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5)
卷七 (5)
1. 失血
雜病衄者。實熱在裡。傷寒衄者。實熱在表。千金翼曰。吐血有三種。一曰肺疽。二曰傷胃。三曰內衄。既吐血家。謂之內衄。則其鼻中出血者。可謂之外衄。是經絡之血妄行也。經絡熱盛。陽氣擁重。迫血妄行。出於鼻則為衄。桂枝麻黃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若邪氣不得發散。擁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是經中之邪。隨而散則解矣。故知衄者。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衄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黃帝亦以為不治之疾。
白話文:
各種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屬於內熱;傷寒引起的鼻出血,屬於外熱。千金翼中記載,吐血分為三種:肺疽、傷胃、內衄。吐血稱為內衄,而鼻出血則稱為外衄,是經絡血液運行不正常所致。經絡熱盛,陽氣鬱積,逼迫血液妄行,從鼻子流出便是鼻出血。桂枝麻黃治療鼻出血,並不是直接針對鼻出血,而是散發經絡中的邪氣。
如果邪氣無法散發,在經絡中鬱積,逼迫血液,就會導致鼻出血。桂枝麻黃湯並非專治鼻出血,而是針對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自發鼻出血的患者,邪氣隨之散去,病情就會好轉。因此可知,鼻出血不一定需要桂枝湯或麻黃湯來散發邪氣。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或者汗出不到腳部,就會死亡,黃帝也認為這是無藥可救的疾病。
(明理)
凡候熱病而應衄者。其人壯熱。頻發汗未出。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凡衄。小兒止一升數合。則熱因之為然。若一升二升者死。(巢源○據溫病鼻衄候。然字。當作歇字。)
若衄而成流者。不須服藥。少刻自解。若點滴不成流者。必用服藥無疑。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俗人以血為紅汗。厥有旨哉。(六書○又曰。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
凡得衄血而解者。邪之輕也。若邪重者。雖衄血亦不解也。凡脈浮數。口乾鼻燥熱者。必衄也。凡吐血衄血。無表證。脈不浮緊者。不可發汗也。大抵衄血吐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或吐或衄後。脈微者易治。若熱反盛。脈反數急者。死也。凡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
白話文:
(辨明道理)
凡是發熱的病人,而應該流鼻血的。這個人熱度高,多次發汗都沒出汗。或者還沒有發汗,就發汗了。而鼻子乾澀,喘息,鼻子氣息鳴響。這樣就會流鼻血。凡是流鼻血,對於小孩子來說,只要一升幾合的量。那麼熱邪就是這個原因。如果一升二升的量,就會死亡。(巢源○根據溫病鼻衄候。然字,應該是歇字。)
如果流鼻血成流狀的,不需要服用藥物。一會兒就會自己緩解。如果點滴狀不成流的,必須用藥物治療,這是無疑的。經書上說:奪取了血氣的人不會出汗;奪取了汗液的人不會流血。俗話說血是紅汗。這話說得很精闢。(六書○又說:如果點滴狀不成流的,其邪氣อยู่ใน經絡中未散。)
凡是流鼻血而緩解的,說明邪氣較輕。如果邪氣較重,即使流鼻血也不會緩解。凡是脈象浮數,口乾鼻燥發熱的人,必定會流鼻血。凡是吐血流鼻血,沒有表證,脈象不浮緊的人,不能發汗。總的來說,流鼻血吐血,脈象滑小的人會生還。脈象實大的人會死亡。或者吐血或流鼻血後,脈象微弱的人容易治療。如果熱度反而加重,脈象反覆多次又急促的人,會死亡。凡是血液遇到熱氣就會流動,遇到寒冷就會凝固。
見黑則止。所以犀角地黃湯中。加好京墨一二匙,攪藥令黑。與之最效也。(蘊要○案大白雲。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亦一說也。)
傷寒發熱無汗。因致衄者。此熱隨衄散。謂之紅汗。不可即止。亦不可太多。即止熱不能解。太多又能虛人。即止者。還宜清涼解表。太多者。又宜滋補氣血。(直解)
麻黃升麻湯。治傷寒發熱。解利不行。血隨氣壅。世謂紅汗。是也。
麻黃(去節湯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見到出血停止才停藥。所以「犀角地黃湯」中,加入兩匙上好的北京墨汁,攪拌藥液變黑。與此藥同服效果最好。(《蘊要》裡記載:面色蒼白的。外感的鼻出血,脈搏強勁的容易治癒,脈搏沉澀難以治療。這也是一種說法。)
傷寒發燒無汗,引起鼻出血。這種情況是熱氣隨著鼻出血散發,稱為紅汗。不可立刻止血,也不能讓出血太多。立刻止血會導致熱氣無法散發,出血太多會損耗人體元氣。立刻止血的應該繼續服用清涼藥物散發表熱。出血過多的應該滋補氣血。(《直解》)
「麻黃升麻湯」主治傷寒發熱、瀉痢不暢,血液隨著氣血壅塞。世人稱之為紅汗。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熱服。微汗解。(三因)
石頑治歙客黃姓者。正月間患傷寒。衄血甚多。必發於卯刻。數日不止。面上怫鬱。頭痛身微熱。脈浮大而數。按之則芤。意謂衄血既多。則熱邪當解。此獨不解者。先必邪氣在經。點滴之衄。誤服涼血止截藥所致。遂與越脾湯一劑熱服。得汗而解。但至夜則身有微熱。更與當歸補血湯。四劑而安。(緒論)
若衄已而熱不退者。惟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為穩。(要訣)
白話文:
服用銼散,每次四錢,水煎一盞半,加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趁熱服用,微微出汗即可。
石頑醫治歙縣黃姓病人,正月患傷寒,大量鼻出血,必在卯時發作,持續數日不止,面色鬱悶,頭痛,身體微熱,脈象浮大而數,按之則虛弱。石頑認為既然鼻出血很多,熱邪應該消退,但為何不退?是因為邪氣在經脈中,少量出血,誤服涼血止血藥導致。於是給予越脾湯一劑,熱服,出汗後痊癒。但晚上身體微熱,再給予當歸補血湯四劑,病癒。
如果鼻出血停止後,熱症不退,則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治療,效果較好。
曾氏家學。治傷寒七八日不解。自胸上至頭目。黑紫壅腫。寸脈浮大而數。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西北方人。或於兩尺澤中。出血如射。即安。(治例)
深師。黃土湯。療鼻衄。去五藏熱。氣結所為。或吐血者。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黃芩,芎藭(各三兩),桂心(一兩),生地黃(一斤),青竹皮(一兩),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竹皮減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外臺○案千金無桂心。),聖惠。治熱病鼻衄。黃龍湯。於本方。去芎藭。桂心。加川升麻。川樸消。
白話文:
曾氏家學。治療傷寒七八天不退。從胸部到頭部。發黑發紫腫脹。寸脈浮大而快速。這是要流鼻血,但無法流出來的徵兆。西北方人。有的從尺澤穴出血如噴射狀。就會平復。(治療準則)
深師。用黃土湯(處方:當歸、甘草(炙)、芍藥、黃芩、芎藭(各三兩),桂心(一兩),生地黃(一斤),青竹皮(一兩),釜月下焦黃土(如雞蛋一個大小,用紗布包裹))。用來治療鼻衄。消除五臟熱。氣血鬱結所致。或血從口中吐出。處方如下:
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用一斗三升的水與竹皮一起煮,減至三升水。去除渣滓。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取三升藥液。分成四次服用。忌食海藻、菘菜、生蔥。(外臺醫案:千金方中沒有桂心。)聖惠方:用於治療熱病鼻衄。可用黃龍湯,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芎藭、桂心。加上川升麻、川樸消。
治傷寒心肺熱毒。鼻衄不止。或兼唾血。宜服黃連散。方。
黃連(三分),黃芩(一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伏龍肝(三分),淡竹茹(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亂髮灰一錢。攪令勻。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放溫。頻服之。以差為度。(聖惠)
白話文:
治傷寒心肺熱毒,鼻衄不止,或兼唾血,宜服黃連散。
藥方:
- 黃連(三分)
- 黃芩(一兩)
- 梔子仁(半兩)
- 甘草(半兩)
- 伏龍肝(三分)
- 淡竹茹(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散劑。
用法:
每次取五錢,用水一大盞(約200毫升),加入生薑半分(約3克),煎煮至五分(約100毫升),去渣,再加入生地黃汁一合(約50毫升)和亂髮灰一錢(約0.6克),攪拌均勻,繼續煎煮三兩沸(約3分鐘),不計時辰,放溫,頻頻服用,以病情好轉為度。
出處: 《聖惠方》
治時氣鼻衄。煩躁不止。頭痛氣逆。宜服石膏飲子。方。
石膏(二兩),甘草(半兩),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柴胡(一兩),桂心(半兩),生地黃(三兩)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兩。先以水一大盞半。浸伏龍肝二兩。澄取清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上膲壅熱。心神煩躁。鼻衄不止。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三分),川大黃(三分),梔子仁(一分),犀角屑(半兩),石膏(三兩),羚羊角屑(半兩),藍葉(三分),甘草(半兩),川樸消(一兩)
白話文:
治療時氣流鼻血
煩躁不安,頭痛氣逆,應服用「石膏飲子」。
配方:
- 石膏(120 克)
- 甘草(30 克)
- 赤芍(60 克)
- 黃芩(60 克)
- 柴胡(60 克)
- 桂心(30 克)
- 生地黃(180 克)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細切,均勻混合。每次服用 30 克,先用一大杯半水浸泡伏龍肝 120 克,取澄清的上層水一大杯,煎煮至五分之一的量,濾去渣滓,不拘時服用。(出自《聖惠方》)
治療傷寒上熱壅塞
心神煩躁,鼻血不止,應服用「黃芩散」。
配方:
- 黃芩(18 克)
- 川大黃(18 克)
- 梔子仁(6 克)
- 犀角屑(30 克)
- 石膏(180 克)
- 羚羊角屑(30 克)
- 藍葉(18 克)
- 甘草(30 克)
- 川樸消(60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差為度。(聖惠)
衄而煩者。竹葉石膏湯。以散經中之邪。(入門)
生地芩連湯。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者。
黃芩,山梔,桔梗,甘草,生地黃,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水紙搭於鼻沖。(○次條山梔方。是。),水二鍾。棗二枚。煎至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服。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六書)
白話文:
上一次開的藥方,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五分,去掉藥渣,不限時溫熱服用,以效果為準。
如果鼻出血並且伴隨發熱,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以散除經脈中的邪氣。
生地芩連湯則用於治療鼻出血不止,持續時間長,或熱毒深入,甚至吐血不止的情況。
藥方包括黃芩、山梔、桔梗、甘草、生地黃、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如果沒有犀角,可用升麻代替。
外用療法可用劫法,將浸過水的紙貼於鼻樑上,用兩碗水,加入兩枚紅棗,煎煮至八分,用槌法敲打,服用前加入搗碎的茅根汁,研磨成墨汁調服。如果沒有茅根,也可以用藕汁代替。
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色。為細末。吹入鼻內。外將水紙。搭於鼻沖。其血自止。(六書)
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已上。恐多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千金)
治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蠣(二兩半),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者。(千金○案此本出肘後。)
治傷寒口鼻俱出血。可及三五升。宜服此方。
亂髮灰(半兩),伏龍肝(一兩)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發的鼻出血。如果出血持續時間長且無法停止,請使用炒至黑色的山梔子研磨成細末,吹入鼻孔內。同時,將清水紙貼在鼻子前方,自行止血。
對於流行性鼻出血,不應立即阻止。如果出血量達到一二升以上,應考慮停止出血,並可以使用龍骨粉吹入鼻孔進行處理。
治療傷寒引發的鼻出血,通常是因為肺部餘熱導致血液從鼻腔流出不停止。可以使用以下配方:
牡蠣(二兩半),石膏(一兩六銖)。
將這兩種材料研磨混合,加入酒中服用,每日三次,每次一匙。也可以製成蜂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此方適用於大病痊癒後,稍勞動即引起鼻出血的情況。
治療傷寒導致的口鼻同時出血,總出血量可達三五升,應服用以下配方:
亂髮灰(半兩),伏龍肝(一兩)。
上件藥。同研令細。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錢。頻服。以差為度。(聖惠)
治傷寒衄血。滑石湯。
滑石末。不以多少。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嚥下。立止。只用藥末一大錢。飯少許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湯晦叔云。鼻衄者。當汗不汗所致。其血青黑。時不以多少勿得止。宜服溫和藥。以調其營衛。才見血鮮。急以此藥止之。(本事)
三黃補血湯。治衄血下血。人弱者。服之即止
熟地(二錢),生地黃(二錢),當歸(二錢),柴胡(五分),芍藥(三錢),升麻(一錢),牡丹皮(一錢半),川芎(一錢),黃耆(一錢)
白話文:
上件藥方: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不拘時間服用,用剛取的新水調和二錢,頻繁服用,以症狀減輕為止。(聖惠方)
治療傷寒引起的鼻血:
滑石湯:
滑石粉,用量不限。用飯粒捏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稍微嚼破,用新水吞服,鼻子出血立刻止住。也可以只用一錢藥粉,和少許米飯一起嚼服,效果也很好。老少皆可服用。名醫湯晦叔說:鼻子出血是因為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所致。流出的血呈青黑色,不論出血量多少都不宜止住。宜服用溫和的藥物,調和營衛之氣。一旦看到鮮血流出,就趕緊用這個藥方止血。(本事方)
三黃補血湯:
治療鼻血、便血。體質虛弱者服用能立即止血。
熟地黃(二錢)、生地黃(二錢)、當歸(二錢)、柴胡(五分)、芍藥(三錢)、升麻(一錢)、牡丹皮(一錢半)、川芎(一錢)、黃耆(一錢)
上用水二鍾。煎至一鍾服。(蘊要)
有衄後病反重者。更傷其陰也。大為危候。其衄勢必大甚。六味飲。加生地黃。生白芍。若血來太多。致耗中氣。當大補其陽。當歸補血湯。加人參。甘草。慮虛火上浮。加麥冬。五味。(西塘感症○當歸補血湯。系當歸黃耆二味。本出東垣。○以上衄血。)
衄出於肺。行清道。吐出於胃。行濁道。衄血之熱。在經在表。吐血之熱。在腑主裡。血之存於胃中者。為守營之血。守而不走。諸陽受熱。當汗不汗。熱毒深入於中。其血為火所逼而上逆。隨從肺竅。出於咽而為吐矣。亦有蓄血上焦而吐者。瘟疫患此。始終一於為熱。實者。犀角地黃湯。稍虛者。黃芩芍藥等湯。加減出入。便可奏效。(說疫)
白話文:
上用法: 使用兩鍾水。煮到只剩下一鍾服用。(中醫要訣)
鼻血後病情加重的處理方式: 是因為再次耗傷陰氣所致。屬於危重症狀。鼻血勢必會非常嚴重。 六味飲。加入生地黃、生白芍。 如果出血量過多,導致中氣虛損。應大補陽氣。當歸補血湯。加入人參、甘草。 擔心虛火上浮。加入麥冬、五味子。(西塘感症紀要 ○ 當歸補血湯。是由當歸、黃耆組成。原本出自東垣。○ 以上均為鼻出血。)
鼻血: 鼻血是由肺經產生,走於清道。嘔吐是由胃經產生,走於濁道。鼻血的熱證,在經絡和體表。嘔血的熱證,在臟腑和體內。儲存在胃中的血,是守護營衛的血。守護而不運行。各陽經受到熱邪侵襲,應出汗卻無法出汗。熱毒深入體內。血液被火熱之氣逼上,隨著肺竅,從咽喉而出,形成嘔吐。也有蓄積在上焦的血液而嘔吐的。瘟疫患者較常出現此情況。始終以熱證為主。實證:犀角地黃湯(方劑連結)。虛證:黃芩芍藥等湯。加減用藥,即可奏效。(瘟疫論)
常見世醫。每每遇傷寒吐血。則曰傷寒變成火疾。是以實為虛。妄投滋陰降火等藥。致病者斃而後已。深可嘆也。不知傷寒吐血。乃表邪入里。為有餘之邪。可攻之。可清之。可破之。邪去則血止矣。若火症吐血。乃內傷七情。陰虛陽盛。為不足之症。可補之。可溫之。可滋之。
陰盛則血止。二症一虛一實。以此觀之。大相矛盾。又安得以傷寒吐血。為虛症吐血乎。(五法)
攖寧生卮言云。血溢血泄。諸畜妄證。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雖往往獲中。猶不得其所以然也。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舉。問論諸家之術。伊舉曰。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畜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則曰。
白話文:
常見於世俗的醫者。每每遇到傷寒吐血的情況。就會說是傷寒轉變成了火熱的疾病。因此實證的病人當成了虛證,錯誤地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實在令人痛心。不知道傷寒吐血,是病邪由體表入侵體內。屬於邪氣有餘。可以攻之、清之、破之。邪氣退去後,血就不會再吐了。如果是火熱證狀吐血,那就是因為內傷七情,陰虛陽盛。屬於不足的證候。可以補之、溫之、滋之。
陰盛的話,血就不會再吐了。這兩個證候一個是虛證,一個是實證。以此來觀察,差別很大。又怎麼能夠把傷寒吐血,當成虛症吐血呢?(《五法》)
攖寧生在《卮言》中說。血溢血泄,各種動物的意外證狀。在初期,我常常使用桃仁和大黃。行血破瘀的藥劑。折斷它的銳氣。然後再區別治療。雖然經常收到滿意的效果。但還不知道其中的緣由。後來到了四明,遇到故人蘇伊舉。請教他關於各家醫術的理論。蘇伊舉說。我的故鄉有一位善於醫術的人。每次治療失血、動物意外疾病,一定先用快下之藥。有人問,失血再下瀉,虛證怎麼辦?蘇伊舉說:
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畜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予聞之愕然曰。名言也。昔者之疑。今釋然矣。(準繩)
昔陶尚文治一人。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醫以犀角地黃湯。茅花湯等藥治之。而反劇。遂請陶公視之。切其脈浮緊而數。若不汗出。邪無由而解矣。遂用麻黃湯一服。汗出而愈。此陶公可謂得仲景之心法矣。(蘊要)
凡吐血不止。以三稜針。刺衝陽穴出血。最效。(同上)
傷寒咯血。猶難救療。況吐血乎。凡吐血皆非美恙。初病猶可用工。有陸續而來。或經數時而復吐者。斷不可救藥也。通用。蘿蔔汁一小盞。入新汲水。煎茅花主之。血熱者。黃連阿膠湯。證治。(○書括。此有論字。)通用地血散。蘗皮湯。三黃瀉心湯。(總括○緒論云。
白話文:
血液如果亂跑,迷失了正常運行的路徑,不清除積聚的瘀血,就會把不正常的狀態當成常態。要怎麼阻止它呢?況且離開的自然會離開,新生的自然會生成,哪裡會有虛損呢?我聽到這些話,驚訝地說:「真是至理名言啊!以前心中的疑惑,現在終於解開了。」
以前,陶尚文治有一位病人,傷寒發病四五天,一直吐血不止。醫生用犀角地黃湯、茅花湯等藥物治療,反而病情加重。於是病人請陶公診治。陶公切脈發現脈象浮緊而數,認為如果不讓病人出汗,邪氣就無法消除。於是用麻黃湯一劑,病人出汗後病就好了。這說明陶公確實掌握了仲景的醫學精髓。
凡是吐血不止的病人,可以用三稜針刺衝陽穴放血,效果最佳。
傷寒引起的咯血都很難治療,何況是吐血呢?凡是吐血都不是小病。初期還可以用藥物治療,如果病情反覆出現,或者經過一段時間後又再次吐血,就沒有辦法救治了。一般來說,可以用蘿蔔汁一小盞,加入新汲取的井水,煎煮茅花來治療。血熱的病人,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針對病症進行治療。通用地血散、蘗皮湯、三黃瀉心湯。
血虛而熱。雖赤不結。黃連阿膠湯。大還云。吐鮮血不止。躁渴者。黃連解毒湯。加丹皮。茅花。京墨。)
治傷寒吐血。心煩不食。宜服伏龍肝散。方。
伏龍肝(三兩),生乾地黃(一兩),柏葉(一兩),茜根(一兩),阿膠(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甘草(一兩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傷寒心熱。及餘毒不退。吐血一二升不止。生乾地黃散。於本方。去柏葉。茜根。阿膠。甘草。加黃檗。吳藍。麥門冬。
白話文:
血虛而有熱。雖然吐血呈鮮紅色,但不會凝固。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大還丹認為,吐鮮血不止,煩躁口渴的,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再加入丹皮、茅花、京墨。
治療傷寒吐血,心煩不食,宜服用伏龍肝散。
藥方: 伏龍肝(三兩),生乾地黃(一兩),柏葉(一兩),茜根(一兩),阿膠(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甘草(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四錢。加入一中盞水,煎至六分,去除渣滓,不拘時間溫服。(聖惠方)又可治療傷寒心熱以及餘毒未退,吐血一兩升不止。生乾地黃散:在原藥方中去除柏葉、茜根、阿膠、甘草,加入黃檗、吳藍、麥門冬。
治傷寒吐血不止。柏葉散方。
青柏葉(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阿膠(一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別攪馬通汁一合相和。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此即仲景梔子變方。)
治傷寒壅極吐血。百治不差方。
生地黃汁(一中盞),川大黃(一分銼微炒杵末)
上件藥。先煎地黃汁三兩沸。內大黃末。調令勻。不計時候。溫服。(聖惠),總病。名大黃散。(○案此方。本出千金。治虛勞吐血。)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吐血不止,可用柏葉散。取青柏葉、生乾地黃、阿膠,研磨成粉末,用一大碗半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加入馬通汁一合,再煮沸,分三次溫服。此方出自《聖惠方》,是仲景梔子方的變方。
治療傷寒壅塞極度,導致吐血,百治不差,可用大黃散。取生地黃汁、川大黃,先煎生地黃汁,再加入川大黃粉末,調勻,溫服。此方出自《聖惠方》,主治各種吐血病症。
吐血雖屬傷陰之證。宜滋陰養血。然亦有陽虛不能攝血。而血外溢者。宜用參苓耆朮。補氣以攝血。若陽虛已極。兼畏寒足冷。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急用薑桂附子之類。不可泥以為吐血屬火。而概用滋陰也。(直解)
失血少血。或尺脈遲。或諸脈不出。湯劑中須以人參為佐。(總括)
有陰症凝寒。脈來遲細。腹痛厥逆。嘔吐紫黑色者。亦不可治之矣。(明條)
若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內潰。內潰者死。(金鑑○以上吐血)
凡下血便膿血。有陽證陰證。冷熱之不同。要在辨之而已。古人言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而行。皆大概之言也。大抵十分中。有八九分屬熱。間有一二屬寒也。故不可一概而治之矣。略例曰。(○原作要略曰。今改。)陽證內熱。則下鮮紅之血。陰證內寒。則下紫黑成塊。或如豚肝也。
白話文:
吐血虽然是伤阴的症状,应该滋阴养血。但也有阳虚不能摄血而导致血外溢的情况,这时需要用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等补气以摄血。如果阳虚已经很严重,并且伴随畏寒、足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就需要急用生姜、桂枝、附子等温阳之品,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吐血属火,而只用滋阴药。
失血或少血,或者尺脉迟缓,或者所有脉搏都摸不到,汤剂中都要用人参作为辅助。
如果出现阴症凝寒、脉搏迟细、腹痛厥逆、呕吐紫黑色血等症状,就无法治疗了。
如果突然吐出腐臭的血,叫做内溃,内溃是会致命的。
凡是下血便带脓血,都有阳证和阴证,有冷热之分,一定要辨证施治。古人说见血无寒,又说血得热而行,都是概括性的说法。大抵十个病例中,有八九个是属于热证,偶尔有一两个是属寒证。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治疗。简单来说,阳证内热,就会下鲜红色的血;阴证内寒,就会下紫黑色成块状的血,或者像猪肝一样。
(○案明條亦曰。熱傷其血。血得熱而暴行。所下者。必紅赤成流。寒傷其血。血得寒而凝結。所下者必紫黑成塊。愚意似未必然。又緒論曰。陰證內寒。則下衃血。若紫黑成塊。或如豚肝。及下血水多者。皆難治也。)且夫陽證。則脈數。若數而有力者。為實熱。可以純苦之藥治之。
要當養血藥中。少佐一二味寒藥。可也。若陰證則脈遲。遲而有力者。為有神。可治。遲而無力者。為無神。難治。若下血脈洪大。急硬不和者。死。若脈雖大而和者。乃可治也。(蘊要)
孫用和。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
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大。別細研。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煎服。(證類),聖濟。治傷寒汗後。陽毒入胃。下血頻並。痛不可忍。勝金散。即本方。
白話文:
(○註:明條中也說。熱性傷害了血。血受熱而快速運行。所排出的(血),必定呈現紅色流動的狀態。寒性傷害了血。血受寒而凝固。所排出的(血),必定呈現紫黑色塊狀。我認為似乎不見得如此。又緒論中說。陰性徵兆,內部寒冷。就會排出黑色的血。如果排出紫色黑色塊狀(血)。或者像是豬肝一樣。以及排出很多血水者。都很難治癒。)陽性徵兆。脈搏快。如果脈搏快而且有力。代表實熱。可以用純苦的藥物治療。
應該在補血藥物中。少量添加一兩味寒性藥物。可以。陰性徵兆,脈搏則慢。如果脈搏慢而且有力。是因為有精神。可以治癒。如果脈搏慢而無力。是因為沒有精神。難以治癒。如果下血時脈搏洪大。又急又硬且不調和。會死亡。如果脈搏雖然大但調和。那就有可能治癒。(蘊要)
孫用和。治療陽毒進入胃中。頻頻下血。疼痛難忍。
鬱金。五個。大的。牛黃。一皁莢子大小。另外研細。這兩味藥混合為散劑。每次服用用醋漿水一碗。一起煎煮三沸。煎煮後服用。(證類),聖濟。治療傷寒出汗後。陽毒進入胃中。頻頻下血並疼痛難忍。勝金散。就是這個方子。
桂附六合湯。治陰證下血。紫黑如豚肝。
川芎(上),當歸(上),芍藥(中),熟地黃(中),官桂(下),附子(下炮)
上水二鍾。煎至一鍾。(蘊要○案略例云。下而血者。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而不載其方。蓋即是也。)
凡陰症內寒下血。必用乾薑。炒半黑用之。如神其效也。(同上○以上下血)
白話文:
桂附六合湯用來治療陰證下血,血色紫黑如豬肝。藥方包含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官桂、炮附子,以兩碗水煎至一碗。如果陰證內寒導致下血,一定要用炒至半黑乾薑,效果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