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誤治虛乏

脈沉而數。按之無力。口渴。身熱不退。即退亦不淨。神氣恍惚。與湯水則飲。不與則不飲。時思食。食亦不能下。舌上微燥。得湯即潤。或淡紅色。或有微苔。或無苔。此裡虛熱。而少津液也。(直解○案此不謂誤治證。然以下諸方所主。多有如此者。仍出於茲。)

人參奪命散。無問陰陽二證。傷寒日子深淺。差誤服藥。而成壞證。垂死者。服之再生。

人參(二兩緊實者)

上為粗末。分再服。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一時辰間。連進三服。覺鼻上汗出。無不即活。(家寶)

白話文:

脈搏沉而快,按壓時無力。患者口渴,身體發熱持續不退,即使退熱也感到不適。精神恍惚,只有在給予湯水時才願意喝,否則就不喝。時常想吃東西,但吃下去卻難以消化。舌頭上微微乾燥,喝湯後便滋潤,可能是淡紅色,也可能帶有薄薄的苔,或者完全沒有苔。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陽氣不足,導致熱氣內盛,津液不足的緣故。

服用人參奪命散,不論是陰證陽證,也不管是傷寒發病時間長短,即使是因誤服藥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瀕臨死亡的患者,服用此散藥後都能起死回生。

將兩兩緊實的人參研磨成細粉,分成兩次服用。取三片生薑,加入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趁熱服用。一小時內連續服用三次,若能感受到鼻子上冒汗,便可痊癒。

破證奪命散(○一作丹)治傷寒陰陽二證不明。或投藥錯誤。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後。皆可服。傳者云。千不失一。

好人參。一兩。去蘆。細切。水一大升。銀石器內煎至一盞。新水沉之取冷。一服而盡。汗不自它出。只在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應也。蘇韜光云。侍郎方丈。嘗以救數十人。余宰清流日。申屠倅行父之子婦。產後病時疫。二十餘日。已成壞證。偶見問。因勸其一味只服人參。

遂安。是時未知有此方。偶暗合耳。(是齋),治傷寒壞證。時或發熱。消渴煩躁。用新羅人參。不拘多少。煎湯。浸令冰冷。候盛渴之時。與之頓服。熱則隨去。(易簡),世謂傷寒汗吐下三法差謬。名曰壞證。昔張致和。用獨參湯。救治一人垂死。手足俱冷。氣患將絕。

白話文:

破證奪命散(亦稱丹),用於治療傷寒陰陽兩證不明,或因用藥錯誤,導致病患危篤垂死。於發病後七天以上,皆可服用。傳聞此方百試百靈。

所需藥材: 上等人參,一兩,去除蘆頭,切細。 將一人參煎於一大升的水中,以銀器或石器盛裝,煎煮至僅剩一杯藥液。 用新水冷卻後,一次服下。

服藥後,汗液不會從全身排出,只會在鼻樑尖上涓涓流出,宛如流水,表示藥效已起。

根據蘇韜光所說,侍郎方丈曾用此方救治數十人。我在擔任清流縣令期間,也曾遇過申屠倅行父之子婦因產後患時疫,病程已逾二十餘日,發展成危證。我偶然得知她病情,建議她只服用人參。

當時我並不知道有此方,只是湊巧符合而已。(是齋)治療傷寒危證,有時患者會發熱、消渴、煩躁。此時可使用新羅人參,不限分量,煎煮成湯,放涼後待患者口渴時大量服用,有助於降低體溫。(易簡)俗稱因汗、吐、下等治療傷寒方法失當導致的危重症狀為敗證。過去,張致和曾使用獨參湯救治一名垂死病人,當時病患手腳冰冷,氣息奄奄。

口張不能言。致和以人參一兩。去蘆。加附子一錢。於石銚內。煎至一碗。以新汲水浸之。若冰冷。一服而盡。少頃。病人汗從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此其驗也。蓋鼻梁上應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身中周遍故也。近陸同婦。產後患疫證。二十餘日。氣虛脈弱。即同壞證。

亦以此湯治之。遂愈。孫真人云。人參湯。須用長流水煎服。若用井水則不驗。蓋長流水。取其性之通達耳。(續醫說),是治壞病中之誤汗吐下。真氣脫而致虛者。服之如神。(辨注),凡發汗太過。一時將至亡陽。或身寒而慄。或氣脫昏沉等候。速宜煎獨參湯一兩許飲之。

白話文:

"當病人張開嘴卻無法說話時,我們可以使用「和合」配方,加入一兩的人參,去掉人參的根部,再加上一錢的附子。在石鍋中煮至一碗,用新鮮汲取的水浸泡。如果水變冷,則一次喝完。不久,病人的汗水會從鼻樑尖上滴落,像水流一樣。這是治療的跡象。鼻樑對應著脾臟,如果鼻子前端有汗水,表示還有可能救活,因為土在身體中分佈廣泛。最近有一位名叫陸同婦的產後婦女,她患有瘟疫,經過二十多天,出現氣虛脈弱的症狀,就像生命垂危一樣。我們同樣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她,結果她痊癒了。孫真人曾提到,人參湯需要用長流水來煎煮服用,如果使用井水則效果不佳。長流水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具有流通舒暢的性質。這是治療病情嚴重,導致真氣流失,引起虛弱的病症,服用後如同神助。對於過度發汗導致接近失去陽氣,或者出現身體寒冷、四肢顫抖、氣息微弱等情況,應該立即煎煮獨參湯,一次服用約一兩許的量。"

或甚者。以四味回陽飲。速為挽回。庶可保全。否則恐致不救。(景岳)

人參膏,用頂參六兩。水五碗。煎取二碗。復渣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去渣。將三碗參汁。合為一處。緩火煎熬。以箸常常攪之。候汁稠厚。即成膏矣。凡救虛危將脫之症。得此為善。(心悟)

生脈散(○主證。互見前。)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人參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內外傷辨○原無分量煎法。今據正傳錄。)大白。誤汗太過。津液外亡。用生脈益氣湯。(即本方。合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如果情況危急,可以用四味回陽飲快速挽回,或許能保住性命。否則恐怕就無力回天了。人參膏以六兩頂級人參,加五碗水煎取二碗,再用二碗水煎取一碗,去渣後將三碗參汁混合,用小火慢慢熬煮,用筷子不斷攪拌,待汁液濃稠即成膏。凡是救治虛弱危殆、將要脫離的生命,得到這個藥方便可以痊癒。生脈散主治各種互見之前的症狀,由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等分組成,將藥材切碎後用水煎服。人參的甘味可以補氣,麥門冬苦寒可以瀉熱,補益水源,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清肅燥金,因此命名為生脈散。大白症誤汗過多,津液外流,可用生脈益氣湯(也就是這個方子,加上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人參三白散。發汗後脈虛人弱者。

人參(三錢),白朮,白芍藥,白茯苓(各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溫服之。(蘊要○原加桂枝。今刪去。)寶鑑補遺。不用大棗。云。手足冷。或身微熱。脈皆沉細微弱。而煩躁者。或用人參三白湯。加竹茹。(○案此方。未審其出典。先君子曰。要訣云。欲用真武湯。且用三白湯。蓋即是已。而類方。錯舉和劑治膀胱蘊熱方。

白話文:

針對發汗後脈虛體弱的人,可以服用人參三白散。藥方包括人參三錢、白朮、白芍各二錢、白茯苓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用兩碗水煎成一碗,溫服即可。不過,古籍記載,原本方子中還加了桂枝,後來刪去。另外,也有說法認為不用大棗,只用人參三白湯加上竹茹,就可以治療手足冰冷、身體微微發熱、脈搏沉細微弱卻又煩躁的症狀。

考婦人良方。治血虛肌熱。乞力伽散。用朮、苓、芍、甘、四味。殆此原方也。又加減十三方。加減玄武湯。其方與乞力伽散相同。)

癸未仲秋。比鄰林楚畹之母。勞力感寒。頭眩發熱。前醫誤以為太陽表症。而投辛發之劑。連五劑不痊。及延余治。六脈洪緩無力。兩手微見瞤動。此乃過飲表劑。因致元氣大虛。血不榮筋。法當溫補。遂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灼芍。兩服熱退身涼。脈亦斂。再劑瞤動亦止。(軒岐救正論)

加味人參養營湯。治發汗過多。氣血俱虛。而筋惕肉瞤者。

白話文:

【考婦人良方。治血虛肌熱。乞力伽散。用朮、苓、芍、甘、四味。殆此原方也。又加減十三方。加減玄武湯。其方與乞力伽散相同。】

這段文字在討論中醫治療血虛肌熱的方法。其中提到的「乞力伽散」是一種基礎方,由術、苓、芍、甘四味藥材組成。此外,還有一個加減十三方的「加減玄武湯」,其配方和「乞力伽散」相似。

【癸未仲秋。比鄰林楚畹之母。勞力感寒。頭眩發熱。前醫誤以為太陽表症。而投辛發之劑。連五劑不痊。及延餘治。六脈洪緩無力。兩手微見瞤動。此乃過飲表劑。因致元氣大虛。血不榮筋。法當溫補。遂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灼芍。兩服熱退身涼。脈亦斂。再劑瞤動亦止。】

在癸未年中秋期間,鄰居林楚畹的母親勞累後感染了風寒,出現頭暈發熱的情況。之前的醫生誤診為太陽表症,使用了發汗的藥物,連續使用五劑卻沒有好轉。後來請我診治,發現她的脈象洪緩無力,雙手微微顫抖。這是因為過量使用發汗藥物導致元氣大虛,血液不能養筋。因此,我選擇了溫補的方法,使用了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肉桂和灼芍,兩次服用後熱退身涼,脈象收斂。再次服用後,手部顫抖現象也停止了。

【加味人參養營湯。治發汗過多。氣血俱虛。而筋惕肉瞤者。】

這段文字提到「加味人參養營湯」,這種湯方適合治療因過度發汗導致的氣血俱虛,以及出現筋惕肉瞤的情況。

人參(二錢半),白朮,當歸身,生地黃(有熱用此無熱用熟者),麥門冬(各一錢半),茯苓,甘草(炙),川芎,肉桂(有熱者減半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黃耆(二錢半有自汗者用三錢),生薑(三片),棗子(二個)

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溫服。如陰虛相火動者。加知母。黃柏。各一錢。酒炒用。若陽虛下寒脈微者。加熟附子一錢。肉桂倍之。不得眠。加遠志。酸棗仁。各一錢。(蘊要○案人參養營湯。本出和劑痼冷門。今於彼方。去芍藥。陳皮。遠志。加川芎。麥門冬。),明條。

白話文:

人參(十五克),白朮,當歸身,生地黃(有熱用生的,無熱用熟的),麥門冬(各九克),茯苓,炙甘草,川芎,肉桂(有熱者減半,各六克),五味子(十五粒),黃耆(十五克,有自汗者用十八克),生薑(三片),棗子(兩個)

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溫服。如果陰虛相火上動者。加知母,黃柏。各六克。酒炒用。如果陽虛,下寒,脈微弱者。加熟附子六克。肉桂加倍。不能睡覺者。加遠志,酸棗仁。各六克。(按:人參養營湯。原出於《和劑局方·痼冷門》。現在這個方子。去掉了芍藥,陳皮,遠志。加上了川芎,麥門冬。),明白條理。

汗下過多。津液衰少。或病方瘥。血氣尚虛。是以心火不降。腎水不升。而口燥咽乾者。必當滋陰補血之劑。用滋陰養營湯。於本方。去朮、苓、芎、桂、耆、薑、棗。加知母。黃柏。溫疫論。人參養營湯。於滋陰養營湯方中。去黃柏。加陳皮。

溫經益元湯。治因汗下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

熟地,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白茯苓,陳皮,肉桂,甘草,大附子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六書○原脫附子。今據赤水補。)撮要。孫氏集效方。並去熟地。茯苓。陳皮。加乾薑。(○案此方。原為代真武湯。然稍屬緩慢。仍錄於此。)

白話文:

出汗過多,津液不足。或者疾病剛癒,氣血還虛弱。因此心火不降,腎水不升,導致口乾咽燥。必須使用滋陰補血的藥物。使用滋陰養營湯。去白朮、茯苓、川芎、肉桂、黃耆、生薑、大棗。加知母、黃柏。

《溫疫論》中記載的人參養營湯。在滋陰養營湯方中去黃柏,加陳皮。

溫經益元湯

,用於治療因出汗過多而導致的身體虛弱、頭暈、四肢無力且想倒在地上、肌肉抽搐,以及因發汗過多導致衛氣虛弱、陽氣不足、汗水不止。

用料:生地黃、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白茯苓、陳皮、肉桂、甘草、大附子

加水兩碗,生薑一片,大棗一枚。用槌法搗碎,加入糯米一小撮,煎服。(原方沒有附子,根據赤水本補充。) 撮要:孫氏集效方,同時去掉生地黃、茯苓、陳皮,加入乾薑。(註:此方原本是代替真武湯,但是作用較緩慢,因此仍收錄於此。)

韓氏曰。產脫血虛者。宜用羊肉湯。傷寒汗下太過。亡陽失血。若只用救逆。效必遲矣。與羊肉湯。為效神速。病人面色雖見陽。是客熱上焦。中下二焦。陰氣已盛。若調得下焦有陽。則上焦陽氣下降。丹田知所歸宿矣。夫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各適其至所為故。

病八九日。汗下太過。二脈沉細無力。多踡足臥。惡聽人聲。皮有粟。時戰如瘧。宜羊肉湯主之。

羊肉湯方

當歸,白芍藥(各一兩),黑附子(四錢炮裂去皮臍),龍骨(半兩燒通赤),生薑(二兩),牡蠣(一兩燒赤),桂枝(一錢半)

白話文:

韓氏說:產後失血虛弱的病人,應該服用羊肉湯。傷寒病人因汗出過度,導致陽氣虛損、失血,如果只用救逆的方法,效果必然緩慢。服用羊肉湯可以迅速見效。病人雖然面色紅潤,看似有陽氣,但其實是客熱上焦,中下二焦的陰氣已經很盛。如果調治得當,讓下焦有陽氣,那麼上焦的陽氣就會下降,回到丹田,找到歸宿。

人體的氣有高低之分,疾病也有遠近之別,症狀有內外之分,治療也有輕重之分,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病程八九天,汗出過度,脈象沉細無力,病人經常蜷縮著雙腳躺著,不喜歡聽人說話,皮膚上出現粟粒樣的小疹,時而發抖,像瘧疾一樣。這種情況可以用羊肉湯來治療。

羊肉湯方

當歸、白芍藥(各一兩),黑附子(四錢,炮製去皮臍),龍骨(半兩,燒至通紅),生薑(二兩),牡蠣(一兩,燒至通紅),桂枝(一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二兩。羊肉四兩。蔥白四寸。去黃心。同銼爛。以水五升。(一升今之大盞)熬至一半以來。濾絞去滓。分三服服之。海云。陽證大汗大下後。亡陽於外。亡血於內。上而津脫。下而液脫。津液兩亡。宜以此湯補之。矧陰證者。豈可不溫補哉。此與傷寒太陽證振搖。

與真武湯一例。外之陽症。至此尚溫。況之陰候。豈得不補耶。(略例○案此方。即當歸生薑羊肉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而變化之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兩。取羊肉四兩,蔥白四寸,去除黃心,一同切碎。用五升水(一升相當於現在的大盞)熬煮至一半,過濾去除渣滓,分三次服用。

海云說:陽證患者在大量出汗、腹瀉後,陽氣外泄,血液內虛,上則津液耗損,下則精液流失,津液雙失,宜用此湯補之。何況陰證患者,又豈可不溫補呢?此與傷寒太陽證的振搖,與真武湯相同。

外在的陽證,到了這個地步尚需溫補,何況陰候,豈可不補呢?(略例○案此方,即當歸生薑羊肉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而變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