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上篇論輕症。中篇論重症。下篇論變症。此三篇之大意也。陽明以下皆止一篇者。邪不重。則不能轉屬陽明故也。其輕亦間有轉者以或漸虛或誤治。故引而致之也。非能自轉焉。故陽明本分。有中寒而無中風。)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項強頸不強。是邪易入於陽氣所背。而難入於所向也。猶惡寒者必先背。惡熱者必先胸。是陽氣有向背故也。)無汗惡風。(無汗之下。若不插而字。直曰惡寒。則疑少陰。故無汗者。反曰惡風。有汗者反曰惡寒。而明三陽之惡風惡寒皆因邪而作。)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以葛根之涼。鎮壓桂麻則桂麻因能通上焦。),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上篇論述輕微症狀。 中篇論述嚴重症狀。 下篇論述變化症狀。 這三篇的大意概括如下。陽明以下的病症都僅有一篇論述,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並不嚴重,因此無法轉移到陽明經。但是輕微的症狀中偶爾也會轉移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身體逐漸虛弱或治療不當造成的。因此這些症狀會被引發而出現,並非能夠自行轉移。所以陽明經的本質上沒有中風的症狀,只有中寒的症狀。
太陽病症狀:項背僵硬。 (項背僵硬而頸部不僵硬,這是邪氣容易進入陽氣背對的方向,而難以進入陽氣所面向的方向。就像惡寒的人症狀一定會先在背部出現,惡熱的人症狀一定會先在胸部出現一樣,這是因為陽氣有背向和麪向之分。)沒有汗液,並且怕風。 (沒有汗液的情況下,如果不加上「惡風」這個字,直接說「惡寒」,那麼可能會讓人懷疑是少陰病。所以沒有汗液的人,反而表現出怕風的症狀,有汗液的人反而表現出惡寒的症狀,這說明三陽病症狀中的怕風和惡寒都是由於邪氣引起的。)用葛根湯治療。
葛根湯藥方: (用葛根的涼性來鎮壓桂枝和麻黃,這樣桂枝和麻黃就能夠疏通上焦。)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七味藥材搗碎。用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減少兩升水量。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只剩下三升水。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蓋上被子微微出汗。
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將行也。息休也。)及禁忌。(葛根湯麻黃大青龍湯。以葛根杏仁石膏三物。各配桂麻。以鎮壓其浮越性。令其能到各處。而除其邪焉。蓋客邪有淺深之差。則配藥有輕重之別。論中諸方。往往然矣。葛根一味。非曰具治項背強之性也。)○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表裡有邪氣。陽氣無處於伸。故別取路於大腸。)葛根湯主之。(病下有者字。利下無者字。乃知此太陽與陽明合病之正症也。葛根湯併發二陽邪。),○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加者字。前章之意益分明。)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加半夏湯方。
白話文:
不需要喝粥。其他做法同「桂枝」法。需要靜養(將行指將行於全身,息休指休息)及忌口。(葛根湯、麻黃、大青龍湯)以葛根、杏仁、石膏三味藥配伍桂枝、麻黃,以鎮壓其浮越性質,讓它能到達全身各處,而消除邪氣。客邪有淺深之差,配藥也有輕重之別。論中諸方,往往如此。葛根一味藥,並不是說它具有專門治療項背強直的性質。
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的人
一定會腹瀉。(表裡都有邪氣,陽氣無法伸展,所以另走大腸這條路。)用葛根湯為主藥。(病字下有「者」字,利字下無「者」字,可知這是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的正症。葛根湯併治兩陽之邪。)
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
不下利,但嘔吐的人。(此處新增「者」字,前章的意思更加明確。)用葛根加半夏湯為主藥。葛根加半夏湯方
(嘔妨服藥。不似下利無妨也。是以姑加半夏止嘔。),葛根(四兩),麻黃(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太陽病。桂枝證。(若麻黃症。則其變必不止此。)醫反下之。利遂不止。(以下二法。)脈促者。表未解也。(此則桂枝去芍藥湯之症也。)喘(邪雖薄而入深及胃。故里面腠理閉塞。氣息難流利。遂至喘。)而汗出者。(雖至於喘。而榮氣反和者。邪元薄已過血分故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嘔吐,服用藥物會加重嘔吐,不像腹瀉無妨礙,所以先加半夏止嘔。藥方如下:葛根四兩、麻黃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煮葛根和麻黃,減去二升,去白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蓋取微汗。這是太陽病,桂枝證,如果出現麻黃症,病情變化就不止於此。醫生反倒用下瀉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以下是兩種治療方案:脈搏急促的,說明表證未解,這是桂枝去芍藥湯的症狀。喘息並出汗的,雖然喘息,但榮氣反而調和,說明邪氣雖已侵入血分,但力量薄弱了。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此章下之後。利遂不止。而變者。是蓋與病發於陰反下之因作痞者。其理相近。故本瀉心湯而立方。)葛根黃連黃芩湯方。(芩連苦寒之性。瀉心下令陽氣達於中焦。葛根性涼。微壓胸中上衝之陽氣。令其達於上焦。甘草和胃生津。下後邪進而熱氣不能瀰漫身體者。
則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葛根(半斤),甘草(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太陽病。頭痛(頭項強痛。略折。)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體痛詳陳。)惡風無汗。(邪厚故血分亦為邪所束。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此章的下痢症狀之後。腹瀉持續不止。且症狀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陰虛發病而反復下痢,導致痞滿,其道理相近。因此本方以瀉心湯為基礎而制定。)葛根黃連黃芩湯的方劑。(黃芩、黃連性寒苦。瀉心火熱,使陽氣達於中焦。葛根性涼。輕微壓制胸中上衝的陽氣。使陽氣達於上焦。甘草和胃生津。下後餘邪內侵,熱氣不能散佈全身。)
則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葛根(半斤),甘草(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八升煮之。先煮葛根,減兩升。加入諸藥。煮取兩升。去渣。分溫兩次服下。○太陽病。頭痛(頭頸強痛。略微轉動即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詳述身體疼痛的部位)。惡寒無汗。(邪氣厚重,故血液也為邪氣所束縛。
)而喘者。(表邪厚。陽郁甚。津液為稠黏。故里面腠理閉塞。氣息難利。)麻黃湯主之。麻黃湯方。(杏仁鎮壓。麻黃令其四達。),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七十個),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
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太陽與陽明合病。喘(理同麻黃湯喘。)而胸滿者。(邪實於裡。里陽欲出於胸而連於表。而今表亦有邪。故不能出而胸滿。)不可下。(若下之則表邪入里。)宜麻黃湯。(麻黃湯併發二陽邪。)主之。(合病用太陽之藥。
白話文:
如果病人喘不過氣,是因為外邪入侵很重,陽氣被郁結,津液變得濃稠,導致身體內部的腠理閉塞,氣息難以暢通。這時可以用麻黃湯治療。麻黃湯的藥方是:杏仁能鎮壓邪氣,麻黃能使氣血暢通。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七十個,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減去二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蓋好被子,稍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他照桂枝湯的療養方法。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病人喘不過氣,胸部也感到滿脹,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體內,裡面的陽氣想要從胸部出來,卻又連接著外邪,所以不能出來,導致胸部滿脹。這種情況不能用瀉藥,否則會讓外邪進入體內。要用麻黃湯治療,因為麻黃湯能同時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邪。
故曰宜。是傷寒之邪。故曰主之。),○太陽病十日以去。(以經日久。其邪有漸衰者。或有漸進及少陽者。或有猶在太陽者。)脈浮細。(緊去為細者。血分之邪已解。而但見虛也。其浮者重病之後。余焰未盡滅也。蓋是微浮不足言。然特舉之者。為示不轉陽明少陰耳。)而嗜臥者。
(以經日久勞倦也。)外已解也。(內虛未復。故唯曰外邪已解。)設胸滿脅痛者。(邪漸進。而塞上二焦。故里陽鬱於胸及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脈浮細者外已解也。脈弦細者。屬少陽也。若脈但浮而不帶細。且太陽之症。過十日猶不罷者。雖後。亦與麻黃湯。
白話文:
因此說應該(用麻黃湯)。這是傷寒的邪氣,所以說主治它。太陽病十天以後才痊癒。(因為時間久了,邪氣有逐漸減弱的,或有逐漸進展到少陽的,或有還停留在太陽的。)脈象浮細。(緊而消失變細,血分邪氣已經解除,但只見虛弱。浮是因為重病之後,餘熱未滅。這只是微浮,不足以言說,但特別提出來,是为了表明不轉陽明少陰。)並且嗜睡。(因為時間久了,勞倦。)外邪已經解除。(內虛尚未恢復,所以只說外邪已解。)假如胸滿脅痛。(邪氣逐漸進展,阻塞了上焦和中焦,所以里陽鬱結在胸部和脅肋。)就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有浮的,用麻黃湯。(脈象浮細者,外邪已解。脈象弦細者,屬於少陽。如果脈象只有浮而不帶細,並且是太陽病的症狀,過了十天還沒有痊癒,即使後來,也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以經日久。邪氣漸進漸加。故脈症俱傷寒。)而燥躁者。(初自汗出津液虛。且邪氣漸進。故里陽益郁。而作煩。煩之甚。手足亦不能安靜。)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湯。)汗出惡風者。(虛兼邪。
)不可服。服之則厥逆。(陽氣益虛。)筋惕肉瞤。(津液益虛。)此為逆也。大青龍湯方。(倍麻黃者。以表發途遠也。發表方中。更加石膏者。以用麻黃多。且其邪深。里陽窘窮甚故也。○四神名義。麻黃青。大棗朱。石膏白。附子玄。各取於四方之色。),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個),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
白話文: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出汗。(病情持續已久,邪氣漸漸入侵加重,所以脈象和症狀都像是傷寒。)且煩躁不安。(起初自汗津液耗損,又加之邪氣漸進,所以裡陽越來越鬱結,產生煩躁,煩躁嚴重時,手腳也不得安寧。)大青龍湯主治。若脈象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湯主治。)出汗惡風者。(虛證兼夾邪證,不可服用。)若服之則會厥逆。(陽氣更加虛弱。)筋惕肉瞤。(津液更加虛弱。)這是逆證。大青龍湯方。(麻黃加倍,因為表邪外發之路途遙遠。在發表方中,再加石膏,因為麻黃用量較多,而且邪氣較深,裏陽窘迫得很厲害。)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個),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蛋大小),上七味藥材。加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溫粉米粉也。後世方書載溫粉方。恐非張氏書。)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虛也。)不得眠也。(注乾薑附子湯下。)○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以經日久。
邪氣漸衰。正氣漸復。故脈症俱似中風。)但重。乍有輕時。(邪氣微故聚散無常。筋絡塞則身重。通則輕。)無少陰證者。(重病經日久。恐其人大虛。況且症似少陰乎。而於其治。則補散霄壤。故深加戒慎。)大青龍湯發之。(表邪雖微。而入已深。故非大力之藥。則不能取之於表也。
白話文:
先將麻黃煮沸,減少兩升,去除表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溫熱服下一升,直到微微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就用溫粉(也就是米粉)來止汗。如果服藥後出汗,就暫停服用。出汗太多會耗損陽氣,導致虛弱,出現怕風、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傷寒患者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感覺沉重,偶爾會覺得輕快,也沒有少陰證的表現。由於病程已久,擔心患者體虛,而且症狀類似少陰證,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所以要格外謹慎。這時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汗,因為雖然表邪已經減弱,但已深入體內,需要強力藥物才能將它從體表排出。
蓋邪氣未入胃。雖迂而取之於表法也,。但方中。以有石膏。故疑清解。是以特用發字。)○傷寒(此亦經日久者。)表不解。(以乾嘔發熱知之。)心下有水氣。(以咳知之。)乾嘔。(以津液乾燥里陽難四布且邪氣未解故也。)發熱。(未甚虛。)而咳。(邪之所在。陽氣不傷。
故水氣浸淫。於是津液難生。氣道遂乾燥。呼吸往來不利。咳因作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或以下。皆水氣之見於症者也。方後加減應之。蓋是後人之手也。夫治水氣之藥。本方已具之。何更加減為。)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方。(桂麻甘芍治表邪。
白話文:
因為邪氣還沒進入胃,雖然迂迴地從表面入手,但方子裡有石膏,所以懷疑是清解的方法,因此特別用「發」字來表示。這應該是指病情已經持續了幾天,表面症狀沒有消退,患者出現乾嘔發熱,說明病情已經深入,心下有水氣,表現為咳嗽。乾嘔是因為津液乾燥,陽氣難以四布,而且邪氣還沒消退。發熱但沒有很虛弱,咳嗽是因為邪氣所在,陽氣沒有受傷,導致水氣浸淫,津液難以生成,氣道乾燥,呼吸不順暢,因此出現咳嗽。病人可能還會感到口渴、腹瀉、噎住、小便不利、少腹滿、喘氣,這些都是水氣在體內的表現,在方子後面加減藥物,這是後人的做法。其實治療水氣的藥物,這個方子已經包含了,何必再加減呢?小青龍湯可以主治這種病症,方子中桂枝、麻黃、甘草、芍藥治療表邪。
半夏治水。),麻黃(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斤),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謹按此方。可以麻黃芍藥甘草桂枝半夏之五物。
為本論之舊也。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等皆咳者。加五味子乾薑細辛。由此觀之。疑此方亦是加三物者。不然則加減法。其去何獨不及三物哉。然古來以八味為本方。則不敢以臆斷。姑存疑。以俟後君子。)加減法。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白話文:
半夏治水,用麻黃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斤、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共八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去兩升,去掉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這個方子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加減藥物,比如微利者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如雞子大小;渴者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傷寒(承前章。略表不解三字。)心下有水氣。咳(因水氣)。而微喘。(因邪氣。)發熱不渴。(心下有水氣。故不欲飲水。)服湯(湯小青龍湯也。)已。渴者。(水氣去故也。
)此寒去欲解也。(水氣與邪氣在心下者俱去。而表邪亦欲解也。蓋邪與水氣並者。不可單言邪。又單言水氣。乃兼之曰寒。)小青龍湯主之。(此章此湯主症。故舉方於章末。而更曰主之。通卷間有此例。)○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傷寒之邪。
白話文:
如果患者噎住,就去除麻黃,加入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順暢,少腹脹滿,就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患者喘不過氣,就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傷寒患者,表面症狀未解,心下有水氣,咳嗽是因為水氣,稍微喘是因為邪氣,發熱但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水氣,所以不想喝水。服用小青龍湯後,就開始口渴,這是因為水氣消退的緣故。這是寒氣消退想要解表的徵兆,水氣和邪氣都在心下,因此不能只說邪氣,也不能只說水氣,所以稱之為寒氣。小青龍湯主治這種病症。太陽病,外在症狀未解,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適合使用桂枝。傷寒的邪氣,
大勢已去。又無水氣之加。則不煩用麻黃半夏。唯當以汗解。乃是桂枝所能。)○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以誤下故津液徒亡。里陽失所依。欲出表。而表猶有邪。故不能出而鬱。氣息亦隨不利。喘因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厚朴泄氣。杏仁降氣。兼治喘。
此章雖有微喘。而非兼水氣者。又非經日久者。但唯因誤下也。故為桂枝主症。此二章篇次於此間。前章用小青龍湯之意更分明。)○太陽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雖有里症而不可下也。又舉此章以曲盡前用小青龍湯之意。)下之為逆。(先治表。法也。)欲解外者。
白話文:
如果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再使用麻黃和半夏了,並且沒有水腫的症狀出現,則只能通過出汗來治療疾病,這是桂枝能夠做到的事情。太陽經病症被誤施瀉藥後出現了輕微氣喘的情況,這是因爲體內的水分流失過多導致內部陽氣失去依託想要向外散發,但由於外部還有邪氣存在所以無法順利排出而導致氣息不通暢從而引發呼吸困難的現象。可以採用桂枝加上厚朴、苦杏仁湯進行治療(厚朴具有通便的作用,苦杏仁則有助於平緩呼吸道)。這一章節雖然提到了輕微氣喘的問題,但是並沒有涉及到水腫或者長時間患病的情況,只是因爲誤用了瀉藥才引發了這種症狀,因此屬於桂枝的主要適應證之一。在這一段落之後緊接著提到的是太陽經病症尚未完全治癒的情況下是不可以服用瀉藥的(即使體內已經有了一些內臟方面的不適),並且再次強調了前面一節關於使用小青龍湯的意義所在。服用了瀉藥會導致身體產生反作用力(應該首先解決表面問題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要想解除外面的病症的話...
宜桂枝湯主之。○太陽病。(此章結前三章。)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雖下之不愈也。)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須用也。已行汗下二法。而復卻用桂枝湯。故置須字。)宜桂枝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以經日久。表郁益甚。)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藥麻黃湯也。)微除。(經日久故麻黃湯雖未能直髮汗。而驅邪薄表。故氣血道路頗寬。其疼痛等諸證微除。)其人發煩目瞑。(表郁甚之症。麻黃復迫之。故發煩目瞑。然陽氣稍得活動。
故邪氣遂解。)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陽症未得發散。麻黃湯復推陽而迫之。故曰之重。)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頭陽氣所沖。又有鼻衄症。是當微汗出。故置身字以示唯頭有微汗。)自衄者愈。(其人陽氣元充實。雖不服麻黃湯。
白話文:
宜桂枝湯主之
-
太陽病(本段總結前三段)先發汗,但未見效,又使用瀉下法。脈浮者不會痊癒(即使瀉下也無法痊癒)。浮脈代表邪氣在外,但反而用瀉下法,所以無法痊癒。現在脈浮,所以知道邪氣在外,應該解表才能痊癒(應該使用。已經使用過發汗和瀉下的方法,又再次使用桂枝湯,故用「應該」)。宜桂枝湯主之。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八九天不解(因為病程較久,表邪鬱結得更嚴重),表證依然存在。此時應發汗。服藥(指麻黃湯)後,症狀稍有減輕(病程較久,即使麻黃湯無法直接發汗,但可以使邪氣移到表層,故氣血運行較為暢通,疼痛等症狀略有減緩)。患者煩躁,眼睛閉著(表邪鬱結嚴重,麻黃湯又再迫使邪氣外發,故煩躁且眼睛閉著。但陽氣稍有活動,故邪氣漸漸化解)。病情嚴重者一定會流鼻血,鼻血流出後病情就會好轉。原因是陽氣過多(陽證尚未發散,麻黃湯又推動陽氣,迫使邪氣外發,故稱陽氣過多)。宜麻黃湯主之。
-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體無汗(頭部陽氣受衝,且有鼻衄症狀,應有微微出汗,故用「身」字,表示僅頭部有微微出汗)。鼻衄後會痊癒(患者陽氣原本充足,即使未服麻黃湯,
而自能發衄。)○二陽並病(表裡俱病。曰之合病。表症未全除。里症又見。曰之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汗先邪而徒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即是陽明之症也。)若太陽病症不罷者。(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而太陽病症仍在者。是並病也。
)不可下。(雖有陽明症。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段落。)設面色綠綠正赤者。(此未得汗者也。)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段落)若發汗不徹。(若初發汗者。雖汗先出不徹而不能使邪盡解。然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段落○不至面色綠綠正赤者。
白話文:
如果能流鼻血,就表示病邪已經開始外發。陽明和太陽兩經同時生病,就叫做表裡俱病,也叫做合病。表證還沒完全消除,里證又出現,就叫做並病。太陽經剛開始生病的時候,要發汗,汗先出來,但汗出不透,邪氣就轉移到陽明經,接著就開始微微出汗,不惡寒,這就是陽明經的症狀。如果太陽經的病症沒有消失,也就是說雖然微微出汗不惡寒,但太陽經的病症還在,這就是並病。這種情況下,不能用瀉下藥,因為瀉下會逆治。可以稍微發汗。如果面色青綠中帶著紅色,就表示還沒出汗,陽氣鬱結在表,要解表散寒。如果發汗不透,也就是說剛開始發汗,雖然汗先出來但不透,不能使邪氣完全解除,但還不能說陽氣鬱結不能外達。如果面色沒有青綠中帶著紅色,就表示陽氣還沒有鬱結到無法外達。
當小發汗也。不須解之熏之。而取大汗。)當汗不汗。(當汗之症。而不發汗。則必見其人以下症。此段以結一章義。)其人躁煩。(肌表不和。陽氣鬱屈。且以取空汗。故表虛邪因進。)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與體痛同理。而其邪則深於體痛者也。
其痛無定處者。以邪已過太表細絡之分故也。)其人短氣但坐。(但坐氣急也。其人漸虛。其邪漸入。故令然。)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血液虛邪氣入血分。故脈澀也。)○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陽氣之虛。
)心悸者。(血液之虛。)不可發汗。(若誤下里虛。而見此症者。不可發汗也。外症未除。故遽發汗。復虛其表。則邪雖解。而表裡大虛。必致危。)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以候胃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
白話文:
如果只是輕微發汗,就不需要刻意解表或熏蒸,直接讓它自然出汗就好。如果應該出汗卻不出汗,就會出現一些症狀,這就代表著疾病並沒有完全解除。比如,患者會感到焦躁煩悶,身體表面不適,陽氣鬱結,因為想要追求大量出汗而導致表虛,邪氣因此入侵更深。患者也可能不知道疼痛的具體位置,一会儿在肚子,一会儿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確切的痛點。這和一般的疼痛道理相同,只是這里的邪氣比一般的疼痛更深。疼痛沒有固定位置,是因為邪氣已經深入到表層的經絡,因此無法準確定位。患者還會感到呼吸急促,只能坐著,因為汗出不透,導致身體虛弱,邪氣逐漸深入。如果再次發汗,就會有所好轉。如何判斷汗出不透?可以觀察脈象,脈澀就代表汗出不透。這是因為血液虛弱,邪氣侵入血液,導致脈象澀滯。
脈象浮數,一般來說應該出汗才能痊癒,如果用瀉下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身體沉重,心慌。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血液也虛弱,不能再發汗。如果誤用瀉下法,出現這種症狀,就不能再發汗,因為外在的病邪還沒有清除,貿然發汗會加重表虛,雖然邪氣可能被驅散,但表裡虛弱,容易導致病情危重。應該讓患者自然出汗才能痊癒。為什麼呢?因為尺脈微弱,代表裡虛,需要表裡雙實,津液自行調和,才能自然出汗痊癒。脈象浮緊,一般來說會伴隨身體疼痛。
宜以汗解之。(麻黃湯。)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新加湯。)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脈浮者。(其症不劇。而反汗不出者。疑少陰。今以脈浮。知邪在表。因用麻黃湯。)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新加湯章曰脈沉遲。此章以浮應沉。次章以數應遲。
以結前章義。其意更分明。)○脈浮而數者。(數陽脈。然有微數脈不可發汗者。故此更加浮字。以明為太陽之數。其浮數之間。插而字者。以數應新加湯之遲也。)可發汗。宜麻黃湯。(至此章。皆二陽並病之變也。前二章。先治表而後治里之法。後三章以麻黃取跨里之邪於表之法。
白話文:
如果要以汗水來解表,就应该使用麻黄汤。假如脉象迟缓,就不能发汗,应该使用新加汤。为什么呢?因为患者的营气不足,血量也少。如果脉象浮,症状不严重,但反而汗出不来,怀疑是少阴病。现在脉象浮,说明邪气在表,所以应该使用麻黄汤。疾病在表,可以发汗,应该使用麻黄汤。新加汤的章节中提到脉象沉迟,这一章节以浮来对应沉,下一章节以数来对应迟,用来总结前一章节的意义,使意思更加明确。如果脉象浮而数,虽然是阳脉,但有些微数脉不能发汗,因此这里加上了“浮”字,明确说明是太阳经的数脉。浮和数之间插入“而”字,用数来对应新加汤中的迟。这种情况可以发汗,应该使用麻黄汤。到这里为止,都是二阳并病的变化。前面两章先治表后治里的方法,后面三章则是用麻黄汤将里邪引到表的方法。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邪不侵。)榮氣和者外不諧。(太表有邪。)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爾指汗自出。)以榮行脈中。(陰血以榮滋內。故陰之用。曰榮氣。)衛行脈外。(陽氣以衛護外。故陽之用。曰衛氣。)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病人藏無他病。
(自汗出者。疑係里。故插此句。)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有熱。通三陽之辭。)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
白話文:
容易出汗的病人,是體內氣血平和的表現,但這也代表著身體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因為體表沒有足夠的氣血抵抗外邪,所以才會一直出汗。只要恢復體內氣血的平衡,汗自然就會停止,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如果病人身體內部沒有其他疾病,只是偶爾發熱出汗,卻一直不好,這是因為體表氣血不調導致的。及時發汗就能夠痊癒,還是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至於傷寒患者,如果脈象浮緊,沒有發汗,反而出現鼻出血,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傷寒患者如果六七天沒有排便,伴隨頭痛發熱,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患者小便清澈,說明病邪還沒有進入體內,依然停留在體表。
當鬚髮汗。(頭痛有熱。本為太陽症矣。然不大便六七日。且小便色赤者。初二症亦屬陽明。此可下之也。若小便清者。雖不大便六七日。而非邪盡入胃而然也。其人平素然爾。故為兼表者。而先用桂枝湯。○傷寒之邪屬陽明。而兼表症者。先以桂枝湯發汗法也。)若頭痛者。
必衄。(陽明當無頭痛。而今有之者。太陽初得病時。邪氣攪血分。其血瘀而在頭也。如此當見衄。)宜桂枝湯。(所謂發汗。即桂枝湯也。亦舉方章末之例。但不曰主之者。是傷寒故也。)○傷寒發汗解。(已用麻黃湯。)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鬚髮出汗、頭痛發熱的症狀,就屬於太陽病。但如果同時伴隨六七天沒有排便,且小便顏色發紅,就說明陽明經也受到了影響。這種情況可以考慮用瀉下藥物治療。如果小便清澈,即使六七天沒有排便,也可能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胃部所致。如果病人平時身體狀況良好,則可能是兼有表證,應該先用桂枝湯發汗。
如果病人頭痛,就可能出現鼻出血。因為陽明經一般不會出現頭痛,現在出現頭痛,說明太陽病初期邪氣擾亂血液,導致血液淤積在頭部。因此,應該出現鼻出血。這種情況應該用桂枝湯治療。所謂發汗,就是用桂枝湯治療。這裡舉例說明傷寒病的治療方法,但沒有明確說桂枝湯是主治藥物,是因為這是傷寒病的治療方法。
傷寒病發汗後,如果用麻黃湯治療半日後,病人又感到煩躁,脈搏浮數,可以再次用桂枝湯發汗治療。
(本傷寒。故曰宜。已發汗邪氣減半。故曰主之。)○凡病(不唯風寒之邪。泛指諸病之辭。)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亡上若字疑衍。)陰陽自和者。(若陰陽偏勝者。不可不察也。)必自愈。(飲食復常。調攝得宜。氣血乃復。)○大下之後。(此章置大字。以下至乾薑附子湯。
汗下俱皆略大字。)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陰陽復。津液生。)○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凡人身陽氣之宣布必依陰。今陰陽俱虛。且陰之所主。晝日在裡。
白話文:
患了傷寒,所以說要適合用藥。已經發汗,邪氣減半,因此說能控制病情。凡是病症,不只是風寒入侵,泛指各種疾病,如果要發汗、吐瀉或下瀉,或者損失津液,陰陽自調和的,就會自然痊癒。飲食恢復正常,調養得宜,氣血就會恢復。瀉下之後又發汗,小便不利,是損失津液的緣故,不要治療,只要小便暢通,就會自然痊癒。瀉下之後又發汗,必然會感到寒冷,脈搏微細,這是因為內外俱虛的緣故。瀉下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這是因為人體陽氣的發散必須依賴陰氣,現在陰陽俱虛,而且陰氣主宰白天,白天陽氣內在,陰氣虛弱,所以會煩躁。
故陽氣益不能出表。鬱於胸中。於是表裡雖無一點邪。亦煩躁。)不得眠。(陰陽俱虛則心血稀淡。乃不可收藏神氣。故不得眠。老人少眠。飢餓難睡。皆同理。)夜而安靜。(陰氣旺於表。陽氣依以伸。)不嘔不渴。(少陽亦無邪。故里不積陽。)無表證。(若表有邪。則不可偏溫之。
)脈沉微。(以知陰陽虛。)身無大熱者。(以手試之。身體無瀰漫熱。因知非邪氣入里。陽氣溢表之症。)乾薑附子湯主之。(陰陽齊虛者。先助陽則陰隨自復。)乾薑附子湯方。(此方無甘草者。助里陽急故也。若四逆湯。則甘草生津液。欲以使里陽達表也。彼則所急在表。
白話文:
所以陽氣無法往外散發,鬱積在胸腔,雖然表面和內裡都沒有邪氣,但仍然感到煩躁、睡不著。陰陽俱虛,心血稀薄,無法收納神氣,所以睡不著。老人少眠、飢餓難睡,道理都一樣。夜間反而安靜,因為陰氣盛於表面,陽氣依附著它伸展。不嘔吐、不口渴,少陽也無邪氣,所以內裡沒有積聚的陽氣。沒有表證,如果表面有邪氣,就不能單獨使用溫熱的藥物。脈象沉細微弱,說明陰陽虛弱。身體沒有明顯的發熱,用手觸摸,身體沒有瀰漫的熱度,因此可以知道不是邪氣入裡,而是陽氣溢出表面的症狀。乾薑附子湯可以治療這個病症,陰陽同時虛弱,先補陽氣,陰氣自然會恢復。乾薑附子湯的藥方,這個方子沒有甘草,因為要急著補助裡面的陽氣,如果是四逆湯,甘草則能生津液,幫助裡面的陽氣到達表面。四逆湯重視的是表面的問題。
此則所急在裡。),乾薑(一兩),附子(一枚),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浮緊者。邪厚之脈也。邪厚則血雖不虛。能致身疼痛。沉遲者表邪衰之脈也。雖表邪衰血虛。則亦能致身疼痛。故以浮緊者。屬麻黃湯。以沉遲者。
屬新加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殘邪在表。故桂枝主之。血液乾燥。故加芍藥引陰。生薑鼓舞胃氣行陰。人參生津回陽。)○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恐益虛表。)汗出而喘。(汗多亡陽。肌膚不守。自汗因出也。殘邪所在。深於前章。
白話文:
這症狀急需內治。用乾薑一兩、附子一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一次服用。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這是表邪衰退的脈象,雖然表邪衰退,但血虛也會導致身體疼痛。因此,脈象沉遲的屬於新加湯的範疇。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用新加湯來治療。因為殘邪在表,所以用桂枝來治療,血液乾燥,所以加芍藥引陰,生薑鼓舞胃氣行陰,人參生津回陽。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以免加重表虛。如果汗出卻喘不過氣,這是汗多亡陽,肌膚不守,自汗不止,殘邪深入,比前文更嚴重。
故里面腠理。為邪所塞。陽氣鬱於裡。氣息亦不利。喘因之而作。此定理也。)無大熱者。(陽氣為邪所阻。不能出表。故身體無瀰漫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已曰不可行桂枝湯。然而此方似大青龍湯。後世或有以疑更發汗之方。故曰可與。以示其意不在發汗。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配杏仁石膏。以疏通里面腠理。則陽氣宣布。而汗止喘定。凡麻黃得桂則善發汗。無桂則不推陽。故雖腠理開。而無大汗出。),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
白話文:
因此,体内毛孔阻塞,邪气堵塞,阳气郁积在内,呼吸也变得不顺畅,喘息由此而来,这是确定的道理。患者没有明显的热症,因为阳气被邪气阻挡,无法外散,所以身体没有弥漫性的热感。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来治疗。虽然之前说过不可使用桂枝汤,但此方类似大青龙汤,后世可能会有人误以为是更强力的发汗方剂,所以说可以用此方,表明其意不在发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方剂组成:麻黄配伍杏仁、石膏,用来疏通体内毛孔,使阳气宣散,从而止汗平喘。一般情况下,麻黄与桂枝配合能更好地发汗,没有桂枝则不能推动阳气,所以即使毛孔开泄,也不会有大量汗液排出。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以上四味,用水七升,先煮麻黄,减至二升,去上层浮沫。
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友人關谷士炤曰黃耳杯。當作黃甘柘。蓋黃麻黃。甘甘草。柘杏仁石膏。當時此湯之略名耳。)○發汗過多。(邪解尚取汗。)其人叉手自冒心。(表虛已甚。陽氣將漏。故以手自衛護。)心下悸。(覺心下氣力不滿者。
以表不衛。里陽漏故也。)欲得按者。(約其器。而後陽氣僅能充焉。故好按者。都為屬虛。)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方。(甘草養胃而生津液。桂枝推里陽而達表。此方救表之主劑。後之數方。本此方者多矣。),桂枝(四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
白話文:
內服藥物,煮沸至兩升,去渣,溫熱服用一升。原本記載為「黃耳杯」,友人關谷士炤說應該寫作「黃甘柘」,應該是黃麻、甘草、杏仁、石膏的簡稱,當時藥湯的簡稱而已。如果發汗過多,(雖然邪氣已經解開,但仍需要出汗),患者叉手自捂胸口,(說明表虛已經很嚴重,陽氣快要外泄,所以用手護住胸口),心下悸動,(感覺心下氣力不足),這是因為表虛不衛,裡陽外漏導致的。患者想要人按壓,(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陽氣不足,需要外力支撑),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桂枝甘草湯方劑:桂枝四兩,甘草二兩,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
煮取一升。去滓頓服。○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表虛故膀胱多畜水。陽氣難行。因覺臍下氣力不滿。)欲作奔豚。(陽氣觸於水激而逆行。其狀似豚奔。)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桂枝甘草補表。茯苓利膀胱之水。又增甘草。加大棗。爛水。
以緩衝逆之氣。),茯苓(半斤),甘草(三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上四味。以甘草爛水十升。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爛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發汗後。
白話文:
煮成一升,去除渣滓後馬上喝下。如果發汗後,患者感到肚臍下方悸動,這是因為表虛導致膀胱積聚太多水分,陽氣難以運行,因此感覺肚臍下方氣力不足。想要奔豚,是因為陽氣受到水分的激發而逆行,其狀態就像小豬奔跑一樣。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桂枝和甘草補益表氣,茯苓利水通膀胱,增加甘草和加大棗的量,可以使水分軟化,緩解逆行的氣機。茯苓半斤,甘草三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以上四味藥材,用甘草水十升先煮茯苓,煮至減少兩升,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去除渣滓,溫熱服下一升,每天三次。製作甘草水的方法:取水兩斗,放在大盆裡,用杓子攪拌,水面會出現五六千顆珠子,將這些珠子收集起來使用。發汗後,...
腹脹滿者。(胃陽虛弱之人。又發汗津液亡。故胃陽益虛生水氣里陽為之。不能四布。故腹脹滿。)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厚朴泄滿。生薑半夏鼓舞胃陽。以除水氣。人參甘草生津液補表。今用人參。不用桂枝者。里陽為水氣所阻。故不欲妄推之也。
),厚朴(半斤),生薑(半斤),半夏(半斤),人參(一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若吐若下後。(此章亦發汗後。而且若吐若下者。)心下逆滿。(虛陽載水而上。)氣上衝胸。(表已虛又以吐若下。虛其里。
白話文:
肚子胀满,是由于胃阳虚弱,又因为出汗导致津液流失,因此胃阳更加虚弱,水气停滞在体内,无法正常流通,所以才会腹胀满。可以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来治疗。厚朴可以泄去积聚在腹中的气体,生姜和半夏可以振奋胃阳,排除水气,人参和甘草可以生津液,补益气血。这个方子使用人参而不使用桂枝,是因为水气阻碍了里阳,因此不宜妄加推动。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五味,用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每日三次。伤寒如果在呕吐或腹泻之后出现心下逆满,这是因为虚阳载水而上,气上冲胸,是因为表虚又加上呕吐或腹泻,导致里虚。
里陽失所依。欲出表。而表亦津液已乾燥。故不能四布。因之上行。)起則頭眩。(以胃陽虛。故水飲不化。而留心下。隔陽氣。令不充頭。)脈沉(邪解陽氣虛。)緊。(津液乾燥。)發汗則(若誤以為邪仍不解。而重發汗。)動經。(津液乾燥者。若強發汗。則及血。故動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起則頭眩者。已是此湯主症。然不知沉緊是無邪之脈。若誤重發汗。則至動經。動經微者此湯。劇者真武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桂枝甘草補表。茯苓白朮逐水。),茯苓(四兩),桂枝(三兩),三疑當作四。白朮(二兩),甘草(二兩),上四味。
白話文:
體內的陽氣無處安放,想要往外散發,但身體表面已經乾燥缺水,陽氣無法散佈開來,因此向上升到頭部,導致頭暈。因為胃部陽氣虛弱,水液無法消化吸收,停留在心臟下方,阻礙陽氣上行,使得頭部供血不足。脈象沉細緊緊的,這是邪氣已解,陽氣虛弱,津液乾燥的表現。如果誤以為邪氣未解而繼續發汗,就會傷及血液,導致經脈跳動。身體搖搖晃晃,頭暈目眩,這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的典型症狀。如果不懂得沉緊脈象是無邪氣的脈象,而繼續錯誤地大量發汗,就會導致經脈跳動。輕微的經脈跳動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嚴重的經脈跳動則需要使用真武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的藥方如下: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三兩),甘草(三兩),附子(一枚),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溫字下疑脫再字。)疑非仲景意。(非仲景意謂去桂。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陰陽大虛。水遂不行。因用此藥。以利水復陽。此雖病仍不解。而陰陽已大虛。且水多。故難直理表。)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上五味。以水五升。
白話文:
以六升水煮藥,取三升藥汁,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如果發汗後病症未解,反而出現惡寒,這是因為體虛,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芍藥甘草附子湯的藥方是:芍藥三兩、甘草三兩、附子一枚,以上三味藥材,以五升水煮取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分溫服。如果發汗或瀉下後病症未解,還感到煩躁,這是因為陰陽俱虛,水液無法正常運行,可以用茯苓四逆湯治療。茯苓四逆湯的藥方是: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以上五味藥材,以五升水煮藥。
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邪已解。但惡寒者。虛令然也。此症正是芍藥甘草附子湯所主。)不惡寒。但熱者。實也。(邪已解。仍熱者。是閉氣壯盛人。以津液乾燥。燥屎實胃故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發汗後。
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雖胃中乾燥。無燥屎者。不必與調胃承氣湯。)若脈浮。(表邪仍存。)小便不利。(表虛)微熱消渴者。(發汗過法。津液徒干。表邪未解。自汗仍出。而消渴。)與五苓散主之。(發汗後。陽氣亦微。
白話文:
煮藥取三升,去藥渣,溫熱服用七分之一升,每天服用三次。如果發汗後覺得惡寒,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造成的,邪氣已經解除了,但還是覺得惡寒,是虛寒所致,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如果發汗後不惡寒,反而覺得發熱,這是因為實熱造成的,邪氣已經解除了,但仍然發熱,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津液乾燥,導致胃腸積熱。這種情況應該調理胃氣,服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想要喝水,可以少量多次給予飲水,使胃氣調和就會痊癒。如果胃中乾燥,但沒有燥屎,則不必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脈象浮,說明表邪仍然存在,小便不利,說明表虛,微熱消渴,說明發汗過度,津液耗損,表邪未解,仍然出汗,並且口渴,這種情況應該服用五苓散。發汗後,陽氣也略微虛弱,……
故不能隨飲隨化。遂作留飲。今以此藥利其水。則得陰陽和。而津液生。渴乃止。凡病人胃中有水則多渴。蓋水多則胃氣不運。津液無生。咽中為乾燥。而作渴。乃五苓散利水。則水去。津液生。渴因止。)五苓散方。(豬澤苓朮利水。桂推陽除邪。),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錢五分),茯苓(十八銖),桂(半兩),白朮(十八銖),上五味。為末。
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留飲在胃中。故更以暖水。鼓舞胃陽。且可以助藥力。)○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有水者。五苓散。無水者。白虎加人參湯。以脈之洪大浮數辨之。)五苓散主之。○傷寒(非傷寒。則雖虛而不至茯苓甘草湯症。)汗出而渴者。
白話文:
因此,無法隨意飲用並且消化。因此形成水滯。現在使用此藥利尿。這樣可以獲得陰陽調和,生津液。口渴也就停止了。凡是病人胃中帶水,就會口渴。大體是因為水過多,導致胃氣無法運轉,津液不能產生。咽喉感到乾燥,就會口渴。因此,五苓散能利尿,水去除,津液產生,口渴自然停止。
五苓散方
(豬苓、澤瀉利水,桂枝推動陽氣驅除邪氣)
- 豬苓(十八銖)
- 澤瀉(一兩六錢五分)
- 茯苓(十八銖)
- 桂枝(半兩)
- 白朮(十八銖)
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細末。
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方寸匕(約一平匙)。每天三次,多喝溫水。發汗後,病情會好轉。
(由於水滯在胃中,因此再用溫水幫助發汗鼓動胃陽,並且可以有助於藥效)
注意:發汗後,脈象浮數,煩渴者。(有水的人採用五苓散,無水的人採用白虎加人參湯,通過脈象洪大浮數來分辨。)五苓散主治。
傷寒(非傷寒時,即使虛弱也不到茯苓甘草湯的證型)發汗而口渴。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陽氣微。故不渴。蓋劇症始差。津液虛。陽氣微。而水飲留停。小便不利。故桂枝甘草補表。茯苓利水。生薑鼓舞胃陽。此章之症。都似五苓散之症。然此傷寒。故比彼則為亡陽殊甚。是以偏於補而立方。)茯苓甘草湯主之。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上四味。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以自汗日久。津液虛弱。陽氣難出。故煩。)有表裡證。(表有邪。里有水。)渴欲飲水。(以自汗日久。津液乾燥。且有水。故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此非關中風。故別命名曰水逆。蓋此人胃陽虛弱。
白話文:
五苓散適合治療不渴的病人。這種情況下,患者陽氣微弱,所以不渴。這是因為病情剛開始好轉,津液虧虛,陽氣微弱,導致水飲停滯,小便不利。因此,桂枝甘草補益表氣,茯苓利水,生薑鼓舞胃陽。這一章的病症,都類似五苓散的症狀,但這是傷寒,比五苓散的病症更嚴重,所以偏重於補益,因此使用這個方劑。茯苓甘草湯適合治療這種情況。茯苓甘草湯的配方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將這四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反而煩躁,這是因為長期自汗導致津液虧虛,陽氣難以發散,所以煩躁。患者有表裡證,表證有邪氣,裡證有水飲停滯。患者渴欲飲水,這是因為長期自汗導致津液乾燥,而且還有水飲停滯,所以渴。喝水就吐,稱為水逆。這與中風無關,所以另外命名為水逆。這是因為患者胃陽虛弱,導致水逆。
舊有留飲故也。)五苓散主之。○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胃心。(表虛)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血液乾燥神氣不能應鼓膜。)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方津液虛里陽不能四布之時。又飲水多。則陽氣所壓。喘因作。
)以水灌之亦喘。(表虛之人。醫以為邪仍不解。以水灌之。則寒氣壓肌膚。里陽益郁。喘因作。)○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津液乾燥者。法當渴。而反不欲水者。治逆也。)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當溫之症而反發汗。故胃中虛冷。遂至惡水藥。若重誤則胃氣壞。
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三法連行。)虛煩(虛煩者。煩不因邪也。)○(津液虛。且邪圍表則煩。雖無邪而津液大虛。陽氣失所依而難出。則亦煩。皆陽氣屈曲不得伸而令然。)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躁極)心中懊憹。(煩極。○濃下無者字可見。其用梔子豉湯。
白話文:
因之前留有飲水不化的東西。(五苓散可以治療。)○把脈之前,病人用手叉著自己的心口。(表氣虛)醫生因此讓病人試著咳嗽,但咳不出來。這種情況一定是兩耳失聰,聽不到聲音了。(血液乾燥,神氣無法鼓動耳膜。)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身體虛弱。○發汗後,喝大量的水一定會喘。(當津液虛弱,身體裡面的陽氣無法散佈到全身時,再喝大量的的水,陽氣就會被壓制,引起喘的症狀。)用水灌身體也會喘。(表氣虛的人,醫生以為邪氣還是未解,用大量的水灌身體,寒氣就會壓到肌膚,體內的陽氣更加鬱結,引起喘的症狀。)○發汗後,會拒絕喝水藥。(津液乾燥的人,應該會口渴,但卻不想要喝水,這是在反抗。)如果繼續發汗,一定會不停地嘔吐和拉肚子。(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卻反而發汗,所以胃中虛冷,導致厭惡水藥,若處理不當,胃氣會受損,導致嘔吐和拉肚子無法停止。)○發汗、嘔吐、拉肚子之後。(行用了三種療法。)虛弱煩躁。(虛弱煩躁的人,不是因為邪氣的原因。)津液虛弱,邪氣圍困身體表面,就會煩躁。即使沒有邪氣,但津液大量虛弱,陽氣找不到依附的地方而難以發散,也會煩躁。這些都是陽氣屈曲不能伸展而造成的。)不能睡覺。如果情況嚴重,一定會翻來覆去。(躁動不安)心裡煩悶。(煩躁到了極點。)
不獨劇者。)梔子豉湯主之。梔子豉湯方。(梔子清胸中熱。香豉養胃。蓋此姜附之症也。然虛逆特甚。故姑以梔子消虛火炎上。須虛火小平。而後欲用回陽之藥。)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
溫進一服。(懊憹故不欲飲藥。醫乃強進。)得吐者止後服。(上逆甚。故最恐吐。湧而更亡其陽。故雖此湯。若或有吐之。則不可強與也。)○若少氣者。(內外虛松。元氣不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深恐其吐。故加生薑耳。)○發汗若下之。
白話文:
不僅發熱嚴重的人。梔子豉湯即可治療。梔子豉湯方。
(梔子清肺中熱。豉養胃。這是因為這是由生薑附子引起的症狀。但是虛火過旺。所以先用梔子來消除虛火上炎。必須虛火稍小。然後再使用回陽藥。)
梔子(14 枚),豉(4 合),以上兩味藥。加入 4 升水。先把梔子煮至剩下 2 升半。再加入豉煮至 1 升半。去掉渣滓。分成兩次服用。
溫熱時服用一次。(厭煩所以不想喝藥。醫生只好強迫服用。)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上逆厲害。所以最怕吐。吐了之後會更加虛弱。所以雖然是這個湯,如果吐了就不能硬灌。)
○如果氣虛的人。(內外空虛。元氣不足。)梔子甘草豉湯可以治療。如果嘔吐的人。梔子生薑豉湯可以治療。(深怕吐,所以加生薑。)○如果發汗或腹瀉。
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五六日。(邪氣入少陽之日數。)大下之後。身熱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少陽邪未除。里先虛。邪因入。結心中而痛者。可與此湯也。若太陽傷寒。下之太早。則邪隨入里。成結胸。是非大陷胸。則不能治矣。
)梔子豉湯主之。○傷寒(略五六日大下之後七字。)下後。心煩腹滿。(殘邪侵胃。)臥起不安者。(且起且臥。不能寧居者。是煩躁甚故也。)梔子厚朴湯主之。梔子厚朴湯方。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
白話文:
如果感到煩躁發熱,胸中悶堵,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傷寒病發病五六日(邪氣入侵少陽經的病程天數),大瀉之後,身體發熱,大瀉之後,身體發熱持續不退,心中有結塊疼痛,症狀尚未緩解(這是因為少陽經的邪氣尚未清除,脾胃先虛弱,邪氣趁虛而入,在心中形成結塊而疼痛,可以用這個湯藥治療。如果太陽經傷寒,瀉下過早,就會導致邪氣隨之入侵脾胃,形成胸悶,如果不是嚴重的胸悶,就無法治療。)。
如果傷寒病發病之後,大瀉後心煩意亂,肚子脹滿,躺下坐立不安(形容病人煩躁不安,坐卧不寧),可以用梔子厚朴湯治療。方藥: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半煮沸,取一升半,去渣服用。
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亦略五六日字。)醫以丸藥大下之。(丸藥。蓋巴豆之丸。)身熱不去。微煩者。(以熱藥下之。故里陽不大虛。)梔子乾薑湯主之。(煩微。故直加乾薑。)梔子乾薑湯方。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
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藥可與下之者。而不可與舊溏者。以其為涼藥故也。)○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津液大虛。陽氣欲行不易行。故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白話文:
分成三份服用。溫熱服用一份。如果吐了,就不要再服用了。
傷寒(略去五六日字。)醫生使用丸藥大量瀉下。(丸藥:指巴豆的丸子。)體熱不退,微熱煩躁的。(因為用熱藥瀉下,所以體內陽氣沒有很大損耗。)使用梔子乾薑湯治療。(微熱煩躁,所以直接加入乾薑。)
梔子乾薑湯方劑:
- 梔子(十四枚)
- 乾薑(二兩)
以上兩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
煎煮取一升半藥液,去掉藥渣。分成兩份服用。溫熱服用一份。如果吐了,就不要再服用了。
凡是用梔子湯:
- 病人以前就有輕微腹瀉的,不能服用。(這種藥可以用來瀉下,但是不能給原本就有腹瀉的人服用。因為它是一種涼藥。)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人仍發熱。心下悸動。頭暈身體抽動。(津液嚴重不足。陽氣想運行但不能順利運行。所以抽動。)顫抖想要拍地的。
(此本桂枝症。誤用麻黃。邪不解。反起水飲之諸症。此皆陽虛所致也。雖微邪仍存。而逆症急。故用回陽逐水藥。凡表裡兩急者。先救里法也。)真武湯主之。○咽喉乾燥者。(咽喉。元氣所通。水穀所納。最先知津液乾燥。)不可發汗。○淋家(下部津液。舊虛乏者。)不可發汗。
發汗必便血。○瘡家(有瘡瘍者。其血本凝泣。)雖身疼痛。(血少故也。)不可發汗。發汗則痙。(經虛毒入。)○衄家(鼻衄之出每循額來。)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取汗則血隨涸。氣遂不能充。)脈急緊。直視不能眴。(目系急亦津液虛涸之故。)不得眠。○亡血家(崩漏。
白話文:
桂枝湯治療的症狀,如果誤用麻黃,邪氣無法解除,反而出現水腫等症狀,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的。雖然邪氣輕微,但逆症急迫,所以要用回陽逐水藥物。凡是表裡俱急的病症,都要先救治裡證。真武湯可以主治這種情況。如果咽喉乾燥,因為咽喉是元氣流通、水谷納入的地方,最先能感知津液乾燥,所以不能發汗。淋病患者,因為下部津液本來就虛弱,所以不能發汗。發汗必定會導致便血。患有瘡瘍的人,血液本來就凝滯,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鼻衄患者,因為鼻衄常循額頭流出,所以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脈象急緊,直視不能眨眼睛,這些都是津液虛涸導致的,不能睡覺。失血過多者,例如崩漏,也不能發汗。
金瘡。吐下。諸失血。皆謂之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心藏乾涸。神不得安舍。而錯亂。)小便已陰疼。(陰器中亦乾燥。故小便已覺痛。)與禹餘糧丸闕。○病人有寒。復發汗。(本虛者。復行虛法。此誤也。)胃中冷。必吐蛔。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表症發汗。未及愈。而半途生疑。遽下之此逆治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表症。其發汗非逆治也。)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里症下之。未及愈而半途生疑。反發汗。此逆治也。)若先下之。治不為逆。(里症。其下之。非逆治也。
白話文:
金瘡、吐下、各種失血,都屬於失血的病症,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寒慄發抖。如果病人本來就容易出汗,再發汗就會頭昏心亂,因為心臟乾燥,神志不安定而混亂。小便疼痛,可能是因為陰部乾燥,所以小便時感到疼痛。這時可以服用禹餘糧丸。如果病人本來就有寒症,卻又發汗,這是本虛而行虛法,是錯誤的。胃中寒冷,可能會吐蛔蟲。
本來應該發汗卻反而使用下法,這是逆治。例如表症應該發汗,還沒痊癒就半途而廢,改用下法,就是逆治。如果先發汗,就不是逆治。本來應該下法,卻反而發汗,也是逆治。例如里症應該下法,還沒痊癒就半途而廢,改用發汗,就是逆治。如果先下法,就不是逆治。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藥力盡。而尚續下利者。以虛也。)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津液先虛。且表邪仍未除。)急當救里。後身疼痛。(表邪不乘虛直入者。以熱藥暴下故也。)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表病。
里症不見。而其脈漸衰者。欲愈之候也。雖脈衰。而若其病不瘥。更加疼痛者。是虛甚且邪未解也。當必先救里而後救表。)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陰陽大虛。神氣不通。)冒家汗出自愈。
白話文:
)○傷寒醫治下後,繼續出現下痢。(藥力用盡,但下痢仍然持續,這表示身體已經虛弱。)如果出現清稀的排便,且伴有全身疼痛,(表示體液已經嚴重不足,而且外邪還未完全排除。)應當緊急治療內部問題。如果只是出現正常的排便,應該緊急治療外部問題。對於內部問題,可以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對於外部問題,則可使用桂枝湯。
○若患者發燒、頭痛,但脈象卻變得沈遲,(表示表症未見,但脈象逐漸衰弱,這是病情開始改善的徵兆。即使脈象衰弱,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疼,則表示虛弱到極點,並且病邪仍未消除。應當先治療內部問題,再處理外部問題。)如果不見好轉,出現全身疼痛,應該立即治療內部問題,適合使用四逆湯。
○太陽病初期進行過治療但未見效,接著又進行發汗,導致表裏兩方面都變得虛弱,患者因此感到頭暈。(這表示陰陽兩端都嚴重虛弱,神氣不通。)頭暈的患者自行出汗後,病情會有所緩解。
(津液生。自汗出。則神氣得依以應表。)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和。然後復下之。(表裡乾燥。雖生燥屎。而其虛甚。故難卒用下劑。故俟自汗出見其里稍和。然後用調胃承氣下燥屎。)○太陽病。(此章蓋是前章註釋。)未解。(已歷數醫治。而邪未盡除。)陰陽脈俱停。
(停澀也。停澀則微。)必先振慄。(津液乾燥者陽氣強出故振。)汗出而解。(陽氣遂能發達。)但陽脈微者。(誤汗。衛氣虛。且其邪未盡除。故陽脈微。)先汗出而解。(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誤下。營氣虛。胃中乾燥故除脈微。)下之而解。(除燥屎。
白話文:
人體津液能滋潤生長,若自汗出,則精神氣力能順利運作。這是因為出汗能使表層氣血暢通,內裡氣血也順暢,才能順利排泄。但如果表裡都乾燥,即使排出了乾硬的糞便,身體仍然虛弱,不宜馬上使用瀉藥。因此,要等到自汗出,內裡略微恢復,再用調胃承氣湯瀉去乾硬糞便。太陽病患者,如果病症未解,脈象停澀微弱,應先用藥振奮陽氣,讓身體出汗後才能痊癒。但如果只有陽脈微弱,則可能是汗出過多導致衛氣虛弱,邪氣未盡,需要先出汗再治療。而如果只有陰脈微弱,則可能是瀉藥過度導致營氣虛弱,胃中乾燥,需要先瀉藥再治療。
則津自生。表邪亦自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所急在陰陽俱虛四字。故雖殘邪仍存。而不用桂枝湯。唯和胃以俟津液自復。)○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血分不冒邪。但氣分冒邪。故陽氣失衛護。自汗出。其脈乃弱。)衛強。(氣分若冒邪。故陽氣激怒。
六脈乃浮。是衛則鬱以強。榮則和以弱者也。)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前二章皆有自汗出而愈者也。此章自若中風若傷寒變化來者。方見此症。欲偏救邪風者。宜用桂枝湯。蓋此章是表症變化之一大段落。)○傷寒五六日(邪入少陽之日數。)中風。(中風元輕邪。
白話文:
則津自生,表邪亦自解。若要進行下藥治療,應使用調胃承氣湯。這段話強調「陰陽俱虛」的重要性,即使還存有殘餘的邪氣,也不使用桂枝湯,而是調理胃部等待津液自然恢復。
太陽病,表現為發熱、出汗,這是因為榮血較弱。血液部分沒有受到邪氣侵襲,只是氣血部分受到邪氣侵襲,導致陽氣失去保護,因而出汗,脈象變得弱。相反,如果衛氣強盛,則表明氣血部分受到邪氣侵襲,陽氣被激怒,六脈浮現。這代表衛氣被阻塞而強烈,榮血則平和而弱。
因此,為了對抗邪風,應使用桂枝湯。前面兩章都描述了自行出汗痊癒的情況,本章則涉及從中風或傷寒等疾病轉變而來的病症。若想專門對抗邪風,應使用桂枝湯。這段話是關於表症變化的一大段落。
傷寒五六日,指的是邪氣進入少陽的天數。中風,原本是輕微的邪氣。
法當不輕陽明。但以其或漸虛或誤治。故偶有入陽明者。是以其變故其經少陽亦不可期以日數。)往來寒熱。(陽氣伏而肌膚為寒。發而為熱。皆邪令然也。故邪氣客在於太表則惡寒發熱。無有休時。今邪氣進跨三焦。故伏陽卻越出在太表。其半仍在裡。而中間隔以邪氣。乃使寒熱休作有時。
)胸脅苦滿。(上二焦為邪所塞。陽氣不得出而滿。)默默不欲飲食。(中焦不通。胃中所蒸之穀氣。無所施行。故不欲復受食。)心煩。(曾歷汗。且上焦亦閉塞。故煩。)喜嘔。(中焦不通。陽氣一衝胃管。)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
白話文:
「對於陽明經,我們應當慎重,但因為它可能因漸漸虛弱或錯誤治療而變得脆弱,所以偶爾會進入陽明經。因此,陽明經的變化,預測少陽經的情況也不可期待以日數計算。」 「來回寒熱。」這是因為陽氣潛藏,肌膚出現寒冷,發熱現象是邪氣造成的。邪氣停留在大表層時,會產生惡寒和發熱的現象,沒有停歇的時候。現在邪氣進入三焦,所以潛藏的陽氣轉而溢出到大表層,其中有一部分仍然留在內部,而邪氣成為中間隔板,使得寒熱的出現有規律性。
「胸脅苦滿。」上兩焦被邪氣阻塞,陽氣無法排出,導致胸脅部位感到滿滿的。
「默默不欲飲食。」中焦不通暢,胃部蒸發的食物氣味無法正常運行,因此不想再進食。
「心煩。」曾經經歷過發汗,加上上焦也受到阻塞,因此產生煩躁感。
「喜嘔。」中焦不通暢,陽氣衝擊胃管,導致嘔吐。
「或者胸中煩躁但未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脅下積結硬塊。或者心下有悸動。」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或胸中以下之七症。小青龍湯。或湯之例。)與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湯方。(柴胡清解鬱熱。疏通三焦。令表裡陽氣相通。黃芩除熱。此人已歷太陽病。故加人參而生津回陽。又加半夏以燥飲者。以血弱氣盡易留飲故也。),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已歷汗之人。復用半夏以燥津液。恐戟咽。故再煎緩其氣。)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後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
白話文:
小便困難。或是不想喝水。身體有發熱的感覺。或有咳嗽的症狀。(或是胸部以下的七種症狀。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或按照其他湯劑的製法。)與小柴胡湯一起服用。小柴胡湯的配方。(柴胡清熱解鬱。疏通胸中、腹部和腰部的器官。使表裡陽氣相通。黃芩清熱。這個人已經經過太陽病的階段。所以加入人參以生津回陽。又加入半夏以治療燥咳。因為氣血虛弱容易留有痰飲。)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七味藥材。加入水一斗二升。
煮沸後取六升湯液。去掉渣滓。再煮一次。(已經發過汗的人。再次使用半夏以乾燥津液。擔心會嗆到喉嚨。所以再煮一次緩和藥性。)取三升湯液。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之後根據情況加減藥材。
如果胸中煩悶但是沒有嘔吐。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加到之前的人參總量為四兩半。栝蔞根四兩。如果腹中疼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肋下痞滿脹結。
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血弱氣盡。(歷太陽之汗。故也。)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表邪將入里。
里陽拒之。邪氣乃結於中焦。)正邪分爭。往來寒熱。(邪氣漸聚而塞中焦則惡寒。陽氣漸積而破圍出則發熱。)休作有時。(以太表無邪。故熱已發郁因散。則表裡俱無有所病焉。所以有休時也。然而三焦猶有邪。故里陽漸郁。表陽漸消。則復惡寒而發熱焉。故所以有休作時也。
白話文:
把大棗去掉,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慌心悸,小便不順暢,就再把黃芩去掉,加入茯苓四兩。如果沒有口渴,但身體表面有微熱,就再把人參去掉,加入桂枝三兩,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就會痊癒。如果咳嗽,就把人參、大棗、生薑去掉,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血氣虛弱(因為剛經歷過太陽病的汗症,所以這樣)。毛孔開張,邪氣趁機侵入,與正氣相搏鬥,結聚在脅肋下。(表面的邪氣將要進入裡,裡面的陽氣抵抗它,邪氣就結聚在中焦。)正邪互相爭鬥,反覆寒熱交替。(邪氣逐漸聚集阻塞中焦,就會發寒;陽氣逐漸積聚衝破圍困,就會發熱。)病情時好時壞。(因為表面沒有邪氣了,所以熱退了,鬱積也消散了,表裡都無病,所以有好的時候。但是三焦裡還有邪氣,所以裡面的陽氣逐漸鬱積,表面的陽氣逐漸消退,就會再次發寒發熱,所以有反覆發作的時候。)
)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上下藏府固相連屬。)其痛必下。(邪氣在於上中二焦。則或滿或嘔。此所謂邪在於高。而所痛苦者。在於下也。是以藏府連屬故也。設不連則何有表受邪。而里有痛苦者耶。)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
(柴胡功成。雖三焦已通。而又見渴者。以其清解之時邪逸而入胃。胃陽為所圍故也。蓋此已歷太陽。又歷少陽。津液虛。故雖微邪。亦能圍陽而作渴。)以法治之。(法。陽明治法也。其先與柴胡湯。治不為逆。)○得病(以得病二字起論者。其人虛其症可通陰症故也。)六七日。
白話文:
)病人沈默無欲飲食。五臟六腑相連。其疼痛必在下部。(邪氣在於上中兩焦,則可能感到滿脹或嘔吐。這是因為邪氣在高位,導致痛苦在低位的原因。這是因為五臟六腑相互聯繫的結果。如果沒有這種聯繫,為什麼會有外邪進入,內部有痛苦呢?)邪氣在高位,痛苦在低位,因此引發嘔吐。小柴胡湯適用於此症狀。○服用了柴胡湯後感到口渴的人,屬於陽明經。
(柴胡的功效已經發揮,即使三焦已經暢通,但仍然出現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清解的邪氣逸出進入胃部,被胃的陽氣所包圍所致。這個人已經經過太陽經和少陽經,津液不足,即使只是輕微的邪氣,也能夠包圍陽氣並引發口渴。)按照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方法是陽明經的治療方法。在使用柴胡湯之前,治療並不會對病人造成反效果。)
○得了病六七天。
(太陽中風經日久。故漸虛近太陰。)脈遲浮弱。惡風寒。(無風字則疑邪厚。無寒字則疑表虛。故連用風寒二字。以示其人虛。)手足溫。(雖虛。而不及厥冷。)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胃氣敝也。)而脅下滿痛。(誤下邪因進。特加痛者以津液虛故也。插而字者。示其不食不因邪。
)面目及身黃。(陽微故雖中風邪。亦能使陽氣鬱蒸之。)頸項強。(津液虛。且邪氣在血分。上焦因塞也。葛根湯章曰項背強。此曰頸項強。自有虛實淺深之異。)小便難者。與柴胡湯。(此雖近陰症。而邪已及三焦。且郁甚。故姑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此已屬陰症。
白話文:
太阳中风日久,身体逐渐虚弱,接近太阴证。脉象迟缓浮弱,怕风寒。如果没有“风”字,就怀疑邪气厚重;如果没有“寒”字,就怀疑表虚。所以要连用“风寒”二字,表明病人虚弱。手脚温度正常,虽然虚弱,但还没有到厥冷的程度。医生用药两三次后,病人不能进食,说明胃气衰败。胁下满胀疼痛,可能是误下导致邪气内进,加上疼痛是因为津液不足。用“插而”二字表明不能进食不是因为邪气。
面部和身体发黄,因为阳气微弱,虽然患了风寒,也能使阳气郁结蒸腾。颈项强直,是因为津液不足,加上邪气在血分,上焦因之阻塞。葛根汤章中说“项背强”,这里说“颈项强”,说明二者虚实程度有区别。小便困难,可以用柴胡汤治疗。虽然接近阴证,但邪气已经侵入三焦,并且郁结严重,所以先用柴胡汤。之后病人一定会有下坠感,说明已经属于阴证。
而今姑與柴胡湯。清解鬱熱。則胃中益冷將下利。然以已下。故胃中水竭不能快利。但下重而已。蓋此症用柴胡者不得已也。故去主之二字。以示非主症也。若其下重。邪除而後治之。)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醫之所用。蓋熱性之丸藥。故雖數下之。而邪不入里。
猶在本位也。但以下之故胃中乾燥。因渴而飲水多。遂作不食脅滿發黃頸項強。小便難等諸症者。皆是水飲所為。則五苓散所主。而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下之胃中虛冷。當不能食。若能食者。亦陽微故不能化之。微陽反為食所抑因為噦。)○傷寒四五日。(邪入少陽之日數。
白話文:
現在先給他喝柴胡湯,清解鬱熱,但這樣胃中就會更冷,容易腹瀉。然而他已經腹瀉了,所以胃中水分已經耗竭,無法順暢地排泄,只會感到下墜感。之所以用柴胡湯,是因為別無他法,所以去掉了「主」字,表示它不是主要病症。如果他下墜感嚴重,等邪氣去除後再治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喝水就嘔吐,那就不適合用柴胡湯。醫生使用柴胡湯的原因,是因為它屬於熱性的丸藥,所以即使多次服用,邪氣也不會深入內里,仍然停留在體表。只是因為腹瀉導致胃中乾燥,病人感到口渴,大量喝水後,就出現不食、脅肋滿脹、發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水飲所致,應該用五苓散治療,柴胡湯並不適用。吃東西會反胃,是因為腹瀉後胃中虛寒,應該吃不下東西。如果能吃東西,也是因為陽氣微弱,無法消化食物,微弱的陽氣反被食物抑制,才會引起反胃。傷寒發病四五天,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經的時日。
)身熱。(虛者邪雖在三焦。而積陽勢微故不至往來寒熱。)惡風。(風字是所以為少陽。)頸項強。脅下滿。(未歷下。故無痛。)手足溫而渴者。(津液干。里陽郁。)小柴胡湯主之。○傷寒(前二章。病在少陽則不論虛實。而用柴胡湯。此章。示脈症雖似柴胡所主。而邪氣實不及少陽者異治。
)陽脈澀(邪在氣分。)陰脈弦。(血液之虛。)法當腹中急痛者。(血少者邪又圍之。則里陽益不得出而作急痛。○澀字。疑當在弦字下。)先與奔豚。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血液虛則邪雖在太陽。見此脈症。邪在少陽則血液雖不甚虛。亦或能見此脈症。凡疑似者。
白話文:
熱身。(虛弱的情況下,邪氣雖在三焦,但積聚的陽氣勢力微弱,因此不會出現來回寒熱的情況。)畏風。(風字表示與少陽相關。)頸部和背部僵硬,肋骨下方感到滿脹。(疾病尚未影響到腹部,所以沒有疼痛感。)手腳暖和且口渴。(表示津液乾燥,內裡的陽氣被阻滯。)小柴胡湯適用於這種情況。
傷寒(前兩章討論的疾病在少陽經,無論是虛性還是實性,都使用柴胡湯。這一章則表明,即使脈象和症狀看起來像是小柴胡湯所主,但如果邪氣實際上未能達到少陽經的特異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陽脈澀(邪氣在氣分。)陰脈弦(血液不足。)應當有腹中緊急疼痛的現象(血液不足時,邪氣會進一步困擾,導致內裡的陽氣無法順暢流出而引起緊急疼痛。)若先使用奔豚療法,若效果不佳,則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血液不足時,即使邪氣在太陽經,看到這樣的脈象和症狀,如果邪氣在少陽經,即使血液不是非常不足,也可能出現這些脈象和症狀。對於疑似情況。)
其治先從表補。皆法也。)小建中湯方。(增芍藥甘草加膠飴者。欲生津液。建中氣而發表之也。),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
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若太陽病。則其邪所繫。在周身。故見症。種種不可主之以一方也。若少陽病。則其部分在半表半裡。故傷寒中風其邪雖有厚薄。而至三焦狹隘處。則其見症一種矣。但人虛邪薄者見症少。
白話文:
治療初期應先從表補,這都是通則。可以用建中湯,加芍藥、甘草、膠飴,目的在於生津液,補中氣而發表。方劑為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後加入膠飴,再用小火慢慢熬化,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嘔吐者不可使用建中湯,因為它偏甜。傷寒中風,有柴胡證,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即可使用,不一定要全部症狀都出現。若屬於太陽病,邪氣遍佈全身,所以症狀各不相同,不可單以一方治療。若屬於少陽病,則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因此傷寒中風的病邪,無論厚薄,只要到達三焦狹窄處,就會表現出一種症狀。不過,體虛邪氣薄弱的人,症狀就比較少。
人實邪厚者見症多。夫柴胡湯善通三焦閉塞者也。故傷寒中風有少陽症者。皆此方所主。而輕者早除。重者晚除耳。非彼太陽之主方。多端之比也。柴胡湯本章則書與主之。服柴胡湯已而渴者章則書屬陽明也。以法治之。此章則書傷寒中風。但見一症便是。參考此等之言。可以知少陽之部分。
柴胡之主治。表裡轉屬之機也。)○凡柴胡湯病症而下之。(不用反字。而用而字者病在少陽故也。)若柴胡證不罷者。(里雖虛邪未入陽明。)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服柴胡湯。則三焦邪解。陽氣當出。然嘗歷下。津液乾燥。故欲出不得。其鬱積之勢。
白話文:
人體如果實邪很重,就會有很多症狀。柴胡湯擅長疏通三焦的閉塞,所以傷寒中風有少陽症的人,都適合用這個方子。症狀輕的很快就治好,症狀重的就晚點治好。這跟太陽主治的方子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柴胡湯這一章書中說它是主治方,但服了柴胡湯之後還口渴的,那書中又說屬於陽明了,要用陽明的治療方法。這一章書中講的是傷寒中風,只要出現一個症狀就可以用。參考這些話,就能了解少陽的症狀表現。
柴胡湯的主治,就是表裡轉屬的關鍵。凡是柴胡湯的症狀,如果用下法治療,就不對。不用反字,而用“而”字,是因為病在少陽。如果柴胡證沒有好轉,雖然裡虛邪氣沒有進入陽明,但還是要繼續服用柴胡湯,一定會出現蒸蒸發熱、振寒,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服用柴胡湯,三焦的邪氣就會消散,陽氣就會外發。但它經常往下走,導致津液乾燥,所以陽氣想發散卻發散不出來,就鬱積在裡面。
蒸蒸乎也。漸而強取路於三焦則振。振則發熱。其理猶陽氣將發之時有陰氣抑之不易出則地震也。)○傷寒二三日。(舊虛故其症不劇。二三日者。未至少陽之日數。)心中悸而煩者。(里液虛故悸。表液虛故煩。)小建中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邪猶在太陽。)反二三下之。
(邪乘虛漸進。)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未入陽明)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自胸脅進至心下。)鬱郁微煩者。(過胸至腹故煩減。)為未解也。(少陽未全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已曰未解。而今用此藥。此藥疑清解。故書下之。以示少陽陽明並治。
白話文:
"蒸蒸乎也,漸而強取路於三焦則振,振則發熱。"這句描述了熱氣從三焦部位上升的情景,類似於熱量逐漸增加,最終導致身體發熱。
"傷寒二三日。"這表示傷寒症狀在兩到三天內開始出現。
"心中悸而煩者。"這指的是心臟跳動不安和感到煩躁,可能由於內臟液體不足所引起。
"小建中湯主之。"這建議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這是一種中藥方,主要用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和補充能量。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這說明太陽病已經超過預期的治療時間,即十多天。
"反二三下之。"這表示在錯誤的時間進行了兩三次的排便操作,這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這表示在四五天後,柴胡症狀仍然存在,這可能意味著疾病尚未進入下一個階段。
"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這建議首先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持續,且心口緊張、情緒煩亂,這可能表示病情仍未得到控制。
"為未解也。"這表明病情尚未完全恢復或得到解決。
"與大柴胡下之。則愈。"這建議使用「大柴胡」進行治療,這種方法可以幫助病情緩解並最終康復。
)大柴胡湯方。(小柴胡。合小承氣之意。),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五兩),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間當有取三升之三字。)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
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此說是也。)○傷寒十三日(所謂過經。)不解。胸脅滿而嘔。(是大柴胡症。)日晡所發潮熱。(邪已去表趣里。則里出表。每遇日晡表閉之時。乃積而成熱。蓋本大柴胡湯之症。而誤以巴豆下之。故胃中乾燥邪因入而作此症。)已而微利。
白話文:
大柴胡湯的方子,結合了小柴胡湯和小承氣湯的功效。藥材包括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五兩、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後再煎,溫服一升,每日三次。有些方子會加入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可能就不是大柴胡湯了。傷寒十三日未解,胸脅滿悶且嘔吐,這是大柴胡湯的症狀,通常在下午出現發熱,這是因為邪氣由表入里,又在下午表氣閉合時積聚而成熱。如果誤用巴豆瀉下,胃中乾燥,邪氣更容易入侵而導致這種情況。之後可能出現輕微腹瀉。
此本柴胡證。(柴胡。謂大柴胡湯。)下之。而不得利。(已用大柴胡。未得利。)今反利者。(有潮熱者。法當大便鞕也。)知醫以丸藥下之。(大柴胡湯未及得效他醫遽自傍私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當以大黃下之者。反用巴豆。故邪氣不除。津液徒干。)潮熱者實也。
(實謂胃實。)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以誤下故致邪實症。今復用大柴胡湯重下之。則恐少陽之殘邪乘虛入會。故先姑以小柴胡湯全解外。而後用柴胡加芒硝湯。)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意。似小柴胡湯大承氣湯合者。○此症雖有潮熱。而不敢直用承氣者。深恐少陽之殘邪也。
白話文:
這篇醫案的病症屬於柴胡證,也就是說,病人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但是病人已經服用過大柴胡湯,卻沒有效果。現在反而出現腹瀉,這說明病人體內有熱症,按照道理應該要排泄大便。然而,現在卻有醫生用丸藥來瀉下,這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因為病人應該用大黃來瀉下,而不是用巴豆,否則邪氣無法去除,反而會耗損津液。
病人出現潮熱,說明胃部實證。首先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解表,因為錯誤的瀉下療法導致邪氣積聚在體內,現在再使用大柴胡湯來瀉下,恐怕會讓少陽的邪氣乘虛而入,加重病情。所以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完全解表,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意思類似於小柴胡湯和承氣湯合方。雖然病人有潮熱,但是不敢直接使用承氣湯,因為擔心少陽的殘邪會加重病情。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邪雖未入胃。而以經日久。故津液乾燥。至作讝語。)讝語者。以有熱也。(有熱。示非陰症。)當以湯下之。(湯謂大柴胡湯。)若小便利者。(陽氣出表。)大便當鞕。(陽氣出表。則津液亦隨出表。)而反下利。脈調和者。(以脈無虛。故知其下利。
非自利。)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津液乾燥者。復以熱藥下之。非其治法也。)若自下利者。(若小便利。大便又下利者。虛甚也。)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以脈察之。無虛寒候。乃知其下利醫用丸藥致之也。實謂燥屎實於胃。)調胃承氣湯主之。(以巴豆奪津液。
白話文:
伤寒病持续十三天还没好,已经超过了经期,虽然邪气还没进入胃,但因为时间久了,导致津液干涸,病人开始胡言乱语。胡言乱语是因为有热气,有热气就说明不是阴症。应该用汤药来治疗,这里指的是大柴胡汤。如果病人小便量少,说明阳气外泄;大便应该干硬,因为阳气外泄,津液也会随着外泄。但如果病人反而腹泻,脉象却很平稳,说明不是自然腹泻,而是医生用丸药导致的。用丸药来治疗是不对的,因为病人津液已经干涸,再用热药来攻下,就更不对了。如果病人本来就腹泻,小便又少,大便也稀,说明身体虚弱。脉象应该微弱,但现在却很平稳,说明体内实热。因为脉象没有虚寒的迹象,所以可以确定腹泻是医生用丸药造成的,实热指的是燥屎积聚在胃里。应该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用巴豆来引出津液。
則胃中益乾燥。而結燥屎。)○太陽病不解。(日久不解。邪將從下焦入。)熱結膀胱。(邪將從下焦入。而陽氣拒之。遂積成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正邪相拒於下焦。遂溢入血室。神因之亂。)血自下。下者愈。(氣血充實人自能破結。血乃下。邪亦隨去。猶自衄而邪解之理也。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恐外邪乘虛入。)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上二焦已通。下焦獨未通。)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方字疑衍。)桃核承氣湯方。(桃仁性下降。能率桂枝至下焦。大黃芒硝下下焦急結。而陽氣宣暢。邪氣乃解。),桃仁(五十個),桂枝(二兩),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
白話文:
胃部會更加乾燥,並且導致大便乾燥。
○太陽病無法痊癒。(長時間無法痊癒,風邪將會從下焦入侵。)熱邪積聚在膀胱。(風邪將會從下焦入侵,陽氣抵抗風邪,於是熱邪積聚,導致膀胱發炎。)患者恍惚。(正邪在小腹相交,於是邪氣溢入腦部,導致精神錯亂。)血從下方滲出。越滲越多症狀就會好轉。(氣血充足,人體可以自行破結,血就會往下流,邪氣也會跟著排出,就如同鼻子出血可以緩解邪氣的道理。)
風邪尚未消散,不可直接攻之。(擔心外邪會趁虛而入。)應該先宣散外邪。外邪散盡之後,只還有小腹急結的症狀。(肺部和上焦的氣息已經暢通,只有小腹尚未通暢。)此時才能攻邪。適合使用 [桃核承氣湯]。(「方」字疑似衍文。)
桃核承氣湯方。(桃仁性質下降,能引導桂枝進入小腹。大黃和芒硝驅散小腹的急結,讓陽氣宣暢,邪氣就會消除。)
材料:
- 桃仁(50 個)
- 桂枝(2 兩)
- 大黃(4 兩)
- 芒硝(2 兩)
- 甘草(2 兩)
以上五味藥材,加入 7 升的水。
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八九日下之。(未全入胃。誤下之。故里亦虛。少陽之邪益進。)胸滿煩驚。(津液大虛。里陽失所依。欲出表。然乾燥甚故不能出。)小便不利。讝語。(陽氣未能全出表。而反讝語者。
乾燥甚故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津液大虛。邪氣又塞。故陽氣難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小柴胡以解少陽之邪。龍骨牡蠣收斂津液。鈆丹鎮驚。桂枝推陽令達難行之處。茯苓利小便而生津液。大黃瀉熱和胃。○謹按成本有黃芩他本無者恐脫。
白話文:
將藥材煮成二升半,去渣,加入芒硝,用小火微沸,熄火後溫服五合,每天服用三次。應該會稍微腹瀉。適用於傷寒八九日後,尚未完全進入胃部就誤服下藥,導致脾胃虛弱,少陽邪氣進一步侵入,出現胸悶煩躁、驚悸、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的症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以治療這些症狀,方中柴胡解少陽之邪,龍骨牡蠣收斂津液,鈆丹鎮驚,桂枝推動陽氣到達難以到達的地方,茯苓利尿生津,大黃瀉熱和胃。
今據十棗湯。例考之。方後曰上十一味之下有大黃。則知上所謂十一味中有黃芩是也。),半夏(二合),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鈆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上十一味。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腹滿讝語。(里陽未盡出表。故腹滿。傷寒日久而津液乾燥。且邪氣漸入。陽氣漸出。故讝語。)寸口脈浮而緊。(浮。邪在外陽在內之脈也。緊。血液虛之脈也。插而字以別太陽傷寒之脈。)此肝乘脾也。
白話文:
根據十棗湯方劑,方後說明上十一味中包含黃芩。具體藥材包括半夏兩合、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鈆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共計十一味。將所有藥材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再加入切成棋子大小的大黃,煮沸一二沸後去渣,溫服一升。此方適用於傷寒腹滿讝語症狀,因里陽未盡出表,導致腹滿,傷寒日久津液乾燥,邪氣漸入,陽氣漸出,故而讝語。寸口脈浮而緊,浮脈代表邪氣在外陽氣在內,緊脈代表血液虛弱,此為太陽傷寒脈象,屬於肝乘脾症。
(肝少陽之謂也。脾陽明之謂也。是木進乘土。)名曰縱。(邪自表入里以其進故曰縱。)刺期門。(瀉邪本)○傷寒發熱。嗇嗇惡寒。(邪在表。)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陽氣復而實於裡。)自汗出。小便利。(里陽回覆。遂破邪而出表。)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肺大陽之謂也是木反乘金。
)名曰橫。(陽氣自里出表。邪氣退。故曰橫。)刺期門。○太陽病。二日反躁。(陽氣舊微。故雖中風輕邪而進速。)反熨其背。而大汗出。(是當用大青龍湯之症。而反以熨取背汗。故余處邪不解。)大熱入胃。(大當作火。)胃中水竭。躁煩。(至此始加煩字。明津液益乾燥。
白話文:
肝屬少陽,脾屬陽明,木氣克制土氣,稱為「縱」。邪氣由表入裡,因其進攻之勢而稱為「縱」。刺期門穴,可以瀉邪氣。傷寒發熱,畏寒,口渴想喝水,腹部脹滿,自汗出,小便頻繁,這是因為陽氣回復到內,將邪氣逼出體表。此病欲解,是肝氣乘肺氣,肺屬太陽,木氣反克金氣,稱為「橫」。陽氣由裡出表,邪氣退散,故稱為「橫」。刺期門穴。太陽病,兩日反覆躁動,是因為陽氣本來微弱,所以雖然是輕微的風邪,卻進展迅速。用熨斗熨背,大量出汗,這屬於應該使用大青龍湯的症狀,卻反用熨斗取背汗,所以餘邪未解。大熱入胃,胃中水分枯竭,躁煩不安。
)必發讝語。(段落)十餘日(經日久。故津液漸復。)振慄。(三焦始通。陽氣潛行。)自下利者。(津液復。陽氣還。腐穢去。)此為欲解也。(段落)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唯熨背故。)欲小便不得。(下部邪不解。膀胱失職。)反嘔。(陽推而不能達。因上逆也。
)欲失溲。(下部有邪。衛氣失護。)足下惡風。(下部邪不解故也。)大便鞕。(段落。胃中水竭故也。)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津液還入胃故也。)大便已。(經十餘日。津液復。陽氣還。腐穢去也。即是前所謂自下利者也。)頭卓然而痛。(穀氣下流。頭陽暫虛。
白話文:
)必發讝語。(段落)發燒且有語無倫次的情況。(十餘日)經過十幾天(經日久。故津液漸復)後,體內的津液逐漸恢復。
)振慄。(三焦始通。陽氣潛行)開始感到寒顫(三焦開始暢通,陽氣潛藏運行)。
自下利者。(津液復。陽氣還。腐穢去)從肛門排出物質的情況(津液恢復,陽氣回歸,腐敗物質排出)。
此為欲解也。(段落)這是病情要開始緩解的徵兆。
)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唯熨背故)因此,腰部以下難以出汗(只有背部可用熱敷來幫助)。
欲小便不得。(下部邪不解。膀胱失職)想上廁所卻無法完成(下部邪氣未除,膀胱功能失調)。
反嘔。(陽推而不能達。因上逆也)反而嘔吐(陽氣推動但未能順暢,因此逆流而上)。
)欲失溲。(下部有邪。衛氣失護)有尿意但無法排尿(下部有邪氣,衛氣保護失常)。
足下惡風。(下部邪不解故也。)腳底怕風(下部邪氣未解)。
大便鞕。(段落)大便硬結(胃中水分不足所致)。
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津液還入胃故也)小便應頻繁,卻反而少或不多(津液返回胃中所致)。
大便已。(經十餘日。津液復。陽氣還。腐穢去也。即是前所謂自下利者也。)大便結束(經過十幾天,津液恢復,陽氣回歸,腐敗物質被排出。這就是之前提到的自行排便的情況)。
頭卓然而痛。(穀氣下流。頭陽暫虛)頭痛且強烈(谷氣下行,頭部陽氣暫時虛弱)。
)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津液復。下焦開通。陽氣行。下部邪乃解。)○太陽病中風。(輕亦至此。)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雖中風輕邪。亦被火熱。則血氣流溢。)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邪熱與火熱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兩陽相合故盛。
)則欲衄。(血氣流溢。)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頭汗之有無。若因邪則何必劑頸。今劑頸而還者。是身體津液乾燥而無汗也。但頭諸陽所會。故獨有微汗出焉。凡頭汗因虛者。必劑頸而還。)腹滿微喘。(虛陽不能四布。)口乾咽爛。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腳心發熱,那是因為穀氣下行導致的。津液回升,下焦通暢,陽氣流通,下部的邪氣就會消散。太陽病中風,即使症狀輕微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用火灸的方式發汗,邪風會被火熱逼退。雖然中風的邪氣較輕,但被火熱逼退後,血氣會流溢。血氣流溢,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陽氣相互熏灼,導致身體發黃。陽氣旺盛,就會想吐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就會變得乾燥,只有頭部會出汗,而且汗水只會流到脖子就停止。頭部出汗與否,如果因為邪氣,那為什麼汗水會只流到脖子呢?現在汗水只流到脖子就停止,是因為身體的津液乾燥而沒有汗水,只有頭部匯聚了陽氣,所以才會微微出汗。凡是頭部出汗是因為虛弱導致的,汗水一定會流到脖子就停止。腹部脹滿,呼吸微微急促,是因為虛陽無法散佈全身;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
(表液乾燥。)或不大便。(里液乾燥。)久則讝語。(遂生燥屎。)甚者至噦。(胃中乾燥。甚者陽氣不行。)手足躁擾。(神氣不守。)捻衣摸床。(神氣無所依故也。○見以上諸症者不可治也。但小便利者。雖具諸症。而津液未曾全竭。陽氣仍在表。故可施治也。)小便利者。
其人可治。○傷寒脈浮。(此經日久。而正邪俱衰之症。似上篇所論脈浮之人。)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取汗過多。)必驚狂。(陰陽大虛。神氣不能安舍。且火熱勢時攻。)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雖有桂枝之名。而意不在解肌。唯是為救火逆而設也。
白話文:
身體的體液乾燥,可能出現便秘,長時間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嚴重甚至會嘔吐,胃裡也乾燥,嚴重則陽氣無法運行,手腳煩躁不安,精神不濟,不斷地抓衣服摸床,這是因為精神無依所致。如果出現以上所有症狀,就無法治療了。但是如果只是輕微的腹瀉,即使出現其他症狀,因為體液並未完全耗竭,陽氣還在體表,所以仍然可以治療。
患者可以治療。傷寒患者脈象浮,是因為病程久遠,正氣和邪氣都衰弱,與之前提到的脈象浮的人類似。如果用火攻法,逼出汗水,就會耗損陽氣,導致患者驚狂,起臥不安。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雖然藥方中有桂枝,但主要目的不是解表,而是救治火逆。
故特加救逆二字。以示立方之意。)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去芍藥而為桂枝甘草湯意以補表虛。牡蠣龍骨救里陰。又加蜀漆以消火毒。),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牡蠣(五兩),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上為末。(據前法考之。
唯須末牡蠣龍骨二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形作傷寒。(症是脈非。)其脈不弦緊而弱。(暗帶浮字。即是中風脈也。)弱者必渴。(邪漸減。陽漸復。則脈弱而渴。是初方正相爭之時。亡津液故也。如此者當最忌火攻之。
白話文:
因此特別加上「救逆」二字,以表示配方的本意。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去除芍藥,改為桂枝甘草湯,目的是補充表虛;牡蠣和龍骨用於調理裡部陰虛;再加入蜀漆來消滅火毒。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牡蠣(五兩),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
根據之前的配方方法進行考證。只有牡蠣和龍骨這兩味需要研磨。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後減少二升,然後加入所有藥材,煮至三升,去除渣滓,溫服一升。
此方適合傷寒的形狀,但脈象不是傷寒的特徵。如果脈象不是弦緊而是弱,(暗含浮字,即為中風的脈象)弱代表一定會口渴,(邪氣逐漸減退,陽氣逐漸恢復,所以脈象變得弱且口渴,這是雙方力量相爭的時刻,失去津液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最忌使用火攻的方法。)
)被火者。必讝語。(津液益乾燥火熱沸騰心血。)弱者發熱。(脈浮弱者。是中風。當自發熱。特插此句者其不弦緊而弱者。有疑虛寒之脈故也。)脈浮解之。(此四字示常法之言也。亦更插此句者。以明前曰弱者帶浮而即是中風脈也。)當汗出愈。(以脈察之。其症亦當自退也。
消息數日。飲食漸多。津液漸復而自汗出則其病必應愈。)○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邪無從出。)其人必躁。(陽氣為邪所圍。不得出而鬱者。又加火熱。故至作躁。)到經不解。(當愈之時而猶不愈者。以火邪入血分故也。)必清血。(陰虛陽盛。遂至便血。)名為火邪。
白話文:
如果被火燒傷,患者一定會說胡話,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乾涸,火熱沸騰,心血也受到影響。體質虛弱的人容易發燒,脈搏浮而弱,這就是中風的症狀,會自己發熱。特別要強調的是,如果脈搏不緊實反而很弱,可能存在虛寒的脈象。脈搏浮的症狀可以通過出汗來緩解,這是常用的方法。這裡再次強調,脈搏浮弱就代表中風,患者會自己出汗而恢復。
經過幾天,患者的食慾逐漸恢復,津液也逐漸恢復,並且自行出汗,那麼病症就一定會痊癒。太陽病患者,如果被火熏,卻無法出汗,說明邪氣無處可排,患者一定會躁動不安。這是因為陽氣被邪氣圍困,無法排出,再加上火熱的影響,所以才會躁動。如果到了病程的末期還沒痊癒,說明火邪已經進入血分,必須要清血,這是因為陰虛陽盛,導致便血。這種病症稱為火邪。
(下血者。不可曰逆。故曰火邪。)○脈浮熱甚。(此為實。)反灸之。(實症又加實治是誤。)此為實。實以虛治。(實病當以虛法治也。所謂虛法。汗止下利等是也。)因火而動。(動經也。)必咽燥唾血。(咽燥之極。至唾血。是兩陽相熏灼故也。)○微數之脈。(微為血虛。
數為邪實。)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陰虛陽盛。皆因火誤。)追虛逐實。(追虛者。津液乾燥者。加火更燥之也。逐實者。熱氣實者。加火更熾之也。)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微。謂灸火微少。)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不用當字。
白話文:
如果有人吐血,不要說這是逆氣,而是火邪造成的。如果脈象浮而熱,這是實症。但如果用灸法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實症不能用實治。所以要用虛法,也就是用汗法或瀉下法來治療。因為是火邪引起的,所以會造成經脈動亂,因此病人會咽喉乾燥,甚至吐血,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相互灼燒造成的。如果脈象微弱而數,這是血虛和邪氣實證的表現,絕對不能用灸法治療。因為火本來就是邪氣,使用灸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陰虛陽盛。用灸法等於火上加油,會讓體內津液更加乾燥,也會讓熱氣更加旺盛。如果血氣分散在經脈中,即使灸火很小,也會加重內部的熱氣,導致骨骼焦灼、筋脈受損,血氣也很難恢復。如果脈象浮,應該用汗法來治療。
而用宜字者。明其發汗用麻黃湯也。蓋承中篇脈浮病在表可發汗章。而言之。)用火灸之。邪無從出。(灸無汗下。故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灸背則陽氣唯旺背。津液隨亦聚背。故從腰以下。津液徒干。邪而不除。)名火逆也。(病。有水逆。有火逆。
皆別立名者也。前三章皆屬之火逆。故以火逆論之。)○欲自解者。必當先煩。(陽氣復。)乃有汗而解。(己復之陽氣得達表。)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前章論用藥而愈者。此章論自愈者。)○燒針令其汗。(其指針處。)針處被寒。(寒氣入針孔。)核起而赤者。
白話文:
使用「宜」字,表示要使用麻黃湯發汗。這是因為承襲了《中篇》中「脈浮病在表可發汗」的理論。至於火灸,邪氣無法排出,因為灸療沒有汗出,所以邪氣無路可走;灸背則陽氣只旺於背部,津液也隨之聚集於背部,導致腰部以下的津液枯竭,邪氣無法排出,稱為火逆。火逆和水逆都是疾病,都有各自的稱呼。前面三章都屬於火逆,所以用火逆的理論來論述。想要自然痊癒,必須先感到煩躁,然後才會出汗痊癒,這是因為陽氣恢復了,才能使陽氣到達體表。可以通過脈浮來判斷汗出痊癒,因為之前講的是用藥治癒,而這一章講的是自然痊癒。用火燒針使其出汗,針處被寒氣侵入,針孔處會隆起發紅。
(因汗而陽氣違背。然針處有寒。故陽氣獨屈曲於針處於是其處作赤腫狀。)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下部邪未解。今為上焦通故郁陽求路盡上行。)灸其核上。各一壯。(灸以散外來寒氣。)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倍推陽之力。以解全體邪風。)○火逆(治誤於灸火者。
)下之。(火逆之人又下之。而作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因燒針煩躁者。(燒針則汗出火加如此而若煩躁者。亦此方主之。二症皆已被火者。又加之一以下。一以汗。俱是亡津液之治。故以桂枝甘草湯救表虛。以龍骨牡蠣收斂已散亡之津液。)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白話文:
由於出汗導致陽氣逆行,但針灸部位卻有寒氣,因此陽氣被迫集中在針灸部位,造成局部紅腫。這必定會引發奔豚症,氣從小腹上衝至心臟。由於下半身的邪氣尚未消除,而上焦通暢,所以鬱積的陽氣無處可去,只能向上走。因此,要在核上灸一壯,散去外來的寒氣,並服用桂枝加桂湯,加桂枝二兩,加強推動陽氣的力量,以解除全身的邪風。如果因灸火過熱而出現火逆現象,並且伴隨煩躁,則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如果因燒針而導致煩躁,也服用此方。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火邪過盛而導致的,都需要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一方面,桂枝甘草湯可以救治表虛;另一方面,龍骨牡蠣可以收斂散失的津液。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龍骨(二兩),上為末。(金石骨角諸堅硬物不為末則無效。)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太陽傷寒。元陽郁甚之病。故加者字以別太陽中風及陰症傷寒。
此症若以溫針徒亡津液。則陽氣亦隨亡。陰陽大虛。神不能安舍。邪氣與火氣。又時侵心而發驚。溫針不如火迫之甚。所以不至狂也。邪猶在表。所以不讝語也。)○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皆邪入深之侯也。)關上(以察心下。)脈細數者。(細因虛。
白話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由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龍骨二兩組成,研磨成粉末(堅硬的藥材不研磨則無效)。取五升水,煮至二升半,去渣,溫熱服用八合,一天服三次。太陽傷寒患者,加溫針會驚厥。(太陽傷寒是元陽鬱結的病症,因此加上「者」字以區分太陽中風和陰症傷寒。這種病症如果只用溫針,會導致津液流失,陽氣也會隨之消失,陰陽雙虛,神志不安。邪氣和火氣會侵犯心臟,導致驚厥。溫針不如用火逼邪效果好,所以不會狂躁。邪氣仍在表層,所以不會胡言亂語。)太陽病,應該出現惡寒發熱,現在卻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都是邪氣深入的徵兆。)觀察心下部位的脈象,脈搏細數。(細脈代表虛弱,數脈代表氣虛。)
數因邪。)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邪在太表之時。)吐之者。腹中飢。(胃中空虛故飢。)口不能食。(咽吐而胸中虛邪因入而在胸。)三四日(邪稍入深之時。)吐之者。不喜糜粥。(邪乘虛入圍胸於是胸中熱甚。不喜熱食。)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胃中虛冷。所食之穀不化而在胃口者。
久而吐之。)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太陽病吐之。(雖吐之。而非其症。故邪不解。)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病人脈數。數為熱。(熱。謂真陽溫暖氣。)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膈胸膈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邪氣而吐,是治療過度所致。一、兩天內吐,因為邪氣還停留在體表,吐了之後會肚子餓,因為胃中空虛。吃不下東西,是因為咽喉吐了之後,胸中空虛,邪氣趁虛而入,停留在胸部。三、四天吐,邪氣已經深入一些,吐了之後就不喜歡吃粥,因為邪氣趁虛而入,圍繞在胸部,導致胸中熱氣很盛,不喜歡吃熱食。想吃冷食,早上吃晚上吐,是因為胃中虛寒,吃的食物沒有消化,停留在胃口裡。
長期嘔吐,也是因為治療過度所致。這就是小逆。太陽病嘔吐,雖然吐了,但不是真正的病症,所以邪氣沒有解開。太陽病應該畏寒,現在反而不畏寒,不想穿衣服,這就是嘔吐導致內煩。病人脈搏跳得快,脈象快代表有熱氣,應該能消化食物,但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讓陽氣微弱,導致膈氣虛弱。
胸膈真陽所生。今發汗致真陽虛。邪因入圍之不得宣暢遂積成熱。使脈數。)脈乃數也。(此數。陽氣為邪所圍成熱令然者。而非前所謂真陽令然之數也。)數為客熱。(客指外來物之辭。即邪氣之謂也。)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膈氣虛邪因入。邪所阻陽氣不行。
胃中遂虛冷。不能消穀。)○太陽病。過經十餘日。(似大柴胡湯之日數。)心下溫溫欲吐。(似嘔不止之症。)而胸中痛。(似心下急之症。)大便反溏。(以溏知上二症乃非大柴胡湯之症。)腹微滿。鬱郁微煩。(正是大柴胡湯之症。而其所以然者。因吐下。)先此時自極吐下者。
白話文:
胸口和隔膜的真陽之氣是天生就有的,現在因為發汗導致真陽虛弱,邪氣因為無法宣洩而聚集形成熱,所以脈搏跳得很快。脈搏跳快是陽氣被邪氣圍困形成熱造成的,並不是真陽導致的。脈搏跳快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導致身體不能消化食物,胃部虛寒,所以才會嘔吐。因為隔膜氣虛,邪氣入侵,阻礙陽氣運行,所以胃部虛寒,不能消化食物。
如果太陽病已經過了十多天,像是大柴胡湯的治療時間,胸口溫溫的想吐,像是嘔吐不止的症狀,胸口疼痛,像是心下急的症狀,大便稀軟,大便稀軟說明前面兩個症狀不是大柴胡湯的症狀。腹部微微脹滿,心情鬱悶,煩躁不安,這才是大柴胡湯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之前吐瀉過度導致的。
(諸症皆吐下諸藥之餘力耳。非關邪也。故以此湯調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歷吐下者。是大柴胡湯症。而非調胃承氣湯症也。)不可與。(不可與調胃承氣湯。)但欲嘔。(吐氣未止。)胸中痛。(吐後胸中津液大幹。因作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似而非者。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已溏矣。理當無嘔。而今有之者。是為吐藥餘力可知也。但字以下。再言非調胃承氣湯則不可。)○太陽病六七日。(邪將實胃之日數。)表證仍在。脈微而沉。(邪入血室使脈微沉。此表症仍在。而脈忽沉微。似欲結胸者。)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
白話文:
各種症狀都是因為服用瀉下藥後餘力未消造成的,並非真正的邪氣作祟。所以要用這個湯藥來調理胃氣。如果病人沒有服用瀉下藥,那麼就是大柴胡湯的病症,而不是調胃承氣湯的病症,就不能用調胃承氣湯。只有想要嘔吐、吐氣尚未停止、胸中疼痛(吐後胸中津液極度乾燥,因而疼痛)、略微腹瀉的,這就不是柴胡證,因為已經腹瀉了,理應沒有嘔吐,但現在卻有嘔吐,說明是瀉下藥的餘力未消,所以不能用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發病六七天,邪氣將要進入胃部,表證仍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細,這是邪氣入侵血室導致脈象微弱沉細,表證仍然存在,但脈象突然變得微弱沉細,像是要結胸一樣,但實際上並沒有結胸,病人卻出現發狂的情況。
(邪入血室。心藏為紛亂。神氣因之失常。)以熱在下焦(此章論邪從下焦入者。)少腹當鞕滿。(邪入血室。下焦不通。則陽氣鬱。少腹乃鞕滿。)小便自利者。(若不利者。其少腹滿。小便令然。)下血乃愈。(血下。氣通。邪乃除。)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隨謂從表入膀胱。
)瘀熱在裡故也。(邪氣從太陽隨經入膀胱。於是下焦不通。陽氣積成熱。遂令血室之血滯瘀。故曰瘀熱在裡。而作發狂鞕滿二症。此定理也。)抵當湯主之。抵當湯方。(蛭虻破血。桃仁率諸藥。到下焦及血室。大黃下之。),水蛭(三十個),虻蟲(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大黃(三兩),上四味為末。
白話文:
(邪氣入侵血室,心臟因此擾亂,神氣失常。)
邪氣從下焦進入(此章節討論邪氣從下焦入侵)。少腹會脹滿。(邪氣入侵血室,下焦不通,則陽氣鬱結,導致少腹脹滿。)
小便通暢者。(如果小便不通,少腹就會脹滿,小便稀少。)
下血則能痊癒。(血往下流,氣血通暢,邪氣被清除。)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太陽隨經循行。(隨經意指從體表進入膀胱。)瘀熱在裡面的緣故。(邪氣從太陽經循行進入膀胱,導致下焦不通,陽氣積聚形成熱,於是導致血室中的血滯瘀。所以說瘀熱在裡,而產生發狂、脹滿這兩種症狀。這是確定不移的道理。)
抵當湯主治此症。抵當湯方劑。(水蛭、虻蟲破血,桃仁引諸藥進入下焦及血室,大黃瀉下。)
水蛭(三十枚),虻蟲(三十枚),桃仁(二十枚),大黃(三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細末。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太陽病。(略六七日表症。仍在之七字。)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邪入下焦。阻隔陽氣不能推膀胱即是前症。而無血者。其治在茵陳蒿湯所主。)為無血也。(抵當湯不中與。)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
(為有血。)抵當湯主之。○傷寒(邪重故雖不經日亦致血症。)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之指血。)不可余藥。宜抵當丸。抵當丸方。(此方或作湯。或作丸者。非有意也。蓋當時世間。有此方。或作湯。或作丸。但以不害方意。故本論兩錄之耳。
白話文:
取水五升,煮沸後取三升,去除雜質。溫溫服下一升,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服一次。太陽病,經過六七天表症仍然沒有消失,而且身體發黃,脈沉結,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的,是邪氣入侵下焦,阻隔陽氣無法推動膀胱,導致小便不利,但沒有血。治療方法是用茵陳蒿湯。如果小便自利,但患者神志恍惚,像發狂一樣,就是血症,這時候應該用抵當湯治療。傷寒由於邪氣重,即使沒有經過很多天,也可能出現血症。患者發熱,小腹脹滿,應該小便不利,但卻小便自利,也是血症,需要立即治療,不要用其他藥物,應該用抵當丸。抵當丸的配方,可以做成湯劑或丸劑,這不是故意為之,因為當時世上有這兩種方法,無論做成湯劑或丸劑,都不會影響藥效,所以本論中都記載了。
),水蛭(二十個),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二十個),大黃(三兩),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湯已煮者。故用再字。丸未煮者。故用更字。)○太陽病。(前章論小便利不利。故此章更細論之。以明少腹滿之故。
)小便利者。(小便利者。以邪氣漸進。陽氣為出表。因推膀胱故也。於是熱氣蒸胃。故渴飲水多。多則留飲。陽氣不能到心下。故悸。)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飲水多。而小便不利。則必少腹滿而裡急。)
白話文:
將水蛭、虻蟲、桃仁、大黃等四味藥材磨成粉,分成四丸。用一升水煮一丸,取七分服用,在服用後應該馬上排出血液。若未排出,則再服用一次。太陽病患者,小便量少且排尿不順暢,可能是因為腹部脹滿導致,因此容易口渴大量喝水,水分滯留體內,陽氣無法到達心臟下方,所以感到心悸。如果喝水多,卻小便量少,則腹部必定脹滿,排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