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陽明病

3. 陽證似陰諸候

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活人),病人面紅舌白。狂言。渴欲飲冷。內煩躁擾。六脈浮數。

陽證瞭然。卻有面不紅。而不甚語言。微有燥渴。而嗜臥不煩。身體微厥。六脈微細。若陰證俱備。而不然者。面雖不紅。不甚言語。問答之間。精神面色。蘊而不散。雖不甚渴。卻自喜冷。昏睡。力喚之精神自定。身雖微厥。手足指尖。反常溫暖。脈雖微按之實數。初無間斷。

若小腹堅硬。大便數日不通。胸中痞悶。以手按之則疼。此因失下。陽證如陰。諦矣。經曰。三陰其反如何。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陰中伏陽之脈。正合此也。(永類)

夫陽證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蓋傷寒熱甚。失於汗下。陽氣亢極。鬱伏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身寒逆冷。神氣昏昏。狀若陰症也。大抵唇焦口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設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屎。結聚。乃傍流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

其脈雖沉。按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症也。蓋此與陽盛拒陰亦同。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名陽盛拒陰也。要在審詳而已。(蘊要○案至真要大論云。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感也。次注云。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傷寒外編云。病在三陰。皆有下利腹痛。厥逆躁渴。但屬於陽者。必先發熱頭痛。漸至唇乾舌燥。煩渴喜冷飲。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身極易於轉側。呼吸出於自然。小便或赤或澀。脈來浮洪數大。此陽證也。至四五日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或燥結。

或下利。躁渴潮熱。自汗讝妄。揚手擲足。氣息喘急。小腹痛不可按。舌上胎厚而黃黑。甚則芒刺燥裂。脈沉而滑。皆三陽傳變之熱證。其或身寒逆冷。神氣昏昏。脈來沉實附骨。乃火極似水。緣陽邪失於汗下所致。雖身冷而不欲近衣。雖神昏而氣色光潤。雖腹痛必脹滿而喘急。

不可按揉。下利傍流清水。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黑。厥逆亦不過肘膝。厥過即發熱。厥深熱亦深也。此為陽極似陰。不可誤認為寒而溫之。(緒論○案傷寒外編。明呂復著。又以上三說。大略相同。然詳略互見。故並存之。次卷陰證似陽條亦同。)

脈沉而細。或緩而長。來遲去疾。或六脈伏如脫狀。口反不渴。舌燥而短。身反不熱。手足反厥。神昏讝語。口目瞤動。如驚風狀。大便時解。或如爛桃色。或如清水。或不大便。人事不知。或歌或哭。身輕能自起立。或吐蛔。口苦或辣。小便赤而長。此假虛寒也。宜芩連石膏之類。甚則大承氣下之。(直解)

白話文:

陽證似陰的各種情況

手腳冰冷,卻有便秘、小便赤黃,甚至大便呈黑色,脈搏沉而滑,這就稱為陽證表現得像陰證。重度陽證會轉為陰證,重度陰證也會轉為陽證,這是寒熱變化的規律。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同時有便秘、小便赤黃,或者大便呈黑色,而且脈搏沉而滑,這些都屬於陽證。輕微的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嚴重的則要用承氣湯。(出自《活人書》)

病人臉色紅潤,舌苔發白,胡言亂語,口渴想喝冷飲,內心煩躁不安,六脈浮而跳動快速,這些都是明顯的陽證。然而,有些陽證卻可能出現臉色不紅、不愛說話,稍微口渴卻只想躺著休息不煩躁,身體微微發冷,六脈細微。這些情況看起來像陰證,但又不太像。雖然臉色不紅,不愛說話,但問話時精神和氣色都還不錯,並非散亂的樣子。雖然不太口渴,但卻喜歡喝冷飲,昏睡時稍微叫一下就能恢復清醒,身體微微發冷,但手指和腳趾尖卻反而溫暖,脈搏雖然按下去感覺很弱,但實際上跳動快速且沒有間斷。

如果腹部堅硬,好幾天沒大便,胸口感覺堵悶,按壓會疼痛,這是因為沒有及時瀉下,陽證表現得像陰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當三陰經出現反常時,脈搏會變得有力且鼓動強勁,這就是陰中潛藏陽氣的脈象,正好符合這種情況。(出自《永類方》)

所謂陽證表現得像陰證,其實是火熱到了極點反而像水寒的現象。通常是因為傷寒發熱嚴重,沒有及時發汗或瀉下,導致陽氣過於旺盛,鬱積在體內,反而出現一些與自身相反的表現,因此會出現身體寒冷、手腳冰涼、神情恍惚,看起來像陰證。但通常會有嘴唇焦乾、口渴能喝水、大便乾硬、小便赤黃等症狀。如果拉出稀糞或水狀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宿便積聚,導致旁邊的液體流出,並非真的腹瀉。再觀察,如果有放屁很臭的情況,就更是如此。

雖然脈搏沉在深處,但按壓一定滑溜有力,有時會燥熱不安,不喜歡蓋被子,或者手腳亂動,或者胡言亂語且有力,這些都屬於陽證。這種情況和陽氣過盛而排斥陰氣的情況類似。正如王太僕所說,病人身體寒冷冰涼,脈搏卻滑而跳動快速,按壓時感覺脈搏鼓動有力,這並非寒證,而是陽氣過盛排斥陰氣。重點是要詳細審查辨別。(出自《蘊要》)《至真要大論》中也提到,「諸陰之反」,脈搏的表現是,脈搏跳動時感覺順從,按壓下去脈搏鼓動有力,這就是熱盛拒陰而產生的病症,並非寒證。

《傷寒外編》提到,病在三陰經時,都會出現腹瀉腹痛、四肢冰冷、煩躁口渴等症狀,但如果是屬於陽證,一定會先發熱頭痛,然後逐漸出現嘴唇乾燥、舌頭乾燥、煩躁口渴、喜歡喝冷飲、臉色紅潤、說話清晰、手腳溫暖、指甲紅潤、身體容易翻動、呼吸自然、小便或赤黃或排尿不順,脈搏浮大有力而快速,這些都是陽證。到了四五天後,病情傳入三陰經的血分,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卻又時而溫暖,或者大便乾燥,或者腹瀉,煩躁口渴、潮熱、自汗、胡言亂語、手腳亂動、氣喘急促、腹部疼痛難以按壓、舌苔厚黃甚至出現芒刺燥裂、脈搏沉而滑,這些都是三陽經轉變而來的熱證。如果出現身體寒冷冰涼、神情恍惚、脈搏沉實緊貼骨頭,這是因為火熱到了極點反而像水寒,是由於陽邪沒有及時發汗或瀉下導致的。雖然身體寒冷卻不喜歡穿衣服,雖然神情恍惚但氣色卻光潤,雖然腹痛卻是脹滿而氣喘急促,難以按壓揉捏,腹瀉流出清稀的液體,小便黃赤,大便或乾結或呈黑色,四肢冰涼也不會超過肘關節和膝關節,冰涼過後就會發熱,冰涼越深則發熱越嚴重,這就是陽氣到了極點反而像陰氣,千萬不要誤認為是寒證而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出自《緒論》)《傷寒外編》是明代呂復所著,以上三種說法大體相同,只是詳略不同,所以都保留下來。

脈搏沉而細微,或緩慢而長,來勢遲緩而後快速消失,或六脈像要消失一樣,口反而不渴,舌頭乾燥而短,身體反而不發熱,手腳反而冰涼,神情恍惚、胡言亂語、眼睛和嘴巴抽動,像驚風一樣,大便時有時無,或像爛桃的顏色,或像清水,或者完全沒有大便,神志不清,或唱歌或哭泣,身體輕盈能自己站起來,或者吐蛔蟲,嘴裡感到苦或辣,小便赤黃且量多,這些都是假性的虛寒症狀。這種情況應該用黃芩、黃連、石膏等藥物治療,嚴重時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出自《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