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三承氣湯變諸方(附導法)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芒消(半升),大黃(四兩),甘草(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千金)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千金○辨注云。)上銼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六分。納硝煎一二沸。絞去滓。溫服。(直格○案此方。既出聖惠。名大黃散。不用生薑。治傷寒未解。煩熱口乾。腹中有結燥不通。)劉河間又加甘草。

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也。余嘗以大承氣。改作調中湯。加以薑棗煎之。俗見薑棗。以為補脾胃而喜服。不知其中有大黃芒消也。(儒門事親)

成無己云。大熱結實者。大承氣。小熱微結者。小承氣。以熱不甚大。故於大承氣湯內。去芒消。又以結不至堅。故減厚朴枳實也。如不至大堅滿。邪氣盛。而須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氣湯。必以輕緩之劑攻之。於大承氣湯中。去厚朴枳實。加甘草。乃輕緩之劑也。若大承氣證。

反用調胃承氣湯治之。則邪氣不散。小承氣湯證。反用大承氣下之。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未嘗越聖人之制度。後之學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一概治之。若依此說。與仲景之方。

甚相違背。又失軒岐緩急之旨。紅紫亂朱。迷惑。眾聽。一唱百和。使病人暗受此弊。將何訴哉。(寶鑑)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千金○辨注云。陰虛人。大宜服之。)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證。悉皆治之。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消,芍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時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六書○案原云。以代三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大陷胸等之神劑。殊為不法。然其方非可棄。故錄存之。)

黃龍湯(○原文主治。系即承氣證。今不敢取。當考前失下條。)

大黃,芒消,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消。水二鍾。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六書○按溫疫論。更於此方後云。如人方肉食。而病適來。以致停積在胃。用大小承氣連下。惟是臭永稀糞而已。於承氣湯中。但加人參一味服之。雖三四十日所停之完穀及完肉。於是方下。蓋承氣藉人參之力。

白話文:

承氣湯處方

枳實(五枚),芒硝(半升),大黃(四兩),甘草(三兩)

以上四種藥材,研磨後,加入五升的水煮,直到剩兩升,去除藥渣,調整到適溫,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用間隔約五里路程的時間,直到達到腹瀉的效果。如果無法達到效果,就全部服用。(千金)

生地黃湯,用於治療感冒伴隨的熱症,體虛乏力,呼吸短促,心臟下方感到飽脹,胃中有殘留食物,大便不暢的處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硝(二合),大棗(二十枚)

以上五種藥材混合後,蒸五升米的時間,熟後絞取汁液,分兩次服用。(千金)

生地黃湯,用於治療感冒伴隨的熱症,體虛乏力,呼吸短促,心臟下方感到飽脹,胃中有殘留食物,大便不暢的處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硝(二合),大棗(二十枚)

以上五種藥材混合後,蒸五升米的時間,熟後絞取汁液,分兩次服用。(千金)

六一順氣湯,用於治療感冒伴隨的熱症傳入內臟,大便硬結,口乾舌燥,咽喉乾燥,高燒,胡言亂語,脫衣狂躁,手腳抽搐,皮膚出現黃色斑點,潮熱,自汗,胸部腹部堅硬,肚臍周圍疼痛等症狀。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硝,芍藥

先將水加熱至沸騰,再放入藥材,煮至剩下八分,服用前加入三匙鐵鏽水,立即生效。鐵性質重,能有效地降低熱度,解除結實。(六書)

黃龍湯,用於年老氣血虛弱者,去除芒硝,加入兩杯水,三片薑,兩枚棗子煮製。

對於勞累後食用冷食,夜晚出現遺精,接著發燒,頭部悶痛,雙腳冰冷的患者,使用黃龍湯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