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蜜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半),白芍藥(三兩),桂(一兩一分去粗皮不見火),甘草(一兩炙)

上粗末。每服五錄。生薑三片。棗一個。水一盞半。同煎至八分。去滓。取七分清汗。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本事)

昔有鄉人丘生者。病傷寒。予為診視。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予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云。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耆令飲。翌日脈尚爾。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言幾不遜矣。予忍之。俱只用建中調營而已。

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啜第二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難是難。仲景雖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待其時日。若不循次第。暫時得安。虧損五臟。以促壽限。何足責也。(同上)

方龍潭本草切要。治傷寒裡虛表實。行發散藥。邪汗不出。身熱煩躁。六脈空數。用

黃耆(一兩),桂枝(三錢),白芍藥,人參(各三錢),甘草(八分),柴胡(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黑棗三個。水煎服。(本草匯言○案此方。先君子去人參。名桂耆湯。專治桂枝證人虛者。有效。故敘於茲。)

嘔者。不宜用桂枝湯。合於本方。加半夏一錢。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嘔。系傷寒雜病。即非正傷寒。故可用也。風寒二證。理當發汗。而其人虛不可汗者。宜桂枝湯。加黃耆半錢。(要訣)

白話文: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藥材包含:蜜炙黃耆、洗淨切片烘乾秤重一兩半的當歸、三兩的白芍藥、去粗皮且未經火烤的一兩一分的桂皮、以及一兩的炙甘草。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量為五錄。搭配三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用水一盞半,一同煎煮至剩下八分。濾去藥渣,取七分的藥汁。日間服用三次,夜晚服用兩次。如果脈搏在手肘內側的部分依然緩慢,需再次製作一劑服用。

(本事)過去有一個名叫丘生的鄉人,罹患傷寒病。我為他診斷,他出現發燒、頭痛、煩渴等症狀,脈搏雖然浮動且快速,但力度不足。在手肘內側的脈搏尤其遲緩且弱。我說,儘管呈現麻黃證狀,但是手肘內側的脈搏遲緩且弱。張仲景曾說過,手肘內側脈搏遲緩的人,營氣不足,血氣微少,不宜發汗。因此,我在建中湯中加入當歸和黃耆讓他服用。隔天他的脈象依然如此,家人開始焦急,日夜催促我開發汗的藥。他們的話語近乎不禮貌了。但我忍受著,依然只使用建中湯來調理他的營氣。

到了第五天,他手肘內側的脈搏終於回復正常。於是,我讓他服用麻黃湯。喝下第二劑後,他開始發狂。片刻後稍微安定,稍作休息後,已經出汗了。這件事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治病真的不容易。張仲景雖說不必顧及早晚,立即治療,但作為醫生,仍需考慮患者的表裡虛實,等待恰當的時機。如果沒有遵循步驟,雖然可能暫時獲得舒緩,但長期下來會損耗五臟,縮短壽命,這樣的做法有何意義呢。

方龍潭的《本草切要》中,有治療傷寒裡虛表實,服用散發藥物後,邪汗無法排出,身體發熱且煩躁,六脈空虛且頻率快的處方:

使用一兩的黃耆,三錢的桂枝,三錢的白芍藥,三錢的人參,八分的甘草,一錢五分的柴胡。

加入三片生薑和三個黑棗,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患者有嘔吐現象,不宜直接使用桂枝湯。可以將此處方與桂枝湯結合,並額外加入一錢的半夏,多加薑煎煮。這不是合併病症的嘔吐,而是傷寒雜病的嘔吐,因此即使不是典型的傷寒,也可以使用。對於風寒兩種症狀,理論上應該發汗,但如果患者虛弱,不宜發汗,則適合使用加入半錢黃耆的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