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6)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6)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有此症。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補虛,故曰溫;驅邪,故曰攻。)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者,宜小承氣湯。(以舊有燥屎,故胃氣不和,不能生津液;方此時偶得厥陰病,其邪圍陽急,故心血沸騰,作讝語也。蓋下利者,厥陰病故也;其讝語者,舊有燥屎故也。)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煩不因邪者,謂之虛煩。)宜梔子豉湯。
○嘔家(邪已除,但熱氣有餘,生癰膿,因癰膿而作嘔,是非邪令然,故曰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嘔自愈。)
○嘔(因虛陽將飛越,作嘔。)而脈弱。(嘔者,脈當浮緊,而今弱者,其嘔不因邪也。)小便複利。(微陽出表故也。)身有微熱見厥者。(微陽不足及手足。)難治,四逆湯主之。(下利清穀之章,用通脈四逆湯之意。)
○乾嘔吐涎沫。(邪侵胃口,故津液不行,留胃口而成涎沫。)頭痛者。(涎沫塞中焦,故陽氣不能四布偏沖頭。)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溫胃,除邪,開心,下塞;人參:生津回陽;生薑:鼓舞胃陽;大棗:養胃。)
嘔而發熱者。(能成少陽症。)小柴胡湯主之。(厥陰病陽氣復,即少陽病也,可觀其邪位不異。)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邪已除,正氣亦大虛。)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與水激陽,而令發汗,蓋是當時發汗一法也。)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已大吐下,在裡之邪雖除,而其在表之邪未解,於是復與水,發汗則表裡俱虛,且冷水壓微陽,故噦因作焉。自「以」至「汗」十五字,解汗出之理之文也。)
○傷寒。(前章之噦,邪除而後作;此章之噦,或有因邪,故又冒首「傷寒」二字。)噦而腹滿。(裡氣不伸,故噦而腹滿。)視其前後,(視前後之病症治法。)知何部不利。(知不利在三焦乎?在胃口乎?因邪乎?因虛乎?而治之。)利之則愈。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出現這種症狀,先溫暖其內臟,然後再攻治其表證。溫里用四逆湯,攻表用桂枝湯。(溫補虛損,故稱溫;驅除邪氣,故稱攻。)
○下痢想喝水,是因為有熱邪的緣故,用白頭翁湯治療。
○下痢並說胡話,且有乾燥的糞便,宜用小承氣湯。(因為本來就有乾燥的糞便,所以胃氣不和,不能生成津液,此時又剛好患上厥陰病,邪氣圍困陽氣很急迫,所以心血沸騰,說胡話。總之,下痢是厥陰病的緣故,說胡話是舊有燥屎的緣故。)
○下痢之後,又煩躁不安,按壓心下則感到濕潤,這是虛煩。(煩躁不是因為邪氣引起的,稱為虛煩。)宜用梔子豉湯。
○嘔吐,並且有癰疽膿腫(邪氣已除,只是餘熱未盡,生了癰疽膿腫,因為癰疽膿腫而嘔吐,這不是邪氣直接引起的,所以說是嘔家),有癰疽膿腫者,不可治療,膿液嘔出後自然會痊癒。(嘔吐自癒。)
○嘔吐,並且脈象虛弱。(嘔吐時脈象應該浮緊,現在卻虛弱,這種嘔吐不是因為邪氣引起的。)小便又頻數。(微弱的陽氣外泄的緣故。)身體略微發熱,呈現厥陰病的症狀。(微弱的陽氣不足以到達手足。)難以治療,用四逆湯治療。(下痢清穀的章節,運用通脈四逆湯的用意。)
○乾嘔吐出唾沫。(邪氣侵犯胃口,所以津液運行不暢,停留在胃口而形成唾沫。)頭痛。(唾沫阻塞中焦,所以陽氣不能佈散全身,偏向頭部。)用吳茱萸湯治療。(吳茱萸溫胃、除邪、開胸、通下;人參生津回陽;生薑鼓舞胃陽;大棗養胃。)
○嘔吐並發熱。(能發展成少陽病症。)用小柴胡湯治療。(厥陰病陽氣恢復,就變成少陽病了,可以觀察其邪氣位置沒有改變。)
○傷寒導致大吐大瀉,極度虛弱,又大量汗出。(邪氣已除,正氣也極度虛弱。)因為此人體表氣機鬱滯,再給他喝水。(用水激發陽氣,使其出汗,這是當時的發汗方法。)以發汗,結果導致霍亂。所以這樣的原因是胃中寒冷的緣故。(已經大吐大瀉,裡面的邪氣雖然已經去除,但表面的邪氣還沒有解除,於是又給他喝水,發汗就會導致表裡俱虛,而且冷水壓制微弱的陽氣,所以霍亂就產生了。從「自以至汗十五字」到「解汗出之理之文也」這段文字,解釋了汗出的道理。)
○傷寒(前一章的霍亂,是邪氣去除之後產生的;這一章的霍亂,可能是因為邪氣引起的,所以又加了「傷寒」二字在前面。)霍亂並腹滿。(裡氣不通,所以霍亂並腹滿。)觀察其前後(觀察前後的病症和治法),知道哪個部位不通暢。(知道不通暢在三焦嗎?在胃口嗎?是因為邪氣嗎?是因為虛弱嗎?然後再治療。)疏通它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