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六 (4)
卷六 (4)
1. 熨法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者。蔥熨法。
蔥。以索纏如盞許大。切去根及葉。惟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餤。先以火脅一面令通熱。又勿令灼人。乃以熱處。搭病人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郁入肌肉中。須預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人當漸醒。手足溫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湯輩溫其體。
(館本作內)萬萬無憂。予伯兄忽病傷寒。瞑寂(館本。作冥昧。)不知人。八日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可復入。用此遂瘥。集賢校理胡完夫。用此方拯人之危。不可勝數。(蘇沈),易簡。灸丹田氣海。仍用此法。六書。先用麝香半分。填於臍中。後放蔥餅臍上。以火熨之。
白話文:
治療氣虛陽脫
身體寒冷,脈搏消失,呼吸微弱,昏迷不省人事,以及傷寒陰厥,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
蔥熨法:
- 取新鮮蔥,用繩子綁成圓餅狀,直徑約一盞口大小。
- 切除根部和葉子,只留下白色的蔥白,長度約二寸。
- 用火烤蔥餅的一面,讓它均勻受熱,但不要燙傷。
- 將受熱的一面貼在病人的肚臍和肚臍下方。
- 在蔥餅上放一個裝滿熱炭的熨斗。
- 蔥餅中的熱氣會滲透到病人的肌肉中。
- 事先準備好三四個蔥餅。一個蔥餅受損後,就換另一個。
- 過一會兒,病人會逐漸甦醒,手腳溫暖,並出汗。
- 病人痊癒後,再服「四逆湯」等溫補藥物。
(館本作內)
- 萬無一失。我表哥突然得了傷寒,昏迷不醒,已經八天了,全身冰冷如石頭,藥物無法入口。用這個方法治療後痊癒了。
- 集賢校理胡完夫用這個方法挽救了無數危重病人。
- (蘇沈),簡單有效。灸氣海穴位,再使用這個方法。
- 六書。先用半錢的麝香填入肚臍中,再放置蔥餅,用火熨。
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如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便醒者。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略例云。蔥熨法。莫若用釅醋。拌麩炒熱。
注布袋中蒸熨。比上法尤速。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之證。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或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宜用。
肥蔥(細切銼),麥麩(各三大片),滄鹽(二兩)
白話文:
病人昏迷不醒,先連續吃兩三塊餅,稍稍清醒後,灌入生薑汁,再煎服回陽救急湯。如果仍然不醒,就用艾灸關元穴和氣海穴,灸二三十壯,使熱氣通達內部,逼邪外出,恢復陽氣。如果用這種方法,手腳溫暖,出汗後清醒,表示病人還有生機。如果用這種方法,手腳仍然冰冷,不出汗,意識不清,就必死無疑。此外,還可以用濃醋拌炒麥麩,裝入布袋中蒸熱熨敷,效果比艾灸更快。這種熨敷方法可以治療三陰寒症,包括各種虛冷、厥逆嘔吐、陰盛陽虛等症狀,以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疼痛、咽喉疼痛、嘔吐腹瀉、背部強直自汗、脈象沉細,或嘴唇青黑、各種虛冷證等,都適合用這種方法。具體做法是將肥蔥切碎,麥麩和粗鹽各取三片、二兩混合使用。
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分作二次。於鐺鍋內。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囊裹。熨病人臍周。下連陰部前後。兩股陰間。往來不住熨之。一包將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熱。依前用之。至煤爛不用。取蔥麩。日夜不住相續之。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正守氣。養之和之。(端效)
若臍下冷結。不可便熨。冷氣攻心腹必死。須先用藥溫之。久而可熨。凡臍下冷結成關陰。大小便不通。服藥雖多不見效。以炒鹽熨臍下。須臾即通。然關陰。已服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太多。即暴通利而損人。尤宜詳之也。(總病)
白話文:
將蔥切成三段,放入一大碗水中浸泡,充分拌勻後分成兩份。在鍋裡用大火將蔥炒至極熱,用厚布縫製成兩個布袋,將熱蔥分別裝入兩個布袋中,熨病人肚臍周圍,向下連接陰部前後,以及兩股內側,持續反覆熨燙。當一個布袋冷卻後,立即換另一個布袋繼續熨燙。蔥袋冷卻後,再用鹽水拌濕,炒至焦熱,按照之前的方法繼續使用,直到蔥完全燒成灰燼。取蔥灰,日夜不停地敷在患處,直到身體溫熱,脈搏有力,陽氣恢復,並保持正常呼吸,加以調理。
如果肚臍下有冷結,不可立即熨燙,因為寒氣攻心腹會導致死亡。必須先用藥物溫暖,過一段時間後才能熨燙。如果肚臍下冷結導致陰關閉塞,大小便不通,服用藥物也無效,可以用炒鹽熨燙肚臍下,很快就會通暢。但是,如果陰關閉塞是因為服用巴豆、甘遂、大黃、輕粉等藥物過多造成的,就會導致暴瀉而損害身體,必須謹慎使用。
2. 戰汗證
(當參少陽篇。蓋戰汗諸證。俱為病將解之候。難隸之兼變中。仍排出之。)
余嘗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傷寒。初起即用溫補調理。至十日之外。正氣將復。忽爾作戰。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於余。余用六味回陽飲。入人參一兩。姜附各三錢。使之煎服。下咽少頃。即大汗如浴。時將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脫。鼻息幾無。復以告余。
余令以前藥復煎與之。告者曰。先服此藥。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大汗乎。余笑謂曰。此中有神。非爾所知也。急令再進。遂汗收神復。不旬日而起矣。嗚呼。發汗用此。而收汗復用此。無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與汗之收。皆元氣為之樞機耳。故余紀此。欲人知闔闢之權。
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景岳)
白話文:
當參少陽篇
蓋戰汗諸證的發生,都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在疾病的變化過程中,難以歸類為單純的證型。不過,它們通常會排出汗液。
我曾治療過一位衰老的老人,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了。他突然患上了傷寒。一開始,我就用溫補調理的方法治療他。到了十天後,他的正氣逐漸恢復。然而,他卻突然出了一場大汗,從早上到中午,都一直無法出汗。他感到極度的寒冷和恐懼,於是向我求救。我使用「六味回陽飲」,加入一兩「人參」、三錢「生薑」和「附子」,讓他煎服。藥液下嚥後不久,他就大汗淋漓,就像剛洗過澡一樣。
時間接近正午,他的汗液卻依然不斷流出,身體冷得像脫了一層皮一樣,鼻息也微弱到幾乎沒有。他再次向我求救。
我命令他繼續煎服前面的藥物。報信的人說:「他之前服用這個藥,已經大汗不止了。現在再服,還能出汗嗎?」我笑著對他說:「這裡面有神奇之處,不是你所能理解的。」我立刻讓他服用了第二次藥,隨後他的汗液就止住了,神智也恢復了清醒。不到十天,他就痊癒起身了。
唉,發汗時用這個藥方,止汗時也用這個藥方,難怪別人會產生懷疑。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汗液的排出和收斂,都是元氣在起主導作用。因此,我記錄下這個案例,希望讓大家明白開合之道的奧妙。
3. 證候
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張卿子集註。)
有一種戴陽證。兩顴淺紅。紅必遊移無定。或煩躁發狂。欲坐臥泥水中。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自利。或秘結。小便清白。或淡黃。咽喉或痛或不痛。脈沉遲而微細。肌表雖熱。重按之則不熱。甚者其冷透手。此陰盛格陽也。又有面紅煩躁。遍舌生瘡生刺。舌斂縮如荔枝狀。
或痰涎湧盛喘急。小便頻數。口乾引飲。兩唇焦裂。喉間如煙火上攻。兩足心如烙。脈洪大而數無倫。按之有力。(亦有按之微弱者。)捫其身烙手。此腎虛火不歸經。素問所謂脈從病反者也。俱用大劑八味飲。吞生脈散。人參熟地。可用至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如認作白虎立死。
白話文:
有一種陽維脈證。兩側顴骨出現淡紅色。紅色會遊移不定。有的煩躁發狂。想要坐在或躺在泥水裡。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下去。大便有時自發性洩出,有時便祕。小便清白,或淡黃色。咽喉有時疼痛,有時不疼痛。脈搏沉緩而微細。肌膚表層雖然發熱,但是按壓後就不熱了。嚴重的會感覺寒冷刺骨。這是因為陰盛阻遏陽氣所致。
古代文字
又有面紅煩躁。遍舌生瘡生刺。舌斂縮如荔枝狀。
還有一種證狀是:臉色發紅、煩躁。舌頭上遍佈瘡痕和刺點。舌頭收縮,就像荔枝的外形。
古代文字
或痰涎湧盛喘急。小便頻數。口乾引飲。兩脣焦裂。喉間如煙火上攻。兩足心如烙。脈洪大而數無倫。按之有力。(亦有按之微弱者。)捫其身烙手。此腎虛火不歸經。素問所謂脈從病反者也。
有的痰涎湧盛,喘息急促。小便頻繁。口乾想喝水。嘴脣乾裂。喉嚨好像被火氣灼燒。雙腳心感到炙熱,就像被烙鐵燙過。脈搏洪大而頻率不規則。按壓脈搏時感覺有力。(但也有一些脈象微弱者。)觸摸病人的身體會感到灼熱。這是因為腎虛導致腎火不歸本經所致。正如《素問》中所說的「脈從病反」一樣。
古代文字
俱用大劑八味飲。吞生脈散。人參熟地。可用至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如認作白虎立死。
都採用大劑量的「八味飲」。服用「生脈散」。「人參」和「熟地」的用量可以達到二到三錢。「附子」的用量可以達到三到五錢。如果誤認為是厥陰證,服用「白虎湯」的話,患者會立即死亡。
(西塘感症○四明心法同。云。大劑八味飲。或參附湯。人參熟地。可用至一二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案此條所說。不是上熱下寒。然亦非真寒假熱。猶是厥陰類證。故拈於茲。又案活人有陰盛格陽條。證治不晰。今不錄出。)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學文獻中,提到使用大劑量的八味藥物飲品,或者參附湯。其中,人參和熟地可以使用到一到二兩的份量,附子則可以使用到三到五錢。這條理論並非適用於上部有熱症狀且下部有寒冷症狀的情況,但也不完全是真寒假熱的症狀。它們屬於厥陰類型的症狀,因此被提及。另外,有一條關於活人生理特性的文獻指出陰盛格陽的情況,其診斷和治療方式不明確,所以這裡不予錄入。
4. 治驗
內子王病傷寒。乃陰隔陽。面赤足冷。而下痢。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不能決。翁以紫雪。匱理中丸進。徐以水漬甘草乾薑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痢足踡。四逆證也。苟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聞者皆歎服。(醫史滄洲翁傳○案此治法。本出醫說。見後卷婦人中。)
或問。陰證傷寒。用附子湯冷服。何也。蓋陰極於下。陽浮在上之治法也。予曾治一人。傷寒十餘日。脈息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赤嘔吐煩渴。藥不能下。惟喜涼水二三口。或西瓜一二塊。食下良久而復吐出。此陰寒於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衝咽嗌。
白話文:
我妻子王氏患了傷寒,症狀是內寒外熱,面紅腳冷,腹瀉,躁動不安,夜不能寐。眾人意見不一,有的主張用寒藥,有的主張用溫藥,無法決斷。我給她服用紫雪散和理中丸,慢慢地用甘草乾薑湯溫服,病症逐漸痊癒。我告訴她,腹瀉腳冷,是四逆證,如果按照常規治療,上焦的熱氣會更盛。現在用紫雪散抑制上焦的熱氣,再慢慢用辛甘之物溫暖內部,這是寒症用熱藥的治療方法。聽的人都嘆服。
有人問,陰證傷寒,為何要用附子湯冷服?這是因為陰寒沉於下,陽氣浮於上,用附子湯冷服,可以引陽氣下沉,驅散陰寒的治療方法。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患傷寒十餘日,脈搏細弱,手溫腳冷,便秘,面紅嘔吐,口渴,藥物不能下行,只喜歡喝兩三口涼水,或吃一兩塊西瓜,但食物下去很久又吐出來。這是因為內部的陰寒之氣逼迫浮陽之火,無法守住,聚集在胸中,向上衝擊咽喉。
故為面赤嘔煩也。遂用附子大者一個。以生薑自然汁。和白麵包裹。煨熟去面。取附子。去皮臍。切作八片。又以人參三錢。乾薑炮二錢。水二鍾。煎取一鍾。浸於冷水中。待藥冷與之。即愈。此良法也。按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藥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
熱性則發。由是病氣隨愈。嘔煩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之謂也。(蘊要○案此等證治。與前篇陰似陽相發。當參看。)
白話文:
因此患者面紅發熱,噁心煩躁。於是就用大個的附子一個,用生薑汁和白麵包裹,煨熟後去掉麵,取附子去皮臍,切成八片。再用人參三錢、乾薑炮製二錢,加水二鍾,煎煮取一鍾,浸泡於冷水中,待藥冷卻後給患者服用,即可痊癒。這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根據《內經》記載,如果要調節寒熱逆亂,冷熱必須相互作用,那麼熱性藥物就要冷服,藥物下咽之後,冷性就消散,熱性就會發散,由此病氣就會隨之消除,噁心煩躁也會全部去除,患者也不會感到不適,反而會獲得很大的益處。這就是所謂的「調和寒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