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9)

1. 發斑

候輔之病。脈極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癍出十數點。語言作亂。或曰。發癍譫語。非熱乎。余曰。非也。陽為陰逼。上入於肺。傳之皮毛。故癍出。神不守舍。故錯語如狂。非譫語也。肌表雖熱。以手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與姜附等藥數日。約二十餘兩。後中大汗而愈。

後因更發。脈又沉遲。三四日不大便。余與理中丸。三日內約半斤。其疾全愈。侯公之狂。非陽狂之狂。乃失神之狂。乃陰虛也。(同上)

凡本非陽證。妄用寒涼者。每令人泄瀉。邪陷不解。予常用大溫中飲。理陰煎之類。解寒托邪。始得大汗。汗後邪達。多有見赤斑風餅。隨汗而出。隨出隨沒。頃刻即愈。活者多人矣。凡寒毒為斑。即此可見。使內托無力。則此毒終無出期。日深日甚。難乎免矣。此理甚微。不可不察。(景岳○案此似非必謂陰斑。姑錄於茲。)

發斑陰證。治用大建中湯。

桂心,芍藥,黃耆(各二錢),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一錢),附子(炮半兩),生薑(五錢),半夏(二錢半)

上九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盞。棗二枚。煎八分。去渣溫服。(寶鑑補遺○案略例。不見大建中湯方。此方。更有主療。正與上證同。知好古所用矣。蘊要所載。品味重複。似意改者。仍不錄。又案此方。本出外臺虛勞裡急中。引深師。)

通脈四逆湯。治陰證發斑。身冷無脈。斑黑昏沉。厥逆不知人事者。宜服之。

乾薑(一錢半),附子(五錢),炙甘草(一錢半),人參(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入童子小便。豬膽汁。各一小盞內半盞。再煎二三沸。去渣溫服之。如干嘔燥煩。欲冷水者。以此湯。於冷水中投冷。與之則愈。(蘊要○以上陰證)

白話文:

發斑

候輔患病,脈象非常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部位出現十幾處斑點,說話語無倫次。有人說這是發斑導致神志不清,是熱證。我說不是,這是陽氣被陰邪所逼迫,上衝肺部,再傳到皮膚毛髮,所以出現斑點;神志不守舍,所以說話錯亂像瘋狂一樣,並不是神志不清。雖然肌膚表面感覺發熱,但用手按壓,很快就會感到冰冷如冰。我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數日,用藥約二十多兩,後來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好了。

後來病情再次發作,脈象又沉遲,三四天沒有大便,我給他服用理中丸,三天內服用了約半斤,病完全好了。候公的狂躁,不是陽虛導致的狂躁,而是神志失守的狂躁,是陰虛造成的。

凡是本非陽證的疾病,妄用寒涼藥物,往往會導致患者腹瀉,邪氣滯留不解。我常用大溫中飲、理陰煎等溫熱藥物,以解寒邪,使邪氣外達,病人往往能排出大汗,汗出後邪氣隨汗排出,多能見到紅色斑點像餅一樣,隨著汗液排出而消失,片刻就能痊癒,救活了不少人。凡是寒邪導致的斑疹,都能用此法治療,如果內部溫陽之力不足,則此寒毒永遠無法排出,病情會一天比一天嚴重,很難痊癒。這個道理很微妙,不可不察。(景岳先生批註:這似乎並不一定是指陰虛發斑,姑且記下。)

陰證發斑,治宜大建中湯:

桂心、芍藥、黃耆(各二錢)、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一錢)、附子(炮,半兩)、生薑(五錢)、半夏(二錢半)

以上九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的劑量酌情增減,用兩碗水,加兩枚大棗,煎至八分,去渣溫服。(寶鑑補遺批註:略去了一些例子,未見大建中湯方劑。此方另有主治,正與上症相同,知道是好古先生所用。蘊要所載,藥味重複,像是修改過的,就沒有記錄。又批註此方,本出自《外臺秘要》虛勞裡急證。)

通脈四逆湯,治療陰證發斑,身體寒冷,脈象摸不到,斑點顏色黑沉,厥逆,神志不清者,宜服用:

乾薑(一錢半)、附子(五錢)、炙甘草(一錢半)、人參(二錢半)

以上藥材為一劑,用兩杯水煎至一杯,加入童子尿、豬膽汁各半杯,再煎煮二三沸,去渣溫服。如果出現乾嘔、煩躁,想喝冷水,則將此湯投入冷水中服用,效果更好。(蘊要:以上為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