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六 (8)
卷六 (8)
1. 四逆湯變諸方
治陰毒傷寒。脈候沉細。四肢逆冷。煩躁頭痛。四逆湯方。
乾薑(半兩),附子(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聖惠),又治傷寒四逆。及內有久寒方。於本方。去當歸。加人參。
治傷寒大汗出。熱不去。腹內拘急。四肢厥冷。並下利方。
甘草(一兩),附子(半兩),乾薑(一兩),赤芍藥(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聖惠)
治兩感傷寒。陰陽二毒交併。身體手足厥逆。心中熱悶強語。三部脈微細。宜急救之。四逆湯方。
乾薑(三分),附子(一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良久吃熱粥。以助藥力。汗出為度。(聖惠)
崔氏。凡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火。有時腹自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經日不差。舊用四順湯。余怪其熱。不甚用也。若少陰病下利。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若已十餘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徹冷。及無熱候者。可服增損四順湯。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乾薑(各二兩),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差復作。甚良。若下而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外臺○案此方。今移為病機漸向厥陰者之主劑。見驗。)
參附湯。如自利上炎煩躁。坐臥不安。脈遲。宜。
人參(五錢),附子(一兩)
姜十片煎。(如宜方○案此方。本出濟生續方。),參附湯。治陽脫。四肢厥逆危證。人參(一兩),附子(六枚),水二鍾。煎一鍾。灌下。渣連服。此劑追回元氣。生脈。直服至有脈。四肢溫暖方止。(醫約),傷寒四五日後。手足逆冷。惡寒身踡。脈又不至。復加躁擾不寧。
人以為少陰陽絕之證也。而不知不止陽絕也。陰亦將絕矣。方用參附湯救之。用人參二兩。附子二錢。水煎服。往往有得生者。(辨證錄)
四明心法。亦不用姜。云。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案耆附湯。亦出濟生續方。)
脈沉自利。四逆畏寒。而小便難者。為津液竭。而氣化不行也。雖難必無黃亦澀。四逆湯。合生脈散。(緒論),治夾陰傷寒。陰極發躁面青。小腹絞痛。用乾薑。附子。甘草。合生脈散。入白蜜冷服。(士林餘業○赤水同。案回陽反本湯。此類方也。)
回陽救急湯。治直中真寒證。初起無頭痛。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白話文:
[四逆湯變諸方]
**治療陰毒傷寒:**症狀為脈象沉細、四肢冰冷、煩躁頭痛。使用四逆湯:
藥材:乾薑、附子、桂心、甘草、白朮、當歸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搗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加一中碗水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稍熱時頻服。(出自《聖惠方》)
**治療傷寒四逆及體內有久寒:**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去除當歸,加入人參。
治療傷寒大汗後,熱不退、腹部拘急、四肢厥冷,並伴隨腹瀉:
藥材:甘草一兩、附子半兩、乾薑一兩、赤芍藥一兩。
用法:將藥材搗成散,每次服用五錢,加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稍熱時服用。(出自《聖惠方》)
**治療兩感傷寒:**陰陽二毒同時侵襲,導致身體手腳冰冷、心中煩熱、胡言亂語,三部脈象微弱。需要緊急救治。使用四逆湯:
藥材:乾薑三分、附子一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
用法:將藥材搗成粗散,每次服用五錢,加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熱服。過一會兒再喝熱粥,以幫助藥力發揮,以出汗為度。(出自《聖惠方》)
**崔氏醫案:**少陰病,寒症表現明顯,沒有發熱,但感到煩躁,不想見火,有時會腹痛,脈象沉細,不感到口渴,經過多日不見好轉。過去常用四順湯,但我覺得藥性偏熱,所以不常使用。若少陰病伴隨腹瀉,且身體仍有餘熱,可以服用黃連龍骨湯。若腹瀉持續十多天,手腳冰冷,且無發熱症狀,可服用增損四順湯:
藥材:炙甘草二兩、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二兩、乾薑二兩、炮附子一枚(去黑皮)。
用法: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六升水煮至二升,分兩次服用。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服。效果很好。如果腹瀉且腹痛,可以加入當歸二兩。如果嘔吐,可以加入橘皮一兩。忌食海藻、菘菜、豬肉、冷水。(《外臺秘要》認為此方適用於病情漸漸轉向厥陰病證的患者。)
**參附湯:**適用於腹瀉、上部有火氣、煩躁不安、坐臥不寧、脈象遲緩的患者。
藥材:人參五錢、附子一兩。
用法:加十片生薑煎服。(《如宜方》認為此方出自《濟生續方》)
**參附湯:**治療陽氣脫失、四肢冰冷的危重症狀。
藥材:人參一兩、附子六枚。
用法:加兩碗水煎至一碗,灌服,藥渣連服。此方能追回元氣、恢復脈搏,直到脈搏恢復,四肢溫暖為止。(出自《醫約》)
**傷寒四五天後:**出現手腳冰冷、怕冷、身體蜷縮、脈搏微弱,同時又出現煩躁不安。
人們認為這是少陰陽氣衰竭的症狀,但實際上不止是陽氣衰竭,陰氣也將衰竭。可用參附湯救治:人參二兩,附子二錢,水煎服,往往有起死回生者。(出自《辨證錄》)
**《四明心法》:**不用生薑,將人參改為黃耆,稱為耆附湯。(耆附湯也出自《濟生續方》)
**脈象沉、腹瀉、四肢冰冷、畏寒,且小便困難:**這是因為津液耗竭,氣化功能不行。雖然小便困難,但一定不會發黃,也會澀滯。此時可用四逆湯配合生脈散。(出自《緒論》)
**治療夾陰傷寒:**陰寒極盛導致煩躁,面色發青,小腹絞痛。用乾薑、附子、甘草,合生脈散,加入白蜜冷服。(出自《士林餘業》)
**回陽救急湯:**治療直接感受真寒的病症。初期沒有頭痛,只有怕冷、四肢冰冷、顫抖、腹痛、吐瀉、不口渴、喜歡蓋被子、蜷縮臥床、身體沉重,或者手指甲、嘴唇發青,或者口吐涎沫,甚至沒有脈搏,或者脈搏沉遲而無力。適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