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證候

問。胸膈不快。䐜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受之也。主胸膈䐜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傷冷物。

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之經也。(活人○案此說不純。且太陰本無胸滿。熱論云。四日太陰。華佗云。四日在胸。此似錯綜之者。姑存之。)

凡看傷寒。有口汗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切忌涼藥。(六書)

白話文:

患者胸膈不適,感到飽脹、閉塞,嘴唇發青,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精神不濟,甚至腹痛,這叫做太陰證。現代人大多不認識陰證,一看到胸膈不適就用溫補藥物,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陰證通常是由於吃冰冷的食物傷了脾胃,導致陰經受損所致。主要表現為胸膈飽脹、面色和嘴唇蒼白無光澤、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精神不振,與飲食慾望無關,而是因內傷寒涼之物所致。

有些人誤以為是胃氣受損,就用巴豆等刺激性藥物治療,結果胸膈更不舒服,甚至嘔吐腹瀉。一二天後病情加重,無法救治。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寒邪傷及太陰的道理。太陰是脾經,脾經受寒則出現這些症狀。

在治療傷寒時,如果患者出現口吐白沫或唾液過多流出冷涎,都是寒邪入侵的表現。應該根據病情輕重,使用吳茱萸湯、理中湯、真武湯等溫熱藥物,切忌使用寒涼藥物。

桂枝加大黃湯變方(本方。竊以為溫利之劑。仍以溫脾諸湯隸之。)

溫脾湯。治脾胃冷實不消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千金)

溫脾湯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的變方,以溫利性質,歸類於溫脾湯。溫脾湯用於治療脾胃寒凝不消的方劑,由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大者組成,將藥材研磨後,用八升水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煮熟前加入大黃。此方與溫脾湯略有不同,適合需要強烈瀉下通便的人使用,效果顯著。

溫脾湯由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組成。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外臺。深師溫脾湯。於本方。去桂心。(人參一兩半。余同。),本事。溫脾湯。於本方。去人參。加厚朴。甘草。(大黃四錢。余各半兩。○案法律。半兩作二兩為說。云。叔微所論。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

其大黃止用四錢。更為有見。夫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深師大溫脾湯。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向向脹滿。時苦下痢。方。

黃芩,人參,芍藥,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乾薑,大黃,厚朴(炙各二兩)

白話文:

上五味,嚼碎。加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千金翼方、外臺祕要)

深師溫脾湯: 在上述方劑中,去掉桂心。(人參一兩半,其他藥材同)。(本事方)

溫脾湯: 在上述方劑中,去掉人參,加上厚朴、甘草。(大黃四錢,其他藥材均為半兩。*註:根據法律規定,半兩應為二兩。叔微的論述與仲景溫藥攻下的療法非常吻合。)

其大黃只用四錢,更為高明。久留體內的邪氣,不攻下就無法去除。用量太多,溫藥恐難以控制。而瀉下的力量,反而可能增加。如此裁減用量,必定是良方。

深師大溫脾湯:

治療脾胃虛寒不能進食,又不能消化食物,經常脹滿,時常瀉肚。方劑如下:

黃芩、人參、芍藥、炮附子(各一兩),炙甘草、乾薑、大黃、炙厚朴(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三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臾復服。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外臺○案溫脾湯諸方。本為雜病痼冷設。實出於大黃附子湯。今錄之太陰中。以為桂枝加大黃湯變。溫利之劑。又案大溫脾湯中黃芩。似可去。千金。更有用芒消方。非寒實所宜。仍不錄。)

乾薑丸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八升水煮,煮到剩下二升八合,分三次或四次服用。效果好就停藥,若沒有效果,馬上再服用一次,效果更好。忌食豬肉、海藻、菘菜。

乾薑(炮),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濕紙裹甑上蒸),人參(各一錢去蘆)

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丸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吞下一丸。米飲亦得。(本事○此方。原出溫脾湯後。故今亦附錄於此云。)

理中湯諸方

傷在太陰。脾之經也。理中丸主之。丸不及湯。大便結者宜丸。大便軟者宜湯。如寒證不能食者。理中建中各半湯。為二中湯。以治之。(陰證略例)

治中湯。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其脈尺寸俱沉細。(三因○案此方系理中湯。加青皮。陳皮。本出活人。然不如用本方者。故不錄。)

白話文:

用乾薑(炮製)、巴豆(去心炒黃研磨)、大黃(用濕紙包好,放在蒸籠裡蒸)、人參(各取一錢,去蘆頭),除了巴豆之外,將其餘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時,用溫湯吞下一粒,米湯也可以。

理中湯適合治療太陰經受傷,也就是脾經受損的病症。理中丸是藥丸形式,理中湯是湯劑形式,大便乾燥者適合服用藥丸,大便稀軟者適合服用湯劑。如果寒症導致無法進食,可以將理中湯和建中湯各一半混合成二中湯服用。

治中湯用於治療太陰傷寒,症狀包括手腳溫熱、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腹部脹滿且疼痛,脈象沉細。這其實就是理中湯加入青皮和陳皮的方子,但效果不如理中湯,所以不列入藥方。

附子理中湯。治塞邪中於太陰。嘔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利清穀。吐蛔蟲。脈來沉細。急宜溫之。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水煎服。(心悟○案此本於玉案。又此方。創見巢源痢病中。)

加味理中飲。治太陰證。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嘔吐者。入半夏薑汁。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六書○節錄。)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

治療因風邪入侵太陰經,導致嘔吐清澈口水,腹中寒冷疼痛,或腹瀉清稀糞便,嘔吐蛔蟲。脈象沉細無力,宜溫熱治療。

組成: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術(二錢)

用法:

水煎服。

心悟按語:

此方源自《玉案》。另外,此方為巢源所創,用於治療痢疾。

加味理中飲:

治療太陰證,自發性腹瀉,不口渴,手足溫熱,身體無發熱,脈象沉細無力。此屬臟腑寒冷。

組成: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用法:

嘔吐者,加入半夏薑汁。蜷曲臥牀,沉重感。腹瀉不止,略加附子。腹瀉後身體疼痛者,急需溫熱治療,加附子。自發性腹瀉且腹痛者,加入木香磨薑汁,調勻服用。水兩碗,薑一片,棗兩枚,煎煮。服用前,將炒過的陳壁土一匙調勻後服用,藉由土氣來幫助胃氣。(《六書》節錄)

2. 證候(陰證似陽)

脈沉而緩。或微細如絲。按之無神。沉而欲脫。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飲喜極熱之湯。(○渴。是少陰本證。)舌帶糙米色。或如豬腰色。或如淡墨色。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短縮不能伸。胸滿而嘔。或吐不止。或下利。或不大便。心下悸。耳鳴。睡中恍惚。如在空中。

自語問亦不知。或竟不睡。心煩喜躁。不思食。食即嘔。手足厥冷。面青黑。此裡氣大虛寒也。(直解)

於六經中。但少陰證難辨。本經但云。脈沉細欲寐。小便數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可不審而知。或雖有惡寒。甚者不覺寒。或但喜厚衣近火。喜瞌睡。問之則不言怕寒。殊不知厚衣。即怕寒也。善瞌睡。但欲寐也。(類證)

白話文:

脈象沉而緩慢,或細微如絲,按壓時沒有力量,沉而想脫離。口淡無渴,或渴而不願喝水,喝水時喜歡極熱的湯。舌頭帶糙米色,或像豬腰色,或像淡墨色,或白苔潤滑,或無苔乾燥,舌頭短縮不能伸展。胸部脹滿而嘔吐,或吐不止,或腹瀉,或便秘。心下悸動,耳鳴,睡夢中恍惚,如在空中,自言自語,問話也不知,或整夜不睡,心煩意亂,不思飲食,吃了就吐,手足冰冷,面容青黑。這是由於裡氣大虛寒所致。

在六經中,只有少陰證難以辨別。本經只說脈沉細欲睡,小便頻繁而清白,背部怕冷,四肢冰冷,就可以判斷是少陰證。即使有怕冷,嚴重時也不覺得冷,或只是喜歡穿厚衣服靠近火,喜歡瞌睡,問他是否怕冷,他卻不說,殊不知穿厚衣服就是怕冷,喜歡瞌睡就是想睡。

凡傷寒陰證難看。凡看傷寒。惟陰證最難識。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矣。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為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

至為切當。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六書)

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腸上膈躁。

白話文:

凡是傷寒陰證很難看出來。凡是看傷寒,惟有陰證是最難識別的。自然發生的陰證,人人皆可瞭解。等到病情出現反常,就不會了。比如身體不發熱,手腳冰涼,喜歡安靜沉默,不口渴,腹瀉腹痛,脈搏沉細。人們都共同知道這是陰證。至於發熱面紅,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用冷飲,脈搏洪大。人們都不識別,認為是陽證,錯誤地投以寒涼的藥物,死的就很多了。必須根據脈搏來下藥。

最為切當的方法。不論脈搏的浮沉大小,只要摸起來沒有力氣,按壓到筋骨,完全沒有力氣的。必定有潛伏的陰寒,不可給予寒涼的藥劑。脈搏雖然洪大,按壓起來沒有力氣的。按得重一點都沒有力氣,那就是陰證。(六書)

身體微微發熱,煩躁面紅,脈搏沉細。這就是陰證似陽的證狀。陰發躁,熱發厥。事物極致後就會反常。大體上以脈搏為主。數脈為熱證,遲脈為寒證。沒有比這更驗證的方法了。假如身體微微發熱,煩躁面紅,脈搏沉細的。都是陰證。身體微微發熱,是裡寒的緣故。煩躁,是陰盛的緣故。面呈陽色,是下虛的緣故。如果醫生不看脈象,而把煩躁當作虛腸上膈造成的。

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活人○案外臺。今無所考。蓋錯引也。)

病人頭面青黑。手足厥逆。不燥渴。六脈沉細。陰證瞭然。卻有身熱而渴。譫言鼻衄。發黃發斑。大小便不利。六脈浮大。若陽證俱備。而不然者。身雖煩熱。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諸陽會於四末。此辨陽氣有無之要法。雖有煩渴引飲。亦自喜熱而惡冷。口雖譫言。而鄭重之聲。

散而不知高下。或臥而譫言。醒而又定。若誤發其汗。下厥上竭。皆能鼻衄。縱有發黃發斑。大小便不利。陽證俱備。略不燥渴。脈雖浮大。或散而數。按之全無。此陰盛隔陽。裡寒外熱。陰證如陽。諦矣。經云。脈從而病反。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此陽中伏陰之脈。

白話文:

如果誤以為是實熱,反而用涼藥治療,就會導致氣消,變成大病。古書《外台秘要》說,陰氣盛而發躁,稱為陰躁,患者喜歡坐在井裡,應該用熱藥治療。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少陰證患者面部發紅,可用四逆加蔥白治療。

病人頭面青黑,手腳冰冷,不口渴,脈象沉細,明顯是陰證。但是病人卻出現身體發熱、口渴、譫語、鼻出血、發黃發斑、大小便不暢,脈象浮大,像是陽證的表現。然而,實際上,病人雖然感到身體發熱,但是手腳指尖卻微微冰冷,這是陽氣不足的徵兆。雖然病人可能感到口渴,喜歡喝水,但是也怕冷,喜歡熱的東西。雖然病人可能出現譫語,但是聲音卻很沉重。

病人可能神志不清,不知道自己的方位,或者躺著譫語,清醒後又恢復正常。如果誤用發汗藥,會導致氣血下虛,上焦虛竭,造成鼻出血。即使病人出現發黃發斑、大小便不暢等陽證的表現,但實際上病人並不太口渴,脈象雖然浮大,甚至散而數,但是按壓下去卻沒有搏動感,這是陰氣盛而阻隔陽氣,內寒外熱,陰證表現為陽證的症狀。古書說:「脈從而病反」,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脈象雖然是陽證,但是實際上卻是陰證。按壓脈搏時,脈象雖然有力,但是沒有跳動感,這是陽氣不足,內藏陰寒的脈象。

正合此也。(永類)

蓋陽症。面紅光彩。唇紅口乾舌燥。能飲涼湯冷水也。其人則身輕易如轉動。常欲開目見人。喜語言。其聲響亮。口鼻之氣。來往自熱。小便或赤或黃。大便或秘或硬。手足自溫暖。爪甲俱紅活。此皆陽症之大略。大抵陰症。則面青黑。或有虛陽泛上。雖面赤色。而不紅活光彩也。

其人身重。難以轉側。或喜向壁臥。或踡臥欲寐。或閉目不欲見人。懶言語。或氣少難以布息。或口鼻之氣。往來自冷。其聲音不響亮。或前輕而後重。或時躁熱。煩渴不能飲水。唇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胎鋪滿而滑。不見紅色。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自不紅活。

白話文:

「正合此也」(永類):指的是陽性病症。「蓋陽症」:指的是陽性病。「面紅光彩」、「脣紅口乾舌燥」、「能飲涼湯冷水」、「身輕易如轉動」、「常欲開目見人」、「喜語言」、「其聲響亮」、「口鼻之氣」、「小便或赤或黃」、「大便或祕或硬」、「手足自溫暖」、「爪甲俱紅活」,這些都是陽性病症的典型現象。「此皆陽症之大略」:這是陽性病症的一般特徵。「大抵陰症」:這指的是陰性病症。「則面青黑」、「或有虛陽泛上」、「雖面赤色」、「而不紅活光彩」,這是陰性病症的特徵。

接下來的部分描述了陰性病症的特徵:

「其人身重」、「難以轉側」、「或喜向壁臥」、「或踡臥欲寐」、「或閉目不欲見人」、「懶言語」、「或氣少難以布息」、「或口鼻之氣」、「往來自冷」、「其聲音不響亮」、「或前輕而後重」、「或時躁熱」、「煩渴不能飲水」、「脣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胎鋪滿而滑」、「不見紅色」、「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自不紅活」,這些都是陰性病症的表現。

小便清白。或有淡黃。大便不實。且熱在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無大熱。陰甚者。則冷透手也。自是發熱。與陽症有別。不可以面赤煩渴為論。要在仔細審詳而辨之。可也。(蘊要)

夫陰症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氣虛寒。遂變陰證。冷甚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於外。其人面赤煩躁。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後不能飲。大便陰結不通。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喉痛。所以狀似陽症。或者不識。

見面赤煩渴。大便秘結。認作陽症。妄投寒涼之藥。下咽遂斃。可不謹哉。切其脈。沉細遲微者。急以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案此當云通脈四逆湯加人參。)以接其真陽之氣。為之緊要之治也。設或差遲。遂至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之。此與陰盛格陽例同。王太僕所謂。

白話文:

小便澄清無色,或略帶淡黃。大便不成形。且體溫在肌肉深處。用手按壓,感覺不到明顯的發熱。陰寒症狀較重的,則會冷到手心。自發發熱,與陽症有所區別。不能以面紅口渴作為依據來診斷,必須仔細審察和辨別。(《蘊要》)

陰症類似陽症的,是因水氣過盛酷似火熱。蓋因傷寒轉變,或誤服涼藥,攻逐熱邪過速。患者素來腎氣虛寒,於是轉變成陰寒證。內在極度寒冷,逼迫浮在上方的陽火發散到體外。患者面紅煩躁,身體有微熱,口渴想喝水。後來不能喝水。大便乾燥不通。小便淡黃。或嘔吐反胃,或氣促,或聲音嘶啞,或咽喉疼痛。所以表現出的症狀類似陽症。或者不識別,

見到面紅口渴,大便不通,誤以為陽症。妄投寒涼藥物,服用後立即死亡。豈能不謹慎呢?切其脈象,沉細遲微的,應急用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加人參。)用以升提真正的陽氣,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如果稍有差池,就會導致陰盛陽衰,參附也無法挽救。此與陰盛格陽的證候相似。王太僕所說的。

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名陰盛格陽。非熱也。(○至真要大論下云。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次注云。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東垣又云。謂之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六七至。按之則散者。

此無根之脈。用姜附湯加人參。治之而愈。此陰陽幽顯之奧。水火徵兆之微。學者當求內經之旨。則造化理可得而明矣。(同上○辨注云。陰證似陽。乃直中三陰者居多。上論但云。傷寒傳變。或攻熱太速所致。其言猶未盡然。)

傷寒外編云。若發於陰者。始病不發熱。無頭痛。便自利厥逆。腹痛口不渴。身體沉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惡寒踡臥。戰慄吐沫。手足指冷。厥逆。爪甲青黑。面如刀刮。顏色黯慘而不光。舌上雖黑而無胎。脈來沉遲細小。皆三陰自中之寒證。其或面赤戴陽。身有微熱。

白話文:

**身體發熱,脈搏速度很快,按壓脈搏卻沒有彈力的人,稱為「陰盛格陽」,並不是真的發熱。(《至真要大論》提到:「脈搏來得快而病態相反,脈象的診斷如何?」岐伯回答:「脈搏來得快而(來脈)從容,按壓沒有彈力,所有陽症皆是如此。」注釋:「指疾病發熱,脈搏快速,按壓脈搏卻不動,這是因為寒邪太盛,阻礙陽氣所致,並不是真的發熱。」)**東垣又說,這種情況稱為「面赤目赤」,煩躁口渴想喝水,脈搏每分鐘跳動六七次,按壓脈搏就消散。

這是虛浮無力的脈搏,可以用「姜附湯」加上人參來治療,便可痊癒。這是陰陽之間玄妙的變化,水火徵兆的細微變化。學醫者應該探求《內經》的精髓,才能真正明白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同上注:「陰證類似陽證,多半是三陰經直接受傷。上文只說傷寒傳變,可能因為過度攻熱所致,此說法並非全然正確。」)

《傷寒外編》中提到,如果發病於陰經,一開始不會發熱,也不頭痛,隨即會出現脫肛、昏厥,腹痛、口不渴,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嘔吐腹瀉,惡寒蜷臥,發抖吐沫,手腳手指冰冷,昏厥,指甲青黑,臉色像被刀刮過,顏色昏暗沒有光澤,舌頭雖然發黑但沒有苔,脈搏沉細微小,這些都是三陰經受寒的症狀。有的人雖然臉色發紅,戴陽穴有微熱,身上卻沒有發熱。

咽乾煩躁。脈來數疾無倫。乃水極似火。因虛冷內盛。逼其浮陽發外也。又如始本陽證。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腎氣本虛。胃氣素弱。遂變陰寒。雖發熱面赤。欲引衣自覆。而手足必寒。或躁渴欲飲水。而不能咽。或嘔噦而咳逆。或咽痛而鄭聲。時躁悶亂。如坐臥泥水中。

稍袒露即畏寒莫禁。腹痛可按可揉。而不硬滿。下利清穀。白沫及淡黃水。小便清白。厥逆過肘膝。而不復熱。舌上略有黑胎。與灰色胎。胎雖老。必極薄無津。而不燥裂。無芒刺。脈多沉細。或浮大數疾。按之必虛軟無力。不鼓擊於指下者。此為陰極似陽。不可誤認熱證而下之。

此證急溫。尚且十難救一。百不一生矣。(緒論)

白話文:

喉嚨乾燥、心煩意亂,脈象跳動頻快、無規律。這就像水極度寒冷,卻表現出火的狀態,是因為虛寒內盛,逼迫體內的陽氣浮出表面。也可能是原本是陽氣過盛的症狀,誤服了寒涼藥物,過快地攻克熱證,而病人腎氣原本就虛弱,胃氣也衰弱,於是轉化為陰寒。雖然患者發熱臉紅,想用衣服蓋住自己,但手腳卻冰冷。可能口渴想喝水,卻無法吞嚥,也可能嘔吐、咳嗽逆氣,或喉嚨痛且聲音嘶啞。經常感到煩躁不安,像是坐臥在泥水中。稍微露出身體就感到寒冷無法忍受。腹部疼痛可以按壓也可以揉捏,但不會硬滿。排泄物是稀薄的米湯,帶有白色泡沫和淡黃色水。小便清澈。四肢厥逆超過肘膝,不再發熱。舌頭上略微有黑色或灰色苔,雖然苔老,但一定很薄,沒有津液,也不乾燥裂開,沒有芒刺。脈象大多沉細,或浮大而跳動頻快,按下去就感覺虛軟無力,不會在指尖跳動。這就是陰氣極盛,表現出陽氣的狀態,不可誤認為熱證而使用瀉下藥物。

這種病症需要急救溫補,但即使如此,也難以救治,十個病人中可能只有一人能活下來,一百個人中幾乎沒有能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