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傷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者,是也。傷寒振者,皆責其虛寒也。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也,而輕者為戰矣。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止聳動而振也。下後復發汗振寒者,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謂其血氣俱虛也。諸如此者,止於振聳爾。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為振振搖者,二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又非若振慄之比。(明理)

白話文:

【振】

談到傷寒時身體產生的震顫,我們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當身體因寒氣侵襲而產生的震顫,會讓人感覺到一種深深的寒意,伴隨著全身不由自主的顫抖,這就是傷寒引起的震顫。這種震顫通常表明身體處在虛弱且寒冷的狀態。當人體準備出汗時,往往顯示身體已處於虛弱狀態,此時會出現一種蒸騰般的震顫,這是身體正在努力調節溫度,以期透過出汗來恢復正常。這種震顫接近於戰慄,但程度較輕,可稱為戰慄。戰慄通常是身體的正氣與外來病邪進行鬥爭的表現,這種鬥爭會引發劇烈的寒戰。然而,震顫只是因為身體虛弱,並未達到與病邪激烈鬥爭的程度,因此只表現為身體的顫抖。

當患者經過治療後再次發汗,同時伴有寒顫,這表明患者體內的表裡均處於虛弱狀態。

失血過多的人如果再發汗,會感到寒顫且震顫,這表示他們的血液和氣力都處於虛弱狀態。

所有這些情況,通常只會出現震顫和身體顫抖的症狀。如果震顫到近乎倒地,或身體不停搖晃,這兩種情況通常是由於發汗過多,導致陽氣損失,經絡虛弱,無法自我控制,所以身體才會不停搖晃。這與一般的寒顫不同。

以上是對此現象的理解和解釋。

2. 厥(熱厥。互見陽明病。)

五六日間,手足逆冷者,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接,手足逆冷也。陽氣衰而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然有冷熱二證,當子細辨認之。熱厥,白虎承氣;冷厥,四逆理中、通脈四逆。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湯,可選用之。冷厥者,初得病者,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痢清穀,或清便自調。(《活人書》云: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弱,知冷厥也。其熱厥者,初中病,

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活人書》云: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厥至半日卻身熱。(《活人書》云:蓋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脈雖沉伏,按之滑。(《元戎》引張翼云:其伏熱在內而厥者,脈雖沉伏,按之至骨,

宜來數也。)此為里有熱。(《活人書》云:其人或畏寒。)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通真子括要·治例》引高保衡。)

孫兆云:「陽病極熱而厥,畢竟脈緊,外證須狂語揚衣被也。」陰厥,按之脈沉遲,而形靜也。高保義云:「寒厥,則證多,靜而了了;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也。」熱厥,外證多昏塞;脈雖伏若實,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元戎》)

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須下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總病》)

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之論,何耶?」曰:「冒寒則手足寒,冒熱則手足熱,此病之常也。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覆,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厥寒、手足寒冷等語,皆變文耳,不可以論輕重。若言四肢則有異,亦未可純為寒證。(此二句不妥。)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則為真寒無疑矣,急用姜附等藥溫之,少緩則難療矣。謂其寒上過乎肘,下過乎膝,

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脈兼證參之,方知端的。如手足厥逆,兼之以腹痛腹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痛後重、泄利稠黏、小便赤澀,

渴而好飲,皆熱證也。宜詳審之。(《六書》)

凡厥逆可下者,內有燥屎也。必以手按病人臍腹,或硬或滿,或痛者,是也。甚者,手不可近,或按則叫痛者,有燥屎也。若腹中轉氣下失,屁出極臭者,有燥屎也;或繞臍刺痛者,有燥屎也。(《蘊要》)

白話文:

【熱厥與冷厥】

疾病到五、六天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這就被稱為厥症。厥的意思就是逆反,指的是陰陽失去協調,導致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衰弱,陰氣過盛,陰氣壓過陽氣,造成陽脈運行受阻,手腳因此冰冷。感冒時,如果熱象多於厥象,病情有望恢復;反之,厥象多於熱象,表示病情正在惡化。對於冷熱兩種厥象,需細心辨識。

治療熱厥可採用白虎承氣湯或四逆理中湯,冷厥則適用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湯等,這些治療方案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冷厥患者,剛開始患病時,四肢就會冰冷,脈搏沉微且不快速。患者腳部多蜷縮著睡覺,感到寒冷,可能拉緊衣服保暖,不喝水,或者有清稀的腹瀉,或是大便正常。外部症狀多清醒而平靜,脈搏雖然沉實,但輕按會發現遲弱,由此可判斷為冷厥。

熱厥患者,在初次發病時,一定有身體發熱和頭痛等陽性症狀,通常到二、三天後纔出現厥象。厥象持續半天後,身體會再次發熱。脈搏雖沉伏,但輕按會發現滑順,這表明體內有熱象。患者可能會怕冷,喝水,手腳不安,煩躁無法入眠,大便乾結,小便色紅,外部症狀多呈現混亂狀態,由此可判定為熱厥。

手腳冰冷都屬於厥陰類病症,不宜使用下法或發汗法。然而,如果手腳雖然冰冷,但偶爾會回暖,或者手腳冰冷,但手掌心保持溫暖,這就不完全屬於厥陰病症,可以考慮適當的發汗或下法。

手腳冰冷反映脾胃的健康狀況:脾胃熱則手腳熱,脾胃寒則手腳冷。然而,傷寒病中存在“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的現象,這是因為極端情況下,事物會發生轉變,不能僅以常理推斷。當火氣過度旺盛,反而會帶有水化的特性,從而產生這種現象。

陰陽的相互轉換,使得疾病的發展難以用常規理論來解釋。經典中提到的“厥逆”、“厥冷”、“厥寒”、“手腳冰冷”等詞彙,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不能單純用來判斷病情的輕重。若提到“四肢”,則有所區別,但也不能完全定義為寒證。如果冰冷延伸到手臂和小腿以上,則極有可能是真寒,應立即使用薑附等藥物溫暖,否則治療會變得困難。因為寒氣如果超過肘部,低於膝蓋,表明體內真寒已達四肢。

治療時,不能僅憑手腳冰冷就判定為寒證,必須結合脈象和其他症狀來判斷。例如,手腳冰冷伴隨腹痛、腹脹、清稀的腹瀉、清澈的小便、口不渴、惡寒戰慄、面部蒼白等,都是寒證的表現;相反,如果伴有腹痛加重、稠厚的腹瀉、小便色紅、口渴想喝水,則是熱證的徵兆。

對於可通過下法治療的手腳冰冷,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燥屎。醫生需檢查患者的腹部,如果發現硬塊、飽滿或疼痛,則可能是燥屎所致。嚴重時,腹部觸碰會非常敏感,甚至疼痛難忍,放屁異常臭,這也是燥屎的徵兆。

傷寒引起的出血症狀也可能導致四肢冰冷,甚至昏迷,這一點也需要認識到。

如果腳冷而手不冷,可能表示下焦的衛氣不夠溫暖。對於某些下焦元素虛弱的人,受到傷寒或風邪侵襲,出現惡寒發熱和腳冷,應按照夾陰的原則來治療。另一種情況是雙手冰冷,雙腳卻熱得像火燒,這可能是陰氣在下部衰弱,腸氣在上部衰竭,顯示陰陽隔絕的跡象。

以上內容概述了熱厥和冷厥的特徵及治療方法,強調了辨識和治療時需綜合考量各種症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