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失下致虛證治

證本應下。耽閣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其攻。攻不可。補不可。補瀉不及。兩無生理不得已。

勉用陶氏黃龍湯。此證下亦死。不下亦死。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含藥而亡。或有回生於萬一者。按前證。實為庸書耽閣。及今投劑。補瀉不及。然大虛不補。虛何由以回。大實不瀉。邪何由以去。勉用參地以回虛。承氣以逐實。此補瀉兼施之法也。或遇此證。純用承氣。下證稍減。

白話文:

病人本該瀉下,卻因延誤治療,或使用緩和藥物拖延,導致火邪阻塞,消耗氣血,精神衰竭,只剩下邪火。病人出現抓衣摸床、空手理線、筋惕肉瞤、四肢顫抖、眼神迷糊等症狀,都是因為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的結果。邪熱絲毫未除,元神將要離體。補益反而會加重邪毒,攻伐則微弱的氣力無法抵擋。攻伐不可,補益不可,補瀉失當,兩者都無法使用,情勢危急。

勉強使用陶氏黃龍湯,此病症瀉下也會死,不瀉下也會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服用藥物而死,或許能有一線生機。根據之前的症狀,確實是因為庸醫延誤,如今用藥,補瀉失當。但虛弱過度不補,虛弱如何恢復?實證過度不瀉,邪氣如何消除?勉強使用人參地黃湯來回補虛弱,大承氣湯來驅除實證,這是補瀉兼施的方法。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單純使用大承氣湯,瀉下症狀稍微減輕,但並不能根治。

神思稍蘇。續得肢體振戰。怔忡驚悸。心內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反厥。眩暈鬱冒。項背強直。並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證。此皆大虛之候。將危之證也。急用人參養營湯。虛候少退。速可屏去。蓋傷寒溫疫。俱系客邪。為火熱燥證。人參固為益元氣之神品。偏於益陽。有助火固邪之弊。

當此又非良品也。不得而用之。(溫疫論)應下失下。真氣虧微。及投承氣。下咽少頃。額上汗出。髮根燥癢。邪火上炎。手足厥冷。甚則振戰心煩。坐臥不安。如狂之狀。此中氣素虧。不能勝藥。名為藥煩。凡遇此證。急投薑湯即已。藥中多加生薑煎服。則無此狀矣。更宜均兩三次服。

白話文:

神思稍微恢復,接著肢體又開始顫抖。精神恍惚、驚恐不安,感覺好像有人要抓自己。四肢彎曲向後,頭暈目眩、頭脹,頸部和背部僵硬。加上之前摸衣服、摸牀鋪、抓空等症狀,這些都是虛弱徵兆,也是危急症狀。趕緊使用人參養營湯治療。虛弱徵兆稍退,就能很快好轉。

因為傷寒和溫疫,都是外來邪氣造成的,屬於熱證。人參雖然是補元氣的上品,但偏於補陽氣,容易助火留邪。

在這種情況下,人參就不是好的藥材了,不能使用。(溫疫論)

拉肚子,又下不去,真氣虛弱,如果服用承氣湯,吞嚥後不久,額頭就會出汗,髮根會乾癢,邪火會上衝,手腳冰冷,嚴重的話會顫抖不安,坐臥不寧,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中氣素虛,不能承受藥物,稱為藥煩。

遇到這種情況,趕緊服用薑湯就能緩解。在藥中多加生薑煎服,就能避免這種情況。最好每次均分服用兩到三次。

以防嘔吐不納。(溫疫論)

服承氣腹中不行。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藥。此因病久失下。中氣大虧。不能運藥。名為停藥。乃天元幾絕。大凶之兆也。宜生薑以和藥性。或加人參。以助胃氣。更有邪實。病重劑輕。亦令不行。(同上○類編云。停藥外治。用蔥熨法。亦頗著效。案熨法。系景岳方。今錄於結胸中。)

白話文:

為了防止嘔吐不消化,服用承氣湯後,藥物在腹中運行不順暢,可能隔天甚至半天才排泄,或者服用後半日仍舊嘔吐原藥,這是因為疾病久治不愈,導致脾胃虛弱,氣力不足以推動藥物,稱為停藥,預示著生命垂危,凶險至極。應該用生薑來調和藥性,或加入人參來幫助脾胃運化,若體內邪氣過盛,病重藥輕,也會造成藥物停滯不運。另外,停藥的外部治療方法,可以用蔥熨法,效果也很好。蔥熨法出自《景岳全書》,現記錄在結胸病症部分。

2. 用下不宜巴豆丸藥

記一鄉人傷寒身熱。大便不通。煩渴鬱冒。醫者用巴豆藥下之。雖得溏利。病宛然如舊。予觀之。陽明熱結在裡。非大柴胡承氣等不可。巴豆止去積。安能盪滌邪熱蘊毒耶。亟投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嘗謂仲景百一十三方。為圓者有五。理中。陷胸。抵當。烏梅。麻仁。

是以理中陷胸抵當。皆大如彈子。煮化而服。與湯散無異。至於麻仁治脾約。烏梅治濕䘌。(○此當改治蛔厥。)皆用小圓。以達下部。其他逐邪毒。破堅癖。導瘀血。潤燥屎之類。皆憑湯劑。未聞用巴豆小丸藥。以下邪氣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黃樸消下之。安能無損也哉。

白話文:

記鄉下有個人,感冒發燒,大便不通,心煩口渴,精神萎靡。醫生用巴豆藥讓病人瀉下,雖然排便稀爛,但病情依然如故。我看過後,認為是陽明經熱結在裡,非大柴胡承氣湯等不可。巴豆只是去除積滯,怎麼能清除邪熱蘊毒呢。我趕緊給病人服用大柴胡湯三劑,病人便出了汗,病情解除了。我曾說過,張仲景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其中有五個做成丸劑。理中丸、陷胸丸、抵當丸、烏梅丸和麻仁丸。

所以理中丸、陷胸丸和抵當丸都像彈丸一樣大,煮化後服用,和湯藥散劑沒什麼不同。至於麻仁丸治療脾臟縮小,烏梅丸治療濕困(○此處應改為治療蛔厥)。都用小丸劑,以便到達下部。其他的驅邪毒、破堅癖、導瘀血、潤燥屎等方劑,都用湯劑,沒有聽說用巴豆小丸藥來瀉下邪氣的。既然瀉下後病情沒有消除,恐怕會再用大黃、樸消瀉下,怎麼能不損傷身體呢。

(本事)

傷寒時氣瘟病。嘗六七日之間。不大便。心下堅硬。腹脅緊滿。止可大小承氣湯下之。其腸胃積熱。慎勿用巴豆杏仁。性熱大毒之藥。雖用一二丸下之。利五七行。必反損陰氣。涸枯津液。燥熱轉增。發黃譫語。狂走斑毒。血泄悶亂。輕者為勞復。重者或至死。間有愈者幸矣。不可以為法。(事親)

白話文:

當人得了感冒、溫病或是瘟疫等疾病,在經過了六到七天後,如果沒有排便,且胸口和腹部變得僵硬、肚子和腰部感到緊繃,只能使用大小承氣湯來通便。千萬不要使用像巴豆和苦杏仁這種性質極烈又帶有毒性的藥物,即使只服用一兩粒也會造成多次排便,反而會耗盡身體中的陰氣和水分,使病情更加惡化,出現黃疸、胡言亂語、行走不穩、皮膚出疹以及出血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偶爾有人能康復也是靠運氣,不能以此作為治療的方法。

3. 三承氣湯變諸方(附導法)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芒消(半升),大黃(四兩),甘草(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千金)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承氣湯是由枳實五枚、芒消半升、大黃四兩、甘草三兩組成。將藥材研碎,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渣,調整溫度,分三次服用。每走五里服用一次,直到通便為止。如果未通便,則一次喝完。生地黃湯則用於治療傷寒發熱、虛弱少氣、胸腹脹滿、胃中有宿食、大便秘結的病症,由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組成。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千金○辨注云。)上銼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六分。納硝煎一二沸。絞去滓。溫服。(直格○案此方。既出聖惠。名大黃散。不用生薑。治傷寒未解。煩熱口乾。腹中有結燥不通。)劉河間又加甘草。

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也。余嘗以大承氣。改作調中湯。加以薑棗煎之。俗見薑棗。以為補脾胃而喜服。不知其中有大黃芒消也。(儒門事親)

成無己云。大熱結實者。大承氣。小熱微結者。小承氣。以熱不甚大。故於大承氣湯內。去芒消。又以結不至堅。故減厚朴枳實也。如不至大堅滿。邪氣盛。而須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氣湯。必以輕緩之劑攻之。於大承氣湯中。去厚朴枳實。加甘草。乃輕緩之劑也。若大承氣證。

白話文:

上五種藥材,搗碎後混合均勻。蒸熟五升米,搾取米汁。分兩次服用。(《千金方》注釋說。) 將藥材搗碎成大豆大小,取一半。加水一盞半,薑三片。煎至藥液剩下六成,加入硝石煎一兩沸。過濾去除渣滓,溫服。(《直格》註釋說,這個方劑出自《聖惠方》,名為「大黃散」。不用生薑,治療傷寒未解、煩熱口渴、腹中有積結不通。)劉河間又加入甘草,稱為「三一承氣」,以甘味調和藥性,最得仲景之法。我曾將大承氣湯改為「調中湯」,加入薑、棗煎服。一般人看到薑、棗,以為是補脾胃而喜愛服用。卻不知其中含有大黃,具有消導作用。(《儒門事親》)

成無己說,大熱有積結者,用大承氣湯。小熱有微結者,用小承氣湯。因為熱勢不大,所以在大承氣湯中去除大黃。又因為結不通而不堅甚,所以減去厚朴、枳實。如果病勢不到大而堅滿,邪氣旺盛,而需要攻下的,也不可用大承氣湯。必須用較輕緩的方劑攻之。在大承氣湯中,去除厚朴、枳實,加入甘草,就是輕緩的方劑。如果是大承氣證。

反用調胃承氣湯治之。則邪氣不散。小承氣湯證。反用大承氣下之。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未嘗越聖人之制度。後之學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一概治之。若依此說。與仲景之方。

甚相違背。又失軒岐緩急之旨。紅紫亂朱。迷惑。眾聽。一唱百和。使病人暗受此弊。將何訴哉。(寶鑑)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白話文:

如果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小承氣湯的症狀,邪氣就無法散去;如果用大承氣湯治療小承氣湯的症狀,就會過度傷及正氣,導致腹脹難食。所以有不要過度瀉下的告誡。這就是張仲景分證論治的原因,從未違反聖人之道。後來的學者將這三種藥方合而為一,還說可以通治三種藥方所治的症狀,以及不論是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都可以用來治療。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就與張仲景的方劑大相違背,也違背了軒岐緩急的原則,紅紫混淆,迷惑眾人。一唱百和,讓病人蒙受這種弊端,又該向誰訴說呢?(《本草綱目》)

生地黃湯用來治療傷寒伴有發熱、虛弱乏力、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通的症狀。方劑如下: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消(二合),大棗(二十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千金○辨注云。陰虛人。大宜服之。)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證。悉皆治之。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消,芍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時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六書○案原云。以代三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大陷胸等之神劑。殊為不法。然其方非可棄。故錄存之。)

白話文: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硝二合,大棗二十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混合均勻,然後蒸熟五升米,將米取出榨取汁液,分兩次服用。(千金方辯注中說,陰虛的人非常適合服用這個方劑。)

[六一順氣湯](方劑編號5912),主治傷寒熱邪傳裏,大便乾結,口乾咽燥,怕熱說胡話,掀開衣服胡言亂語,手舞足蹈,皮膚髮黃,潮熱出汗,胸腹脹硬,臍周疼痛等症狀,都有效驗。

大黃,枳實,[黃芩](藥材編號1082),厚朴,甘草,[柴胡](藥材編號982),芒硝,芍藥

先將水二碗煮沸三次,然後放入藥材煎煮至還剩八分之三的量。煎煮時用槌子搗碎藥材。臨服前放入**[鐵鏽]**(藥材編號10512)水三匙調服,立即見效。取鐵的沉重之性,最能下墜解熱,通便有奇效。(六書注中認爲,這個方劑可以替代三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大陷胸等名方,是非常違背常規的。然而這個方劑也不可被摒棄,所以記載在此。)

黃龍湯(○原文主治。系即承氣證。今不敢取。當考前失下條。)

大黃,芒消,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消。水二鍾。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六書○按溫疫論。更於此方後云。如人方肉食。而病適來。以致停積在胃。用大小承氣連下。惟是臭永稀糞而已。於承氣湯中。但加人參一味服之。雖三四十日所停之完穀及完肉。於是方下。蓋承氣藉人參之力。

鼓舞胃氣。宿物始動也。張氏醫通。有用此方案。蓋據其說。云。用人參者。藉以資助胃氣。行其藥力。則大黃輩。得以振破敵之功。非謂虛而兼補也。當知黃龍湯中用參。則硝黃之力愈銳。用者不可不慎。愚謂是亦不能無其理。然胃實者。固非此論。)節庵治一壯年。夏間勞役後。

白話文:

黃龍湯

(原先主治的疾病,類似承氣散證。現在不敢採用。後面失傳了。)

藥材:

  • 大黃
  • 生薑
  • 枳實
  • 厚朴
  • 甘草
  • 人參
  • 當歸

年老氣血虛弱者,去掉生薑。水二碗,姜三片,棗子二枚。煎服。

(《六書》中記載,溫疫論中在這個方劑後補充說,如果人近期食用肉食,且發病較急,導致食物停滯在胃中,可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連續瀉下。但是臭糞便較稀薄。可在承氣湯中加入人參,服用後,即使停滯了三四十天的完穀和完肉,也能通過這個方劑瀉下。因為承氣湯藉助人參的力量,鼓舞胃氣,宿物才會開始排出。張氏《醫通》中也有採用這個方劑的例子。根據他們的說法,加入人參,是為了幫助胃氣運行藥力,讓大黃等藥材得以發揮破敵的作用,並非虛弱時用來補益的。要知道,黃龍湯中使用人參,硝黃的力量會更強,使用時不可不謹慎。我認為這種理論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胃實者,本論不適用。)節庵曾用這個方劑治療一名壯年,在夏季勞作後發病。

食冷物。夜臥遺精。遂發熱痞悶。至晚頭額時痛。兩足不溫。醫不知頭痛為火熱上乘。足冷為脾氣不下。誤認外感來陰。而與五積汗之。則煩躁口乾。目赤便秘。明日便與承氣下之。但有黃水。身強如痙。煩躁轉劇。腹脹喘急。舌胎黃黑。已六七日矣。診其脈六七至。而弦勁急。

以黃龍湯。下黑物甚多。下後腹脹。頓覺躁熱頓減。但夜間仍熱。舌胎未盡。更與解毒湯。合生脈散。加地黃。二劑熱除。平調月餘而安。(緒論○此案本證不了。姑附於此。)

白話文:

病人食冷物後,夜裡遺精,接著發熱、胸悶,到晚上頭額部位疼痛,雙腳冰冷。醫生不知頭痛是火熱上衝,腳冷是脾氣下降,誤認為外感風寒,便給予五積散治療,結果病人感到煩躁、口乾、眼紅、便秘。隔天醫生便給予承氣湯瀉下,只排出黃水,病人身體僵硬如痙攣,煩躁更加嚴重,腹脹喘不過氣,舌苔黃黑,已經持續六七天了。醫生診脈發現脈搏每分鐘跳動六七下,而且弦勁急促。

於是醫生開了黃龍湯,病人排出許多黑色物質,瀉下之後腹脹,煩躁和熱症都明顯減輕,但晚上仍然發熱,舌苔還沒完全消失,醫生又開了解毒湯和生脈散,再加上地黃,兩劑藥後熱症消退。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理,病人終於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