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渴(當參雜載渴與水法)

凡渴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若飲多而欲冷者,陽渴也。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陰亦有自利而渴,但陰有渴,古人多用冷劑,以其皆挾陽氣耳。然亦有下利清穀,不繫熱利,純是陰證,而反見渴者,此是陰在下,隔陽於上,兼因泄瀉,津液既去,枯燥而渴。其人雖引飲,所飲自少,而常喜溫,不可投冷劑。(要訣)

病人有實熱而渴者,有氣虛自汗過多,或誤發汗,津液頓亡,而渴者,名曰血渴,治法不同。假令血熱發渴,外症四肢有熱,小便赤澀。(虛實辨疑)

劉氏曰:大抵陰虛,煩躁發渴,不能飲水,或有勉強飲下,良久復吐出,或飲水而嘔,或噦逆者,皆內寒也。豈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躁渴,則不飲水也。或為能飲不吐,復欲飲者,熱也。(選錄)

有一等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者,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散亦不過若此。蓋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則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西塘感症評。)

白話文:

【對於口渴的情況】

只要遇到患者口渴,我們應詳細詢問他們想喝的是冷飲還是熱飲,想要喝的量是多還是少。如果患者喝水量大且偏好冷飲,這通常屬於陽性口渴。進一步來說,我們還需仔細檢查患者是否有相關症狀出現在經絡上。

陰性口渴也可能出現腹瀉和口渴的情況,但古人常用冷飲來處理這種情況,因為他們認為這都是因為身體裡夾雜著陽氣所致。然而,也有患者會出現清稀的大便,而非熱性腹瀉,完全符合陰性症狀,但同時也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陰性症狀在下,而陽性症狀被阻隔在上,加上因為腹瀉導致體內的津液流失,造成身體乾燥並產生口渴。即使他們會想喝水,但實際攝取的水量卻不多,而且他們偏好溫熱的飲料,這種情況下不應該使用冷飲來治療。

【對於因實熱或血渴而口渴的患者】

有些患者因體內有實熱而口渴,有些患者則是因為氣虛、自汗過多或誤發汗導致津液突然流失而口渴,這種情況被稱為血渴,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例如,因血熱而口渴的患者,其四肢可能有發熱的症狀,且小便呈現紅色且尿道有燒灼感。

【劉氏觀點】

劉氏指出,大多數情況下,口渴是由於陰虛,患者會感到煩躁,但並不渴求喝水。有些患者勉強喝水後,過一陣子又會嘔吐出來,或者喝水後立即嘔吐,或者打嗝,這些都是體內寒冷的徵兆。然而,也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即患者能夠喝水而不嘔吐,並且還想再喝,這表明體內有熱。

【中氣虛寒的情況】

另一種情況是,中氣虛寒,體內的寒水上升,迫使浮游之火停留在咽喉和口腔之間,患者會感到口渴並想喝水,但是喝水量不會超過一兩口就不再想喝了,短時間後又會再次感到口渴,每次喝水的量也不會增加。這是由於上焦部位需要水分,但當水分到達中焦部位時,由於體內已有足夠的水分,因此不再需要更多的水分,這正是他們所討厭的。

2. 煩躁(虛煩如狂。見陽明病。陰極發躁。見少陰病。)

傷寒煩躁。何以明之?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也,躁也,有陰陽之別焉。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經有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皆以煩為熱也。有不煩而躁者,為怫怫然,便作躁悶,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所謂躁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煩躁之由,又為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有因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皆不同也。煩躁為常有之疾。

復有諸不治之證,臨病者之側,又當熱審焉。(明理)

有汗之煩躁,里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大白)

有脈數心煩而躁,至夜不寧者,為血虛,芍藥甘草湯;有晝日煩躁,至夜安靜者,為陽虛,乾薑附子湯;有誤用姜附而煩躁,虛則升陽散火,實則黃連解毒。若躁極脈亂者,勿治也。(緒論)

凡見厥冷下利,讝語遺尿直視,躁不得臥,其脈無力欲絕者,不治。凡先煩後躁可治,先躁後煩死,獨躁不煩者死。更有臥寐不寧者,乃胃中津液乾枯,不能內營其魂魄也。惟為生津,俾胃和,而臥自安也。(錦囊)

白話文:

【對於煩躁的瞭解】

如何理解傷寒中的煩躁?煩,是指心情焦慮不安;躁,指的是情緒激動,憤怒。兩者合在一起,煩躁通常是由熱引起的。但如果要細分,煩與躁有陰陽之差異。煩屬陽,躁屬陰。煩是熱的輕微表現,躁則是熱的嚴重形式。古籍中有提到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等詞彙,都是將煩與熱相聯繫。然而,也有不煩只躁的情況,這類型的躁是悶悶不樂,且有種被陰氣阻隔陽氣的感覺。

就算躁到想躺在泥水中,但喝水卻無法入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煩躁。它先從煩開始,逐漸演變成躁。反過來,躁煩是指先躁後煩。導致煩躁的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邪氣在體表引發,也可能是邪氣在體內引起,或是火療造成的,甚至是陽虛或陰盛所導致。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煩躁是一種常見疾病。

但在治療時,也要考慮那些無法治癒的症狀,並在診斷時加以判斷。

【辨識與治療】

如果患者有汗且煩躁,這是體內的症狀,應使用清熱法。反之,若無汗且煩躁,這是體表的症狀,應採用散表法。脈搏浮動的煩躁,也是體表的問題,同樣適用散表法。脈搏隱藏的煩躁,則是潛藏的邪氣,應採取提升正氣的方法。脈搏深沉且頻率快的煩躁,表示體內有熱,宜採用清熱法。脈搏深沉且緩慢的煩躁,表示體內有寒,宜採用溫經法。

【特定情況的處理】

心煩且躁動,夜晚難眠,脈搏快速,這是血虛的表現,可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白天煩躁,夜晚安靜,這是陽虛,宜用乾薑附子湯。誤用薑附導致煩躁,虛則提升陽氣,消散火氣,實則用黃連解毒。若是脈搏混亂到極點,就無法治療了。

【預測生死】

看到四肢冰冷、腹瀉、胡言亂語、尿失禁、目光直視、躁動不安且脈搏弱到幾乎停止,這種情況無法治癒。先煩後躁可以治療,先躁後煩則會致命。單純躁動而不煩,也會致死。睡眠不穩,可能是胃部津液枯竭,無法滋養精神。唯有補充津液,使胃部和諧,才能安穩睡覺。

3. 晝夜偏劇

凡病晝靜夜劇者。熱在血分。若夜靜晝劇者。此熱在氣分。若晝夜俱劇者。此熱在氣血之分也。若有表證。不得汗出。晝夜不得安。脈浮數者。宜發汗則愈。若有裡實。大便不通。燥糞結聚。發躁晝夜不得安。則宜下之則愈。(蘊要)

白話文:

凡是疾病在白天平靜,夜晚卻加劇的,表示熱邪在血液中。如果病情夜晚平靜,白天卻加劇的,這表示熱邪在氣體中。假如無論晝夜病情都十分嚴重,那麼熱邪就同時存在於氣與血中。假如有表證,無法流汗,晝夜都感到不適,脈象浮而快的,應該發汗治療就會好。如果體內有實熱,導致大便不通,乾硬的大便堆積,煩躁不安晝夜難眠,這種情況應使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康復。(蘊要)

所有疾病如果白天症狀輕微,到了晚上卻加重的,代表體內的熱邪在血液中作祟。反之,如果病症在夜晚減輕,但白天卻加重的,這表示熱邪影響的是氣體運行。然而,如果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病症都非常嚴重,那麼熱邪就同時影響了氣和血。假如有外感病證,身體無法正常出汗,晝夜都感覺不舒服,且脈搏快速的,應該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病情就會得到改善。如果體內有實質的熱毒,導致大便不暢,乾硬的大便堆積,並且日夜感到焦躁不安,那麼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才能恢復健康。(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