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六 (3)
卷六 (3)
1. 麻黃附子甘草湯變及溫汗諸方
治傷寒一日。太陽受病。頭痛項強。壯熱惡寒。宜服桂枝湯方。
桂枝(半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半兩),麻黃(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以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如人行五里。以稀蔥粥投之。衣蓋取汗。如未汗。一依前法再服。(聖惠○案治證當不拘。要是少陰溫汗方。蓋聖惠以寒字實講。故有此錯。),又治傷寒病極。脈沉厥逆。通脈散。
於本方。去乾薑。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聖濟。治中風傷寒。頭目四肢疼痛。惡寒乾嘔。桂附湯。於本方。去乾薑。加芍藥。入生薑一棗大。棗二枚煎。
治傷寒二日。陽明受病。宜服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一兩),附子(一兩),甘草(半兩),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汗出即愈。(聖惠○此即桂枝加附子湯。今移治表寒。治證當與上方同看。)
若初得病。便見少陰證。其人發熱惡寒。身疼頭不痛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或五積散。加熟附半錢。(要訣)
石頑治玉峰陸去非繼室。嘉平患惡寒。周身骨節皆疼。飲食不入者。已三日。而惡寒未止。全不發熱。診其六脈。悉緊而細。詢之平日起居。飲食絕少。雖暑月不離復衣。知其素稟虛寒。而不能發熱。洵為太陽寒傷營證無疑。但從來極虛感寒。無正發汗之理。乃以黃耆建中。
制生附汁於耆內。以助衛氣。一服肢體即溫。但背猶畏寒不止。更與補中益氣。十全大補。並加熟附而安。(緒論○此亦少陰直中。非太陽證。故揭於此。其不列之治驗者。以不便參對也。)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變及溫汗諸方]
治療感冒一天,太陽經絡受病,症狀為頭痛、脖子僵硬、高燒怕冷,應該服用桂枝湯。
所需藥材包括:桂枝、附子、乾薑、甘草各半兩,麻黃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中碗的水,加入兩根蔥白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熱服,服用後像走五里的路一樣,喝點稀薄的蔥粥,然後蓋被子取汗。如果還不出汗,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服用一次。
另外,對於病情極度嚴重,脈搏沈澀,手腳冰冷的人,可以使用通脈散。
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乾薑,加入生薑半分,三顆棗子一起煎煮。對於中風和感冒,頭痛、眼睛痛、四肢疼痛,怕冷、乾嘔的人,可以使用桂附湯。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乾薑,加入芍藥,再加入棗子大小的生薑,以及兩顆棗子一起煎煮。
治療感冒第二天,陽明經絡受病,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
所需藥材包括:桂枝、附子各一兩,甘草、赤芍藥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半分的生薑,三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熱服,出汗就痊癒了。
如果一開始生病就出現少陰的症狀,例如發燒怕冷,身體疼痛但頭不痛,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出汗,或者使用五積散,再加入熟附半錢。
有一個案例是石頑治療玉峯陸去非的繼室,在嘉平時節感到非常寒冷,全身骨節都疼,三天來無法進食。她一直持續怕冷,完全沒有發燒,診斷她的六脈,全部緊繃且細弱。她平時起居飲食極少,即使在夏天也會穿著多層衣服。由此可見,她本來就是虛寒體質,因此無法發燒。這確實是太陽經絡受到寒氣傷害的營血癥狀。但是,從來沒有極度虛弱的人因感受寒氣而正當發汗的道理。於是,他使用黃耆建中湯,並且在黃耆內加入生附的汁液,以增強衛氣。服用一次之後,肢體馬上溫暖起來。但是背部仍然持續怕冷,於是再給予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並加入熟附使其安穩。這個案例也是少陰經絡直接受到寒氣影響,而非太陽經絡的症狀,所以在此提及。之所以沒有將其列在治療經驗中,是因為不方便進行比對。
2. 溫補兼清方
下利發熱者。於竹葉湯中。去石膏。加熟附。名既濟湯。(易簡○案竹葉湯。即竹葉石膏湯。)如參附湯證。(○見下)渴。宜既濟湯。(如宜),如初愈。燥渴不驚。(○疑不解)宜竹葉石膏湯。如體虛者。既濟湯。(同上),治虛煩上盛下虛。煩躁自利。手足冷。(入門○案是方此間入少有用者。
先君子施之陽變陰。猶剩浮熱者。及少陰病。未至大脫。而虛熱燥渴者。其應如神。誠為善於變通。而補古方所不足者。故特筆出之。)
白話文:
[溫補兼清方]
對於有腹瀉且伴隨發燒的情況,在竹葉湯的基礎上,去除石膏,加入熟附子,這種藥方被稱為既濟湯。需要注意的是,竹葉湯實際上就是竹葉石膏湯。
如果符合參附湯的使用條件,而且口渴,那麼既濟湯是合適的選擇。如果是在康復初期,口乾舌燥但沒有驚悸的症狀,則應該選擇竹葉石膏湯。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既濟湯同樣適用。
此藥方主要治療上盛下虛、虛煩,以及手腳冰涼等症狀,如焦慮不安和自發性腹瀉。在這裡,這種藥方並不常被使用。
然而,先父曾用這種藥方治療從陽轉陰後仍殘留浮熱的情況,以及少陰病尚未達到嚴重脫水,但出現虛熱和口乾舌燥的情況,效果極佳,堪稱神奇。這確實是一種巧妙的變通,彌補了古方的不足。因此,我特別在此記錄下來。
3. 附子湯真武湯變方
(此二方。自有表裡之分。以其藥料稍同。姑並出之。)
治傷寒一日。壯熱頭痛。其背惡寒者。宜服附子湯方。
附子(一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病三日。腹痛。小便不利而嘔者。屬少陽病證。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一兩),白朮(一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此云少陽。亦當活看。)
白話文:
這兩帖藥方,各自有內外症狀的區別,但因為藥材有相似之處,所以這裡一併介紹。
治療感冒第一天,出現高燒、頭痛,且背部怕冷的情況,建議服用附子湯。
所需藥材:附子(1兩)、紅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桂心(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的水,加入生薑一小塊,大棗三顆,煎煮至剩一半水量,去掉渣滓,不論何時,趁熱溫服。
感冒第三天,腹部疼痛,小便不通暢且伴有嘔吐,這屬於少陽經的病症,建議服用紅茯苓散。
所需藥材:紅茯苓(1兩)、赤芍藥(1兩)、白朮(1兩)、附子(半兩)、乾薑(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中等容量的水,加入生薑一小塊,煎煮至剩一半水量,去掉渣滓,不論何時,趁熱溫服。(雖然這裡提到的是少陽經,但診斷時仍需靈活判斷。)
4. 四逆湯變諸方
治陰毒傷寒。脈候沉細。四肢逆冷。煩躁頭痛。四逆湯方。
乾薑(半兩),附子(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頻服。(聖惠),又治傷寒四逆。及內有久寒方。於本方。去當歸。加人參。
治傷寒大汗出。熱不去。腹內拘急。四肢厥冷。並下利方。
甘草(一兩),附子(半兩),乾薑(一兩),赤芍藥(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聖惠)
治兩感傷寒。陰陽二毒交併。身體手足厥逆。心中熱悶強語。三部脈微細。宜急救之。四逆湯方。
乾薑(三分),附子(一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良久吃熱粥。以助藥力。汗出為度。(聖惠)
崔氏。凡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火。有時腹自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經日不差。舊用四順湯。余怪其熱。不甚用也。若少陰病下利。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若已十餘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徹冷。及無熱候者。可服增損四順湯。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乾薑(各二兩),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差復作。甚良。若下而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外臺○案此方。今移為病機漸向厥陰者之主劑。見驗。)
參附湯。如自利上炎煩躁。坐臥不安。脈遲。宜。
人參(五錢),附子(一兩)
姜十片煎。(如宜方○案此方。本出濟生續方。),參附湯。治陽脫。四肢厥逆危證。人參(一兩),附子(六枚),水二鍾。煎一鍾。灌下。渣連服。此劑追回元氣。生脈。直服至有脈。四肢溫暖方止。(醫約),傷寒四五日後。手足逆冷。惡寒身踡。脈又不至。復加躁擾不寧。
人以為少陰陽絕之證也。而不知不止陽絕也。陰亦將絕矣。方用參附湯救之。用人參二兩。附子二錢。水煎服。往往有得生者。(辨證錄)
四明心法。亦不用姜。云。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案耆附湯。亦出濟生續方。)
脈沉自利。四逆畏寒。而小便難者。為津液竭。而氣化不行也。雖難必無黃亦澀。四逆湯。合生脈散。(緒論),治夾陰傷寒。陰極發躁面青。小腹絞痛。用乾薑。附子。甘草。合生脈散。入白蜜冷服。(士林餘業○赤水同。案回陽反本湯。此類方也。)
回陽救急湯。治直中真寒證。初起無頭痛。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或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釐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六書○案麝香。不可用。),撮要。去茯苓。半夏。
回陽反本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宜用。
熟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六書),撮要。去臘茶。陳皮。加肉桂。茯苓。童便。(六書○案如此二方。殆喻氏所謂。加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入之勢者也。錄以備緩證云。)
昔海昌劉默齋。醫張學師。三陰中寒。厥冷自汗。煩躁脈微。而用附子理中。倍加人參。臨服和童便一鍾與服。即得安睡。諸證霍然。思此則龍潭方公所謂。童便能使陰與陽合。血氣和平。可味。(本草匯言)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景岳)參附養營湯(○原治因下痞滿。其說稍屬曖昧。今不敢錄。)
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生地(三錢),人參(一錢),附子(炮一錢),乾薑(炒一錢)
照常煎服。(溫疫論○舒氏曰。大下之後。而證見目瞑倦臥。少氣懶言者。真陽暴虛。元氣虧損也。法主熟附人參。以回其陽。而補其氣。必不可兼養其營。蓋陽不能從陰。陰愈長而陽愈消也。此法殊覺不合。案此說似有理。然少陰證。其人血液素虧者。或不得不從兼養。蓋此方與上方。要是一類者爾。)
治傷寒陰證脫陽。或因大吐大瀉之後。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不醒人事。或傷寒新瘥。誤與婦人交。其證小腹緊痛。外腎搐縮。面黑氣喘。冷汗自出。亦是脫陽證。須臾不治。即不救。
蔥白(炒令熱熨臍下次用),附子(一個重七錢者銼作八片),白朮(兩半),乾薑(半兩),木香(一錢)
上各銼碎。用水兩碗。煎至八分。去滓。放冷灌與服。須臾又進一服。兩服滓。再作一服。(家寶),得效。名大固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