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十 (4)
卷十 (4)
1. 水腫
病後水腫。身虛胃弱食少者。以五苓散。加蒼朮。陳皮。木香。砂仁之類。主之。若人不甚弱者。以商陸一味。煮粥食之。亦佳。凡病瘥後足腫者不妨。但節飲食。胃氣強自消也。(蘊要)
嚴正甫正年三十。時疫後。脈證俱平。飲食漸進。忽然肢體浮腫。別無所苦。此即氣復也。蓋大病後。血未成氣暴復。血乃氣之依歸。氣無所依。故為浮腫。嗣後飲食漸加。浮腫漸消。若誤投行氣利水藥。則謬矣。(溫疫論)
若大病後。三焦受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肢體浮腫。此水氣也。與氣復懸絕。宜金匱腎氣丸。及腎氣煎。若誤用行氣利水藥必劇。凡水氣足冷。肢體常重。氣復。足不冷。肢體常輕為異。(同上)
治傷寒後。身體浮腫。喘息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防己湯方。
防己(三分),豬苓(三分),海蛤(一兩),陳橘皮(一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桑根白皮(三分),赤茯苓(三分),檳榔(一兩),紫蘇莖葉(一兩),木通(一兩半)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半分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
差後面腫。或腰以下腫。治用索矩三和湯。(○案索矩。正傳。作吉矩。)
橘皮,厚朴,檳榔,白朮(各三兩),甘草(炙),紫蘇(各二兩去渣梗),木通,海金砂(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八分。溫服。如鼻上有汗出。必氣血和而愈。(寶鑑補遺)
白話文:
[水腫]
在疾病康復後出現水腫,身體虛弱、胃部機能減退、食慾不振的人,可用五苓散,再加入蒼朮、陳皮、木香、砂仁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病人身體並非極度虛弱,可單用商陸這一味藥,煮粥食用,效果亦佳。疾病康復後腳部腫脹的情況,通常不必過度擔憂,只要控制飲食,等到胃部機能強化後,水腫自然會消退。
嚴正甫先生在三十歲那年,感染時疫後,雖然脈象和症狀都已恢復正常,飲食逐漸恢復,但突然出現四肢浮腫的現象,除此之外並無其他不適。這其實是因為體內氣力正在恢復。在大病初癒後,血液尚未完全恢復,但氣力已迅速回復。血液本來應當依靠氣力運行,但由於缺乏血液作為依附,氣力無法順利運行,導致浮腫現象。之後,隨著飲食逐漸增加,浮腫也會慢慢消失。如果在此時誤用行氣利水的藥物,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在大病初癒後,如果三焦受損,無法正常調節水分代謝,導致無法將水分順利排入膀胱,進而引起四肢浮腫,這是水氣問題,與前述因氣力恢復而引起的浮腫完全不同。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金匱》中的腎氣丸或是腎氣煎進行治療。如果誤用行氣利水的藥物,病情反而會惡化。通常水氣問題會伴隨雙腳冰冷,四肢沉重。而因氣力恢復引發的浮腫,雙腳不會冰冷,四肢也較輕盈。
治療風寒感冒後身體浮腫、呼吸急促、小便不暢、坐立不安的防己湯。
防己、豬苓、海蛤、陳橘皮、木香、白朮、桑根白皮、赤茯苓、檳榔、紫蘇莖葉、木通,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後,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水,放入生薑半分切片,煮沸後取六分之一的藥汁,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疾病康復後,如果出現面部或腰部以下部位的腫脹,可以使用索矩三和湯。
橘皮、厚朴、檳榔、白朮、甘草、紫蘇、木通、海金砂,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後,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水,放入三片生薑,煮沸後取八分之一的藥汁,溫熱服用。如果鼻子上方有汗水流出,代表氣血已經調和,病情即將痊癒。
2. 勞復(食復,女勞復,自復)
傷寒勞復。何以明之。勞。為勞動之勞。復。為再發也。是傷寒差後。因勞動再發者。是也。傷寒新差後。血氣未平。餘熱未盡。勞動其熱。熱氣還經絡。遂復發也。此有二種。一者。因勞動外傷。二者。因飲食內傷。其勞動外傷者。非止強力搖體。持重遠行之勞。至於梳頭洗面則動氣。
憂悲思慮則勞神。皆能復也。況其過用者乎。其飲食內傷者。為多食則遺。食肉則復者也。內經曰。熱病已愈。而時有遺者。何也。以熱甚而強食之。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薄。兩陽相合。故有所遺。經曰。病已差。尚微煩。設不了了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夫傷寒邪氣之傳。自表至里。有次第焉。發汗吐下。自輕至重。有等差焉。又其勞復則不然。見其邪氣之復來也。必迎奪之。不待其傳也。經曰。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且枳實梔子豉湯。則吐之。豈待虛煩懊憹之證。加大黃則下之。
豈待腹滿讝語之候。經曰。傷寒差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亦是便要折其邪也。蓋傷寒之邪。自外入也。勞復之邪。自內發也。發汗吐下。隨宜施用焉。嗚呼。勞復也。食復也。諸勞皆可及。御內則死矣。若男女相易。則為陰陽易。
其不易自病者。謂之女勞復。以其內損真氣。外動邪熱。真虛邪盛。則不可治矣。昔督郵顧子獻。不以華敷之診為信。臨死致有出舌數寸之驗。由此觀之。豈不與後人為鑑誡哉。(明理○右,總說。案此有所本。詳見於後。)
傷寒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若勞復早。更復成病。故云復也。若言語思慮則勞神。梳頭澡洗則勞力。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也。其脈緊者。宜下之。(巢源○案又曰。傷寒病後。多因勞動不節。飲食過度。更發於病。名之為復。復者。謂復病如初也。又小兒時氣病發復候曰。發覆。多重於初病者。血氣已虛。重傷故也。)
許仁則曰。此病復發。不但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或為動靜不常。皆成此復。若復甚者。乃至不救。劇於初得病時。不可以復發而云輕易。(外臺)
新差。強人足兩月。虛弱人足百日。則無復病矣。(總病)
疫邪已退。脈證俱平。但元氣未復。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動。甚至車騎勞頓。遂至發熱。前證復起。惟脈不沉實為辨。此為勞復。蓋氣為火之舟楫。今則真氣方長。勞而復折。真氣既虧。火亦不前。如人慾濟。舟楫已壞。其可渡乎。是火也。陷於經絡。則為表熱。陷乎藏府。
則為裡熱。虛甚熱甚。虛微熱微。治法。輕則靜養可復。重則大補氣血。候真氣一回。血脈融和。表裡通暢。所陷之火。隨氣輸泄。自然熱退。而前證自除矣。若誤用承氣及寒涼剝削之劑。變證蜂起。遂至殞命。(溫疫論○案此蓋勞復中之一證。)
蓋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未免再復。治宜清熱解勞。小柴胡湯。麥門冬湯。和之。熱氣浮者。梔豉枳實湯。表證多者。柴胡桂枝湯汗之。里症多者。大柴胡湯下之。勞復症久不愈。恐成癆瘵。(入門)
麥門冬湯。治勞復氣欲絕。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甘草(二兩),京棗(二十枚),竹葉(切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綿滴湯內口中。用之有效。(千金○案玉函。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與金匱同。而先君子以為仲景舊文。)
補中益氣湯。治勞復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四肢怠惰。(蘊要)
大病後不宜勞動。若勞倦傷氣。無力與精神者。名曰勞復。補中益氣湯主之。(心悟)
瘥後有勞復者。勞則生熱。小柴胡。加五味。麥冬和之。(士林餘業)
圖經曰。治傷寒勞復。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者。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羅為末。用豬腸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薑二片。烏梅二個。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後暖小便令溫。下十丸。臨臥再服。甚效。(證類○元戎。引孫尚藥。豬腸汁。作豬膽汁。宜從。)
治傷寒差後勞復。壯熱頭痛。六神湯。
鱉甲,茈胡,人參,知母,黃連(各一兩),烏梅肉(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聖濟○以上勞復)
凡得溫毒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及肥魚炙脂膩食。此必下利。下利則不可復救。(○案此蓋本於肘後。)又禁食餅餌炙膾。棗慄諸生果難消物。則不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因更發熱。覆成病也。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皆須慎之。(巢源○案傷寒食復候。論證殊略。今錄雜載中。)
傷寒新瘥。胃氣尚弱。若恣飲食。不能克化。濁穢藏府。依前發熱。若用調和脾胃藥。胃熱轉增。大凡傷寒無和胃之理。治須清熱消食。輕者。胸中微滿。謂之遺熱。損谷自愈。重者。胸高喘滿腹脹。必須吐下。梔豉枳黃湯主之。(○當是枳梔湯。加大黃。)煩熱甚者。竹葉石膏湯。
胸痞者。生薑瀉心湯。飲酒復者。其熱尤甚。蓋酒性至熱。必煩躁乾嘔舌胎。妄語不寐者。解毒湯。(入門○飲酒復、出外臺。既抄於前。)
傷寒才愈。脾胃尚虛。雖消中固宜節食。若恣食而再熱者。名曰食復。宜六君子湯一小劑。或加神麴。麥芽。予嘗見食復多死者。蓋以久敝之脾胃。不能化驟進之食物也。(程氏醫彀)
若因飲食所傷者。或吞酸作噯。或心腹滿悶。而加熱者。此名食復。輕則損谷自愈。重則消導方愈。(溫疫論)
車口何姓者。在濟患傷寒。後食肉復。醫與利藥下之。下後身熱耳聾。口乾不渴。喜漱水不欲咽。是熱在經。予視之曰。此誤下亡陰。猶有表證。與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山梔。麥冬。五味。歸。芍。生地。一服減半。四劑良愈。(類案○以上食復)
夫傷寒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有得此病愈後六十日。其人已能行射獵。因而房室。即吐涎而死。病雖云瘥。若未平復。不可交接。必小腹急痛。手足拘拳。二時之間亡。範汪方云。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敷視脈。敷曰。雖瘥尚虛未平復。
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也。能勞尚可。女勞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獻婦聞其瘥。從百餘里來省之。住數宿止。交接之。間三日死。婦人傷寒雖瘥。未滿百日。氣血骨髓。未牢實。而合陰陽快者。當時乃未即覺惡。經日則令百節解離。經絡緩弱。氣血虛。骨髓空竭。便恍恍吸吸。
氣力不足。著床不能動搖。起居仰人。食如故。是其證也。丈夫亦然。其新瘥虛熱未除。而快意交接者。皆即死。(巢源)
男子房勞復。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又始得病。百節痛如被打。渾身沉重。恍惚失措。脈促而絕。不可治。或有吐涎不止。或有讝妄煩亂者。皆不可治。(總病)
仲景止言陰陽易。而千金復增女勞復證。昔賢相傳。陰陽易猶可生。若女勞復必死者。何也。愚以復病。由病後正氣大虛。餘邪不能傳易於人。因而自病。則多死。以其人不堪再病故也。易病。由病人正氣稍復。不病之人。正氣久虛。餘邪遂至傳易。因而忽病。然猶可生。以其人病尚初發也。(辨注)
逍遙湯。治有患傷寒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因與婦人交接。搖欲而復發。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
人參,知母,黃連,甘草,滑石,生地黃,韭根,柴胡,犀角,竹青,如卵縮腹痛。倍加。
水二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之。(六書)
若犯內事陰虧者。宜六味生乾地黃湯。氣少者。倍加人參湯主之。(金鑑○案以上諸復治法。當通用之。)
嘗治傷寒病未平復。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裩散。凡服參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信哉。用藥不可執一也。(準繩○案原文引張兼善。論用燒裩散之理。文繁不錄。又案此證。蓋是脫陽。當考少陰病四逆變方。○以上女勞復)
若無故自復者。以伏邪未盡。此名自復。當問前得某證。所發亦某證。稍與前藥。以徹其餘邪。自然獲愈。(溫疫論○右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