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五 (1)
卷五 (1)
1. 陽證似陰諸候
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活人),病人面紅舌白。狂言。渴欲飲冷。內煩躁擾。六脈浮數。
陽證瞭然。卻有面不紅。而不甚語言。微有燥渴。而嗜臥不煩。身體微厥。六脈微細。若陰證俱備。而不然者。面雖不紅。不甚言語。問答之間。精神面色。蘊而不散。雖不甚渴。卻自喜冷。昏睡。力喚之精神自定。身雖微厥。手足指尖。反常溫暖。脈雖微按之實數。初無間斷。
白話文: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大便乾結,尿液色紅,或者大便呈現黑色,脈搏沈而滑,這種症狀被稱為表面上像是陰虛的陽證。按照自然規律,過度的陽性後必然轉向陰性,過度的陰性後必然轉向陽性。如果有人出現手腳冰冷,大便乾結,尿液色紅,或者大便呈現黑色,脈搏沈而滑的症狀,這些都屬於陽證。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嚴重的情況則需要使用承氣湯治療。
對於一些陽證明確的患者,他們可能會面紅舌白,說話狂亂,口渴想要飲用冷水,內心煩躁,脈象浮數。
然而,也有這樣的陽證患者,他們的臉色可能並不太紅,話也不多,稍微有些口渴,但喜歡躺著休息,不感到煩躁。他們的身體可能會微微發冷,脈象微細。如果在陰證的症狀中,出現了不同的表現,即使臉色不紅,說話不多,對話時精神和麪色會有所保留,雖然可能不太口渴,卻會自己喜歡冷的東西。他們會昏睡,需要喚醒才能恢復精神。身體雖微涼,但手指尖卻異常的溫暖。脈象雖然微弱,按下去卻是實數,沒有間斷。」
若小腹堅硬。大便數日不通。胸中痞悶。以手按之則疼。此因失下。陽證如陰。諦矣。經曰。三陰其反如何。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陰中伏陽之脈。正合此也。(永類)
夫陽證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蓋傷寒熱甚。失於汗下。陽氣亢極。鬱伏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身寒逆冷。神氣昏昏。狀若陰症也。大抵唇焦口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設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屎。結聚。乃傍流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
其脈雖沉。按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症也。蓋此與陽盛拒陰亦同。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名陽盛拒陰也。要在審詳而已。(蘊要○案至真要大論云。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
白話文:
如果小腹硬邦邦的,好幾天沒排便,胸悶難受,用手按壓還會痛,這是因為身體失調,陽證表現得像陰證一樣。經書上說:「三陰其反是什麼?」「脈象會呈現出來,按壓時感覺有力跳動,很強勁。」這就是陰中藏陽的脈象,跟這個病症完全吻合。
陽證看起來像陰證,就像火燒到極點反而像水一樣。這是因為傷寒發燒很嚴重,沒有及時排汗,陽氣過於旺盛,憋在體內,反而在表面表現出虛弱的樣子。所以患者會感到身體寒冷、發冷,精神萎靡,看起來就像得了陰症一樣。通常嘴巴乾裂,但能喝水,大便乾燥硬結,小便顏色深紅,即使有稀便或尿量多,也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堆積,是旁流的排泄物,不是真的寒症。再仔細觀察,如果有放屁,而且臭味很重,那就是這個病症。
雖然脈象沉,但按壓時會感覺滑潤有力,有時會躁熱不安,不喜歡穿衣服蓋被子,或者會手舞足蹈,或者說話語氣強硬,這些都是陽證的表現。這跟陽氣旺盛抵抗陰氣的現象是一樣的。王太僕說過:「病人身體發寒發冷,但脈象滑數,按壓時感覺有跳動感,這不是寒症,這是陽盛拒陰。」關鍵是要仔細觀察。
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感也。次注云。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傷寒外編云。病在三陰。皆有下利腹痛。厥逆躁渴。但屬於陽者。必先發熱頭痛。漸至唇乾舌燥。煩渴喜冷飲。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身極易於轉側。呼吸出於自然。小便或赤或澀。脈來浮洪數大。此陽證也。至四五日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或燥結。
或下利。躁渴潮熱。自汗讝妄。揚手擲足。氣息喘急。小腹痛不可按。舌上胎厚而黃黑。甚則芒刺燥裂。脈沉而滑。皆三陽傳變之熱證。其或身寒逆冷。神氣昏昏。脈來沉實附骨。乃火極似水。緣陽邪失於汗下所致。雖身冷而不欲近衣。雖神昏而氣色光潤。雖腹痛必脹滿而喘急。
白話文:
脈搏來勢強勁而跟隨。按壓時鼓動劇烈且有感覺。古籍中註解說:如果症狀表現是寒冷的,但按壓時脈氣在手指下鼓動得很旺盛,這是熱盛排斥陰寒而致病,並非寒冷所致。
《傷寒外編》中記載:疾病在三陰經,都會出現腹瀉腹痛、四肢厥逆、心煩口渴等症狀。但如果屬於陽經證,必定先發熱頭痛,逐漸出現嘴脣乾燥、舌尖發紅、煩渴喜愛喝冷飲、面色紅潤、言語清晰、手足溫暖、指甲紅潤、身體容易翻轉、呼吸自然、小便或赤或澀、脈象浮大而數快等症狀。這是陽證。到了四五天後,病邪傳變到三陰經血分,出現四肢時而厥冷時而溫熱,或有乾燥灼熱感。
出現腹瀉、心煩口渴、發熱、自汗、言行妄動、手舞足蹈、氣短喘促、小腹疼痛按壓難忍、舌苔厚膩發黃或發黑,嚴重的甚至出現尖刺狀乾裂,脈象沉滑。這些都是三陽經傳變而來的熱證。如果有的人出現身體寒冷逆冷、精神昏昏沉沉、脈象沉實有力而貼著骨頭,這是火極似水的狀態,是由於陽邪因發汗或瀉下而耗傷所致。儘管身體寒冷,但不想靠近衣物取暖;儘管精神昏迷,但氣色卻紅潤光澤;儘管腹痛,但必定伴有腹脹和氣喘。
不可按揉。下利傍流清水。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黑。厥逆亦不過肘膝。厥過即發熱。厥深熱亦深也。此為陽極似陰。不可誤認為寒而溫之。(緒論○案傷寒外編。明呂復著。又以上三說。大略相同。然詳略互見。故並存之。次卷陰證似陽條亦同。)
脈沉而細。或緩而長。來遲去疾。或六脈伏如脫狀。口反不渴。舌燥而短。身反不熱。手足反厥。神昏讝語。口目瞤動。如驚風狀。大便時解。或如爛桃色。或如清水。或不大便。人事不知。或歌或哭。身輕能自起立。或吐蛔。口苦或辣。小便赤而長。此假虛寒也。宜芩連石膏之類。甚則大承氣下之。(直解)
白話文:
不可按揉。腹瀉如水,小便黃赤,大便或便秘或黑色,四肢厥逆不超過肘膝,厥逆加重則發熱,厥逆很深,熱也深。這是陽氣極盛反而像陰證,不可誤認為寒證而溫熱治療。
脈象沉細,或緩長,脈來遲緩,脈去迅速,或六脈沉伏如無脈狀。口反不渴,舌燥短,身體反而不熱,手足厥逆,神志昏迷,言語不清,口眼抽搐,像驚風症狀。大便有時通,或如爛桃色,或如清水,或不通。人事不省,或哭或笑,身體輕盈能自行站立,或吐蛔蟲,口苦或辣,小便赤而量多。這是假虛寒證,宜用黃芩、黃連、石膏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用大承氣湯瀉下。
凡陰厥。手足厥冷。或冷過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劇則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脈無力。或脈微欲絕。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審內證。氣噴如火。齦爛口臭。煩渴譫語。口燥舌乾。舌胎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小腹疼痛。小便赤色。
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傍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證。但見表證脈體純陰。誤投溫劑。禍不旋踵。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
白話文:
所有涉及陰厥的情況,包括四肢冰涼,或者冷到肘膝部位,嚴重時連手指和腳趾甲都呈現青黑色。病情進一步惡化時,全身會變得像石頭一樣冰冷,血液凝固成青紫色的大片塊。脈象可能無力或是脈搏微弱,接近停止。這些症狀都是純陰性的表現,但一些醫師仍然認為是陽性的疾病,這是為什麼?當詳細檢查內部狀況時,會發現氣息熱烈,牙齦腐爛,口中發出臭味,有煩渴和狂亂的語言,口乾舌燥,舌頭表面呈黃黑色,甚至長出尖刺。心腹部位感到脹滿,小腹疼痛,小便呈紅色,尿量少且疼痛難耐。這不是因為大便乾硬,就是大腸堵塞,不是熱性腹瀉,就是熱邪在腸道旁邊流動。這些內部三焦的症狀,都是陽性的表現,因此被診斷為陽厥。初學醫者若未仔細觀察內部病症,只看到表面的陰性脈象,錯誤地使用溫暖藥物治療,後果不堪設想。快速辨別的方法是:陽性的病症看似陰性,外表寒冷但內部必定熱烈,所以小便會呈現紅色;陰性的病症看似陽性,是格陽的病症,上部熱烈而下部寒冷,因此小便清澈無色。
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溫疫論○案類編云。以小便赤白定陰陽。第語其常耳。陰症亦有小便黃赤者。此說本於要訣。既見第二卷中。)
陽極似陰。厥逆自利等證。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皆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證。急當清理其內。誤與溫藥必死。但清之有方。須知陽極似陰之證。其人根氣必虛。即與救熱存陰。須防熱去寒起。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亦有攻下太過。
而陰陽俱脫者。不妨稍用溫補。然脫去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耗其津。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醫通)
白話文:
判斷疾病,可以觀察小便的顏色,以此類推,幾乎不會出错。
陽氣盛極反似陰虛,出現手足厥冷、自利等症狀,但要注意是否曾出現發熱頭痛,持續四五天或更長時間,才出現手足厥冷、自利,這些都是陽邪亢盛、熱邪深入的表現。必須急救清除體內熱邪,誤用溫熱藥物,患者必死無疑。然而,清熱也需要方法,要了解陽氣盛極反似陰虛的病人,其體質必然虛弱,需同時救治熱症,保全陰氣,避免熱邪退去后,寒邪入侵。有些病人因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耗散,也有些病人因過度攻下,造成陰陽俱虛,這時可以稍微用溫補藥物,但一旦陽氣回升,就要改變用藥策略,避免過度使用溫補藥物,耗損津液。更重要的是,這類病症與真正陰虛體質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2. 白虎湯變治驗並方
錢仲昭患時氣外感。三五日發熱頭疼。服表汗藥。疼止熱不清。口乾唇裂。因而下之。遍身紅癍。神昏譫語。食飲不入。大便復秘。小便熱赤。脈見緊小而急。謂曰。此症全因誤治。陽明胃經。表裡不清。邪熱在內。如火爍原。津液盡干。以故神昏譫妄。若癍轉紫黑。即刻死矣。
目今本是難救。但其面色不枯。聲音尚朗。乃平日保養。腎水有餘。如旱田之側。有下泉未竭。故神雖昏亂。而小水仍通。乃陰氣未絕之徵。尚可治之。不用表裡單單。但一和法。取七方中小方。而氣味甘寒者用之。惟如神白虎湯一方。足以療此。蓋中州元氣已離。大劑急劑復劑。
白話文:
錢仲昭患上了時疫外感,發病三五天,出現發熱頭痛的症狀。他服用過表散汗藥,頭痛止住了,但熱症卻沒有消退,並伴隨口乾唇裂。於是,醫生便為他用了瀉藥。之後,錢仲昭身上出現了紅斑,神志昏迷,胡言亂語,飲食不進,大便祕結,小便灼熱赤紅,脈象緊小而急。
醫生診斷說:「此病全因誤治所致。陽明胃經表裡不分,邪熱鬱積於內,猶如烈火焚燒原野,津液耗竭。因此出現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若紅斑轉為紫黑色,就立刻會死亡。
現如今情況十分危急,難以救治。但錢仲昭面色不枯,聲音尚且洪亮,這是他平日保養得宜,腎水充足的緣故,如同乾旱田地旁邊還有泉水未竭。所以儘管神志昏亂,小便仍能通暢,這是陰氣尚未完全耗盡的徵兆,尚可治療。不必拘泥於表裡單方,只要採用調和之法即可。從七方中選擇氣味甘寒的藥方,只有如神白虎湯這一味藥方,足以治療此症。因為中州元氣已離,不宜使用大劑、急劑、復劑。」
俱不敢用。而虛熱內熾。必甘寒氣味。方可和之耳。但方雖宜小。而服藥則宜頻。如飢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漸漸與之。必一晝夜。頻進五七劑。為浸灌之法。庶幾邪熱以漸而解。元氣以漸而生也。若小其劑。復曠其日。縱用藥得當。亦無及矣。如法治之。更一晝夜。而病者熱退神清。
脈和食進。其癍自化。(寓意草)
四明虞吉卿。因三十外出疹。不忌豬肉。兼之好飲。作泄八載矣。忽患傷寒。頭痛如裂。滿面發赤。舌生黑胎。煩躁口渴。時發譫語。兩眼不合者七日。洞泄如注。較前益無度。余急往診。其脈洪大而數。為疏竹葉石膏湯。方因其有腹瀉之病。石膏止用一兩。病初不減。此兄素不謹良。
白話文:
病者皆不敢用藥。然而體內虛熱正熾盛,必定需要甘寒藥性才能調理。方劑雖然宜小,但服藥宜頻。就像飢餓的人本來想吃東西,必須要逐漸給他吃。一定要一日一夜,頻頻服用五、七劑,採漸進灌溉的方法。這樣一來,邪熱纔有辦法逐漸消散,元氣纔有辦法逐漸生長。如果藥劑太小,又間隔太久,即使用藥得當,也來不及了。依照這個方法治療,再經過一日一夜,病人的熱退了,神智也清醒了。
脈象調和,食量增加了,他的疾病就會逐漸痊癒。(寓意草)
四明虞吉卿,因為三十歲時出疹子,不忌口吃豬肉,加上喜歡喝酒,造成腹瀉八年了。突然得了傷寒,頭痛欲裂,滿臉通紅,舌苔生黑根,煩躁口渴,時常說胡話,雙目無法閉合七天,腹瀉如泉湧,比以前更加厲害。我急忙前往診治,他的脈象洪大而急促。我用了竹葉石膏湯,因為他有腹瀉的病,石膏只用一兩。病情一開始沒有好轉,這個人一向不注意保養身體。
一友疑其虛也。云。宜用肉桂附子。斂之以其言來告。余曰。誠有是理。但余前者按脈。似非此證。豈不數日。脈頓變耶。復往視。其脈仍洪大而數。余曰。此時一投桂附。即發狂登屋。必不救矣。一照前方。但加石膏至二兩。斂之曰。得毋與泄瀉有妨乎。余曰。熱邪作崇。
此客病也。不治立殆。渠泄瀉已八年。非暴病也。治病須先太甚。急治其邪。徐並其夙恙除之。急進一劑。夜臥遂安。即省人事。再劑而前惡證頓去。不數劑霍然。但瀉未止耳。余為疏脾腎雙補丸方。更加黃連。乾葛。升麻。以痧痢法治之。不一月瀉竟止。八載沉疴。一旦若失。
白話文:
一位朋友懷疑他虛弱。他說:「應該用肉桂、附子。」我聽了後告訴他,道理是這樣的,但我之前把脈,似乎不是這種情況。過幾天,脈象會突然改變嗎?
我再次去診視,他的脈象仍然洪大而數。我說:「此時如果服用肉桂、附子,就會發狂上屋,必定無法挽救。」我再仔細看過他的脈象,只要加入石膏到二兩就夠了。
他擔心會影響泄瀉的症狀。我說:「熱邪盛行,這是客邪導致的疾病,如果不治療,就會危及生命。他的泄瀉已經八年了,不是急性發作的。治療疾病必須先解決最嚴重的狀況,緊急治療他的病邪,然後再慢慢根治他的舊疾。」
我迅速開了一劑藥,晚上睡下後,他就安穩了,神智也清楚了。再服一劑後,之前那些惡劣的症狀就停止了。沒服用幾劑藥,他的病情就霍然好轉。但是,泄瀉還沒有止住。
我為他開了補脾腎的藥方,並加入黃連、乾葛、升麻等藥材,用治痢疾的方法治療。不到一個月,泄瀉就完全停止了。長達八年的沉痾,突然間就消失了。
(廣筆記)深師。療傷寒下後。除熱止渴。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碎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盡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六書。如神白虎湯。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於本方。加知母。山梔。槌法。加竹葉。
白話文:
廣筆記:
深師(一位醫學大師)說,治療傷寒病,在發汗後,需要除熱止渴,可以用「五味麥門冬湯」來治療。
方劑:
- 麥門冬(去心):一兩
- 五味子:一兩
- 人參:一兩
- 甘草(炙):一兩
- 石膏(碎):一兩
用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過篩,取三指撮的藥量,用一升二合的水煮沸,至剩下四合時,全部服下。
忌口:
忌食海藻和菘菜。
外臺:
六書(一種醫書)中記載,如同神效的「白虎湯」,可以治療身體發熱、口渴,並且伴有汗出不止,或者因汗出過多而口渴不止,脈象微洪的情況。
於本方(五味麥門冬湯)中,可加入知母、山梔,槌法(一種藥材處理方法)後,再加入竹葉。
治傷寒已汗下後。餘熱未退。頭痛口乾煩躁。宜服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石膏(二兩),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粳米五十粒。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治癒傷寒後,汗出完畢,但餘熱未退,頭痛、口乾、煩躁,適合服用知母散。方劑如下: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石膏二兩,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一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煎煮,加入生薑半分、粳米五十粒、竹葉二十七片,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