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遺毒

凡傷寒出汗不徹。邪熱結耳後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硬腫者。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則可。若緩則成膿。又為害也。(蘊要)

本經云。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即發頤也。高腫有膿。為吉。如平陷無膿者。危。然亦有大虛之候。微腫而痛。只用溫補。或少佐以清涼。腫自消。而頤亦不發。若必欲治頤。則真氣外脫而死矣。(直解)

傷寒發頤。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風塞。用藥發散。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湯。清熱解毒。患上紅色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初起身涼不渴者。牛蒡甘桔湯散之。患上微熱。不紅疼痛者。沖和膏和之。腫深不退。

白話文:

凡是傷寒發汗不徹底,邪熱凝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處,或者耳下全部硬腫的人,稱為發頤。這是遺留的熱毒所導致的。應當迅速消散,否則容易化膿,後果嚴重。(蘊要)

經典中說,耳朵前後腫脹,刺破後略好一些,就是發頤。腫脹高起有膿液,預後較好。如果平平癟癟,沒有膿液,則危險。但也可能是正氣大虛的表現。如果腫脹輕微,只有疼痛,只用溫補藥物,或者略加清涼藥物,腫脹自會消退,發頤也不會發生。如果非要治療發頤,那麼就會導致正氣外泄,危及生命。(直解)

傷寒發頤又稱汗毒。這是由於原本受了風邪阻滯,用發散藥物治療,沒有盡除,久而久之演變成熱毒鬱積,導致項部前後結腫疼痛。發病初期,身體發熱口渴的,用柴胡葛根湯清熱解毒。患部發紅熱盛的,外敷如意金黃散。發病初期,身體涼爽不渴的,用牛蒡甘桔湯發散解表。患部微熱,不紅不疼的,用沖和膏敷貼。腫脹深而不退的,

欲作膿者。托裡消毒散。已潰。氣血虛弱。食少者。補中益氣湯。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穩。(外科正宗)

柴胡葛根湯。治頤毒表散未盡。身熱不解。紅腫堅硬作痛者。

柴胡,天花粉,乾葛,黃芩,桔梗,連翹,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五分),升麻(三分)

白話文:

想要化膿的,使用「消毒散」。已經潰爛,氣血虛弱,食慾不佳的,使用「補中益氣湯」。用這些藥方治療,未形成的膿可以消散,已經形成的膿可以潰破,已經潰破的膿可以癒合。這也是一般的治法。用起來最穩妥。(出自《外科正宗》)

柴胡葛根湯

治療發炎毒素外散不盡,身體發熱不解,紅腫堅硬疼痛的。

藥材

柴胡、天花粉、乾葛、黃芩、桔梗、連翹、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五分),升麻(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正宗)

牛蒡甘桔湯。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牛蒡子,桔梗,陳皮,天花粉,黃連,川芎,赤芍,甘草,蘇木(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正宗)

托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皂角針,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正宗○案此本外科樞要方。今去連翹。加皂角針。桔梗。)

白話文:

牛蒡甘桔湯

治療腮腺炎表證已盡。耳項紅腫,微熱,不紅痛的。

牛蒡子、桔梗、陳皮、天花粉、黃連、川芎、赤芍、甘草、蘇木(各一錢)

水兩碗,煎剩八分。不拘時間服用。(正宗)

託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皁角針、桔梗(各五分)

水兩碗,煎剩八分。飯後服用。(正宗)

2. 虛煩不眠驚悸(此虛煩。與梔豉正證自異。)

傷寒發汗吐下已後。府藏俱虛。而熱氣不散。故虛煩也。(巢源)

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今熱氣未散。與諸陽並。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復病後。仍不得眠者。陰氣未復於本故也。(同上)

差後虛煩不得眠。眼中㾓疼懊憹。(○案眼。蓋胸訛。)

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膠三小挺。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內雞子黃二枚。(肘後○案此即黃連阿膠湯。)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發汗或服用瀉藥之後,身體元氣大傷,導致脾胃虛弱,但體內的熱氣卻仍然沒有消散,因此出現虛煩的症狀。

因為人體的衛氣白天運行在陽經,晚上則運行在陰經,夜晚是陰氣主導的時間,也是人們應該休息睡眠的時候。當陽氣衰竭,陰氣旺盛時,就會出現昏睡的現象。而現在患者體內的熱氣尚未消散,與陽氣一同旺盛,導致陽氣過盛,陰氣相對虛弱。雖然病癒之後,但仍然無法入睡,是因為陰氣尚未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病癒後,患者出現虛煩,無法入睡,眼睛疼痛、煩躁不安。可以用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阿膠三小挺,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也可以加入雞蛋黃兩個。

梔子烏梅湯。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活人○方見少陽病中。案以上二方。猶是梔豉之例。以系病後。錄入於茲。)虛煩一證。乃是病愈後。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寧者。溫膽湯。嘔者。橘皮湯。(○此本於千金),有病瘥後。自不得眠。宜溫膽湯。或眠而精魂散亂。異夢驚悸者。溫膽湯尤宜。(要訣)

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方。(○張氏衍義云。寒則痰陰之通稱。案巢源虛勞門云。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白話文:

梔子烏梅湯用於治療傷寒後虛煩失眠、心中煩悶。虛煩失眠是疾病痊癒後陰陽未復,偶爾發熱所致。痰多睡不安寧者可用竹葉石膏湯,嘔吐者可用溫膽湯,嘔吐者亦可用橘皮湯。病癒後失眠,宜溫膽湯;或睡眠時精神恍惚、夢境怪異、驚悸不安,更宜溫膽湯。溫膽湯治療大病後虛煩失眠,這是因為膽寒所致,宜服用此方。

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三因。溫膽湯。於本方。加茯苓一兩半。棗一枚。蘊要。加味溫膽湯。於本方。加人參。黃連。柴胡。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酸棗仁。又加味溫膽湯。於本方。加人參。酸棗人。茯神。若心煩內熱者。倍加黃連。麥門冬。

白話文:

溫膽湯

組成:

  • 半夏(二兩)
  • 竹茹(二兩)
  • 枳實(二兩)
  • 橘皮(三兩)
  • 生薑(四兩)
  • 甘草(一兩)

用法:

用八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汁,分三次服用。

變方:

  • **三因溫膽湯:**在原方中加入茯苓一兩半、棗一枚。
  • **加味溫膽湯:**在原方中加入人參、黃連、柴胡、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酸棗仁。
  • **另一種加味溫膽湯:**在原方中加入人參、酸棗人、茯神。
  • **心煩內熱者:**可加倍黃連、麥門冬。

若有熱未清。加柴胡。若內實。心神顛倒者。加山梔子。壽世保元。竹茹溫膽湯。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於本方。加茯苓。香附。人參。柴胡。麥門冬。桔梗。黃連。(○案竹茹溫膽湯。本出袖珍。引秘方。名加味溫膽湯。不用黃連。

酸棗湯。治虛煩勞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白話文:

如果有熱氣未清,可以加入柴胡。如果內臟實熱,心神顛倒,可以加入山梔子。

壽世保元中的「竹茹溫膽湯」,用於治療傷寒時間過長,導致熱度不退、夢中不安、心驚恍惚、煩躁多痰。在此方中,可以加入茯苓、香附、人參、柴胡、麥門冬、桔梗、黃連。

(注:竹茹溫膽湯原本出自《袖珍方》,引用的祕方稱為「加味溫膽湯」,不使用黃連。)

「酸棗湯」用於治療虛煩勞擾、奔氣在胸中導致失眠的方劑。

組成:酸棗仁(五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金千)(○案此於仲景方。去芎藭。加人參。桂心。生薑。石膏。)

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

酸棗人(四升),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蝭母(二兩知母也),茯苓(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外臺○案此於仲景方。加麥門冬。乾薑。)

白話文:

取一斗水,先煮酸棗仁至七升,去渣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此方源自仲景方,去掉了芎藭,並添加了人參、桂心、生薑、石膏。

深師酸棗湯治療傷寒或服用瀉藥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

方劑包括酸棗仁四升、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知母二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三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一斗六升水煮酸棗仁至一斗,去棗留藥,煮至三升,去渣,溫服,分三次服用。忌食海藻、菘菜和醋。此方源自仲景方,加了麥門冬和乾薑。

治傷寒後體虛。心煩不得眠臥。四肢少力。宜服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一兩半),白芍藥(一兩),羚羊角屑(一兩),茯神(一兩),黃耆(一兩),麥門冬(一兩),酸棗人(一兩),人參(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雞子清一枚。攪令勻。溫服。(聖惠)

傷寒壞病久不愈。常不得眠。或心脾氣血素虧。而驚悸不寧。不得眠。諸藥不效者。大劑獨參湯。或歸脾湯。並用送下養正丹。(緒論)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身體虛弱、心煩無法入眠、四肢無力。適合服用熟乾地黃散。藥方如下:

熟乾地黃(75 克),白芍藥(50 克),羚羊角屑(50 克),茯神(50 克),黃耆(50 克),麥門冬(50 克),酸棗仁(50 克),人參(50 克)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粉。每次服用 20 克。用水一大杯煎煮至剩六分之用量。過濾藥渣後,加入一個雞蛋清,攪拌均勻。溫熱服用。(出自《聖惠方》)

傷寒後遺症長期未癒,常常無法入眠。可能是心脾氣血虛弱,引起驚恐不安,導致失眠。如果其他藥物無效,可以服用大量的獨參湯或歸脾湯,同時服用養正丹。(出自《緒論》)

歸脾湯

白朮,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人參,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甘草(灸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薛氏醫案。加當歸。遠志。

人病傷寒陽證。或患熱疾。服涼藥而得愈。飲食未充。夜間便睡不著。是膽冷也。若脈細身涼。隨其虛實。下金液丹一服。大冷者。下百粒。及五六十粒。不甚冷者。三二十粒。即睡著。當以脈證為準也。脈細微。大便不甚實。小便清。面色青白。舌下不紅。面帶青色。皆冷證也。(醫說○一本。引醫余。)

白話文:

歸脾湯

白術、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一服。大寒者。服用百粒及五十到六十粒。不甚寒者。服用二十到三十粒。便能成眠。宜依據脈證辨證論治。脈象細微。大便不甚實。小便清澄。面色青白。舌苔不紅。面帶青色。皆為寒證。(醫說○一本。引醫餘。)

大抵傷寒汗吐下之後。虛極之人。或因事驚恐。遂生驚惕者。宜養血安神鎮心之劑主之也。(蘊要)

硃砂安神丸。治病後心神不安。夜臥不寧。或亂夢不得眠。

硃砂(另研水飛二錢一半為衣),黃連(炒一錢半),甘草(炙半錢),當歸身(酒浸一錢),生地黃(酒洗焙乾一錢半)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陰乾。每服三十丸。以口中津液嚥下。或燈心湯下。(蘊要○此本東垣方。一方。去當歸。地黃。)

白話文:

一般來說,傷寒病人在汗、吐、下治療後,如果體虛、精神衰弱,或者因為事情驚嚇而心神不寧、驚慌失措,應該服用養血安神、鎮定心神的藥物。

硃砂安神丸,可以治療疾病後心神不安、夜間睡不好、做惡夢、失眠等症狀。

藥方:硃砂(研磨成水飛粉,取二錢半做藥衣)、黃連(炒一錢半)、甘草(炙半錢)、當歸(酒浸一錢)、生地黃(酒洗後焙乾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糊做成丸藥,大小如綠豆,以硃砂為藥衣,陰乾。每次服用三十丸,用口中津液吞服,或者用燈心湯送服。

病後血氣未復。精神未全。多於夢寐中。不覺失聲如魘。此不繫讝語鄭聲。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半錢。或用六君子湯。(要訣)

白話文:

病情恢復期,身體和精神都還沒有完全康復,在睡夢中會不知不覺地發出聲音像做噩夢一樣,這不是因為說胡話或者無力說話,可以使用溫膽湯,去掉竹茹,加入人參半錢,或者是使用六君子湯(這是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