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十 (1)
卷十 (1)
1. 餘熱
傷寒病後熱不除候。此謂病已間。五藏尚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旦暮猶有餘熱如瘧狀。此非真實。但客熱也。(巢源)
夫傷寒後。氣血未實。藏府尚虛。餘毒之氣猶存。淹延時日不差。肌體羸瘦。肢節痠痛。壯熱增塞。心煩盜汗。上氣咳嗽。嘔逆痰涎。飲食不消。腹中癖塊口乾舌澀。毛折骨痿。面色青黃。氣力乏弱。此皆由虛損。致成夾勞也。(聖惠)
夫大病新瘥後。血氣虛弱。餘熱未盡。古人所謂。如大水浸牆。水退則牆蘇。不可犯之。但宜安臥守靜。以養其氣。設或早起動勞。則血氣沸騰。而發熱也。(蘊要)
傷寒汗下後。餘熱未除。或失於調攝。食不為飢。咳嗽寒熱。吐血衄血。纏綿日久。狀似癆瘵。此皆元氣既虛。邪氣著而不散。例用黃連解毒湯。加柴胡枳桔。其效如神。不效。然後用八物湯。兼犀角。小柴胡。前胡石膏等。隨證加減。無有不愈者。切不可純用補劑。亦不可誤認為虛損勞怯。輕用杜仲山茱萸破故紙等。溫補之藥也。(傷寒綱目)
白話文:
傷寒病後熱不除證 這個情況,是因為疾病已經好了一段時間,但五臟六腑還很虛弱,外邪沒有完全散去,身體的元氣還沒有恢復,所以早晚還是會有像瘧疾一樣的餘熱。這不是真正的熱,只是外來的餘熱而已。(巢源)
夫傷寒後 身體經過傷寒之後,氣血還沒有補足,五臟六腑還很虛弱,餘下的毒氣還殘留著。拖了一段時間不見好轉,身體羸瘦,四肢痠痛,熱度增高,心煩盜汗,胸悶咳嗽,噁心嘔吐痰涎,飲食不消化,腹中脹痛,口乾舌燥,毛髮乾枯,骨頭痿弱,面色青黃,氣力虛弱。這些都是因為體虛,導致夾雜著勞氣的緣故。(聖惠)
夫大病新愈後 經過大病初癒,氣血虛弱,餘熱還沒有完全消退。古人說,這就像大水浸泡牆壁一樣,水退了,牆壁才能恢復。這時不能冒犯它,應該安靜休息,以養氣。如果過早起來勞動,就會導致氣血沸騰,而發熱。(蘊要)
傷寒汗下後 傷寒發汗發散後,體內的餘熱還沒有清除乾淨,或者調養不當,就會出現食慾不振,咳嗽寒熱,吐血衄血,拖延時間長了,就會像癆瘵一樣。這些都是因為元氣虛弱,邪氣滯留而不散。一般用黃連解毒湯,加上柴胡、枳實、桔梗。其效果神效。如果沒有效果,再用八物湯,合併犀角、小柴胡、前胡、石膏等,根據證情隨時加減。沒有冶不好的。切不可單純用補藥,也不要誤認為是虛損勞怯,隨便用杜仲、山茱萸、破故紙等溫補藥物。(傷寒綱目)
竹葉湯。治發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此方。(千金○案即竹葉石膏湯。虛煩。蓋是虛熱。非煩躁之煩。)若傷寒得汗後。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可行竹葉石膏湯。(活人)
審知是邪熱未解。雖經汗下。卻不可畏虛而養病。宜竹葉石膏湯。(要訣)
竹葉湯。治傷寒大病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去皮),小麥(炒),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竹葉湯
用於發汗後,表裡虛熱煩躁,不可用攻法治療時,宜用此方。(《千金方》案:竹葉石膏湯也。虛煩,乃虛熱之煩,非煩躁之煩。)若傷寒發汗後,病癒但虛弱,微熱未退,可用竹葉石膏湯。(《活人書》)
細審是否是邪熱未解,即使經歷過發汗治療,也不可因畏懼虛弱而延誤治療。宜用竹葉石膏湯。(《醫方要訣》)
竹葉湯
用於傷寒大病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時。
組成:竹葉、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去皮)、炒小麥、湯泡七次的半夏(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案此本千金治產後虛渴。少氣力方。今去大棗。)
張文仲。療傷寒八九日不差。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者方。
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炙),犀角(屑),黃芩(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生地黃(八合)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出支太□□□□□)忌海藻。菘菜。莧菜。蕪荑。備急方同。(外臺),聖惠。治壞傷寒。經十日已來未解。熱在胸膈。煩悶不止。鱉甲散。於本方。去前胡。加柴胡。(甘草半兩餘各一兩)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白話文:
上篇(湯劑) 上藥咀碎,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薑五片。煎煮至只剩八分之一。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不限時間。(濟生:這個方子原是《千金方》中的,治療產後口渴、氣力不足。現在去掉了大棗。)
張文仲方 治療傷寒八九天未愈,稱為敗傷寒。其他藥物無法消除症狀的方子:
- 【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炙),犀角(磨成屑),【黃芩】(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生地黃】(八合)
以上九味藥,切碎。用七升水煎煮成二升半。分成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出自《支太□□□□□》)忌食【海藻】、【菘菜】、【莧菜】、【蕪荑】。同方出自《備急方》(外臺,聖惠)。治療重傷寒,發病超過十天未解除。熱在胸膈,煩悶不止。【鱉甲散】,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掉了前胡,加上了柴胡。(甘草半兩,其他各藥各一兩)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大盞。煎煮至剩五分之一。去除藥渣,加入生【地黃汁】半合。再煎煮一兩沸。不限時間,分兩次溫熱服用。
治傷寒餘熱不退。發歇煩躁。胸膈氣滯。不思飲食。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三分),川大黃(三分),枳殼(三分),鱉甲(三分),檳榔(三分),人參(三分),木香(三分),子芩(三分),赤芍藥(三分),赤茯苓(三分),犀角屑(三分),桑根白皮(一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治療傷寒之後餘熱不退,發熱時而退時而起,伴隨煩躁不安,胸膈氣滯,食慾不振,宜服用柴胡散。配方如下:
柴胡(三分)、川大黃(三分)、枳殼(三分)、鱉甲(三分)、檳榔(三分)、人參(三分)、木香(三分)、子芩(三分)、赤芍藥(三分)、赤茯苓(三分)、犀角屑(三分)、桑根白皮(一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後夾勞。骨節煩疼。時有寒熱。咳嗽。頭目疼痛。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貝母(一兩),知母(一兩),人參(一兩),赤芍藥(一兩),石膏(一兩),黃芩(三分),杏仁(一兩),白朮(半兩),梔子仁(半兩),鱉甲(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兼有勞損,導致骨骼關節煩痛,時有寒熱,咳嗽,頭痛眼痛的情況,可服用柴胡散。此方的成分包括:
柴胡(一兩)、貝母(一兩)、知母(一兩)、人參(一兩)、赤芍藥(一兩)、石膏(一兩)、黃芩(三分)、杏仁(一兩)、白朮(半兩)、梔子仁(半兩)、鱉甲(一兩)。
以上各項藥物需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五錢。用一盞大約一量杯的水,加入半分的生薑,煮至剩下五分,過濾掉藥渣,不分時間地溫服即可。
治傷寒後夾勞。煩熱。四肢疼痛。不欲飲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赤茯苓(三分),枳殼(三分),柴胡(一兩半),白朮(三分),鱉甲(一兩半),知母(半兩),赤芍藥(三分),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熱病後虛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不欲飲食。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黃連(一兩),地骨皮(一兩),枳殼(一分),赤茯苓(一分),知母(半兩),鱉甲(三分),甘草(半兩)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夾雜勞累所致的疾病。
患者症狀:發燒或身體燥熱、四肢疼痛、不想吃東西。建議服用犀角散來治療。
犀角散方劑:
犀角碎屑(3分)、赤茯苓(3分)、枳殼(3分)、柴胡(1兩半)、白朮(3分)、鱉甲(1兩半)、知母(半兩)、赤芍藥(3分)、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5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生薑半錢。煎煮至水量剩餘五分之二。不限時間,溫熱服用。(根據《聖惠方》記載)
治療熱病後虛勞引起的身體燥熱。
患者症狀:四肢疼痛、小便呈赤黃色、不想吃東西。建議服用柴胡散來治療。
柴胡散方劑:
柴胡(1兩)、生乾地黃(1兩)、黃連(1兩)、地骨皮(1兩)、枳殼(1分)、赤茯苓(1分)、知母(半兩)、鱉甲(3分)、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時氣餘熱不退。發作有時。栝樓根散。於本方。去地黃。黃連。甘草。加栝樓根。水煎。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溫服。
治熱病後虛勞。盜汗口苦。不得唾臥。四肢煩痛。舌乾卷澀。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麥門冬(一兩半),赤芍藥(一兩),柴胡(一兩),白茯苓(一兩),牡蠣(一兩),黃耆(一兩),甘草(半兩),鱉甲(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盞煎煮至五分,去除藥渣,不計時間溫服。這方藥也可用於治療時氣餘熱未退,發作有規律的情況,只需將原本的方子去除生地黃、黃連、甘草,加入栝樓根,水煎去渣,再加入生地黃汁半合,繼續煎煮一兩沸,溫服即可。
如果治療熱病後虛勞,伴有盜汗、口苦、不能平躺、四肢煩痛、舌頭乾燥捲縮等症狀,可服用人參散。方子包括人參一兩、麥門冬一兩半、赤芍藥一兩、柴胡一兩、白茯苓一兩、牡蠣一兩、黃耆一兩、甘草半兩、鱉甲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後。煩熱憎寒。口苦不思飲食。日漸羸瘦。羚羊角湯方。
羚羊角(鎊),茈胡(去苗),鱉甲(去裙襴醋炙),人參(各三分),知母,淡竹茹,黃耆,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半兩),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一十味。細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聖濟)
治傷寒過經。潮熱不解。或時作寒如瘧狀。茈胡鱉甲湯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以半碗水煎煮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針對傷寒之後,出現煩熱怕冷、口苦食慾不振、日漸消瘦的情況,可用羚羊角湯治療。
處方:羚羊角(鎊)、茈胡(去苗)、鱉甲(去裙襴醋炙)、人參(各三分)、知母、淡竹茹、黃耆、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半兩)、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將上述十味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以一碗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飯後溫服,每日兩次。
針對傷寒過後經期不順,出現潮熱不退,或間歇性發寒類似瘧疾症狀的情況,可用茈胡鱉甲湯治療。
茈胡(去苗),鱉甲(去裙襴醋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黃芩(去黑心),知母(焙),桑根白皮(銼各三分),甘草(炙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此先君子加胡黃連。最效。),聖惠。治傷寒後肺萎勞嗽。涕唾稠黏。骨節煩悶。發歇寒熱。鱉甲飲。於本方。去黃芩。加款冬花。烏梅肉。梔子仁。
治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茯苓地黃湯方。
白話文:
將茈胡去掉苗,鱉甲去掉裙襴後用醋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黃芩去黑心,知母用焙法處理,桑根白皮切成細片各三分,甘草炙半兩。以上七味藥材,粗略研磨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煮,加入拍碎的生薑半分,煎至七分,去渣,溫熱服用,不拘時。
此方為治療傷寒後肺萎勞嗽、涕唾稠黏、骨節煩悶、發歇寒熱的有效方劑。原方中可加入胡黃連效果更佳。
亦可治療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可參考茯苓地黃湯。
赤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栝樓根(各一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小麥一百粒。竹葉三五片。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
治傷寒百合病。久不差。欲成勞。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知母(二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分),百合(二兩),秦艽(一兩),栝樓根(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此方與次方。俱可移治餘熱。仍敘於此。)
白話文:
「赤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栝樓根(各一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這五種材料分別為赤茯苓、去黑皮後的赤茯苓、生乾地黃、焙制後的生乾地黃、栝樓根、去黑皮後的栝樓根、知母、焙制後的知母、麥門冬和去心後的麥門冬。每種材料都需要一兩或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小麥一百粒。竹葉三五片。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這五種材料需要粗磨並篩選,每次服用量為五錢匕,用半杯半的水,加上一百顆小麥,三到五片竹葉和三個棗果(切開),一起煮沸至剩下八分的量,然後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治傷寒百合病。久不差。欲成勞。宜服柴胡散。方。」:這是一個治療傷寒伴隨百合病,長期未痊癒,可能導致勞損的配方。
「柴胡(一兩),知母(二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分),百合(二兩),秦艽(一兩),栝樓根(一兩)」:這些材料包括柴胡、知母、黃連、甘草、百合、秦艽和栝樓根,每種都需一定的量。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將上述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半的水,加入半分的生薑,煮至剩下六分,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治傷寒百合病。經一月不解。變如渴疾。宜服百合散。方。
百合(一兩),栝樓根(一兩),梔子仁(三分),牡蠣(三分),麥門冬(三分),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乾地黃湯。婦人傷寒差後。猶有餘熱不去。謂之遺熱。
乾地黃,大黃,黃連,黃芩(各一兩),柴胡(去蘆),白芍藥,甘草(各一兩半炙)
上搗為細末。每服抄四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取溏利汗出解。(總病)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百合病,若一個月未癒,轉而出現像渴疾一樣的症狀,應該服用百合散。配方如下:百合一兩、栝樓根一兩、梔子仁三分、牡蠣三分、麥門冬三分、甘草半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煮至六分,不分時辰溫服。
對於婦女傷寒痊癒後,仍有餘熱未退的情況,稱為遺熱,可以服用乾地黃湯。配方如下:乾地黃、大黃、黃連、黃芩各一兩,柴胡(去蘆)、白芍藥、甘草(各一兩半,炙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匕,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服用後,可達到通便、出汗、解熱的效果。
歸地養營湯。壞證身熱。口渴舌胎。及舌如煨熟豬腰子。
當歸,生地(懷慶極大),鱉甲(醋炙研細),麥冬(各五錢),芍藥,青蒿,阿膠(各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
上煎成。烊化阿膠服。日二三劑。甚者。人中黃。人中白。研細。各一錢。調服。加知母。地骨皮。苦參。亦可。虛人。加人參黃耆。炙甘草。患人服藥。安臥竟日。熱除渴止。(簡明醫彀)
白話文:
歸地養營湯方解
此方適用於身體發熱、口渴、舌頭乾燥發紅,甚至像煮熟的豬腰子一樣的症狀。
藥方如下:
- 當歸 五錢
- 生地(懷慶產的最好) 五錢
- 鱉甲(用醋泡過,研磨成粉) 五錢
- 麥冬 五錢
- 芍藥 三錢
- 青蒿 三錢
- 阿膠 三錢
- 五味子 一錢五分
使用方法:
- 將以上藥材煎煮成湯。
- 將阿膠用熱水化開後,加入湯中服用。
- 一天服用兩到三劑。
加减法:
- 症狀嚴重者,可加入人中黃、人中白各一錢,研磨成粉,調服。
- 可加入知母、地骨皮、苦參,以增強清熱解毒效果。
- 體虛者,可加入人參、黃耆、炙甘草,以補益氣血。
療效:
服用此方後,患者能安然入睡,並能有效地緩解發熱和口渴的症狀。
出處:
簡明醫彀
注釋:
- 懷慶:古地名,今河南省沁陽市。
- 五錢:古代重量單位,約合現今15.6克。
- 三錢:古代重量單位,約合現今9.375克。
- 一錢五分:古代重量單位,約合現今4.6875克。
- 人中黃、人中白:兩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的功效。
- 知母、地骨皮、苦參:三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的功效。
- 人參、黃耆、炙甘草:三種中藥材,具有補氣益血、固本培元的作用。
片玉云。得汗脈靜。身熱不退。是發汗太過。胃中亡津液故也。處以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之藥。或只用補中益氣湯。(治例)
若已汗而熱不清。身漬漬汗出。右寸關雖弦大。按之無力。心下不痞不飽。四肢倦怠。屬中弱氣。內傷虛熱。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為愈。(六要)
有汗下後。陰陽不相入。水火不相濟。致餘熱未退。不可更用冷藥。內外俱未可攻。宜小建中湯。若其人已虛。虛能生熱。宜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或四君子湯。加黃耆半錢。或十全大補湯。調其營衛。虛(○此恐脫甚字。)者。四柱散。真武湯。病愈後。別無他證。只微熱未盡除。
白話文:
《片玉》雲: 見到汗脈平靜,身體發熱卻不退,這是發汗過度導致胃中津液缺乏所致。此時應服用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的藥物。也可以只用補中益氣湯。
(治療案例) 如果已經出汗,但熱度尚未消退,身上滿是汗水,右寸關脈弦大,但按壓無力,心下不痞不飽,四肢倦怠,這是氣虛、內傷虛熱所致。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藥,待汗止身涼後痊癒。
(《六要》) 汗出後,陰陽不交,水火不相濟,導致餘熱未消。此時不可再用寒涼藥物,也不宜攻伐內外。應服用小建中湯。如果患者體虛,虛熱生熱,可加當歸一錢。或用四君子湯,加黃耆半錢。或用十全大補湯,調和營衛。對於虛熱者,可服用四柱散、真武湯。病癒後,若僅有輕微發熱未除,
其人脾胃久虛欠調理。脾主肌肉。故生餘熱。燥補不宜。用理中湯。加蜜一匙許煎。有汗下而熱不退。多用涼肌藥。而又不退。動至半月。或兼旬者。乃是陽氣離經。不能復還。客於皮肉之間。病此甚眾。此當調理收斂之。不可用辛熱重劑藥。(要訣)
白話文:
這人脾胃虛弱已久,一直沒有調理好。脾臟主管肌肉,所以才會產生餘熱。燥熱的補品不適合使用。應該服用理中湯,加一匙蜂蜜煎服。如果出汗後熱度不退,就要多用清熱涼血的藥物。如果還是不退,持續半個月甚至十天以上,就是陽氣離經,無法回歸,滯留在皮肉之間。這種病症非常普遍。應該調理收斂,不可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 (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