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太陽病

3. 桂枝湯證

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總病)

白話文:

凡是適合使用桂枝湯治療的情況,病人通常會自己出汗,小便不會頻繁,手腳溫暖。或者,當手腳稍微露出時會有點冷,但蓋上東西就會暖和。全身微微發熱有點煩躁,而且還怕冷。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使用桂枝湯。但如果病人身上沒有汗,小便頻繁,或者手腳冰冷,不怕冷反而怕熱,或者在喝酒後,就絕對不能使用桂枝湯。(總結病情)

4. 取汗法

凡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難取汗故也。半身無汗,病終不解。凡發汗後,病證仍存,於三日內,可二三發汗,令腰腳周遍為度。(總病)

取汗,在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必留連,急則邪反不盡。汗多則亡其陽,汗少則病必不除。(金鑑)

夫大汗將出者,慎不可恨其煩熱,而外用水濕及風涼,制其熱也。(陽熱開發將欲作汗而出者,若為外風涼水濕所薄,則怫熱反入於裡,而不能出泄,病多危極而死矣。)亦不可恨其汗遲,而厚衣壅覆,欲令大汗快而早出也。(沸熱已甚,而鬱極乃發,其發之微則順,甚則逆。

順則發易,逆則發難。病已怫熱作發,而煩熱悶亂,更以厚衣壅覆太過,則陽熱暴然太甚,陰氣轉衰,而正氣不榮,則無由開發,即燥熱喘滿,危而死矣。直格)

白話文:

[出汗法]

凡是想要發汗時,應該正常穿著腰部以上的衣物,但腰部以下要穿得特別厚重,這是因為腰部和腳部比較不容易出汗的原因。如果只有半邊身體沒出汗,疾病是不會完全好轉的。通常發汗後,如果病情仍然存在,在三天之內可以再進行兩到三次的發汗,直到腰部和腳部都全面出汗為止。

出汗時,應保持既不過快也不過慢,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太慢,病邪可能殘留在體內;太快,病邪可能無法完全排出。出汗太多可能會損失體內的陽氣;而出汗太少,疾病可能不會消除。

當大量汗液即將出現時,千萬不要因為感到煩熱,就用冷水或風冷來降溫。這會讓熱氣反被壓入體內,無法正常排出,病狀可能因此變得非常危險甚至致死。同樣地,也不該因為嫌汗出得太慢,就穿上厚重的衣物,想讓汗快點大量地出來。因為當體內的熱度已經非常高,且熱度達到頂點才會開始發汗,如果發汗過程輕微,那是順利的;如果過猛,那可能是逆向的。順利的話,發汗較容易;逆向的話,發汗就會困難。當病已開始發燒,且人感到煩熱、混亂,如果再穿上過於厚重的衣物,那麼體內的熱度會突然變得更強烈,陰氣相對減弱,正氣無法得到滋養,這樣就無法順利發汗。結果可能就是燥熱、喘息、胸悶,最終可能危及生命。

5. 汗難出證(汗後熱不除)

傷寒欲得汗,與麻黃湯數劑,而汗不出者,不治。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諸陽之極,亦不治。二者蓋真病也。亦有寒熱而厥,忽兩手或一手無脈,是猶重陰欲雨之時,必濈濈然大汗而解。其或投藥無汗,而脈不至者,亦不可活也。是可以容易談哉?雖然,諸虛少血,津液中干,亦不能作汗。病人有挾宿恙,如痰飲症癖之類,又隔汗而不能出也。少血者,養血以汗之;痰癖者,開關散氣以汗之,是為活法。若夫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未有能生者也。(總括)

汗後熱不止,必有所因。或因冷食不化,或因汗後強進粥湯,或汗後更冒虛風,或動起不寧,或勞心惱怒,皆足以致熱也。凡服麻黃重劑不得汗,後必嘔血或衄,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以營血受傷故也。(緒論○汗後死證,見前卷死證中。)

白話文:

標題:[難以出汗的情況(汗後熱度不減)]

內容: 在處理傷寒時,希望患者能夠出汗,給予幾劑麻黃湯後,如果患者還是無法出汗,這情況可能難以治療。熱病患者脈搏急促強盛,但無法出汗,這是所有陽證的極點,同樣難以治療。這兩種情況,可以說是真正的疾病。也可能出現寒熱交替,突然一隻手或兩隻手摸不到脈搏,這就像天將下雨前的陰沉天氣,患者會大量出汗而症狀得以緩解。但如果用藥後仍然無汗,且脈搏依然無法觸及,這樣的情況也是無法存活的。這難道是可以輕易討論的嗎?然而,各種虛弱和缺血,體內津液枯竭,

也會導致無法出汗。患者如果本來就患有舊疾,如痰飲、病症、癖好等,也會阻礙汗液的正常排出。對於缺血的患者,應該養血以促進出汗;對於有痰癖的患者,則應開啓氣機,散去阻塞,以利出汗,這纔是靈活的治療方法。至於那種汗出如油,喘息不止的情況,幾乎沒有能存活的。

(總括)

汗後熱度持續不退,必定有其原因。可能是因食用了冷食無法消化,或是汗後勉強進食粥湯,或者汗後再次受到虛風侵襲,或是活動不安,或是勞心惱怒,這些都足以導致熱度升高。服用大量麻黃湯卻無法出汗的患者,之後可能會出現嘔血或鼻出血,甚至有人會像豬肝般的大出血而死亡,這是因爲營血受損的緣故。

(緒論○汗後致命情況。在前面一卷的致命症狀中有詳細說明。)

6. 桂枝湯變諸方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頸項強。鼻鳴乾嘔。陽旦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三。(外臺○案千金陽旦湯。即桂枝湯本方。其加黃芩乾薑者。名陰旦湯。)

和解湯。治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㽲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

白芍藥,桂(各三分),厚朴,甘草,乾薑,白朮(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十便。引雞峰方。)

白話文:

[桂枝湯變諸方]

根據古往今來的記錄與經驗,此方用於治療中風或受寒,出現脈搏浮動、發燒且冷熱交錯、出汗怕風、脖子僵硬、鼻塞及乾嘔等症狀。這方被稱為陽旦湯,藥方如下:

大棗(12枚,掰開)、桂枝(3兩)、芍藥(3兩)、生薑(3兩)、甘草(3兩,炒過)、黃芩(2兩)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加入四升山泉水熬煮,煮至剩兩升,分成四次服用,一天三次。需知,千金陽旦湯即是桂枝湯的基礎方,若加入黃芩及乾薑,則稱為陰旦湯。

和解湯,主要針對血氣不足、外感寒氣的情況,如身體疲倦疼痛、高燒畏寒、腹部痠痛、鼻塞頭暈、痰多咳嗽、排便不順等症狀。配方如下:

白芍藥、桂枝(各三分)、厚朴、甘草、乾薑、白朮(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取二錢,用水一碗,加上三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後溫服,不限時間,隨時可服用。(此方來自雞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