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九 (4)
卷九 (4)
1. 蛔蟲
胄中冷必吐蛔。吐蛔。人能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證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證如何。不可專以胃冷為說。曾記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斑陽毒證。口瘡咽痛吐蛔。皆以冷劑取效。是亦有陽證矣。(要訣)
蛔上膈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沉遲。足冷便秘者。多難治。若蛔色赤而活。或多者。屬胃熱。猶可治之。蛔死色白而扁者。屬胃敗。必不治也。(○此說殆錯。舌辨云。邪熱過極。口閉目開。譫語獨語者。宜用大承氣下之。燥糞必黑。蛔蟲必死。)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
面上乍赤乍白。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緒論○以上總證)
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溫疫論)
馬印麟曰。蛔厥有熱渴者。黃連解毒湯。有下症者。承氣湯。(瘟疫類編)
若腹滿不大便。熱甚昏憒。而吐蛔者。此胃邪薰蒸。蟲不得安。故逆而上。或有大便。糞與蛔同出者。用大柴胡湯。(明條)
清中安蛔湯。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黃連(薑汁炒三錢),黃柏(灑炒錢半),枳實(麩炒二錢),烏梅(三個),川椒(去目炒去汗三十粒)
上五味共劑。水二鍾。加生薑三大片。煎八分。細口服。如病人胃中虛熱而嘔者。去枳實。加人參一錢五分。(辨注)
溫熱病而吐蛔者。此胃熱也。胃虛有熱。蟲隨熱氣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黃連湯。
黃連(三錢),犀角(四錢),木香(五錢),烏梅(三個)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大還○案此本出外臺。引深師。療䘌瘡。○以上陽證)
如蛔厥。胃中有冷。飢不能食。或食吐蟲。宜理中湯。加烏梅。(如宜)
劉氏曰。凡厥陰蛔厥。傷寒煩躁吐蛔。口燥舌乾。但欲涼水浸舌並口唇。時不可離。不欲咽者。宜理中加烏梅。(選錄)
凡蛔厥者。輕者吐小蟲。重者吐長蟲。舌燥口乾。常欲冷水浸口。不欲咽。蛔上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沉遲。足冷至膝。甚者連蛔並屎俱出。大便秘而不行。此症雖出。多可救活也。宜加味理中安蛔散。並烏梅丸治之。(蘊要○案二說似不切。姑存之。)
理中安蛔散。陶尚文秘方。累用之效。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乾薑(一錢半),烏梅(三個)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服。凡吐蛔未止。加黃連黃柏各五分。川椒十四粒。若足冷甚者。必加附子半錢。或五錢。量病輕重。酌量用之也。(蘊要○案原論治蛔不可用甘草並甜物。今不具錄。先君子曰。烏梅丸。主胃虛而寒熱錯雜。以致蛔厥者。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
而有胃虛以偏於寒。而動蛔者。陶華因立安蛔理中湯主之。而有胃不虛。以偏於熱。而動蛔者。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此各取烏梅丸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對證施之。皆有奇效。)
蓋蛔賴食以養。若病人日久不食。致蟲上攻咽胃者。謂之蟲因飢起。人有病愈方食。蟲聞食氣。亦令上攻咽胃。謂之蟲因食起。二者。皆用理中烏梅丸治之。(五法○以上陰證)
白話文:
[蛔蟲]
如果胃部受寒,必定會嘔吐出蛔蟲。當人嘔吐蛔蟲時,大家都知道這是陰虛的表現。然而,也有因爲陽證而出現嘔吐蛔蟲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爲胃部空虛,沒有食物消化產生的熱量,所以蛔蟲會向上移動尋找食物,到達喉嚨時就會被吐出來。不過,也要看其他症狀如何,不能單以胃寒作爲判斷。曾經有一個人,他患有陽黃疸並嘔吐蛔蟲,同時伴有嚴重的斑疹和口腔潰瘍。在治療過程中,使用了冷劑藥物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說明也有陽證導致的蛔蟲問題。
蛔蟲上移至膈肌,會引起煩躁不安,甚至讓人感到快要死亡。如果兩手脈象沉遲,腳部發冷且大便乾結,這種情況往往很難治癒。如果蛔蟲顏色鮮紅並且活動頻繁,或者數量很多,這表示胃部過熱,仍然可以治療。但如果蛔蟲死亡,顏色變白且扁平,這表示胃部功能嚴重受損,幾乎無法治癒。
一般情況下,如果胃部突然疼痛然後又停止,身體忽冷忽熱,面部時而發紅時而蒼白,脈搏時而紊亂時而平穩,口中吐出泡沫並且無法進食,這些都是蛔蟲發作的前兆。
如果疫病影響到內部臟器,胃部如同沸騰般過熱,蛔蟲受到刺激而變得不安定。由於排泄不暢,它們只能向上移動。蛔蟲因此通過嘔吐排出體外,這是常見現象。只要針對胃部進行治療,蛔蟲引發的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馬印麟說,對於有熱渴症狀的蛔蟲病患者,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如果出現需要瀉下的症狀,則可以選擇承氣湯。
如果腹部脹滿且大便不通,患者感到極度不適且出現意識混亂,並伴有嘔吐蛔蟲的現象,這表明胃部受到邪氣燻蒸,使得蛔蟲無法安定,因而逆向上升。有時,即使有大便,也會與蛔蟲一同排出,此時可以使用大柴胡湯。
清中安蛔湯用於治療胃實熱引起的嘔吐長蟲症狀。
藥材包括:黃連(薑汁炒制,用量爲三錢)、黃柏(酒炒制,用量爲一錢半)、枳實(麩炒制,用量爲二錢)、烏梅(三個)、川椒(去目炒制,用量爲三十粒)。將這些藥材混合,加入兩杯水,再加入三大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細嚼慢嚥服用。如果患者胃中虛熱而嘔吐,應去掉枳實,添加人參一錢五分。
對於溫熱疾病患者嘔吐蛔蟲的情況,這是胃部過熱導致的。胃虛有熱,蛔蟲隨熱氣上行,同樣會被吐出。建議使用犀角黃連湯。
藥材包括:黃連(用量爲三錢)、犀角(用量爲四錢)、木香(用量爲五錢)、烏梅(三個)。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餘七分水量後服用。
如果蛔蟲病患者胃部寒冷,飢餓卻無法進食,或者進食後嘔吐出蟲子,應選擇理中湯並加入烏梅。
劉氏指出,對於所有厥陰經的蛔蟲病患者,傷寒導致的煩躁和嘔吐蛔蟲、口乾舌燥的症狀,應該持續用涼水浸泡舌頭和嘴脣,不可間斷。患者雖然想要喝水,但並不想吞嚥,這時應使用理中湯並加入烏梅。
對於蛔蟲病患者而言,輕度情況會嘔吐小蟲,重度情況則會嘔吐長蟲。他們口乾舌燥,經常希望用冷水浸泡口腔,但並不想吞嚥。當蛔蟲上移引起煩躁不安,甚至讓人感到快要死亡,兩手脈象沉遲,腳冷至膝蓋,嚴重時蛔蟲和糞便一起排出,大便乾結且無法排泄,這種病症雖然嚴重,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救治的。建議使用加味理中安蛔散並配合烏梅丸進行治療。
理中安蛔散是陶尚文的祕方,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非常有效。
藥材包括:人參(用量爲三錢)、白朮(用量爲一錢半)、白茯苓(用量爲一錢半)、乾薑(用量爲一錢半)、烏梅(三個)。將這些藥材配成一份藥劑,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餘七分水量後服用。如果嘔吐蛔蟲的症狀沒有停止,可以增加黃連和黃柏各五分,以及川椒十四粒。如果腳部極度寒冷,必須添加附子半錢或五錢,具體用量應根據病情輕重酌情調整。
蛔蟲依賴食物生存,如果患者長時間不吃東西,導致蟲子上攻咽喉和胃部,這稱爲“蟲因飢起”。有些人病癒後剛開始進食,蟲子聞到食物氣味,也會讓其上攻咽喉和胃部,這稱爲“蟲因食起”。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理中烏梅丸進行治療。
總的來說,蛔蟲病的治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如果胃部虛寒導致蛔蟲病,可以選擇安蛔理中湯;如果胃部不虛但過於熱導致蛔蟲病,則應使用清中安蛔湯。這些治療方法都是從烏梅丸中提取了一部分成分,以適應不同的病情。根據症狀正確使用,都能取得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