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4)
卷三 (4)
1. 盜汗(病後盜汗。見餘證中。)
傷寒盜汗。何以明之?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自汗則不。或睡與不睡,自然而出也。及盜汗者,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於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經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病,當作裡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又三陽合病,目合自汗,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且自汗,有為之虛者,有為之實者。其於盜汗之證,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明理)
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溫疫論。)
白話文:
[盜汗(疾病後出現的盜汗。詳情見其他症狀中。)]
要怎麼分辨傷寒導致的盜汗呢?所謂盜汗,是指在睡覺時纔會流汗,而在醒着的時候則不會。有的人在睡與醒之間,會自然地出汗。對於盜汗來說,如果不睡覺,就不會出汗。當人開始入睡,汗液便會如泉水般湧出,醒來之後,汗就停止不再流出了。雜病中的盜汗,主要歸咎於陽氣虛弱。而傷寒引起的盜汗,並不像雜病那般虛弱,而是因爲邪氣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所導致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邪氣完全影響到表皮,干擾了衛氣,那麼就會自然出汗。在這種情況下,邪氣侵入裏部,同時與表層的邪氣相連。當人入睡,衛氣運行至裏部,這時表層的陽氣無法到達,體內的液體得以釋放,因此只有在睡覺時纔會出汗。醒來後,氣分散至表層,汗也就停止了。經書上說,稍微盜汗,反而怕冷的人,表示表層的邪氣還未被驅除。另外,陽明病應當表現爲裏實證,但脈象浮起的人,會盜汗,這表明仍有表層邪氣存在。再者,三陽合病,眼睛閉合時會自行出汗,由此可知,盜汗是因爲邪氣處於半表半里之間,這一點已經明確。此外,自汗可以分爲虛汗和實汗兩種。在盜汗的症狀上,不像自汗那樣可能有實汗,處理盜汗主要是調和表層即可,這一點必須瞭解。
一般來說,人睜眼時,衛氣運行於陽面;閉眼時,衛氣運行於陰面。運行於陽面,意味着衛氣從表層升發;運行於陰面,意味着衛氣在內部收斂下降。現在體內有潛藏的熱氣,再加上遇到衛氣,兩者陽氣相互碰撞,熱氣蒸騰於外,導致毛孔張開,於是便產生了盜汗。(溫疫論)
2. 頭汗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上脫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其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化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
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景岳○此係節明理論文。)
白話文:
關於「頭汗」的症狀,大致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邪熱上升阻塞。另一種則是因為身體的陽氣上瀉。因為頭部是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當感冒時全身發汗,這稱作熱越。但如果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那麼熱氣無法通過汗液排出,就會上升蒸騰到頭部,所以只會出現頭汗。對於這種由熱氣引起的頭汗,可以使用清熱或散熱的方法來治療,嚴重的話還可以使用通便的方法,主要目標就是消除體內的熱氣,這樣病自然就會好。
然而,如果是因為陽氣上瀉導致的頭汗,通常是由於不當的通便傷害了陰氣,或是消耗過度,或是持續的腹瀉,導致下部的陰氣耗盡,使得上部的陽氣瀉出。如果小便不通暢,卻看到頭部出汗,這就是非常危險的情況了。
3.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並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陽明為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其有自汗出者。有但頭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明理)
白話文:
【手足出汗】
在傷寒病中,會出現手足多汗的情況。如何判斷這一點呢?我們的手腳四肢是由身體中的陽氣所主宰,而胃臟負責供應四肢的能量。當手足出現多汗的情況,這就是陽明病的症狀。當身體的陽經受到邪熱影響,並且這種邪熱擴散到陽明脈絡時,就會導致手足多汗。陽明脈絡負責管理身體的津液,一旦生病,就會引起自發性的多汗。這種自發性多汗可能全身都有,也可能只限於頭部或手腳。這些都屬於陽明病的範疇。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全身自發性多汗,我們稱之為「熱越」,這是因為體內的熱量向外擴散所致。
若是隻有頭部多汗,這表示體內的熱量無法順利地向外擴散,而導致熱量向上聚集。
當手足多汗,這表示熱量聚集在胃臟,導致津液向四周擴散。(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