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大小柴胡湯變諸方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此諸方。不敢為本病設。然俱堪臨時酌用。因次於斯。)

廣濟。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食飲。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茵陳(七分),大黃(十二分別漬),升麻(七分),梔子(四枚擘),芒消(四分湯成下),芍藥(七分),黃芩(十二分)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十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忌熱食炙肉蒜黏食。(外臺)

少陽陽明合病。胃中燥實。大便難。潮熱譫語者。用大柴胡加芒消湯。即大柴胡湯內。加芒消二錢。或三錢。(明條)

浙東運使曲出。道過鄴。病臥涵虛驛。召翁往視。翁察色切脈。則面戴陽。氣口皆長而弦。蓋傷寒三陽合病也。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血菀而神懾。為熱所搏。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為投小柴胡湯。減浸。加生地黃。半劑。後候其胃實。以承氣下之。得利愈。(醫史滄洲翁傳○案小柴胡加地黃。本出本事。見第十二卷婦人中。)

柴胡清燥湯,下後或數下。膜原尚有餘邪。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

薑棗煎服。(溫疫論)

柴胡養營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

薑棗煎服。(溫疫論○案此本六書柴胡百合湯。今去百合。人參。加歸。芍。花粉。)又清燥養營湯。於本方。去柴胡。

黃芩。用地黃汁。加燈心煎服。

升陽散火湯。治有患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症。而因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也。

人參,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六書),康熙三年孟秋。余至渝州。一老人謝彥一。年五十餘。因感冒內傷。一醫以清暑益氣湯。漫加諸熱藥發汗。一劑而雙目俱瞽。昏沉不醒。復用滾痰丸。並水藥下之。其人周身不熱。自下利清黑色。溏糞數十行。

水穀不化。昏迷仰睡。手扯衣被。尋衣摸床。且鄭聲喃喃不字語。請余視之。六脈微緩。非死脈也。胃氣尚存。此乃盛暑之日。而老年內傷。汗下非宜。中氣已虛。邪熱乘於肺經。必變神昏不語。余用升陽散火湯。內有小柴胡湯。散內外表里之寒邪。又有五味異功散。麥冬當歸甘芍。

補中益氣。和脾肺。一劑安睡。再劑蘇⿺更坐。三日連進四劑。而諸證悉愈。(述微)

白話文:

大小柴胡湯變諸方

上方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竹葉三十七片,煎煮至五分之一碗水量,濾去藥渣,不拘時間溫服。(聖惠方中記載這些方劑,不敢保證一定能治本病,但都能根據情況臨時酌情使用,故此列於此。)

廣濟方,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澀痛、不思飲食等症。

藥物組成:柴胡(七分)、茵陳蒿(七分)、大黃(十二分,先泡)、升麻(七分)、梔子(四枚,掰開)、芒硝(四分,藥液煎好後再放入)、白芍藥(七分)、黃芩(十二分)

將以上八味藥物切碎,加水四升,先將藥材浸泡一會兒,用大火煎煮至一升八合,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的時間間隔如同人步行六十里路程,服藥後以大便通暢為度。第二次服藥後若已通便,則不必再服第三次。忌食熱食、炙肉、蒜及黏性食物。(外臺秘要)

少陽與陽明經同時患病,胃中燥熱、大便不通、潮熱、譫語者,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加芒硝方。即在大柴胡湯中加入芒硝二錢或三錢。(明代醫籍)

浙東運使曲某,路過鄴城時生病臥床於涵虛驛,召請翁公前去診治。翁公觀察其面色、把脈後發現,其人面部紅赤,脈象長而弦,是傷寒三陽經同時患病。因其曾經歷海上航行,受風浪驚嚇,導致淤血停滯、精神受損,又被熱邪侵襲,吐血約一升,並伴有脅肋疼痛、煩渴、譫語等症狀。於是翁公給他服用小柴胡湯,減少浸泡時間,並加入生地黃半劑量。待其胃中實證明顯後,再用承氣湯使其通便,大便通暢後病癒。(醫史滄洲翁傳,小柴胡加生地黃方出自本事方,見第十二卷婦人病篇)

柴胡清燥湯,大便通暢後,如體內仍有餘邪未清,可用此方。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陳皮、甘草、天花粉、知母

用薑棗水煎服。(溫疫論)

柴胡養營湯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知母、天花粉

用薑棗水煎服。(溫疫論,此方原是六書中的柴胡百合湯,現去百合、人參,加入當歸、白芍、天花粉。)又一種清燥養營湯,在此方基礎上去除柴胡、黃芩,用生地黃汁煎煮,再加入燈芯草煎服。

升陽散火湯,治療患者叉手捂胸、摸床尋衣、譫語昏沉、神志不清的症狀。民間醫生不識此症,見病就說是風症,用治風的藥物,誤治致死的人很多。其實這是肝熱犯肺,元氣虛弱,不能自主,稱為“撮空證”。小便通暢者可治,小便不通者則不可治。

藥物組成:人參、當歸、柴胡、白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

用兩碗水,三片薑,兩枚大棗,將藥物搗碎,加入金銀首飾同煎,煎好後溫服。(六書)康熙三年孟秋,我來到渝州,一位名叫謝彥一的老人,年五六十歲,因感冒內傷,一位醫生用清暑益氣湯,又加了很多發汗的熱藥,一劑藥下去,雙目失明,昏沉不醒,又用滾痰丸和湯藥下瀉,病人全身並不發熱,從下排出清澈發黑的稀便,多次腹瀉。

水穀不化,神志昏迷,仰卧睡覺,手抓衣被,摸床尋衣,並喃喃自語,說不出話來。我診治後發現,六脈微弱緩慢,並不是死脈,胃氣尚存。這是盛夏時節,老年人內傷,發汗並非適宜,中氣已虛,邪熱犯肺經,故而神志昏迷,不能言語。我用升陽散火湯,其中含有小柴胡湯,可以散表裡寒邪,又含有五味異功散(麥門冬、當歸、甘草、白芍藥),補益中氣,調和脾肺,一劑藥後安睡,再服一劑後清醒過來,能坐起來。三日內連服四劑,諸症全部痊癒。(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