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失下致虛證治

證本應下。耽閣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其攻。攻不可。補不可。補瀉不及。兩無生理不得已。

勉用陶氏黃龍湯。此證下亦死。不下亦死。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含藥而亡。或有回生於萬一者。按前證。實為庸書耽閣。及今投劑。補瀉不及。然大虛不補。虛何由以回。大實不瀉。邪何由以去。勉用參地以回虛。承氣以逐實。此補瀉兼施之法也。或遇此證。純用承氣。下證稍減。

神思稍蘇。續得肢體振戰。怔忡驚悸。心內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反厥。眩暈鬱冒。項背強直。並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證。此皆大虛之候。將危之證也。急用人參養營湯。虛候少退。速可屏去。蓋傷寒溫疫。俱系客邪。為火熱燥證。人參固為益元氣之神品。偏於益陽。有助火固邪之弊。

當此又非良品也。不得而用之。(溫疫論)應下失下。真氣虧微。及投承氣。下咽少頃。額上汗出。髮根燥癢。邪火上炎。手足厥冷。甚則振戰心煩。坐臥不安。如狂之狀。此中氣素虧。不能勝藥。名為藥煩。凡遇此證。急投薑湯即已。藥中多加生薑煎服。則無此狀矣。更宜均兩三次服。

以防嘔吐不納。(溫疫論)

服承氣腹中不行。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藥。此因病久失下。中氣大虧。不能運藥。名為停藥。乃天元幾絕。大凶之兆也。宜生薑以和藥性。或加人參。以助胃氣。更有邪實。病重劑輕。亦令不行。(同上○類編云。停藥外治。用蔥熨法。亦頗著效。案熨法。系景岳方。今錄於結胸中。)

2. 用下不宜巴豆丸藥

記一鄉人傷寒身熱。大便不通。煩渴鬱冒。醫者用巴豆藥下之。雖得溏利。病宛然如舊。予觀之。陽明熱結在裡。非大柴胡承氣等不可。巴豆止去積。安能盪滌邪熱蘊毒耶。亟投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嘗謂仲景百一十三方。為圓者有五。理中。陷胸。抵當。烏梅。麻仁。

是以理中陷胸抵當。皆大如彈子。煮化而服。與湯散無異。至於麻仁治脾約。烏梅治濕䘌。(○此當改治蛔厥。)皆用小圓。以達下部。其他逐邪毒。破堅癖。導瘀血。潤燥屎之類。皆憑湯劑。未聞用巴豆小丸藥。以下邪氣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黃樸消下之。安能無損也哉。

(本事)

傷寒時氣瘟病。嘗六七日之間。不大便。心下堅硬。腹脅緊滿。止可大小承氣湯下之。其腸胃積熱。慎勿用巴豆杏仁。性熱大毒之藥。雖用一二丸下之。利五七行。必反損陰氣。涸枯津液。燥熱轉增。發黃譫語。狂走斑毒。血泄悶亂。輕者為勞復。重者或至死。間有愈者幸矣。不可以為法。(事親)

3. 三承氣湯變諸方(附導法)

承氣湯

枳實(五枚),芒消(半升),大黃(四兩),甘草(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千金)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千金○辨注云。)上銼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六分。納硝煎一二沸。絞去滓。溫服。(直格○案此方。既出聖惠。名大黃散。不用生薑。治傷寒未解。煩熱口乾。腹中有結燥不通。)劉河間又加甘草。

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也。余嘗以大承氣。改作調中湯。加以薑棗煎之。俗見薑棗。以為補脾胃而喜服。不知其中有大黃芒消也。(儒門事親)

成無己云。大熱結實者。大承氣。小熱微結者。小承氣。以熱不甚大。故於大承氣湯內。去芒消。又以結不至堅。故減厚朴枳實也。如不至大堅滿。邪氣盛。而須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氣湯。必以輕緩之劑攻之。於大承氣湯中。去厚朴枳實。加甘草。乃輕緩之劑也。若大承氣證。

反用調胃承氣湯治之。則邪氣不散。小承氣湯證。反用大承氣下之。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未嘗越聖人之制度。後之學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一概治之。若依此說。與仲景之方。

甚相違背。又失軒岐緩急之旨。紅紫亂朱。迷惑。眾聽。一唱百和。使病人暗受此弊。將何訴哉。(寶鑑)

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千金○辨注云。陰虛人。大宜服之。)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證。悉皆治之。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消,芍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時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六書○案原云。以代三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大陷胸等之神劑。殊為不法。然其方非可棄。故錄存之。)

黃龍湯(○原文主治。系即承氣證。今不敢取。當考前失下條。)

大黃,芒消,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消。水二鍾。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六書○按溫疫論。更於此方後云。如人方肉食。而病適來。以致停積在胃。用大小承氣連下。惟是臭永稀糞而已。於承氣湯中。但加人參一味服之。雖三四十日所停之完穀及完肉。於是方下。蓋承氣藉人參之力。

鼓舞胃氣。宿物始動也。張氏醫通。有用此方案。蓋據其說。云。用人參者。藉以資助胃氣。行其藥力。則大黃輩。得以振破敵之功。非謂虛而兼補也。當知黃龍湯中用參。則硝黃之力愈銳。用者不可不慎。愚謂是亦不能無其理。然胃實者。固非此論。)節庵治一壯年。夏間勞役後。

食冷物。夜臥遺精。遂發熱痞悶。至晚頭額時痛。兩足不溫。醫不知頭痛為火熱上乘。足冷為脾氣不下。誤認外感來陰。而與五積汗之。則煩躁口乾。目赤便秘。明日便與承氣下之。但有黃水。身強如痙。煩躁轉劇。腹脹喘急。舌胎黃黑。已六七日矣。診其脈六七至。而弦勁急。

以黃龍湯。下黑物甚多。下後腹脹。頓覺躁熱頓減。但夜間仍熱。舌胎未盡。更與解毒湯。合生脈散。加地黃。二劑熱除。平調月餘而安。(緒論○此案本證不了。姑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