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麻黃附子甘草湯變及溫汗諸方

治傷寒一日。太陽受病。頭痛項強。壯熱惡寒。宜服桂枝湯方。

桂枝(半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半兩),麻黃(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以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如人行五里。以稀蔥粥投之。衣蓋取汗。如未汗。一依前法再服。(聖惠○案治證當不拘。要是少陰溫汗方。蓋聖惠以寒字實講。故有此錯。),又治傷寒病極。脈沉厥逆。通脈散。

於本方。去乾薑。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聖濟。治中風傷寒。頭目四肢疼痛。惡寒乾嘔。桂附湯。於本方。去乾薑。加芍藥。入生薑一棗大。棗二枚煎。

治傷寒二日。陽明受病。宜服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一兩),附子(一兩),甘草(半兩),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汗出即愈。(聖惠○此即桂枝加附子湯。今移治表寒。治證當與上方同看。)

若初得病。便見少陰證。其人發熱惡寒。身疼頭不痛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或五積散。加熟附半錢。(要訣)

石頑治玉峰陸去非繼室。嘉平患惡寒。周身骨節皆疼。飲食不入者。已三日。而惡寒未止。全不發熱。診其六脈。悉緊而細。詢之平日起居。飲食絕少。雖暑月不離復衣。知其素稟虛寒。而不能發熱。洵為太陽寒傷營證無疑。但從來極虛感寒。無正發汗之理。乃以黃耆建中。

制生附汁於耆內。以助衛氣。一服肢體即溫。但背猶畏寒不止。更與補中益氣。十全大補。並加熟附而安。(緒論○此亦少陰直中。非太陽證。故揭於此。其不列之治驗者。以不便參對也。)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變及溫汗諸方]

治療感冒一天,太陽經絡受病,症狀為頭痛、脖子僵硬、高燒怕冷,應該服用桂枝湯。

所需藥材包括:桂枝、附子、乾薑、甘草各半兩,麻黃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中碗的水,加入兩根蔥白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熱服,服用後像走五里的路一樣,喝點稀薄的蔥粥,然後蓋被子取汗。如果還不出汗,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服用一次。

另外,對於病情極度嚴重,脈搏沈澀,手腳冰冷的人,可以使用通脈散。

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乾薑,加入生薑半分,三顆棗子一起煎煮。對於中風和感冒,頭痛、眼睛痛、四肢疼痛,怕冷、乾嘔的人,可以使用桂附湯。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乾薑,加入芍藥,再加入棗子大小的生薑,以及兩顆棗子一起煎煮。

治療感冒第二天,陽明經絡受病,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

所需藥材包括:桂枝、附子各一兩,甘草、赤芍藥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半分的生薑,三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熱服,出汗就痊癒了。

如果一開始生病就出現少陰的症狀,例如發燒怕冷,身體疼痛但頭不痛,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出汗,或者使用五積散,再加入熟附半錢。

有一個案例是石頑治療玉峯陸去非的繼室,在嘉平時節感到非常寒冷,全身骨節都疼,三天來無法進食。她一直持續怕冷,完全沒有發燒,診斷她的六脈,全部緊繃且細弱。她平時起居飲食極少,即使在夏天也會穿著多層衣服。由此可見,她本來就是虛寒體質,因此無法發燒。這確實是太陽經絡受到寒氣傷害的營血癥狀。但是,從來沒有極度虛弱的人因感受寒氣而正當發汗的道理。於是,他使用黃耆建中湯,並且在黃耆內加入生附的汁液,以增強衛氣。服用一次之後,肢體馬上溫暖起來。但是背部仍然持續怕冷,於是再給予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並加入熟附使其安穩。這個案例也是少陰經絡直接受到寒氣影響,而非太陽經絡的症狀,所以在此提及。之所以沒有將其列在治療經驗中,是因為不方便進行比對。

2. 溫補兼清方

下利發熱者。於竹葉湯中。去石膏。加熟附。名既濟湯。(易簡○案竹葉湯。即竹葉石膏湯。)如參附湯證。(○見下)渴。宜既濟湯。(如宜),如初愈。燥渴不驚。(○疑不解)宜竹葉石膏湯。如體虛者。既濟湯。(同上),治虛煩上盛下虛。煩躁自利。手足冷。(入門○案是方此間入少有用者。

先君子施之陽變陰。猶剩浮熱者。及少陰病。未至大脫。而虛熱燥渴者。其應如神。誠為善於變通。而補古方所不足者。故特筆出之。)

白話文:

[溫補兼清方]

對於有腹瀉且伴隨發燒的情況,在竹葉湯的基礎上,去除石膏,加入熟附子,這種藥方被稱為既濟湯。需要注意的是,竹葉湯實際上就是竹葉石膏湯。

如果符合參附湯的使用條件,而且口渴,那麼既濟湯是合適的選擇。如果是在康復初期,口乾舌燥但沒有驚悸的症狀,則應該選擇竹葉石膏湯。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既濟湯同樣適用。

此藥方主要治療上盛下虛、虛煩,以及手腳冰涼等症狀,如焦慮不安和自發性腹瀉。在這裡,這種藥方並不常被使用。

然而,先父曾用這種藥方治療從陽轉陰後仍殘留浮熱的情況,以及少陰病尚未達到嚴重脫水,但出現虛熱和口乾舌燥的情況,效果極佳,堪稱神奇。這確實是一種巧妙的變通,彌補了古方的不足。因此,我特別在此記錄下來。

3. 附子湯真武湯變方

(此二方。自有表裡之分。以其藥料稍同。姑並出之。)

治傷寒一日。壯熱頭痛。其背惡寒者。宜服附子湯方。

附子(一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病三日。腹痛。小便不利而嘔者。屬少陽病證。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一兩),白朮(一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此云少陽。亦當活看。)

白話文:

這兩帖藥方,各自有內外症狀的區別,但因為藥材有相似之處,所以這裡一併介紹。

治療感冒第一天,出現高燒、頭痛,且背部怕冷的情況,建議服用附子湯。

所需藥材:附子(1兩)、紅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的水,加入生薑一小塊,大棗三顆,煎煮至剩一半水量,去掉渣滓,不論何時,趁熱溫服。

感冒第三天,腹部疼痛,小便不通暢且伴有嘔吐,這屬於少陽經的病症,建議服用紅茯苓散。

所需藥材:紅茯苓(1兩)、赤芍藥(1兩)、白朮(1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中等容量的水,加入生薑一小塊,煎煮至剩一半水量,去掉渣滓,不論何時,趁熱溫服。(雖然這裡提到的是少陽經,但診斷時仍需靈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