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1. 卷六
2. 太陰病
3. 證候
問。胸膈不快。䐜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受之也。主胸膈䐜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傷冷物。
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之經也。(活人○案此說不純。且太陰本無胸滿。熱論云。四日太陰。華佗云。四日在胸。此似錯綜之者。姑存之。)
凡看傷寒。有口汗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切忌涼藥。(六書)
桂枝加大黃湯變方(本方。竊以為溫利之劑。仍以溫脾諸湯隸之。)
溫脾湯。治脾胃冷實不消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千金)
溫脾湯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外臺。深師溫脾湯。於本方。去桂心。(人參一兩半。余同。),本事。溫脾湯。於本方。去人參。加厚朴。甘草。(大黃四錢。余各半兩。○案法律。半兩作二兩為說。云。叔微所論。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
其大黃止用四錢。更為有見。夫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深師大溫脾湯。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向向脹滿。時苦下痢。方。
黃芩,人參,芍藥,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乾薑,大黃,厚朴(炙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三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臾復服。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外臺○案溫脾湯諸方。本為雜病痼冷設。實出於大黃附子湯。今錄之太陰中。以為桂枝加大黃湯變。溫利之劑。又案大溫脾湯中黃芩。似可去。千金。更有用芒消方。非寒實所宜。仍不錄。)
乾薑丸
乾薑(炮),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濕紙裹甑上蒸),人參(各一錢去蘆)
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丸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吞下一丸。米飲亦得。(本事○此方。原出溫脾湯後。故今亦附錄於此云。)
理中湯諸方
傷在太陰。脾之經也。理中丸主之。丸不及湯。大便結者宜丸。大便軟者宜湯。如寒證不能食者。理中建中各半湯。為二中湯。以治之。(陰證略例)
治中湯。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其脈尺寸俱沉細。(三因○案此方系理中湯。加青皮。陳皮。本出活人。然不如用本方者。故不錄。)
附子理中湯。治塞邪中於太陰。嘔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利清穀。吐蛔蟲。脈來沉細。急宜溫之。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水煎服。(心悟○案此本於玉案。又此方。創見巢源痢病中。)
加味理中飲。治太陰證。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嘔吐者。入半夏薑汁。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六書○節錄。)
白話文:
[症狀] 問到病人感到胸口到膈肌間不舒服,有脹滿閉塞的感覺,嘴脣發青,手腳冰冷,脈搏沉而細,情緒低落,或者腹部疼痛,這被稱為太陰病症。現在的人常無法辨認這種陰性症狀,一看到胸口到膈肌間不適,就投以消化藥物,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大抵來說,這種陰性症狀通常是由於吃了過冷的食物傷害了脾胃,導致陰經受到影響。主要症狀是胸口到膈肌間脹滿,臉色和嘴脣都無光澤,手腳冰冷,脈搏沉而細,情緒低落,並非因為慾望,而是內部受到了冷食物的傷害。
或者胃氣受損,形成陰性症狀,再使用像巴豆這樣的藥物,胸口到膈肌間的不適會更加嚴重,可能會嘔吐和腹瀉,經過一兩天,可能就會導致無法救治的情況。這就是因為不知道這是寒性在太陰經絡中的表現。太陰,指的是脾臟的經絡。
在診斷風寒時,如果嘴巴有白沫,或是口水很多,流冷涎,都是有寒性的表現,可以使用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等藥物,根據病情輕重使用,切忌使用涼性藥物。
桂枝加大黃湯的變種配方,我認為這是溫暖和利尿的藥劑,仍然將溫脾湯列為其中的一種。
溫脾湯,用於治療脾胃冷實不消的處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個大的)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在藥快要煮好時加入大黃。與後面的溫脾湯有些不同,如果需要強烈的排泄效果,應該使用這個處方,非常有效。
溫脾湯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
大溫脾湯,用於治療脾胃中冷,無法進食,穀物消化不良,經常感到脹滿,偶爾會下痢的處方。
黃芩、人參、芍藥、附子(炮製各一兩)、甘草(炙)、乾薑、大黃、厚朴(炙各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成三到四次服用,如果能順利排泄最好,如果沒有排泄,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再次服用,效果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食用豬肉、海藻、菘菜。
乾薑丸
乾薑(炮製)、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濕紙包裹蒸煮)、人參(各一錢去蘆)
除了巴豆之外,其他藥材磨成粉末,再一起研磨,加入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服用前面提到的湯藥時,可以用湯藥吞下一顆藥丸,也可以用米湯服用。
理中湯的各種配方
在太陰經絡受到傷害的情況下,理中丸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丸劑的效果不如湯劑,如果大便結實,適合使用丸劑,如果大便軟,適合使用湯劑。如果寒性症狀無法進食,可以使用理中建中各半湯,作為二中湯來治療。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寒邪進入太陰經絡,嘔吐清涎沫,腹部冷痛,或者下痢清穀,吐出蛔蟲,脈搏沉細,需要立即溫暖。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
加味理中飲,用於治療太陰證狀,自利不渴,手腳溫暖,身體無熱,脈搏沉而無力,這屬於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半夏薑汁。如果蜷縮躺臥,感到沉重,利不止,可以少量加入附子。如果利後身體疼痛,需要立即溫暖,可以加入附子。如果自利腹痛,可以加入木香磨薑汁調服,以和緩病情。用水二鍾,加入一片薑和兩枚棗煎煮。在服用前,可以加入一匙炒陳壁土調服,以吸取土氣來幫助胃氣。
4. 少陰病
5. 證候(陰證似陽)
脈沉而緩。或微細如絲。按之無神。沉而欲脫。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飲喜極熱之湯。(○渴。是少陰本證。)舌帶糙米色。或如豬腰色。或如淡墨色。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短縮不能伸。胸滿而嘔。或吐不止。或下利。或不大便。心下悸。耳鳴。睡中恍惚。如在空中。
自語問亦不知。或竟不睡。心煩喜躁。不思食。食即嘔。手足厥冷。面青黑。此裡氣大虛寒也。(直解)
於六經中。但少陰證難辨。本經但云。脈沉細欲寐。小便數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可不審而知。或雖有惡寒。甚者不覺寒。或但喜厚衣近火。喜瞌睡。問之則不言怕寒。殊不知厚衣。即怕寒也。善瞌睡。但欲寐也。(類證)
凡傷寒陰證難看。凡看傷寒。惟陰證最難識。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矣。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為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
至為切當。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六書)
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腸上膈躁。
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活人○案外臺。今無所考。蓋錯引也。)
病人頭面青黑。手足厥逆。不燥渴。六脈沉細。陰證瞭然。卻有身熱而渴。譫言鼻衄。發黃發斑。大小便不利。六脈浮大。若陽證俱備。而不然者。身雖煩熱。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諸陽會於四末。此辨陽氣有無之要法。雖有煩渴引飲。亦自喜熱而惡冷。口雖譫言。而鄭重之聲。
散而不知高下。或臥而譫言。醒而又定。若誤發其汗。下厥上竭。皆能鼻衄。縱有發黃發斑。大小便不利。陽證俱備。略不燥渴。脈雖浮大。或散而數。按之全無。此陰盛隔陽。裡寒外熱。陰證如陽。諦矣。經云。脈從而病反。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此陽中伏陰之脈。
正合此也。(永類)
蓋陽症。面紅光彩。唇紅口乾舌燥。能飲涼湯冷水也。其人則身輕易如轉動。常欲開目見人。喜語言。其聲響亮。口鼻之氣。來往自熱。小便或赤或黃。大便或秘或硬。手足自溫暖。爪甲俱紅活。此皆陽症之大略。大抵陰症。則面青黑。或有虛陽泛上。雖面赤色。而不紅活光彩也。
其人身重。難以轉側。或喜向壁臥。或踡臥欲寐。或閉目不欲見人。懶言語。或氣少難以布息。或口鼻之氣。往來自冷。其聲音不響亮。或前輕而後重。或時躁熱。煩渴不能飲水。唇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胎鋪滿而滑。不見紅色。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自不紅活。
小便清白。或有淡黃。大便不實。且熱在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無大熱。陰甚者。則冷透手也。自是發熱。與陽症有別。不可以面赤煩渴為論。要在仔細審詳而辨之。可也。(蘊要)
夫陰症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氣虛寒。遂變陰證。冷甚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於外。其人面赤煩躁。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後不能飲。大便陰結不通。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喉痛。所以狀似陽症。或者不識。
見面赤煩渴。大便秘結。認作陽症。妄投寒涼之藥。下咽遂斃。可不謹哉。切其脈。沉細遲微者。急以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案此當云通脈四逆湯加人參。)以接其真陽之氣。為之緊要之治也。設或差遲。遂至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之。此與陰盛格陽例同。王太僕所謂。
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名陰盛格陽。非熱也。(○至真要大論下云。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次注云。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東垣又云。謂之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六七至。按之則散者。
此無根之脈。用姜附湯加人參。治之而愈。此陰陽幽顯之奧。水火徵兆之微。學者當求內經之旨。則造化理可得而明矣。(同上○辨注云。陰證似陽。乃直中三陰者居多。上論但云。傷寒傳變。或攻熱太速所致。其言猶未盡然。)
傷寒外編云。若發於陰者。始病不發熱。無頭痛。便自利厥逆。腹痛口不渴。身體沉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惡寒踡臥。戰慄吐沫。手足指冷。厥逆。爪甲青黑。面如刀刮。顏色黯慘而不光。舌上雖黑而無胎。脈來沉遲細小。皆三陰自中之寒證。其或面赤戴陽。身有微熱。
咽乾煩躁。脈來數疾無倫。乃水極似火。因虛冷內盛。逼其浮陽發外也。又如始本陽證。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腎氣本虛。胃氣素弱。遂變陰寒。雖發熱面赤。欲引衣自覆。而手足必寒。或躁渴欲飲水。而不能咽。或嘔噦而咳逆。或咽痛而鄭聲。時躁悶亂。如坐臥泥水中。
稍袒露即畏寒莫禁。腹痛可按可揉。而不硬滿。下利清穀。白沫及淡黃水。小便清白。厥逆過肘膝。而不復熱。舌上略有黑胎。與灰色胎。胎雖老。必極薄無津。而不燥裂。無芒刺。脈多沉細。或浮大數疾。按之必虛軟無力。不鼓擊於指下者。此為陰極似陽。不可誤認熱證而下之。
此證急溫。尚且十難救一。百不一生矣。(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