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10)
卷三 (10)
1. 多眠
陰盛主靜。靜則使人多眠。或踡臥而眠。或終日不言而眠。均屬直中表症。多眠是感邪深重。必見頭痛發熱。而鼻息氣粗。里症多眠。因熱沖清道。神思昏昧。然必呼之即醒。不若直中身冷鼻冷。聲息微怯。呼之不醒也。(孝慈備覽)
凡得汗後。脈靜身涼。而好睡者。病之愈候也。(蘊要○互見愈候。)
白話文:
[多眠]
在中醫理論中,陰氣過盛的人會偏向於安靜。而這種安靜的表現可能就是讓人產生過度的睡眠,有的人蜷縮著身體睡覺,有的則是一整天都不說話,只管睡覺。這些都屬於直接中了外表症狀的情況。一個人如果睡眠過多,這往往表示他體內的邪氣較為嚴重,通常會伴隨著頭痛、發燒等症狀,而且呼吸時鼻息會比較粗。
如果是因為體內的熱氣衝擊到清道(即腦部),導致神智變得混沌,也會有過多的睡眠。但這種情況下,只要叫喚病人,他就能醒來,不會像那種因直接中邪而導致全身冰冷、鼻子冰冷、聲音微弱、膽小,甚至叫喚都無法醒來的情況一樣嚴重。(出處:孝慈備覽)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發汗後,脈搏平穩,身體感覺涼爽,並且開始嗜睡,這通常是疾病正在康復的徵兆。(出處:蘊要,可參照愈候部分)
2. 短氣
傷寒短氣。何以明之?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也。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喘者,張口抬肩,搖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衝者,復裡氣時時上衝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喘,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經所謂短氣者眾,實為難辨之證。愚醫莫識之,為治有誤者多矣。要識其短氣之直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短氣有責為虛者,有責為實者,又有屬表,又有屬裡者,要當審視之。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作虛也。大抵短氣為實,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氣。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微者短氣。」即此觀之,短氣之由亦眾矣。必審其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審其邪氣在表裡之不差,隨症攻之,了無不愈者矣。(明理)
白話文:
【短氣】
這段文字談的是因感冒導致的短氣現象。我們如何辨別呢?短氣就是呼吸短淺,無法順利連接的狀態。這種情況看起來像喘,但實際上並不是喘,會感覺到有股氣往上沖,但其實並非氣真的在上沖。
真正的喘,是指張開嘴巴、抬起肩膀、全身搖晃、肚子滾動的情況。而氣上沖,則是指體內的氣時常向上沖。所謂的短氣,雖然呼吸頻率加快,但卻無法順利連接,看起來像喘,但實際上並非喘,搖晃肩膀看似在呻吟,但實際上並無痛苦,這就是短氣的現象。經典中提到的短氣有很多種類,確實是一個很難辨認的病症,許多醫生都無法正確診斷,治療上也常常出錯。
要辨認出真正因氣急而導致的短氣,就是呼吸急促且短淺的現象。短氣可以是因虛弱導致,也可以是因實證所致,還可能屬於表證或裡證,必須詳細觀察判斷。一般來說,如果心臟和腹部有脹滿感且伴隨短氣,通常表示病邪在體內,屬於實證;若腹部柔軟且飽脹,同時出現短氣,則通常表示病邪在體表,屬於虛證。總的來說,短氣大多是因實證所致。
《金匱要略》中提到,呼吸短淺,不足以供應所需,通常是因為實證。此外,心臟下方有水份積聚,也會導致短氣。《金匱要略》又說,飲食過量,水分積聚在心臟下方,即使程度輕微,也會導致短氣。由此可見,導致短氣的原因很多,必須詳細觀察病情,才能正確診斷,確定病邪是在體表還是體內,再根據症狀進行治療,這樣就能達到痊癒的效果。
3. 動氣
傷寒動氣。何以明之。動氣者。為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藏氣不治。隨藏所主。發泄於臍之四傍。動跳築築然。謂之動氣。難經。脾內證。當臍有動氣。經特曰。臍之四傍動氣。不可汗下。獨不言脾候。當臍有動氣者。以脾者中州。為胃以行津液。發汗吐下。猶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詎可動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者。發汗吐下。務要審諦。舉此動氣。類可知矣。(明理)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動氣」的觀念。在中醫學中,動氣是指一種在腹部產生的搏動感,這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這種動氣通常出現在肚臍周圍,呈現出一種跳動或搏擊的感覺。
《難經》提到,當脾胃功能異常時,會在肚臍位置出現動氣。但經典特別強調,在肚臍四周出現的動氣,不宜採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式。雖然這裡沒有特別提到脾的功能狀態,但因為脾是人體運化水谷精微的主要臟器,負責將營養物質轉化並輸送至全身,因此在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前,必須先考慮對脾臟的影響。
如果脾臟本身就有動氣的現象,更不能輕易地採取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這就是為什麼經典特別不提及脾臟動氣的原因。在治療外感病時,我們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外在症狀,而不僅僅依賴脈象,因為有些情況必須透過詳細詢問才能得知。在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等強烈療法時,一定要謹慎判斷,以避免誤傷正氣。透過上述關於動氣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到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全面考慮各種因素的重要性。
4. 戰慄(戰汗。詳見少陽病篇中。)
傷寒戰慄。何以明之?戰慄者,形相類而實非一也。合而言之,戰慄非二也。析而分之,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戰搖者,是也。慄者,心戰是也。戰之與慄,內外之診也。昧者通以為戰慄也。通為戰慄,而不知有逆順之殊。經曰:「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者。」
即此觀之,戰之與慄,豈不異哉?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慄,戰外而慄內也。戰慄者,皆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而解矣。經曰:「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者,是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慄為甚者也。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於正氣,正氣怯弱,故成慄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
(明理)
白話文:
在談到「戰慄」,也就是常說的「戰汗」這個現象,我們該如何理解呢?戰慄看似相同,但實際上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從整體來看,戰慱並無二致,但細分之下,卻存在內在與外在的區別。所謂的「戰」,指的是身體的顫抖;而「慄」,則是心理上的恐懼或不安。戰和慄,分別代表了身體和心理的反應。然而,有些人會將兩者混為一談,稱作戰慄,卻忽略了它們之間存在著正反的差異。
古籍記載:「當胃部缺乏食物能量,脾臟運化功能受阻,口齒僵硬無法言語,這時出現的戰慄。」由此可見,戰和慄確實是有所不同的。戰和振動,振動較輕,戰則較重。戰在外,慄在內。戰慄,都是身體內部陰陽力量的鬥爭。在感冒即將康復、即將出汗的時候,正氣充足,邪氣無法抗衡,因此會自然出汗,不會出現戰慄。反之,如果邪氣欲出,而人體本來就虛弱,邪氣和正氣交戰,較輕的是振動,較重的就是戰慄。戰慄過後,正氣佔優勢,疾病就會痊癒。古書上說:「疾病在戰慄後出汗,隨後得到緩解,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患者本身虛弱,才會產生戰慄。邪氣在體外與正氣交戰,會表現為戰慄,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邪氣在體內與正氣交戰,則會表現為心理上的恐懼或不安,這表明病情加重。古書又說:「陰性被邪氣侵襲,必定會內心戰慄。」這表示,當表面的防禦力微弱,體內的抵抗力也無法守住,所以邪氣得以侵入陰性部位。在體內抵抗力下降,邪氣趁虛而入,正氣變得怯弱,因而形成慄。戰慄中的「戰」代表正氣佔上風,「慄」則表示邪氣佔據優勢。這就是對戰慄現象的理解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