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九 (4)
卷九 (4)
1. 蛔蟲
胄中冷必吐蛔。吐蛔。人能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證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證如何。不可專以胃冷為說。曾記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斑陽毒證。口瘡咽痛吐蛔。皆以冷劑取效。是亦有陽證矣。(要訣)
蛔上膈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沉遲。足冷便秘者。多難治。若蛔色赤而活。或多者。屬胃熱。猶可治之。蛔死色白而扁者。屬胃敗。必不治也。(○此說殆錯。舌辨云。邪熱過極。口閉目開。譫語獨語者。宜用大承氣下之。燥糞必黑。蛔蟲必死。)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
面上乍赤乍白。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緒論○以上總證)
白話文:
胃部感到寒冷時,會出現吐出蟲子(即「吐蛔」)的症狀。這通常是因陰性病症所導致。然而,也有在陽性病症下出現吐蛔的情況。這是因為胃部空虛,沒有食物氣息,所以蟲子上來尋找食物。到了咽喉就吐出來。還需觀察其他症狀,不能單純地認為胃部是寒冷的。記得有一次,一個人出現了陽性黃疸和吐蟲的症狀,同時還有大量發斑的陽毒症狀,口腔潰瘍、咽喉疼痛也出現了吐蟲的現象,但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後有所改善,這也顯示了有陽性病症的存在。
如果蟲子上來時感到胸膈煩躁、頭腦混亂,甚至有生命危險的感覺,兩手脈搏沈緩,腳部冰冷,大便便祕,這種情況往往難以治療。但如果蟲子呈現紅色且活著,或者數量較多,這可能是胃熱所致,還有可能治療。若蟲子已經死亡,顏色變白且扁平,則代表胃部已衰敗,這種情況必定無法治療。
一般來說,當人的胃部突然疼痛或停止,身體上忽熱忽冷,臉部忽紅忽白,脈搏忽亂忽靜,口中吐出泡沫而不願進食,這就是蛔厥的症狀。以上總結了各種主要的診斷指標。
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溫疫論)
馬印麟曰。蛔厥有熱渴者。黃連解毒湯。有下症者。承氣湯。(瘟疫類編)
若腹滿不大便。熱甚昏憒。而吐蛔者。此胃邪薰蒸。蟲不得安。故逆而上。或有大便。糞與蛔同出者。用大柴胡湯。(明條)
清中安蛔湯。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黃連(薑汁炒三錢),黃柏(灑炒錢半),枳實(麩炒二錢),烏梅(三個),川椒(去目炒去汗三十粒)
白話文:
瘟疫邪氣傳入體內。胃中熱氣沸騰。蛔蟲因受刺激而不安。大便不通,蛔蟲就會反吐出來。這是常見的情況。只要治療胃熱,蛔蟲自然會痊癒。(《溫疫論》)
馬印麟說:蛔蟲病伴有發熱口渴的,可用[黃連解毒湯]。有腹瀉的,可用[承氣湯]。(《瘟疫類編》)
如果腹脹不大便。發熱嚴重,神志昏亂。而吐出蛔蟲的。這是胃熱蒸騰。蛔蟲不安。因此逆行向上。或者有大便。糞便和蛔蟲一同出來的。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明條》)
[清中安蛔湯]:治療胃熱實證。嘔吐出蛔蟲。
【組成】:
- 黃連(用薑汁炒過,三錢)
- 黃柏(用酒炒過,半錢)
- 枳實(用麩炒過,二錢)
- 烏梅(三個)
- 川椒(去目,用油炒,去汗的,三十粒)
上五味共劑。水二鍾。加生薑三大片。煎八分。細口服。如病人胃中虛熱而嘔者。去枳實。加人參一錢五分。(辨注)
溫熱病而吐蛔者。此胃熱也。胃虛有熱。蟲隨熱氣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黃連湯。
黃連(三錢),犀角(四錢),木香(五錢),烏梅(三個)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大還○案此本出外臺。引深師。療䘌瘡。○以上陽證)
如蛔厥。胃中有冷。飢不能食。或食吐蟲。宜理中湯。加烏梅。(如宜)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一起煎煮,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煮至八分,用小口服下。如果病人胃中虛熱而嘔吐,則去掉枳實,加入一錢五分人參。
溫熱病而吐出蛔蟲,這是胃熱造成的。胃虛有熱,蟲子隨著熱氣上行,就會被吐出來。適合服用犀角黃連湯。
藥方為黃連三錢,犀角四錢,木香五錢,烏梅三個。
用一杯半水煎煮,煮至七分服用。
如果出現蛔厥,胃中有寒,吃不下飯,或吃東西就吐出蟲子,適合服用理中湯,再加烏梅。
劉氏曰。凡厥陰蛔厥。傷寒煩躁吐蛔。口燥舌乾。但欲涼水浸舌並口唇。時不可離。不欲咽者。宜理中加烏梅。(選錄)
凡蛔厥者。輕者吐小蟲。重者吐長蟲。舌燥口乾。常欲冷水浸口。不欲咽。蛔上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沉遲。足冷至膝。甚者連蛔並屎俱出。大便秘而不行。此症雖出。多可救活也。宜加味理中安蛔散。並烏梅丸治之。(蘊要○案二說似不切。姑存之。)
理中安蛔散。陶尚文秘方。累用之效。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乾薑(一錢半),烏梅(三個)
白話文:
劉氏說:凡是厥陰蛔厥,傷寒煩躁吐蛔蟲,口乾舌燥,只想要用涼水浸泡舌頭和嘴脣,一刻都離不開,不願意吞嚥的,宜服用理中湯加烏梅。
凡是蛔厥的,輕的吐出小蟲,重的吐出長蟲,舌燥口乾,常常想要用冷水浸泡口脣,不願意吞嚥,蛔蟲上擾導致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象沉遲,足部冰冷到膝蓋,嚴重的連蛔蟲和大便一起排出,大便不通。此症雖然發作,大多數可以救活。宜服用加味理中湯的安蛔散和烏梅丸治療。
理中安蛔散,出自於陶尚文的祕方,長期使用有效果。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乾薑(一錢半),烏梅(三個)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服。凡吐蛔未止。加黃連黃柏各五分。川椒十四粒。若足冷甚者。必加附子半錢。或五錢。量病輕重。酌量用之也。(蘊要○案原論治蛔不可用甘草並甜物。今不具錄。先君子曰。烏梅丸。主胃虛而寒熱錯雜。以致蛔厥者。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
而有胃虛以偏於寒。而動蛔者。陶華因立安蛔理中湯主之。而有胃不虛。以偏於熱。而動蛔者。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此各取烏梅丸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對證施之。皆有奇效。)
白話文:
先煎煮一劑藥,用兩杯水,煎煮七分,服用。如果吐蛔蟲的情況沒有停止,再加入黃連、黃柏各五分,川椒十四粒。如果腳冷得很厲害,一定要加附子半錢或五錢,根據病情輕重,酌量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治療蛔蟲不能用甘草和甜的東西。治療胃虛寒熱錯雜導致蛔厥的烏梅丸,用寒熱錯雜的藥物治療。
對於胃虛偏寒而導致蛔蟲症的,可以用安蛔理中湯治療。對於胃不虛偏熱而導致蛔蟲症的,可以用清中安蛔湯治療。這兩種方劑都取烏梅丸的藥性,針對偏寒或偏熱的情況治療,對症施治,都有奇效。
蓋蛔賴食以養。若病人日久不食。致蟲上攻咽胃者。謂之蟲因飢起。人有病愈方食。蟲聞食氣。亦令上攻咽胃。謂之蟲因食起。二者。皆用理中烏梅丸治之。(五法○以上陰證)
白話文:
當蛔蟲靠食物來維持生計。如果病人長期不吃東西,導致蛔蟲向上攻擊咽喉和胃部,這就叫做「因為餓而引起的蛔蟲」;有些人在病情好轉後才開始吃飯,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也會引起向上的攻擊,這就是「因為食物引發的蛔蟲」。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理中烏梅丸進行治療。(第五條方法, 以上的都是陰性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