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承氣養營湯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

水姜煎服。(溫疫論)

年老虛人。傷寒可下者。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去。硝。慢火熬成。入玄明粉。量輕重而下之。(元戎)

若十餘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大黃。杏仁。各二兩。枳實一兩。芒消一兩。搗。蜜和丸如彈丸。和湯六七合服之。未通再服。(肘後○辨注云。上方。即仲景承氣湯。與麻仁丸。變其制而用之。)

白話文: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

用熱水煎服。(溫疫論)

年紀大體質虛弱的人。傷寒可以下瀉的人。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都去掉硝。用小火熬製成膏。放入玄明粉。根據體質決定下瀉劑量。(元戎)

如果十幾天沒有排便。服用承氣丸。大黃、杏仁各二兩。枳實一兩。芒硝一兩。搗碎。用蜂蜜和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用六七杯熱水送服。沒有排便再服用。(肘後○辨注說。上面的方子是仲景承氣湯和麻仁丸,改變了製劑而使用。)

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溫疫論)

油灌法,倉卒無豬膽與蜜。鄉村小民不便。只以真麻油。口含。以竹筒磨光。先入穀道中。留一半在穀道外。口含油一盞。用力於竹筒內吹入盡。少時大便出。極效。(體仁彙編)

下後邪氣復聚,身熱,脈數

里證下後。脈不浮。煩渴減。身熱退。越四五日。復發熱者。此非關飲食勞復。乃膜原尚有餘邪隱匿。因而復發。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每歸咎於病人。誤也。宜再下之即愈。但當少與。慎勿過劑。以邪氣微也。(溫疫論)應下之證。下後當脈靜身涼。今反發熱者。此內結開。

白話文:

三承氣湯的功效都來自大黃,其他藥材只是治標之法。若有人無法服用湯藥,例如嘔吐或畏懼,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蜜丸,用溫水送服。

油灌法是用來急救的,若沒有豬膽汁和蜂蜜,鄉下人可用麻油代替。先將麻油含在口中,再用一根打磨光滑的竹筒,將一半插入肛門,另一半留在外面。然後含一口麻油,用力吹入竹筒,過一會兒就會排便,效果很好。

瀉藥後邪氣再次聚集,導致發熱,脈搏跳動加快。

瀉藥後,脈象不再浮,煩躁和口渴減輕,發熱退去,但四五天後又開始發熱,這並不是飲食勞累導致的復發,而是因為體內還有殘餘邪氣隱藏,所以才復發。這是必然的道理,不了解的人常常歸咎於病人,這是錯誤的。應該再次使用瀉藥,就能痊癒,但劑量要減少,不可過量,因為邪氣已經很微弱了。應該瀉藥時,瀉藥後脈象應該平穩,身體應該涼爽。現在卻再次發熱,說明體內還有積聚的邪氣沒有清除。

正氣通。郁陽暴伸也。即如爐中伏火。撥開欲焰。不久自息。此與下後脈反數義同。若溫疫將發。原當日漸加熱。胃尚無邪。誤用承氣。更加發熱。實非承氣使然。乃邪氣方張。分內之熱也。但嫌下早之誤。徒傷胃氣耳。日後傳胃。再當下之。又有藥煩者。與此懸絕。(同上)

應下失下。口燥舌乾而渴。身反熱減。四肢時厥。欲得近火壅被。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去爐減被。脈大而加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里邪去。郁陽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此證類近白虎。但熱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同上○升泄之。殊不妥。)

白話文:

正氣流通了,鬱積在身體中的陽氣突然向外延伸,就像爐子裏的火焰被撥開一樣,不用多久就會自己熄滅。這和下面所說的脈象反而變得急促的意義相同。如果溫病即將發作,原本應該逐漸發熱,但是脾胃還沒有受到侵害,誤用了承氣湯治療,會加重發熱的症狀,並不是因爲使用了承氣湯導致這種情況發生,而是身體裏的陽氣正在旺盛發展,這是正常現象的一部分熱量而已。只是擔心過早就進行治療會導致傷害到脾胃的功能罷了。以後傳入脾胃的時候,還需要再次採用這種方法來治療。

有些病人服藥後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與上述情況完全不同。 應當採取瀉下的方法卻沒有及時實施,口中乾燥、舌頭乾裂並且感到口渴,體溫卻下降,手腳有時會出現發冷的現象,想要靠近熱源或者蓋厚一點的被子取暖,這是因爲體內的陽氣受到了抑制的原因。已經進行了瀉下的處理之後,這種症狀就消失了,就像是離開了爐子減少了被子的感覺一樣。脈搏變快而且更加強烈,舌頭上的唾液分泌增多,不再想喝水,這就是體內邪氣已經被排除出去的表現,此時可以服用柴胡清燥湯(去掉其中的天花粉和知母),加入一些葛根,讓它們隨著藥物的作用向上排出體外。這個病症看起來很像白虎症候羣,但是由於熱度和口渴都已經消除了,所以並不適合使用白虎療法。

2. 下後諸證

下後不解。一日半日復熱。或下未盡。或下後熱邪未除。或下後復結。或因飲食起居。或更冒虛風。當詳審以治。服下藥不行者。藥力不當病勢也。更宜大劑下之。若誤用承氣不得下。後必愈脹。以里無熱結。徒傷胃氣。濕熱痰飲愈逆也。有屢用承氣不行。改月溫理脾胃藥即行者。

,有下出稀糞。色淡不黃不臭者。急溫之。下出純清水者死。下出溏糞者防變。溫熱時疫。不在此例。下如汙泥者死。下出衃血及血水者死。下出鮮血者危。下瘀血如膠黏漆黑。臭惡難近者死。下之未盡。驟用補截。復發熱譫語妄亂。脈躁不寧。或忽大忽小者。皆不治。(緒論)

白話文:

在使用下藥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 症狀在一天半到一天內再次出現熱症。
  2. 下藥可能未能完全清除體內的異物。
  3. 也可能是在下藥後,熱邪仍然沒有清除乾淨。
  4. 或者是因為飲食或生活習慣的改變,又或者不慎受到虛風侵襲,導致症狀再次發作。這時需要詳細審視病情來進行治療。

如果服用下藥後沒有效果,可能是藥力與病情不符,需要加大藥量進行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了承氣類藥物(一種常用於通便的藥物)但無法使大便排出,後期可能會出現腹脹的情況,因為這表示體內並無熱結,只是傷害了胃氣,導致消化系統更為逆轉。

有些情況下,即使多次使用承氣類藥物但仍然無法達到效果,改為調理脾胃的溫和藥物後,情況反而得到改善。

  • 如果下藥後排出的糞便色淡且不黃、無異味,應立即進行溫暖治療。
  • 如果排出的糞便為清液,情況危急。
  • 排出溏便需注意,因為可能引起病情變化。
  • 感染時令性疾病(如瘟疫)時,此原則可能不適用。
  • 如果排出的糞便像污泥一樣,情況危急。
  • 排出的血液或血水,以及鮮血,都代表病情嚴重。
  • 排出的瘀血呈膠狀,色澤深黑且有惡臭,表明病情極度嚴重。
  • 如果下藥後病情尚未完全好轉,卻突然使用補益藥物停止治療,可能導致症狀再次發熱,並且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情況,脈搏躁動不安,或者脈搏忽大忽小,這些都是預示病情不能被治癒的跡象。

3.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應下稽遲。血竭氣耗。內熱煩渴譫語。諸下證具。而數下之。渴熱並減。下證悉去。五六日後。譫語不止者。不可以為實。此邪氣去。元神未復。宜清燥養營湯。加辰砂一錢。(溫疫論)

時疫下後。氣血俱虛。神思不清。惟向里床。睡。似寐非寐。似寤非寤。呼之不應。此正氣奪。與其服藥不當。莫如靜守。虛回而神思自清。語言漸朗。若攻之。脈必反數。四肢漸厥。此虛虛之禍。危在旦夕。凡見此證。表裡無大熱者。宜人參養營湯補之。能食者。自然虛回。而前證自除。設不食者。正氣愈奪。虛證轉加。法當峻補。(同上)

白話文:

如果應該瀉下卻遲遲未瀉,服用血竭能耗氣,出現內熱煩渴、神志不清、各種瀉下症狀,但多次瀉下後,渴熱都減輕,瀉下症狀也全部消失,五到六天后神志不清依然沒有好轉,就不能認為是實證,這是邪氣已去,元神尚未恢復,應該服用清燥養營湯,加辰砂一錢。

時疫瀉下之後,氣血都虛弱,神志不清,只想要躺在床上睡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呼喚沒有反應,這是正氣被奪,服用不當的藥物不如靜心調養,虛弱狀態自然會恢復,神志自然會清醒,言語也會逐漸清晰。如果強行攻治,脈象必然反覆,四肢漸漸厥冷,這是虛上加虛的禍患,危險在旦夕。凡是出現這種症狀,表裡沒有明顯發熱的,應該服用人參養營湯補益,能夠進食的話,自然會恢復虛弱狀態,之前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如果不能進食,正氣就會更加虛弱,虛證會更加嚴重,必須要採取峻補的方法。

有陽腸證下後。熱退脈平。而神思恍惚。昏昏不知痛癢處。不省人事。如癡如喑。不可謂其為虛。妄投補劑。只一味參湯。或不藥自愈。(要訣)

白話文:

有一種病症叫做「陽腸證」,在經過排便治療後,發燒和脈搏都恢復正常了,但是病人仍然精神模糊、糊裡糊塗地不知道疼痛的地方在哪裡,甚至失去意識,像是傻子或者啞巴一樣。不能輕易認為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才導致這種情況,胡亂使用滋補的藥物。只需要喝一碗人參湯,或是不用吃藥就能自然康復。(關鍵是)

4. 病愈結存 下格

溫疫下後。脈證俱平。腹中有塊。按之則疼。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於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愈後。食粥半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溫疫論)

溫疫愈後。脈證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時時作嘔。飲食不進。雖少與湯水。嘔吐愈加。此為下格。蓋下既不通。必返於上。設誤認番胃。乃與牛黃狗寶。及誤作寒氣。投藿香丁香二陳之類。誤也。宜調胃承氣熱服。頓下宿結。及溏糞黏膠惡物。臭不可當者。嘔吐立止。所謂欲求南風。

白話文:

溫病痊癒後

脈象症狀都已恢復正常。腹中有一塊結塊。按壓時會疼痛。自己感覺有東西阻塞膨脹。有時有氣體上下流動。往返不利,常常發出蛙叫聲。這表示邪氣已經清除,但宿結尚未消除。此時不可攻伐,強攻只會損耗元氣。氣虛更加無法傳送,終究無法治癒結塊。

必須逐漸進食,讓胃氣逐漸恢復。津液流通,自然能潤滑下行。曾經遇過病癒後,喝粥半個月,結塊才排出,堅硬黑如石頭。(《溫疫論》)

溫病痊癒後,大便不通

脈證俱平。大便二三十天沒有排出。時常作嘔,飲食無法進食。即使喝一點湯水,嘔吐更加劇烈。這是因為大便不通,氣滯於上所致。如果誤認為胃反,就給予牛黃、狗寶。誤認為寒氣,就給予藿香、丁香、二陳此類藥物。都是錯誤的。

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加熱服用。立即可將宿結和黏稠惡臭的溏糞排出。嘔吐就會立刻止住。所謂「欲求南風」。

須開北牖。是也。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耆。則下焦復閉。嘔吐仍作也。此與病愈結存彷彿。彼則妙在往來蛙聲一證。故不嘔而能食。可見毫釐之差。遂有千里之異。按二者大便俱閉。脈靜身涼。一安一危者。在乎氣通氣塞之間而已矣。(同上)

白話文:

必須打開北窗,這是正確的。嘔吐止住後,要謹慎,不要急著進補。如果少量服用人參和黃耆,下焦就會再次閉塞,嘔吐仍然會發生。這與病癒後留下的餘症類似。那樣的情況,關鍵在於出現「往來蛙聲」這一症狀。因此,雖然不嘔吐,卻能進食。可見細微的差異,就會導致巨大的不同。

觀察這兩種情況,大便都閉塞,脈象靜止,身體冰冷,一個安危相依,另一個則岌岌可危,關鍵就在於氣機是否通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