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證候

附子理中湯。治塞邪中於太陰。嘔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利清穀。吐蛔蟲。脈來沉細。急宜溫之。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水煎服。(心悟○案此本於玉案。又此方。創見巢源痢病中。)

加味理中飲。治太陰證。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嘔吐者。入半夏薑汁。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六書○節錄。)

白話文:

[證候]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寒邪停滯於脾胃(太陰),症狀包括嘔吐清稀唾液,腹部冷痛,或者腹瀉排出清稀的未消化食物,甚至吐出蛔蟲,脈象沉細。這種情況急需溫暖脾胃。藥方組成: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水煎服。(此方源於《玉案》,又見於巢元方《痢病論》)

加味理中飲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證,症狀包括腹瀉但不口渴,手腳溫暖,身體沒有發熱,脈象沉而無力,屬於臟腑寒邪。藥方組成: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如果患者嘔吐,加入半夏與薑汁同煎;如果患者蜷臥,身體沉重,腹瀉不止,可以少加一些附子;如果腹瀉後身體疼痛,則需要緊急溫暖脾胃,增加附子用量;如果腹瀉伴隨腹痛,則加入用薑汁調和的木香。水二鍾,生姜一片,大棗二枚同煎,服藥前,用槌法將炒過的陳壁土一匙調服,利用土性來助益脾胃之氣。(節錄自某醫書)

2. 少陰病

3. 證候(陰證似陽)

脈沉而緩。或微細如絲。按之無神。沉而欲脫。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飲喜極熱之湯。(○渴。是少陰本證。)舌帶糙米色。或如豬腰色。或如淡墨色。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短縮不能伸。胸滿而嘔。或吐不止。或下利。或不大便。心下悸。耳鳴。睡中恍惚。如在空中。

自語問亦不知。或竟不睡。心煩喜躁。不思食。食即嘔。手足厥冷。面青黑。此裡氣大虛寒也。(直解)

於六經中。但少陰證難辨。本經但云。脈沉細欲寐。小便數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可不審而知。或雖有惡寒。甚者不覺寒。或但喜厚衣近火。喜瞌睡。問之則不言怕寒。殊不知厚衣。即怕寒也。善瞌睡。但欲寐也。(類證)

凡傷寒陰證難看。凡看傷寒。惟陰證最難識。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矣。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為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

至為切當。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六書)

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腸上膈躁。

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活人○案外臺。今無所考。蓋錯引也。)

病人頭面青黑。手足厥逆。不燥渴。六脈沉細。陰證瞭然。卻有身熱而渴。譫言鼻衄。發黃發斑。大小便不利。六脈浮大。若陽證俱備。而不然者。身雖煩熱。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諸陽會於四末。此辨陽氣有無之要法。雖有煩渴引飲。亦自喜熱而惡冷。口雖譫言。而鄭重之聲。

散而不知高下。或臥而譫言。醒而又定。若誤發其汗。下厥上竭。皆能鼻衄。縱有發黃發斑。大小便不利。陽證俱備。略不燥渴。脈雖浮大。或散而數。按之全無。此陰盛隔陽。裡寒外熱。陰證如陽。諦矣。經云。脈從而病反。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此陽中伏陰之脈。

正合此也。(永類)

蓋陽症。面紅光彩。唇紅口乾舌燥。能飲涼湯冷水也。其人則身輕易如轉動。常欲開目見人。喜語言。其聲響亮。口鼻之氣。來往自熱。小便或赤或黃。大便或秘或硬。手足自溫暖。爪甲俱紅活。此皆陽症之大略。大抵陰症。則面青黑。或有虛陽泛上。雖面赤色。而不紅活光彩也。

白話文:

證候(陰證似陽)

患者的脈象沉緩,或者非常微弱細小,像一條絲線一樣,按下去感覺沒有力量,甚至沉下去好像要消失一樣。患者口中感覺沒有味道,也不覺得口渴,或者感覺渴,但卻不想喝水,如果喝水也只喜歡喝非常熱的水。(這裡的口渴,是少陰病的主要症狀。)舌頭顏色像糙米色,或者像豬腰子的顏色,或者像淡墨的顏色,或者舌苔呈現白色而濕潤,或者沒有舌苔卻感覺乾燥,舌頭短縮不能伸出來。患者感到胸悶想吐,或者不停地嘔吐,或者腹瀉,或者大便不通,心下悸動,耳鳴,睡覺的時候感覺恍惚,好像在空中一樣。

自己說話,問他卻不知道,或者乾脆睡不著,心煩意亂,喜歡煩躁,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手腳冰冷,面色青黑,這些都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寒的緣故。(直接解釋)

在六經的病證中,少陰病最難辨別。少陰病的基本描述是:脈象沉細,想睡覺,小便頻繁而顏色清白,背部怕冷,四肢冰冷。這些症狀可以讓人容易辨識。或者雖然有怕冷的感覺,嚴重的甚至感覺不到寒冷,或者只是喜歡穿厚衣服,靠近火爐取暖,喜歡打瞌睡,問他是否怕冷,他卻說不怕,但其實穿厚衣服就是怕冷的表現,喜歡打瞌睡,就是想睡覺的表現。(類似的症狀)

所有傷寒引起的陰證都很難分辨。看傷寒病,陰證是最難辨識的。正常的陰證,大家都能理解,但當病情出現反常的時候,就辨認不出來了。例如,身體不發熱,手腳冰冷,喜歡安靜不說話,不覺得口渴,腹瀉腹痛,脈象沉細,這些大家都知道是陰證。但是,如果出現發熱,面色發紅,煩躁不安,想掀開被子,喝冷飲,脈搏又變大,大家就辨識不出來了,會認為是陽證,誤用寒涼藥物,導致死亡的人很多。所以必須根據脈象來判斷用藥,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管脈是浮還是沉,是大還是小,只要手指按下去感覺沒有力量,按到骨頭都感覺不到力氣,就一定是身體內部有潛伏的陰寒,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如果脈象雖然洪大,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重按下去就完全沒有力量,這就是陰證。(六書)

身體微微發熱,煩躁,面色發紅,脈象卻沉而微弱,這就叫做「陰證似陽」。陰氣過盛會出現煩躁,熱到極點會出現肢體厥冷,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總體來說,要以脈象為主,脈搏跳動快就說明有熱,脈搏跳動慢就說明有寒,沒有比這更準確的了。假設身體微微發熱,煩躁,面色發紅,但脈象沉而微弱,這都是陰證的表現。身體微微發熱,是因為體內虛寒;煩躁,是因為陰氣過盛;面色發紅,是因為下焦虛弱導致的虛陽上浮。如果醫生不看脈象,認為是腸胃有熱導致的躁動,誤認為是實熱,反而用了寒涼藥物,就會導致病情加重,危及生命。《外台秘要》說:「陰氣過盛導致煩躁,叫做陰躁,這種情況會讓人想坐在井裡,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少陰病患者出現面色發紅的情況,應該用四逆湯加蔥白來治療。(活人書評:查《外台秘要》這本書,沒有這個說法,可能是引用錯誤。)

病人頭面部呈現青黑色,手腳冰冷,沒有口渴的感覺,六脈沉細,這明明是陰證。但卻出現身體發熱口渴,說胡話,流鼻血,皮膚發黃長斑,大小便不通暢,六脈浮大,好像陽證的症狀都出現了。如果不是這樣,雖然身體煩熱,但手指尖、腳趾尖卻微微發冷。所有的陽氣都會匯聚到四肢末端,這是辨別陽氣是否存在的關鍵方法。即使有煩渴想喝水的感覺,也喜歡喝熱的,不喜歡喝冷的。口中說胡話,但說話的聲音卻不清楚,或者躺著說胡話,醒來又恢復正常。如果誤用了發汗的藥物,就會導致下焦虛脫,上焦陽氣衰竭,可能會流鼻血。即使出現皮膚發黃長斑,大小便不通暢,陽證的症狀都具備,但只要不覺得口渴,脈象雖然浮大,或者散亂而快,按下去卻沒有力量,這都是陰氣過盛,把陽氣隔絕在外,體內寒冷,體表發熱,這是陰證像陽證一樣的表現。經典中說:「脈象表現和疾病表現相反,這是為什麼呢?」答道:「脈象出現了,但按下去沒有力氣,這是陽氣中潛藏著陰氣的脈象,正好符合這種情況。」(永類)

陽證的特徵是:面色紅潤有光澤,嘴唇紅潤,口乾舌燥,能喝冷湯冷水。身體感覺輕盈,容易活動,常常想睜開眼睛看人,喜歡說話,說話聲音響亮,口鼻呼吸感覺溫熱,小便顏色或紅或黃,大便或秘結或乾硬,手腳溫暖,指甲紅潤有光澤。這些都是陽證的大概表現。而陰證,則面色青黑,或者有虛陽上浮,雖然面色發紅,但沒有紅潤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