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自利(滯下病後利)

傷寒病。若表實裡虛。熱乘虛而入。攻於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濕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如爛內汁。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巢源)

自利者。有不經攻下。自然溏泄者。謂之自利也。傷寒自利多種。須知冷熱虛實。消息投湯。無致失差。雜病自利。多責為寒。傷寒下利。多由協熱。其與雜病。有以異也。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利。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遂利。是皆協熱也。(○案此云協熱者。本於傷寒例。

乃指熱陷入里而言。以下諸說皆為然。)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輩。皆溫藏止利之劑。又有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後已。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此為甚者。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

白話文:

傷寒病

若外邪未解而內臟虛弱,暑熱乘虛而入,攻擊腸胃,就會下痢黃赤色液體。

若濕毒之氣旺盛,就會腹痛發熱,下痢膿血,狀如魚腦或爛肉汁。

若寒毒進入胃中,就會腹脹發熱,下痢清液。

自利(腹瀉)

有的人腹瀉,不是因為服用攻下藥,而是自然出現溏泄,這種情況稱為自利。傷寒導致的自利有很多種,必須瞭解寒熱虛實,謹慎用藥,避免差錯。雜病導致的自利,多半是因為寒氣;而傷寒導致的下痢,多半是因為陽熱。它們與雜病有不同之處。

表邪傳入裡,裡虛陽熱過盛就會腹瀉。不應下瀉而卻服用攻下藥,就會造成內虛陽熱而腹瀉。這些都是陽熱過盛造成的。

對於自利,宜用溫和的藥物,如理中湯、白術湯等。這類藥物都可以溫暖腸胃,止住腹瀉。但如果腸胃中有積塊或下焦有客邪,溫和的藥物無法止住腹瀉。必須使用攻下藥或清瀉藥才能奏效。

總的來說,腹瀉會導致氣血快速流失,在虛脫的過程中,腹瀉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邪氣盛、正氣虛,邪氣裹挾正氣下脫,往往會導致腹瀉致死。

(明理)

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謂之陽垢)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協熱利者。

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丸。赤石脂丸。濕毒下膿血者。地榆散。黃連阿膠散。(活人○案黃連阿膠散。不是仲景方。寶鑑補遺。作仲景黃連阿膠湯。宜從。)

白話文:

(治療原則)

協熱腹瀉的人,臍下必定有熱感。大便呈赤黃色。腸道中有津液垢膩(稱為陽垢)。寒毒進入胃部,則臍下必定有寒感。腹部脹滿。大便有時為黃白色,有時為青黑色,或下利清穀。濕毒之氣旺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寒毒進入胃部的人,可以用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來治療。協熱腹瀉的人,可以用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丸、赤石脂丸來治療。濕毒導致下膿血的人,可以用地榆散、黃連阿膠散(活人書注:黃連阿膠散不是仲景的方劑,寶鑑補遺將其改為仲景的黃連阿膠湯,應從後者)。

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之利。自不同。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出作聲。臍下必熱。得涼藥則止。得熱藥則愈增。陰利。必洞下清穀。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宜溫中止瀉之劑。此之謂陰利。(云云)緣陰中亦有陽利。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又有內不太滿。猶生寒熱。

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挾熱自利。臍下必執。大便赤黃色。及下腸間津汁垢膩。名曰利腸。(○當作刮腸)宜白頭翁湯。黃芩湯。身熱下利。皆屬陽經。然陰利有反發熱。或初病無熱。利後卻熱。或初得病即身熱。繼而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所以外反熱。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陽熱導致的腹瀉和陰寒導致的腹瀉表現不同。陽熱腹瀉的糞便顏色偏焦黃,氣味臭,排便時會發出聲音,肚臍下方感覺灼熱,服用涼性藥物可以緩解,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陰寒腹瀉則糞便稀薄,顏色偏白或淡黃,肚臍下方冰冷,適合溫中止瀉的藥物。需要注意的是,陰寒之中也可能出現陽熱腹瀉,不能單純根據腹瀉就判斷為陰寒。

有些情況下,雖然腹瀉,但肚子並不太滿,反而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這種情況不適合立即服用瀉藥。如果內虛熱入,導致腹瀉,肚臍下方會感覺緊繃,大便呈赤黃色,並且伴隨著下腸間津液分泌增多、黏膩的情況,這種情況叫做利腸,適合服用白頭翁湯、黃芩湯等藥物。身體發熱伴隨腹瀉,通常屬於陽經病證。然而,陰寒腹瀉也有可能會出現發熱,例如初期沒有發熱,腹瀉之後才發熱,或者一開始就發熱,後來出現腹瀉。這是因為寒邪入裡,陽氣被逼到體表,因此表現為外熱。

(○十八字。依發熱條補。),又有大便秘五六日。以藥利之。利遂不止。用極熱劑方差。陽有利。陰有秘。當更以他證別之。(要訣)

大便瀉利。小便清白不澀。完穀不化。其色不變。有如騖溏。或下利腥穢。小便澄沏清冷。口無燥渴。其脈多沉或細。或遲或微而無力。或身雖發熱。手足逆冷。或惡寒踡臥。此皆屬寒也。凡熱症。則口中燥渴。小便或赤或黃。或澀而不利。且所下之物。皆如垢膩之狀。或黃或赤。

所去皆熱臭氣。其脈多數。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也。亦有邪熱不殺穀。其物不消化者。但脈數而熱也。口燥渴。小便赤黃。以此別之矣。(蘊要)

白話文:

治療發熱時,要根據條文補虛。如果病人便秘五六日,就用藥物通便。若通便後無法止住,就要使用極熱的藥方,因為陽氣有通便的特性,陰氣則容易便秘。要根據其他症狀區分病因。

大便瀉泄,小便清白不澀,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顏色沒有變化,像水一樣稀薄,或者拉肚子有腥臭味,小便清澈冰冷,口不感到乾燥口渴,脈象多沉細或遲微無力,或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或怕冷蜷縮著睡覺,這些都是寒症。凡是熱症,則口中乾燥口渴,小便顏色偏紅或黃,或澀而不通,排泄出來的物質像垢膩狀,顏色偏黃或紅,有熱臭味,脈象多數或浮滑或弦大或洪大。也有一些邪熱不傷脾胃,食物消化不良,只有脈象數而發熱,口乾舌燥,小便顏色偏紅或黃,以此區分便可。

凡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皆主下利之藥也。蓋傷寒內實。腹中有燥屎結滯。則稀糞水從溏。流下為利也。故其脈則滑數有力。或潮熱譫語。乃可下之。必再以手按臍腹。少腹硬痛者。是也。三方俱為通因通用之法。炒在能識之矣。(同上)

手足厥冷惡寒。腹痛脈微欲絕。下利清穀之類。此固陰寒之甚者也。其於疑似之間。則猶有真辨。凡傷寒下利。由熱邪者。必有煩躁大熱。酷欲冷水等證。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如果表裡俱熱。方可作火證論治。若其脈雖數而無力。外雖身熱。而不惡熱。內雖渴。而不喜冷。

白話文:

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都是用來治療腹瀉的藥方。當傷寒導致體內積熱,腹中有乾燥的糞便阻塞時,就會出現稀便溏瀉。這種情況下脈象滑數有力,可能伴隨潮熱譫語,就可以用這三種藥方來治療。但必須用手按壓臍腹,確認小腹硬痛才可以使用。這三種藥方都是通因通用之法,只要能辨識就能使用。

手足冰冷發寒,腹痛脈象微弱幾乎要斷,腹瀉排出的是清穀物類的便,這是陰寒非常嚴重的症狀。在疑似的情況下,還是要仔細辨別。凡是傷寒導致的腹瀉,如果是熱邪引起的,一定會有煩躁發熱、酷熱渴水等症狀,脈象也一定是洪滑強盛數實。如果表裡都熱,才能用火證來論治。如果脈象雖然數但無力,體表雖然發熱,但不喜熱,口渴但不想喝冷水,就需要注意。

此其內本不熱。而病為下利者。悉屬腎寒。瀉利亡津。無有不渴。但渴欲飲水。愈多愈快者。為陽證。若口雖欲水。而腹不欲咽者。即非陽證矣。此外如渴欲茶湯者。乃瀉渴之當然也。不得悉認為陽證。(景岳)

傷寒熱甚。失於汗下。唇焦口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時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屎結聚。乃旁漏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屎氣極臭者。是也。其脈雖沉。切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詀語有力。此陽氣亢極。輕者。人參白虎湯。或小柴胡湯。合解毒湯。主之。內實者。須下之。有潮熱者。大柴胡加芒消。(西塘感症)

白話文:

如果病人內裡其實不熱,卻出現腹瀉,大多是腎臟虛寒,導致體液流失,自然會口渴。但如果渴了就想喝大量的水,喝得越多越快,這就是陽證。假如嘴巴雖然想喝水,但肚子卻不想吞嚥,就不是陽證。另外,如果想喝茶,這是因為想止渴,不代表就是陽證。

傷寒發燒很嚴重,沒有通過出汗來退燒,嘴唇乾裂,口渴卻能喝水,大便乾燥,小便顏色深且少,偶爾會出現稀薄的糞水,這表示體內有燥熱的屎結積聚,這些稀薄的糞水只是旁邊漏出來的,不是因為寒氣導致的腹瀉。如果再仔細觀察,發現有臭氣,就更加肯定了。雖然脈象沉,但摸起來滑而有力,有時會感到燥熱,不喜歡穿衣服蓋被子,或是不安地揮手踢腳,或說話有力,這些都是陽氣過盛的表現。輕症可以服用人參白虎湯、小柴胡湯和解毒湯。如果體內實熱,就需要服用瀉藥。如果出現潮熱,可以用大柴胡湯加芒硝來治療。

下利。有利膿血者。有利稀溏糞者。有利清穀者。有利清水汁沫者。下清穀者。為虛為寒。下清水者。為實為熱。惟膿血稀溏汁沫。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寒熱相半。虛實相兼。須要細察病源用藥。方無有誤。若後重逼迫。解後仍不減。腹痛喜按。作嘔不食。心恍惚而煩。

或動悸。或頭暈耳鳴。口淡。燥而不欲飲。脈弦而大。或數而虛。現此脈證者。無論膿血稀溏汁沫。皆虛寒也。若腹痛後重。解後稍減。意欲暢解。而不得能食。食下即脹。腹中有塊。按之痛。口苦舌乾。渴喜冷飲或熱湯。病雖憊而神不減。或新病氣實。未經消導。即消導亦不甚多。

白話文:

拉肚子,如果排出膿血、稀溏糞便、清穀物、清水汁沫,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原因。排出清穀物,多半是虛寒所致,排出清水則多半是實熱所致。但膿血、稀溏、汁沫,則寒熱虚实都有可能,甚至寒热交杂,虚实并存。必须仔细观察病因,才能正确用药,避免误诊。

如果排便后仍然有坠胀感,解便后症状没有减轻,腹部疼痛但按压反而舒服,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神恍惚、烦躁不安,可能出现心悸、头晕耳鸣、口淡无味、口干但不想喝水,脉象弦大或数虚,这些症状无论排出的是脓血、稀溏还是汁沫,都属于虚寒。

如果排便后坠胀感减轻,解便后症状稍微减轻,想排便却吃不下东西,一吃就胀,腹部有块状物按压疼痛,口苦舌干,口渴想要喝冷饮或热汤,虽然身体虚弱但精神状态良好,或者新病病情严重,尚未消解,即使消解也不多,这些情况则可能属于其他原因。

脈滑而長。或緩而緊。反不數。無虛證。此實熱也。然亦有實寒者。又當臨時審證察脈而得之。書不能盡言也。(直解○以上總證)

脈浮表不解。自利。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一切瀉痢間作。桂苓甘露飲。溫濕內甚。而作痢者。黃連解毒湯。(標本)

治傷寒吐熱頭痛。四肢煩疼。未經發汗。下之太早。遂令汗出。下痢不止。宜服阿膠散。方。

阿膠(一兩),黃連(三分),葛根(一兩),黃芩(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脈搏滑利而有力,或緩慢而緊繃,不頻繁,沒有虛弱的症狀,這是實熱之象。然而,也有可能是實寒,需根據當時的症狀和脈象來判斷,書本無法盡述所有情況。

脈象浮在表層,不疏通,伴隨腹瀉或小便不利,可服用五苓散。各種腹瀉與痢疾反覆發作,可用桂苓甘露飲。濕熱內盛導致腹瀉,可用黃連解毒湯。

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頭痛、四肢痠痛,尚未發汗就過早使用瀉藥,導致汗出不止、腹瀉不止,宜服用阿膠散。方劑如下:

阿膠一兩,黃連三分,葛根一兩,黃芩三分。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傷寒吐下後。毒氣不解。致成下痢。是陰陽二氣未和。宜服黃連散。方。(聖惠○案此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仍不錄。)

崔氏。療時行數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後下痢耳。未有尚在數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十人。兼主傷寒。黃連龍骨湯。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黃檗(三兩止利除熱),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龍骨(二兩止利除熱)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嘔吐腹瀉。毒氣未解,導致持續腹瀉。這是陰陽二氣失衡所致。宜服「黃連散」。

方劑:

崔氏:治療流行性疾病數日,出現嚴重發熱性腹瀉。通常服用的各種解毒止瀉藥都無法止住。我考慮了以往的方劑,大多是治療傷寒後發生的腹瀉。但還沒有見過在發病數日內就能同時清除熱毒和止瀉的方劑。我根據「四順湯」熱毒、白通苦溫的原理,創制了此湯。此湯已救治了數十人,並適用於傷寒。方劑名為「黃連龍骨湯」。

方劑:

黃連(三兩,止瀉退熱),黃檗(三兩,止瀉退熱),熟艾(如雞蛋大小一枚,清熱解毒止瀉),龍骨(二兩,止瀉退熱)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忌豬肉冷水。(外臺)活人。三黃熟艾湯。於本方。去龍骨。加黃芩。

集驗。療傷寒後下利膿血。蘗皮湯方。

黃蘗(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擘),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煎三味。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範汪同。(外臺),活人。黃連阿膠湯。治傷寒熱毒入胃。下利膿血。(即本方)

白話文:

將這四味藥材切碎,用六升水煮,煮至剩下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次服完後要繼續服用,不要斷。忌食豬肉和喝冷水。

這個藥方叫做三黃熟艾湯,是從活人方中去除龍骨,加入黃芩而來的。

這個藥方叫做蘗皮湯,專治傷寒後腹瀉並排出膿血。

取黃蘗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掰開、阿膠一兩烘烤。

將四味藥材切碎,用六升水煎煮前三味藥材,煮至剩下二升,過濾去渣,加入阿膠使其融化,溫熱後分兩次服用。忌食豬肉和喝冷水。

這個藥方叫做黃連阿膠湯,出自活人方,治療傷寒熱毒入侵胃部,導致腹瀉並排出膿血,即為此方。

治傷寒煩熱不解。下痢困篤。宜服大青散。方。

大青(一兩),甘草(一兩),阿膠(一兩),赤石脂(一兩),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三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此本出肘後。今加梔子仁。薤白。)

治傷寒熱毒入胃。大便膿血。腹中㽲痛。宜服此方。

黃連(半兩),赤石脂(一兩),當歸(半兩),乾薑(一分),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發的煩熱不退,或是下痢症狀嚴重,適合服用大青散。藥方如下:

大青(一兩),甘草(一兩),阿膠(一兩),赤石脂(一兩),梔子仁(半兩)

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杯加上五十粒豆豉,以及三根薤白,煮沸後再煮至剩下五分量,濾除渣滓,隨時溫服。

治療傷寒導致的熱毒進入胃部,引起大便帶有膿血,以及腹部持續疼痛,適合服用以下方劑:

黃連(半兩),赤石脂(一兩),當歸(半兩),乾薑(一分),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粳米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此本外臺崔氏療傷寒熱利。黃連丸。今加芍藥。黃芩。粳米。為散用。)治熱病毒氣攻腸胃。大便或時瀉血。煩悶妄語。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川大黃(半兩),地榆(半兩),當歸(三分),赤芍藥(半兩),枳殼(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上件藥物,需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三錢。取中等大小的瓷杯,放入五十個糯米粒,加入適量的水,煮至剩餘六分水量,過濾掉米粒,不分時間,溫熱服用。

這是根據《聖惠》和崔氏治療傷寒、熱痢的黃連丸方,現在此方加入了芍藥、黃芩以及糯米,研磨成粉末使用。

此方適用於熱毒侵襲腸胃,導致大便時有出血現象,伴有煩躁、胡言亂語等症狀。升麻散方如下:

川升麻(一兩),川大黃(半兩),地榆(半兩),當歸(三分),赤芍藥(半兩),枳殼(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下後脈數不退。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用犀角地黃湯。(明條○以上陽證)

肘後。療傷寒若下膿血者。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乾薑(二兩切),附子(一兩炮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後臍下痛者。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忌豬肉。範汪。張文仲同。(外臺○案聖濟。加當歸。芍藥。名赤石脂湯。)

又白通湯。療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方。

白話文:

上面所列的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煮,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如果發燒後脈搏仍然快速,腹瀉不止,必定是熱症,而且便中有膿血,可用犀角地黃湯。

《肘後》中記載,治療傷寒導致下膿血的,可以用赤石脂湯。

赤石脂(二兩,碎),乾薑(二兩,切),附子(一兩,炮製後打碎)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去渣,溫熱分三次服用。如果服藥後臍下疼痛,可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忌食豬肉。這是範汪、張文仲共同認可的方劑。

另外,白通湯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不止,口渴,食慾不振,虛弱而煩躁。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

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炙),蔥白(十四莖)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渴微嘔。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大良。忌海藻菘菜豬肉。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云云)本無甘草。仍不加犀角。(外臺○案聖惠。加犀角。治上證。)

範汪。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白話文:

大附子(一枚,生用,削去黑皮,破成八片)

乾薑(半兩,炮製過)甘草(半兩,炙烤過)蔥白(十四莖)

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煎煮取一升二合。濾去渣滓。溫熱分服兩次。如有口渴或輕微嘔吐。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效果極佳。忌食海藻、菘菜、豬肉。

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云云)原本沒有甘草。仍不加犀角。(外臺祕要。按聖惠方。加犀角。治療上述證狀。)

範汪。治療傷寒下痢。脈微弱,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烤過),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製過令其破裂)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差稍加至七合。忌豬肉。(外臺)

四柱散。治陰證內寒。腹痛泄瀉不止。

人參,木香(○原作白朮據和劑改),白茯苓(各二錢),附子(炮去皮臍一個切作八片用),生薑(五片),大棗(二枚)

上水二鍾。煎至一鍾。一方。加肉豆蔻。訶子。一錢五分。名六柱散。(蘊要○案本方。出和劑。六柱散。出濟生。○以上陰證)

白話文:

將人參、木香、白茯苓各二錢、附子(炮去皮臍一個切作八片)、生薑五片、大棗兩枚,加水兩鍾,煎至一鍾,可治陰證內寒、腹痛泄瀉不止。此方又名四柱散。另有一方名六柱散,是在四柱散的基础上加肉豆蔻、訶子各一錢五分。忌食豬肉。日服三次,每次五合,若無效可逐漸加至七合,需根據寒溫適宜服用。

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證。最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蓋疫邪傳胃。十常八九。既傳入胃。必從下解。疫邪不能自出。必藉大便之氣。傳送而下。而疫方愈。夫痢者。大腸內事也。大腸既病。失其傳送之職。故正糞不行。純乎下痢膿血而已。

所以向來穀食。停積在胃。直須大腸邪氣將退。胃氣通行。正糞方能自此而下。今大腸失職。正糞尚自不行。又何能與胃載毒而出。毒既不前。羈留在胃。敗壞真氣。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時有一時之害。耗氣搏血。神脫氣盡而死。凡遇疫痢兼證者。在痢尤為吃緊。疫痢俱急者。

白話文:

病人腹瀉帶有膿血,並且發燒口渴,胸口和腹部脹滿,嘔吐不能進食。這屬於疫痢並發症,情況十分危急。疫病是胃的問題,因為疫邪大多會傳染到胃部,進入胃後,就會從下部排出,疫邪無法自行排出,必須藉由大便的氣息傳送出去,疫病才能減輕。痢疾是大腸的問題,大腸生病了,就會失去傳輸排泄的功能,所以正常糞便無法排出,只會持續腹瀉膿血。

因此,過去的食物積累在胃裡,必須等到大腸的邪氣退去,胃氣流通,正常糞便才能從這裡排出。現在大腸失去功能,正常糞便都無法排出,更何況要幫助胃排出毒素呢?毒素無法排出,就會停留在胃裡,損害真氣,在胃裡一天就有一天的危害,每一刻都有每一刻的危害,消耗氣血,神氣衰竭而死。遇到疫痢並發症,痢疾更加需要重視,疫病和痢疾都很嚴重的時候,情況就非常緊急。

宜檳芍順氣湯。誠為一舉兩得。(溫疫論)

檳芍順氣渴。專治下痢頻數。裡急後重。兼舌胎黃。得疫之裡證者。

檳榔,芍藥,枳實,厚朴,大黃

生薑煎服。(溫疫論)

吳又可用檳芍湯。系治瘟疫之裡證。而兼痢者。若有外證。仍當解表。必如喻嘉言分三次治法。始足以盡其變。至表裡俱病者。又當表裡分治。總宜活變。不可膠執。(說疫○案喻說出法律。而三次治法。實不外仲景合病下利之例。○以上兼滯下。案前所錄諸家論方。亦概似滯下兼證。但其言不了晰耳。)

白話文:

適合使用「檳芍順氣湯」。確實是雙管齊下的妙方(溫疫論)。

「檳芍順氣湯」專門用於治療下痢頻發、腹瀉伴有急迫感後續有重膩感,以及舌頭上出現黃色的苔膿,這些症狀通常是感染瘟疫後的內部反應。

配方包含:檳榔、芍藥、枳實、厚朴、大黃等五味草藥。

需使用生薑來煎煮服用(溫疫論)。

吳又可的「檳芍湯」適用於治療瘟疫引起的內部問題,同時還伴有下痢。若存在外部症狀,仍需進行解表治療。喻嘉言曾提出分三次治療的方法,這足以應對症狀的變化。對於同時出現表內病徵的情況,應該分別對表和內進行治療。總體來說,治療方式需要靈活變通,不可死板固執(說疫○案喻說出法律。而三次治法,實際上並不出奇,就像仲景合病下利的例子一樣。○以上兼滯下。案例中所錄的各家論述方法,大致都像是涉及滯下等相關症狀,只是他們的表述不太清晰)。

請注意,這些信息僅作為參考,實際使用前應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和指導。

傷寒病後胃氣不和利候。此由初受病時。毒熱氣盛。多服冷藥。以自瀉下。病折已後。熱勢既退。冷氣乃動。故使心下幅牢。噫噦食臭。腹內雷鳴而泄利。此由脾胃氣虛冷故出。(巢源○案此即生薑瀉心湯證。)

傷寒汗下後。氣逆利不止者。寒也。枳實芍藥乾薑甘草湯。

芍藥,甘草,枳實(炒),乾薑(炮各半兩)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服。(云岐子保命○案此四逆散變方。)

傷寒後便膿血。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有似於痢者。切不可痢治。以內虛而風邪下陷。乘虛入客大腸也。慎勿利之。升舉其陽。而陰氣自降矣。升陽除濕除風湯。蒼、防、朮、茯、芍。(大還○案此方。本出東垣。先君子加葛根用。效最著。)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出現胃部不適,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患病初期,熱邪盛,服用了過多的寒涼藥物,導致病愈後,熱邪退去,寒氣乘虛而入,使得心下痞滿,噯氣泛酸,腹中雷鳴,泄瀉不止。這是由於脾胃虛寒所致。(巢源案:即《生薑瀉心湯》證候)

傷寒汗下後,氣逆泄瀉不止的,是寒證。治療時使用《枳實芍藥乾薑甘草湯》。

方中含有芍藥、甘草、枳實(炒)、乾薑(炮),各半兩。

將藥材搗碎,每次取五錢,水煎服。(雲岐子保命案:這是《四逆散》的變化方)

傷寒後出現膿血便,裡急後重,頻頻上廁所卻難排出,或排出少量白色膿液,類似痢疾。但不可按痢疾治療,因為這是由於內虛,風邪下陷,乘虛侵犯大腸所致。切不可繼續瀉下,應當升舉陽氣,陰邪自然下降。升陽除濕用《除風湯》:蒼術、防風、白朮、茯苓、芍藥。(大還案:此方出自東垣,我的父親增加了葛根,效果顯著)

傷寒將退十餘日。或二七外。或瘥後半月餘。忽腹中窘迫疼痛。數起後重不快。蓋因余垢未淨。重傷飲食。新舊相雜。變為積滯。當與痢疾同治。(明條)

治傷寒後一切痢疾。無問冷熱腹痛。黃連丸。方。

黃連(去須炒二兩),木香,吳茱萸(湯洗三遍炒乾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聖濟)

傷寒汗下後。裡急後重。下利者。七宣丸。

大黃(一兩),桃仁(十二個去皮尖),木香(五分),檳榔(五錢),訶子皮(五錢)

白話文:

傷寒快要痊癒的十多天,甚至兩三週後,或者痊癒後半個月左右,突然肚子裡悶脹疼痛,起來後沉重不適,這是因為殘餘的病邪沒有完全清除,加上過度飲食,新舊交雜,轉變成積滯,應該像治療痢疾一樣治療。

治療傷寒後各種痢疾,不論是寒熱腹痛,都可以用黃連丸。

黃連(去除鬚根後炒二兩),木香,吳茱萸(用湯洗三次後炒乾,各一兩)

以上三味藥,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麵糊和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

傷寒發汗後,裡急後重,腹瀉,可以用七宣丸。

大黃(一兩),桃仁(十二個,去皮尖),木香(五分),檳榔(五錢),訶子皮(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云岐子保命○案此本出和劑。今去柴胡。枳實。甘草。加檳榔。)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案此句不確)宜芍藥湯。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大腸虛燥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案此證與方。

無類可附。並存於此。)病愈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溫疫論)

白話文: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雲岐子保命○案此本出和劑。今去柴胡。枳實。甘草。加檳榔。)

上藥研成細末。煉蜜做成丸子,每個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水送服。(雲岐子保命方記載,此方本出和劑,現已去除柴胡、枳實、甘草,添加檳榔。)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案此句不確)宜芍藥湯。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大腸虛燥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

溫疫病癒後三五天,或幾天,出現腹痛、便急,並非前病的來由。而是下焦另有邪氣潛伏發作,想變成久瀉。(以上句子有誤)應使用芍藥湯治療。病癒後大便數日不暢,沒有其他症狀。這是大腸虛燥,不宜攻下。應漸漸增加飲食,讓津液流通,自然會潤腸通便。

覺穀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案此證與方。

無類可附。並存於此。)

覺得穀道發悶堵塞,可作蜜煎導藥。嚴重時可使用六成湯治療。(以上所述證狀和方劑,無類可附,並在此記載。)

病癒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溫疫論)

病癒後脈搏遲緩、細小、虛弱。每到黎明,或半夜後,便腹瀉。這是命門真陽不足所致。應使用七成湯治療。也有患者兼有實證,應使用大黃丸攻下。可立即痊癒。(出自《溫疫論》)

芍藥湯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

六成湯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

七成湯

破故紙(炒鍾碎三錢),熟附子(一錢),遼五味(八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甘草

白話文:

芍藥湯是用白芍、當歸、檳榔、厚朴和甘草,水煎服用,主要用於治療裡急後重。如果症狀加重,可以加加大黃。六成湯是用當歸、白芍藥、地黃、天門冬、肉蓯蓉和麥門冬,照常煎服。如果日後症狀更燥熱,可以用六味丸。七成湯是用破故紙、熟附子、遼五味、白茯苓、人參和甘草。

照常煎服。愈後更發者。宜八味丸。倍加附子。(並溫疫論○以上病後)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按照平常的方法來煎煮藥物服用。如果病情痊癒之後又再次復發,可以使用「八味丸」這個方劑,並且加倍添加附子的份量。這些都是關於溫疫論中的疾病在康復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