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時毒大頭病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

切恐傳染。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

邪氣深也。認是時毒。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一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

白話文:

時毒是指四時邪毒之氣侵入人體所致的疾病。

其症狀表現為:鼻、面、耳、項、咽喉部位發紅腫脹,沒有膿頭,或有結核伴隨,伴有發冷發熱、頭痛、肢體疼痛。嚴重的會神志不清、咽喉阻塞。不認識這種病的人容易誤認為傷寒,服了解熱藥後,腫脹反而加重,才會想到找瘡瘍科醫生診治。

這種疾病古籍中沒有方論記載。民間俗稱為「丹瘤」,患者家屬忌諱直呼為時毒,擔心傳染。

證諸經書記載,人體突然發紅如丹,像是被塗上硃砂,稱之為丹毒。丹毒是風熱惡毒之氣所引起,而丹瘤與四時不正之氣所引起的時毒不同。

時毒是由於感染四時不正之氣導致,初期症狀類似傷寒。發病後五到七日內,可能會危及生命。治療時務必要精細辨別。首先診脈,脈象浮數、滑數、沉緊、弦澀等,都可能是時毒的症候。浮數脈代表邪氣在表,沉澀脈代表邪氣已深入。

確診為時毒後,對於氣血充實的人,應立即服用化毒丹攻邪;熱實者,用五利大黃湯瀉熱;有表證者,用解毒升麻湯發汗。如果患者年紀大、氣虛者,則用五香連翹湯為主。此外,可於鼻腔內噴通氣散,連續噴灑十多次,使患者打出鼻涕,才能發揮藥效。如果噴藥後不打出鼻涕,表示無法治癒。如果打出鼻涕有血絲,則治療後必定能痊癒。周圍探病的人,也應每日使用通氣散噴鼻。

必不傳染。切須忌之。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散。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鎌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七日已前。

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嘗見一工。但云熱毒。只有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者矣。(外科精義)

白話文:

這病不會傳染,一定要小心。病人每天用嚏藥三到五次,以排出熱毒,這是治療時毒的有效方法。如果三四天還沒好轉,不要猛烈瀉下,應該繼續用和解的方法,服用犀角散、連翹散等藥物。到七八天,大小便暢通,頭面腫起高且紅的,可以服用托裡散、黃耆散,並用針、刀、砭石割出血,泄去毒氣。十天後不治自癒。如果病程在五七天之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說不出話,頭面不腫,食不知味,那就是必死之徵,治療無效了。然而,此病有陰有陽,有可汗者,有可瀉者。曾經見到一個醫生,只說熱毒,只用寒藥,卻不知道病有輕重,治療有順逆,不可不仔細觀察。

時疫胳𦞂腫毒病者。古方書論。所不見其說。古人無此病。故方無此說。唯正隆楊公集拯濟方內言。自天眷皇統間。生於嶺北。次於太原。後於燕薊。山野村坊。頗罹此患。至今不絕。互相傳染。多致死亡。至有不保其家者。狀似雷頭。腫弘咽頸。攻內則喉嚨堵塞。水藥難通。

攻外則頭面如牛。眼耳穴盈。視聽俱非。杜絕聞見。病惡命危。雖布避。汗之益深。疏利頗差。初見憎寒。稍厥飲水。脈沉。不可溫辛發汗。急以大黃芒消之類。苦泄寒涼之劑。加倍並服。得快利方可為救。毒氣稍退。漸減涼藥理之。咽堵食藥不下。先灌生油半盞。自然能通。

白話文:

過去的醫書中沒有記載時疫胳膊腫毒病,因此古人可能沒有遇過這種病。然而,從天眷皇統年間開始,這種病症就出現在嶺北,接著蔓延至太原,之後又傳到燕薊,山野村坊都受到感染,直到現在還沒有消失。這種病會互相傳染,很多人因此死亡,甚至有些家庭因此家破人亡。患者會出現像是雷頭一樣的腫塊,腫脹擴散到脖子,病症入侵內部會導致喉嚨堵塞,喝水都很難。入侵外部則會造成頭面腫脹如同牛頭,眼耳穴位脹滿,視聽功能失常,導致無法看見和聽到。病況惡化,命懸一線,即使使用布包裹患處,出汗也沒有幫助,疏通的方法也效果不佳。初期會感到寒冷,稍後會感到口渴,脈搏沉細,不可使用溫辛藥物發汗。應立即服用大黃、芒消等苦寒瀉藥,加倍服用,快速排泄後才能救命。毒氣稍退後,再逐漸減少涼藥的劑量。如果喉嚨堵塞,吃藥無法吞下,可以先灌入生油半盞,就能自然通暢。

後於本方。選而用之。道衰德廢。仁殞義湮。瘴厲戈烽。兆彰惡貫。(端效方)

大頭者。一曰時毒。二曰疫毒也。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之而為大頭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或咽喉瘇痛不利。其脈數大者。普濟消毒飲主之。若內實熱甚者。以防風通聖散。增損主之。大抵治法。不宜大速攻。則邪氣不伏。而反攻內。必傷人也。且頭面空虛之分。邪既著空處。

則無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必當先緩而後急。則邪伏也。凡先緩者。且宜清熱消毒。如虛人兼益元氣。胃虛食少者。兼助胃為主。待其內實。熱盛大便結。以酒浸大黃下之。則宣熱而拔其毒也。此為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從鼻腫者。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

白話文:

後於本方。選用有效的部分。道德淪喪,仁義消失。瘟疫戰火,罪惡昭彰。(端效方)

大頭症。一是時令毒氣,二是疫毒。是由於天降疫毒之氣,人感染後而成大頭症。有時發燒氣喘,口乾舌燥。有時咽喉腫痛,不利於吞嚥。其脈搏數大,可以用普濟消毒飲主治。如果內熱很盛,可用防風通聖散增減劑量來主治。總的治療原則,不宜快速攻補,否則邪氣不會退散,反而會攻入內部,必會傷人。且頭面是空虛的部分,邪氣一旦侵襲空處,就無處不至。因此治療方法,必須先緩後急,則邪氣可被壓制。凡是先用緩和方法,且適宜清熱消毒。如虛弱者兼顧益氣,胃虛食少者兼顧助胃為主。等內部充實,熱盛大便結,可用酒浸大黃通大便,即可宣熱而祛除毒氣。這就是先緩後急的方法。這種毒氣往往先從鼻部腫脹開始,接著是眼睛腫脹,再接著是耳朵腫脹,最後從耳朵到達頭上。

絡後腦。結塊則止不散。必出膿則愈也。(蘊要)

發毒看法,初起。寒熱交作。頭面一處作腫。紅赤發熱疼痛者。易。已成。高腫。發熱疼痛。有時語聲清朗。湯藥易入者。輕。已潰。膿稠。堅腫稍消。疼痛稍減。飲食漸進。身溫者。吉。潰後。膿水漸止。腫退肌寬。神彩精寧。睡臥安穩者。順。初起。多寒少熱。頭面耳項俱腫。

光如水晶。不熱者。險。已成。漫腫無頭。牙關緊閉。湯水不入。聲音不出者。逆。已潰。膿水清稀。氣味敗臭。腫痛不除。如屍發胖者。死。潰後。臭水淋漓。腫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譫言者。死。(正宗)

時毒治法,寒熱交作。頭痃體痛。六脈浮緊。邪在表也。宜汗散之。頭面赤腫作痛。口燥咽乾。大便秘實。邪在裡也。下之。外有寒熱。內亦口乾。脈弦有力。表裡俱實。發表攻裡。表裡俱解。腫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滯。宜砭去惡血。砭血之後。腫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膿。

白話文:

蘊要

絡(指血管)連著後腦。結塊導致血液不散,必須排出膿液才會好轉。

正宗

觀察病情的發作:

  • 初起:寒熱交替發作。頭面局部腫脹。發紅發熱疼痛。較容易醫治。
  • 已成:腫脹較大。發熱疼痛。有時言語清晰。湯藥容易入口。病情較輕。
  • 已潰:膿液濃稠。腫脹稍消。疼痛稍減。食慾漸進。體溫恢復正常。病情好轉。
  • 潰後:膿水逐漸減少。腫脹消退,肌肉舒展。精神煥發。睡眠安穩。病情順利。

初起

  • 寒氣重,熱氣輕。頭面、耳部、頸部均腫脹。
  • 光亮如水晶,不發熱。病情兇險。

已成

  • 漫無頭緒地腫脹。牙關緊閉。湯水入口難下。聲音發不出。病情危急。

已潰

  • 膿水清稀稀薄,氣味腐臭。腫痛未除。像死屍一樣發胖。病情極重。
  • 潰後:臭水淋漓。腫脹處麻木無痛。手腳冰冷。常說胡話。病情危重。

時毒的治療方法

  • 寒熱交替發作。頭部疼痛,全身痠痛。六脈浮而緊。邪氣在表層。應發汗散邪。
  • 頭面發紅腫痛。口乾咽燥。大便乾燥。邪氣在裡層。應攻下。
  • 外有寒熱,內也有口乾。脈弦有力。表裡都有實邪。應攻表瀉裡。表裡同時解除。腫痛未消者,為瘀血凝滯。宜刺血放掉瘀血。刺血後,腫痛仍未消退者,表示膿液即將形成。

宜托膿健脾。腫痛日多。而脹痛者。已有膿。急針之。更兼補托脾胃。潰後腫痛不減。膿清腥穢。脾胃弱也。更宜溫中健脾。饑年時毒流行。傳染者。忌用攻發。當和解。宜養正氣。(同上)

一男子先發寒熱。次日頭面俱腫。又二日口禁。湯水不入。診之脈洪數而有力。此表裡俱實也。又咽喉妨礙。湯藥難下。先用針刺咽間。去惡血鍾許。牙關稍開。以防風通聖散一劑。徐徐服之。便去三四次。腫上砭去惡血。以金黃散敷之。次日腫勢稍退。又以普濟消毒飲二劑。

白話文:

應該將膿液排出體外,健脾胃。腫痛越來越嚴重,而且脹痛,表示已經有膿了,要趕緊用針刺。同時還要補脾胃。潰瘍之後腫痛不減,膿液清稀,帶有腥穢之氣,說明脾胃虛弱,更要溫中健脾。饑荒年頭,瘟疫流行,感染的人忌用攻發藥物,應該和解,養護正氣。

一個男子一開始發寒發熱,第二天頭面都腫起來,第三天嘴巴張不開,湯水都喝不下去,診脈發現脈洪數有力,說明表裡都實證。又因為咽喉阻塞,湯藥難以吞嚥,先用針刺咽喉,排出一些惡血,牙關才稍微張開。用防風通聖散一劑,慢慢服用,便意就出現了三四次。腫塊上用砭石刮出惡血,再用金黃散敷在腫塊上。第二天腫勢稍退,又用普濟消毒飲兩劑。

面腫漸消。惟兩耳下堅腫不退。此必作膿。又以托裡散數服。候膿熟而針之。次以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陳皮。十餘劑而斂。(同上)

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時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

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已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遂處方。(云云)為細末。半用湯調。

白話文:

面腫逐漸消退,但兩耳下方的腫塊卻沒有減退,這很可能是要化膿了。為了促進化膿,可以服用託裡散數次,等到膿成熟後再進行穿刺。接著,再服用十全大補湯,但去掉肉桂,加入陳皮,十多帖藥後就會痊癒。

泰和二年,我師傅被派到濟源監督納稅。當時是四月,許多人都患有瘟疫。最初出現畏寒、體重增加的症狀,接著頭部和臉部腫脹,眼睛無法開合,呼吸困難,喉嚨不暢通,舌頭乾燥、口渴。民間稱這種症狀為「大頭瘟」,親友們都不來探望,這種情況往往很難治療。縣丞的侄子也得了這種病,到了五六天,醫生使用承氣湯加上藍根進行排便,病情稍微緩解。隔天,病情如舊,再次排便後,病情有所緩解,但最終還是沒有痊癒。

病情逐漸危急,有人建議請李明大夫來治療。於是請他診察,詳細說明病情。我師傅說,人身中間以上部分屬天之氣,中間以下部分屬地之氣。這是由於邪熱停留在心肺之間,上攻頭顱,導致腫脹。使用承氣湯進行排便,是為了清理胃中的實熱,這就像是對過錯的懲罰。但其實並不符合病情,因此我師傅開了藥方,並將藥做成細末,一半用水調製。

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去白),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連翹,黍黏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殭蠶(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桔梗(二錢)

白話文:

經常服用此藥。用蜂蜜製成藥丸。含在口中化開服用。吃完後病情就會大有改善。於是感嘆道:過去的事情無法追回,未來的時光還來得及。凡是其他有病的人,我都寫下藥方送給他們。治好了很多人的病。當時的人們都說,這個藥方來自於神明。於是將其刻在石頭上,以便永遠流傳。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去皮),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連翹(各一錢),白殭蠶(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桔梗(二錢)

上件。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東垣試效方)

曾見患大頭瘟者。頭面腫甚。目不能開。憎寒壯熱。頭痛煩躁。渴欲飲冷。依法用普濟消毒飲。解其表而清其里。外用瓜蒂散㗜鼻。取出黃水。以瀉髓臟熱毒。則頭痛自止。再服前藥數劑而安。(舒氏)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也可以加入防風、薄荷、川芎和當歸,做成如麻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趁溫熱服用。飯後如果大便硬,可以加入一錢或兩錢酒煨大黃來幫助通便。腫脹嚴重者,可以用砭石針刺治療。

曾見過患有頭瘟的病人,頭面部腫脹嚴重,眼睛無法睜開,畏寒發熱,頭疼煩躁,口渴想喝冷飲。按照方法使用普濟消毒飲,解表清里,同時外用瓜蒂散塞入鼻孔,引出黃水,瀉去髓臟熱毒,頭痛自然消失。再服用幾劑之前所述的藥物便可痊癒。

漏盧湯。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肐𦞂。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若腫熱甚。加芒消。快利為度。利已去硝。

漏盧,升麻,大黃,黃芩(各一兩),藍葉,玄參(各二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腫熱甚。加芒消二錢半。(端效方○寶鑑同。案此本聖惠治熱病毒氣。攻皮膚生瘡。漏盧散。今去木通。犀角。梔子。甘草。加大黃。黃芩。)

消毒散。消肐𦞂腫毒。會,洛州張孔目方。

白話文:

漏盧湯主治臟腑積熱引起的腫毒,以及時疫引起的喉嚨腫痛、頭面部腫脹、咽喉阻塞、水藥無法下嚥等危重症狀。若腫熱嚴重,可加入芒消,以快速通利為原則,待病情改善後即停止使用芒消。

藥方如下:漏盧、升麻、大黃、黃芩各一兩,藍葉、玄參各二兩。將以上六味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腫熱嚴重者,可加入芒消二錢半。

大黃,牙硝,青黛(等分)

上為細末。水調。鵝翎掃。立消。(端效)

四神散。大名王國祥方。

川大黃,寒水石(各一兩),牛蒡子,芒硝(各半兩)

上為細末。新水調。塗腫上。咽喉腫塞。生蜜調。時時含化咽津。妙。(端效)

通氣散。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差。

玄胡(一兩五錢),豬牙皂角,川芎(各一兩),藜蘆(五錢),躑躅花(二錢五分○正宗作羊躑躅花)

白話文:

將大黃、牙硝、青黛等量研成細末,用水調和後用鵝毛筆塗抹,可立即消腫。四神散是王國祥醫生所創,由川大黃、寒水石各一兩,牛蒡子、芒硝各半兩研成細末,用清水調和後塗抹於腫脹處。若咽喉腫塞,可用生蜜調和後含化,可緩解症狀。通氣散用於治療時疫引起的面部紅腫或咽喉閉塞,將玄胡一兩五錢、豬牙皂角、川芎各一兩、藜蘆五錢、羊躑躅花二錢五分研成細末,用藥粉噴鼻取嚏,重複七八次,將毒氣排出即可痊癒。

上為細末。每用紙捻子。蘸一米許。紝於鼻中。取嚏取效。(精義)

荊防敗毒散。治時毒初起。頭痃惡寒。腮項腫痛。脈浮者。服之。

即敗毒散。加荊芥。防風。(正宗),蘊要。更加牛蒡子。若內熱。加酒炒黃芩一錢。熱盛。更加酒炒黃連。

五利大黃湯。治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有力者。服之。

大黃(煨),黃芩,升麻(各二錢),芒硝,梔子(各一錢二分)

白話文:

取用細碎粉末,每次使用一根紙捻子,沾上一米長的藥粉,插入鼻孔中,以引發打噴嚏來達到治療效果。(精義)

荊防敗毒散,用於治療初期的時毒,包括頭疼、畏寒、腮部和頸部腫痛,且脈搏浮現的病症。服用此方後可見效。(正宗),蘊要。如果患者有內熱的情況,可以加用酒炒黃芩一錢;若病情較熱,則需再增加酒炒黃連。

五利大黃湯,適用於治療因時毒引起紅腫疼痛、口渴便祕、脈搏強壯有力的病症。服用此方後可見效。

其中的藥物成分為:大黃(經炙烤處理),黃芩,升麻(各兩錢),芒硝,梔子(各一分二釐)。

請注意,這是一些古老的中醫方劑,其使用方法和劑量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爲中藥的使用需根據個人體質、病症及藥材的性質來決定。在未經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自行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或不良反應。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未利者。渣再煎(正宗○案此即千金五利湯。)

連翹消毒飲。治時毒。表裡二證俱罷。余腫不消。疼痛不退者。

連翹,川芎,當歸,赤芍藥,牛蒡子,薄荷,黃芩,天花粉,甘草,枳殼,桔梗(各一錢),升麻(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便燥者。加灑炒大黃。(正宗○案蘊要發頤門方。與此稍異。云。未消。加穿山甲。)

防風通聖散。治時毒。惡寒發熱。煩躁口乾。表裡脈症俱實者。

白話文:

水煮藥材兩碗,煎煮至八分,空腹服用。若未見效,藥渣再煎煮一次。此方即為千金五利湯。

連翹消毒飲可治療時毒,表裡兩方面症狀都消除,但仍有腫脹未消、疼痛未退的情況。

藥材包括:連翹、川芎、當歸、赤芍、牛蒡子、薄荷、黃芩、天花粉、甘草、枳殼、桔梗(各一錢),升麻(五分)。

水煮藥材兩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若大便乾燥,可加入酒炒大黃。此方與蘊要發頤門方略有不同,該方提到若腫脹未消,可加入穿山甲。

防風通聖散可治療時毒,症狀包括惡寒發熱、煩躁口乾、表裡脈象都實證。

防風,白芍,薄荷,川芎,桔梗,山梔,黃芩,白朮,當歸,連翹,荊芥,麻黃,滑石,石膏(各一錢),甘草(五分),芒硝(一錢五分),大黃(酒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正宗○此本河間方。)

牛蒡芩連湯。治積熱在上。頭項腫起。或面腫。多從耳根上起。俗曰大頭瘟。

黃芩(酒炒二錢),黃連(酒炒一錢半),桔梗(一錢半),連翹,牛蒡子(微炒),玄參(各一錢),大黃,荊芥,防風,羌活,石膏(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防風,白芍,薄荷,川芎,桔梗,山梔,黃芩,白朮,當歸,連翹,荊芥,麻黃,滑石,石膏(各一錢),甘草(五分),芒硝(一錢五分),大黃(酒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正宗○此本河間方。)

牛蒡芩連湯。治積熱在上。頭項腫起。或面腫。多從耳根上起。俗曰大頭瘟。

黃芩(酒炒二錢),黃連(酒炒一錢半),桔梗(一錢半),連翹,牛蒡子(微炒),玄參(各一錢),大黃,荊芥,防風,羌活,石膏(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防風湯

防風、白芍、薄荷、川芎、桔梗、山梔、黃芩、白朮、當歸、連翹、荊芥、麻黃、滑石、石膏(各1錢),甘草(5分),芒硝(1錢5分),大黃(炒酒2錢)

水2碗。煎至8分。空腹溫服。(正宗○此方源自河間。)

牛蒡芩連湯

治頭面腫脹,多從耳根開始。俗稱大頭瘟。

黃芩(炒酒2錢),黃連(炒酒1錢5分),桔梗(1錢5分),連翹,牛蒡子(微炒),玄參(各1錢),大黃,荊芥,防風,羌活,石膏(各1錢5分),甘草(1錢)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煎。食後細細呷溫服。每一盞。做二十次服。常令藥在上。勿令飲食在後也。(回春○案此本六書芩連消毒湯。今去柴胡。枳殼。射干。白芷。加玄參。石膏。)

托裡消毒散。治時毒。表裡俱解。腫尚不退。欲其作膿者。服之。(正宗)

十全大補湯。治時毒潰後。膿水清稀。形容消瘦。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虛熱不睡。自汗盜汗。及不收斂者。服之。(正宗)

白話文:

將藥材煎成一劑,加入一片生薑,飯後慢慢地喝溫熱的藥湯,每次喝一盞,重複二十次。要保持藥物在胃中,不要讓食物在藥物之後進入。此方原為六書芩連消毒湯,現已去除了柴胡、枳殼、射干、白芷,並加入了玄參和石膏。

托裡消毒散用於治療時疫,可以解表裡之邪,腫脹尚未消退,想要使其化膿者,可服用此方。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時疫潰爛後,膿水稀薄清澈,形體消瘦,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虛熱難眠,自汗盜汗,以及身體虛弱無法收斂者,可服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