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四 (11)
卷四 (11)
1. 梔豉三黃湯變諸方
涼膈散。(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半入於裡。下證未全。或復未愈者。或(○此六字。宣明。作下後二字。)燥熱怫結於內。而煩心懊憹。不得眠者。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下證未全者。或誤服暖藥過多。為諸熱證。
連翹(一兩),山梔子,大黃,薄荷葉(去毛),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蜜少許。(或無蜜亦可。舊用竹葉。或亦不須。)煎至七分。濾去滓。溫服。熱甚者。可服四錢。亦有可服一二十錢者。治咽喉。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直格○案此方。本出和劑。有竹葉七片。又聖惠。治傷寒四日。脈浮而滑。腹滿口熱。
舌乾而渴。大便不利。三黃散方。用黃芩梔子大黃竹葉樸消五味。乃似此方之祖。),黃連清心湯。涼膈散。加黃連。是也。(三法六門。),回春。有桔梗。云。加石膏知母。以解表裡之熱。最為穩當。西塘感症。去朴硝。加玄明粉。
導赤各半湯。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不識。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心。心火上而逼。所以神昏。
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水二鍾。薑棗煎之。加燈心一握。煎沸熱服。(六書)
白話文:
梔豉三黃湯變諸方
涼膈散(又名連翹飲子)用於治療傷寒熱邪半入裡,下焦症狀未完全解除,或病情尚未痊癒者;或是因燥熱鬱結於內,導致煩躁、懊惱、失眠者;以及傷寒陽明經胃熱,出現斑疹,下焦症狀未完全解除者;或因誤服溫熱藥物過多,導致各種熱證者。
組成:連翹一兩,山梔子、大黃、薄荷葉(去毛)、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一分。
用法:上藥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水一盞,加少量蜂蜜(也可不加,古方用竹葉,也可不加),煎至七分,過濾藥渣,溫服。熱症嚴重者,可服用四錢,甚至一二十錢。治療咽喉腫痛者,可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此方出自《和劑局方》,原方有竹葉七片;《聖惠方》記載,治療傷寒四日,脈浮滑,腹滿口熱,舌乾口渴,大便不通,用三黃散(黃芩、梔子、大黃、竹葉、朴硝五味),此方似為三黃散的衍生方。)
黃連清心湯:涼膈散加黃連而成。(三法六門)
《回春》方:加桔梗,並記載加石膏、知母以解表裡之熱,最為穩妥。西塘地區治療類似症狀,去朴硝,加玄明粉。
導赤各半湯:治療傷寒痊癒後,心下不硬,腹部不脹滿,大小便正常,身無寒熱,但漸漸出現神昏、不語,或睡夢中獨語一兩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能入口,不給稀粥則不想吃,形如醉酒之人。庸醫不識此症,誤治者甚多。其實是熱邪傳至心臟,心火上炎所致神昏。
組成: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用法:加水二鍾,用生薑、大棗煎煮,加入燈心草一握,煎沸後溫服。(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