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8)
卷三 (8)
1. 讝語
傷寒讝語,何以明之?讝者,謂呢喃而語也;又作譫,謂妄所有見而言也。斯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夫心藏神,而心主火,病則熱氣歸焉。傷寒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識昏不知所以然,遂言無次,而成讝妄之語。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
有讝語者,有獨語者,有狂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此數者,見其熱之輕重也。讝語與獨語,雖間有妄錯之語,若與人言有次,是熱未至於極者也。經曰:「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是病獨語未為劇也。狂語者,熱甚者也,由神昏而無所見覺;甚則至於喊叫而言語也。言語不休者,又其甚也。至於亂言者,謂妄言罵詈,善惡不避親疏,為神明已亂也。經曰:「諸逆發汗,微者難差,劇者言亂,是難可複製也。」
讝語之由,又自不同,皆當明辨之。有被火劫讝語者,有汗出讝語者,有下利讝語者,有下血讝語者,有燥屎在胃讝語者,有三陽合病讝語者,有亡陽讝語者,諸如此者,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細,不過一日死。(○按:此二句,本於十七難。)
實則讝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者,皆為逆也。經曰:「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謂其正氣脫絕也。能知虛實之診,能識逆從之要,治病療病,則不失矣。(明理)
讝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常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繇,語雖謬,而諄諄重複不自已。年老之人,遇事則誶語不休,以陽氣虛也。二者本不難辨,須以他證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渴,而妄言者,乃里實之讝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發熱,而妄言者,乃陰隔陽之讝語也。此讝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要訣)
讝語者,謂亂語無次第,數數更端也。鄭聲者,謂鄭重頻煩也,只將一句舊言,重疊頻言之,終日殷勤,不換他聲也。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數數更端;神不足,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成無己謂鄭聲,為鄭衛之聲,非是。(醫綱)
經曰:「實則讝語,虛則鄭聲。」是鄭聲亦讝語也。其所以分鄭聲與讝語者,在乎虛實;其所以別虛與實者,在乎聲之輕重耳。歌哭怒笑,其聲長而有力,身輕能自轉側坐起,不大便,脈滑而長,或緩而有力,脈不數,此實則讝語也,宜黃連石膏之類;如胃中有燥屎,不大便,宜大承氣湯。證雖怪異,一二劑即愈。若夫似睡非睡之間,或昏或清,似語非語,即所言者,或平日所作之事,或無稽之談,問亦不知,其聲輕微而無力,即素問所謂:「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是也。脈必大而散,或數而無力,或細而遲,此虛則鄭聲也,宜用參附之類,非數十劑,不能收功。
白話文:
標題:[譫語]
當傷寒病導致患者出現譫語,我們如何理解?譫語,指的是患者在半夢半醒間呢喃自語的狀態,有時也被描述爲妄語,即患者因幻覺而發出的言語。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真氣混亂,意識不清所造成的。心臟負責藏神,並主管火氣,當生病時,熱氣會向心髒聚集。在傷寒病中,胃部的熱氣過盛,向上影響心臟,使心臟受熱矇蔽,導致神智混亂,言語增多,意識模糊,從而說出無邏輯、混亂的話。輕微的情況可能只在睡眠中呢喃,嚴重時,即使清醒也可能說出錯誤的話語。
患者可能出現譫語、自言自語、狂語、持續說話、言語混亂等現象,這些情況反映了患者體熱的輕重程度。如果譫語與自言自語之間偶爾夾雜着一些錯亂的言語,但與人的對話仍有條理,這表示病情尚未達到極點。經典中提到,當人獨自講話時,表情如同見到鬼魂,如果病情加重,發作時甚至認不出人,說明這種獨自講話的情況還未到最嚴重的地步。狂語則是熱病極爲嚴重的表現,由神志不清導致無法分辨現實。
更爲嚴重的是,患者可能會大聲喊叫並說出話語。持續不斷的言語更是症狀加劇的標誌。至於言語混亂,則表現爲無故咒罵,無論親疏,都可能成爲攻擊目標,這是神志已經完全混亂的跡象。經典中說,所有逆向發汗的病症,症狀輕微的難以治癒,嚴重的則會出現言語混亂,這意味着病情難以控制。譫語的成因各不相同,應加以明辨。例如,有的是因爲受到火劫而產生譫語,有的則是在出汗後出現譫語,還有的在腹瀉、出血或胃部有硬塊時出現譫語。
另外,還有三陽合病、亡陽等情況下的譫語。對於這些情況,脈搏短促則預示死亡,脈搏平穩則有望康復。身體微熱,脈象浮大的患者有望存活;而脈象逆冷且沉細的人,通常不過一天就會去世。病情實證時,患者會說譫語,這是因爲體內氣機收斂,實證是疾病的根本。有時,氣機上逆導致喘息滿腹,或者氣機下泄引起腹瀉,這都是逆證的表現。經典中指出,直視並說譫語、喘息滿腹的患者將面臨死亡,同樣,腹瀉不止的患者也會走向死亡,因爲這代表正氣已經耗盡。
能夠識別虛實之別,明白逆從之關鍵,治病時就不會犯錯。(明理)
譫語表現爲言語顛倒混亂,毫無邏輯,患者常常對着空氣獨自說話,表情如同見到鬼魂。鄭聲則表現爲重複且慎重的話語,雖然內容謬誤,但會反覆強調,不會停止。老年人遇到事情時,可能會長時間絮叨不停,這是由於陽氣虛弱。這兩種情況原本並不難區分,但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如果大便乾燥,小便呈紅色,身體發熱且口渴,同時出現胡言亂語,這就是裏實引起的譫語。相反,如果小便正常,大便稀水樣,伴有煩躁或反發熱,同時胡言亂語,這屬於陰隔陽的譫語。這是譫語與鄭聲在虛實方面不同的表現。(要訣)
譫語是指言語混亂無序,不斷變換話題。鄭聲則是指話語重複繁瑣,總是重複同一句話,整天不停,不更換其他話題。當精神充沛時,能快速反應並變換話題;而精神不足時,沒有變換的能力,只會固守一個話題。成無己認爲鄭聲指的是鄭衛之音,這種看法並不正確。(醫綱)
經典中說:“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這意味着鄭聲也是一種形式的譫語。區分鄭聲與譫語的關鍵在於虛實,而辨別虛實的標準則在於聲音的強弱。聲音長且有力,身體輕鬆自如,不便祕,脈象滑而長,或緩而有力,脈搏不快,這屬於實證引起的譫語。適合使用黃連、石膏等藥物治療。如果胃部有硬塊,不便祕,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即便症狀看似異常,一兩劑藥後通常可以見效。然而,在似睡非睡、時而清醒時而迷糊的狀態下,或似語非語,所說的內容可能是日常所做的事情,或是無關緊要的閒談,問之不答,聲音微弱無力,正如《素問》中描述的“言而微,終日復言”。脈象必定大而散,或快而無力,或細而遲緩,這屬於虛證引起的鄭聲。適合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往往需要數十劑才能見效。
然而,也有重度實證的患者,表現爲狂言亂語,需要仔細鑑別。(直解)
對於所有的譫語病例,如果沒有明顯的實熱燥結症狀可以針對性治療,一般無法治癒。瀉下後譫妄雖有所緩解但仍持續,如果未見稀便,說明瀉下未盡,需繼續瀉下。(緒論)
此外,有些並非正陽明經症狀,看起來像是睏倦而非真正的睏倦,偶爾發出一兩聲譫語的情況,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如果患者已經出汗,身體狀況穩定但仍然胡言亂語,這是出汗後體內津液失調所致,切記不可進行瀉下。這種情況既不屬於陽證也不屬於陰證,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取半量,調和營衛,通暢津液。(要訣)
餘子秉淦,每當感受風寒時,總是容易出現譫語症狀。如果不瞭解這一特點,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能誤判爲內臟疾病,錯誤地使用瀉下療法,這樣後果不堪設想。(瘟疫論類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