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證候(陰證似陽)

其人身重。難以轉側。或喜向壁臥。或踡臥欲寐。或閉目不欲見人。懶言語。或氣少難以布息。或口鼻之氣。往來自冷。其聲音不響亮。或前輕而後重。或時躁熱。煩渴不能飲水。唇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胎鋪滿而滑。不見紅色。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自不紅活。

小便清白。或有淡黃。大便不實。且熱在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無大熱。陰甚者。則冷透手也。自是發熱。與陽症有別。不可以面赤煩渴為論。要在仔細審詳而辨之。可也。(蘊要)

夫陰症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氣虛寒。遂變陰證。冷甚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於外。其人面赤煩躁。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後不能飲。大便陰結不通。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喉痛。所以狀似陽症。或者不識。

見面赤煩渴。大便秘結。認作陽症。妄投寒涼之藥。下咽遂斃。可不謹哉。切其脈。沉細遲微者。急以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案此當云通脈四逆湯加人參。)以接其真陽之氣。為之緊要之治也。設或差遲。遂至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之。此與陰盛格陽例同。王太僕所謂。

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名陰盛格陽。非熱也。(○至真要大論下云。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次注云。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東垣又云。謂之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六七至。按之則散者。

此無根之脈。用姜附湯加人參。治之而愈。此陰陽幽顯之奧。水火徵兆之微。學者當求內經之旨。則造化理可得而明矣。(同上○辨注云。陰證似陽。乃直中三陰者居多。上論但云。傷寒傳變。或攻熱太速所致。其言猶未盡然。)

傷寒外編云。若發於陰者。始病不發熱。無頭痛。便自利厥逆。腹痛口不渴。身體沉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惡寒踡臥。戰慄吐沫。手足指冷。厥逆。爪甲青黑。面如刀刮。顏色黯慘而不光。舌上雖黑而無胎。脈來沉遲細小。皆三陰自中之寒證。其或面赤戴陽。身有微熱。

咽乾煩躁。脈來數疾無倫。乃水極似火。因虛冷內盛。逼其浮陽發外也。又如始本陽證。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腎氣本虛。胃氣素弱。遂變陰寒。雖發熱面赤。欲引衣自覆。而手足必寒。或躁渴欲飲水。而不能咽。或嘔噦而咳逆。或咽痛而鄭聲。時躁悶亂。如坐臥泥水中。

稍袒露即畏寒莫禁。腹痛可按可揉。而不硬滿。下利清穀。白沫及淡黃水。小便清白。厥逆過肘膝。而不復熱。舌上略有黑胎。與灰色胎。胎雖老。必極薄無津。而不燥裂。無芒刺。脈多沉細。或浮大數疾。按之必虛軟無力。不鼓擊於指下者。此為陰極似陽。不可誤認熱證而下之。

白話文:

證候(陰證似陽)

病人感覺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側臥,或喜歡靠牆躺著,或蜷縮著想睡覺,或閉上眼睛不願見人,懶得說話,或氣息微弱,呼吸困難,或鼻口呼吸的氣息忽冷忽熱,聲音低沉無力,或身體前輕後重,或有時感到燥熱、口渴卻喝不下水,嘴唇或青或紫,舌頭顏色也或青或紫,或舌苔白滑滿布,看不到紅色舌苔,手腳冰冷,指甲或青或紫,血液顏色暗淡不鮮紅。

小便清澈或略帶淺黃色,大便不成形,而且熱在肌肉層,用手按壓,並無明顯的熱感。陰氣很盛的病人,則冷感會蔓延到手部。雖然會發熱,但與陽證不同,不能單憑面紅口渴來判斷,必須仔細觀察,認真辨別。

陰證類似陽證,就像水極至則似火一樣。這是傷寒病發展變化,或誤服涼藥,或過快地攻治熱證所致。病人原本腎氣虛寒,因而轉變成陰證。體內寒邪很重,逼迫體表的陽氣外發,病人面色潮紅,煩躁不安,身體微熱,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大便不通,小便顏色淡黃,或嘔吐,或呼吸急促,或聲音嘶啞,或咽喉疼痛,所以症狀類似陽證,容易被誤診。

如果病人出現面紅口渴、大便秘結等症狀,被誤認為陽證,而錯誤地服用寒涼藥物,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實在不可不謹慎。如果脈象沉細遲微,應該立即服用通脈四逆湯,並加倍人參、附子,以溫補真陽之氣,這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如果延誤治療,導致陰盛陽衰,即使是人參附子也救不了。這與陰盛格陽的例子相同。王太僕說:

身體發熱,脈搏頻數,但按壓時沒有搏動感,這就叫做陰盛格陽,並不是真正的熱證。(《至真要大論》下云:「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次注云:「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東垣又說,這叫做面色潮紅,眼睛發紅,口渴想喝水,脈搏來六七次,按壓則散,

這是無根之脈,可以用姜附湯加人參治療,就能痊癒。這陰陽的深淺變化,水火的徵兆微妙之處,學習者應深入研究《內經》的精髓,才能明白造化之理。

《傷寒外編》說:如果寒邪從陰證發病,初期不發熱,沒有頭痛,卻腹瀉、厥逆、腹痛、不口渴,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嘔吐腹瀉,惡寒蜷臥,戰慄流涎,手腳指頭冰冷,厥逆,指甲青黑,面色像刀刮一樣,顏色暗淡無光,舌苔雖然是黑色,但沒有苔,脈象沉遲細小,這些都是三陰自內寒證。如果病人面色潮紅,身體微熱,

咽喉乾燥、煩躁不安,脈搏頻數而有力,這是水極似火,由於虛寒內盛,逼迫體表陽氣外發。又如最初是陽證,誤服涼藥,過快地攻治熱證,病人原本腎氣虛弱,胃氣不足,就轉變成陰寒證。雖然發熱、面色潮紅,想拉衣服蓋住身體,但是手腳一定冰冷,或者煩渴想喝水,卻喝不下去,或者嘔吐呃逆,或者咽喉疼痛而聲音嘶啞,時而煩躁不安,好像坐在泥水中一樣,

稍微露出皮膚就畏寒難忍,腹痛可以按壓和揉搓,但不是硬滿,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白色泡沫和淺黃色水樣物,小便清澈,厥逆超過肘關節和膝關節,而沒有發熱,舌苔略有黑色或灰色,雖然舌苔厚,但一定很薄,沒有津液,也不乾燥裂開,沒有芒刺,脈象多數沉細,或浮大而頻數,按壓則虛軟無力,指下沒有搏動感,這就是陰極似陽,不能誤認為熱證而使用瀉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