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感冒
感冒本與傷寒。治證一同。但有輕重之分耳。故重者為傷。輕者為感。感冒之中。有風有寒。又須詳別。夫感寒則必惡寒。面色黯慘。項背拘急。亦或頭痛發熱。其脈沉遲。當以五積散。藿香正氣散。養胃湯表之。感風則必惡風。面色光浮。身體發熱如瘧。鼻塞聲重。時出清涕。
或咳唾稠黏。其脈多浮數。當以十神湯。敗毒散治。或風寒兼之。又當用和解之藥。體虛之人。不可過於發散。恐致他疾。(醫方集成)
白話文:
感冒和傷寒本質相同,治療原則也一致,只是程度輕重有別。因此,症狀嚴重的稱為傷寒,症狀較輕的稱為感冒。
感冒之中,又有風寒之分,必須仔細辨別。
凡是感寒,必定怕冷,面色黯淡,頸項後背僵硬,也可能伴隨頭痛發熱,脈象沉遲。應該用五積散、藿香正氣散、養胃湯等藥物治療。
感風則必定怕風,面色紅潤浮光,身體發熱似瘧疾,鼻塞聲音沉重,時常流出清鼻涕,
或咳嗽痰液稠黏。脈象多浮數。應該用十神湯、敗毒散等藥物治療。
若風寒兼發,則應該使用和解藥物。體虛之人,不可過度發散,以免引發其他疾病。 (摘自《醫方集成》)
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即是傷寒外證。初感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則是正傷寒。初感用藥。與太陽證一同。今病人往往惡言傷寒。不知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有其病而諱其名。甚為無義。特以俗呼為大病。故諱言之耳。有微惡風微發熱。起居飲食自如常。
但不甚清快。又不可過用表劑。若投以和解養胃對金之頭。不效者。宜神朮散。有虛人感冒發熱。僅得一日。熱不為久。又不為重。便見讝語。此乃虛不禁熱。不可遽用十分冷劑。(要訣)
內經曰。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濕之區。風氣柔弱。易傷風寒。俗稱感冒。受邪膚淺之名也。由鼻而入。在於上部。客於皮膚。故無六經形症。惟發熱頭痛而已。(醫方集解)
白話文:
感冒是一種疾病,可以分為風寒兩種症狀,也就是傷寒的外證。剛開始輕微的症狀稱為感冒,如果深入內里,症狀加重,就屬於真正的傷寒。初期感冒用藥,和太陽證一樣。現在病人往往忌諱說傷寒,不知道輕微的稱為感冒,嚴重的稱為傷寒,再嚴重就稱為中寒。明明有病卻不敢說出病名,非常不合理。只是俗稱大病,所以才忌諱說出來。如果出現輕微怕風,輕微發熱,生活起居飲食如常,但不太舒服,也不要過度使用表劑。如果使用和解養胃、對金之頭等藥物無效,應該使用神朮散。虛弱的人感冒發熱,只有一天,發熱時間不長,也不嚴重,卻出現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抵抗熱邪,不能馬上使用十分冰冷的藥物。
《內經》說,地勢低窪的地方,春季的氣候常駐,所以東南低濕的區域,風氣柔弱,容易受風寒侵襲,俗稱感冒,是受邪氣淺層的病名。邪氣從鼻子進入,在身體上部,停留在皮膚表面,所以沒有六經的症狀,只有發熱頭痛。
傷寒見證,輕者。咳嗽有痰。咽乾聲重。鼻燥作癢。或流清涕。腹脹額悶。口燥喉痛。重者。頭痛項強。肢節煩疼。憎寒壯熱。頭眩嘔吐。心煩潮熱。自汗惡風。亦有無汗而惡風者。(匯補)
傷寒大汗宜禁,傷風症。腠理疏泄。但宜輕揚之劑。徹越其邪。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恐蹈亡陽之弊。(同上)
傷風久虛宜補,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同上引立齋○案此即陶節菴所謂勞力感寒。主以補中益氣湯者也。)
白話文:
傷寒的症狀,輕微的情況下,會出現咳嗽伴隨有痰,咽喉乾燥、聲音沈重,鼻腔乾燥、容易癢,或者流清鼻涕,腹部脹滿、額頭感到悶熱,口渴、喉嚨疼痛。
嚴重的情況下,會有頭痛、頸部僵硬、四肢痠痛、畏寒後突然發熱、頭暈、嘔吐、心煩、潮熱、自行出汗、怕風,也可能會出現沒有汗液卻怕風的情況。
對於傷寒來說,如果要發汗,應該避免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因為這可能會導致陽氣耗盡。對於風邪引起的病症,由於皮膚和腠理的疏鬆,應使用能輕易使邪氣離開的藥物,而不是傷寒類的強烈發汗藥物,以免導致陽氣損失的問題。
對於長期虛弱的人因風邪引起的病症,如果經常發作,體質和氣血都虛弱,則應當在治療時注重補養,同時輔以調和解表的方法。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發散的藥物,可能會讓脾氣更加虛弱,皮膚和腠理更加疏鬆,邪氣趁虛而入,反而使病情加重。
這裡引用了立齋的理論,他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勞累後感受寒邪,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傷風寒甚者。遍傳經絡。已見傷寒論。此言其輕淺者。邪止犯皮毛。皮毛為肺之合。皮毛開。則肺氣不得外泄。故上壅而嚏。蒸成涕液。壅塞鼻中。故聲出重濁。肺氣鬱而成熱。故肺癢而咳。其人平素體氣。寒者則無汗。熱者則有汗。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不頭痛。
蓋雖輕證。其中又分輕重也。(醫碥)感冒固輕。惟人以其輕忽之。亦足以傷生。其致不醒之故。亦各有因。我將為子備言之。以告知命者。當防微而杜漸也。今人感冒。每率己見用藥。病未除而元氣先傷。以致困者。一也。有未冒之前。元氣先虛。既冒之後。乘虛陷里。虛邪並病。
白話文:
風寒入侵嚴重的人,寒氣會遍布全身經絡,就像《傷寒論》中所說。這裡說的是較輕微的症狀,邪氣只侵犯到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表象,當皮膚和毛髮被寒氣入侵時,肺氣就無法順利排出,因此會向上壅塞而打噴嚏,蒸出鼻涕,堵塞鼻腔,所以說話聲音會變得沉重。肺氣鬱積而化熱,所以會感到肺部癢癢的而咳嗽。平時體質偏寒的人,感冒時就不會出汗,體質偏熱的人就會出汗,也可能發燒或不發燒,頭痛或不頭痛。
雖然是輕微的感冒,但其中也有輕重之分。《醫碥》中說,感冒固然輕微,但人們往往輕忽它,卻足以傷害身體,甚至造成昏迷。昏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我要詳細告訴你,讓你知道命運的安排,應該防微杜漸。現在人們感冒了,常常憑著自己的經驗用藥,結果病還沒治好,元氣先受損,導致身體虛弱,這是第一種情況。還有一些人,在感冒之前就元氣虛弱,感冒之後,寒邪乘虛而入,虛邪並病,這是第二種情況。
醫者未及辨明。而誤藥者。二也。有稟性怯弱。情志多郁。素有骨蒸虛熱之恙。重冒風寒。而咳傷肺絡。痰紅癆嗽者。三也。有沉湎酒色。濕熱內傷。當風露臥。復感風邪。而成癆瘵者。四也。有行房不謹。汗出當風。邪入三陰。傳為虛萎。或成癆風者。五也。有童子室女。
情性執滯。素多愁郁。天癸不通。形神羸弱。偶冒風寒。內熱並病。而成癆者。六也。有體肥氣盛。情性素暴。不耐病苦。偶冒風寒。而煩躁愈甚。酒色不戒。飲食失調。以致痰嗽咳血。音啞喉痹。朝涼暮熱。大肉脫盡而死者。七也。有勞形役心。負重疾走。因躁熱而浴寒飲冷。
當風露坐。以致感冒咳血。而成癆者。八也。有師尼寡婦。嫁娶愆期。憂思積忿。以致心相二火。熾然日甚。偶感風邪。內外鬱蒸。而成癆嗽咳血者。九也。有產後氣血正虛。失於謹慎。為風所襲。邪入至陰。而為煩渴內熱之恙。醫者誤為產虛。不知清散。補斂太早。則虛熱與邪熱同病。
白話文:
一、醫師誤診
醫師未仔細辨明病情,誤用藥物。
二、體質虛弱
稟性怯弱,情緒鬱悶,原本就有骨蒸潮熱的毛病,又受風寒而咳嗽傷肺,吐出帶血的痰。
三、沉湎酒色
沉迷於酒色,內傷濕熱,在風露中睡覺,又受風寒而得了癆病。
四、房事不節
房事過度,出汗後受風,邪氣侵襲三陰經,導致虛弱萎靡,或變成癆病。
五、童子室女
童男童女情性執著,多愁善感,天癸不通,體質羸弱。偶遇風寒,內熱同時發作,導致癆病。
六、體肥氣盛
體型肥胖,氣血旺盛,性格暴躁,不耐受疾病。偶遇風寒,煩躁加劇,又不戒酒色,飲食不當,導致痰咳出血、聲音沙啞、喉嚨疼痛,早晚忽冷忽熱,肌肉消瘦而死亡。
七、勞累過度
勞心勞力,背負重物快速行走,因躁熱而洗冷水澡或喝冷飲。在風露中坐著,導致感冒咳嗽出血,形成癆病。
八、孤獨寡婦
孀居的女性,嫁娶不順遂,積累憂愁憤恨,導致心、相火旺盛。偶爾受風寒,內外鬱結,形成癆病、咳嗽出血。
九、產後誤補
產後氣血虛弱,未加小心,受風邪侵襲,邪氣傷及至陰經,導致煩渴、內熱。醫師誤診為產後虛弱,不知疏散風熱,過早進補,導致虛熱與邪熱同病。
而成產癆者。十也。此十種死症。餘三十年來所見。指不勝屈。而觸冒之因。多由感冒。豈感冒遂能殺人。實由根本先敗而然也。(證治百問)
香蘇散。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原云。治四時瘟疫傷寒。今據醫方集解考。)
陳皮(二兩不去白),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和劑),衛生家寶。加減香蘇散。於本方。加麻黃。蒼朮。桔梗。管見良方。芎芷香蘇散。於本方。加川芎。白芷。得效。加蒼朮。云。一方。加沉香。名沉香飲子。
白話文:
導致肺痨的人,十之八九。這十種致死病症,我三十年來所見,多不勝數。而這些觸發病症的原因,大多是因感冒而起。感冒真的能致人於死地嗎?其實是因身體根本虛弱,才導致感冒後病情加重。 香蘇散可以治療四季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 配方:陳皮(二兩,不去白皮)、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間,每日服用三次。如果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鹽調服。 香蘇散是治療感冒的有效方劑,被稱為衛生家寶。 加減香蘇散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麻黃、蒼朮、桔梗,治療效果更佳。 芎芷香蘇散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川芎、白芷,效果顯著。如果病情需要,可以加蒼朮。 有一種方劑,在原方中加入沉香,稱為沉香飲子。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或風寒濕痹。可服之。
陳橘皮(去白),麻黃(去根節),川芎,甘草(炙),香附子(杵去毛),紫蘇(去粗梗),白芷,升麻,赤芍藥(各四兩),乾葛(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和劑),是齋。神授太乙散。於本方。去麻黃。加青皮。得效香葛湯。於本方。去麻黃。加蒼朮。
白話文:
十神湯主治時令失常導致瘟疫流行,許多人染病,或有風寒濕痹等症狀,都可以服用。
藥方包括陳皮(去白)、麻黃(去根節)、川芎、甘草(炙)、香附子(杵去毛)、紫蘇(去粗梗)、白芷、升麻、赤芍藥(各四兩)、乾葛(十四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大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七分,去渣趁熱服用,不拘時間。這是和劑,也稱為齋,與神授太乙散相比,本方去掉了麻黃,加入青皮。本方去掉了麻黃,加上了蒼朮,則稱為香葛湯。
參蘇飲。治一切發熱。頭疼體痛。
前胡,人參,紫蘇葉,乾葛,半夏,茯苓(各三分),枳殼,陳皮,甘草,桔梗(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個。煎至六分。去滓。不以時候服。尋常感冒風寒。頭目昏重。鼻流清涕。宜用此藥。加川芎半兩。煎服。(易簡○案此方。本出三因痰飲門。無干葛。有木香。云。嘔者。加乾葛。腹痛加芍藥。),和劑。加木香。澹寮。十味芎蘇散。於本方。去前胡。人參。加川芎。柴胡。
白話文:
參蘇飲
治療所有發燒。頭痛、身體疼痛。
前胡、人參、紫蘇葉、乾葛、半夏、茯苓(各三分),枳殼、陳皮、甘草、桔梗(各半兩)
上藥碾碎。每次服用四錢。水一杯半。生薑七片。棗子一個。煎煮至六分之一。去渣。不受時間限制服用。平常感冒風寒。頭暈目眩。鼻涕清稀。宜用此藥。加川芎半兩。煎服。(易簡備要:此方原出自三因痰飲門。沒有乾葛。有木香。雲。嘔吐者。加乾葛。腹痛加芍藥。),和劑。加木香。澹寮。十味芎蘇散,於本方去掉前胡。人參。加川芎。柴胡。
敗毒散。治傷風溫疫風濕。頭日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皆服神效。
羌活(洗去土),獨活(去蘆),前胡(去蘆),柴胡(去苗),芎藭,枳殼(麩炒去穰),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蘆頭),人參(已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入生薑二片。水一盞煎七分。或沸湯點亦可。老人小兒亦宜。日三二服。以知為度。瘴煙之地。或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闕也。(活人),和劑。名人參敗毒散。入生薑薄荷煎。(方訣。聖濟。並同。名羌活散。方訣云。
白話文:
敗毒散可以治療傷風、溫疫、風濕等病症,患者會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疼痛、怕冷發燒、脖子僵硬、眼睛疼痛、經常頭暈目眩、身體沉重、痰多等症狀。服用敗毒散後,這些症狀都能得到明顯改善。
藥方: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芎藭、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
製法:將所有藥材搗碎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兩片,用一碗水煎至七分,或用沸水沖服。老人和小孩都可以服用。一天服用兩到三次,直到症狀消失為止。
注意事項:瘴氣流行、溫疫盛行、風痰多發、居住潮濕低洼、腳弱的人,更應該服用此藥。
此古方也。簡易云。初虞世究其方。知出道藏。),聖濟。前胡湯。於本方。去獨活。茯苓。桔梗。加芍藥。麻黃。入蔥白煎。如要發汗。更入薄荷。真武湯。專一發散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並宜服之。
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乾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各等分)上八味。並無制度。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溫服。日進三五服。(葉氏)
白話文:
這是一個古老的方子。簡易方論中說,最初虞世南研究這個方子,發現它出自道教經典《聖濟總錄》。【前胡湯】的組成中去掉了獨活、茯苓、桔梗,加入了芍藥、麻黃,放入【蔥白煎】中煎煮。如果需要發汗,再放入薄荷。【真武湯】專門發散四時不正之氣,以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時,都適合服用。
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乾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各等分),共八味藥。沒有劑量規定,都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煎煮到七分剩量,去渣。不拘時間,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五次。(葉氏方論)
神朮散。治傷風鼻塞聲重。咳嗽頭昏。
蒼朮(五兩米泔水浸一宿),藁本(去土),香白芷,羌活(去蘆頭),細辛(去葉土),甘草(炙),川芎(已上六味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如微覺傷風鼻塞。只用蔥茶調下。(楊氏○案潔古九味羌活湯。蓋一類方也。)
神白散。治四時傷寒在表。渾身壯熱。口苦舌乾。惡風無汗。
白話文:
神朮散治療風寒引起的鼻塞、聲音嘶啞、咳嗽、頭昏等症状。將蒼朮浸泡一夜,去除藁本的泥土,以及香白芷、羌活、細辛、甘草、川芎各一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三片生姜和三寸蔥白一起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不限時間。若只是輕微的風寒鼻塞,可以只用蔥茶調服。神白散则用来治疗四季伤寒初期,全身发热、口苦舌干、畏风无汗等症状。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焙乾秤一兩半),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防風(一兩去蘆),石膏(一兩研),乾葛(一兩),川芎(一兩),香白芷(半兩),瓜蔞根(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至七分。熱服。如傷風身熱。面赤脈大。以衣覆出汗。即愈。(家寶),袖珍。引秘方。喝起散。於本方。去白芷。瓜萎根。加羌活。
小青龍湯。若其狀灑淅惡寒。但欲厚衣近火。陰陽(○二字疑)頭重時痛。鼻窒塞。濁涕如膿痰。動輒汗出。亦或無汗。甚則戰慄。此由寒邪之氣。從外入中。或因飲冷客於肺經。內外合邪。留於經絡。謂之感寒。寒從外至。則兩手寸口脈俱緊。或寒從內起。其脈帶遲。惡寒無汗者。(十便。引指迷方。○即仲景原方。)
白話文:
蒼朮(泡在米漿中一夜,剝皮,烘乾,稱取一兩半),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烤),防風(一兩,去蘆),石膏(一兩,研磨),乾葛(一兩),川芎(一兩),香白芷(半兩),瓜蔞根(半兩)
以上研磨成細末。每次服二錢。水一盞。加入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煮至剩七分之一。熱服。如傷風身體發熱。面色潮紅脈搏強勁。用衣物蓋住出汗。即會痊癒。(家寶),袖珍。引祕方。喝起散(本方)去白芷。瓜萎根。加羌活。
小青龍湯:如果症狀為噴嚏流涕怕冷。只想穿厚衣服靠近火源。頭重時痛。鼻塞不通。涕液濁如膿痰。稍微活動就出汗。或者不出汗。嚴重者戰慄。這是寒邪之氣,從外進入體內。或因喝冷水而客於肺經。內外邪氣結合。滯留在經絡中。稱為感寒。寒邪從外襲來。則兩手寸口脈都緊。或者寒邪從內而起。其脈搏遲緩。惡寒不出汗者。(十便。引用指迷方。○為仲景原方。)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
上㕮咀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錢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和劑),澹寮。五拗湯。治感寒而語聲不出。或至咽喉腫痛。於本方。加桔梗。京芥穗。五味。各等分。生薑三片同煎。溫溫咽服。咽痛痛甚□□熟後加樸消少許。
白話文:
三拗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症狀包括鼻塞聲音沉重、說話困難、或因受風寒而頭痛頭暈、四肢酸軟、咳嗽痰多、胸悶氣短。配方包含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份)。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煮至一盞,去渣服用。服用後需以衣被蓋住,微微出汗即可。五拗湯則用於治療因寒氣侵襲導致無法發聲,或咽喉腫痛。在三拗湯的基礎上,加入桔梗、京芥穗、五味子各等份,以及生薑三片,一同煎煮後溫溫服下。咽喉疼痛嚴重者,可在藥物煮熟後加入少許樸消。
清肺湯。深都正方。
陳紫蘇(六兩),陳皮(六兩),甘草(三兩),香附子(六兩),桑白皮(三兩),杏仁(三兩),桔梗(三兩),半夏(四兩)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子一個。煎七分。去滓。通口服。(方氏家藏方)
三奇湯。治感寒語聲不出。
桔梗(一兩銼蜜拌甑上蒸),甘草(半兩半生半炒),訶子(大者四個)
上為細末。每服十錢匕。入沙糖一小塊。水五盞。煎至三盞。細細呷。一日服盡。效甚速。聲未出再服。(十便引家藏方)
白話文:
清肺湯
出自《方氏家藏方》
組成:
- 陳紫蘇六兩
- 陳皮六兩
- 甘草三兩
- 香附子六兩
- 桑白皮三兩
- 杏仁三兩
- 桔梗三兩
- 半夏四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半,生姜五片,大棗一個,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
三奇湯
出自《十便引家藏方》
主治: 感寒失聲。
組成:
- 桔梗一兩,銼碎後用蜜拌勻,置於蒸籠中蒸熟
- 甘草半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熟
- 訶子四個(取個頭大的)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取十錢,加入少許冰糖,水五盞,煎煮至三盞,慢慢飲用,一日服完。療效甚速,若失聲未癒,可再次服用。
治傷風后耳聾。仲淳定。
甘菊花(二錢),石菖蒲(忌鐵一錢),柴胡(六分),栝蔞根(二錢),貝母(去心二錢),前胡(一錢),甘草(六分),北細辛(四分),蘇梗(一錢),桑白皮(忌鐵二錢)
加竹瀝一杯。不拘時服。(廣筆記)
白話文:
治療傷風後耳聾,仲淳定方。
方劑:
- 甘菊花(兩錢)
- 石菖蒲(一錢,忌鐵)
- 柴胡(六分)
- 栝蔞根(兩錢)
- 貝母(去心兩錢)
- 前胡(一錢)
- 甘草(六分)
- 北細辛(四分)
- 蘇梗(一錢)
- 桑白皮(兩錢,忌鐵)
另加竹瀝一杯。不分時間服用。(出自廣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