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承氣養營湯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

水姜煎服。(溫疫論)

年老虛人。傷寒可下者。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去。硝。慢火熬成。入玄明粉。量輕重而下之。(元戎)

若十餘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大黃。杏仁。各二兩。枳實一兩。芒消一兩。搗。蜜和丸如彈丸。和湯六七合服之。未通再服。(肘後○辨注云。上方。即仲景承氣湯。與麻仁丸。變其制而用之。)

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溫疫論)

油灌法,倉卒無豬膽與蜜。鄉村小民不便。只以真麻油。口含。以竹筒磨光。先入穀道中。留一半在穀道外。口含油一盞。用力於竹筒內吹入盡。少時大便出。極效。(體仁彙編)

下後邪氣復聚,身熱,脈數

里證下後。脈不浮。煩渴減。身熱退。越四五日。復發熱者。此非關飲食勞復。乃膜原尚有餘邪隱匿。因而復發。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每歸咎於病人。誤也。宜再下之即愈。但當少與。慎勿過劑。以邪氣微也。(溫疫論)應下之證。下後當脈靜身涼。今反發熱者。此內結開。

正氣通。郁陽暴伸也。即如爐中伏火。撥開欲焰。不久自息。此與下後脈反數義同。若溫疫將發。原當日漸加熱。胃尚無邪。誤用承氣。更加發熱。實非承氣使然。乃邪氣方張。分內之熱也。但嫌下早之誤。徒傷胃氣耳。日後傳胃。再當下之。又有藥煩者。與此懸絕。(同上)

應下失下。口燥舌乾而渴。身反熱減。四肢時厥。欲得近火壅被。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去爐減被。脈大而加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里邪去。郁陽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此證類近白虎。但熱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同上○升泄之。殊不妥。)

白話文:

【承氣養營湯】

  • 這帖藥包含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等成分,需用水和薑來煎煮服用。

  • 對於年長體弱的人,若患傷寒且可以使用下法治療的,原本的大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都應去掉硝,以慢火熬製,再加入玄明粉,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服用量。

  • 若十幾天未排便,可服用承氣丸,成分為大黃和杏仁各二兩,枳實和芒硝各一兩,研磨後,用蜂蜜混合成丸,如同彈珠大小,用溫水送服,若不通暢則再服。

  • 三承氣的功效主要來自大黃,其他成分都是用來對症治療。對於無法忍受湯藥,或有嘔吐傾向的人,可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狀,以湯水吞服。

  • 油灌法: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沒有豬膽和蜂蜜,可選擇用純麻油,用竹筒將油灌入口中,稍待片刻,大便即可排出。

  • 下法治療後,若邪氣再次聚集,導致身體發熱,脈搏加速,這可能是裡證在下法後,脈搏不再浮動,煩渴減輕,體溫下降,但過了四到五天後再次發熱,這並不是因為飲食或勞累所致,而是膜原部位仍有殘餘的邪氣隱匿,因而再次發病。此時,應再次使用下法,但用量要少,避免過度傷害正氣。

  • 在應該使用下法的病症中,下法後本應脈搏平穩,體溫下降,但若出現反常的發熱現象,這是因為體內積滯被打開,正氣得以流通,鬱積的陽氣突然擴張,就像爐中的火苗被撥開,一時之間火焰旺盛,但不久就會自行熄滅。這與下法後脈搏反而加快的情況相同。

  • 若溫疫病狀將發,本應逐日加劇,但在胃部尚未受邪時,誤用了承氣湯,結果導致發熱更甚,但這並非是承氣湯的問題,而是邪氣正在蔓延,體內的熱量增加。只是因為下法使用過早,徒然傷害了胃氣。待日後邪氣傳至胃部,再使用下法即可。

  • 若錯過了應當使用下法的時機,出現口乾舌燥、口渴、體溫降低、四肢偶爾冰冷、想靠近火源或蓋厚被的現象,這表示陽氣被抑制。下法後,四肢恢復溫暖,應遠離熱源,減少衣物,脈搏會變得粗大且快速,舌頭上會產生唾液,不再想喝水,這表示裡邪已去,鬱積的陽氣突然擴張。此時應使用柴胡清燥湯,去掉花粉和知母,加入葛根,讓藥效隨人體的特性而上升或下降,清除鬱積的熱氣。這個症狀與白虎湯相似,但熱渴已經消除,因此不宜再使用白虎湯。此外,也有因藥物引起煩躁的案例,與此完全不同。

2. 下後諸證

下後不解。一日半日復熱。或下未盡。或下後熱邪未除。或下後復結。或因飲食起居。或更冒虛風。當詳審以治。服下藥不行者。藥力不當病勢也。更宜大劑下之。若誤用承氣不得下。後必愈脹。以里無熱結。徒傷胃氣。濕熱痰飲愈逆也。有屢用承氣不行。改月溫理脾胃藥即行者。

,有下出稀糞。色淡不黃不臭者。急溫之。下出純清水者死。下出溏糞者防變。溫熱時疫。不在此例。下如汙泥者死。下出衃血及血水者死。下出鮮血者危。下瘀血如膠黏漆黑。臭惡難近者死。下之未盡。驟用補截。復發熱譫語妄亂。脈躁不寧。或忽大忽小者。皆不治。(緒論)

白話文:

[下後各種症狀]

病人在進行瀉下治療後,病情並未好轉,反而在一天或半天後再次出現發熱的症狀。可能是因為瀉下未完全,或是熱邪尚未清除,又或是瀉下後病邪再度聚集。此外,可能因為飲食或生活作息的影響,或者再次受到虛弱的風邪侵襲,應詳細診斷病情再進行治療。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後無效,表示藥物的力量未能對抗病情的嚴重程度,應該使用更大劑量的藥物進行瀉下。如果誤用承氣湯卻無法瀉下,之後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脹滿,因為體內並無熱結,只是單純損傷了胃氣,使得濕熱和痰飲的問題更加嚴重。

有的病人多次使用承氣湯卻無效,等到一個月後使用溫暖脾胃的藥物纔有效果。有的病人瀉下的糞便呈現稀薄且顏色淡,不黃且無異味,這種情況應立即進行溫暖治療。如果病人瀉出的全是清水,則是死亡的預兆。瀉出的糞便呈現軟泥狀,需小心防止病情變化。然而,溫熱時疫的情況不適用此原則。如果瀉出的糞便像污泥一樣,則是死亡的預兆。如果瀉出的是塊狀的血塊或血水,也是死亡的預兆。如果瀉出的是鮮血,則病情危急。如果瀉出的是凝固的瘀血,顏色深黑,氣味難聞,也是死亡的預兆。如果瀉下未完全,突然使用補益或止瀉的藥物,可能會再度發熱、胡言亂語、神志混亂,脈搏急躁不安,或脈象忽大忽小,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癒的。

以上為本章節的總結。

3.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應下稽遲。血竭氣耗。內熱煩渴,譫語。諸下證具,而數下之。渴熱並減,下證悉去。五六日後,譫語不止者,不可以為實。此邪氣去,元神未復,宜清燥養營湯,加辰砂一錢。(溫疫論)

時疫下後,氣血俱虛,神思不清,惟向里床,睡,似寐非寐,似寤非寤,呼之不應。此正氣奪,與其服藥不當,莫如靜守,虛回而神思自清,語言漸朗。若攻之,脈必反數,四肢漸厥,此虛虛之禍,危在旦夕。凡見此證,表裡無大熱者,宜人參養營湯補之。能食者,自然虛回,而前證自除。設不食者,正氣愈奪,虛證轉加,法當峻補。(同上)

有陽腸證下後,熱退脈平,而神思恍惚,昏昏不知痛癢處,不省人事,如癡如喑,不可謂其為虛。妄投補劑,只一味參湯,或不藥自愈。(要訣)

白話文: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應下的病症如果處理遲緩,會導致血液枯竭、氣力耗盡,體內產生熱氣,使人感到煩躁口渴並胡言亂語。當所有適合瀉下的症狀都已具備,但卻頻繁地進行瀉下治療,使得口渴和熱感都減輕,所有的瀉下症狀也都消失。然而,在五六天後,如果胡言亂語的症狀仍未停止,這不能被認為是病情加重。這是因為病邪已被驅除,但原本的元氣尚未恢復。應服用清燥養營湯,並加入辰砂一錢。

對於流行病後期,患者氣血兩虛,精神恍惚,只願蜷縮在牀裡,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對外界的呼喚沒有反應的情況。這是由於正氣被消耗過度,以及可能因服藥不當導致。此時,不如靜心等待,待虛弱的情況逐漸恢復,精神狀態自然會變得清晰,語言能力也會逐漸恢復。如果強行治療,脈搏可能會變得更快,四肢也可能會漸漸失去知覺。這就是虛弱再虛弱所導致的災難,危及生命就在旦夕之間。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患者表面和內部都無大熱,應服用人參養營湯來滋補。如果患者能進食,虛弱的情況自然就會好轉,之前的症狀也會消失。但如果患者無法進食,正氣就會進一步被消耗,虛弱的症狀也會更加嚴重。根據法律,這種情況應該進行大力補充。

有些陽腸病症,在瀉下治療後,熱度消退,脈搏恢復正常,但患者的精神狀態仍然恍惚,渾身乏力,無法感知痛癢,失去意識,表現出癡呆或啞巴的樣子,這時候不能單純認為他是虛弱,隨意投補藥。只需要用人參湯,或者即使不用藥也可能自行康復。

4. 病愈結存 下格

溫疫下後。脈證俱平。腹中有塊。按之則疼。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於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愈後。食粥半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溫疫論)

溫疫愈後。脈證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時時作嘔。飲食不進。雖少與湯水。嘔吐愈加。此為下格。蓋下既不通。必返於上。設誤認番胃。乃與牛黃狗寶。及誤作寒氣。投藿香丁香二陳之類。誤也。宜調胃承氣熱服。頓下宿結。及溏糞黏膠惡物。臭不可當者。嘔吐立止。所謂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是也。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耆。則下焦復閉。嘔吐仍作也。此與病愈結存彷彿。彼則妙在往來蛙聲一證。故不嘔而能食。可見毫釐之差。遂有千里之異。按二者大便俱閉。脈靜身涼。一安一危者。在乎氣通氣塞之間而已矣。(同上)

白話文:

【病癒後的餘留問題】

在經歷了瘟疫後,雖然病情和症狀都已經穩定,但可能腹部會出現硬塊,觸摸時會感到疼痛,自己也能感覺到有東西阻塞導致脹悶。有時候,會感覺到氣流在身體裡上下移動,不是很順暢,甚至會發出類似青蛙叫的聲音。這表示體內的病邪已經被清除,但長期累積的結塊還未消除。這種情況不能強行去攻,這樣只會損傷你的基本體力,因為氣血虛弱更無法幫助排泄,對於治療結塊並無助益。應該讓飲食慢慢恢復,當胃氣逐漸回復,身體的津液可以正常流動,自然就能順利排便。曾經遇到病人在病癒後,吃了半個月的粥,結塊才順利排出,堅硬且顏色深黑,就像石頭一樣。

【下格的現象】

在瘟疫康復後,即使所有症狀都消失,但可能長達數周沒有排便,而且偶爾會有噁心感,無法進食。就算只是喝點湯水,也會引發更嚴重的嘔吐。這就是所謂的「下格」,因為排泄系統受阻,所有的物質都會反推到上消化道。如果誤以為這是胃口不好,而使用牛黃或狗寶等藥物,或者誤判為寒氣侵襲,使用藿香、丁香或二陳湯等,都是錯誤的。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熱服後可以立刻排除體內的結塊,以及那些黏稠、惡臭的廢物。噁心感會立即停止,這就像要吹南風,就必須打開北窗的道理一樣。噁心停止後,千萬不要馬上進補,如果服用人參或黃耆等補藥,可能會導致下消化道再次閉塞,噁心感又會再度出現。

這個情況和病癒後結塊的情形有些相似,但關鍵在於是否有類似青蛙叫的聲音。因此,即便有噁心感,但還是可以進食。這顯示出,即便是細微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檢查這兩種情況,都有便祕的問題,但一個安全,一個危險,關鍵就在於氣血是否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