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回本書目錄

1. 卷五

2. 陽明病

3. 陽證似陰諸候

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活人),病人面紅舌白。狂言。渴欲飲冷。內煩躁擾。六脈浮數。

陽證瞭然。卻有面不紅。而不甚語言。微有燥渴。而嗜臥不煩。身體微厥。六脈微細。若陰證俱備。而不然者。面雖不紅。不甚言語。問答之間。精神面色。蘊而不散。雖不甚渴。卻自喜冷。昏睡。力喚之精神自定。身雖微厥。手足指尖。反常溫暖。脈雖微按之實數。初無間斷。

若小腹堅硬。大便數日不通。胸中痞悶。以手按之則疼。此因失下。陽證如陰。諦矣。經曰。三陰其反如何。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陰中伏陽之脈。正合此也。(永類)

夫陽證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蓋傷寒熱甚。失於汗下。陽氣亢極。鬱伏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身寒逆冷。神氣昏昏。狀若陰症也。大抵唇焦口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設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屎。結聚。乃傍流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

其脈雖沉。按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症也。蓋此與陽盛拒陰亦同。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名陽盛拒陰也。要在審詳而已。(蘊要○案至真要大論云。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感也。次注云。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傷寒外編云。病在三陰。皆有下利腹痛。厥逆躁渴。但屬於陽者。必先發熱頭痛。漸至唇乾舌燥。煩渴喜冷飲。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身極易於轉側。呼吸出於自然。小便或赤或澀。脈來浮洪數大。此陽證也。至四五日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或燥結。

或下利。躁渴潮熱。自汗讝妄。揚手擲足。氣息喘急。小腹痛不可按。舌上胎厚而黃黑。甚則芒刺燥裂。脈沉而滑。皆三陽傳變之熱證。其或身寒逆冷。神氣昏昏。脈來沉實附骨。乃火極似水。緣陽邪失於汗下所致。雖身冷而不欲近衣。雖神昏而氣色光潤。雖腹痛必脹滿而喘急。

不可按揉。下利傍流清水。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黑。厥逆亦不過肘膝。厥過即發熱。厥深熱亦深也。此為陽極似陰。不可誤認為寒而溫之。(緒論○案傷寒外編。明呂復著。又以上三說。大略相同。然詳略互見。故並存之。次卷陰證似陽條亦同。)

脈沉而細。或緩而長。來遲去疾。或六脈伏如脫狀。口反不渴。舌燥而短。身反不熱。手足反厥。神昏讝語。口目瞤動。如驚風狀。大便時解。或如爛桃色。或如清水。或不大便。人事不知。或歌或哭。身輕能自起立。或吐蛔。口苦或辣。小便赤而長。此假虛寒也。宜芩連石膏之類。甚則大承氣下之。(直解)

凡陰厥。手足厥冷。或冷過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劇則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脈無力。或脈微欲絕。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審內證。氣噴如火。齦爛口臭。煩渴譫語。口燥舌乾。舌胎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小腹疼痛。小便赤色。

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傍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證。但見表證脈體純陰。誤投溫劑。禍不旋踵。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

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溫疫論○案類編云。以小便赤白定陰陽。第語其常耳。陰症亦有小便黃赤者。此說本於要訣。既見第二卷中。)

陽極似陰。厥逆自利等證。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皆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證。急當清理其內。誤與溫藥必死。但清之有方。須知陽極似陰之證。其人根氣必虛。即與救熱存陰。須防熱去寒起。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亦有攻下太過。

而陰陽俱脫者。不妨稍用溫補。然脫去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耗其津。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醫通)

4. 白虎湯變治驗並方

錢仲昭患時氣外感。三五日發熱頭疼。服表汗藥。疼止熱不清。口乾唇裂。因而下之。遍身紅癍。神昏譫語。食飲不入。大便復秘。小便熱赤。脈見緊小而急。謂曰。此症全因誤治。陽明胃經。表裡不清。邪熱在內。如火爍原。津液盡干。以故神昏譫妄。若癍轉紫黑。即刻死矣。

目今本是難救。但其面色不枯。聲音尚朗。乃平日保養。腎水有餘。如旱田之側。有下泉未竭。故神雖昏亂。而小水仍通。乃陰氣未絕之徵。尚可治之。不用表裡單單。但一和法。取七方中小方。而氣味甘寒者用之。惟如神白虎湯一方。足以療此。蓋中州元氣已離。大劑急劑復劑。

俱不敢用。而虛熱內熾。必甘寒氣味。方可和之耳。但方雖宜小。而服藥則宜頻。如飢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漸漸與之。必一晝夜。頻進五七劑。為浸灌之法。庶幾邪熱以漸而解。元氣以漸而生也。若小其劑。復曠其日。縱用藥得當。亦無及矣。如法治之。更一晝夜。而病者熱退神清。

脈和食進。其癍自化。(寓意草)

四明虞吉卿。因三十外出疹。不忌豬肉。兼之好飲。作泄八載矣。忽患傷寒。頭痛如裂。滿面發赤。舌生黑胎。煩躁口渴。時發譫語。兩眼不合者七日。洞泄如注。較前益無度。余急往診。其脈洪大而數。為疏竹葉石膏湯。方因其有腹瀉之病。石膏止用一兩。病初不減。此兄素不謹良。

一友疑其虛也。云。宜用肉桂附子。斂之以其言來告。余曰。誠有是理。但余前者按脈。似非此證。豈不數日。脈頓變耶。復往視。其脈仍洪大而數。余曰。此時一投桂附。即發狂登屋。必不救矣。一照前方。但加石膏至二兩。斂之曰。得毋與泄瀉有妨乎。余曰。熱邪作崇。

此客病也。不治立殆。渠泄瀉已八年。非暴病也。治病須先太甚。急治其邪。徐並其夙恙除之。急進一劑。夜臥遂安。即省人事。再劑而前惡證頓去。不數劑霍然。但瀉未止耳。余為疏脾腎雙補丸方。更加黃連。乾葛。升麻。以痧痢法治之。不一月瀉竟止。八載沉疴。一旦若失。

(廣筆記)深師。療傷寒下後。除熱止渴。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碎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盡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六書。如神白虎湯。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於本方。加知母。山梔。槌法。加淡竹葉。

治傷寒已汗下後。餘熱未退。頭痛口乾煩躁。宜服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石膏(二兩),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粳米五十粒。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錢仲昭受到時節的氣候影響而生病,每隔三到五天就發燒頭痛。他服用了發汗的藥物,雖然頭痛有所緩解,但發燒的情況仍未改善,甚至出現口乾脣裂的情況。在這樣的狀況下,他接受了治療,全身出現了紅斑,精神混亂,胡言亂語,無法進食,大便變得祕結,小便呈現熱赤色。他的脈象緊小且急促。醫生告訴他,這種病症完全是由於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的。陽明胃經的表裡未能得到清理,邪熱在體內積聚,像火一樣燃燒,使體內的津液都幹涸了,因此導致他精神混亂。如果紅斑轉為紫色或黑色,他隨時可能死亡。

現在這種情況確實難以救治,但因為他的臉色還不算憔悴,聲音仍然清晰,這說明他平時有良好的保養,腎臟的水份充足,就像乾旱的土地旁邊有未幹涸的水源,所以雖然精神混亂,但小便仍然正常,這是陰氣未盡的跡象,仍有治療的可能性。不需再用表裡單單的治療方式,只需使用調和的方法,選擇七方中的小方,而且味道甘寒的藥物。其中,神白虎湯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於中州的元氣已經流失,不能使用大劑量或急性的藥物。

然而,雖然藥方應該小,但服藥的頻率應高。就像一個飢餓的人想要吃飯,必須慢慢讓他進食。必須在一天一夜內,頻繁地服用五到七劑,使用漸進式的方式,這樣邪熱才會逐漸消退,元氣也會逐漸恢復。如果藥量太少,時間又拉得太長,即使藥物使用得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按照這種方法治療,再過一天一夜,病人的熱度開始下降,精神狀態也開始清晰。

虞吉卿在三十歲時出了疹子,他沒有忌口,仍然食用豬肉,加上他嗜酒,結果他連續八年的時間都在拉肚子。突然,他得了風寒,頭痛欲裂,臉色通紅,舌頭上長出黑色的苔蘚,他感到焦躁和口渴,不斷地說著胡話,眼睛七天都沒有閉上。他開始拉肚子,比之前更嚴重。我去為他診斷,他的脈搏大且快。我開了竹葉石膏湯的處方。因為他有拉肚子的問題,所以我只使用了一兩的石膏。但病情似乎沒有改善。他一直以來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健康。

一個朋友懷疑他是虛弱,認為應該使用肉桂和附子來收斂病情。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我。我說,這種理論確實有道理,但我之前檢查他的脈搏,似乎並不是這種情況。難道在短短幾天內,他的脈搏就突然改變了嗎?我又去看他,他的脈搏仍然大且快。我說,如果現在使用桂附,他可能會發狂,甚至可能無法挽救。我再次使用了之前的處方,但將石膏增加到二兩。他問我,這樣不會對拉肚子造成困擾嗎?我回答他,這是因為熱邪所引起的,這是客病,如果不治療,病情會立即惡化。他拉肚子已經八年了,這不是急病。治病必須先解決最嚴重的問題,先治療邪氣,再慢慢處理舊疾。我讓他馬上服用一劑藥,到了晚上,他就睡得很安穩,並且恢復了意識。再服用一次藥,之前的惡劣症狀就消失了。他很快就好轉了,只是拉肚子的問題還未解決。我為他開了脾腎雙補丸的處方,增加了黃連、乾葛和升麻,用痧痢法治療他。不到一個月,他的拉肚子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八年的慢性疾病,一下子就好了。

深師治療傷寒下痢後,可以消除熱氣,止渴,使用的是五味麥門冬湯。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碎,各一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磨碎篩過,每次取三指撮,加入一升二合的水,煮沸後得到四合,全部服用。需避免食用海藻和菘菜。

如神白虎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口渴且有汗但癒合緩慢的情況,或者經過汗出後,口渴仍未得到緩解,脈象微洪。在基本配方中,加入知母和山梔,再添加淡竹葉。

治療傷寒已經出汗和下痢後,餘熱仍未退去,頭痛、口乾、煩躁等症狀,適合服用知母散。

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石膏(二兩)、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碎篩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中盞的水,再加入半分的生薑、五十粒的粳米和二七片的竹葉,煎煮至剩下六分,去掉渣滓,不分時辰,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