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五 (14)
卷五 (14)
1. 病愈結存 下格
溫疫下後,脈證俱平,腹中有塊,按之則疼,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於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愈後,食粥半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
溫疫愈後,脈證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時時作嘔,飲食不進,雖少與湯水,嘔吐愈加,此為下格。蓋下既不通,必返於上。設誤認番胃,乃與牛黃狗寶;及誤作寒氣,投藿香丁香二陳之類,誤也。宜調胃承氣熱服,頓下宿結,及溏糞黏膠惡物,臭不可當者,嘔吐立止,所謂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是也。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耆,則下焦復閉,嘔吐仍作也。此與病愈結存彷彿,彼則妙在往來蛙聲一證,故不嘔而能食,可見毫釐之差,遂有千里之異。按二者大便俱閉,脈靜身涼,一安一危者,在乎氣通氣塞之間而已矣。
白話文:
【病癒後的餘留問題】
在經歷了瘟疫後,雖然病情和症狀都已經穩定,但可能腹部會出現硬塊,觸摸時會感到疼痛,自己也能感覺到有東西阻塞導致脹悶。有時候,會感覺到氣流在身體裡上下移動,不是很順暢,甚至會發出類似青蛙叫的聲音。這表示體內的病邪已經被清除,但長期累積的結塊還未消除。這種情況不能強行去攻,這樣只會損傷你的基本體力,因為氣血虛弱更無法幫助排泄,對於治療結塊並無助益。應該讓飲食慢慢恢復,當胃氣逐漸回復,身體的津液可以正常流動,自然就能順利排便。曾經遇到病人在病癒後,吃了半個月的粥,結塊才順利排出,堅硬且顏色深黑,就像石頭一樣。
【下格的現象】
在瘟疫康復後,即使所有症狀都消失,但可能長達數周沒有排便,而且偶爾會有噁心感,無法進食。就算只是喝點湯水,也會引發更嚴重的嘔吐。這就是所謂的「下格」,因為排泄系統受阻,所有的物質都會反推到上消化道。如果誤以為這是胃口不好,而使用牛黃或狗寶等藥物,或者誤判為寒氣侵襲,使用藿香、丁香或二陳湯等,都是錯誤的。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熱服後可以立刻排除體內的結塊,以及那些黏稠、惡臭的廢物。噁心感會立即停止,這就像要吹南風,就必須打開北窗的道理一樣。噁心停止後,千萬不要馬上進補,如果服用人參或黃耆等補藥,可能會導致下消化道再次閉塞,噁心感又會再度出現。
這個情況和病癒後結塊的情形有些相似,但關鍵在於是否有類似青蛙叫的聲音。因此,即便有噁心感,但還是可以進食。這顯示出,即便是細微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檢查這兩種情況,都有便祕的問題,但一個安全,一個危險,關鍵就在於氣血是否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