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虛汗

夫傷寒差後。體氣羸弱。藏府猶虛。或每因睡中。遍身汗出。此皆陽氣虛心氣弱。陽屬於表。主於膚腠開泄。故津液妄行。心主血。心生汗。今心虛不足。故多盜汗。診其脈虛弱微細者。是其候也。(聖惠)

大病愈後數日。每飲食及驚動即汗。此表裡虛怯。宜人參養營湯。倍黃耆。脈靜身涼。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溫疫論)

治傷寒脈微細。汗出不止。漸覺虛羸。宜服白茯令散。方。

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白朮(三分),白芍藥(三分),麻黃根(一兩),五味子(半兩),牡蠣(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身體虛弱,臟腑依然空虛,有時睡覺時會全身出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心氣不足。陽氣屬於表,掌管著皮膚和毛孔的開合,所以津液會不受控制地流失。心臟主血,心生汗,如今心虛不足,所以容易盜汗。如果脈象虛弱微細,就是這個情況。

大病痊癒後,只要吃飯或受到驚嚇就會出汗,這是表裡虛弱,應該服用人參養營湯,黃芪的劑量加倍。脈象平穩,身體冰冷,幾天後又開始盜汗或自汗,這是屬於表虛。

治療傷寒,脈象微細,汗出不止,逐漸感到虛弱,應該服用白茯令散。藥方如下:

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白朮三分、白芍藥三分、麻黃根一兩、五味子半兩、牡蠣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夜,刮去粗皮,炙乾)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又治虛勞盜汗。黃耆散。於本方。去芍藥。麻黃根。蓯蓉。加黃耆。麥門冬。甘草。熟乾地黃。)

治傷寒虛汗不止。心多煩躁。時時驚悸。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遠志(半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黃耆(半兩),柴胡(半兩),甘草(一分),龍骨(一兩)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大杯水煎煮,煎至液體剩餘五分之一,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聖惠方:又可治療虛弱盜汗,黃耆散在原方中去掉芍藥、麻黃根、蓯蓉,加入黃耆、麥門冬、甘草、熟乾地黃。)

治療傷寒虛汗不止、心煩氣躁、時常驚悸,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遠志(半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黃耆(半兩),柴胡(半兩),甘草(一分),龍骨(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後虛羸。日夜汗出不止。心躁口乾。咽喉不利。宜服此方。

黃雌雞(一隻去腸胃理如食法),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切),麻黃根(二兩),牡蠣(二兩)

上件藥。先將雞麻黃根。以水七大盞。煮取汁三大盞。去雞麻黃根。後卻下蓯蓉牡蠣。煎取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空心午前夜後臨臥時服。(聖惠)陽證。身微熱。表虛汗出不已。或因醫者發汗。以致表虛。脈不實。治用王海藏黃耆湯。

白話文:

**上方的藥物。**搗碎篩選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大碗水。放入:生薑半錢、棗子三枚、竹茹一分。煎煮至只剩五分之一。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服。(出自《聖惠方》)

**治療傷寒後虛弱無力。**日夜不停冒汗。心煩意亂、口乾。咽喉不適。宜服用此方。

黃雌雞(一隻,去腸胃清洗乾淨,按照食用方法處理)、肉蓯蓉(一兩,用酒浸泡一夜,刮掉粗皮後切片)、麻黃根(二兩)、牡蠣(二兩)

**上方的藥物。**先將雞麻黃根放入七大碗水中煮沸。取煮出的湯汁三大碗。去除雞麻黃根。然後放入肉蓯蓉和牡蠣。煎煮取一盞半的湯汁。去除藥渣。分成三份服用。空腹時服用,上午、夜晚睡前各服用一份。(出自《聖惠方》)

**陽盛證候。**身體微熱。表虛,汗出不止。或因醫生發汗治療不當導致表虛。脈象虛弱。治療時使用王海藏的「黃耆湯」。

黃耆,人參,白茯苓,白朮,白芍藥(各一兩),甘草(七錢半),陳皮(五錢)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八分溫服。(寶鑑補遺○案此方。出元戎。無陳皮。治中暍。)

陰證。身涼。額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湯加人參。(同上)

方脈正宗。治陽虛自汗。用牡蠣。火煅。五錢。人參三錢。麥門冬五錢。北五味二錢。煎湯飲。立止。外再用牡蠣。火煅。數兩。搗細粉。布包撲身上。亦可收汗。(匯言)

大病差後。多虛汗。及眠中流汗方。(○原作眼中流汁。今據醫心方引葛氏方改。)

白話文:

這些是中醫古籍中的配方和治療方法:

  • 黃芪、人參、白茯苓、白朮、白芍藥(各1兩)、甘草(7錢半)和陳皮(5錢)。將這些藥材研磨後服用,每次根據個人情況適量使用。加入2杯水和3片生薑煮至8分滿溫熱飲用。
  • 陰證症狀包括身體涼爽且額頭上手背上出現冷汗時,可以使用四逆湯加上人參治療。
  • 方脈正宗治療方法:陽虛出汗可以用煅燒後的牡蠣粉末製成藥物,並配合人參、麥門冬和北方五味子一起熬製喝下,能夠立即停止出汗。此外還可以把煅燒過的牡蠣搗碎成細末,包裹在布里塗抹到全身來吸收汗水。
  • 大病痊癒之後常常會出現虛弱出汗的情況,在睡眠過程中也會大量出汗。

龍骨。牡蠣。麻黃根。末。雜粉以粉身。良。(肘後)

錄驗方。治大病之後。虛汗不可止方。

乾薑三分。治合以粉。大良。(醫心○撲粉方。互見太陽病)

當歸六黃湯。治傷寒新瘥後。虛熱盜汗不止。

當歸身(酒洗一錢五分),黃柏(炒七分),黃芩(炒七分),黃連(炒五分),黃耆(鹽水炙二錢),生地黃(酒洗七分),熟地黃(酒蒸一錢),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八分。食遠濕服。(蘊要○此本出蘭室秘藏。云。盜汗之聖藥。)

白話文:

龍骨、牡蠣、麻黃根研磨成粉末,混合其他藥粉服用,效果很好。

治大病後虛汗不止的方子:

乾薑三分,研磨成粉末服用,效果很好。

當歸六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初愈後,虛熱盜汗不止。

當歸(酒洗一錢五分)、黃柏(炒七分)、黃芩(炒七分)、黃連(炒五分)、黃耆(鹽水炙二錢)、生地黃(酒洗七分)、熟地黃(酒蒸一錢),以上藥材混合,水煎服,食後飲用。這是治療盜汗的聖藥。

2. 虛弱(當與兼變中誤治虛乏參)

其人血氣先虛。復為虛邪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熱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藏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病焉。(巢源)傷寒瘥後。虛弱無力者。先因汗下過多。病久元氣虛弱。調養失宜。須漸漸進食守靜。不可太急。治傷寒雖無補法。

若果病久元氣虛憊。或勞力所傷。不得不補。此合宜則用也。宜補中益氣湯。(蘊要○案今本脫此條。據撮要。及全生集錄。)

補大病後不足虛勞方。(萬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已下。五歲已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不絕為佳。(千金)

白話文:

其人原本氣血已經衰弱,又受到虛弱的邪氣侵襲。在發汗、吐瀉、下藥等治療後,導致經絡受到損傷,陰陽能量耗盡。熱邪開始消散,但真正元氣仍處於低量狀態,五臟仍然虛弱,神靈尚未完全恢復,沒有津液來滋養身體,因此出現了虛弱和疾病的情況。

如果傷寒癒合後,還感到虛弱乏力,這通常是因為過度發汗、吐瀉和下藥導致體內元氣虛弱,調養方法不當。應當慢慢進食,保持平靜,不宜急躁。對於傷寒治療,並無補救的方法。

然而,如果病情長久且元氣嚴重虛弱,或者因勞累傷害了身體,可能需要進行補充。這種情況下,使用補充藥物是合理的。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調理。

針對大病後的不足和虛勞,有一個通用的補方。選擇7歲以下,5歲以上的黃牛,取其新生的奶,約一升。用水四升,煎煮至一升,溫度適中,分次飲用,不要過量。連續服用十天,效果更佳。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如有健康問題,請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

十全大補湯。病後氣不如舊。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

白茯苓(焙),白朮(焙),人參(去蘆),熟乾地黃(洗酒蒸焙),白芍藥,粉草(炙),黃耆(去蘆),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當歸(去蘆洗),川芎(各等分)

上十味。銼為粗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和劑)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病後元氣未復,虛弱無力。此方藥性溫和,不燥熱,有助於循序漸進地補益身體。

組成

焙製白茯苓、焙製白朮、去蘆人參、洗酒蒸焙熟乾地黃、白芍藥、炙甘草、去蘆黃耆、去粗皮肉桂、去蘆洗川當歸、川芎(各等分)

用法

以上十味藥材,切成粗末。每次取二大錢(約10克),加水一碗(約250毫升)、生薑三片、棗子兩個,同煮至剩七分之一。不限時間,溫熱服用。(與其他藥方配合使用)

四君子湯。治大人小兒。脾胃不和。中脘停飲。大病之後宜服。

人參,茯苓,白朮(各四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不以時候服。一方。加橘紅等分。名異功散。尤宜病後調理。一方。去甘草。加木香。熟附子。等分。名加味四柱散。薑棗煎服。大病之調理。尤宜用此。(易簡○異功散。本出小兒方訣。)得效。六君子湯。

白話文:

四君子湯適合大人小孩,用於脾胃不和、中脘停飲、大病之後的調理。藥方包含人參、茯苓、白朮各四兩,甘草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七片薑、一個棗煎煮至六分,去渣服用,不拘時辰。另一方可加入橘紅等份,名為異功散,尤其適合病後調理。另一方可去除甘草,加入木香、熟附子等份,名為加味四柱散,以薑棗煎服,特別適合大病後的調理。若有效果,可改服六君子湯。

於本方。加半夏。陳皮。小青囊。六君子湯。於本方。加黃耆。山藥。治傷寒汗下之後。將見平復。服此調理。俾進食。(○案此係本事七珍散。去粟米。)

治傷寒後。虛羸少氣。嘔吐不納飲食。宜服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一兩),五味子(一兩),麥門冬(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夏(一兩),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白茯苓(三分),黃耆(三分)

白話文:

於本方中加入:

  • 半夏
  • 陳皮
  • 小青囊
  • 六君子湯

於本方中加入:

  • 黃耆
  • 山藥

用於治療傷寒出汗、腹瀉之後,即將康復時。服用此方調理,以促進食慾。(註:此方源於「七珍散」,去除粟米。)

治療傷寒後虛弱乏力、嘔吐、食慾不振: 服用「陳橘皮散」。

藥方:

  • 陳皮 一兩
  • 五味子 一兩
  • 麥門冬 一兩半
  • 人參 一兩
  • 半夏 一兩
  • 白朮 半兩
  • 甘草 半兩
  • 白茯苓 三分
  • 黃耆 三分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聖惠)

治傷寒後。服冷藥過多。胃寒嘔噦。不下飲食。人參湯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去黑皮),附子(炮裂去皮臍),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一兩),桂(去粗皮),乾薑(炮各半兩),丁香(一分)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半分。拍碎。粳米半匙。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

溫脾丸。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善噫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若服用過多涼性藥物,導致脾胃受寒,出現嘔吐、消化不良,不思飲食的情況,可以使用以下的人參湯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去掉黑色外皮)、附子(炮製去除皮和根節)、陳橘皮(用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再炒熟)、桂(去掉粗皮)、乾薑(炮製)、丁香(分別各一兩)。

以上八種材料粗磨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公克)。用一中盞(約240毫升)的水,加入半分(約0.3公克)生薑、三顆大棗,煮沸後再煎至剩下一半的水量,濾掉藥渣,稍微加熱後飲用,不分時間。

另外,有一個溫脾丸方,適合長期患病後體力衰弱,脾氣減弱,食物難以消化,容易嘔吐的病症: 此方包括人參、白朮、白茯苓(去皮)、附子(炮製)、陳橘皮(去白炒)、桂(去皮)、乾薑(炮製)、丁香等材料。這些材料粗磨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公克)。用一盞半(約360毫升)的水,加入半分(約0.3公克)生薑、半匙(約3公克)的大米,煮沸後煎至一盞(約240毫升),濾掉藥渣,加熱後飲用,不分時間。

黃檗,大麥蘗,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大黃,麴,黃連(各一兩)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千金○三因。麴。用神麴。)加味枳朮丸。治病後胃弱食少。服此進飲食強胃氣之藥也。

枳實(一兩炒),白朮(一兩),神麴(一兩炒),大麥蘗(炒一兩),陳皮(一兩),棠求子(一兩)

白話文:

黃檗、大麥蘗、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大黃、麴、黃連各取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一天三次。這個藥方是治療病後胃弱食少,增進食慾、強健胃氣的良藥。

另外,還可用一兩炒枳實、一兩白朮、一兩炒神麴、一兩炒大麥蘗、一兩陳皮、一兩棠求子來增強藥效。

上為末。荷葉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如有熱。加姜炒黃連七錢。如氣鬱不舒蜴。加香附一兩。如痰多。加半夏麴一兩。(蘊要○案枳朮丸。出於張潔古。)

治傷寒後。腎氣虛損。夜夢失精。口乾心煩。兩頰黑色。皮膚乾燥。宜服此方。

龍骨(一兩),白芍藥(三分),人參(三分),熟乾地黃(三分),白茯苓(三分),桂心(半兩),甘草(半兩),鹿茸(半兩塗酥微炙去毛),磁石(一兩半搗碎水淘去赤汁)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聖惠)

白話文:

荷葉燒成灰,做成丸藥,大小像梧桐子般。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白湯送服。如果有發熱症狀,加入薑炒黃連七錢。如果氣鬱不舒,加入香附一兩。如果痰多,加入半夏麴一兩。此方出自張潔古的《蘊要》。

用於治療傷寒之後,腎氣虛損,夜夢遺精,口乾心煩,兩頰發黑,皮膚乾燥的症狀。

將龍骨一兩,白芍藥三分,人參三分,熟乾地黃三分,白茯苓三分,桂心半兩,甘草半兩,鹿茸半兩(塗酥微炙去毛),磁石一兩半(搗碎水淘去赤汁)等藥材,一起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加三枚大棗,煎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此方出自《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