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 (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
(陽氣實人。偶感風寒。其邪氣在表者。名曰太陽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邪氣在表。陽氣在裡。則使脈浮。)頭項強痛。(表有邪氣。陽氣不得宣布。乃升頭項。而頭亦已有邪氣。故相迫作痛也。項於身體。為最狹隘處。陽氣易充塞。故作強也。)而惡寒。(邪氣圍表。陽氣不布。因惡寒。此本陽證。故插而字。以示非少陰本分之惡寒也。
○此章為太陽之綱也。陽氣實人感風寒。其邪在表。則必見此脈證。通卷稱太陽病者。皆含畜此一章。)○太陽病。發熱。(陽氣漸積成熱而發。)汗出。(邪氣在肌膚陽氣不能復護腠理。故汗出。)惡風脈緩者。(邪氣本薄。陽氣怫鬱不甚。脈是以不急。)名為中風。(中者至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的陽氣充足,偶爾受到風寒侵襲時,如果病邪停留在皮膚層,這種情況被稱為「太陽病」。在這種情況下,脈搏會表現得較為浮現,這是由於陽氣在內,而邪氣在外所導致的。
會出現頭痛和頸部疼痛的症狀,這是因為皮膚層的邪氣阻礙了陽氣的流通,使得陽氣難以向上運行,從而影響到頭部和頸部。頭部和頸部是身體最狹窄的地方,陽氣容易充盈,所以會感到疼痛。此外,還會出現畏寒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包圍在皮膚層外,陽氣無法正常散佈,因此引發畏寒的反應。
這段內容是關於太陽病的基本概念,當一個人的陽氣足夠,受到風寒侵襲,且邪氣停留在皮膚層時,就會出現上述的脈象和症狀。在整本書中提到「太陽病」時,都是包含了這個基本的概念。
對於太陽病的患者來說,會出現發熱和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開始聚集形成熱量,並且陽氣無法再保護皮膚層的腠理,導致出汗。此外,脈搏會表現得比較緩慢,這是因為邪氣的程度較輕,使得陽氣的鬱積程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稱之為「中風」,其中的「中」指的是疾病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
風寒邪從外而內。至胃而止。猶矢之至的也。風曰中者。風邪本薄。力不足入胃。故以太陽為中。其風寒異言者。為示邪之厚薄耳。通卷稱中風者。皆含畜此一章。)○太陽病。或已發熱。(陽氣盛實。成熱速。能即發熱。)或未發熱。(雖陽氣積而邪氣厚。故不能即發熱。
)必惡寒。(邪氣在表。則不論陽氣之虛實。邪氣之厚薄。皆先惡寒。所以熱曰已未寒曰必也。○不風覺寒者。邪厚也。)體痛(邪厚故不獨頭項狹隘處。雖身體廣闊處。亦血氣不易行。)嘔逆。(陽氣不能四布。一由胃管。)脈陰陽。(脈之為實。陰血也。使之鼓動者陽氣也。
陰陽相得。脈乃行。本論所稱。脈之陰陽者。蓋指陰血與陽氣也。)俱緊者。(邪厚。氣血俱所束。)名曰傷寒。(傷者損也。風寒邪從外而內。至胃而止。邪之所歷。必傷損。寒曰傷者。寒邪本厚。法當入胃。故太陽曰傷。至陽明而後為中。○此二章為目也。而以別邪之厚薄。
白話文:
風寒邪氣從外部侵入體內,到達胃部後停滯不動,就像箭矢射中靶心一樣。我們說「中風」,指的是風邪偏弱,力量不足以深入胃臟,因此以太陽穴部位為「中」。「風寒」兩字的分開使用,是為了說明邪氣的輕重程度。全書提到「中風」,都包含這一章所闡述的內容。
太陽穴部位出現疼痛,有兩種情況:一是有發熱(陽氣旺盛,熱氣來得快,可以立即發熱);二是不發熱(雖陽氣積蓄,但邪氣過於濃厚,不能立即發熱)。
一定會怕冷(邪氣在體表,無論陽氣虛實、邪氣輕重,都會先出現怕冷。所以發熱用「已」表示,怕冷用「必」表示)。
不感風寒卻覺得冷,是邪氣過於濃厚所致。
身體疼痛(邪氣濃厚,所以不只頭頸部狹窄部位,連身體寬闊部位,血氣也不易通行)。
噁心嘔吐(陽氣無法四處散發,一股集中在胃部)。
脈搏陰陽俱緊(邪氣濃厚,氣血都被束縛住)。
稱為傷寒(傷指損傷,風寒邪氣從外部侵入體內,到達胃部後停滯不動,邪氣經過的地方都可能受損。用「傷」字來形容寒邪,是因為寒邪本身過於濃厚,按照規律應該深入胃臟,所以太陽穴部位出現疼痛叫做「傷」。到達陽明穴位之後才叫做「中」。這兩章是全書的綱領,用來區別邪氣的輕重程度。)
通卷稱傷寒者。皆含畜此一章。)○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此等說。頗與本論違。疑後人誤解也。論中間有之。然玉石自有別。不必隨章辨正。)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
為溫病。(溫病元見證如此矣。然是溫病。故姑舍不論。若兼中風。則見脈陰陽以下證。是太陽中風。而不可汗之。又不可下之火之者何也。蓋太陽與少陽之合病。治從少陽法也。雖俱是風寒邪。而不可汗下。況於其兼溫者乎。)若發汗已。身灼熱者。(桂枝麻黃雖能除表邪。
白話文:
通稱「傷寒」的病症,都包含在這一章裡。傷寒發病第一天,太陽經受寒邪。脈象靜止,不傳邪氣,有想吐的傾向。若煩躁不安,脈搏數且急,則邪氣已傳。傷寒發病二、三天,陽明、少陽證狀未出現,則邪氣未傳。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屬於溫病。若發汗後,身體灼熱,雖然桂枝、麻黃能去除表邪,但...
而其辛溫又觸動溫邪。)名曰風溫。(中風兼溫病者。)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陽脈浮。以中風。陰脈浮。以溫邪。)自汗出。(中風證。)身重(溫邪在深。諸筋為不利。)多眠睡。(太表三焦各有邪。故陽氣閉藏。神識昏迷。)鼻息必鼾。(邪氣外塞。陽氣內滿。呼吸之氣。
溢於畜門。)語言難出。(口筋亦不利。)若被下者。小便不利。(陽氣虛。其力不足勝邪。推膀胱。)直視。(津液虛。邪乘之。心下逼迫。眼系因急。)失溲。(膀胱失衛護。)若被火者。(火攻。取汗過多。)微發黃色劇(微劇及對。)則如驚癇。(火熱煎耗心血。故神不得安舍。
白話文:
因為辛溫性質的病邪觸動了體內的溫邪,所以叫做風溫,這是中風和溫病同時發作的情況。風溫發病時,脈象浮,既有陽脈浮,這是中風的表現,也有陰脈浮,這是溫邪的表現。患者會自汗出,這是中風的症狀,身體沉重,這是溫邪深入,筋脈不利的表現。患者容易昏昏欲睡,這是因為三焦都被邪氣阻礙,陽氣閉塞,神識不清醒。呼吸會打鼾,是因為邪氣阻礙了氣機外泄,陽氣內盛,呼吸氣息從鼻孔溢出。說話困難,這是因為口部的筋脈也不利。如果服用瀉下藥,小便就不利,因為陽氣虛弱,力量不足以抵抗邪氣,不能推動膀胱。眼睛直視,這是因為津液虧損,邪氣乘虛而入,心下憋悶,眼睛因此受影響。小便失禁,是因為膀胱失掉保護。如果用火療法,容易導致過度出汗,身體微黃,劇烈疼痛,甚至出現驚厥,這是因為火熱耗傷心血,神志不安定的表現。
)時瘛瘲。(燥及筋絡。陽氣遍行。)若火熏之。(黃色益是。似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渾稱病者。通三陽三陰之辭。)有發熱。(陽實。人有邪。則陽積而成熱。能自發。)惡寒者。發於陽也。(所謂陽病。)無熱(陽虛人。雖有邪。而陽不足成熱。
)惡寒者。發於陰也。(所謂陰病。)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陰也之下二十三字。蓋後人誤解本論之文。)○太陽病。頭痛。(太陽經絡頭。故後人獨舉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瘛瘲,可能是燥邪侵犯筋絡,陽氣遍行全身,就像火燒灼一樣。黃色加重,也像火燒灼的樣子。一次逆行,病症就會持續好幾天,再次逆行,就會危及性命。一般來說,病症有發熱的,屬於陽實,人體有邪氣,陽氣積聚就會產生熱,能自行發作。怕冷的,則屬於陽病。沒有發熱的,屬於陽虛,雖然有邪氣,但陽氣不足無法產生熱。怕冷的,則屬於陰病。陽病通常七天痊癒,陰病通常六天痊癒,這是因為陽氣數為七,陰氣數為六。太陽病頭痛,是因為太陽經絡循行於頭部,因此後人只提到了頭痛。如果病症持續七天以上自行痊癒,是因為病氣已經走完經脈。如果想要避免再次發病,可以針刺足陽明經,使病氣不再傳播,就能痊癒。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論解亦是。)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疑似之證。窮其理。而屬之於本篇者。皆稱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邪圍氣分。陽氣激怒。其脈乃浮強。邪不及血分。
經血善行。其脈乃緩弱。蓋弱非虛弱之謂也。但此陽脈帶邪者。自見有強弱之差。)陽浮者。熱自發。(浮以知陽實於裡。)陰弱者。汗自出。(弱以知邪不束血分)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呼吸觸涕洟以作聲。)乾嘔者。桂枝主之。(主君主也。已君主此脈證。
白話文:
「太陽病欲解的時間,從巳時至未時。這就是理論上的理解。」
「風症狀表面已經解除,但仍有持續的症狀,通常在十二天後恢復。」
「病人的身體出現大熱,卻希望接近衣物。這是因為熱力集中在皮膚,而寒氣則深入骨髓。反之,如果病人的身體出現大寒,卻不想接近衣物,這表示寒氣集中在皮膚,而熱力則深入骨髓。」
「太陽中風的情況下,陽氣浮現而陰氣較弱。這是因為邪氣圍繞在氣分,導致陽氣激怒,脈搏顯得浮強。正常情況下的經血流動順暢,脈搏會變得緩弱。這裡的「弱」並非指虛弱,而是指在有邪氣的情況下,陽脈表現出的強弱差異。」
「陽脈浮現,代表內部有熱力產生。」 「陰脈較弱,代表汗液自然排出。」 「畏寒且怕風,微微發熱,鼻音重。」 「乾嘔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來治療。」
則制治之仕在此方。而非它方所知。)桂枝湯方。(桂枝推陽。芍藥引陰。甘草生津液。此方芍藥配桂枝。聚津液於表。以供輿邪而出於外之用。又大棗生薑調藥汁。稱口腹以安胃氣。蓋二味專取味。不責功。諸方皆此例。),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汗微。未至濈然者曰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陽氣充表。寒邪乃去。若服法太急。則汗出如水流漓。腠理開疏。陽氣不得充實於表。
白話文:
因此,治療的方法就在這個方子裡,而不是其他地方所知道的。)桂枝湯方。(桂枝促進陽氣。芍藥引出陰氣。甘草生津。此方芍藥搭配桂枝,將津液聚集於體表,供應邪氣排出體外。同時,大棗和生薑調和藥汁,使藥物順口服下,安定胃氣。這兩種藥物僅取其味道,不求功效。其他方子也都遵循此例。)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加入七升水。
用小火煮沸,取三升藥液。過濾藥渣。待溫度適中,喝一升藥液。服下後,過一會兒再喝一升多熱稀粥,以幫助藥效發揮。蓋上被子保暖,大約一小時後,全身會微出汗(出汗量不多,稱為微出汗)。輕微出汗是最好的效果。不要讓汗水像流水一樣流淌。病症無法消除。(陽氣充盈於體表,寒邪才會散去。如果服藥的方法過於急躁,則會出很多汗,導致腠理疏鬆,陽氣無法充實於體表。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伇。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誤以為病輕。而服一升。不汗者。再三服至如此。若初知病重。則盡一劑。而問差否。)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雖桂枝湯。亦古人慎之。
猶今人用峻藥。)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恐製藥力。),○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此章舉桂枝湯主證。以總括前章。通卷方後之章多用此例。),○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
白話文:
如果病症没有完全消除,只要喝下一剂药后就出汗了,病情减轻,就可以停止服药,不用喝完整剂。如果没出汗,就继续按原方法服用。如果还是不出汗,就再服下一剂小促伇,间隔半日左右,让三剂药都喝完。如果误以为病情轻微,只喝了一升药,却没出汗,就应该反复服用直到出汗为止。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病情严重,就应该喝完一整剂药,然后观察病情是否好转。如果病情严重,就应该在一天一夜内服用完,并持续观察。虽然桂枝汤是古人常用的药方,但也要谨慎使用,就像现代人使用猛烈的药物一样。服用一整剂药后,病情症状仍未减轻,就应该继续服用。如果仍然不出汗,可以服用两三剂。要忌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食物,以免阻碍药力发挥。太阳病,头痛发热,出汗怕风,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这一章列举了桂枝汤的主治证,用来概括前几章内容。整本书后面章节的药方大多也采用这种方式。太阳病,项背强直疼痛,可以用桂枝汤治疗。
(葛根湯證)反汗出惡風者。(桂枝湯證。各於本條下注之。)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表證被下。里陽益不能四布。因上衝。是誤下後。邪猶圍表故也。)可與(雖似非主證。然某藥猶足治某病者曰可。○或疑似之際。或變化之後。推窮病所因。
則某藥所當任而不可他藥者。曰與。此等皆用字之常例。通卷多各字本義外依例建義者。讀者毋漫看過。)桂枝湯方。(雖見他證。而但是誤下。虛陽所致。若其邪猶在本位。)用前法。若不上衝者(邪去本位。)不可與之。(裡虛邪因入則非桂枝湯所能。),○太陽病三日。
白話文:
葛根湯證如果出現反覆發汗、畏風的情況,就屬於桂枝湯證,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太陽病在服用瀉下藥後,出現氣上衝的症狀,這是因為表證被瀉下,裡陽氣不足,無法散布到四肢,導致氣上衝。這是誤用瀉下藥,邪氣仍然在表面的緣故,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雖然這不是主要的症狀,但桂枝湯仍然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如果出現類似症狀,或者病況發生變化,就要仔細分析病因,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來治療。 太陽病發病三天,如果沒有出現氣上衝的症狀,就不要用桂枝湯。
(太陽日數。)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用梔子豉湯乾薑附子湯四逆湯之類是也。)○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其病當無其證。而有之者皆必加其人二字以連屬上下文脈)。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邪進及血分者。若猶用桂枝湯則不惟病不除。其熱必益甚。),○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病不重者。不強與不稱口腹之方。本論之法為然矣。)○喘家(家謂固有喘疾之人。)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症狀的時程)已經發汗。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或溫熱針灸的效果仍然無法緩解,這時為重症。不適合再使用桂枝湯。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就知道是犯了哪種邪氣。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乾薑附子湯、四逆湯等藥方。)○桂枝湯原本是用來發汗解表的。如果病人(病情本來不符合桂枝湯的證狀,但出現了某些證狀,必須加上「病人」二字,才能連貫上下文脈絡)脈象浮緊,發熱卻不出汗的,不能使用桂枝湯。務必注意這一點,以免用錯藥方。(邪氣已經侵犯到血分,如果還使用桂枝湯,不僅無法治病,病情還會加重。)○如果病人是酒鬼,不能使用桂枝湯。服了桂枝湯就會嘔吐,因為酒鬼不喜歡甜味。○所有病情不重的病人,不要勉強給他們使用不適合他們病情或口感的藥方。這是本論的原則。○有慢性氣喘病的病人,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很好。
(藥汁不安於胃。則不得陳力。故加二味兼治喘。),○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經絡有滯瘀之人。當服行氣順血疏通開散等之藥者。而偶感風寒。故服桂枝湯。而推陽則前塞後推。不得不吐。而其辛溫遂至釀成膿血。)○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從表而取。
故惡風。)小便難。(津液虛。陽氣不及筋故膀胱開闔亦不得自由。尿因難通利。)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助表陽以引津液。)○太陽病。下之後。脈促(里陰頓虛。陰氣猶拒邪於表。則其脈見浮數中時一止。)胸滿者。(里陽失所依。欲出表。而表猶有邪。
白話文:
藥汁如果不能在胃中安穩停留,身體就無法集中力量。所以要加入兩味藥,同時治療喘症。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會嘔吐的人,之後必定會吐出膿血。因為經絡中存在阻塞瘀積的人,應該服用行氣、順血、疏通、開散等藥物。而偶爾受到風寒侵襲,就服用了桂枝湯,結果陽氣向前推動,卻在後方阻塞,不得不吐。辛溫的藥性就導致了膿血的產生。
太陽病發汗後,汗液不斷流失,病人會畏寒。這是因為從表層治療,所以才畏寒。小便困難是因為津液虛弱,陽氣不足以到達筋脈,膀胱開合也不得自由,所以小便難以通暢。四肢微微發緊,難以屈伸,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可以幫助表層陽氣,引導津液流通。
太陽病,發病後經過下瀉,脈搏急促,胸部脹滿。這是因為里陰虛弱,陰氣仍然抵抗邪氣在表層,所以脈搏呈現浮數,偶爾停頓。里陽失去依託,想要外出,但表層仍然有邪氣。
故胸滿。)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誤下後。胃氣易動。若用芍藥。則恐津液先聚於裡而更下利。)若微惡寒者。(從里而虛故惡寒。)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中風八九日法當愈。亦當罷勞。)如瘧狀。(邪近於里。)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陽復。
邪衰。)其人不嘔。(不轉入少陽。)清便欲自可。(里亦和。)一日二三度發。(邪漸衰。陽漸復。)脈微緩者。(雖邪已除。而其人亦罷勞。)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已無表邪脈而惡寒者虛也。)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白話文:
所以胸部脹滿,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誤服瀉藥之後,胃氣容易躁動,如果使用芍藥,恐怕津液先積聚在體內,反而會更加腹瀉。如果稍微發冷,是因為從內部虛弱導致的,就要去掉芍藥,在方中加入附子湯治療。太陽病,發病八九天,中風八九天按照道理應該痊癒,也應該停止勞累。如果像瘧疾一樣,邪氣靠近內部,發熱怕冷,熱多寒少,陽氣恢復,邪氣衰退。病人不嘔吐,沒有轉入少陽,大便想自己排泄,裡頭也調和了。一天發作兩三次,邪氣逐漸衰退,陽氣逐漸恢復。脈象微弱緩慢,雖然邪氣已經去除,但是病人也勞累,這是快要痊癒的表現。脈象微弱卻怕冷,已經沒有表邪,脈象卻仍然怕冷,這是虛弱的表現。這是陰陽都虛弱,不能再發汗,不能再瀉下,也不能再吐。面色反而有發熱的顏色,還沒有要痊癒。
(中風八九日法當愈。而反有熱色者。)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初發汗。汗出不徹。)宜(雖非主方。而徒時宜。藉以治之者。曰宜。)桂枝麻黃各半湯。(病本雖非傷寒而經日久。故借麻黃。以疏腠理。)○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陽氣重故也。)不解者。(本證猶存。
)先刺風池。風府。(二穴俱在頭項。刺之瀉陽氣所聚。)卻與桂枝湯則愈。○服桂枝湯。大汗出。(不得服法。)脈洪大者。(津液徒亡。邪氣漸進經脈陽溢。故脈洪大。)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因虛邪入深。)汗出必解。(疑清解。故插此句。)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中風八九天後應該痊癒,如果反而出現發熱的症狀,是因為身體無法微微出汗,導致身體發癢。因為一開始發汗,汗液沒有完全排出,所以即使不是主治方,也可以臨時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雖然疾病的本質不是傷寒,但已經持續多日了,所以藉助麻黃來疏通毛孔。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後,反而感到煩躁,這是陽氣重的原因,且症狀沒有消除,說明病症尚未根除。此時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穴,這兩個穴位都在頭頸部,針刺可以瀉去陽氣聚集的地方,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可以痊癒。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服藥方法不正確,脈象洪大,說明津液大量流失,邪氣逐漸侵入經脈,陽氣外溢,所以脈象洪大。應該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桂枝湯。如果病人症狀像瘧疾,一天發作兩次,是因為虛邪深入體內,出汗後一定會解熱,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此章比八九日章。其邪較深矣。而至用藥。則反歉麻黃。是彼不能得小汗。此大汗出。自有虛實分。),○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津液徒亡。陽氣不得達表。胃中亦為熱。)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陰虛陽實。甚於前章。故以白虎殺其熱。以人參滋其陰。
陰陽得相和。而發越則邪亦解。)○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此章與八九日章相發熱多寒少彼陽漸復邪漸衰。此邪漸入陽漸出。證同因異。)脈微弱者。此無陽也。(是脈當洪大。而反見微弱者。以陽氣微故也。不書亡陽者。此人不因發汗。而自然者故也。)不可發汗。
白話文:
這章的病症比第八、第九日章更嚴重。雖然用藥,卻反而忌諱麻黃,說明病人無法微微出汗,而這裡卻是大汗淋漓。這其中有虛實之分。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之後感到極度口渴。這是津液流失,陽氣無法到達體表,胃中也感到燥熱。如果症狀未解,且脈搏洪大有力,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這是陰虛陽實的狀態,比前一章更嚴重,所以用白虎湯來清熱,用人參來滋陰。
陰陽相和,氣血暢通,邪氣自然消退。太陽病,發熱惡寒,但以發熱為主,寒少。這章與第八、第九日章相似,都是發熱多寒少,但前者陽氣逐漸恢復,邪氣逐漸衰退,而這裡則是邪氣逐漸進入,陽氣逐漸外出,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同。脈搏微弱,說明陽氣不足。正常脈搏應該洪大,而現在卻微弱,說明陽氣微弱。這裡不寫亡陽,是因為病人不是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虛弱,而是自然發生的。不可發汗。
(中風邪深者。前章皆借麻黃以發汗。故有此戒。)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邪系太陽。所以主用桂枝也。邪深一等。欲合用麻黃。然無陽人。汗出恐更表虛。今合越婢湯者。以其方中有石膏。雖麻黃浮越性。不至敢傷表也。)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外臺婢作脾。今從之。凡麻黃配桂枝。則疏開表分腠理。配石膏。則疏開里分腠理。
今越婢湯。則以麻黃配石膏。蓋是所以發越脾氣之方也。),桂枝,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大棗(四枚),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上七味㕮咀。以五升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
白話文:
(感受風邪較深的人,前面章節都用麻黃發汗,所以有此告誡。)
應該用 桂枝二越婢一湯。(邪氣屬太陽經,因此主要用桂枝。邪氣較深層次,想要用麻黃,但患者陽氣不足,出汗恐怕會更表虛。現在合用 越婢湯的原因,是因為方中有 石膏。雖然麻黃性浮揚,卻不會損傷表分。)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外臺方中「婢」作「脾」,現在從外臺方。凡是麻黃配桂枝,則疏通表分腠理;配石膏,則疏通裡分腠理。
現在越婢湯是用麻黃配石膏,這正是發散脾氣的方子。)桂枝、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大棗(四枚),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上七味藥材搗碎。用五升水煮麻黃一二沸,去掉浮沫,投入其他藥材,煮取二升,去掉渣滓。溫服一升。本方應裁減為越婢湯。
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服桂枝湯。(葛根湯症。而微兼水者也。若誤用桂枝湯。則邪不解。反令里陽戴水升。乃與誤下後畜水者同治法。)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葛根湯症。)心下滿。(陽氣戴水。)微痛。(陽氣觸水。)小便不利者。
(以小便利不利。卜二症因水否。)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仍桂枝所主。故不削桂枝之名。然姑去桂枝者。桂枝善推里陽。今若使里陽戴水升則必增心下滿微痛症。故去桂枝。但反獨不去芍藥者。欲聚津液於裡而令陽氣內守也。若其邪則水飲去。而後治之。必奏效。
白話文:
桂枝湯的運用與加減
桂枝湯,每次服用一升。現將其合為一方,桂枝二兩,麻黃一兩。
服用桂枝湯時,如果遇到類似葛根湯的症狀,但又略帶水飲症狀,則不可誤用桂枝湯。 因為誤用桂枝湯,邪氣無法解開,反而會導致陽氣帶著水氣上升,這與誤下之後積聚水氣的病症治療方法相同。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仍然出現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說明是葛根湯的症狀,陽氣帶著水氣上升。
根據小便通暢與否,可以判斷是否因為水飲引起的疾病。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湯去桂枝,加上茯苓白朮湯治療。
之所以保留桂枝湯的藥名,是因為桂枝湯原本的功效仍然存在。 然而,桂枝善於推動陽氣下降,現在陽氣帶著水氣上升,則會加重心下滿微痛的症狀。因此去掉桂枝,但保留芍藥,是為了聚合津液於內,使陽氣內守。
如果能夠先清除水飲邪氣,再進行治療,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傷寒(此本傷寒。經日久施治數。正邪俱衰。其證似中風。而又有虛候者也。前數章皆桂枝主證。此章獨傷寒然其治已屬桂枝。故篇次於此。通卷章章連環成義。不獨此章為然。學者若能尋篇次之意。思過半矣。)脈浮(浮邪仍在表也。緊去邪已衰也。)自汗出。小便數。
(皆衛氣虛也。)心煩。(虛煩。)微惡寒。(陽氣虛。)腳攣急(津液虛。)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桂枝加附子湯證。誤與桂枝湯。)得之便厥。(表虛人。若得桂枝湯。而汗出陽亡。則益虛而厥。)咽中干。(津液益虛。)煩躁。吐逆者。(煩甚是表裡俱乾燥也。
白話文:
傷寒病若拖延日久,經過多次治療後,正氣和邪氣都已衰弱,症狀看似中風,但又帶有虛弱的徵兆。前面幾章都是桂枝湯的主治範圍,而本章雖是傷寒,但治療方法卻屬於桂枝湯的範疇,因此放在這個位置。整本書的章節環環相扣,意義相連,不只是本章如此,學者若能理解篇章順序的用意,就已領悟大半了。
脈象浮而緊,代表邪氣仍在表層,但已經衰弱。自汗出、小便數,都是衛氣虛弱的表現。心煩是因為虛煩,微惡寒是因為陽氣虛弱,腳攣急是因為津液不足。若誤用桂枝湯想要攻其表,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是桂枝加附子湯的病症。若患者在服用桂枝湯後出現昏厥,是因為表虛的人服用桂枝湯,汗出陽亡,更加虛弱而昏厥。咽中乾燥是因為津液更加不足,煩躁、嘔吐是因為表裡都乾燥所致。
吐逆里陽一沖咽而升也。)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凡表裡俱虛者。先救里法也。)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救陰。)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胃中一燥。已結燥屎。則陰陽雖始復。而不得即和也。其讝語者。有燥屎故陽氣不得還胃中。溢胸成熱。
而沸騰心血。神乃不得正也。於是此湯下燥屎。則陽氣得還胃中。胸中熱平。譫語乃止。)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與桂枝湯。見諸證加。尚不覺是從虛來。誤以為病進。而復與麻黃。或加燒針。遂大虛致危者。非甘草乾薑湯所能救。故加附子。
白話文:
(嘔吐)裡陽之氣上逆喉嚨而上升,可服用「甘草乾薑湯」以調理陽氣。(凡是表裡皆虛弱的,先用治療裡虛的方法。)如果四肢冰涼腳溫回升,可再服「芍藥甘草湯」。(這是調理陰氣。)患者的腳會自然伸展。如果胃氣失調導致胡言亂語。(胃中燥熱,形成燥結的大便。即使陰陽開始恢復平衡,也無法馬上和諧運作。胡言亂語是因為燥結的大便阻礙陽氣回歸胃中,陽氣溢於胸中化為熱。熱氣沸騰心血,導致神志混亂。)此時服用此湯可排出燥結的大便,陽氣就能回歸胃中,胸中熱氣消退,胡言亂語的症狀也會停止。(可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病情加重、出汗過多,又使用燒針療法,應服用「四逆湯」。(服用「桂枝湯」後,症狀加重,卻不知是因虛證所致,誤以為病情進展,而再服用「麻黃」或燒針,反而導致大虛危及生命,此時「甘草乾薑湯」無法挽救,故需加入附子。)
)甘草乾薑湯方。(甘草救陰。乾薑助陽。),甘草(四兩),乾薑(二兩),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芍藥甘草湯方。白芍藥(四兩),甘草(四兩),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調胃承氣湯方。(大黃利大便。
芒硝碎燥結。甘草護胃。凡邪氣除後。腸胃乾燥津液未復者。以此湯下腸胃焦熱餘燼。是所以名調胃也。),大黃(四兩),甘草(二兩),芒硝(半斤),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數數少服。曰少少。)四逆湯方。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可以補救陰虛,乾薑可以幫助陽氣。
用甘草(四兩)、乾薑(二兩),研磨成碎末。
加水三升,煎煮到剩下一升半。
去除渣滓,分兩次溫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可以養陰血,甘草可以調理脾胃。
用白芍(四兩)、甘草(四兩),研磨成碎末。
加水三升,煎煮到剩下一升半。
去除渣滓,分兩次溫服。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可以通大便,芒硝可以化解實熱,甘草可以保護胃氣。
用大黃(四兩)、甘草(二兩)、芒硝(半斤),研磨成碎末。
加水三升,煎煮到剩下一升。
去除渣滓,加入芒硝。
再放回火上,微微加熱到沸騰。
少量多次溫服。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問曰。(設問答者。皆後人解本論之文。)證象陽。且按法治之。(法即本論法。)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讝語。師曰。
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傷寒邪漸衰。為中風邪。)大則為虛。(以發汗過多。故津液乾燥。里陽偏依經脈。)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亡陽人。
白話文:
用甘草兩錢、乾薑一錢半、附子一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三升水煮沸至一升二合,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體質較強的人可以用附子一顆、乾薑三錢。有人問道,患者出現陽氣虛弱的症狀,按照本方治療卻病情加重,出現手腳冰冷、呼吸困難、腿部僵硬、說話含糊不清等情況,這該怎麼解釋?醫生回答,這說明患者在半夜時手腳應該感到溫暖,兩條腿也應該能伸直。這是因為脈象浮大,浮則說明有風邪,大則說明身體虛弱,風邪會導致輕微發熱,虛弱則會導致腿部抽筋。患者的症狀與桂枝湯相似,因此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通過桂枝發汗,用附子溫補陽氣,因為患者是陽氣不足導致的。
餘邪微存者。當以桂枝加附子湯。參桂枝加桂湯間。而治之也。若前輩所論。醫誤用桂枝湯。重取汗。則雖餘邪盡除。而正氣大虛。卒致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等證。如此則不得不用甘草乾薑湯以下諸方。)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讝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
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讝語。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在病體中仍有輕微邪氣的情況下,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或參桂枝加桂湯來進行治療。根據前人討論,如果醫生誤用了桂枝湯並強迫病人出汗,即使剩下的邪氣已經清除,但身體的正氣會受到嚴重損傷,可能導致厥逆、咽喉乾燥、焦躁、嘔吐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甘草乾薑湯等方藥來進行治療。
當出現厥逆、咽喉乾燥、焦躁等症狀時,可以再服用甘草乾薑湯。到了夜半,陽氣回歸,兩腳應該感到暖和,小腿仍然有輕微的拘緊感。此時,可以再服用芍藥甘草湯,這樣小腿就會伸展開來。接著使用承氣湯使大便變得微溏,這時就可以停止嘔吐的症狀了。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病情是可以得到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