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風濕

大抵濕之為病。易至沉深。漸漬之餘。淪肌浹隨。於斯時也。須以朮附薑桂。作大劑與之。藥力相接。病當漸解。不可以旦暮而責效焉。要之。治濕莫若生附蒼朮為快。(直指)

治濕莫如術。然白朮性緩。不如蒼朮之烈。芎藭亦能逐水。其說見於左傳。若更挾熱。而小便不利。則須用茯苓防己之類。以通之。然亦視其輕重淺深。若所感重。而濕已達於藏府。必不入食。為嘔為泄。為喘滿。為四支重痛。為鄭聲。為眼直視。睛不能轉。為腳腫。若臍下堅硬。

為虛汗。非若風寒之易攻。直須以雄附薑桂橘術之類。作大劑與服。使藥氣相接。浸漬攻之。積日持久。乃當漸去。要以生附蒼朮為主也。不可以數服不見效用別藥。(簡易)

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活人注)

治傷寒中風。骨節疼痛。煩悶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或身微腫。宜服此方。

麻黃(二兩),附子(一兩),白朮(二兩),桂心(二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每日四五服。(聖惠○案此本出中風中。然是甘草附子湯變方。),三因附子麻黃湯。治寒濕所中。昏暈緩弱。或腰背強急。口喎語聲混濁。心腹䐜脹。氣上喘。不能動轉。於本方。去桂心。芍藥。生薑。加乾薑。人參。(○案此等方。白朮。不如用蒼朮。)

朮附湯。若但寒頭重。動則眩運。肌肉痠疼。牽急不得轉側。漐漐汗出惡寒。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短氣眩運。足寒。或時咽痛。發熱。此由寒濕之邪。客搏經絡。陽氣不得發泄。蘊於肌肉之間。謂之寒濕。其脈遲緩而小弦。

蒼朮(四兩),芍藥,茯苓(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兩半)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十便。引指迷方。),易簡。附子湯。治風寒濕合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腰腳痠疼。於本方。去蒼朮。茯苓。加白朮。官桂。用生附。入姜煎。(○以上重證。)

傷濕又兼感寒。則拳攣掣痛無汗。慘慘煩痛。五積散。(要訣)

傷濕而兼感風者。若大發其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己半錢。(同上○防己。一作防風。)

論風濕不可汗下。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

己未年京師大疫。正為此。予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予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大抵五苓散。能導水去濕耳。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服五苓散最妙。初君之說詳矣。予因廣此說。以信諸人。

(醫說。引信效方。)

凡冒露感雨。濕氣內攻。而胸前凝滯者。此但可燥濕和中。若誤下之。則濕氣內攻。損傷脾胃。隨必變痢。久則五液注下。(即俗名五色痢)變為四肢冰冷。手足開撒。昏沉神倦。尺寸沉微。瀉遺無度。(錦囊○以上輕證)

金鑑曰。溫病復傷於濕。曰濕溫。而活人則曰。傷濕而又中暑。曰濕溫。味其義意。當遵金鑑為是。蓋傷濕而又傷暑。只可謂之傷暑濕。而不可謂之濕溫也。夫曰濕溫者。是濕而兼瘟也。或先瘟而中濕。或先濕而患溫。與暑何涉焉。第瘟疫兼濕。又最難辨。唯於一身盡痛。痛極且不能轉側。

惡飲湯水。目中視物皆紅黃。身目色微黃。而無譫妄等症者。辨之始得。而濕症之中。又有濕熱寒濕之分。濕熱者。小便赤澀如馬溺。渾濁色白。且有煩熱。大便秘結諸症。宜人參白虎湯主之。或四苓散。大小分清飲。茵陳飲之類。皆可擇用。若天久陰雨。濕氣過勝。其人藏府虛。

大便滑。小便清。乃是寒濕。宜朮附湯。但瘟疫兼濕熱者多。而兼寒濕者少。北方風高土燥。患此者少。唯南方水鄉卑濕。天氣炎熱。患者但多。春冬感者恆少。而夏秋患者恆多。所宜隨其時地。而變通之。(說疫)

白虎加蒼朮湯。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活人○以小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