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八 (7)
卷八 (7)
1. 發斑
趙氏子病傷寒餘十日。身熱而人靜。兩手脈盡伏。俚醫以為死也。弗與藥。翁診之。三部舉按皆無。其舌胎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因告之曰。此子必大發赤斑。周身如錦文。夫脈血之波瀾也。今血為邪熱所搏。淖而為斑。外見於皮膚。呼吸之氣。無形可依。猶溝隧之無水。
雖有風不能成波瀾。斑消則脈出矣。乃揭其衾。而赤斑爛然。即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脈乃復常。繼投承氣下之愈。發斑無脈。長沙所未論。翁蓋以意消息耳。(醫史滄洲翁傳)
全本然病傷寒旬日。邪入於陽明。俚醫以津液外出。為脈虛自汗。進玄武湯以實之。遂致神昏如熟睡。其家邀翁問死期。翁切其脈。皆伏不見。而肌熱灼指。即告其季曰。此必營血致斑而脈伏。非陽病見陰脈比也。見斑則應候。否則蓄血爾。乃去衾裯。視其隱處及小腹。果見赤斑。
臍下石堅。且拒痛。為作化斑湯。繼進韓氏生地黃湯逐其血。是夕下黑矢若干枚。即斑消脈出。後三日又腹痛。遂用桃核承氣以攻之。所下復如前。乃愈。(同上)
治傷寒熱毒不解。欲變成斑。解毒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梔子仁(一兩),大青(一兩),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石青(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汁半合。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臟腑壅毒。不得宣疏。肌膚髮斑。宜服此方。
犀角屑(一兩),川大黃(二兩),梔子仁(半兩),藍葉(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傷寒黑斑出不止方。於本方。去藍葉。甘草。加黃芩。川芒消。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煎甘豆湯。放冷。調二錢服。
治傷寒十日內未得汗。表裡有熱。發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黃。心中煩悶。大便不利。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一兩),大青(一兩),梔子仁(半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茵陳(一兩),甘草(半兩),川樸消(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聖惠)
治傷寒斑毒不解。宜服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犀角屑(半兩),石膏(二兩),梔子仁(一兩),甘草(半兩),黃明膠(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三黃石膏湯。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證。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證。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
白話文:
發斑
第一個案例描述一位趙氏之子患傷寒十多天,身熱但神志清醒,脈象全無,被庸醫誤認為已死。一位老醫生診斷後發現病人舌苔光滑,兩頰通紅,神志清楚,預測會出現大面積的紅色斑疹,認為這是由於血液被邪熱阻滯,淤積而形成斑疹,並出現在皮膚表面,呼吸之氣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導致脈象全無。斑疹消退後,脈象就會恢復。果然,掀開被子後發現病人身上佈滿赤斑,老醫生立即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斑疹消退,脈象恢復正常,接著再用承氣湯攻下,最終痊癒。文中指出,發斑時脈象全無的情況,是長沙醫書中未曾記載的,老醫生完全是憑經驗判斷的。
第二個案例描述一位病人傷寒十多天,邪氣入侵陽明經,庸醫誤以為是津液外洩,脈虛自汗,使用玄武湯補益,反而導致神志昏迷。老醫生診斷後發現脈象全無,但肌膚灼熱,判斷是營血瘀滯形成斑疹導致脈象消失,並非陰陽脈象的錯亂。掀開衣被後,發現病人隱蔽部位和小腹出現赤斑,腹部堅硬拒按,遂使用化斑湯治療,接著再用韓氏生地黃湯化瘀,當晚排出大量黑色糞便,斑疹消退,脈象恢復。三天後再次腹痛,使用桃核承氣湯攻下,排出物與上次相似,最終痊癒。
接下來是幾則治療傷寒發斑的藥方:
第一個藥方,解毒升麻散,主治傷寒熱毒不解,將要變成斑疹。
第二個藥方,主治傷寒臟腑壅毒,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出現斑疹。
第三個藥方,主治傷寒黑斑持續不斷。此方為第二個藥方的改良版。
第四個藥方,黃芩散,主治傷寒十天內未出汗,表裡俱熱,發斑,神志不清,想逃跑,眼睛發黃,心煩意悶,大便秘結。
第五個藥方,黃連散,主治傷寒斑毒不解。
最後一段描述三黃石膏湯的應用,主治陽毒引起的發斑,症狀為全身發黃,眼珠通紅,狂躁想逃跑,脈象洪大,口渴欲死,鼻子乾燥,面部通紅,牙齒發黃,經絡不通,已經形成危重症狀,表裡俱熱,需要發汗,但退熱後又需要攻下,導致大便頻繁,小便不利。也有一些原本是溫病,因治療錯誤而演變成這種情況的病例。即使經過汗下治療後,脈象仍然洪數,身體壯熱,肌肉拘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