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6)
卷三 (6)
1.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蓋陽邪傳裡而痛者,其痛不常;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痢也。當以熱藥溫之。有燥屎宿食為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痛也,則後用下。(六書)
凡傷寒腹痛者,必須驗其寒熱下藥。若初得病身熱,後加以口乾喜飲冷,大便閉,小便赤,躁煩脈滑數,此有宿糞。難經曰:「痛為實。」仲景論時滿時痛之症,有曰痛甚者加大黃,意可見也。若初得病,身冷厥逆,脈來沉細,冷汗自出者,方是陰證,雖宜熱藥,亦須消息輕重而用之。(明條)
腹痛,不可按不可揉者,實也;可按可揉者,虛也。時痛時止者,實也;痛無休息者,虛也。凡陽邪傳裡,裡氣作實,腹脹大便硬者,實也;陰邪傳裡,裡氣停寒,腹軟泄瀉者,虛也。脈來滑大有力者,實也;弦細無力者,虛也。又當分大小少三腹而治之。若大腹痛者,即心腹,而有寒邪食積也;小腹痛者,即臍腹,而有邪熱燥糞也;少腹痛者,即臍以下,而有瘀血結溺也。各從其寒熱虛實而治,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下之,虛者補之。活人書云:「傷寒腹痛,當分四症而治。」此其法也。(同上○案此分三腹,未知何出。原更配之三陰,最屬牽強,不錄。)
亦有虛寒之人患腹痛,服溫補藥而相安,時止時作,痛仍不解,甚則利清水,或白沫,此虛中有實,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所食之物,停於腸中,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渣,入大黃一錢,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氣不傷,而病隨愈。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緒論)
白話文:
[腹痛]
當邪氣進入身體內部,與體內正常的氣息發生衝突,就會導致腹痛。如果是受到陽性邪氣影響而引起的疼痛,這種痛感通常會時有時無;但若是因為體內陰寒過重所造成的腹痛,那麼疼痛就幾乎不會停止,這可能是瀉痢的前兆。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然而,如果疼痛是因為腸胃中有宿便或是未消化的食物所造成,患者會感到煩躁且排不出大便,腹部會感到飽脹和疼痛,這時候治療方式應以通便為主。
凡是因感受風寒而引發的腹痛,必須根據患者體內的寒熱狀況來選擇適當的藥物。如果患者在剛開始生病時體溫升高,之後出現口乾、想喝冷飲、大便祕結、小便色赤、焦躁不安及脈搏快速等症狀,這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排出的糞便。古書《難經》提到,疼痛是因為體內有實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描述了腹痛的症狀,並指出疼痛劇烈時可以加入大黃來治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想法。然而,如果患者在剛開始生病時就感到身體冰冷、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自發性冷汗,這就是典型的陰虛證狀,即使要使用熱性的藥物,也要注意藥量的輕重。
腹痛如果無法按壓或揉搓,表示疼痛是因為實邪所致;如果可以按壓或揉搓,則可能是因爲虛弱所致。疼痛如果時有時無,表示是由實邪引起;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則可能是因爲虛弱。陽性邪氣傳入體內,使得裡氣變實,如果腹部膨脹且大便硬結,這也是實邪的表現;而陰性邪氣傳入體內,使得裡氣停留寒冷,如果腹部柔軟且伴有腹瀉,這就是虛弱的表現。脈搏跳動有力且滑大,表示實邪;如果脈搏細弱且呈弦狀,則表示虛弱。治療腹痛時,應根據疼痛部位的不同來進行,如果疼痛部位在大腹,即心腹部位,可能是因為寒邪或食物積聚所致;如果疼痛部位在小腹,即肚臍周圍,可能是因為邪熱燥糞所致;如果疼痛部位在少腹,即肚臍以下,可能是因為瘀血結溺所致。根據疼痛的不同原因,分別採用清熱、溫暖、通便或補充的方式來治療。
也有虛弱且寒冷的人會遭受腹痛,服用溫補藥物後病情得以緩解,但疼痛仍然時有時無,甚至會出現拉肚子,排出清水或白色泡沫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中夾雜著實邪,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或者是在生病期間腸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食物殘留在腸道中。即使是少量的宿便,也可能導致劇烈的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溫補藥物煮好後去渣,加入一錢的大黃,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可以增加到一錢五分,煮沸四五次後服用。這樣可以使宿便順利排出,不會傷害到正常的氣息,並且病情隨之痊癒。這是一個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有效方法。
此外,也有虛弱且寒冷的人會遭受腹痛,服用溫補藥物後病情得以緩解,但疼痛仍然時有時無,甚至會出現拉肚子,排出清水或白色泡沫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中夾雜著實邪,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或者是在生病期間腸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食物殘留在腸道中。即使是少量的宿便,也可能導致劇烈的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溫補藥物煮好後去渣,加入一錢的大黃,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可以增加到一錢五分,煮沸四五次後服用。這樣可以使宿便順利排出,不會傷害到正常的氣息,並且病情隨之痊癒。這是一個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