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發痙

痙為發汗太過。血不榮筋之候。故亡血新產。瘡家虛家。易犯此證。無論陰陽剛柔脈類。總之正衰邪盛。卒難救療。(緒論)

痙者。發熱腹痛。口噤頭搖。瘛瘲不語。項強背直。腰身反張。或目疼。或目赤。或閉目。或反目。或足冷。或足溫。或妄行。其脈沉弦而遲。亦或帶緊。此為惡候。不救者多。若脈如雨濺。散出於指外者。旦暮殂也。傷風頭痛發熱。常出微汗。又自嘔逆。汗之必發痙。新產血虛。

汗出傷風。亦致發痙。大發濕家汗。亦作痙熱而死。痙初發來。多有腹痛之證。內經曰。戴眼反折瘛瘲。汗出如珠。著身不流。太陽絕也。其謂是乎。(總括○初發多有腹痛。似不必。)

白話文:

痙攣是因為過度流汗,導致血液無法滋養筋脈所致。因此,失血、產婦、體虛者更容易發生這種病症。無論是陰陽、剛柔、脈象如何,只要正氣衰弱、邪氣盛行,就難以救治。

痙攣的症狀包括發熱、腹痛、口噤、頭搖、瘛瘲不語、項強背直、腰身反張、目疼、目赤、閉目、反目、足冷、足溫、妄行等等。脈象沉弦遲,或帶緊,都是惡兆,不易救治。如果脈象如同雨水濺落,散出於指外,則預示患者很快就會死亡。

傷風頭痛發熱,常出微汗,又自嘔逆,如果再流汗,就容易引起痙攣。產婦血虛、汗出傷風,也會導致痙攣。濕氣過重的人,出汗後容易發熱,甚至因痙攣而死。

痙攣初期,多伴有腹痛。內經中提到,戴眼反折、瘛瘲、汗出如珠,著身不流,是太陽經氣衰竭的徵兆,這和痙攣症狀相符。

若發熱畏寒無汗。開目仰臥。口燥渴。脈浮緊而數。此屬陽。名剛痓。若自汗不惡寒。閉目合面。四肢不收。口中和。脈沉細而澀。此屬陰。名柔痓。夫二痓。皆有搐搦反張。口噤咬齒等證。但剛痓。手足抽掣。極能駭人。柔痓。四肢不收。時或發作耳。(明條○以上總證)

剛痓為之發汗。柔痓為之解肌。並以小續命湯加減。剛痓。去附子。用麻黃。柔痓。去麻黃。用生附子。大便利而厥逆者。則以熟附佐之。(嬰兒指要○案小續命湯。剛柔通用。本出總病論。見於下。)

白話文:

發燒怕冷卻不流汗,睜眼仰躺,口渴,脈搏浮緊又快,這是陽證,叫做剛痓。如果自發流汗不畏寒,閉眼合面,四肢攤開,口不渴,脈搏沉細又澀,這是陰證,叫做柔痓。剛痓和柔痓,都會出現抽搐、反張、嘴巴緊閉咬緊牙齒的症狀。但剛痓手腳抽搐,非常嚇人;柔痓四肢攤開,時而發作。

治療剛痓用發汗藥,治療柔痓用解肌藥,都可用小續命湯加減。剛痓去附子,用麻黃;柔痓去麻黃,用生附子。大便通暢卻昏厥的人,就用熟附子輔助。小續命湯,剛柔通用,原本出自總病論,後面也有提到。

凡二痓。並可與小續命。加減服之。又有大豆紫湯。與竹瀝並可與服。然得斯疾。十愈二三耳。(管見良方)

小續命湯

附子(生削去皮臍五錢),防風(一兩半),芍藥,白朮,人參,川芎,麻黃(去節湯泡三次焙乾),防己,黃芩,桂枝,甘草(各一兩)

白話文:

凡是患上二痓病症,都可以服用小續命湯,並根據情況加減藥物。此外,也可以服用大豆紫湯和竹瀝,但這種病症十次治療大概只有兩三次能痊癒。

小續命湯的藥方為:附子(生,削去皮臍五錢),防風(一兩半),芍藥,白朮,人參,川芎,麻黃(去節,用湯泡三次後焙乾),防己,黃芩,桂枝,甘草(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八分清汁。入生薑汁。再煎一二沸。溫服。日三夜二。若柔痓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活人○加葛根三字。據本書。痙論補。案此方。本出千金。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總病。加葛根。名葛根麻黃。

治小續命湯主之。此言未可憑也。如柔痓有汗。須去麻黃。無熱有寒。須去黃芩防己。乃可用之。若剛痓熱多。須去附子。恐不為續命湯也。用者詳之。

大豆紫湯。治中風痱痙。或背強口噤。(○節錄)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如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取八分清汁,加入生薑汁,再煎煮一二沸,溫熱服用,每日三次,夜裡兩次。如果病人是因身體虛弱而發汗,則要去掉麻黃,加入葛根。所有病症都可以加葛根,叫做葛根麻黃湯。

有人說此湯方可以治小續命湯的主症,但這種說法不可信。若患者是因身體虛弱而發汗,則要先去掉麻黃;若患者沒有發熱反而有寒症,則要去掉黃芩和防己,才能使用此湯方。若患者是因發熱而抽搐,則要先去掉附子,否則就可能不是續命湯了。用藥時需仔細考慮。

大豆紫湯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身體僵硬、抽搐,或背部僵硬、嘴巴緊閉。

大豆(五升),清酒(一斗)

上二味。以鐵鐺。猛火熬豆。令極熱焦。煙出。以酒沃之。去滓。服一升。日夜數服。服盡更合。小汗則愈。一以去風。二則消血結。(千金○此本出婦人中。療產後中風。角弓反張。又出傷損中。療破傷風入四體。角弓反張。口噤不能言。凡得此者。不過五劑。)肘後。療中風。

無問男子婦人。中風脊急。身痓如弓。紫湯方。雞屎(二升),大豆(一升),防風(三兩切),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屎二味。鎗中熬之。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後用防風汁。和分為再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衣覆取汗。忌風。(外臺○案千金。

白話文:

取大豆五升,清酒一斗,用鐵鍋猛火熬煮大豆,直至極熱焦黑冒煙,再加入清酒,去除渣滓,每次服用一升,早晚服用,服用完畢再重新熬煮,輕微出汗即可痊癒。此方可去風消血結。婦人生產後中風,手腳反張,或受傷後破傷風侵入四肢,手腳反張,口不能言,都可服用此方,一般服用不超過五劑即可。另外,無論男女,中風導致脊椎僵硬,身體彎曲如弓,可用以下方法治療:取雞屎二升,大豆一升,防風三兩切片,用水三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再將大豆和雞屎一起熬煮,煮至黃赤色,加入酒二升淋之,去除渣滓,然後用之前煮好的防風汁混合,分兩次服用,每次服用間隔如同人行走六七里路程,服用後蓋好被子出汗,忌風。

外臺。更有類方數首。當考。○以上總治。)

王朝奉桂枝加葛根栝蔞湯,治證。同栝蔞桂枝。

桂枝,芍藥(各一錢),甘草,葛根,栝蔞根(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服。(元戎)

若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成痙。無外邪可解者。惟宜補養氣血。(闡要編○緒論云。十全大補。人參養營。大建中湯。選用。)

凡陰證脈沉細者。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選用。服藥後。汗出身和者。吉。若脈來沉遲。或緊細。而大便自利者。皆死證也。(緒論○案三方之目。原作附子散。附子白朮湯。其方本出聖惠活人等。一系辛燥。痙病液干。實非所宜。今所不取。考醫通。舉金匱諸條。

白話文:

此外,還有幾首治療類似證狀的方劑。這些方劑值得參考。○以上為總治療法。

王朝奉桂枝加入葛根栝蔞湯,治療證狀。同栝蔞桂枝。

桂枝、芍藥(各一錢),甘草、葛根、栝蔞根(各二錢)

將上述藥材搗碎。每次服用五錢。水二碗。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服用。(元戎)

如果汗液過多損傷陽氣。大便過多損傷陰氣。導致筋脈失養。筋脈不柔和而產生痙攣。沒有外邪可以解除。只能補養氣血。(闡要編○緒論說。十全大補湯。人參養營湯。大建中湯。擇一使用。)

凡是陰證脈象沉細的。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擇一使用。服用藥物後。汗出四肢和暖的。是吉兆。如果脈象來得沉遲。或緊細。而大便自利的話。都是死亡的徵兆。(緒論○案三方的名稱。原作附子散。附子白朮湯。其方劑原本出自聖惠活人等。均為辛燥之劑。痙病津液乾涸。並不適宜。如今不予取用。考醫通。引用金匱條目。

必配仲景溫補方。亦屬牽強。然此三方。特為合轍。仍從改易。○以上柔痙。)

痙病。通宜三承氣合解毒下之。(標本)

傷寒瘡瘍破傷風。與傷寒治法一同。但以涼膈。白虎。承氣。臨時斟酌用之。(心要)

治傷寒剛痓。壯熱頭痛。筋脈不能舒展。犀角大黃湯方。

犀角(鎊),大黃(銼炒各一兩),芎藭(半兩),石膏(二兩),牛黃(研半分)

上五味。搗羅四味為散。入牛黃同研令勻。每服一錢匕。不拘時。煎淡竹葉湯調下。(聖濟○以上剛痙。)

白話文:

必配合仲景的溫補方劑。這也是勉強為之。但這三種方劑,特別為了符合病情需要,仍然從修改了。(以上針對柔痙。)

痙病。通常使用三承氣湯合解毒湯來通下。(標本兼治)

傷寒後的瘡瘍破傷風。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只要根據涼膈散、白虎湯、承氣湯等,臨時斟酌使用。(心要)

治療傷寒導致的剛痙。壯熱頭痛。筋脈無法舒展。使用「犀角大黃湯」方劑。

犀角(研成粉末),大黃(切片、炒製,各一兩),芎藭(半兩),石膏(二兩),牛黃(研細,半分)

以上五味藥材。將後四味藥搗成散末。加入牛黃,一同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一錢匙份量。不拘時間。用淡竹葉湯煎服。(聖濟全書,以上針對剛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