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失下致虛證治

證本應下。耽閣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其攻。攻不可。補不可。補瀉不及。兩無生理不得已。

勉用陶氏黃龍湯。此證下亦死。不下亦死。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含藥而亡。或有回生於萬一者。按前證。實為庸書耽閣。及今投劑。補瀉不及。然大虛不補。虛何由以回。大實不瀉。邪何由以去。勉用參地以回虛。承氣以逐實。此補瀉兼施之法也。或遇此證。純用承氣。下證稍減。

神思稍蘇。續得肢體振戰。怔忡驚悸。心內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反厥。眩暈鬱冒。項背強直。並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證。此皆大虛之候。將危之證也。急用人參養營湯。虛候少退。速可屏去。蓋傷寒溫疫。俱系客邪。為火熱燥證。人參固為益元氣之神品。偏於益陽。有助火固邪之弊。

當此又非良品也。不得而用之。(溫疫論)應下失下。真氣虧微。及投承氣。下咽少頃。額上汗出。髮根燥癢。邪火上炎。手足厥冷。甚則振戰心煩。坐臥不安。如狂之狀。此中氣素虧。不能勝藥。名為藥煩。凡遇此證。急投薑湯即已。藥中多加生薑煎服。則無此狀矣。更宜均兩三次服。

以防嘔吐不納。(溫疫論)

服承氣腹中不行。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藥。此因病久失下。中氣大虧。不能運藥。名為停藥。乃天元幾絕。大凶之兆也。宜生薑以和藥性。或加人參。以助胃氣。更有邪實。病重劑輕。亦令不行。(同上○類編云。停藥外治。用蔥熨法。亦頗著效。案熨法。系景岳方。今錄於結胸中。)

白話文:

這個章節的主題是「因未能及時排解導致身體虛弱的治療方式」,內容如下:

原本應該要排解的病症,因為耽誤而沒有得到治療,或是使用了效果緩慢的藥物拖延了時間,導致火邪堵塞在體內,消耗氣血,使得精神疲憊殆盡,只剩下邪火留存。因此患者會出現摸索衣物、牀鋪,甚至出現幻覺,肌肉顫抖,肢體震顫,視力模糊不清,這些都是因為該排解卻未能及時排解所造成的後果。邪熱仍然存在,元神即將脫離。如果補充營養,邪毒反而會更嚴重;如果進行攻擊性的治療,那微弱的正氣又無法承受。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無計可施。

在這種情況下,勉強使用陶氏的黃龍湯。這種病況,不管是否治療,結果都可能是死亡。但若只是坐以待斃,不如吃藥而亡,或許有一線希望可以起死回生。前面提到的病情,實在是因為一般的治療方法耽誤了時間,現在再使用藥物,已經來不及同時進行補充和排解。然而,如果不補充大虛,虛弱的情況如何能恢復?如果不排解大實,邪氣又如何能消散?因此,勉強使用人參和地黃來補充虛弱,使用承氣湯來排解實邪。這是補充和排解同時進行的方法。有時候遇到這種病情,單純使用承氣湯,病情稍微減輕,精神稍微恢復,但隨後又出現肢體震顫,心悸,心內彷彿有人要捉住的感覺,四肢冰冷,頭暈眼花,頸背僵硬,以及之前提到的摸索衣物等大虛的症狀,這都是極度虛弱,病情危急的跡象。此時應立即使用人參養營湯。當虛弱的症狀稍微退去,就可以停止使用。

對於傷寒和瘟疫,都是由外來的邪氣引起的,屬於火熱燥的症狀。人參固然有補充元氣的功效,但偏向於補充陽氣,有可能助長火勢,使邪氣更加牢固。在這種情況下,人參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需要使用它。

(溫疫論)當病情需要排解卻未能及時排解,導致真氣衰微,再使用承氣湯,藥物下嚥不久,額頭上就出汗,頭髮根部感到乾燥搔癢,邪火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震顫和心煩,坐立不安,彷彿發狂的樣子。這是因為中氣本來就不足,無法承受藥物,稱為藥煩。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使用薑湯。在藥物中多加入生薑煎煮服用,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最好分兩到三次服用,以防嘔吐。

服用承氣湯後,腹部沒有反應,或者第二天才有反應,或者半天後仍吐出原來的藥物。這是因為病情長期未能排解,中氣大量損失,無法運送藥物,稱為停藥。這是天元幾乎斷絕,極其兇險的徵兆。應使用生薑調和藥性,或者加入人參,以幫助胃氣。另外,如果邪氣實在太重,病情嚴重,藥量輕微,也會導致藥物不起作用。(同上,類編指出,對於停藥的外部治療,可以使用蔥熨法,效果顯著。據說這是景嶽的療法,現在記錄在結胸中。)

2. 用下不宜巴豆丸藥

記一鄉人傷寒身熱,大便不通,煩渴鬱冒。醫者用巴豆藥下之,雖得溏利,病宛然如舊。予觀之,陽明熱結在裡,非大柴胡承氣等不可。巴豆止去積,安能盪滌邪熱蘊毒耶?亟投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嘗謂仲景百一十三方,為圓者有五:理中、陷胸、抵當、烏梅、麻仁。

是以理中、陷胸、抵當,皆大如彈子,煮化而服,與湯散無異。至於麻仁治脾約,烏梅治濕䘌。(○此當改治蛔厥。)皆用小圓,以達下部。其他逐邪毒,破堅癖,導瘀血,潤燥屎之類,皆憑湯劑,未聞用巴豆小丸藥,以下邪氣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黃樸消下之,安能無損也哉。

(本事)

傷寒時氣瘟病,嘗六七日之間,不大便,心下堅硬,腹脅緊滿,止可大小承氣湯下之。其腸胃積熱,慎勿用巴豆杏仁,性熱大毒之藥。雖用一二丸下之,利五七行,必反損陰氣,涸枯津液,燥熱轉增,發黃譫語,狂走斑毒,血泄悶亂,輕者為勞復,重者或至死,間有愈者幸矣,不可以為法。(事親)

白話文:

記載了一位鄉民得了類似流感的疾病,身體發熱。他出現了大便不通暢,口渴且精神恍惚。醫生使用了巴豆製成的藥丸來幫助排便。雖然確實促進了排便,但病情卻沒有任何改善。我觀察後認為,這是由於陽明經絡中的熱毒積聚所致,應該使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等藥物治療。巴豆只能去除食物殘渣,如何能清除深藏的熱毒呢?於是,我立即讓他服用三劑大柴胡湯,結果他出汗後病情得到了緩解。

我常說,張仲景的113個方子中,有五種是圓形藥丸:理中丸、陷胸丸、抵當丸、烏梅丸和麻仁丸。

因此,理中丸、陷胸丸、抵當丸都是像彈珠一樣大的藥丸,需煮化後服用,其效果與湯藥或散劑無異。至於麻仁丸用於治療脾虛便祕,烏梅丸則用於治療蛔蟲病,都使用較小的圓形藥丸,以便於作用於身體的下部。其他的如驅除邪毒、破除堅固的結塊、引導淤血、潤滑乾燥的大便等,都依靠湯藥來實現,從未聽說過使用巴豆小丸來排除邪氣的。如果使用了巴豆丸而病情沒有消除,那麼再使用大黃和芒硝等藥物,勢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在流行性感冒、瘟疫等疾病中,若患者連續六七天未排大便,心臟下方感到堅硬,腹部及兩側緊繃,此時只應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來通便。對於腸胃中積聚的熱毒,千萬不要使用巴豆或杏仁等性質熱烈、毒性強的藥物。即使僅使用一兩丸這樣的藥物,雖可能導致排便五七次,但必然會損害體內的陰氣,消耗體液,使燥熱加重,導致黃疸、譫妄、狂躁、皮膚出斑、出血、昏亂等症狀。病情輕者可能轉為勞力過度後的復發,重者甚至可能致死。偶爾有康復的案例,純屬僥倖,不能作為治療的標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