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篇中間論邪已除而患尚存者。然其患亦自有所屬。則去病字。單稱之太陽矣。陽明亦如此。但少陰病之病字。移置太陰下。則穩當。疑後人錯置。)
問曰。病有結胸。(邪結於胸。)有藏結。(邪結於藏。藏者蓋謂胸腹內所在之諸藏府也。非獨指五藏。)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陽氣不得升散。而實於心下。故按之則痛。)寸脈浮。(脈家。寸以察胸。此症胸中陽氣為邪所抑。故激而見浮脈。)關脈沉。(脈家。關以察心下。
此症心下陽氣為邪所塞。故伏而見沉脈。)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邪氣不在胃口故也。)時時下利。(藏氣不行。胃中失運化。)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虛且帶邪。)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陽氣微故舌上不幹燥。此雖有胎而不可攻所以難治也。
白話文:
問:有「結胸」(邪氣聚集在胸中)和「藏結」(邪氣聚集在臟腑)的病症,它們的表現如何?
答:按壓胸口會痛(陽氣不能升散,聚集在心下,所以按壓會痛)。寸脈浮(脈診中,寸脈用來觀察胸部,此症的胸中陽氣被邪氣壓制,所以激發出浮脈)。關脈沉(脈診中,關脈用來觀察心下,此症的心下陽氣被邪氣阻塞,所以潛伏起來,出現沉脈)。這種病症稱為「結胸」。
什麼是「藏結」?
答:症狀和「結胸」相似,但飲食正常(邪氣不在胃口)。時常腹瀉(臟氣運行不暢,胃中運化失常)。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虛弱且帶邪氣)。舌苔白而滑(陽氣微弱,所以舌頭不乾燥,雖然有白苔,但不可攻伐,因此難以治療)。
)○藏結無陽證。(陽氣微。)不往來寒熱。(邪不在三焦。)其人反靜。(表裡三焦皆無邪。陽氣無所郁。故不煩。)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十棗湯。而反之下。(邪在表之症。反下之。徒擊里陽。則實人猶邪乘之。)熱入。(拒邪於表之熱。因下而入。)因作結胸。
(邪者欲入。陽者欲出。正邪相拒。故邪結於胸。熱實於心下。)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陽氣微者不成熱。故邪雖入而不能相拒。以實於心下。)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心下急迫之所為。)如柔痙狀。(項強)下之則和。(心下開通。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藏結無陽、陽氣微弱,不寒不熱,人反倒很安靜,舌苔滑膩,就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十棗湯適用於表證,如果病人已經是裡證,再用下法,就會傷及脾陽,反而更容易被邪氣侵襲。熱邪如果被下法逼入體內,可能會導致結胸。邪氣想要入侵,陽氣想要外出,兩者互相抵抗,因此邪氣結聚在胸部,熱邪積聚在心下。病症發作在陰分,如果用下法治療,反而會造成痞症。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抵禦熱邪,所以邪氣雖然進入體內,卻無法與陽氣相抗,只能積聚在心下。結胸的原因,就是下法太早造成的。結胸的病人,脖子也會僵硬,就像柔痙一樣,用下法治療可以緩解脖子僵硬,也讓心下通暢。
則項亦和。)宜大陷胸丸。(用丸者其症不急故也。)大陷胸丸方。(大黃下熱。葶藶甘遂下水。芒硝碎結。杏仁降氣。白蜜護咽喉。),大黃(半斤),葶藶(半斤),芒硝(半斤),杏仁(半斤),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
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禁如藥法四字未考。)○結胸證。(症已脈未。)其脈浮大者。(浮邪仍在表也。大虛也。)不可下。(下之則殘邪復入。雖入而其人虛。故不可再用大陷胸之藥。是所以在死法。)下之則死。
白話文:
如果項部也有結,就服大陷胸丸。
(服用藥丸是因為症狀不急迫。)
大陷胸丸方
- 大黃:瀉下熱邪
- 葶藶、甘遂:瀉下水邪
- 芒硝:破除結塊
- 杏仁:降氣
- 白蜜:保護咽喉
製法
- 將大黃、葶藶、芒硝搗碎過篩。
- 將杏仁和芒硝研磨成細粉,加白蜜攪拌成膏狀。
- 取一小塊藥膏,搓成一粒彈丸大小。
- 將甘遂研磨成末,取一錢匕備用。
服用方法
- 取白蜜二合,水二升,煮沸後取一升。
- 將藥丸放入溫水中服用。
- 服藥後一夜即可瀉下。
- 如果未瀉下,可再次服用,直到瀉下為止。
禁忌
- 遵循藥方服用。
結胸證(脈象相關)
- 症狀出現,脈象還未出現時。
- 脈象浮大時。(浮脈表示邪氣仍在表層,大脈表示虛弱。)
- 這種情況不可用瀉法。(瀉下會導致殘餘邪氣再次進入體內,即使邪氣進入,但人體虛弱,因此不能再使用大陷胸丸。這種情況屬於治療禁忌。)
- 採用瀉法會導致死亡。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津液乾燥。)亦死。(前章用大陷胸故津液虛。此章雖未用大陷胸。而其人本虛。不堪大攻擊。又不可他藥。此亦所以在死法也。)○太陽病。(雖下之不太早。亦有偶成結胸者。)脈浮而動數。(邪在表。而津液乾燥之脈。)浮則為風。(太陽中風。
)數則為數。(熱自發。)動則為痛。(邪在表而津液乾燥。故陽氣不易行也。)數則為虛。(陽盛。陰虛。)頭痛發熱。(太陽之症。)微盜汗出。(是結胸陽明變轉之歧路。自汗將至。此症以經日久。津液虛。故稍見陽明症。)而反惡寒者。(表未解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
白話文: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津液乾燥。) 也死。【前章用大陷胸故津液虛。此章雖未用大陷胸。而其人本虛。不堪大攻擊。又不可他藥。此亦所以在死法也。】
【太陽病。】(雖下之不太早。亦有偶成結胸者。)脈浮而動數。【邪在表。而津液乾燥之脈。】浮則為風。【太陽中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邪在表而津液乾燥。故陽氣不易行也。【數則為虛。】陽盛。陰虛。【頭痛發熱。】太陽之症。【微盜汗出。】是結胸陽明變轉之歧路。自汗將至。此症以經日久。津液虛。故稍見陽明症。【而反惡寒者。】表未解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
-
若出現結胸的全部症狀且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身體的津液已經乾燥了,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死亡。即使在前一章中使用了大陷胸方來治療,但患者原本就是虛弱的,無法承受強烈的治療,並且也不能使用其他藥物,這也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
-
太陽病,即使在病情尚未完全發展到需要下藥的時候,也可能出現結胸的症狀。脈象表現為浮動且快速,這是因為邪氣在體表,並且由於津液乾燥而形成的脈象。浮動表示風邪在體表,快速表示體內有熱,動則表示疼痛,這是因為邪氣在體表且津液乾燥,導致陽氣難以運行。數則表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頭痛和發熱是太陽病的常見症狀,微盜汗出表示病情已經進入結胸和陽明病的轉變階段,這時患者可能開始出現自汗的跡象。然而,如果患者反而出現畏寒的情況,這表示表症還沒有完全解除,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下藥的方法。
動數變遲。(三脈俱屬虛。而以下之。故表變里。)膈內拒痛。(下之故胃中空虛。客氣乘之而動胸膈。於是膈內拒痛。短氣躁煩。所謂客氣即邪氣也。)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表裡津液乾燥。且邪氣迫急。)心中懊憹。(二陽皆有上諸症也。而結胸者大陷胸湯。
發黃者梔子豉湯。)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是梔子豉湯症也。)大陷胸湯方。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
白話文:
脈搏跳動速度變慢(三脈都屬虛,而以下降,所以表證變成裡證)。橫膈部位疼痛拒按(瀉下後胃中空虛,客氣趁虛而動於胸膈,於是橫膈部位疼痛拒按,呼吸短促煩躁,所謂客氣即邪氣)。胃中空虛,邪氣動於橫膈,呼吸短促煩躁(表裡津液乾燥,且邪氣迫急)。心中悶煩(陽明和太陽這兩經都已經出現以上諸症狀,而結胸用「大陷胸湯」)。
發黃用「梔子豉湯」)。陽氣內陷,心下因此而硬結,則為結胸,用「大陷胸湯」為主方治療。如果不結胸,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液從頸部流回身體,小便不利,身體一定會發黃(這是「梔子豉湯」的症狀)。
大陷胸湯方劑: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以上三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渣,再加入芒硝煮沸一兩。
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傷寒六七日。(邪將入陽明之日數。然而正氣充實。人正邪不直易地。反遂成結胸。)結胸(邪結於胸。)熱實。(熱實於胃。)脈沉(邪令然。)而緊。(津液乾燥令然。)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熱實則陷胸湯。
邪實則承氣湯。自有差別。)○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即結胸也。)復往來寒熱者。(邪未離少陽。)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大熱。謂大表瀰漫熱。)此為水結在胸脅也。(小陷胸湯之症。)但頭微汗出者。(急迫甚。陽氣熏蒸頭上者非大陷胸湯不可除之。)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內服甘遂末。加熱後服一升。取得通利。症狀消失後停止服用。○傷寒六七天。(邪氣將要進入陽明經的時數。然而正氣充沛。人正邪不直接交換位置。反而於是化為結胸。)結胸(邪氣結聚於胸中。)熱實。(熱邪實於胃中。)脈沉(邪氣所致。)而緊。(津液乾燥所致。)心下疼痛。按壓時有如石頭般堅硬者。大陷胸湯主治。(熱實則用陷胸湯。
邪實則承氣湯。自有差別。)○傷寒十餘天。熱邪結聚於裡。(即結胸。)又反覆出現寒熱症狀者。(邪氣未離開少陽經。)與大柴胡湯。但結胸沒有大熱者。(大熱。指大表瀰漫熱。)此為水邪結聚於胸脅也。(小陷胸湯的症狀。)但頭部微微出汗者。(急迫嚴重。陽氣燻蒸頭部者非大陷胸湯不能消除。)大陷胸湯主治。
○太陽病。重發汗。(正雖太陽之治而重之故表虛。)而復下之。(誤治裡虛。)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以上調胃承氣湯症。)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陽氣為邪所圍急。)大陷胸湯主之。○小結胸病。(邪微者。)正在心下。(邪微。
故寒若在傍。則不足言結胸。)按之則痛。(邪微故若不按之。則陽氣能自穿達。不作痛。)脈浮滑者。(穿達故浮。充溢故滑。此二脈大陷胸湯沉緊反對。)小陷胸湯主之。小陷胸湯方。(黃連推心下除熱。半夏燥水引陽。栝蔞實。生津降氣。)黃連(一兩),半夏(半斤),栝蔞實(大者一個。
白話文:
○太陽病。再次大量發汗。(原本應當治療太陽病,但過度發汗,導致表虛。)又再次攻下。(誤治裏虛。)五六天大便不通。舌頭乾燥,口渴。日落時分小便發熱。(以上符合調胃承氣湯的證型。)從心窩到小腹部感到脹滿,而且疼痛得無法靠近。(陽氣被邪氣包圍,導致氣滯)。宜服大陷胸湯。○小結胸病。(邪氣輕微。)正位於心窩。(邪氣輕微,所以寒氣好像在旁邊,不足稱之為結胸。)按壓時疼痛。(邪氣輕微,所以不按壓,則陽氣能自行穿透,不會疼痛。)脈象浮滑。(穿透所以浮,充盈所以滑。這兩種脈象和大陷胸湯的沉緊相反。)宜服小陷胸湯。小陷胸湯方。(黃連透心降熱。半夏燥化水濕引陽。栝蔞實生津降氣。)黃連(一兩),半夏(半斤),栝蔞實(大的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此心下水結故也。太陽病兼水氣者。小青龍湯之症也。)心下必結。脈微弱者。(脈當浮而反微弱。)此本有寒分也。(雖心下結。而其脈微弱者。
屬太陰。當溫之症也。不用水氣二字。而用寒分字者。以其心下結。或系小青龍湯。或系太陰病故也。)反下之。(醫見心下結。以為痞誤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表熱入作小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二三日下之。至四日。其利當止。而未止者。醫恐其結胸。
白話文:
將三味藥材以六升水先煮栝蔞,取三升後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二升,去渣後溫服三次。太陽病患者若兩三天無法平躺,只想坐起來,這是因為心下水結,太陽病併發水氣即為小青龍湯症狀。心下必結且脈搏微弱,脈象本應浮卻反而微弱,這說明病患體內有寒氣。儘管心下有結,但脈搏微弱,屬太陰病,需溫補治療。之所以不用水氣二字而用寒分字,是因為心下結可能是小青龍湯症狀,也可能是太陰病症狀。反之,若醫生誤將心下結當成痞證而使用下瀉藥物,若腹瀉停止,必會形成結胸,因為表熱入裡導致小結胸。若腹瀉未止,則於第四天再次使用下瀉藥物。兩三天使用下瀉藥物後,到第四天應停止腹瀉,若未停止,醫生會擔心形成結胸。
四日復下之也。)此作協熱利也。(水穀與熱協和而下。因作表裡俱虛之症。○必結之下。復下之之下。皆略也字。唯寒分之下置也字。是其一句以持插之故也。)○太陽病下之。其脈促。(熱不入故。)不結胸者。(不胸滿也。)此為欲解也。(邪微陽實。故雖下之。而熱不入。
猶能從表散。)脈浮者。(略滑字。)必結胸也。(下之脈浮滑者。成小結胸。)脈緊者。(少陰病。)必咽痛。脈弦者。(少陽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浮變為細者。陽虛也。故不結胸。而邪則仍在太陽。)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少陽病。)必欲嘔。脈沉滑者。
白話文:
若病人連續四天都腹瀉,這是因為體內寒熱交戰,熱氣下降導致水穀與熱氣相合而排出。這會導致表裡俱虛的症狀。凡是提到「結之」的,都是指「結胸」的簡稱。只有在「寒分」下才會寫「也」字,這是為了保持文意的連貫性。
太陽病患者腹瀉,脈搏快速,說明熱氣沒有深入體內。如果沒有胸悶,就表示病情有望緩解,因為邪氣雖然下降,但熱氣仍然表淺,可以從體表散發。脈搏浮而略滑,則必定會出現胸悶。如果脈搏浮而滑,就容易形成小結胸。脈搏緊,則屬於少陰病,必定會咽喉疼痛。脈搏弦,則屬於少陽病,必定會兩側肋骨疼痛。脈搏細數,說明陽氣虛弱,所以不會出現胸悶,但邪氣仍然停留在太陽經。如果頭痛未消,脈搏沉而緊,則屬於少陽病,必定會想要嘔吐。脈搏沉而滑,則...
(邪氣乘虛而進故表熱入胃暫時裡氣溢。)協熱利。脈浮滑者。(血分充溢。)必下血。(脈緊以下。皆後人之手。)○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冷氣壓肌膚。其熱不得化去。)彌更益煩。(腠理閉故里陽益郁。)肉上粟起。(表陽潛行。
皮膚陷沒。故毛孔自堅起。)意欲飲水。(煩故也。)反不渴者。(其欲水。非因胃中乾燥。故不渴。)服文蛤散。(為除煩而姑服此藥。○不論本病。姑先治標症者。書服。是本論文例。)若不差者。(服文蛤散煩猶不差者。以表未和又邪與水留心下故也。)與五苓散。(治本病。
白話文:
邪氣趁著身體虛弱時侵入,所以表面發熱,熱氣進入胃部,暫時造成裡氣外溢,因此需要用溫和的方法來疏散熱氣。脈象浮滑,說明血分充盈,必然會流鼻血。脈象緊而向下,都是後人添加的內容。疾病在陽氣,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反而用冷水澆灌,甚至灌入,熱氣被阻擋無法散去,冷氣壓迫肌膚,熱氣無法化解,反而會更加煩躁。毛孔閉塞,所以裡陽更加鬱積,導致肉上起粟粒狀的東西。表面陽氣潛行,皮膚凹陷,所以毛孔堅硬起來。想要喝水是因為煩躁,而不是因為胃中乾燥,所以不渴。服用文蛤散,是為了消除煩躁暫時服用此藥,不論是本病還是先治標症,書中寫“服”字,是論文中的例證。如果沒有好轉,服用文蛤散消除煩躁依然沒有好轉,說明表邪未解,邪氣與水氣停留在心下。服用五苓散,治療本病。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兼表者。五苓散。唯邪與水實於心下。不兼表者。小陷胸湯或白散。)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白散本治出濁。唾腥臭者之方。今藉以除寒實之症。故曰亦可服。)文蛤散方。(川文蛤。善收斂。今用之治煩。猶阿仙藥療治酒醒也。),文蛤(五兩),上一味。
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白散方。(桔梗升湯。巴豆下水。貝母燥痰。),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上件三味為末。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白話文:
寒實結胸(胸部寒氣凝結)
沒有熱證者:
- 兼見表證者:使用五苓散。(因為邪氣和水邪實於心下,不兼表證則不使用五苓散。)
- 不兼表證者:使用小陷胸湯或白散。
- 與三物小陷胸湯(用於治療寒實,屬於三物類方的其中一種)一起服用。白散也可以服用。(白散原是治療氣濁、唾液腥臭的方劑,現用來治療寒實,故稱「亦可服」)。
文蛤散方:(川文蛤具有斂汗作用,現用來治療煩躁,就像阿仙藥用來治療酒醒一樣。)
- 川文蛤(五兩),以上一種藥材作成散劑。
用法:
- 用沸水和入一錢匕(約 15 克),服用五合(約 250 毫升)。
白散方:(桔梗升提陽氣,巴豆瀉下水飲,貝母化痰)
-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將以上三味藥材搗成細末,其中巴豆需再於臼中研磨。
- 以白飲(米湯)調和服用,強壯者用半錢(約 3 克),虛弱者減量。
- 疾病在膈膜以上,服用後必定嘔吐。疾病在膈膜以下,服用後必定瀉下。
- 吐瀉不暢,服用熱粥一杯。瀉下不止,服用冷粥一杯。
(段落)身熱皮粟。(病在陽者。假令其症似不屬汗治亦必應有桂麻可行之日。而誤遽潠灌之。因反作身熱皮粟之症。而表邪則猶不解。)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潠灌後。表邪不解。惡寒者。五苓散當與。而醫猶以為潠灌不足。而再潠灌之。則益令熱不得化去。)若以水潠之洗之。
(後人代灌字以洗字者。恐讀者以灌。誤為強飲之義也。)益令熱劫不得出。(段落)當汗而不汗。則煩。(此一句。示煩之常理。)假令汗出已。(與五苓散已。)腹中痛。(汗出小便利。津液干而成太陰病者。與桂枝加芍藥湯。今不舉方名者以此症本桂枝所主故也。)加芍藥(三兩)如上法。
白話文:
身體發熱,皮膚上長出小米粒大小的疹子,這是陽氣被困在體內所致。即使症狀看似不屬於出汗治療的範疇,也應該要服用桂枝、麻黃等藥物,等待適當的时机出汗。如果贸然灌水,反而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長疹子,而表面的邪氣仍然沒有去除。身體發熱,想穿衣服蓋住自己,說明表面的邪氣尚未去除。如果在灌水後,表面的邪氣仍然沒有去除,患者仍然感到惡寒,應該服用五苓散。但有些醫生認為灌水不夠,繼續灌水,反而會加重熱氣,使它無法散發出去。如果用冷水灌洗,也會導致熱氣無法散發出去。
出汗是正常的,但如果應該出汗卻不出汗,就會感到煩躁不安。如果已經出汗,也服用了五苓散,但肚子仍然疼痛,說明出汗過多,津液消耗殆盡,導致太陰病。这时候应该服用桂枝加芍藥湯。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方名,但因为这个病症本来就属于桂枝的治疗范围,所以省略了。可以加三两芍药,按照之前的用法服用。
(如桂枝法。)○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太陽之症。)或眩(少陽之症。)冒。(三焦閉塞。神氣不應表。)時如結胸。(非真結胸。)心下痞鞕者。(太陽未解。少陽亦閉塞。故陽氣鬱於心下。)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二穴除太陽之邪。)肝俞。(此除少陽之邪。
蓋太陽邪。從上二穴而去。少陽邪亦向表。故導之肝俞而除之。)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用桂麻。故陽氣大出表。因汗出里液亦乾燥。則雖邪未入胃。亦能一時作讝語。)脈弦(津液乾燥。)五六日(漸將入陽明。)讝語不止。(續不止。遂成陽明本分讝語。)當刺期門(刺以瀉少陽實。
白話文:
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頭頸部疼痛劇烈(這是太陽病症),或頭昏眼花(這是少陽病症),發熱(三焦閉塞,神氣無法到達表面)。感覺像是胸部結塊(但不是真的結胸),心窩部位脹滿疼痛(太陽病沒有解除,少陽也閉塞,所以陽氣鬱積在心窩)。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間和肺俞穴(這兩個穴位可以祛除太陽的邪氣),以及肝俞穴(這個穴位可以祛除少陽的邪氣)。
因為太陽邪氣會從上面兩個穴位散去,少陽邪氣也會往表面走,所以引導它到肝俞穴去除。要注意,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說胡話(使用桂枝麻黃,導致陽氣大量從表面排出,汗液排出體內津液也會乾燥,即使邪氣沒有進入胃部,也能暫時造成說胡話的現象)。脈象弦緊(津液乾燥),五六天後(邪氣逐漸要進入陽明經),如果仍然不停地說胡話(持續不斷,就會變成陽明經的本分病症說胡話),應該針刺期門穴(針刺期門穴可以瀉少陽實熱)。
但邪方向里。故肝俞不足除邪。)○婦人中風。(能久相持。以中風故也。)發熱惡寒。(表症。)經水適來。得之(之。指經水。)七八日。(經水當自止之日數。)熱除而脈遲。(血虛熱隨入經。故脈不利。)身涼。(經脈為客氣所塞。陽氣難達表。)胸脅下滿。如結胸狀。
(經氣不利。心下因結。)讝語者。(心血為熱沸騰。神不得寧。)此為熱入血室也。(經脈謂之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不欲漫用藥。攻無疾之地。)○婦人中風七八日。(得病七八日。是大凡中風轉少陽之日數。)續得寒熱。(自惡寒發熱。至往來寒熱。相接續無有身涼之日。
白話文:
然而邪氣往裏頭走,所以肝俞穴不足以去除邪氣。婦人中風,是因為邪氣久久停留在體內,以致中風。發熱惡寒是表證,月經剛來,得病七八日,月經本應停止,卻熱退脈遲,這是因為血虛熱氣隨之進入經脈,所以脈象不正常。身體發涼,是因為經脈被寒邪阻塞,陽氣難以到達體表。胸脅下滿,像是結胸症狀,這是因為經氣不暢,心下積聚了寒邪。說話不清楚,是因為心血被熱氣沸騰,神志不能安寧。這是熱氣侵入血室,應該刺期門穴,根據病情瀉血。不可漫無目的用藥,無病亂治。婦人中風七八日,這一般是中風轉為少陽病的時日,接著就出現寒熱交替,從惡寒發熱到寒熱往來,持續不斷,沒有身體發涼的日子。
)發作有時。(漸見少陽症。)經水適斷者。(未盡期而斷者。熱遏之也。)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殘血。為熱所結而瘀。)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有結瘀。故邪不能悉入經脈。仍在少陽之分。於是見如瘧狀之症。)小柴胡湯主之。(邪仍在少陽之分。故不得專刺期門。
)○婦人傷寒。(轉屬急。不似前章緩。)發熱。(示初太陽症。)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晝則腠理開通陽氣宣暢之。神亦安寧矣。)暮則讝語如見鬼狀者。(夜則腠理閉塞陽氣鬱屈。心血為沸騰。)此為熱入血室。(經水適來。故邪從下焦入。)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禁行承氣湯及柴胡湯。
白話文:
如果女性在經期剛結束時,出現發熱,並且間歇性發作,白天神志清醒,晚上卻神志不清,說話含糊不清,像看見鬼一樣,這就是熱邪入侵血室的表現。由於熱邪會使血液凝結,因此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作有規律。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另外,如果女性患上傷寒,病情發展迅速,白天發熱,神志清醒,晚上卻神志不清,說話含糊不清,像看見鬼一樣,這是熱邪入侵血室的表現,而且沒有傷及胃氣和上焦,不宜使用承氣湯或柴胡湯。
)必自愈。(因經水通。邪入血室。因經水通。邪去。猶因下利。邪入里。又因下利邪去。)○傷寒六七日。(深於小柴胡湯位一等。)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太陽症也。)微嘔心下支結。(少陽症也。其結者。以邪深且兼表故也。)外證未去者。(未可用大柴胡湯。)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似二陽並病。)○傷寒五六日。(少陽之日數。)已發汗。(得病二三日之時。已行發汗。而不得其法。故表裡。)而復下之。(復虛里。)胸脅滿。(轉屬少陽。)微結。(其結者。以表虛故也。前章結從實。此章結從虛。故有支微之別。)小便不利(津液乾燥。)渴而不嘔。
白話文:
)必自愈。(因為經期來潮,邪氣進入血室。因為經期來潮,邪氣排除。就像因為下痢,邪氣進入體內,然後又因為下痢,邪氣排除。)○傷寒六七日。(病情深於小柴胡湯的位置一等。)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這是太陽症狀。)微嘔心下支結。(這是少陽症狀。其中的結,是因為邪氣深入且兼帶表證的緣故。)外證未去者。(在這種情況下,還不能使用大柴胡湯。)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像是二陽同時患病。)○傷寒五六日。(這是少陽的病程階段。)已經發汗。(在病發二三日時,已經進行了發汗,但方法不當。)卻又下藥。(導致體內更加虛弱。)胸脅滿。(轉向少陽。)微結。(其中的結,是因為表層虛弱的緣故。前一章的結是從實質,這一章的結是從虛弱,因此有支微之別。)小便不利(津液乾燥。)渴而不嘔。
(無水故不嘔。)但頭汗出。(身體已枯燥。但頭諸陽所會。故有微汗。)往來寒熱心煩者。(邪在少陽之症。)此為未解也。(表裡已虛之人。恐醫觀以為諸症皆從虛而起者也。故特插此句。以示仍帶邪。)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桂枝幹薑湯方。(邪位在少陽。故柴胡主之。
又合桂枝甘草湯以救表。又加乾薑牡蠣栝蔞根以救里。),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正氣復。而與邪爭。
白話文:
(由於沒有水分,所以不會嘔吐。)但是頭部會出汗。(身體已經乾燥,但頭部是諸陽會聚的地方,因此會有輕微的汗液。)往來寒熱,心煩的患者。(邪氣在少陽之處。)這是因為邪氣尚未解除。(表裡虛弱的人,恐怕醫生會認為所有症狀都是因為虛引起的,因此特別加上這句話來說明仍然有邪氣存在。)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來治療。
柴胡桂枝幹薑湯的配方
(邪氣位於少陽,因此使用柴胡作為主藥。)另外,再搭配桂枝甘草湯以解救表邪,並添加乾薑、牡蠣、栝蔞根以解救裡邪。
- 柴胡:半斤
- 桂枝:三兩
- 乾薑:三兩
- 栝蔞根:四兩
- 黃芩:三兩
- 牡蠣:三兩
- 甘草:二兩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開,取六升藥液,去除渣滓後,再煎煮取三升藥液。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服用初期可能會感到輕微的煩躁(這是因為正氣甦醒,正在與邪氣對抗)。
)復服汗出便愈。(陽氣益復。津液亦生。邪便除。)○傷寒五六日。(少陽之日數。)頭汗出。(支體皆為邪所圍。但頭諸陽所會。故獨汗出。)微惡寒。手足冷。(二症皆陽氣微結故也。)心下滿。(陽氣不能達表。故實於心下。)口不欲食。(邪未入胃。故腹中不甚惡食。
)大便鞕。(津液乾燥。)脈細者。(蓋小細沉緊脈。今獨揭細者。以少陽篇中有細脈又其似少陰故也。此章雖未歷汗下。而平素虛弱。其陽微。最似前章。)此為陽微結。(陽氣之不能四布也。邪氣結之令然。加微字者。同前章之結也。)必有表復有里也。(其脈細者。陽微結故也。
白話文:
病人服用藥物後出汗,病就好了。這是因為陽氣恢復,津液也再生,邪氣因此去除。傷寒病發作五到六天,這是少陽經的病程。病人頭部出汗,是因為身體各處都被邪氣圍困,而頭部是諸陽經彙集的地方,所以只有頭部出汗。病人稍微感到寒冷,手腳冰冷,這兩種症狀都是陽氣微弱聚集的表現。病人感到心口滿脹,是因為陽氣不能到達體表,所以積聚在心口。病人不想吃東西,是因為邪氣還沒有侵入胃部,所以腹部沒有強烈的不適感。
病人大便乾燥,這是津液不足的表現。脈象細弱,這是因為陽氣微弱聚集的結果,與少陰經的脈象類似。雖然病人沒有經歷過汗出和下利,但平時就體虛,陽氣微弱,跟前章所述的病症很相似。這種情況是陽氣微弱聚集的表現,陽氣無法散布到全身,邪氣阻礙了陽氣的流通。加上「微」字,表示與前章的「結」字相同。病人的脈象細弱,是因為陽氣微弱聚集,所以必然會有表證和里證。
試以症照之。表裡俱見。蓋純陰不得復有外症。乃知此非少陰也。)脈沉亦在裡也。(小細沉緊中。獨揭沉以示邪半在裡。亦字應大便鞕。)汗出為陽微。(汗出。頭汗出也。陽氣充實人。則能自疏通三焦。汗出而解。若不能疏通。則為大結胸也。今邪圍少陽。支體不得汗。
但頭汗出而不見二症者。此人元虛弱陽微故也。)假令純陰結。(純陰指少陰病。)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少陰病。)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此症邪正在少陽。故可與柴胡湯也。)脈雖沉緊。(症已似少陰脈亦似。)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
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病正在少陽而更帶虛故加可字。)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添此二句者。蓋此人舊虛故雖邪去。而尚須津液自復而後始得了了。)○傷寒五六日。(少陽之日數。)嘔而發熱者。(嘔。少陽之嘔。不曰往來寒熱。而曰發熱者。為明邪未全離太陽而成結胸之張本也。
白話文:
觀察病症就知道,表裡都見症狀。純陰狀態下不可能再出現外在症狀,由此可知這不是少陰病。脈象沉也屬於裡症,脈象細、沉、緊、中,其中獨獨沉脈顯示邪氣半在裡,這也和患者大便溏瀉相符。汗出屬於陽氣微弱,汗出指的是頭汗,陽氣充盈的人,就能自行疏通三焦,汗出後病就會解除。如果不能疏通,就會變成大結胸。現在邪氣圍困少陽,四肢不能出汗,只有頭上出汗,但沒有其他兩種症狀,說明此人元氣虛弱,陽氣微弱。假設是純陰狀態下的病症,也就是少陰病,就不會再出現外在症狀,全部都屬於裡症,也就是少陰病。這說明病症一半屬於裡症,一半屬於表症,病邪正在少陽,所以可以用柴胡湯治療。雖然脈象沉緊,症狀也像少陰病,但不能判定為少陰病,這是因為陰氣狀態下不會出汗,而現在頭上卻出汗,由此可知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因為病情屬於少陽病,又帶有虛弱的成分,所以用「可」字。如果病症反反复复,需要等到大便通暢後才能完全康復。這兩句話是補充說明,因為此人體質虛弱,即使邪氣退去,還需要津液自行恢復才能完全康復。傷寒病發病五六日,屬於少陽病的病程,出現嘔吐並發熱,嘔吐是少陽病的症狀,沒有說往來寒熱,而是說發熱,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離開太陽,形成了結胸的病根。
插而字者。有少陽症。又兼太陽症也。)柴胡湯證具。(見二症。而且具胸脅苦滿。不欲飲食等之症。則雖發熱。亦從少陽治法而可也。)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柴胡者和法。故雖誤治後。而有其症。則用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
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熱忽入。)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取下多故也。)柴胡不中與之。(滿而不痛。似胸脅苦滿及心下急。故插此一句。)宜半夏瀉心湯。(痞瀉心湯所主。今此症歷太陽及少陽。故雖痞症。而不可一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等症狀,而且兼具太陽症的表現,就屬於柴胡湯證。即使已經發熱,也應該依照少陽治法治療。如果用其他藥物治療後,柴胡症仍然存在,就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服用過其他藥物,再次服用柴胡湯也不會產生副作用,因為柴胡是和解之藥,即使誤治後仍有柴胡症,使用它也不會產生逆轉。服用柴胡湯後,應該會出現蒸蒸而振卻發熱,並且出汗解熱。如果出現心下滿且鞕痛的症狀,則屬於結胸,這是因為熱氣突然進入體內導致的,應該服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只是心下滿而沒有疼痛,則屬於痞,這是因為長期服用瀉下藥導致的,不適合使用柴胡湯。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因為痞症是由瀉心湯主治的,但由於這個病症經歷了太陽症和少陽症,因此即使是痞症也不能直接服用一瀉心湯。
所以用宜字也。乃乾薑復里陽。人參生津液。甘草大棗和胃。其君半夏者以下後胃中虛水氣易留故也。)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斤),黃芩,乾薑,人參(已上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太陽少陽並病。(此章前章之解也。嘔即少陽症。發熱即太陽症。今不復說症。故去與字。)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段落。○此即心下滿而鞕痛之略文也。)下利不止。(取下多故。)水漿不下。(下利不止。故熱不郁。)其人心煩。(熱不郁者。
白話文:
所以才用「宜」字,因為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陽氣,人參可以滋生津液,甘草和大棗可以調和胃氣。而以半夏為主藥,是因為後胃虛寒,水氣容易停滯的緣故。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斤),黃芩,乾薑,人參(以上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將以上七味藥材,以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太陽少陽並病:
(這段是承接上章的解釋。嘔吐是少陽症,發熱是太陽症,這裡不再重複說明病症,所以省略「與」字。)卻反向下瀉,形成結胸,心下脹滿疼痛。(此段省略了「心下滿而鞕痛」的詳細描述。)瀉痢不止。(因為瀉下太多。)水漿難以下嚥。(瀉痢不止,所以熱氣不鬱結。)患者心煩意亂。(熱氣不鬱結的表現。)
當不作煩。故插其人二字。今反作煩者。是虛煩也。)脈浮而緊。(浮太陽脈緊少陽脈插而字。以明非麻黃之脈。今以脈察之。邪未離少陽。當與柴胡湯也。)而復下之。(若誤為煩里邪令然。而下之。則里陽益虛。)緊反入里。則作痞。(緊津液乾燥之脈。屬虛者復之。
則不能成結胸。乃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雖滿而無水。但微陽為邪所壓。而痞於心下也。成本心煩下加一圈。恐衍。當削之為一章看之也。)○太陽(實人故用十棗湯。若虛人則用豬苓湯。)中風。(中風故止痞。若傷寒則必成結胸。)下利嘔逆。(水甚多。故表邪迫里則作此症。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感到煩躁,就應該加「插其人」二字,現在病人反而感到煩躁,這是虛煩。脈象浮而緊,浮太陽脈緊少陽脈,加「插而」二字是为了表明不是麻黃的脉象。现在根据脉象判断,邪氣尚未离开少陽,应该服用柴胡汤。如果誤以為是煩躁是因為里邪導致,而使用下泻的药物,則會使里陽更加虛弱。緊脉反入里,就会导致痞症。紧脉是津液干燥的脉象,屬於虛弱,如果再使用下泻的药物,就無法形成結胸,只会形成痞症。按壓腹部時感覺濕潤,只是气痞而已,虽然腹部胀满,但没有积水,只是微阳被邪氣压迫,导致心下痞塞。原本在心煩下加了一圈,可能多餘,應該把它削去,當作一章来看。太陽中風,因為是實證,所以使用十枣汤。如果是虚證,则使用猪苓汤。中風导致痞症,如果是伤寒,则必定会形成結胸。下利呕逆,是因为水太多,所以表邪迫入里,就会出现这些症状。
)表解者。乃可攻之。(用十棗湯即是也。)其人(以下。說表解後之症也。表已解則下利嘔逆亦差。但有熱熱以下症。)熱熱汗出。發作有時。(水阻陽。故令汗出有時。)頭痛(水阻陽。令其不能四布。故陽升沖頭。所以有痛也。)心下痞。(中風邪微雖有水而不能成結胸。
)鞕滿引脅下痛。(邪雖微而帶水。故見症如此。)乾嘔短氣。(水令然。)汗出不惡寒者。(再言汗者汗頭痛俱最疑太陽。故結以不惡寒一症。而示上二症。亦非太陽之微。)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十棗湯方。(三物逐水。大棗護咽。)芫花甘遂大戟大棗(十枚),上三味等分。
白話文:
如果表症已經解除了,就可以攻治。可以用十棗湯,這表示表症已經解除,但還有熱邪在裡,會出現一些症狀,比如發熱、出汗,並且發作時間不固定,這是因為水阻礙了陽氣,導致出汗不規律。還會有頭痛,也是因為水阻礙陽氣,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陽氣上衝頭部,所以會痛。胸口也會覺得悶,這是因為雖然有風邪,但水氣不足以形成結胸。還有小腹脹滿,並牽連到脅肋下疼痛,這是因為邪氣雖然微弱,但帶有水氣,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也會乾嘔、呼吸短促,這是因為水氣影響了呼吸。雖然出汗,卻不覺得寒冷,這也是太陽病的典型症狀。這些症狀都表明表症已經解除,但里症尚未和解,可以用十棗湯治療。十棗湯的藥方包括芫花、甘遂、大戟和十枚大棗,三味藥等分。芫花、甘遂和大戟可以逐水,大棗可以保護咽喉。
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先食服者。以便於逐水故也。)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服一錢半。)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太陽病。醫發汗。(蓋用麻黃湯。然不知藥少病不愈。
反自以為誤治。而遽用下劑若燒針。其為嘗自用麻黃湯故轉治法急。)遂發熱惡寒。(未發熱之症。得湯而始見熱。)因復下之。心下痞。(亡陽人雖下之而不能成結胸。)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陰氣指潤澤。陽氣指溫暖。)無陽則陰獨。(段落○陰指身體髮膚。凡人身陽氣竭則陰質獨存。
白話文:
將藥材分別搗碎成粉末,用一升半的水,先煮十枚肥大的大棗,取八合的藥汁,濾去藥渣,加入藥粉。體質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體弱的人服用半錢,溫熱服下。清晨服用(飯前服用,以便於利水)。如果瀉下很少,病症沒有消除,第二天再服用,加半錢(共服一錢半)。瀉下順暢之後,以稀粥調養身體。太陽病,醫生應當發汗。(通常用麻黃湯。但是如果藥量不足,病症沒有治癒,反倒以為是誤治,就急忙用下瀉藥或燒針灸治。這是因為之前曾經服用過麻黃湯,所以轉而採用急性的治療方法。)結果就發熱惡寒。(原本沒有發熱的症狀,服用麻黃湯之後才出現發熱。)於是又用下瀉藥,出現心下痞滿。(陽氣虛弱的人,即使服用下瀉藥,也不能形成結胸。)表裡都虛弱,陰陽氣都耗竭。(陰氣指潤澤,陽氣指溫暖。)沒有陽氣,就只有陰氣。(身體的皮膚和毛髮都屬於陰,人體的陽氣耗竭,就只剩下陰質。)
即死人也。上陰陽謂氣謂用。下陰陽謂質謂體。)復加燒針。(醫用麻黃湯。見症加。以為治不得法。而遽行燒針。表陽遂極虛。)因胸煩。(不犯里。故不曰心。而曰胸。)面色青黃。(青虛甚也。黃火毒也。)膚瞤者。(極虛。故微陽力不足使筋肉瞤。唯肌膚瞤)難治。
今色微黃。手足溫者。(太陰症。)易愈。(表裡俱虛者死。表虛甚者難治。不甚者易愈。)心下痞。(不因下而痞者。用攻擊劑。)按之濡。(無水故濡。)其脈(痞元虛症。脈當沉。而今浮。故加其字。)關上浮者。(結胸曰寸脈浮。今曰關脈浮者。痞元虛症。其邪之結。
低於結胸一結故也。)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大黃黃連瀉心湯方。(邪低且無水。故大黃下邪。黃連降上逆。),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痞元虛症。不欲大泄下。故不煮服。)○心下痞。(略按之濡之三字。)而復惡寒汗出者。
白話文:
即使是死人,也有上陰陽(指氣、作用)和下陰陽(指質、身體)。(醫師)又加上灸針。(醫師用麻黃湯,根據症狀追加,認為治療方法不對,而倉促進行灸針,導致表陽極度虛弱。)因此胸部煩悶。(不侵犯裡部,所以不說心,而說胸。)面色青黃。(青色代表虛弱嚴重,黃色代表火毒。)皮膚乾燥的人。(極度虛弱,所以微弱的陽氣不足以使肌肉乾燥,只有皮膚乾燥)難以治療。
現在面色微黃,手腳溫暖。(太陰症。)容易癒合。(表裡都虛弱的人會死亡,表虛嚴重的人難以治療,不嚴重的人容易癒合。)心窩痞滿。(不因裡部的原因而痞滿,用攻伐藥物。)按壓感覺濕潤。(沒有水分所以濕潤。)它的脈象(痞塊的根本虛弱證,脈象應沉,而現在浮,所以加上「其」字。)關脈(寸脈浮動稱為結胸,現在說關脈浮動,是因為痞塊的根本虛弱,其邪氣結紮。)低於結胸的一結,因此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邪氣低且無水,所以用大黃瀉邪,黃連降逆。)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上兩味藥,用麻沸湯二升浸泡,稍等擰去藥渣,分兩次溫服。(痞塊的根本虛弱證,不希望大洩大下,所以不煎煮服用。)心窩痞滿。(略去「按之濡」三字。)而又有惡寒出汗的症狀。
(邪侵里之後。陽氣猶不旺於表。而見此二症。痞元裡虛。今復兼表。故插而復之二字。)附子瀉心湯主之。(表虛故不得已用附子。而痞固不好附子。故加黃芩。以清解鬱熱。)○以本下之。(雖誤下。而邪未入里。)故心下痞。(里陽虛。水留作痞。)與瀉心湯。痞(痞因水。
故瀉心湯法。不見效。)不解。(邪未解。)其人渴而口燥煩。(表仍有邪有熱。而裡虛津液不續。故作口燥煩之症。加口字者。以系表熱故也。)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傷寒(以大邪後。故里虛至見以下症。)汗出。(此二字。見表亦虛。)解之後。胃中不和。(邪雖解而陽氣虛。
白話文:
當外邪入侵到身體內部(裡)時,身體的陽氣在表面並未完全恢復強盛,這時出現了兩種症狀:心下痞塞(腹部脹滿感)和體表虛弱。這是因為身體內部已經虛弱,現在又加上了表面的虛弱,所以出現了「痞元裡虛,今復兼表」的狀況。
治療方法為使用附子瀉心湯。這主要是因為身體表面虛弱,因此不得不使用附子來補充。但心下痞塞的原因並非適合使用附子,所以加入黃芩來清解鬱熱。
如果原本就應該下藥治療,但錯誤地進行了下藥,而邪氣尚未進入內臟,則會導致心下痞塞的現象。這是因為內臟的陽氣虛弱,水分積聚形成痞塞,需要使用瀉心湯來治療。但由於痞塞的原因是水積聚,因此即使使用瀉心湯,也可能無法有效改善症狀。
如果症狀仍然沒有改善,表示邪氣仍未解除。患者可能會感到口渴和口乾舌燥,這表明表面仍有邪氣和熱氣,而內部虛弱,津液不能持續供應,因此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如果患者小便不順暢,則需要用五苓散來治療。
這段文字描述了傷寒病的進展過程,特別是在大邪氣後,身體內部變得虛弱,引發了多種症狀,如汗出、胃中不和等。在邪氣被解除後,雖然表面上看來病情有所緩解,但體內的陽氣仍然虛弱,需要進一步調理。
故不能化飲食。)心下痞鞕。(有物故鞕。)乾噫食臭。(食不化。頑然在胃口。)脅下有水氣。(胃口有食腸中有水。)腹中雷鳴。(腸中虛松。故氣推則作聲。)下利者。(胃陽不行。)生薑瀉心湯主之。(生薑鼓舞胃陽化食。)○傷寒中風。(誤下作痞不獨太陽。)醫(自為之。
故見痞乃攻。)反下之。(誤用巴豆之丸。)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服藥之日。大下數十行。)穀不化。(胃中所在之食物。一日下利盡。)腹中雷鳴。心下痞鞕(客氣上逆。)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邪尾仍圍少陽。虛陽不能四布。故作滿乾嘔心煩。插而字者。為示其因之異也。
白話文:
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心口堵塞。像是胃裡有東西堵住一樣。乾嘔、食物有臭味。食物沒有消化,硬生生地留在胃裡。脅下有水氣。胃裡有食物,腸道中有水。肚子裡咕嚕咕嚕響。腸道虛弱鬆弛,所以氣體推動就會發出聲音。拉肚子。胃陽氣不足。生薑瀉心湯可以治療。生薑可以促進胃陽氣消化食物。傷寒中風。誤用下瀉藥會導致心口堵塞,不只是太陽經的問題。醫生誤用下瀉藥。病人因此拉肚子。每天拉肚子很多次。吃了藥之後,拉了很多次肚子。食物沒有消化。胃裡的食物都拉光了。肚子裡咕嚕咕嚕響。心口堵塞,像是被東西堵住一樣,而且脹滿。乾嘔、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邪氣殘餘仍在少陽經,虛陽氣無法散佈,所以出現脹滿、乾嘔、心煩意亂的症狀。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醫見下後作痞。因與大黃黃連瀉心湯。)其痞益甚。(再用利藥下之。里陽重虛。其少陽之邪隨入故痞益甚。)此非結熱。(非邪結熱實者。)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客氣。客邪之氣也。虛陽戴邪而上逆。)甘草瀉心湯主之。
(再誤利藥。故以甘草乾姜復里陽。半夏燥胃。芩連推心下而除痞。蓋此方主溫而兼攻痞。)○傷寒(傷寒故雖利不止。亦能作痞。)服湯藥。(湯藥。蓋大承氣湯之輩也。今書湯藥者。明寒藥虛里之甚也。)下利不止。(止者。作結胸。)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當醫生觀察到病人的心下部位出現「痞」的症狀時,這表示病情尚未完全恢復,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次進行下法治療,就會導致「痞」的症狀加重。這時候,醫生可能會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進行治療。然而,這樣做反而使得「痞」的症狀更加嚴重。這是因為,如果體內的陽氣已經非常虛弱,那麼少陽邪氣就很容易進入體內,進一步加重了「痞」的症狀。這並不是因為有邪氣聚集而形成熱結,而是因為胃中虛弱,導致外來邪氣上逆,引發了硬塊的症狀。這時候,「甘草瀉心湯」就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
如果再次錯誤地使用下法的藥物,那麼就需要用「甘草乾姜」來補充體內的陽氣,並使用「半夏」來幫助消化,以及「黃芩、黃連」來推導心下的氣體,消除「痞」的症狀。這個方子既有溫和的特性,又能針對「痞」進行治療。
在傷寒的情況下,即使使用了下法的藥物仍然不能停止下利,也可能會出現「痞」的症狀。如果使用了湯藥,特別是如「大承氣湯」這樣的強烈下法藥物,那麼可能會導致下利不停,並且心下部位出現「痞」和「鞕」的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進行治療。
功成邪除。)復以他藥下之。(再下之故津液虛。精神未了了者。誤認以為病不盡。而復用調胃承氣之輩下之。)利不止。(三行寒藥。里陽大虛。中下二焦俱不守。)醫以理中與之。(見利不止。始覺三行寒藥之誤。因與理中丸。)利益甚。(陽氣胃水逃腸。而下焦不守。
膀胱亦已失職。故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禹餘糧固太陽。赤石脂引禹餘糧到大腸。又兼收斂。)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導之膀胱。則胃陽隨暢及腸。而下利止曰利小便者。蓋謂用真武湯之類也。)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已上二味。
白話文:
疾病痊癒後,邪氣消除。(但)再次使用其他藥物瀉下。(再次瀉下導致津液虛虧。精神不振的人誤認為病情未癒,而再次使用調胃承氣類的藥物瀉下。)瀉下不止。(服用三行寒藥,使裡陽大虛,中下二焦統攝無力。)醫生給患者服用理中丸。(見瀉下不止,才發覺三行寒藥的錯誤,因此給予理中丸。)收效顯著。(陽氣和胃液從腸道中流失,而下焦不能固攝。)
膀胱也已失職。所以瀉下收效顯著。)理中丸的功效是調理中焦,但這裡的瀉下發生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應對此。([禹餘糧]固攝太陽經。[赤石脂]引導禹餘糧到大腸,同時具有收斂作用。)瀉下仍不止的,應利小便。(引導膀胱,則胃陽順暢並影響到腸道,而瀉下就會停止。所謂利小便,指的是使用[真武湯]之類的藥物。)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以上兩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傷寒(見邪進急。)吐下後。(誤攻無疾之地。)發汗(後表亦誤。然邪未全入里。故雖後。而不為無效。)虛煩脈甚微。八九日。(虛煩脈甚微。此向死。而若過期至八九日。則里陽漸復。而作以下症。)心下痞鞕。(虛陽令然。)脅下痛。
(津液乾燥。)氣上衝咽喉。(陽氣不得從經脈。但遵大路。)眩冒。(津液乾燥。經脈不利陽氣不能充頭。故作眩。神氣失所依。不能達表。故作冒。蓋眩冒者。陽氣欲行。不得行。則作焉。少陽亦有此症。理同。)經脈動惕者。(津液未復。陽氣不易行故也。陽症發汗過多者亦有此症理同。
白話文:
用六升水煮到剩兩升,去掉渣分三次服用。如果得了傷寒病,出現了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在發汗治療之後,病人會感到身體疲倦、脈搏很弱,經過八九天後,可能會出現胸悶硬結、肋骨下方疼痛、口渴喉嚨乾燥等症狀,同時還可能伴有眼睛昏花、耳鳴等症狀,這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經絡不暢,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所致。此外,如果是因陽性病症而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也可能會引起這些症狀。
)久而成痿。(津液大虛。幸不即死。卒成痿。蓋經干之極。至筋枯。則雖里陽復。而不能復遵舊路。四支乃廢。)○傷寒(邪本重。故解後見虛。)發汗。若吐若下。(傷寒發汗邪已解矣。然邪本重故稍有侵里者。醫不知其侵里之微。誤以為殘邪猶大。而用大承氣湯瓜蒂散之輩。
故致表裡虛。)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氣噫而痞不除者。以津液虛里陽不能四布故也。)旋覆代赭石湯主之。(特舉二物之名以示異生薑瀉心湯之意。)旋覆代赭石湯方。(旋覆花迎胃陽令之通。代赭石鎮壓虛氣上逆。其他如生薑瀉心湯之意也。蓋彼未犯下。且胃中不和甚至作下利。
白話文:
長久下去就會變成痿痺。(津液極度虛弱,幸運的是沒有立即死亡,最終變成了痿痺。因為超過了經絡的承受極限,以致經筋枯竭,即使裏陽恢復,也不能再遵循舊的途徑。所以四肢才廢掉。)○傷寒(邪氣本質嚴重,所以解熱後出現虛弱的症狀。)發汗,如果吐瀉的話。(傷寒發汗後邪氣已經解除,但是邪氣本質嚴重,所以會稍稍侵犯裏陽,醫生不知道侵犯裏陽的症狀輕微,誤認為殘餘的邪氣仍然很嚴重,而使用大承氣湯[瓜蒂散]之類的藥方,所以導致表裡虛弱。)解熱後心窩以下出現痞堵的感覺、呃逆不消除的(出現氣體呃逆和痞堵的症狀卻不消除的,是因為津液虛弱,裏陽不能四處運行所致。)旋覆[代赭石湯]主治。(特別列出這兩種藥材的名稱,用來表示它不同於生薑瀉心湯的用意。)旋覆[代赭石]湯的方劑。(旋覆花引導胃中的陽氣使胃氣通暢,代赭石鎮壓虛氣上逆,其他與生薑瀉心湯的用意相同,因為患者未出現下利,而且胃中不和,甚至會出現下痢。
故用芩連急攻痞。此內外大虛。而其症不急。故代苦寒以二物。),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上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虛人用石藥故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下復。(下字之上。略傷寒發汗之四字。)不可更行桂枝湯。(邪所在深。故不欲徒虛表。是所以不可更行發汗劑也。)若(前章以汗下。邪解。今若不解而見以下之症。則可與麻杏甘石湯也。)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未歷下者。此湯所主。
白話文:
因此使用黃芩、黃連急攻痞症。因為病人內外都虛弱,但症狀不急,所以用甘草、半夏代替苦寒藥性。準備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虛弱的人服用石藥,所以要再煎一次,取三升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接著往下看(省略了傷寒發汗的四個字)。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因為邪氣深在體內,所以不希望單純地虛表,這就是不應該再服用發汗劑的原因。如果(前面用汗法或下法,邪氣已經消散,如果現在邪氣沒有消散,出現以下的症狀,就可以服用麻杏甘石湯)。汗出且喘,沒有發熱的,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還沒經過下法的,這個湯藥就能治。
已歷汗下者。又以麻黃疏通權也。非正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未轉陽明。而遽下之。故不曰未解。而曰未除。)遂協熱而利。(邪入。熱不支而下利。)利下不止。(熱利下。而不止里陽遂虛。)心下痞鞕。(虛陽上逆。故痞。邪塞故鞕。)表裡不解者。
(熱除邪存。是近少陰病。故治從溫胃以除邪之法。)桂枝人參湯主之。桂枝人參湯方。(桂枝甘草湯以防表邪入。理中湯以溫裡寒。),桂枝(四兩),甘草(四兩),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以氣成功。
白話文:
已經經過汗出和瀉下的治療。再用麻黃通暢表證,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太陽病。外證尚未去除。卻多次瀉下。(未轉變成陽明病,就急著瀉下。所以不說是未解決,而是說未去除。)於是邪氣與身體正氣相合而導致下利。(邪氣侵入。溫熱不能支撐,所以發生下利。)下利不止。(溫熱引起下利,不止裏陽就會虛弱。)心下痞滿,腹中氣結。(虛陽上逆,所以痞滿。邪氣堵塞,所以氣結。)表裡未解者。
(溫熱已除,邪氣尚存。這接近少陰病。所以治療從溫胃除邪的方法。)桂枝人參湯主治。桂枝人參湯方。(桂枝甘草湯防止表邪侵入。理中湯溫暖內裡寒氣。)桂枝(四兩),甘草(四兩),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以上五味藥。用九升水。先煮四味藥。取五升。加入桂枝。(以氣(指桂枝藥性的揮發)成功。
故忌久煮。)更煮取三升。(恐脫去滓之二字。)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補藥故等服間。)○傷寒大下之後。(暴攻。)復發汗。雖後亦邪減心下痞。(不成結胸者。以邪未全入里故也。)惡寒者。表未解也。(示惡寒不因虛。)不可攻痞。(恐表邪復入里。)當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中風主藥故曰宜。)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歷汗下故曰宜。蓋雖已歷汗下。而不至大虛。故不中行半夏瀉心湯。)○傷寒發熱。(不舉惡寒。而舉發熱者。示本屬實也。)汗出(發汗不得法。徒令表虛而已。)不解。心下痞鞕。(表液乾燥。
白話文:
因此,煮藥不宜時間過長。再煮一次,得到三升藥汁。避免去掉藥渣。溫服一升。每日兩次,晚上一次。對於補藥來說,應在每次服藥之間服用。
若是在傷寒症狀下,大便排空後,再次發汗,即使在發汗後,病邪仍有所減少,但心下有痞塞感(但沒有形成結胸的情況),這是因為病邪尚未完全進入內臟。如果有畏寒的症狀,表明表症尚未解除。這種情況下不應對痞塞進行治療,以防病邪重新進入內臟。應該首先解決表症。
表症解除後,纔可對痞塞進行治療。解表應使用桂枝湯(中風的主藥,所以稱為宜)。對痞塞的治療則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經歷過發汗和下藥後,稱為宜。雖然已經經過發汗和下藥,但並未導致嚴重虛弱,所以不適合使用半夏瀉心湯)。
若在傷寒期間出現發熱(而不是惡寒),但發汗方式不當,只是讓表症變得虛弱。如果發熱症狀持續不解,心下有痞塞和硬結感,這表明體內的水分已經乾燥。
里陽郁屈。)嘔吐而下利者。(邪首入里。里陽欲出表。而少陽仍有邪圍。故吐且利。其理猶二陽合病自吐自利者也。)大柴胡湯主之。(本章誤下者。故心下急鬱郁微煩。此章誤汗者。故有痞鞕吐利。蓋津液之亡。自有表裡之別。)○病(通三陽三陰之辭。)如桂枝證。(是故屬太陽篇。
)頭不痛。項不強。(表已除。)寸脈微浮。(表已除故微也。寒抑陽故浮也。此似桂枝脈。)胸中痞鞕。(寒圍胸故陽氣鬱。)氣上衝咽喉。(不能四布。故唯遵大路。)不得息者。(肺管不利。)此為胸有寒也。(寒謂邪也。不直言邪者。以章首已曰病故也。或飲或痰。
白話文:
体内阳气郁结,导致呕吐腹泻。病邪入侵内里,阳气想要往外散发,但少阳经脉还被邪气包围,因此出现呕吐和腹泻。这就像二阳合病,也会出现自吐自泻的情况。大柴胡汤可以治疗。本章误下会导致心下急迫郁闷,轻微烦躁;本章误汗会导致胸闷痞满、呕吐腹泻,因为津液的流失,导致表里之间阴阳失衡。
这种病症兼具三阳三阴的症状,类似桂枝证。但患者头不痛、项不强,说明表证已除。寸脉微浮,也说明表证已除,寒气抑制阳气而导致脉浮。这与桂枝证的脉象类似。胸中痞满,是因为寒邪包围胸部,导致阳气郁结。气上冲咽喉,是因为阳气无法四散流通,只能沿着大路向上冲。呼吸困难,是因为肺气不通畅。这都是胸中有寒邪的表现。这里用“寒”来代指邪气,因为章首已经说过“病”,所以这里就不直说“邪气”了。患者可能出现饮水困难或痰多。
或宿食。邪所依不一。而皆能阻陽之物。乃泛言寒。以通於諸篇。)當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元吐宿食在上脘者之藥也。今雖無宿食。而亦胸中有邪。故借用以吐之。故曰宜。)瓜蒂散方。(瓜蒂苦寒。抑陽而激之。赤小豆甘腥。以助吐。),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上二味。
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別搗而後合治之。治謂治紛亂。)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香豉護胃。)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汗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疑衍一少字。)加。(加前服也。)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恐竭津液。)○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
白話文:
如果是有宿食,或是有邪氣停留,這些都是阻礙陽氣的因素,都可以泛稱為寒。當要吐出來的時候,可以使用瓜蒂散。瓜蒂散原本是治療宿食停留在上脘的藥物,現在雖然沒有宿食,但胸中也有邪氣,所以借用瓜蒂散來吐出。瓜蒂散的配方是:瓜蒂味苦寒,可以抑制陽氣並激發它,赤小豆味甘腥,可以幫助吐出。將瓜蒂和赤小豆各取一份,分別搗碎過篩,再混合在一起。取一錢匕的瓜蒂散,加入一合香豉(香豉可以保護胃),用七合熱水煮成稀粥,去掉渣滓,取汁和瓜蒂散一起溫熱服用。如果沒有吐出來,可以少量多次服用,直到吐出來為止。體弱血虛的人,不能服用瓜蒂散,以免耗損津液。如果病患的脅下原本就有痞塊,一直延伸到臍旁,……
(藏素津液虛。陽氣不易行。漸作氣痞。氣積則遂連及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痞塞則藏益虛。方此時外偶有感風寒。則其邪之侵入。必先於陽虛之處。於是遂成藏結。諸藏為邪所襲。正氣益不通。則屈曲鬱閉。不唯臍傍溢及陰筋。其作痛者。與邪爭也。)此名藏結死。
(此為邪結於藏而死也。非為痞死。前諸章皆論痞。故今又舉一種痞。以盡其變。)○傷寒病。(通三陽而論之。故曰病。其邪能竟表裡。故曰傷寒。)若吐若下後。(雖誤下之。里陰頗虛。而其人素實。故表邪不得直入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日久表邪漸迫里。故陽氣成熱而結於裡。
白話文:
體內津液不足,陽氣運行不暢,逐漸出現氣痞,氣積聚後蔓延到臍周,疼痛牽扯到小腹,並深入陰筋。氣機阻塞,則體內津液更加不足,此時如果不小心受了風寒,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首先侵襲陽氣虛弱的地方,形成結塊。各個臟腑被邪氣侵襲,正氣更加不通暢,導致氣機鬱結不通,不僅臍周疼痛,還波及陰筋,疼痛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表現。這種情況稱為藏結死。
這是指邪氣結聚在臟腑而導致死亡,不是因為氣痞而死。前面各章都討論了氣痞,現在又舉出另一種氣痞,目的是要講述氣痞的各種變化。傷寒病,因為它會影響三陽經,所以稱為病。傷寒邪氣能夠侵犯表裡兩層,所以稱為傷寒。如果患者在發病後嘔吐或腹瀉,即使是誤服瀉藥,導致里陰虛弱,但如果患者體質原本較好,表邪就不能直接侵入內裡。發病七到八天症狀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內裡。這是因為時間久了,表邪逐漸逼近內裡,導致陽氣化熱,並在內裡形成結塊。
)表裡俱熱。(里陽積者出表。表亦有邪故熱。)時時惡風。(以未發汗大表不和。故雖作熱。亦時時惡風。)大渴。(里陰虛乏。且表裡俱熱故也。)舌上乾燥而煩。(裡虛表郁。則口舌最燥煩。口舌之煩。猶五苓散之章之理。)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歷攻擊。
故加人參以補津液。)○傷寒(蓋初麻黃湯之症。而其人則津液舊微虛者。)無大熱。(表熱為邪所抑。故伏於裡。)口燥渴。(邪迫少陽。胃中熱甚。)心煩。(溢於里之熱欲出表。而津液舊虛之經絡不利。陽氣乃鬱於心胸。)背微惡寒者。(背者元陽氣之所背。加之邪氣與表虛故益不能達。
白話文:
患者表現出裡熱外熱,因為裡面的陽氣積聚,導致外熱,而外邊也存在邪氣,所以也熱。患者經常怕風,這是因為尚未發汗,導致表氣不和,雖然身體發熱,但仍然怕風。患者口渴,因為裡面的陰液虛乏,加上表裡俱熱。舌頭乾燥且煩躁,這是因為裡虛表郁,導致口舌最乾燥煩躁,口舌煩躁的原理和五苓散的功效類似。患者想要喝大量的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因為此方可以攻擊邪氣,並且加入人參補益津液。
患者患有傷寒,可能是因為初期的麻黃湯症狀,但是患者本身津液就微弱虛虛。患者沒有明顯的發熱,因為表熱被邪氣抑制,所以潛藏在裡。患者口乾渴,因為邪氣迫使少陽,導致胃中熱盛。患者心煩,是因為裡面的熱氣想要發散到外邊,但是患者津液本來就虛,經絡不通暢,陽氣就鬱積在心胸。患者背部稍微怕冷,因為背部是元陽氣所背的地方,再加上邪氣與表虛,所以元陽氣就更加無法到達背部。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加人參補津液。令里陽依之以達大表。前章裡虛表郁。此章表虛里郁。並舉以盡其變。)○傷寒(此章論麻黃湯白虎湯之別。以釋前二章。)脈浮。發熱無汗。(此脈症。麻黃白虎俱有之。而加之以脈緊惡寒喘則麻黃。以渴欲飲水則白虎。)其表不解者。
(指其表者。即所謂脈緊惡寒喘也。)不可與白虎湯。(略加人參之三字者。以表裡之別。不在人參而在白虎也。)渴欲飲水。(即前章所謂渴欲飲數升者也。)無表證者。(表證。所謂脈緊惡寒喘也。此已傷寒則初必有脈浮緊發熱惡寒無汗而喘之症矣。故論麻黃湯則曰已解未解。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主要針對表虛里郁的症狀,用人參補益津液,讓陽氣順利到達體表。之前講的是裡虛表郁,現在講的是表虛里郁,兩種情況都提出來,以顯示病變的多樣性。
這章講的是麻黃湯和白虎湯的區別,用來解釋前兩章的內容。患者脈象浮,發熱無汗,這種脈症麻黃湯和白虎湯都有,但如果脈緊、惡寒、喘,就要用麻黃湯;如果渴欲飲水,就要用白虎湯。
如果患者沒有表證,也就是沒有脈緊、惡寒、喘的症狀,就不能用白虎湯。雖然白虎湯裡面加了人參,但表裡之別不在人參,而在於白虎湯本身。患者渴欲飲水,就是之前提到的渴欲飲數升。如果患者沒有表證,說明已經傷寒了,一開始肯定會有脈浮、緊、發熱、惡寒、無汗、喘的症狀。所以講麻黃湯的時候,就分為已經解表和還沒解表的兩種情況。
今論白虎湯則此已是三陽合病之症。不必具太陽傷寒全症矣。故曰有無。)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曰加人參。以明釋前章意。)○太陽少陽並病。(再出故略與字。)心下鞕。(論痞鞕來。故先舉此症。以成篇次。○二陽並病。故心下鞕。其理見前。)頸項強。(邪入少陽。
而仍微兼太陽。則必頸項強。專太陽則項強頸不強。蓋邪入少陽。則三焦俱閉塞難通。且表仍有邪圍。故陽氣欲升難升。諸經俱滿而至強直。若太陽病。則三焦不塞。其表亦陽氣之所向者邪不能遏。故頸不強。)而眩者。(前主頭項強痛論之。故太陽為主。此主心下鞕論之。
故少陽為主。乃代或字以而字。又去冒時如結胸二症。)當刺大椎肺俞。(經日久。邪亦漸減。故治表則里陽發達。三焦因之通。少陽亦自解矣。)慎勿下之。(恐醫見心下痞鞕用瀉心湯。故特戒之。)○太陽與少陽合病。(二陽為邪所塞。胃氣不運。所以下利也。)自下利者。
白話文:
現在討論白虎湯時,這是三陽合病的證狀。不一定具備太陽傷寒的全症狀。因此說有或沒有。)白虎加人參湯主治。(這裡說加人參,用來明白說明前一章節的意思。)○太陽少陽並病。(再次出現故稍微與少陽並病。)心下痞滿。(論述痞滿,因此先舉出此證狀,以完成篇章順序。○二陽並病,所以心下痞滿,其道理見於前面。)頸項僵硬。(邪氣進入少陽,而且仍然稍微兼有太陽,那麼一定頸項僵硬。專屬於太陽,那麼項部僵硬而頸部不僵硬。蓋邪氣進入少陽,則三焦都阻塞難以通暢。且表裡仍有邪氣包圍,因此陽氣欲升難升,諸經都充滿而導致僵直。若太陽病,則三焦不阻塞,其表也是陽氣所向,邪氣不能遏阻。因此頸部不僵硬。)而眩暈的。(前述主治頭項僵硬疼痛,所以以太陽為主。這裡主治心下痞滿,所以以少陽為主。於是代替「或」字用「而」字,又去除了冒似結胸的兩個證狀。)應針刺大椎肺俞穴。(時日長久,邪氣也逐漸減少,因此治療表裡,則裡陽發達,三焦因此而通暢,少陽也自己解除了。)謹慎不要瀉下。(恐怕醫師看到心下痞滿用瀉心湯,因此特別戒告。)○太陽與少陽合病。(二陽被邪氣阻塞,胃氣不運行,所以下利。)自己下利的。
(太陽陽明合病者。下利其正症也。少陽合病。則邪未入里。故不必下利。故除病下之者字。而置利下。)與黃芩湯。(症急故無變化。故曰與。)若嘔者。(嘔如太陽陽明合病之理也。彼曰不下利但嘔。此曰若。蓋初曰必。故不下利而嘔者。不得單曰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雖嘔亦尚不離黃芩湯中之治法。故曰主之。)黃芩湯方。(黃芩。微擊里陽。則少陽之邪隨將入。乃因其邪之動搖。而里陽激發。遂連太陽少陽。而送邪於表。芍藥聚津液。供里陽激發之用。甘草大棗以養胃。)黃芩(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
白話文:
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是應該瀉下的症狀。少陽經同時生病,則是邪氣尚未進入內里,所以不需要瀉下。因此把「除病下之者」改成「利下」。可以用黃芩湯,因為症狀急迫,沒有時間變化,所以直接用藥。如果病人嘔吐,這也是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的道理。那邊說的是不瀉下而嘔吐,這裡說的是「若」,因為之前說的是「必」,所以不瀉下而嘔吐的情況,不能直接說「若」。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雖然嘔吐,但治療方法還是不脫離黃芩湯的原則。黃芩湯的組成是:黃芩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黃芩可以稍微刺激裡陽,使少陽經的邪氣隨之進入,然後藉由邪氣的動搖,激發裡陽,進而連動太陽和少陽經,將邪氣送至體表。芍藥可以聚集津液,供裡陽激發使用。甘草和大棗則可以滋養胃氣。
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擊里陽頻則邪隨入。故不得頻服。○以治法淺深。為篇次。)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傷寒胸中有熱。(此人表液舊虛。胸中陽氣不易四達。而又邪從中焦入胃。故陽不能到胃胸中益熱。)胃中有邪氣。(邪入胃過半。
而其尾仍在三焦。)腹中痛。欲嘔吐者。(殘陽仍在胃中者。觸邪而作痛又作嘔。)黃連湯主之。黃連湯方。(黃連推胸中熱。則胃口之邪暫開。於是上下之陽氣相合成一。其力能穿通中焦。乾薑復里陽。人參生津液。桂枝甘草補表令郁陽四達。大棗養胃。半夏燥水氣。此以胃中為邪所並。
白話文:
用一升水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兩次,晚上服一次。如果經常刺激里陽,邪氣就會隨之侵入,所以不能頻繁服用。至於治療方法的深淺,則會在後面的篇章中說明。如果嘔吐,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傷寒患者胸中有熱,是因為此人表液原本虛弱,胸中陽氣不容易四達,又因為邪氣從中焦進入胃,所以陽氣不能到達胃,胸中就會更加熱。胃中有邪氣,邪氣已經進入胃部超過一半,而其尾部仍在三焦。腹痛欲嘔吐,是因為殘存的陽氣仍在胃中,受到邪氣的影響而疼痛和嘔吐。黃連湯主治此症。黃連湯方:黃連可以推開胸中的熱,使胃中的邪氣暫時消散,於是上下之陽氣相合,其力量可以穿透中焦。乾薑復里陽,人參生津液,桂枝甘草補表,使鬱陽四達,大棗養胃,半夏燥水氣。此方針對胃中同時存在邪氣的情況。
乃令水氣浸淫故也。)黃連甘草乾薑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六當作五疑傳寫誤。)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取已入之邪於表之方。故令藥不斷於胃中。)○傷寒八九日。(以經日久。故大邪雖解而表虛不少。
濕邪因表虛而入。與殘邪相摶搏普擊也。言相合。)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表液本虛。且濕與風並塞。陽氣不易行。而作疼。又作煩。)不嘔(示非太陽傷寒全症。)不渴。(示邪不在少陽。)脈浮虛而澀者。(浮。邪不入里之脈也。虛經日久而邪解過半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水氣浸潤造成的。用黃連、甘草、乾薑、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這七味藥,用水一斗,煮到六升(疑似抄寫錯誤,應為五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晚上服兩次。這是針對已經進入表層的邪氣所用的方子,所以要讓藥物持續在胃裡。
患者發病八九天了,因為時間久了,雖然主要的邪氣已經消退,但表層仍然虛弱,濕邪趁虛而入,與殘留的邪氣結合,互相攻擊。風邪和濕邪互相搏鬥,導致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行翻身。這是因為表層的津液原本就虛弱,再加上濕邪和風邪堵塞經絡,陽氣難以運行,所以才會疼痛、煩躁。病人不嘔吐,說明不是太陽傷寒的典型症狀;不渴,說明邪氣不在少陽經。脈象浮而虛,且澀,這是因為邪氣沒有深入到裡層,經脈長期虛弱,邪氣已經消退了一半。
澀津液乾燥且帶邪也。插而字示風濕之別。)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甘草補表虛。附子助陽燥濕。大棗養胃。生薑鼓舞胃氣。若其風邪則四兩之桂。足以驅之。)若其人。(邪在表而見里症。故曰其人。)大便鞕。(津液乾燥。)小便自利者。(已曰小便鞭。疑乾燥甚。故特舉小便之利。
以示其陰不全渴。)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初出汗。故津液乾燥。大便因鞕。今桂附並用。則恐或有微汗出。乃代桂枝以術而專以燥濕。)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白話文:
燥津液,同時受到邪氣的影響。插字表示風濕的不同。主方為「桂枝附子湯」。(桂枝甘草補強身體的虛弱。附子有助於陽氣運作,去除濕氣。大棗養護胃部。生薑能激勵胃氣。如果是風邪,用四兩桂枝就足夠。)如果這個人的(邪氣在體表卻出現裡症的症狀。所以說「這個人」。)大便乾燥。(津液乾燥。)小便頻尿的人。(文中提到「小便鞭」,懷疑是因為乾燥過度。因此特別提到小便頻尿。表示他的陰氣不足,而且口渴。)去除桂枝,加入「白朮湯」主治。(剛開始出汗。所以津液乾燥。大便因此乾燥。現在同時使用桂枝和附子,恐怕會有輕微出汗。所以用白朮代替桂枝,專門用來去除濕氣。)桂枝「附子湯」方劑。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五味藥材。加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藥渣。
分溫三服。(分二升為三。則一服七合弱也。方中多附子。故恐其瞑眩。徐徐服之。○此章已曰傷寒。當曰寒濕。而曰風濕者。寒濕別為一病名。故恐混之。而代寒字以風字。且傷寒八九日。尚次太陽。則其勢已去。輕於傷寒可知也。於是稱風亦不妨。)○風濕相搏(此人雖不歷大病而素虛弱。
故風與濕相續而入。)骨節煩疼。(論中曰骨節。則必先煩後疼。是骨節者支體動轉之機關。最當滑澤。而今津液乾燥。風濕塞。故氣血凝澀。而作煩。搖之則又作疼。)掣痛(欲搖之則如有物掣之而作痛。)不得屈伸。近之則劇痛。汗出(表不和郁甚。遂蒸汗而出。)短氣。
白話文:
將藥分成三份服用,每份約七合左右。藥方中含有大量附子,所以服用時要小心,避免出現頭昏眼花等症狀,要慢慢服用。這章節原本應該寫「傷寒」,但實際上是「寒濕」,而這裡卻寫成「風濕」,是因為寒濕是獨立的一種病名,為了避免混淆才用「風」字代替「寒」字。而且傷寒八九日後,還停留在太陽經,說明病勢已經減輕,比傷寒輕得多,所以稱之為風濕也沒關係。風濕互相作用,導致骨節疼痛。這種人雖然沒有經歷過大病,但平時身體虛弱,所以風和濕氣相繼侵入體內,導致骨節煩疼。醫書中說「骨節」,就表示先煩躁後疼痛。因為骨節是身體活動的關節,應該保持潤滑,但現在津液乾燥,風濕阻塞,導致氣血凝滯,所以感到煩躁,搖動時就感到疼痛。想活動時,好像有東西牽扯著一樣疼痛,無法伸展,靠近時就會劇痛,而且還會出汗,呼吸短促。
(濕塞腠理。)小便不利。(表陽不行。且蒸汗多故。)惡風不欲去衣。(中風兼溫。故惡風甚。)或身微腫者。(濕多者遍身見微腫。而固非水病。故腫字上加微字。此章比前章邪深症重。蓋前章者其人素實。但得傷寒且經日久。故漸虛至此者也。而其邪亦稍退。此章其人素虛。
故經日未久而俄至此者也。而其邪亦漸進。故雖中風而比前章表郁更甚矣。)甘草附子湯主之。甘草附子湯方。(方意大抵似前方。而此方主甘草者。以其人素虛故也。減附子者。亦恐有瞑眩也。而去生薑大棗者。減附子是也。),甘草(二兩),附子(二枚),白朮(二兩),桂枝(四兩),上四味。
白話文:
濕氣阻塞毛孔,導致小便不順暢。體表陽氣無法運行,反而出現大量蒸汗。患者畏風,不願脫衣。這是中風兼溫病,所以怕風的情況更嚴重。有些人身體略微腫脹,這是濕氣過盛導致的全身浮腫,但並不是水腫,所以用「微腫」來形容。本章所述的病情比上一章更深更重,因為上一章的病人原本身體健壯,只是患了傷寒,經過一段時間後才逐漸虛弱到這種程度,而且病情也略有減輕。而本章的病人原本身體虛弱,患病時間不長就變得如此嚴重,病情也在不斷加重,所以雖然是中風,但比上一章的表氣郁滯更為嚴重。甘草附子湯可以治療此病。甘草附子湯的藥方如下:甘草二兩、附子二枚、白朮二兩、桂枝四兩,以上四味。
甘草附子湯的方意大致與上一章的藥方相似,但這方強調甘草,是因為患者本身身體虛弱。減少附子,是擔心患者會出現頭昏眼花。去掉了生薑和大棗,也是因為減少了附子的用量。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中風未取汗。故服之求汗。然以素虛故又恐汗多出而益虛。乃加微字。以戒多汗。)能食(朮附見效。)汗出(藥得食而表發汗出多則津液更燥。里陽復郁。)復煩者。服五合。(少服藥。令郁陽到表。)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為妙。(尚恐瞑眩者。仿前章服法亦可。)○傷寒(見邪勢急。)脈浮滑。(對前章浮澀成篇次。蓋表邪漸進。過三焦。則里陽窘甚。其溢者從經絡出。表為熱。於是表熱裡寒。其指里者。蓋膈膜內也。里陽從經絡穿邪而出。故脈作浮作滑。今以脈察之。胸中胃中。
白話文:
用六升水煮藥,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溫的喝下一升,一天喝三次。剛開始服用,微微出汗就表示藥效發揮了。(中風患者還沒出汗,所以服用藥物要讓他們出汗,但由於體虛,又擔心出汗太多反而更虛,所以加上「微」字,提醒不要出汗太多。)能吃飯了(藥效顯著),出汗了(藥物生效,表證發散出汗多,會導致津液更乾燥,裡陽又鬱結。)又煩躁的,服用五合。(少量服藥,讓郁熱達到表層。)擔心一升太多,服用六七合最好。(如果擔心昏眩,可以按照前面的服用方法。)○傷寒(遇到邪氣進攻急迫。)脈浮滑。(跟之前講的浮澀脈相呼應,因為表邪逐漸深入,經過三焦,裡陽更加受阻,溢出的陽氣從經絡出來,表面就發熱,於是表熱裡寒。手指按著裏脈,是反映膈膜內的情况。裡陽氣從經絡穿透邪氣出來,所以脈象浮而滑。現在用脈象來觀察,胸中和胃中,
仍有陽氣。非彼里陽已散。寒邪實胃之比也。何以知之。以脈與藥又置之太陽篇中故知也。)此表有熱。里有寒。(此章症見熱。故論熱下有寒。厥陰篇其症見厥。故論厥下有熱。而其胸中胃中皆陽氣窘迫之人。故處方無有異。)白虎湯主之。(石膏擊伏陽。令其激發。知母清涼滋潤。
疏通三焦。融和津液。令里陽與表熱相合而除寒。甘草養胃。胃不習石藥。故加粳米以護之。)白虎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以米熟為度。故無取三升之語。)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見大汗亡津液。
白話文:
患者還有陽氣,不是那種陽氣已經散盡的狀態,而是寒邪入侵胃部的表現。怎麼知道呢?因為脈象和用藥都屬於太陽篇的範疇。患者表面有熱,內裡卻有寒。這一章講的是熱症,所以論述熱症之下的寒症。厥陰篇講的是厥症,所以論述厥症之下的熱症。而這些胸中胃中都陽氣困乏的人,用藥都差不多。白虎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石膏擊退伏陽,使其激發;知母清涼滋潤,疏通三焦,融和津液,讓內裡的陽氣和表面的熱氣相結合,進而除掉寒邪。甘草滋養胃氣,因為胃不適應石藥,所以加入粳米保護胃。白虎湯的藥方是: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以上四味,用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以米熟為度,所以沒有取三升的說法。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傷寒患者出現大量汗出,津液虧損,……
)脈結代。心動悸。(心。心中也。動悸。動而又悸也。以血液虛故然也。)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方。(甘草和胃生津。且欲其氣味通達。故炙之。生薑鼓舞胃氣。桂枝佐甘草走表而補其虛。人參生津回陽。地黃阿膠補血生肉。麥門冬麻子仁滋潤腸胃。大棗養胃。是專滋補之藥。
恐泥。乃加酒以助運行。蓋脈結者。氣欲行而血澀也。故主滋補而立方。),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棗(十二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
白話文:
)脈搏結代,心臟悸動。(心裡。指內心。悸動。指動彈並且悸怖。由於血液不足而導致。)炙甘草湯治療此症。炙甘草湯方劑。(甘草能和胃生津。且希望其氣味通達。因此炙烤它。生薑能振奮胃氣。桂枝協助甘草發散於體表,同時補益虛弱。人參能生津回陽。生地黃阿膠能補血生肉。麥門冬和麻子仁能滋潤腸胃。大棗能養胃。這些都是專門滋補的藥物。
擔心藥物黏稠難化。故加入酒以幫助藥效運行。脈結的原因是,氣想要運行而血液滯澀。因此主用滋補藥物而制定方劑。),甘草(四兩,炙製),生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棗(十二枚),以上九味藥材。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煮八味藥材。
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脈按之來緩。(急而結者名促。故先舉緩。以示其屬虛。)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疑結字下脫代字。本論已稱結代。故後人先釋結代之象。重又細釋結與代有陰陽之別。蓋綱目文也。)又脈來動(動。脈動也。
)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止。故小數以足其常數。)中。有還者反動。(中止者尚能自足其數而來動。故曰自還。)名曰結陰也。(陰。疑當作陽。)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中止者至此而盡。不能自足數以往還。)因而復動。(更自體中來出而動。)名曰代。(前後罷。
後者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白話文:
取三升藥材,去除雜質,將藥材煮至膠質完全融化。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這個方子叫做復脈湯。如果脈象按下去感覺來得緩慢,(如果脈象急促且阻塞,稱為促,因此先說緩,說明脈象屬虛。)有時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叫做結。又,脈象跳動(動指脈搏跳動)然後停止,再次跳動時次數較少,(停止後次數較少,以補足正常的跳動次數。)中間又恢復跳動(停止後尚能恢復正常的跳動次數,所以稱為自還),稱為結陰。脈象跳動後停止,無法自行恢復跳動,(停止後已無力恢復正常的跳動次數)因此又再次跳動(再次從自身跳動),稱為代。出現這種脈象的病人,治療起來一定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