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藏結

盧子繇言。藏結舌上胎白滑。滑者,純陰之極,不可攻也。蓋舌乃心之苗,紅赤是正氣。胎白而滑,如物入水中,色剝而白也。按藏結一證,昔人以仲景言舌上白胎滑者難治,又謂不可攻,復云此名藏結死,遂至置而不講。殊不知仲景所謂舌白胎滑者,以其仍有熱邪內結,所以生胎。

若無邪結,則胎不生矣。只因裡氣素虛,不能蒸熱,故見陽證,發見舌胎,亦不得乾燥,以其本虛邪結,故為難治,非真不治也。謂不可攻者,以其飲食如故,知邪不在胃也。時時自利,其腸中亦無留結也。邪既不結於腸胃,攻之無益,徒伐元氣耳。至於素有痞積,又加邪結,

新舊兩邪,相搏不解,故死。雖然,未可概為死證,而委之不救也。喻嘉言曾舉黃連湯,余嘗用連理湯治之,亦有能食自利,腹脹急者,用備急丸。有腹痛引脅下,不可按者,用附子瀉心湯。有素有痞積,痛引陰筋者,用四逆湯,加萸桂等,往往獲效。貴在臨證活法耳。(緒論○此說未確,

姑存之。石室秘錄。藏結。小腹與臍傍牽痛,以至前陰。治方。用。人參。白朮。甘草。附子。當歸。肉桂。煎服。名散結救藏湯。)

白話文:

盧子繇表示,中醫所稱的「藏結」,病患舌苔會呈現白色且滑潤,這代表體內陰寒極重,無法直接使用攻伐的方式治療。因為舌頭是心臟健康的指標,正常的舌色應該是紅赤色,而舌苔白滑,就像東西浸泡在水中,顏色褪去而變白。對於「藏結」這個病症,過去人們根據張仲景的說法,認為舌苔白滑的人很難治癒,而且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甚至說這是藏結死症,因此不再深入探討。然而,他們並沒有理解到,張仲景所說的舌苔白滑,是指體內仍有熱邪內結,才會產生舌苔。

如果體內沒有邪氣結聚,就不會出現舌苔。只是因為體質本來就虛弱,無法產生足夠的熱量,所以看起來像有陽性症狀,但舌苔不會乾燥。因為體質虛弱且邪氣結聚,所以治療困難,但並非完全無法治療。之所以說不能攻伐,是因為患者仍然能正常飲食,顯示邪氣並不在胃部。而且患者會經常腹瀉,表示腸道中也沒有結聚。既然邪氣並未在腸胃結聚,攻伐治療並無助益,反而會損耗體內元氣。然而,如果患者原本就有積滯的問題,再加上新的邪氣結聚,新舊邪氣互相纏繞,無法解開,那纔是真正的死症。即便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就是絕症,然後放棄救治。喻嘉言曾經提出黃連湯,我個人則常用連理湯治療,對於能正常進食但經常腹瀉,腹部脹痛的患者,我會使用備急丸。對於腹痛牽扯到脅下的患者,不能按壓的,我會使用附子瀉心湯。對於原本就有積滯問題,疼痛延伸到生殖器的患者,我會使用四逆湯,加上茱萸和肉桂等藥材,通常都能取得良好療效。關鍵在於臨牀診斷時的靈活運用。

(總結:這種說法並不確定,暫且保存。根據《石室祕錄》的記載,藏結的症狀包括小腹和肚臍周圍的牽痛,甚至延伸到生殖器。治療方法是用人參、白朮、甘草、附子、當歸、肉桂煎煮服用,名為「散結救藏湯」。)

2. 發斑

(沉氏曰。仲景傷寒論。無發斑明文。而傷寒發斑症極多。歷代言及斑症者。皆據金匱陽毒。云云。)

夫熱病在表。或未發汗。或(○五字。從傷寒候補。)已發未解。或吐下後。而熱毒氣不散。煩躁謬言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躁於外。故身體發斑如錦文。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巢源)

發斑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故也。下之太遲。熱留胃中。亦發斑。服熱藥過多。亦發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活人注○此說。趙嗣真引王仲弓。仲弓。即王實也。趙言出準繩。又千金。華佗云。若熱毒在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入胃。

即爛胃也。云云。其熱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即此說所本。)

傷寒發斑有三。一曰。下之太早。二曰。下之太遲。三曰。已是熱症投熱藥。三者。皆能令人發斑。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薰灼藏府。熱無所出。乃見於皮膚。而為斑爛矣。下之太遲者。熱留胃中。伏熱不得伸越。內則腐爛胃腑。外則發而為斑矣。病是熱症。誤投熱藥者。

是以熱濟熱。如抱薪救火。致熱延燎。故發而為斑矣。失下者通之。熱在內者。清之散之。然今之發斑。皆曰斑者。非斑也。乃疹也。疹之越。亦若斑之狀。小者如粒。大者似指。皆有頭而不平者。是也。若斑之起。或如人面。如手掌。如雲片之狀。皆平而無頭者。是也。故疹則熱淺易治。

斑則熱深而難治也。(五法)

病證屬陽。誤投溫藥。或當汗不汗。或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陽熱內然。蒸溽外迫。熱毒入胃。皆致發斑。蓋熱必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由是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是爾。斑家謹勿發汗。汗之重令閧泄。瘡爛又加多也。凡斑略見一二。須早圖之。

日子稍延。獨陽絕陰。不可救藥。其發黑斑者。熱劇胃爛無及矣。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類焉。又不可誤用藥也。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多在手足之間。關前陽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陽脈不洪。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蚊也。發斑屬陽。陽毒具而陰脈形。或大便自利。

或怫鬱氣短。而燥糞久不得通。(○六書。此下云。又如果實靨者。)盧扁復生。莫施其巧。發斑通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犀角地黃湯。熱多者。玄參升麻湯。加生薑。烏梅。有下證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孫兆用紫雪一劑。(○活人云。或與紫雪大妙。可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案一劑二字。蓋訛。)證治論。用白虎加人參湯。發斑湯劑。須以紫草川芎為佐。血熱內結者。與小柴胡湯。發斑小點稀疏。色常鮮紅者。易治。或如錦紋。隱起餅搭者。難治。若初發色紅。漸次微黯。良久黯又轉甚。面色肌肉黧晦者。斷不可救。初發便如黑志者。亦然。

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凡內外熱熾。汗下不解。煩悶咳嘔。足冷耳聾。便是發斑之證。(總括)

傷寒發斑。先用紙然燈。照看病人面部胸堂。四肢背心。有紅點起者。乃發斑也。大抵鮮紅起發者吉。雖大亦不妨。但忌稠密成片。紫赤者難治。雜黑者尤為難也。有來勢急者。發熱一二日便出斑。來勢援者。發熱三四日而出也。凡斑既出。頗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緩者。易治。

若脈沉小。足冷。元氣弱者。多難治。凡斑欲出未出之際。且與四味升麻湯。先透其毒。若脈弱者。倍加人參。食少大便不實者。倍加白朮生之。若斑已出。則不宜再升發也。又不可發汗。汗之更增斑爛。又不宜早下之。則斑毒內陷也。如脈洪數。熱盛煩渴者。以人參化斑湯主之。

若消斑毒。或以犀角玄參湯。大青四物湯之類。如熱毒內甚。心煩不得眠。錯語呻吟者。以黃連解毒湯。加升麻。玄參。大青。犀角之類。主之。熱甚煩渴喘咳者。解毒合化斑湯主之。若斑勢稍退。內實不大便。讝語有潮熱者。大柴胡湯。加芒消。或調胃承氣湯。下之。曾治一人。

傷寒發斑。四肢強硬。昏沉讝語不知人。大便四五日不通。以調胃承氣湯。一下而愈。如未可下。有潮熱煩渴者。且與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黃連。山梔。黃檗。括蔞根。主之。或加大青亦佳。如無。以大藍葉代之。或真青黛代之。亦可。大抵解胃熱胃爛之毒。必以黃連。大青。

犀角。玄參。升麻。青黛。石膏。知母。黃芩。山梔。黃檗之類。要在審察病情。合宜而用之矣。凡斑已出未出之時。切不可便投寒涼之藥。以攻其熱。並飲涼水等物。恐傷胃氣。作嘔吐也。凡治斑。不可專以斑治。必察脈之浮沉。病之虛實。而治之。則為善治斑也。(蘊要○案原分傷寒。

時氣。溫毒。陽毒。內傷寒。陰證。六證。頗屬冗雜。今撮其要。並加錯易。但陰證。錄出於後。)

發斑證。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其致此之由。雖分數種。然總由寒毒不解而然。如當汗不汗。則表邪不解。當下不下。則里邪不解。當清不清。則火盛不解。(○瘟疫論類編。此下云。有疫毒鍾厚。而蓄毒不解者。)當補不補。則無力不解。或下之太早。則邪陷不解。或以陽證。

誤用溫補。則陽亢不解。或以陰證。誤用寒涼。則陰凝不解。凡邪毒不解。則直入陰分。鬱而成熱。乃致液涸血枯。斑見肌表。此實毒邪固結。營衛俱劇之證也。但斑有微甚。勢有重輕。輕者。細如蛔跡。或先紅而後黃。重者。成粒成片。或先紅而後赤。輕者。只在四肢。重者。

乃見胸腹。輕者。色淡而隱。重者。色紫而顯。若見黑斑。或大便自利。或短氣。或二便不通。則十死九矣。凡病傷寒。而汗下溫清。俱不能解。及足冷耳聾。煩悶咳嘔者。便是發斑之候。(景岳)

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若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或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溫疫論)

凡癍疹初見。須用紙捻。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癍疹。甚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

此非虛斑。即陰斑。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當溫之。若斑色紫而點小者。心胞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斑黑而光亮者。熱毒極熾。雖屬不治。然其人氣血充者。依法治之。或有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黑而隱隱。四旁赤色者。乃火鬱內伏。

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而可救者。又有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之時。宜神情清爽。方為外解里和。如斑疹出而昏者。此正不勝邪而內陷。或胃津內涸之故矣。(吳醫匯講。葉天士溫證論治)

凡傷寒發斑。雖大約從頭面胸前起。但必手足背心。一齊透露為妙。凡有一處不透。毒必內陷。遂有棘手之虞。(沈氏)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白芍藥,甘草(炙各一十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日二三服。(和劑),活人。名升麻湯。(○案此本千金小兒芍藥四物解肌湯。今去黃芩。加甘草。)

玄參升麻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毒氣不散。表虛里實。熱發於外。故身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活人)

陽毒升麻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唾。原作下。今改。)

升麻(二分),犀角屑(一分),射干(一分),黃芩(一分),人參(一分),甘草(一分)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活人)

蘊要。犀角玄參湯。治發斑毒盛。於本方。加黑玄參。

化斑湯。治斑毒。(○此三字。從醫方類聚引錄。)

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萎蕤,知母,甘草(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一合。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活人),證治論。用化斑湯。乃白虎加人參湯別名也。(活人書括○準繩。趙嗣真亦引王仲弓。云。發斑。皆用白虎加人參湯。一名化斑湯。)

趙氏子病傷寒餘十日。身熱而人靜。兩手脈盡伏。俚醫以為死也。弗與藥。翁診之。三部舉按皆無。其舌胎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因告之曰。此子必大發赤斑。周身如錦文。夫脈血之波瀾也。今血為邪熱所搏。淖而為斑。外見於皮膚。呼吸之氣。無形可依。猶溝隧之無水。

雖有風不能成波瀾。斑消則脈出矣。乃揭其衾。而赤斑爛然。即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脈乃復常。繼投承氣下之愈。發斑無脈。長沙所未論。翁蓋以意消息耳。(醫史滄洲翁傳)

全本然病傷寒旬日。邪入於陽明。俚醫以津液外出。為脈虛自汗。進玄武湯以實之。遂致神昏如熟睡。其家邀翁問死期。翁切其脈。皆伏不見。而肌熱灼指。即告其季曰。此必營血致斑而脈伏。非陽病見陰脈比也。見斑則應候。否則蓄血爾。乃去衾裯。視其隱處及小腹。果見赤斑。

臍下石堅。且拒痛。為作化斑湯。繼進韓氏生地黃湯逐其血。是夕下黑矢若干枚。即斑消脈出。後三日又腹痛。遂用桃核承氣以攻之。所下復如前。乃愈。(同上)

治傷寒熱毒不解。欲變成斑。解毒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梔子仁(一兩),大青(一兩),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石青(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汁半合。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臟腑壅毒。不得宣疏。肌膚髮斑。宜服此方。

犀角屑(一兩),川大黃(二兩),梔子仁(半兩),藍葉(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傷寒黑斑出不止方。於本方。去藍葉。甘草。加黃芩。川芒消。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煎甘豆湯。放冷。調二錢服。

治傷寒十日內未得汗。表裡有熱。發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黃。心中煩悶。大便不利。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一兩),大青(一兩),梔子仁(半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茵陳(一兩),甘草(半兩),川樸消(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聖惠)

治傷寒斑毒不解。宜服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犀角屑(半兩),石膏(二兩),梔子仁(一兩),甘草(半兩),黃明膠(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三黃石膏湯。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證。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證。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

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里證又急。趦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有神。人所不識。

石膏(一兩半),黃芩,黃連,黃檗(各七錢),山梔(三十個),麻黃,香豉(二合)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六書○案此節深師石膏湯。既錄出太陽病中。),蘊要。加減三黃石膏湯。治陽毒熱病。發斑不得汗。熱甚者。於本方。去山梔。加知母。甘草。升麻。葛根。赤芍藥。入蔥白二莖。生薑三片。粳米一撮煎。三黃巨勝湯。

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刦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消。是也。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即愈。(六書)

消斑青黛飲。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

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玄參,生地黃,山梔,犀角,青黛,人參,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上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調服。(六書)

犀角大青湯。治斑出已盛。心煩大熱。錯語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者。

犀角屑(上),大青(上),玄參(中),甘草(下),升麻(中),黃連(中),黃芩(中),黃檗(中),山梔子(中)

上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溫服。(蘊要)

托裡舉斑湯

白芍,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炙黃)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復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溫疫論○以上陽證)

陰證發癍。亦出胸背。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苦作熱疾。投之涼藥。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癍點。但如蚊蚋蚤蝨咬形狀。而非錦文也。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癍自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陰證略例○案蘊要所引。

其文頗異。恐出臆改。云。陰證發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紅也。此人元氣素虛。或先因欲事。內損腎氣。或誤服涼藥太過。遂成陰證。伏寒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薰肺。傳於皮膚。而發斑點。但如蚊蚋蚤蝨咬痕然。非太紅點也。與調中溫胃。加以茴香。

炒白芍藥。主之。寒甚脈微者。以大建中主之。則真陽自回。陰火自降。而病乃愈。此治本不治標也。)

候輔之病。脈極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癍出十數點。語言作亂。或曰。發癍譫語。非熱乎。余曰。非也。陽為陰逼。上入於肺。傳之皮毛。故癍出。神不守舍。故錯語如狂。非譫語也。肌表雖熱。以手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與姜附等藥數日。約二十餘兩。後中大汗而愈。

後因更發。脈又沉遲。三四日不大便。余與理中丸。三日內約半斤。其疾全愈。侯公之狂。非陽狂之狂。乃失神之狂。乃陰虛也。(同上)

凡本非陽證。妄用寒涼者。每令人泄瀉。邪陷不解。予常用大溫中飲。理陰煎之類。解寒托邪。始得大汗。汗後邪達。多有見赤斑風餅。隨汗而出。隨出隨沒。頃刻即愈。活者多人矣。凡寒毒為斑。即此可見。使內托無力。則此毒終無出期。日深日甚。難乎免矣。此理甚微。不可不察。(景岳○案此似非必謂陰斑。姑錄於茲。)

發斑陰證。治用大建中湯。

桂心,芍藥,黃耆(各二錢),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一錢),附子(炮半兩),生薑(五錢),半夏(二錢半)

上九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盞。棗二枚。煎八分。去渣溫服。(寶鑑補遺○案略例。不見大建中湯方。此方。更有主療。正與上證同。知好古所用矣。蘊要所載。品味重複。似意改者。仍不錄。又案此方。本出外臺虛勞裡急中。引深師。)

通脈四逆湯。治陰證發斑。身冷無脈。斑黑昏沉。厥逆不知人事者。宜服之。

乾薑(一錢半),附子(五錢),炙甘草(一錢半),人參(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入童子小便。豬膽汁。各一小盞內半盞。再煎二三沸。去渣溫服之。如干嘔燥煩。欲冷水者。以此湯。於冷水中投冷。與之則愈。(蘊要○以上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