去者。(胃中邪已除。胃外邪仍存。)小柴胡湯主之。(此症蓋當用柴胡加芒硝湯也。而誤先用大承氣湯偏治里。胃外之邪未除。故復用小柴胡湯。)○陽明病。(亦歷誤下。而里陰亡者也。)脅下鞕滿。(中焦塞。)不大便。
(胃中乾燥。故令不大便。此所以為陽明病也。)而嘔。(胃中殘陽仍存。)舌上白胎者。(以里陰已亡。表陽猶盛。故胃中益乾燥。)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服柴胡湯。上焦先通。則表液隨還入胃。)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胃陽得津液。始能活動。)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白話文:
小便未見減少,可知道腹瀉是因為醫生亂下藥。胸脅脹滿無法消除(胃裡的邪氣已經清除,但胃外邪氣依舊存在),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實際上,本症應該服用柴胡加芒硝湯,但誤用大承氣湯專門治療裡症,胃外之邪未除,所以又改用小柴胡湯。)
陽明病(也因為錯誤下藥,導致裡陰不足):脅下脹滿(中焦不通)。不大便。(胃裡乾燥,所以不大便。這是陽明病的原因。)而且嘔吐(胃裡還有殘存的陽氣)。舌苔白厚(因為裡陰已經不足,表陽仍然旺盛,所以胃裡更加乾燥)。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上焦通暢(服用柴胡湯後,上焦先通暢,這樣表液會順勢回到胃裡)。津液得以下行。胃氣因此調和(胃陽得到津液的滋潤,才能恢復運作)。身體出汗後,症狀便得以解除。
(胃陽發達。三焦圍解。邪與汗去。)○陽明中風。脈弦(津液虛。)浮(邪圍陽。)大(虛也。)而氣短。(表液干。里陽郁。藏府膨脹。呼吸為之促迫。)腹都滿。(里陽郁甚。)脅下及心痛。(陽之所沖作痛。)又按之氣不通。(陽實。)鼻乾不得汗。(雖陽郁甚。而表液乾燥。
故不得發越。)嗜臥。(陽氣不行。)一身及面目悉黃。(津液干。熱益熾。)小便難。(津液干。)有潮熱。(表裡不相通。日晡肌膚閉。則表陽雖微。亦郁。)時時噦。(陽氣為邪所阻。)耳前後腫。(頭是骨。獨耳前後絡肉多。故里陽偏升者。成腫。)刺之小差。(郁陽小泄。
白話文:
胃火旺盛,三焦氣機流通,邪气随汗液排出。阳明经中风,脉象弦紧(津液不足),浮紧(邪气围困阳气),脉象大而无力(气虚),并伴随气短(表液干涸,里阳郁滞,脏腑膨胀,呼吸急促)。腹部胀满(里阳郁滞严重),胁肋和心口疼痛(阳气冲撞作痛),按压时气不通畅(阳气实证)。鼻子干燥,出汗困难(虽然阳气郁滞严重,但表液干燥,无法汗出)。嗜睡(阳气运行不畅),全身和面部发黄(津液干涸,热气更盛),小便困难(津液干涸),出现潮热(表里不通,下午时分肌肤闭塞,虽然表阳微弱,但也郁滞),时常干呕(阳气被邪气阻滞),耳朵前后肿胀(头部是骨头,只有耳朵前后有较多络肉,因此里阳偏盛容易导致肿胀),针灸后症状略微减轻(郁滞的阳气略微泄出)。
諸症微除。)外不解。(雖上焦已通。而表虛之人。無津液之還入。故胃陽猶郁。三焦圍未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即前所謂。弦浮大之浮。)與小柴胡湯。(刺之雖小泄。而津液虛乏之人。其陽不能自通三焦。故借藥力以通之。)脈但浮無餘證者。(邪有虛無。)與麻黃。
(雖邪微。而在深。故非麻黃。則不能發。)若不屎。(即小便難之極。)腹滿加噦者。(三焦終不通。)不治。(里陽失活動者。投柴胡黃芩等寒涼藥。則不及激之反至徹之。故不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並前數章。皆是津液內竭。
白話文:
有些症狀雖然稍微緩解了,但外感依然沒有解開。雖然上焦已經通暢,但體表虛弱的人,體內的津液無法回歸,因此胃陽仍然鬱結,三焦依然阻塞。如果病程超過十天,脈象持續浮動,這就如同之前所說的弦浮,屬於浮脈中的大浮。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因為雖然針刺可以稍微泄熱,但津液虛乏的人,體內的陽氣無法自行通達三焦,所以需要借助藥力來通暢它。如果脈象只是浮動,沒有其他症狀,說明邪氣虛弱。應該服用麻黃,因為雖然邪氣微弱,但藏在深處,如果不服用麻黃,就無法驅散它。如果患者不能排便,小便也極為困難,腹部脹滿伴隨呃逆,說明三焦完全不通暢,不能治療。因為里陽失去活動能力,如果服用柴胡、黃芩等寒涼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因此不治。陽明病患者,自汗出,如果發汗,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的表現。之前幾章都提到了津液內竭。
陽氣偏勝之症。)雖硬不可攻之。(以非邪令然故也。)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蜜煎導方。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擾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
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豬膽汁方。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陽明病。脈遲汗出多。(邪入里。陽出表。)微惡寒者。(表仍有微邪。故惡寒。)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中寒。向用大承氣湯之症。
白話文:
對於陽氣過盛導致的病症,如果病情堅固難以攻破,這通常不是因為邪氣直接作用所致,而是身體自身在調節。這種情況下,應該讓患者自然地想要排便,可以使用蜂蜜煎煮的方式來幫助通便。可用的導引物質包括土瓜根或者大豬膽汁等。
蜂蜜煎煮法:取蜂蜜7合,單獨放入銅器中,以微火慢煎,直至蜂蜜稍微凝固,呈飴糖狀。不斷攪拌,防止燒焦,待其冷卻到可以做成丸子的狀態,用手捏成棒狀,兩端尖細,長約兩寸左右。在熱的時候迅速製作,冷卻後會變得較硬。
豬膽汁製法:取一個大豬膽,瀉出膽汁,加入少量醋,混合後灌入腸道。約半個小時後,應能排便。
另外,對於陽明病(大腸或胃部疾病),脈搏遲緩、出汗多,這是邪氣進入內部,陽氣從表面外散的徵兆。患者會感到輕微畏寒,這是表面仍有微弱邪氣的表現。如果表層的邪氣尚未消除,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進行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進行治療。若之前曾使用過大承氣湯,但現狀符合陽明中寒的情況,則應更換藥方。
而表仍微有邪。故借中風藥。以先除表邪。而後用大承氣湯。)○陽明病。脈浮。(中風之邪。雖全入里。而小。故胃中陽仍存。)無汗而喘者。(里仍有殘陽。故表不溢。)發汗則愈。(陽明中風。用太陽傷寒之藥。疑先治表後治里。故插則愈二字。以明全愈。)宜麻黃湯。
(邪小故雖在裡。而能取之於表。)○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表液未甚虛。故里陽能出表。即是尋常陽明症。)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津液本虛。)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表液虛。里陽不能出表。)渴引水漿者。(陰虛陽盛。)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白話文:
如果患者表面還有些許病邪,就需要先用中風藥來去除表面的病邪,之後再使用大承氣湯。陽明病脈象浮,說明中風的病邪雖然全部進入裡,但病邪比較輕微,所以胃中陽氣仍然存在。患者無汗卻喘,說明裡還有殘陽,所以表面沒有汗液溢出。如果發汗就會痊癒,因為陽明中風可以用太陽傷寒的藥物治療,有人可能會懷疑先治表後治裡,所以加了「發汗則愈」這兩個字來表明可以完全治癒。宜用麻黃湯,因為病邪較輕,即使在裡,也能從表面取之。陽明病患者發熱且出汗,這是熱氣外溢,因為表面津液沒有非常虛弱,所以裡面的陽氣能夠外溢到表面,這是一種普通的陽明病症,不會發黃。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身體沒有出汗,說明津液本就虛弱,而且脖子僵硬,小便不利,說明表面津液虛弱,裡面的陽氣無法外溢到表面,口渴想要喝水,說明陰虛陽盛,這是瘀熱在裡,身體一定會發黃。
茵陳湯主之。茵陳蒿湯方。(茵陳蒿。通腸胃之腠理。令陽氣易泄。梔子清鬱熱。大黃下瘀熱。熱下瘀去陽氣通則小便利。),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
色正赤。一宿腹減。(湯主之上略蒿字。又添腹減二字。前後照考。此方當在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之章之下。)黃從小便去也。○陽明證。(症者。喜忘燥屎也。不曰病者。不因邪者也。)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腸胃之血終有瘀血。則心藏不得澄清。而神不明。其以相通故然也。
白話文:
茵陳湯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茵陳蒿湯的方子如下:
- 茵陳蒿(六兩):疏通腸胃,幫助陽氣排出。
- 梔子(十四枚):清熱降火。
- 大黃(二兩):瀉下熱毒。
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先煎茵陳蒿,等到水量減少到六升時,再加入梔子和大黃。煎煮取三升藥液,去掉渣滓。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小便會通暢,尿液像皁角汁一樣。
顏色呈深紅色。服藥一晚後,腹脹會減少。(湯方上文省略了「蒿」字,又增加了「腹減」二字。前後對照,此方應該是放在傷寒七八天後,患者全身發黃像橘子一樣的章節之後。)黃色會通過小便排出。○陽明經證。(症狀為愛忘事,大便乾燥。沒有說成病,是因為不是因為邪氣引起的。)患者愛忘事,必定是體內有淤血。(腸胃中始終有淤血,心臟就不能澄清,神志就不會清楚。這是因為心臟和腸胃相通的緣故。)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本字。久字。見喜忘不因外邪。)故令喜忘。(太陽中篇。論因瘀血而發狂者。彼有邪故其症急也。此無邪故其症緩。)屎雖鞕。(初攻邪之時。或汗或下。而亡津液。)大便反易。(燥屎傷血絡。瘀血潤腸。)其色必黑。(瘀血染之。)宜抵當湯下之。
(無少腹滿等症。故更加下之二字。以明其治意不異於太陽用抵當湯耳。)○陽明病。(亦津液乾燥人。)下之。(陽明中風。誤用大承氣湯。)心中懊憹而煩。(下之裡陰亡陽氣失所依。欲出表。表亦津液已干。故鬱於胸中也。)胃中有燥屎者可攻。(無燥屎者梔子豉湯。
白話文:
這是因為患者體內有長期瘀血積聚,所以才會導致喜忘。雖然患者大便乾燥,但排便反而容易,而且大便顏色一定是黑色,這都是瘀血染色的緣故。因此,應該使用抵當湯來幫助排泄瘀血。
陽明病患者也屬於津液乾燥的人,如果誤用大承氣湯瀉下,會導致裡陰亡陽氣,陽氣無所依附,想要外出卻又因津液已干而無法排出,所以會感到胸悶煩躁。如果胃中有燥屎,可以攻下,但如果沒有燥屎,則應該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有者調胃承氣湯。)腹微滿。(若殘表之邪。隨下而入胃。胃陽所圍則腹滿。)初頭鞕。後必溏。(胃中仍有津液。)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腹微滿且有燥屎。)宜大承氣湯。(燥屎兼邪。故調胃承氣湯不中與也。)○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腸形固屈曲。)痛。
煩躁發作有時者。(表液已干。胃中又有燥屎。故陽氣積則作煩。)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人煩熱。(不獨陽明症。)汗出則解。(郁陽得汗而散。則邪解。煩除。)又如瘧狀。(即前章所謂發作有時者。)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或邪或燥屎。皆能令然也。若煩熱者兼此症。
白話文:
如果患者肚子微脹,可能是表邪随下進入胃部,導致胃陽被圍困,引起腹脹。一開始可能大便偏硬,之後會變成稀便,這是因為胃中還有津液,不宜攻下。但如果患者肚子微脹並且有燥屎,則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因為燥屎和邪氣都需要清熱瀉下,所以調胃承氣湯不適用。
如果患者五六天沒有排便,並且臍周疼痛,可能是腸道彎曲固縮导致的。如果患者出現煩躁,並且發作時間不固定,可能是因為表液已經乾燥,胃中又有燥屎,導致陽氣積聚而引發煩躁。患者不排便也是因为有燥屎的原因。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并且出汗后症状缓解,这并不一定是阳明经的症状,可能是因为郁热的阳气通过出汗而散去,从而缓解了邪气和烦躁。如果患者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即发作时间不固定,并且在下午发热,就屬於阳明经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邪气或者燥屎引起的。如果患者出现烦热并且伴随这些症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則是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浮。邪在外也。虛。里無燥屎也。)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燥屎兼邪。實於胃。)發汗宜桂枝湯。(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邪近於胃也。當行桂枝二麻黃一湯。然煩熱是表裡虛之症。故單用桂枝湯。)○大下後。(亦表虛煩熱人。
而又大下之。)六七日。(前章唯表虛。乃曰五六日。此章表里俱虛。乃曰六七日。)不大便。煩(表裡乾燥。)不解。(邪雖微而猶未解者。以表裡乾燥陽氣難暢故也。)腹滿痛。(宿食遂成燥屎故也。)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有宿食故雖微邪亦用大承氣湯。
白話文:
這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脈象實者,應該瀉下;脈象浮虛者(浮,邪氣在表;虛,腸胃中沒有燥屎),應該發汗。瀉下宜用大承氣湯(燥屎兼邪,實於胃部);發汗宜用桂枝湯(像瘧疾一樣,日晡時發熱,邪氣近於胃部,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但煩熱是表裡虛弱的症狀,所以單用桂枝湯)。
大瀉下之後(也是表虛煩熱的人,又再次大瀉),六七日(前文只論表虛,所以說五六日;這段論述表裡俱虛,所以說六七日),沒有大便,煩躁(表裡乾燥)、不舒暢(邪氣雖然微弱,但還沒有完全消解,因為表裡乾燥,陽氣難以暢通),腹脹疼痛(宿食積累成燥屎的緣故)。這是因為有燥屎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原本就有宿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因為有宿食,所以即使邪氣微弱,也應該用大承氣湯)。
)○病人(亦表虛煩熱人大下之者也。)小便不利。(表液干。且邪阻。故陽氣不能出表推膀胱。)大便乍難。(里陽破邪出表。則津液亦隨聚於表。故大便難出。)乍易時有微熱。(陽微故熱亦微。邪深故熱時發。)喘(邪在深。)冒。(表裡俱虛。且邪阻。故神難達。)不能臥者。
(喘故也。)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燥屎兼邪在胃中。)○食谷欲嘔者。(亦表裡俱虛人也。邪入里圍殘陽。而殘陽力微故不足作嘔。得穀氣而後欲作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上焦之塞。非吳茱萸所主也。得溫藥。則胃陽得助。嘔益加甚。)屬上焦也。
白話文:
病人,特別是虛弱或煩躁且有大便頻繁症狀的人,會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水分被消耗乾盡,或是邪氣阻塞,導致陽氣無法推進到膀胱,使得排尿困難。大便可能會突然變得困難,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陽氣破壞邪氣並推進到皮膚表面,導致水分聚集於表面,使大便難以排出。偶爾會有輕微的熱感,這是因為陽氣微弱,熱度也會相對較低,而邪氣深入體內時,熱感會時斷時續。喘息可能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頭痛或昏沈可能由於體內表和裡都虛弱,且邪氣阻塞,使神經難以正常運作。無法平躺,可能是喘息所致。
這種情況可能伴有乾燥的糞便,適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因為乾燥的糞便與邪氣可能同時存在胃部。另一種情況是,當患者吃進食物後有想嘔吐的感覺,這通常表示患者身處表裡俱虛的狀態,邪氣進入腸胃,並且腸胃的陽氣不足,不足以產生嘔吐反應。只有在獲得食物的氣味刺激後,才會有嘔吐的慾望。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範疇,適合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反而加重,這可能表示上焦阻塞的情況,吳茱萸對此並非有效的治療方法。服用溫熱藥物後,胃部的陽氣得到增強,反而會使嘔吐的情況更加嚴重,這表明症狀可能來自上焦。
(是柴胡之嘔。而非吳茱萸之嘔也。)吳茱萸湯方。(吳茱萸苦溫。破胃口之邪。人參助陽生津。生薑鼓舞胃陽。大棗養胃。),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太陽病。(先舉初。
而盡其所以變化之由。)寸緩。(寸以察太表。今脈緩者。邪去表也。)關浮。(關以察心下。今脈浮者。邪在胃口也。)尺弱。(尺以察胃中。今脈弱者。胃氣微之也。)其人發熱。(未至少陰。)汗出(表不實。)復惡寒。(太陽邪去。惡寒雖罷。又以裡虛。故復惡寒。
白話文:
(這是柴胡引發的嘔吐。而不是吳茱萸引發的嘔吐。)吳茱萸湯方。(吳茱萸苦溫,可以去除胃口的邪氣。人參幫助陽氣並生津。生薑振奮胃陽。大棗養胃。)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太陽病。(初時先舉出病症,而後探究病症變化的原因。)寸脈緩。(寸脈用於察看太表。如果脈緩,說明邪氣已從表離散。)關脈浮。(關脈用於察看心下。如果脈浮,說明邪氣在胃口。)尺脈弱。(尺脈用於察看胃中。如果脈弱,說明胃氣微弱。)這個人發熱。(還未到達少陰證。)汗出(表證不實。)又惡寒。(太陽邪氣已散,惡寒雖然緩解,但由於裡虛,所以又出現惡寒。
)不嘔。(少陽亦無邪。)但心下痞者。(因誤下。表邪入里。與虛陽。相拒於心下。)此以醫下之也。(本中風桂枝症。而以誤下。故致附子瀉心湯症。)如其不下者。(其者。指緩浮弱之脈。若不歷下。而見此脈者。窮其理。是陽明。)病人不惡寒。(陽氣出表。)而渴者。
(胃中津液舊虛人。邪乘之。)此轉屬陽明也。(寸緩邪去表也。關浮中風入胃也。尺弱胃氣舊虛也。)小便數者。(衛氣虛。)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正邪俱微。不相爭。故雖在胃。而無所痛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法者。令胃氣和之法也。
白話文:
病人不吐,也沒有少陽證,但胸口闷闷的。这是因为误服泻药,表邪入里,与体内的虚阳在胸口相抵。所以要用下法治疗。这原本是中风桂枝证,因为误服泻药,导致了附子泻心汤证。如果病人不泻下,脉象应该是浮缓无力,如果病人不泻下但出现这样的脉象,就说明是阳明证。病人不畏寒,反而口渴,是因为胃中津液原本就虚,邪气乘虚而入,所以转化为阳明证。寸脉浮缓说明表邪已去,关脉浮说明中风邪气入胃,尺脉弱说明胃气原本就虚。病人小便次数多,说明卫气虚弱;大便一定溏泄,不换衣服十天也不感到痛苦,是因为正邪力量都微弱,没有相互争斗,所以虽然邪气在胃里,病人也不觉得痛苦。病人口渴想要喝水,应该少量多次地给水,用正确的方法来救治。
)渴者。(與瀉心湯。痞不除。其人渴者。水在心下而引飲者也。)宜五苓散。(自太陽病至下之也一段。自如其至無所苦也。又一段。示下而然者。與不下而然者。各有治法也。自渴。至散。又一段。示渴之異因也。)○脈陽微。(氣分被邪。故邪解後。陽脈見微。血分不被邪。
故陰脈獨完。)而汗出少者。(衛氣漸復。)為自和也。汗出多者。(邪雖已解。而衛氣虛則津液自漏。)為太過。(前章寸緩之解也。)○陽脈實。(邪在表陽氣鬱。其脈則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不獨表虛汗漏。)太過為陽絕於里。(以發汗故津液出表。陽氣不能獨留於裡。
白話文:
病人感到口渴,而且胸口鬱悶,無法消除,說明體內水停留在心下,引發口渴。這種情況適合服用五苓散。從太陽病發展到下焦的階段,有些人可能毫無症狀,有些人則會出現口渴。出現口渴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病人脈象微弱,汗出很少,說明衛氣正在恢復,身體正在自行調節。如果汗出很多,雖然邪氣已解,但衛氣虛弱,導致津液流失,屬於過度發汗。脈象有力,說明邪氣在表,陽氣鬱結,因此脈象強勁。如果病人大量出汗,也是過度發汗,不僅表虛汗漏,而且陽氣不能留住於內,屬於陽氣衰竭。
亦出表。卻干其胃。成燥屎。)亡津液。大便因鞕也。○脈浮而芤。浮為陽。(胃陽強。)芤為陰。(津液虛。)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胃陽失津液。變成熱則其陽化之用絕。)○趺陽(以察胃中。)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津液乾燥。故胃陽偏勝。)澀則小便數。
(津液乾燥。故陽氣不易出表。膀胱乃少衛護。)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麻仁丸方。(小承氣湯下大便而瀉熱。麻子仁潤腸。芍藥聚津液。杏仁降虛陽。),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大黃(一斤),厚朴(一尺),枳實(半斤),杏仁(一升),上六味。為末。
白話文:
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體表,反而影響了胃,導致大便乾燥。人體的津液流失,大便因乾燥而難以排出。脈象浮而虛,浮代表陽氣,虛則代表津液不足。浮虛相搏,胃氣生熱,陽氣受損。足陽明經脈可以觀察胃部狀況,脈象浮而澀,浮代表胃氣強,澀則表示小便頻繁。這是因為津液乾燥,陽氣不易排出體表,膀胱的防御能力減弱。浮澀相搏,大便則難以排出,脾氣虛弱。可以用麻仁丸治療,麻仁丸的藥方包括:麻子仁、芍藥、大黃、厚朴、枳實、杏仁。將這六味藥研磨成粉末服用。
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以飲送下。)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不至泄下。)○太陽病三日。(亦中風。)發汗不解。(表邪未盡解。津液先亡。)蒸蒸(津液乾燥。內結燥屎。則邪便依之。故陽氣不得在裡。蒸蒸出。)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吐後。
(吐得法。而邪已解。)腹脹滿者。(因吐而津液乾燥。結燥屎。且行吐之後。陽氣上逆。令腹脹滿。)與調胃承氣湯。(所謂或疑似之際。或變化之後者。故曰與。)○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津液已虛。)微煩。(津液已虛。且微邪圍殘陽。)小便數。大便因鞕者。
白話文:
將蜂蜜煉成丸藥,每丸像桐子般大,每次服用十丸,用飲水送服,一天服三次,逐漸增加藥量,直到藥效達到最佳狀態,但不要服用過多而導致腹瀉。如果太陽病症持續三天,患者也出現中風症狀,並且發汗後病症仍未解除,表示表邪尚未完全消散,而津液已經損耗。患者會出現蒸蒸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津液乾燥,內部積聚燥屎,導致邪氣依附其中,陽氣無法留在體內,因此蒸蒸而出,這屬於胃氣失調,應服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傷寒患者吐瀉後,雖然吐得方法正確,邪氣也已消散,但仍然腹脹滿,這是因為吐瀉導致津液乾燥,結聚燥屎,且吐瀉後陽氣上逆,導致腹脹滿。這時也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太陽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或發汗的症狀,表示津液已經虛損,患者還會感到輕微煩躁,這是因為津液虛損,且微弱的邪氣殘留在陽氣中,導致煩躁不安,同時患者小便頻數,大便因結滯而難以排出。
與小承氣湯。和之愈。(無溢表之陽。故不可下之。)○得病(通太陽太陰諸篇而起論。)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表氣舊虛。故邪雖微亦進速。二三日已無桂枝症。又無柴胡症。)煩躁心下鞕。(中風之邪入胃。里陽欲出。不得出相結於心下。)至四五日。雖能食。
(謂中風。)以小承氣湯。(表氣舊虛。故雖中風。而難用麻黃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先治煩。)至六日。(全入胃之日數。)與承氣湯一升。(始用大承氣湯。)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陽氣未出表。)雖不能食。(雖似中塞不可攻。)但初頭鞕。後必溏。
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陽氣盡出表。則推膀胱。)屎定鞕。乃可攻之。宜承氣湯。傷寒六七日。(已過入陽明之日數。而不能入者。其人元實也。)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目者血液所養。今邪入經。故致不了了不和。)無表裡證。(表邪欲入里。而裡氣實。不得入。
白話文:
與小承氣湯調和後,病會好轉。(沒有外感表邪的陽證,所以不能瀉下。)發病(通論太陽太陰諸篇才起論。)二、三天。脈弱沒有太陽柴胡證。(表氣原本虛弱,所以邪氣雖然微弱也進展快速,二、三天後已經沒有桂枝症,也沒有柴胡症。)煩躁,心下痞滿。(中風之邪進入胃中,裡陽想要出來,卻出不來而鬱結於心下。)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
(所謂中風。)使用小承氣湯。(表氣已經虛弱,所以即使中風,也難以使用麻黃湯。)少量緩和地服用。讓病情稍微安定。(先治療煩躁。)到了六天。(邪氣完全進入胃中的天數。)服用承氣湯一升。(開始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以上,小便減少。(陽氣尚未出表。)即使不能吃東西。(雖然看起來像中氣阻塞不能攻下。)但開始時痞滿,最後一定會腹瀉。
沒有確定變成痞滿。攻下一定會腹瀉。必須小便通暢。(陽氣完全出表,就會推動膀胱。)大便確定痞滿,纔可以用攻下的方法。適合使用承氣湯。傷寒六、七天。(已經過了進入陽明的時日,但仍未進入陽明的患者,是因為體質強壯。)目光不明澈,眼睛不協調。(眼睛由氣血滋養,現在邪氣進入經絡,所以導致不明澈不協調。)沒有表裡之證。(表邪想進入裡,但裡氣實,無法進入。)
乃入經絡。故無表症。又無里症。)大便難。身微熱者。(其人元實。故經絡邪滿。則表陽自積。)此為實也。(表裡俱無邪。故見症亦不多。宛似陰症。但以此二症。為非陰症之徵。)急下之。(經絡為邪所據。表裡之陽氣不得活動乃恐作變。故急下之。先寬腸胃。令陽氣得活動。
而後擊邪。其猶在經者。抵當湯也。其已入胃者。承氣湯也。)宜大承氣湯。○陽明(邪已屬陽明。而所病又在太陽。故不置病字。)發熱汗多者。(其人衛氣舊虛。故陽氣出表。則消散不住。故表不畜熱。又以無煎里之熱。故不見讝語舌胎燥屎之症。)急下之。(小緩則表陽消散盡。
白話文:
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經絡,因此沒有表症,也沒有里症。患者大便困難,身體微熱。由於患者元氣充足,所以經絡裡充滿邪氣,表面的陽氣就會積聚起來,這屬於實證。患者表裡都沒有邪氣,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多,看起來像陰症,但這兩個症狀卻是非陰症的徵兆。應該趕快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因為邪氣佔據經絡,表裡陽氣無法活動,擔心病情會變化,所以要趕快瀉下,先寬解腸胃,讓陽氣得以活動,然後再攻克邪氣。如果邪氣還在經絡裡,就用抵當湯;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胃裡,就用承氣湯。建議使用大承氣湯。陽明經發熱,汗出很多,患者的衛氣本來就虛弱,所以陽氣外泄,無法停留,表層不會積聚熱氣,又因為沒有裡面的熱氣,所以不會出現渴語、舌苔乾燥、大便乾燥等症狀。應該趕快瀉下,稍微緩慢的話,表面的陽氣就會消散殆盡。
雖下之而無還里之陽氣。)宜大承氣湯。(中風中寒。皆有此症。故用承氣湯。曰宜。)○發汗(津液乾燥。)不解。(發汗不得法。故表邪不解。)腹滿痛者。(津液乾燥。且表邪未解。故里陽不得出。而滿痛。其理似太陰之腹滿痛也。而彼陰症。故用桂枝加大黃湯。此里陽未甚虛。
而表液之乾燥反甚於彼。故不用桂。先急擊里。救其滿痛。)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不減。(承前章之下者。)減不足言。(已擊里。里陽衰。故雖滿痛微減。而表之邪隨入於裡圍殘陽。仍令腹滿。)當下之。(在裡之邪。下之當然之治法也。而已歷急下。故再下雖緩而可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身體虛弱,但仍然有陽氣,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中風或中寒都會出現這種症狀,所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發汗後,身體乾燥,症狀沒有改善,說明發汗方法不對,導致表邪無法去除。如果肚子脹痛,說明身體乾燥,表邪也沒有去除,陽氣無法外出,導致腹脹疼痛。這種情況類似於太陰病的腹脹疼痛,但太陰病屬於陰症,所以要服用桂枝加大黃湯。而這個病人里陽還沒有很虛弱,表液乾燥比太陰病嚴重,所以不用桂枝,要先用大承氣湯急救,緩解腹脹疼痛。如果肚子脹痛沒有減輕,說明之前的治療只擊破了里陽,里陽衰弱,雖然腹脹疼痛略微減輕,但是表邪隨之進入身體,圍繞著殘存的陽氣,仍然導致腹脹。應該繼續服用大承氣湯,將留在體內的邪氣排出。由於之前已經急救過,這次再下藥雖然效果緩慢,但仍然有效。
)宜大承氣湯。○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二陽俱有邪。則必下利。其理與太陽陽明合病下利同。)其脈不負者。順也。(肝木乘脾土。順也。脾土乘肝木。逆也。)負者失也。(失者。失少陽之邪入陽明之常脈者也。)互相剋賊。(少陽之邪。當入陽明。而胃陽反拒少陽之邪。
謂之互相剋賊。其見於脈者。即滑而數者也。)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胃中有宿食而陽氣滿溢者。又邪氣圍之。故相迫而作滑數脈。)當下之。(先下宿食。而令里陽得活動。則少陽邪自解。其自解者。以中風邪微故也。)宜大承氣湯。(若少陽陽明俱有邪。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這是因為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必定會出現腹瀉。這和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導致腹瀉的道理相同。如果脈象不浮,代表是順勢的狀態。因為肝木克制脾土,屬於順勢。脾土克制肝木,則屬於逆勢。脈象浮起則代表失常,指的是少陽經的邪氣侵入陽明經,導致脈象異常。少陽經的邪氣應該進入陽明經,但陽明經的陽氣卻抵抗少陽經的邪氣,這就是所謂的互相剋賊。在脈象上表現為滑數的脈象。滑數的脈象代表有宿食,因為胃中有宿食,陽氣充盈,再加上邪氣侵襲,互相擠壓,所以表現出滑數的脈象。應該服用瀉藥,先排除宿食,讓胃陽氣得到活動,這樣少陽經的邪氣就會自然消散,因為中風邪氣微弱的緣故。建議服用大承氣湯,因為少陽經和陽明經都存在邪氣。
則其脈當沉遲而帶緊。是順脈也。今滑而數。失二陽合病之脈。故知其在陽明者。宿食而非邪也。今篇次陽明者。其治關於胃也。)○病人無表裡證。(宿食不見症。故曰無里症。)發熱(知非陰症。)七八日。(陽明之日數。)雖脈浮數者。(前章所謂滑而數者。)可下之。
(有宿食故也。)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承氣湯不能解少陽之邪。故脈數不解。然宿食已除。故里陽得活動。與表陽和合。胃氣運行。而善飢。)至六七日。(無表裡症。至六七日者。邪氣入經絡也。初曰七八日。後曰六七日者。二端也。)不大便者。(脈浮數而無宿食者。
白話文:
如果脉象沉迟而紧,说明是正常脉象。现在脉象滑而数,则属于二阳合病的脉象,因此可以确定病症在阳明经,是宿食引起的,而非外邪。现在这一节讨论阳明经,其治疗主要针对胃部。病人没有表里证,因为宿食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没有里症。病人发热,说明不是阴症,发热持续七八天,这是阳明经的病程。虽然脉象浮数,但可以下泻,因为是宿食引起的。如果已经下泻,但脉象仍数不解,且伴随口渴,食量增加,说明承气汤不能解除少阳经的邪气,所以脉象仍数不解。但宿食已除,里阳得以活动,与表阳相合,胃气运行,因此食欲旺盛。持续六七天,因为没有表里证,持续六七天说明邪气已经进入经络。之前说七八天,现在说六七天,是因为两种说法都存在。如果患者没有大便,说明脉象浮数但没有宿食,
法當大便調和也。今反不大便者。血液為熱所幹。失潤澤也。)有瘀血。(無表裡症。而有宿食者。承氣湯。有瘀血者。抵當湯。)宜抵當湯。(彼則睛不和。此邪全入經故也。大事在瞬息際。故先用承氣湯。此則脈浮數。此邪未全入經故也。以其症不急。故直用抵當湯以瀉其邪所實。
)○若脈數不解。(承前章。)而下不止。(下之不止。)必協勢而便膿血也。○傷寒發汗。(表和則當不能發黃。而今發黃者。以津液乾燥而在裡之寒濕令陽氣鬱之故也。)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當於痓濕暘篇中求治法。
白話文:
調理大便應當是順暢的。現在反而大便不通暢,這是因爲血液被熱氣所幹涸,失去了滋潤。體內可能有瘀血存在。如果沒有任何表裏症狀,但有宿食積滯的情況,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有瘀血,應該使用抵當湯。
若眼睛不協調,是因爲邪氣完全進入經絡的原因。大病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因此首先使用承氣湯。若脈象浮數,說明邪氣還未完全進入經絡。因爲病症不緊急,可以直接使用抵當湯來排除邪氣所積累的東西。
若脈搏仍然急促不解,並且下瀉不停,必定會引發膿血便。
若傷寒後發汗,表證得到緩解,則不應出現黃疸。而現在出現了黃疸,是因爲體內津液乾燥,在體內寒溼阻礙了陽氣。身體、眼睛變黃,原因在於體內有寒溼沒有解決。考慮到不能使用下法治療,應該在寒溼的範疇內尋找治療方法。
)○傷寒七八日。(歷發汗清解諸治。而邪已解。然津液乾燥甚者。)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表液乾燥。里陽不得出表。故不推膀胱。)腹微滿者。(陽氣不能出表。積而成熱。鬱於里。)茵陳蒿湯主之。(藥方當在於此。而舉於前者。疑誤也。)○傷寒(傷寒者。表有邪之名故不可用大黃。
)身黃(津液虛故不可用大黃。)發熱者。(里陽能自出。故不至用茵陳蒿湯之症。)梔子蘗皮湯主之。梔子蘗皮湯方。(梔子黃蘗清鬱熱。甘草和胃生津。),梔子(一十五個),甘草(一兩),黃蘗(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表有邪。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七到八天,經過發汗、清解等治療後,邪氣已經解除了,但體內津液非常乾燥。病人身體呈現橘子般的黃色,小便排泄不順暢,這是因為體表津液乾燥,裡面的陽氣無法透出體表,所以無法推動膀胱。腹部微微脹滿,是因為陽氣無法透出體表,積聚成熱,鬱積在體內。這種情況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另外,傷寒病人如果身體發黃,表示津液虛弱,不能使用大黃;如果發熱,表示裡面的陽氣可以自行透出,不屬於需要用茵陳蒿湯治療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梔子蘗皮湯治療,方劑包括梔子、甘草、黃蘗,用四升水煮成一升半,去渣,分兩次溫服。
)瘀熱在裡。身必發黃。(瘀熱以下。全與茵陳蒿湯之章同。而彼則以表液乾燥故瘀熱在裡。此則以邪氣圍陽故瘀熱在裡。其別在津液之有無。)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麻黃杏仁合以疏表。赤小豆除胃中瘀水。連軺清瘀毒。生梓白皮開鬱氣。生薑鼓舞胃陽。
甘草大棗養胃生津。潦水借土氣。故能安胃清鬱熱。),麻黃(二兩),赤小豆(一升),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甘草(一兩),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半日服盡。
白話文:
瘀熱在體內深處。身體必定發黃。(瘀熱以下的內容與茵陳蒿湯的章節相同。但茵陳蒿湯中是因為表液乾燥,所以瘀熱在體內;此處是因為邪氣包圍陽氣,所以瘀熱在體內。兩者的區別在於津液的有無)
使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和杏仁合用以疏通表邪。赤小豆排除胃中的瘀水。連軺清除瘀毒。生梓白皮疏散鬱氣。生薑振奮胃陽。
甘草和大棗滋養胃氣,生津養液。潦水借用土氣。所以能夠安撫胃氣,清除鬱熱),
麻黃(二兩),赤小豆(一升),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甘草(一兩),以上八味藥材,
用水一斗煎煮。先煎煮麻黃。再次沸騰時撇去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取三升藥液。分為三份,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