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熨法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者。蔥熨法。

蔥。以索纏如盞許大。切去根及葉。惟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餤。先以火脅一面令通熱。又勿令灼人。乃以熱處。搭病人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郁入肌肉中。須預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人當漸醒。手足溫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湯輩溫其體。

(館本作內)萬萬無憂。予伯兄忽病傷寒。瞑寂(館本。作冥昧。)不知人。八日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可復入。用此遂瘥。集賢校理胡完夫。用此方拯人之危。不可勝數。(蘇沈),易簡。灸丹田氣海。仍用此法。六書。先用麝香半分。填於臍中。後放蔥餅臍上。以火熨之。

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如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便醒者。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略例云。蔥熨法。莫若用釅醋。拌麩炒熱。

注布袋中蒸熨。比上法尤速。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之證。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或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宜用。

肥蔥(細切銼),麥麩(各三大片),滄鹽(二兩)

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分作二次。於鐺鍋內。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囊裹。熨病人臍周。下連陰部前後。兩股陰間。往來不住熨之。一包將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熱。依前用之。至煤爛不用。取蔥麩。日夜不住相續之。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正守氣。養之和之。(端效)

若臍下冷結。不可便熨。冷氣攻心腹必死。須先用藥溫之。久而可熨。凡臍下冷結成關陰。大小便不通。服藥雖多不見效。以炒鹽熨臍下。須臾即通。然關陰。已服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太多。即暴通利而損人。尤宜詳之也。(總病)

2. 戰汗證

(當參少陽篇。蓋戰汗諸證。俱為病將解之候。難隸之兼變中。仍排出之。)

余嘗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傷寒。初起即用溫補調理。至十日之外。正氣將復。忽爾作戰。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於余。余用六味回陽飲。入人參一兩。姜附各三錢。使之煎服。下咽少頃。即大汗如浴。時將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脫。鼻息幾無。復以告余。

余令以前藥復煎與之。告者曰。先服此藥。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大汗乎。余笑謂曰。此中有神。非爾所知也。急令再進。遂汗收神復。不旬日而起矣。嗚呼。發汗用此。而收汗復用此。無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與汗之收。皆元氣為之樞機耳。故余紀此。欲人知闔闢之權。

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景岳)

3. 證候

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張卿子集註。)

有一種戴陽證。兩顴淺紅。紅必遊移無定。或煩躁發狂。欲坐臥泥水中。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自利。或秘結。小便清白。或淡黃。咽喉或痛或不痛。脈沉遲而微細。肌表雖熱。重按之則不熱。甚者其冷透手。此陰盛格陽也。又有面紅煩躁。遍舌生瘡生刺。舌斂縮如荔枝狀。

或痰涎湧盛喘急。小便頻數。口乾引飲。兩唇焦裂。喉間如煙火上攻。兩足心如烙。脈洪大而數無倫。按之有力。(亦有按之微弱者。)捫其身烙手。此腎虛火不歸經。素問所謂脈從病反者也。俱用大劑八味飲。吞生脈散人參熟地。可用至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如認作白虎立死。

(西塘感症○四明心法同。云。大劑八味飲。或參附湯。人參熟地。可用至一二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案此條所說。不是上熱下寒。然亦非真寒假熱。猶是厥陰類證。故拈於茲。又案活人有陰盛格陽條。證治不晰。今不錄出。)

4. 治驗

內子王病傷寒。乃陰隔陽。面赤足冷。而下痢。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不能決。翁以紫雪。匱理中丸進。徐以水漬甘草乾薑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痢足踡。四逆證也。苟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聞者皆歎服。(醫史滄洲翁傳○案此治法。本出醫說。見後卷婦人中。)

或問。陰證傷寒。用附子湯冷服。何也。蓋陰極於下。陽浮在上之治法也。予曾治一人。傷寒十餘日。脈息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赤嘔吐煩渴。藥不能下。惟喜涼水二三口。或西瓜一二塊。食下良久而復吐出。此陰寒於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衝咽嗌。

故為面赤嘔煩也。遂用附子大者一個。以生薑自然汁。和白麵包裹。煨熟去面。取附子。去皮臍。切作八片。又以人參三錢。乾薑炮二錢。水二鍾。煎取一鍾。浸於冷水中。待藥冷與之。即愈。此良法也。按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藥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

熱性則發。由是病氣隨愈。嘔煩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之謂也。(蘊要○案此等證治。與前篇陰似陽相發。當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