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五 (2)
卷五 (2)
1. 應下脈證
治傷寒欲下之。切其脈牢。牢實之脈。或不能悉解。宜摸視手掌。濈濈汗濕者。便可下矣。若掌不汗。病雖宜下。且當消息溫暖。身體都皆津液。通掌亦自汗。下之即了矣。(巢源)
脈朝夕駃者。實癖也。可下之。朝平夕駃者。非癖也。(○案此本出千金。)不可下。駃者。謂數脈六七至者也。若脈數一息八九至。慎不可下。若下之。則煩躁。下利不止而死。凡數脈與皮毛相得。亦不可下也。若下證悉見。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後。氣血不通便然。但手足微厥。
掌心常溫。時復指梢溫。便下之不可拘忌也。(○活人云。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復指爪溫。須便用承氣下之。不可拘忌也。當參第四卷厥條。),凡下症。小便不利。或尚少。未可攻之也。(總病)
白話文:
治療傷寒應考慮下法
切脈時摸到脈絡緊實有力。緊實的脈象,或不能完全解除。此時應觸摸手掌,如果手掌潮濕有汗,就可以下藥。如果手掌不汗,即使病情適合下藥,也應該暫緩,採取溫暖的方法。如果全身出現津液,手掌自然會出汗,就可以下藥了。(巢源)
脈絡朝夕均緩和
這表示實證有癖,可以下藥。朝緩夕急則否。(○註:這一段摘錄自《千金方》。)緩和,是指脈絡在六七次左右跳動。如果脈絡一秒鐘跳動八九次,切勿下藥。否則會引發煩躁,下痢不止而死亡。凡脈絡和皮毛相符合,也不能下藥。如果下藥徵兆明顯,但出現四肢逆冷,這是失去下藥時機後,氣血不通所致。但只要手腳微微冰冷,
手掌一直溫和,有時指尖溫和,就可以下藥,不需要猶豫。(○《活人書》說:大體來說,熱厥必須脈絡沉伏而滑潤,頭上有汗,手雖然冰冷,但有時指尖溫和,應立即使用承氣湯下藥,不需要猶豫。應參閱第四卷厥條。)
所有下症,小便不通或量少,都不能攻下。(總病)
不惡寒反惡熱。手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結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滿而喘。或譫語。脈沉而滑者。里證也。里證者。此屬陽明也。宜下之。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案沉細數。恐非應下之診。
考朱氏此語。本之素問次注。引正理傷寒論。又總病云。或汗後脈雖遲。按之有力。活人又云。脈浮滑而數。蓋總病最為親切。)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之即愈。亦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不可拘以日數。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
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喘急極者。亦不候他證。便下之。(活人○案此本於總病。殊為明約。),大抵下藥。必切脈沉實。或沉滑沉疾有力者。可下之也。再以手按臍腹硬者。或叫痛不可按者。則下之無疑也。凡下後不解者。再按臍腹有無硬處。若有硬處。手不可按。下不盡也。
白話文:
"不畏寒反而畏熱,手掌心和腋下有汗如流水。胃部乾燥,大便結塊,出現潮熱且大便堅硬,小便正常,腹部脹滿伴有喘息,或者神智混亂,脈搏深沈而滑動。這些都是裡證的表現,屬於陽明病。對於裡證,應當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在開始發熱且畏寒時,現在已經出汗,不再畏寒,而是發熱加重且煩躁不安。起初脈象浮大,現在脈象洪實或沈細數。若開始時神態安靜,現在卻出現狂言,這表示胃部實熱且陽氣旺盛,再次發汗就會危及生命,必須通過通便的方式來治療,這樣就能痊癒。有些人在剛開始生病時就出現了陽盛的症狀,也應該馬上通便治療,不必拘泥於時間。還有心臟、胸部直到腹部都感到難受、悶堵、喘息困難,這種情況下也不需等待其他症狀出現,馬上進行通便治療。"
"大體上來說,使用藥物時,如果脈搏深沈且實質,或者脈搏深沈、滑動、快速且有力,這些都是可以通便的指標。用手按壓腹部感到硬實,或者叫痛無法按壓,這就確定需要進行通便。如果通便後症狀沒有改善,再次按壓腹部,如果有硬塊,手指按不下去,表示通便還不夠徹底。"
須再下之。(蘊要)
凡瘟疫宜下者。必陽明邪實於腑。而秘結腹滿。或元氣素強。胃氣素實者。方可下。若大便雖數日不行。而腹無脹滿。及大便無壅滯不通之狀。或連日不食。而臍腹坦然。軟而無疑。此陽明胃腑。本無實邪。切不可妄下以泄中氣。(說疫)
溫疫伏邪。傳入胃中。水穀得疫邪而蒸熱。疫邪附水穀而熾盛。上薰三陽。而陽經之證漸生。下陷三陰。而攻下之證又現。熱傷血分。或畜血。或斑疹。熱瘀水道。或溺閉。或發黃。熱傷神氣。則譫語狂亂。熱傷津液。則燥渴便硬。蜂起變症。皆因胃中疫熱而然。故善治者。
宜急清其胃中之熱。胃熱一清。諸症悉愈。如釜底無薪。沸自不作。不煩揚湯之誚也。(傷寒翼○案此云上薰三陽。蓋謂自汗惡熱等證。下陷三陰。即是邪實於裡者。)
白話文:
治療瘟疫,是否需要瀉下,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判斷。若陽明經氣實邪,導致腹脹便秘,或患者元氣旺盛、胃氣充實,則可以瀉下。但如果患者雖然數日未排便,但肚子不脹,也沒有便秘的跡象,或是連日不食,但腹部平坦柔軟,則陽明胃腑可能並無實邪,切忌盲目瀉下,以免損傷元氣。
溫疫的邪氣侵入胃中,會使水谷受邪氣蒸熱,邪氣附著在水穀上,變得熾盛,向上薰蒸三陽經脈,導致陽經證候出現;向下侵襲三陰經脈,出現攻下證候。邪熱傷及血分,可能出現瘀血、斑疹;熱邪阻滯水道,可能出現小便閉塞、黃疸;邪熱傷及神氣,可能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邪熱傷及津液,可能出現口渴、大便乾硬。溫疫的各種變化,都源於胃中疫熱。因此,治療溫疫,要以急清胃熱為先,胃熱一清,諸症自然會消退,就像釜底無薪,水自然不會沸騰,無需再用藥物去治療。
舌白胎漸變黃胎(邪在膜原。舌上白胎。邪在胃家。舌上黃胎。胎老變為沉香色也。白胎未可下。黃胎宜下。)
舌黑胎(邪毒在胃。薰騰於上。而生黑胎。有黃胎老而變焦色者。有津液潤澤。作軟黑胎者。舌上乾燥。作硬黑胎者。下後二三日。黑皮自脫。只有一種舌俱黑而無胎。此經氣。非下證也。妊娠多見此。陰證亦有此。並非下證。下后里證去。舌尚黑者。胎皮未脫也。不可再下。務在有下證方可下。舌上無胎。況無下證。誤下舌反見離離黑色者。危。急宜補之。)
舌芒刺(熱傷津液。此疫毒之最重者。急當下。老人微疫無下證。舌上乾燥。易生胎刺。用生脈散。生津潤燥。芒刺自去。)
白話文:
舌白胎漸變黃胎
- 舌頭上有白苔逐漸變成黃苔(邪氣在身體表面。舌頭上有白苔。邪氣在胃部。舌頭上有黃苔。苔老了變成沉香色。白苔不能下。黃苔應該下。)
舌黑胎
- 舌頭上有黑苔(邪毒在胃部。上蒸到舌頭上。而產生黑苔。有些黃苔老了變成焦黃色。有些津液充足滋潤。形成柔軟的黑苔。舌頭乾燥。形成硬性的黑苔。下後幾天。黑皮自然脫落。只見舌頭全部變黑而沒有苔。這是經脈的變化。不是該下的證狀。懷孕時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陰證也有這種情況。都不是該下的證狀。下後裏證痊癒後。舌頭還是黑色的。是胎皮還沒脫落。不能再下。必須有下證纔行。舌頭上沒有苔。況且沒有下證。誤下後反而舌頭呈現散落的黑色。很危險。應趕快補救。)
舌芒刺
- 舌頭上長棘刺(熱氣傷津液。這是瘟疫中最嚴重的。應趕快下。老人得了輕微的瘟疫沒有下證。舌頭乾燥。容易長苔刺。服用生脈散。生津潤燥。棘刺自然會消失。)
舌裂(日久失下。血液枯極。多有此證。又熱結傍流。日久不治。在下則津液消亡。在上則邪火毒熾。亦有此證。急下之裂自滿。)
舌短,舌硬,舌卷(皆邪氣勝。真氣虧。急下之。邪毒去。真氣同。舌自舒。)
白砂胎(舌上白胎。乾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胎。乃自白胎之時。津液乾燥。邪雖入胃。不能變黃。宜急下之。)
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扎如煙煤(胃家熱多有此證。固當下。唇口皮起。仍用別證互較。鼻孔煤黑。疫毒在胃。下之無辭。)
口燥渴(更有下證者。宜下之。下後邪去胃和。渴自減。)
目赤,咽乾,氣噴如火,小便赤黑涓滴作痛,小便極臭,揚手擲足,脈沉而數(皆為內熱之極。下之無辭。)
白話文:
舌頭裂開,通常是因為長期消耗體力、血氣虧虛所致,也可能是因為熱邪停滯在體內,久治不愈,導致津液耗損,上火,而出現舌頭裂開的情況。如果舌頭裂開是因為體內熱邪積聚而引起的,應及時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舌頭短、硬、捲曲,都是因為邪氣入侵,真氣不足導致的。應該及時治療,將邪氣排出體外,恢復真氣,這樣舌頭才能恢復正常。
舌苔白而乾硬,如同砂皮,叫做白砂胎,是因津液乾燥,邪氣入侵胃部,但未化為黃苔所致。應及時治療,將邪氣排出體外。
嘴唇乾燥裂開、顏色焦黑、嘴唇周圍起皮、口臭、鼻孔烏黑,這些都是胃熱的表現,應該及時治療。嘴唇周圍起皮,需要結合其他症狀判斷,如果鼻孔烏黑,表示疫毒在胃部,應毫不猶豫地治療。
口乾舌燥,也可能是需要治療的症狀,治療後,胃氣恢復正常,口渴就會減輕。
眼睛紅腫、咽喉乾燥、呼吸急促、小便赤黑、排尿困難、排尿疼痛、尿液惡臭、手腳顫抖、脈象沉而數,這些都是內熱極度旺盛的表現,應該毫不猶豫地治療。
潮熱(邪在胃。有此證。宜下。然又有不可下者。詳載似里非里。熱入血室。神虛譫語。三條之下。)
善太息(胃家實。呼吸不利。胸膈痞悶。每欲引氣下行。故然。)
心下滿,心下高起如塊,心下痛,腹脹滿,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脹痛(以上皆胃家邪實。內結氣閉。宜下之。氣通則已。)
頭脹痛(胃家實。氣不下降。下之頭痛立止。若初起頭痛。別無下證。未可下。)
小便閉(大便不通。氣結不舒。大便行小便立解。誤服行氣利水藥無益。)
大便閉,轉屎氣極臭(更有下證。下之無辭。有血液枯竭者。無表裡證。為虛燥。宜蜜煎導。及膽導。)
白話文:
熱潮(病邪在胃部。出現這種症狀時,應使用下法治療。但有時候,不適合使用下法,詳細情況請參考似裏非裏、熱入血室、神虛譫語這三種情況下的處理方式。)
喜嘆息(胃部實症。呼吸困難,胸部和膈肌感到堵塞性不適,常常想將氣往下引。因此會有這種行為。)
心下部感覺充塞,好像有一塊物體,心下部疼痛,腹部膨脹且有脹痛感,心下部有脹痛感(這些都是胃部邪氣過盛,內部積聚氣體閉塞的徵兆,應使用下法來治療。當氣流通暢時,症狀就會停止。)
頭部脹痛(胃部實症,氣不能正常下降。下法可以立即解除頭痛。如果頭痛剛開始,沒有其他需要下法的情況,還不能使用下法。)
尿閉(大便不通暢,氣體結聚無法舒緩。大便排出後,小便就能自行解開。誤用行氣利水藥物無益。)
大便閉塞,排出的糞便異常惡臭(還有其他需要下法的情況,可以直接進行下法。有血液枯竭的案例,既無表症也無裡症,可能是虛燥之症,應使用蜜煎導或膽導等方法來處理。)
大腸膠閉,協熱下利,熱結傍流。(並宜下。)
四逆,脈厥,體厥(並屬氣閉。陽氣鬱內。不能四布於外。胃家實也。宜下之。下後反見此證者。為虛脫。宜補。)
發狂(胃家實陽氣盛也。宜下之。有虛煩似狂。有因欲汗作狂。並忌下。以上溫疫論。)
大便閉結者。疫邪傳裡。內熱壅鬱。宿糞不行。蒸而為結。漸至梗硬。下之結糞一行。瘀熱自除。諸證悉去。熱結傍流者。(○類編曰。熱邪將糞結住不能下。糞旁止能流下臭水。並所進湯藥。此句當如是講。)以胃家熱。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
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立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下之。
白話文:
大腸膠閉
大便阻塞,伴隨熱感和腹瀉。
熱結傍流
熱氣與糞便結合,導致大便無法排出,只能流出臭水。(宜下)
四逆,脈厥,體厥
四肢逆冷,脈象微弱,身體冷厥。(均屬氣閉,陽氣鬱積於內,無法外布,胃中積實。宜下,若下後又出現這些症狀,則為虛脫,宜補。)
發狂
胃中積實,陽氣旺盛所致。(宜下,有類似虛熱狂燥的症狀,有因欲出汗而發狂,均禁忌攻下。)
大便閉結
疫邪傳入體內,內熱壅盛,宿便不能排出,蒸結為塊。逐漸變硬,攻下後塊狀糞便排出,瘀熱自除,諸證悉去。
熱結傍流
(類編曰:熱邪將糞便包裹,無法排出,糞便旁流只能排出臭水,所服藥物亦然。此句應如此解。)因胃中熱盛,內熱壅閉,先是大便閉結,繼而腹瀉排出純粹的臭水,完全沒有糞便。
日三四度,或十數度
宜用承氣湯。排出塊狀糞便則腹瀉立止。服藥後不出糞便,仍腹瀉臭水和藥物,因大腸邪氣盛,失去傳導功能。知邪氣仍在,病情必不減輕,宜下。
大腸膠閉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裡。但蒸作極臭。沕然如黏膠。至死不結。但愈蒸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疫毒無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黏膠一去。下證自除。霍然而起。(同上○原更有協熱下利證。殊欠明瞭。不錄。)
溫疫得里證。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忽然六脈微如絲。細而軟。甚至於無。或兩手俱無。或一手先伏。察其人不應有此脈。今有此脈者。皆緣應下失下。內結壅閉。營氣伏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此脈厥也。亦多有過用黃連石膏諸寒之劑。強遏其熱。致邪愈結。脈愈不行。
白話文:
患有腸道黏閉的人,平時排便不正常。如果遇到疫病入侵,就會出現糞便蒸發後極臭、像是黏膠一樣,直到死亡也不成形,反而越來越阻塞。因為胃氣無法向下運行,疫毒無法排出,如果不排泄就會死亡。只要能排出這團黏膠,病症自然消失,病人就能恢復健康。
溫疫入侵內臟時,患者面色沒有變化,能說能動,沒有其他奇怪症狀,但突然脈象微弱如絲,細軟無力,甚至消失,或雙手都消失,或先有一隻手脈消失。觀察患者原本不應該出現這種脈象,如今卻出現了,都是因為應該排泄卻沒有排泄,內部阻塞不通,營氣停留在體內,無法到達四肢,這是脈厥的現象。許多人會誤用黃連、石膏等寒涼藥物,強行抑制熱症,導致邪氣更加凝結,脈象更加虛弱。
醫見脈微欲絕。以為陽證得陰脈為不治。委而棄之。以此誤人甚眾。若更用人參生脈散輩。禍不旋踵。宜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復。(同上○案直格云。脈須疾數。以其極熱畜甚。而脈道不利。以致脈沉細而欲絕者。脈厥也。吳氏蓋本於此。)
白話文:
醫生看到脈象微弱將要消失,以為是陽證侵犯陰脈,認為無救,便放棄治療。因此誤治的人很多。如果再用人參生脈散等藥,後果不堪設想。應該用承氣湯緩慢瀉下,六脈就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