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太陰病

3. 證候

問。胸膈不快。䐜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受之也。主胸膈䐜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傷冷物。

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之經也。(活人○案此說不純。且太陰本無胸滿。熱論云。四日太陰。華佗云。四日在胸。此似錯綜之者。姑存之。)

凡看傷寒。有口汗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切忌涼藥。(六書)

桂枝加大黃湯變方(本方。竊以為溫利之劑。仍以溫脾諸湯隸之。)

溫脾湯。治脾胃冷實不消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千金)

溫脾湯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外臺。深師溫脾湯。於本方。去桂心。(人參一兩半。余同。),本事。溫脾湯。於本方。去人參。加厚朴。甘草。(大黃四錢。余各半兩。○案法律。半兩作二兩為說。云。叔微所論。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

其大黃止用四錢。更為有見。夫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深師大溫脾湯。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向向脹滿。時苦下痢。方。

黃芩,人參,芍藥,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乾薑,大黃,厚朴(炙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三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臾復服。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外臺○案溫脾湯諸方。本為雜病痼冷設。實出於大黃附子湯。今錄之太陰中。以為桂枝加大黃湯變。溫利之劑。又案大溫脾湯中黃芩。似可去。千金。更有用芒消方。非寒實所宜。仍不錄。)

乾薑丸

乾薑(炮),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濕紙裹甑上蒸),人參(各一錢去蘆)

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丸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吞下一丸。米飲亦得。(本事○此方。原出溫脾湯後。故今亦附錄於此云。)

理中湯諸方

傷在太陰。脾之經也。理中丸主之。丸不及湯。大便結者宜丸。大便軟者宜湯。如寒證不能食者。理中建中各半湯。為二中湯。以治之。(陰證略例)

治中湯。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其脈尺寸俱沉細。(三因○案此方系理中湯。加青皮。陳皮。本出活人。然不如用本方者。故不錄。)

白話文:

[症狀] 問到病人感到胸口到膈肌間不舒服,有脹滿閉塞的感覺,嘴脣發青,手腳冰冷,脈搏沉而細,情緒低落,或者腹部疼痛,這被稱為太陰病症。現在的人常無法辨認這種陰性症狀,一看到胸口到膈肌間不適,就投以消化藥物,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大抵來說,這種陰性症狀通常是由於吃了過冷的食物傷害了脾胃,導致陰經受到影響。主要症狀是胸口到膈肌間脹滿,臉色和嘴脣都無光澤,手腳冰冷,脈搏沉而細,情緒低落,並非因為慾望,而是內部受到了冷食物的傷害。

或者胃氣受損,形成陰性症狀,再使用像巴豆這樣的藥物,胸口到膈肌間的不適會更加嚴重,可能會嘔吐和腹瀉,經過一兩天,可能就會導致無法救治的情況。這就是因為不知道這是寒性在太陰經絡中的表現。太陰,指的是脾臟的經絡。

在診斷風寒時,如果嘴巴有白沫,或是口水很多,流冷涎,都是有寒性的表現,可以使用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等藥物,根據病情輕重使用,切忌使用涼性藥物。

桂枝加大黃湯的變種配方,我認為這是溫暖和利尿的藥劑,仍然將溫脾湯列為其中的一種。

溫脾湯,用於治療脾胃冷實不消的處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個大的)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在藥快要煮好時加入大黃。與後面的溫脾湯有些不同,如果需要強烈的排泄效果,應該使用這個處方,非常有效。

溫脾湯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

大溫脾湯,用於治療脾胃中冷,無法進食,穀物消化不良,經常感到脹滿,偶爾會下痢的處方。

黃芩、人參、芍藥、附子(炮製各一兩)、甘草(炙)、乾薑、大黃、厚朴(炙各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成三到四次服用,如果能順利排泄最好,如果沒有排泄,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再次服用,效果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食用豬肉、海藻、菘菜。

乾薑丸

乾薑(炮製)、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濕紙包裹蒸煮)、人參(各一錢去蘆)

除了巴豆之外,其他藥材磨成粉末,再一起研磨,加入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服用前面提到的湯藥時,可以用湯藥吞下一顆藥丸,也可以用米湯服用。

理中湯的各種配方

在太陰經絡受到傷害的情況下,理中丸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丸劑的效果不如湯劑,如果大便結實,適合使用丸劑,如果大便軟,適合使用湯劑。如果寒性症狀無法進食,可以使用理中建中各半湯,作為二中湯來治療。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寒邪進入太陰經絡,嘔吐清涎沫,腹部冷痛,或者下痢清穀,吐出蛔蟲,脈搏沉細,需要立即溫暖。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

加味理中飲,用於治療太陰證狀,自利不渴,手腳溫暖,身體無熱,脈搏沉而無力,這屬於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半夏薑汁。如果蜷縮躺臥,感到沉重,利不止,可以少量加入附子。如果利後身體疼痛,需要立即溫暖,可以加入附子。如果自利腹痛,可以加入木香磨薑汁調服,以和緩病情。用水二鍾,加入一片薑和兩枚棗煎煮。在服用前,可以加入一匙炒陳壁土調服,以吸取土氣來幫助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